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藏族舞蹈很原始,主要反映劳动和宗教,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加上了音乐并运用化妆、装饰、服装、道具来加强舞蹈的表现力,服装起着装饰和烘托舞蹈表现的作用,并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染力,我们可以从岩画、壁画、唐卡、彩陶、国画等资料上看到舞蹈艺术和服装的发展情况。
早在公元八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开创了“跳神舞”活动,随着“跳神舞”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西藏舞蹈服饰艺术。时代发展至今,舞蹈的服装,是以舞蹈为主进行设计的,是为舞蹈表演服务的。因此,服装的式样、色彩、装饰,都由舞蹈本身的内容决定的。
舞蹈表现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民族等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借助服装来表现,因此舞蹈服装设计在主动性上受到了舞蹈主体的约束,舞蹈服装设计者在设计前需要与编导密切的配合。要了解编导的意图和舞蹈反映的主体和内容,使服装与舞蹈和谐一致,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完美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
有着歌舞海洋之称的西藏,不但各地区、市、县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而且服饰也有较大的区别。有些舞蹈热情奔放、豪爽、强烈、粗旷,像康巴、藏北的男子舞蹈。有些舞蹈抒情、柔曼、沉静、欢快、活泼,像藏族弦子舞。而凤仪亭在选择表现藏族舞蹈内容的服装上,着意用不同的色彩来进行设计,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比如:红色给我们感觉温暖、激情,使人联想到阳光、火。
在舞台上,红色最突出,显得非常鲜明、美丽,使人感到光彩夺目,所以表现一些热情奔放的舞蹈,往往用红色。如特有感染力的西藏昌都地区的热巴舞,不仅从舞蹈形式上还是从欢快的鼓点声中,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这个舞蹈的热情和奔放。凤仪亭的藏族舞蹈服装大多采用红色或者用红色装饰,这样就会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和表现效果,也可调整红色的明度和纯度,会产生更多不同色阶的'红,如粉红色,给人一种娇美、清纯羞涩之感。
表现柔美、恬静的舞蹈,一般采用粉红色较多。像大型乐舞《珠穆朗玛》中表现母亲河的舞蹈,设计者就用较宽的粉红色作为装饰边,既有藏民族特色又表现了藏族女性柔美的一面。另外像桔红、朱红、桔黄这些典型的暖色调,它给人兴奋活泼、华美之感。**在七彩色中明度最高,最鲜明,往往会在独舞和领舞中采用。
另外,凤仪亭在制作藏族舞台服装时候,除了颜色之外,也很注重明度和纯度较低的色调,比如黑色、蓝色、咖啡色等的协调,它可以与其它色彩对比采用,能起到衬托的作用,尤其是进行装饰的时候,这种深色能使装饰纹样突出,使整套服装鲜艳度和明度增加,使色彩更加强烈、明亮、欢快。无彩色中的金、银色是华丽的颜色,在舞蹈服装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起到装饰和点缀的作用,尤其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更能发挥其特有的光亮度和华丽感。
在造型设计上,凤仪亭的设计观点是舞蹈服装不受流行因素的影响,主要受舞蹈内容的影响,也就是说舞蹈内容所要表现哪个地区、哪个民族,设计者就采用哪个地区原有代表性的民族生活服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造型变化和色彩的变化,当然,如果能融合尽时尚流行元素,凤仪亭也绝不会吝惜。
在面料的选用上,舞蹈服装不需要考虑气候冷暖影响,它的选料要配合舞蹈动作的完成,主要注重料子的悬重感、弹性和轻盈度,要用面料去尽量体现舞蹈者在舞台上表演的美感。 舞蹈服装通过本身的造型,色彩面料的作用,配合舞蹈表现给观众一种美的视觉享受,使舞蹈增添更多的魅力,烘托舞台的气氛,使舞蹈能够更好地表现舞蹈的主题。
问题一:藏族人穿什么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 、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做是最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问题二:藏族人一喜欢穿什么衣服,来抵御什么 你好!藏族人喜欢穿藏装,现在好像年轻的都喜欢穿汉装( 汉装,汉民族传统服装被称为汉装或汉服。学名华夏衣冠,又名华服,别名汉装,通称汉服。 )了,只是节日的时候他们才穿藏装 藏族无论男女均喜欢佩饰,耳穿大环,手腕金银,顶戴珠链,尤其是腰间,男挎长剑,女佩腰刀,更显得粗犷彪美。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不是拿来抵御什么的,是一种 象征,在历史时期,融合了多种时代元素。
问题三:藏族人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住在什么地方? 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卫藏广大农区,包括 、日 喀则、山南、林芝等地,人们习惯经常梳理头发,发辫的繁多自然会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农区妇女一般只梳两根辫子,并在发辫中加杂五彩丝,劳动时可以将两根发辫盘在头顶上,头饰明显少于牧民。农区妇女的头饰与发辫纯属两个部分,装饰物为不同形状的组合体,戴时只与发辫连接,所以方便取戴。这是由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迅速,人们的服饰趋于便利、简单。
在日 喀则一带,常见的一种妇女头饰叫“巴珠”。相似弓状,用珍珠、玛瑞、珊瑚,松耳石等制成。戴这种装饰尤为讲究,而且也麻烦得多。首先提前一天将原来的两根辫子再重新分辫成很多小辫,戴头饰时将小辫子从中间分成两股,用一根约一米左右长的特制的竹弓弯曲,竹弓的两端与左右发梢固定,将头发向两边伸展拉平,在竹弓上挂上各种装饰。“巴珠”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用红布缠绕的竹弓为支架,弯弓的上部装饰叫“达扎”,是用珍珠做成的串链,平时还可作为胸部的装饰,下部装饰称“藏摸巴珠”。这两种装饰同时也起着平衡与固定作用。“藏模巴珠”平常为方便其间可直接盘在头上,这种戴法在前后藏区最为普遍。其次,在后藏地区还流传各种三角形或圆形的头饰,今天都已很难看到。
佩饰是构成 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胸饰,腰饰等。起源于远古自然崇拜的文化现象,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以牧、狩猎为生,常年过着游荡不定的生活,所以过多的家产不便随身携带,只有将财产变成装饰带在身上,日积月累,佩带的装饰品越来越多不便行动,这样饰物中开始有了以一当十,或以一当百的精拙贵贱之分。由此,装饰便成为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
藏装镶裘皮边的习俗
很早以前,藏族的先祖们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那时有许多个部落逐水草,放牧牛羊栖息在上部阿里、中部卫藏、下部多康等各个地区。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十分恶劣,加之物产也极不丰富,生存条件十分严峻,部落酋长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积累更多的财富,举刀枪进行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他们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拓展疆域。在拓展疆域的战争中,藏族先王们为了鼓励在战斗中的勇士,也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投入争斗,采用了奖励勇士的办法来激励臣民。据说当时的奖励分为四个等级。在战场上机智勇敢、英勇杀敌、表现突出者可以得到藏王奖励的一绺水獭,待这样的水獭皮凑够一定数额时就可在藏王处换取一小组豹子皮,又等豹子皮凑够规定数额时就可换取一级老虎皮,等虎皮凑够规定的数额时就可得到藏王封赐的奴隶和土地,立功者可与统治者平起平坐了。
问题四:藏族人穿什么衣服 现在差不多都汉化了 年轻人都很少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了 这时中国教育的一缺陷
问题五:现在到 应该穿什么衣服。 夏季(6月7月8月) 旅游穿衣注意:
上衣外套:休闲装、户外装、运动服等都适用;保暖里衣:长袖T恤、衬衣类,怕冷、体质弱者可适当添加。
裤子外裤:休闲、户外、运动等;保暖裤:六月可带一件薄秋裤,七八月无需。
内衣裤棉质内衣裤为佳,备一套换洗。
鞋子硬底旅游鞋、户外鞋、运动鞋为宜;去珠峰、阿里、墨脱这些景区,高帮的户外鞋更合适。
秋季(9月10月11月)进藏旅游穿衣说明:
上衣外套:休闲装、户外装、运动服等都适用,建议外套选双层或厚层的;保暖里衣:毛衣或保暖套装类,怕冷、体质弱者可适当添加。
裤子外裤:厚实的休闲裤、户外裤、运动裤等;保暖裤:保暖套装或秋裤类。
内衣裤棉质内衣裤为佳,备一套换洗。
鞋子硬底旅游鞋、户外鞋、运动鞋为宜;去珠峰、阿里、墨脱这些景区,高帮的户外鞋更合适。
特别提示:
1、纳木错、珠峰、阿里等高海拔景区一年四季都需要毛衣、羽绒等保暖服;七八月份纳木错一日游只备厚毛衣也可以的,如过夜羽绒类要温暖些; 、林芝、日喀则、山南等相对海拔不高景点景区,参考上面的春夏秋冬各季节穿衣指南预备着装就可以。
2、 年初到年尾,阳光强烈空气干燥,爱美人士可考虑自备帽子、墨镜、唇膏、保湿护肤品等。
3、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需要在正式场合出面的,可单恭预备正装皮鞋类。
4、行李过多不便携带或嫌麻烦的,可到 后再置办保暖服。
5、 昼夜温差大,冬季白天与夜里温差达十五度,其它季节昼夜温差十度左右,初次进藏游人需注意保暖,以免感冒影响旅程。
6、要注意高原反应,去 之前要带好速效抗高原反应的奥默携氧片。
问题六:去 穿什么衣服 太阳镜、太阳帽、防晒霜和润唇膏是必备之物,夏季出行也应备好长袖衣裤、羊绒衫和外套等保暖衣物,不要穿超短裙等过度暴露的服装,同时可备一些巧克力、牛肉干之类的高热量食品。如果去珠峰、藏北和阿里等偏远地区旅行,除个人卫生用品以及感冒药、肠胃药等常用药物外还应备上羽绒服、厚毛衣、防滑鞋、手电筒、军刀、指南针、望远镜、火种、晾衣绳、旅游热水壶及其它适应野外生存的专用物品。
问题七:现在去 穿什么衣服, 这是 一年四季的穿衣情况,你看哈!
(1)春季(3月-5月)
、昌都、日喀则等地气温大概在10-15度左右,但是昼夜温差大,晚上就只有10度以下了。早晚都比较冷,注意多带衣服,但是 的空气稀薄,含氧量低,带多了随身物品会很累,这个要权衡。天气总体上西北严寒干燥,一般情况下也就是去 ,天气还是不错的,不是很热也不是很冷,就是注意早晚温差。
(2)夏季(6月-8月)
气候凉快,午间较热,在10―26度左右。 和林芝温度差不多,纳木错就低一些了,中午在 和林芝可以就穿衬衣和长裤就行了。夜晚和去纳木错穿上毛衣和外套就可以了。
(3)秋季(9月-11月)
气候较寒冷、干燥,气温大概在4~22度左右,温差大白天有太气候温和,晚上的气温会降到零度以下,有点寒冷,建议薄衣服和厚衣服都带一点,要多喝水,并且做好皮肤的保湿工作!
(4)冬季(12月至来年2月)
气候寒冷、异常干燥。像纳木错等很多地方已经不适合旅游,但是 等还是可以的,建议带厚一点的羽绒服,多喝水注意皮肤的保养。
问题八:西 现在穿什么衣服呢? 您好朋友: 传统藏服。
问题九:现在去 旅游应该穿什么衣服 查下那边的天气预报就知道了
藏族文化的特点有以下这些:
1独特性和完整性: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之前因为藏区还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它的文化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较少,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因此,现在可以说现在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
2地域性和多样性: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
3宗教性和包容性:藏区的文化可以说几乎全部都跟宗教有关联或受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区土生土长宗教“苯教”结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独特性。藏区的文化具有包容性,藏区的文化融合了各地的文化特点,将这些特点与藏区本身的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扩展资料:
1藏族的风俗习惯是指中国藏族人民的一系列风俗习惯,包括婚丧、饮食等习惯。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2建筑文化: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从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房子外墙厚实,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
3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族服饰多姿多彩,其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搭配和构图上。文艺表演和节庆活动时,各式色彩明艳的藏族服饰都会成为焦点;而藏族民众日常的服装则以蓝色、白色为主,配之以艳丽的腰带或花边。在牧区,藏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
女皮袍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给人以“慈善”、“爱抚”的联想。此外,藏族服饰还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强烈的颜色,配色大胆而精巧。
参考资料:
藏 族 人和其它民族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爱美方式和装饰风格。 藏 族 人的装饰风格大致以农牧区域来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 雅鲁 藏 布江流域文化和草原文化,他们明显区别于发辫的不同。过去,牧区妇女都习惯将头发编成无数根小辫。这是由于草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缘故,人们一年半载难得几次洗涤梳理头发,所以牧区妇女头饰特点,一般是将各种饰物,如松耳石、玛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发辫中。这一特点在康区和 藏 北一些地区多见。由于草原地域空旷,受阳光的照射度更强, 藏 北大多数男女喜欢戴礼帽或围头巾,这样发辫装饰一般多集中在下部,还有的是将各种宝石组合缝制在黑布和与发辫颜色近似的软体上,再与发辫一起衔接,这样既显得华贵,也不失其自然美。 与此相比,位于 雅鲁 藏 布江流域的卫 藏 广大农区,包括 拉萨 、日喀则、山南、林芝、阿里等地,由于物质与精神文化发展迅速,民间节日、宗教活动频繁,人们的装饰也逐渐趋于规范化和程式化。这一变化首先取决于 藏 南气候的温和,水资源的丰富,人们习惯经常梳理头发,发辫的繁多自然会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农区妇女一般只梳两根辫子,并在发辫中夹杂五彩丝线,平时盘在头,也可垂于身后,为农区妇女一大特点。农区妇女的头饰与发辫纯属两个部分,装饰物为不同形状的组合体,戴时只需与发辫连接,所以方便取戴。 历史上卫 藏 地区的妇女头饰非常丰富,形状及名称多根据当地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 拉萨 、山南曾为 西 藏 文化的中心,在这一带民间流传一种妇女的头饰, 藏 语称“ 卫嫫巴珠”,用珊瑚,珍珠,玛瑙等制成,形状三角和三叉形,过去最珍贵的一种上面还加盖一个珍珠帽,珍珠帽是用无数个小珍珠镶嵌的一种圆形帽子,是具有很高地位的贵夫人才佩戴 在日喀 则一带,常见的一种妇女头饰叫“巴廓”。相似弓状,用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等制成。戴这种装饰尤为讲究,而且也麻烦的多。首先提前一天将原来的两根辫子再重新编成很多小辫,戴头饰时将小辫子从中间分成两股,用一根约一米左右长的特制的竹弓弯曲,竹弓的两端与左右发梢固定,将头发向两边伸展拉平。然后在竹弓上挂上各种装饰。“巴廓”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用红布缠绕的竹弓为支架,弯弓的上部装饰叫“达扎”,是用珍珠做成的串链,平时还可作为胸部的装饰,下部装饰称“ 藏 嫫巴珠”。这两种装饰同时也起着平衡与固定作用。“藏 嫫巴珠”平常为方便其间可直接盘在头上,这种戴法在前后 藏 区最为普遍。其次,在后 藏 地区还流传各种三角形或圆形的头饰,今天都已很难看到。 藏 族 男子多习惯将发辫盘在头上,并喜欢在辩梢加红色丝线,尤其康巴汉子颇具典型性。康巴男子讲究发式的粗大,为了显得魁梧,有的在发辫中加衬用牛毛绳编织的一种托物,与其自身的头发浑然一体,具有康巴人特有的剽悍之气。草原人喜欢以原始自然为美,所以习惯以较大的未经加工处理的天然珍石装饰自己,这一习性自然成为康区文化,乃至草原文化的象征。相比之下,农区男子的发式显得比较小气,特别在过去,有地位身份的男子都非常讲究发式的装饰文雅,其中也以发式的不同造形象征身份和官职的不同。 耳环在 藏 族 男女装饰中非常重要,而且非常丰富。“埃果尔”是过去贵族夫人和**们常戴的一种耳环,多与“卫嫫巴珠”配用,长方形,体形较大,主要用金银制作,上等绿松耳石镶嵌。“索几”用金丝和上等松耳石制作,是一种圆而细长的男式耳坠,过去一般为贵族和有一定地位的男人所戴,这种耳坠只能戴一个在左耳上,具有一定身份的象征意义。“阿隆”是一种常见的男耳环,圆形,有金银、铜制作,局部用松耳石镶嵌,多流传民间,牧区的一般偏大。 佩饰是构成 西 藏 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胸饰,腰饰等。起源于远古自然崇拜的文化现象,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随着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将佩带物与财富相提并论。 藏 族 人最早以游牧、狩猎为生,常年过着游荡不定的生活,所以过多的家产不便随身携带,只有将财产变成装饰带在身上,日积月累,佩带的装饰品越来越多不便行动,这样饰物中开始有了以一当十,或以一当百的精拙贵贱之分。由此,装饰便成为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 位于 西 藏 西 部的阿里普兰妇女的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与其装饰物的名贵、繁多闻名遐迩。这种装饰的特点之一,以其中层层叠叠的佩带使人惊叹不已。据说这些金银宝石佩物都是祖辈所留传下来的,一代一代不断添制,与日俱增,才形成现在这种规模。类似现象在 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更为突出,一些富有的家庭将自己佩带过的珍贵的胸饰捐献给寺庙或用于佛塔的装饰,这样既认为可多得神佛的保佑,也同样是显示富有的一种方式。历史上, 拉萨 旧政府时,还有各种象征官职地位的佩饰,这些佩饰其中大多为硕大的宝石串接,其价值更是无与伦比。 构成 西 藏 装饰特点的一方面是金银器物,另一方面主要是天然宝石,这是 藏 族 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对美的特有追求和表达方式,也是 西 藏 传统文化中精神与物质文化完美结合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我们平时所穿的漂亮衣服都是靠五颜六色的颜色来装饰的,每件衣服上的颜色搭配都有它的道理在。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藏族服饰了解了解藏族服饰色彩含义解析,到底他们的衣服颜色隐藏着怎样的含义呢?
藏族服饰大胆地运用红与绿、黑与白、红与蓝、黄与紫等强烈对比的色彩组合,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的搭配,使服饰色彩明快而又和谐。藏族饰品的显着特点,是广泛地应用金银、珠宝、象牙、珊瑚等饰物进行装点,与服装色彩相映生辉呈现出粗犷而华丽的美感。藏族服饰表现在色彩等方面的规律,也是由众多的自然、社会因素影响而成。藏族妇女发饰中,常缠入鲜红和翠绿、粉红和天蓝等对比色丝绒、毛线,相互映衬。
藏族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宗教对藏族各种习俗以及着装的色彩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也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对不同的颜色均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和等级。在藏地,各地服饰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但在色彩的选择和认同上却很一致,这就是藏地八色:白、黑、红、黄、蓝、绿、金和银。白色是吉利和祥瑞的象征,是善的化身,它代表纯洁、温和、善良、慈悲、吉祥。藏族服饰中,白色是常见的颜色之一,男女多着白色上衣、白羊皮袄、白麻布衫、白羊毛褐衫。
黑色,在藏族人民生活中是一种概念非常复杂的颜色。广大民众与黑色密不可分,牧民住的是用黑牦牛毛编成的黑帐篷,藏式建筑门窗上也都涂上黑色边框,在服饰中农村的男女穿的都是黑色氆氇藏装,尤其是传统农村妇女完全是清一色的黑色衣服而绝对不会穿着白色。但由于宗教的原因又赋予黑色以“黑暗、恐惧、野蛮、反面、邪恶、非正道”等种种贬义的指涉。红色代表火,被看成力量的象征。
在藏地提到红色自然会想到袈裟,而袈裟之所以是红色则起源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发祥地印度,信徒们把红色作为所有颜色中价值最低廉和最不起眼的颜色,用这种颜色作为出家人的着装色,表示他们的超脱、不求外表、但求精神境界的完美的愿望,并用这种颜色的装束起到不受外界干扰的作用。**,藏族认为这是大地的本色,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含有丰收和富贵的意思。
**还代表着佛祖的旨意和弘法恩典,至为崇高神圣,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蓝色,藏区的蓝色中我们最熟悉的是所谓的“藏蓝”或“藏青”。蓝色是蓝天和湖泊的色彩,它显得神秘而高远。绿色,在藏民族中是一种“平民色彩”,是草原的颜色,寓意为生机和活力,它更接近大众,更接近生活和广大农牧区。金色和银色代表着富贵和庄重,藏族服饰可谓家产可戴、财富可穿。
1、汉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类型。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2、壮族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布结纽扣。壮族服饰,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3、藏族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藏族服装的基本特点是肥大、长袖、宽腰、右襟,是一种无需量体裁衣的直线服装。袖长等身,袍长过体,无需钮扣。藏袍最讲究的是边饰、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镶上贵重的毛皮和丝绸滚边,内衣一般为白缎衬衫。
牧区衣着的用料以皮毛为主,农区则以"氆氇"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无口袋,也不用纽扣。腰间系上腰带,胸前凸突成大行囊,里面可以装随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婴儿也可放入其中。
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从后面拉到前面。这种习俗与当地的高原气候有密切关系。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多变的天气。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热。
牧民外出要穿着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热得受不了,于是只得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一到傍晚,天气又变冷,两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时离家远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宽大的衣服来盖体暖身。可见,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饰。
4、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二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有传统民族服饰展示风采的机会。
5、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
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兴华水族乡摆贝村苗族百鸟衣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刺绣而成。其用苗族土布和红、黄、绿、蓝等颜色的锦缎丝绸进行拼合,胸兜、围腰等部件绣上各种花、鸟、虫、鱼、蝴蝶、太阳等自然符号,裙摆由若干块刺绣品和蜡染组成,最下面一圈是一排美丽的百鸟羽毛。
注意事项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56个民族分别是:
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 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
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以上内容参与:-56个民族
说到服饰,我们都会想起那句话“人靠衣装,美靠靓装”。是的,服饰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上的穿着习惯,更重要的是服饰可以为装扮我们。那么,接下来跟随我一起来藏族服饰看看吐蕃时代的藏族服饰文化介绍是怎样的吧!
藏族自古以来在雪山环绕、江河奔腾的“世界屋脊”上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藏族服装、眼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
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着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服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眼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藏族男女通行的长筒靴,藏靴可分为“松巴”和“嘎洛”两大类。
藏族发饰繁多,尤以妇女为最。中青年妇女喜用红绿丝线与头发混编。藏族佩饰主要有耳环、胸饰、腰饰和手饰。多以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耳饰,均为互环和耳坠。胸饰包括项链、护身盒“卡乌”。腰饰主件是一条丝绸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各种主人喜欢的饰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镰、鼻烟壶等,妇女有银器、铜牌等。
2008年6月7日,藏族服饰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语言特点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
2、服饰特点:
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长袖、宽腰、长裙、长靴。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4、文字特点:
“藏文”一词写作“bod-yig”,意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
扩展资料:
藏族礼仪风俗: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
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
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
参考资料:
-藏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