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水质等级标准是怎样划分的

国内水质等级标准是怎样划分的,第1张

我国的水质分类为:I,II,III,IV,V和劣V,共五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公告

为贯彻《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加强地表水环境管理,防治水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现批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并由我局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该标准为强制性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自2002年6月1日开始实施。

特此公告。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00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目次

前言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4 标准值

5 水质评价

6 水质监测

7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表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表2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

表3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

表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分析方法

表5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分析方法

表6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分析方法

水系是指流域内具有同一归宿的水体所构成的水网系统。组成水系的水体有河流、湖泊、水库、沼泽等,河流是水系的主体,单一由河流组成水的网系统又称河流水系。

       河流水系通常具有各种形状,表现出复杂的几何特征。河系的支流以等级划分,一种方法是将流入干流的支流称为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支流称为二级支流等。另一种方法是将最初形成地表水流的支流称为一级支流,流入干流的支流称为末级支流。

 

 

      一般来说,河流水系中最长或水量最大的河流称为河系的干流,但也有部分例外。比如,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就较同一河系中的密苏里河短得多。

水质分Ⅰ类水质、Ⅱ类水质、Ⅲ类水质、Ⅳ类水质、Ⅴ类水质五类。

1、Ⅰ类水质: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Ⅱ类水质: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3、Ⅲ类水质: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4、Ⅳ类水质: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5、Ⅴ类水质: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各类水用途规定:

1、Ⅰ类水质: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2、Ⅱ类水质: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其水质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3、Ⅲ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4、Ⅳ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保护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5、Ⅴ类水质: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超过五类水质标准的水体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

楼主,您好。 划分水体污染类型的方法很多。按水存在形式,可分为地表水污染与地下水污染;按污染物属性,可分为物理水污染、化学水污染和生物水污染;按水域分类,可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水库污染、海洋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自然污染主要是自然因素所造成,如特殊地质条件使某些或某种化学元素在某地区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某种毒物,以及降雨淋洗大气和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入水体,都会影响该地区的水质。 人为污染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对水体的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和矿山排水等。这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此外,废渣和垃圾倾倒在水中或岸边,或堆积在土地上,经降雨淋洗流入水体,也能造成污染。

第一类水质就是源头水以及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水质,属于人们及其珍贵的水源,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污染,人们也会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防止这类水质受到外界的污染。第二类水质是动植物饮用的水源,主要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饮用水、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水源、鱼虾类产地水源、幼鱼苗水源等。第三类水质是动植物非直接饮用的水源,这些水一般都会比较的干净,但是因为不需要直接的引用,所以在消毒、杀菌方面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比如人们日常游泳使用的水。第四类水质是工业用水,比如工厂中生产需要的水以及人体没有直接接触的水。第五类水质则是农业、景观类用水。

水的5类分类分别是源头水、动植物饮用的水、非直接饮用的水、工业用水以及农业、景观类用水,每一种水都有自己的适用领域,清洁、杀菌的要求也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5759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