如何快速记住人体经络、穴位?

如何快速记住人体经络、穴位?,第1张

先记住:

十二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肝和胆相表里,心和小肠相表里,脾和胃相表里,肺和大肠相表里,肾和膀胱相表里。

例:肺热,热下大肠会造成便秘;肝火旺,会迫胆汁上行口腔,造成口苦。

八脉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任在前,督在后,带绕腰一圈。

再:

到新华书店花20元人民币买一套人体经络图,对着图反复看 。

大部分的穴位都在骨头边缘的凹陷处。再就是反复的在自己的身上找,找到以后,用点力按一下,找到穴位的感觉,就对了。我是八十年代,在自己身上摸穴位,每天四小时,差不多六年的时间,现在是,你盖着被,我做被的外面,摸穴位,也基本是一下就找到了。买油翁里说的好·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生能变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能生绝,绝能生化,化能生无。这就是所有手头活的七字级别即:生·熟·巧·精·绝·化·无。看你的提问,感觉你挺好学的,所以多啰嗦几句,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先得了解中医找穴位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同身寸法;一种是骨度分寸法。别看这名词挺难懂的,其实呀,意义非常简单。就是把除大拇指外的四根手指给并拢了,从食指中间的那个关节处到小指中间的那个关节处连一段直线的长度,算是三寸。每个人当然有每个人的3寸,然后,量穴位尺寸的时候,就靠用这个三寸做为标准了。当然,想也想得出来的,这样的量法非常之粗糙,是没那么准的。骨度分寸法准。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位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尺算成尺寸做为定穴标准的方法,此法最早载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以两手外展与肩平齐,以中指为准)也为七尺五寸,因每个人的长短胖瘦不同,故分部折寸的具体长度应按比例尺而有所伸缩,一般在头面部规定: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寸,耳后两乳突之间为9寸,头围为26寸,额前至颈项根部为10寸。老师说针灸书上都有的,用普通的布软尺,按比例计算。建议大家平时用骨度分寸法来定尺寸。举个例子:我要找百会穴,从书上查到它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前发际正中,就是前面头发边缘的正中间,这位置很好找,看图就能找到了。前发际正中直上,这位置也好找,就是头部的正中间那条线的位置。先取一根软尺---就杂货店卖的那种普通裁缝用的软尺就行,便宜的一块钱,贵一点的两块钱,在家里备一根。然后,从前发际正中,量到后发际正中,查看人体的骨度分寸表,可以知道,这个尺寸是12寸----名义上是12寸,而实际上用软尺量出来的肯定不是12寸,就假设是a厘米吧,然后换算一下,12寸对应a厘米,用a除以12寸再乘以5寸,便可以得到这5寸对应的软尺的长度,假设是b厘米。然后,从前发际正中开始,沿头部的正中线网上量b厘米,这样一来,这对应b厘米的点,便是百会穴所在位置了。可能有人有疑问,这同身寸法不太准,那么,怎么会一直在用呢?---它是在用,但这可不是大家初学的人适合用的,而是对穴位非常熟练的人适合用的----如果你找穴位找熟悉了,你会发现,穴位处其实一般都有明显特征的,比如,用手指按下去能感觉与周围的区域不太同。找穴位熟练的人,通常是瞄一眼人家的手指,估算一下大概的长度,然后,以这长度作为标准,迅速便能大概估算一下他的某个穴位所在的大概位置----有了大概位置,再瞧一下这大概位置附近,便能找到穴位所在了。初始大家不熟练,建议还是规规矩矩拿根软尺来量,这样更能准确找到穴位。-----另外,穴位本身也是有范围的,很多穴位都有一个一元硬币那么大小的,使用同身寸,虽然不太准,但常常也能够触及穴位处的边缘,这使得大家平时就那么用用同身寸,也会有用---只是,从准确程度来说,终究不如骨度分寸罢了。

穴位,学名腧穴,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少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命名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均有一定的依据和含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说: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千金翼方》中也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历代医家主要是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或主治作用,结合自然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为其命名的。所以,了解腧穴名称的含义及其命名依据,对于熟悉和牢记其定位与主治作用颇有助益。兹将腧穴命名的主要依据简介如下:

(一)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主要根据腧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例如腕骨、完骨、大椎、耳门、耳尖、乳中、乳根、脊中、脐中、囟会、颊车、颧醪等穴名均是古代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腧穴恰在这些部位,就分别以其所在部位的名称命名。所以,对这一类腧穴知其名称即可确定其所在部位。

(二)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主要是根据腧穴主治功效的某些突出特征及其对某种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而命名。例如睛明、光明、四白均有明目之效;水分、水道皆有利水消肿之功;牵正治口涡;迎香通鼻窍;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风府、风市祛风而有功。对这一类腧穴,见其名称就可知道其主要的治疗作用。

(三)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主要是借用自然界的天体(日、月、星辰)、地貌(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的名称,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特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例如上星、日月、太乙、太白、昆仑、承山、大陵、丘墟、合谷、阳溪、水沟、尺泽、天池、极泉、小海、四渎等。

(四)参照动植物形象命名

主要是结合腧穴所在部位形态特征或作用特点,采用相应的动植物形象比喻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鸠尾、鱼腰等穴是以动物形象喻义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特征;而攒竹、丝竹空、口禾醪等则以植物形象为其命名。理解这些腧穴名称的含义,对准确取穴很有帮助。

(五)借用建筑物命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特征或其作用特点,借用各种建筑物的名称形象为其命名。如天井、玉堂、巨阙、库房、地仓、梁门、神庭、气户、屋翳、天窗、中府、劳宫等均属此类。此外还有以乡、里、市、街、道、冲、会、合、交、迎、关、枢等命名的腧穴也归于此类。

(六)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根据腧穴所在部位或其治疗作用的某些特征,结合中医阴阳学说以及脏象、经络、气血等有关理论命名。例如心俞、肺俞等背俞穴均以脏腑名称命名;神堂、神门、魄户、魂门、意舍等则以脏腑的功能名称命名;阴交、阴都、至阳、会阳、阳池、会阴、阳交等穴多以阴阳理论命名;三阳五会(百会)、三阴交、三阳络等穴则根据经络学说中经脉循行与腧穴的特殊联系而命名。

角孙穴位于人体的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解剖〗有耳上肌;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

  〖人体穴位配伍〗率谷透角孙配足临泣治眩晕。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角孙穴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穴义〗足少阳足太阳的天部冷缩水气由此汇入手少阳经。

  〖名解〗

  1)角孙。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孙,火也,角为之水,则孙为之火也(肾之子为肝,肝之子为火),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气态物。该穴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气由此汇入三焦经。本穴为三焦经经脉中的最高点,三焦经无气血传至本穴,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足太阳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夹带着足少阳胆经的外散水湿风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既处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现出肾水的润下特征,故名。

  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角孙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分传于颅息穴和耳门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率谷穴  定位

  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主治

  ①偏头痛,眩晕。

  ②耳鸣,耳聋。

  ③小儿惊风。

  操作

  平刺05~1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结膜炎等。配听宫、翳风、中渚主治耳鸣,耳聋;配人中、曲池、太冲主治小儿惊风。

天冲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05寸。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主治疾病〗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目窗穴、风池穴治头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别名〗天衢穴。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名解〗

  1)天冲。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

  2)天衢。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学按摩首先要记住经络穴位,每条经络都有穴位歌诀,可以很快就背会了。

关于穴位的定位,有以下四种: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定位法、简便取穴法。具体的操作最好找专业老师请教一下,并不难学。

我也是一个对中医推拿很感兴趣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4775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