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清代女子高髻发式、簪花、饰花钗。清代女子高髻发式。清代女子髻发式盛妆。清代女子螺髻发式。清代女子螺髻发式,花钗。清代女子髻发式花饰。清代女子螺髻发式花钗饰。清代女子髻发式,戴遮眉勒。清代女子髻发式。清代女子圆满发式饰花。
其二就是架子头,架子头出现于道光时期,据说是由道光的孝全皇后发明了六角形的发架,才从两把头变成了“架子头”。更大的发架,更多的假发,两层发髻,使钿子戴的非常稳固。这种“架子头”是权贵女子出席重要场合时的盛装打扮。
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贵族女子的主要发饰,而民间富人家的女子也是纷纷效仿。不过因为梳得时候费时费力,梳好之后也要非常注重仪态,都要直着脖子,非常不舒服,因此除了婚礼之上,民间日常很少有人这样打扮。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
除了其上,清初妇女的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
清朝女子发型最为常见的三种分别是两把头、高髻、大拉翅。
一、两把头,两把头是清朝刚入关时较为流行的发型。这种发型梳法首先将头发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将上半部分头发扎成两个麻花辫,下半部分头发不动。接着将两个麻花辫扎成横条状,将下半部分头发缠绕到扎好的横条上。
这种发型不需要太贵重繁琐的装饰,不会影响妇女的正常劳作,实用性很强,所以平民女性都很喜欢梳这种发型。后因两把头在平民中流行,无法彰显出宫中妃子和贵族女子的“尊贵”,这种发型在宫中并不流行。
二、高髻,又称峨髻,因其梳法是将头发高高的立在头顶而得名。高髻的流行与发架的发明有关,发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梳头工具,它可以固定头发,高髻的很多发型都是基于发架发明的。
因为这种发型可以佩戴很多首饰珠宝,梳起来十分好看所以它很受宫中妃子和贵族女子的欢迎,每此举行宴会,贵族女子总是会穿上盛装,梳好带满金银珠宝等贵重首饰的高髻参加宴会。
但因其梳法繁琐,影响行动,还需要贵重饰品点缀才能显得美观,所以这种发型在平民中并不流行。
三、大拉翅,这种发型由旗头演变而来,主要流行于晚清,据传这是慈禧为了防止别人看出她脱发而发明的。
大拉翅一般是扇形的中空硬壳表面包裹黑色绒布,高约一尺,下方有小型圆箍,扣于梳好的两把头上,其扇面可以装饰绢花,簪子等多种饰品,侧方有时会悬挂流苏用以装饰。
大拉翅属于较为方便的装饰,需要时带于头上,不需要便可直接取下不影响原本的发型。当然大拉翅的制作对于清朝平民还是过于繁琐,带上也阻碍正常劳作,也仅仅在贵族中流行,普通百姓最喜欢的发型还是两把头。
您所描述的这种发辫叫做“燕尾发”,也称为“燕尾辫”或“燕尾”,是清朝时期流行的一种女性发型。
燕尾发源于明朝,但在清朝时期最为流行。这种发型的形状是在脑后将头发编成一根长辫,通常辫子的大小和形状会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宫廷女子的燕尾发通常更加华丽,而普通女子的则相对简单。
在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女性开始剪短发,但仍有部分女性保留这种传统发型。
总之,燕尾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女性常用的一种发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