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史前时期的西方美术史

介绍一下史前时期的西方美术史,第1张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维也纳附近的威伦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进入奴隶社会,那些文明古国谱写了人类美术史的辉煌篇章。

美索不达米亚(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又称两河流域)的雕塑,如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浮雕,亚述王国那些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

古埃及的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

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雕刻形象,如《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尤其具有无穷的魅力。

古罗马美术承继着古希腊的传统,但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规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和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而曾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多年的庞贝壁画,则给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

封建社会时代

自公元476年开始,欧洲历史进入封建中世纪。受基督教制约,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最伟大的成就。拜占庭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艺术上的创造性。与宗教建筑相结合,雕刻、镶嵌画和壁画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在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下,创造了最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

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美术的三位代表。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其杰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皆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米开朗基罗则在雕刻、绘画和建筑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艺复兴艺术水平的典范之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伟健壮,气魄浑宏。拉斐尔则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圣母形象最为成功。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17世纪时期

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它发源于意大利,后风靡全欧。其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这一风格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个美术门类中。佛兰德斯的鲁本斯是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绘画对西方绘画具有持久的影响。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

18世纪时期

18世纪罗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罗可可美术的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代表画家有法国的瓦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了一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其代表画家是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浪漫主义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落而兴起。法国的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而这一运动的主将却是德拉克洛瓦,其绘画色彩强烈,用笔奔放,充满强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岛的屠杀》和《自由领导着人们》等。法国吕德的《马赛曲》和卡尔波的《舞蹈》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塑作品。

19世纪时期

19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法国画家库尔贝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奥南的葬礼》堪称绘画中的“人间喜剧”,而《石工》则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勤劳朴实的农民画家米勒,以醇厚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政治讽刺画家杜米埃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而形象夸张的石版画和油画。德国女版画家柯勒惠支,以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创作了反映工人运动和农民革命的系列铜版画和石版画。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了列宾、苏里科夫等杰出画家。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品质。

19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印象派。此派绘画以创新的姿态出现,它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学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西斯莱等。继印象派之后还出现了新印象派(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和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而实际上后印象派与印象派在艺术主张并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中凡高的绘画着力于表现自己强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线条奔放。高更的画多具有象征性的寓意和装饰性的线条和色彩。塞尚绘画则追求几何性的形体结构,他因而被尊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20世纪时期至今

20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1905年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强调形的单纯化和平面化,追求画面的装饰性。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绘画继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则,将自然物象分解成几何块面,从而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此派绘画注重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美术运动,此派画家热衷于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表现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感觉。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大约于1910年前后产生,其代表画家有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和荷兰画家蒙德里安,而两人又分别代表着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两个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达达主义思潮,此派艺术家不仅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而且否定艺术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上胡须,并将小便池作为艺术品,便是达达主义思想的体现。随着达达主义运动消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此派画家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梦幻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力图展现无意识和潜意识世界。其绘画往往把具体的细节描写与虚构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表现梦境和幻觉的景象。代表画家有恩斯特、马格利特、夏卡尔、达利、米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以波洛克、德库宁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综合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特点,强调画家行动的自由性和自动性。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的波普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废弃物、商品招贴、**广告和各种报刊作拼贴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代表人物有美国画家约翰斯、劳生柏、沃霍尔等。

而70年代兴起的超级写实主义(或称照相写实主义)运动,其主要特征是利用摄影成果,进行客观的复制和逼真的描绘。代表画家有克洛斯、佩尔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汉森最为著名。除上述之外,可以归入现代艺术范畴的还有偶发艺术、大地艺术等。其许多艺术活动已经超出了美术的范围。

意大利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己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该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它概括了乔托以来的文艺活动的特点﹐被世界各国沿用至今中国曾有人直译为“再生”或“再生运动”﹐但“文艺复兴”的译法己被普遍接受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但因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在各国带有各自的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 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在欧洲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先进地区只限于少数几个城市﹐尤以佛罗伦萨﹑威尼斯为最地处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出现了以毛织﹑银行﹑布匹加工业等为主的七大行会﹐它们不仅控制佛罗伦萨的经济﹐也直接掌握城市政权佛罗伦萨的最高权力机构──长老会议的成员只能由七大行会从其会员中遴选﹐贵族被剥夺参政权﹐广大工人处于无权地位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发源地和最大中心 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达·芬奇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达芬奇出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它科学的影响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他在委罗基奥工作室度过了6个年头﹐成长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人类智能的典范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能带进现实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 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 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他的学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说﹕“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达芬奇比之文艺复兴时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领域更广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学多才他怀着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奥秘﹐他把艺术和科学﹑理智和情感﹑形体和精神熔于一炉﹐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达芬奇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位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画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家、军事工程师和诗人 米开朗基罗生于1475年3月6日靠近于佛罗伦萨从小父亲把他送到佛罗伦萨附近乡间的石匠家寄养,在击石声中度过了童年,因此米开朗基罗开玩笑说自己的雕刻天才,就是得自于这位石匠的恩赐后来米开朗基罗的生父因为丧妻,移居至佛罗伦萨,将米开朗基罗送进学校学习拉丁文和优美的意大利文米氏学会了诗词的创作,不过他在童年时期一向不爱念书,上课的时候常常偷拿速写本画画,让米氏的父亲非常头痛所以在米氏13岁时,将他转送至一位画家处学画一年之后,跟随一位雕刻家学习雕刻,这位雕刻家为佛罗伦萨贵族美第奇家族管理美术作品与石雕在这里,米氏遍览了古代艺术珍宝,也有机会接触到诗人和学者,由于环境的感染,他开始研读但丁的雄伟诗篇,而柏拉图的博大思想对他的影响尤其深远这使得米氏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师,也是一位诗人 《大卫像》是米开朗基罗整个艺术中最重要的雕像之一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他已被公认为是艺术大师了他的雕像大部分都是表现健美人体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特点人们刚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下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赞美人体的美,是对古代希腊艺术的一种“复兴”,其实,它的更深刻意义在于反对宗教的虚伪,重视人及其现实的力量,这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而米开朗基罗由于深刻感受到意大利政治的动荡,他的苦闷与精神意志往往只能在自己的雕像中得到最深刻的发挥人体是最能表现内在力量的形式他要赋予大理石以新的生命,必须向它灌注一种属于人的肉体的力量,使它具有精神的象征性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之所以叱咤风云于16世纪,是因为他在这个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把人与战士两个概念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他所有的伟大雕塑,其最重要的品质也在于此,即一尊雕像,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英雄丰碑1505年,米开朗基罗被教皇请到罗马工作朱理二世让米开朗基罗来设计“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后享用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颇多艺术家把多年的抑郁、愤懑和屈辱,全部寄托在这座陵墓的各个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垂死的奴隶》与《被缚的奴隶》这两尊作于1516年的奴隶像《垂死的奴隶》双目紧闭,左手枕在仰起的脑后,右肘弯曲在胸前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再一次醒来与暴力与死亡搏斗那个《被缚的奴隶》的运动节奏就更强烈了他的壮实的躯体呈螺旋形拧起他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这种动势的转折,体现了巨大的内在激情似乎这个奴隶将要迸发一股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显露出坚强不屈的意志有人称这尊雕像是“反抗的奴隶”在这里,人的尊严得到了高度体现艺术家以卓越的技巧使这两块冰冷的石头产生出生命的活力这种优美的造型感受,正是米开朗基罗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罗马西斯庭小教堂内的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艺术丰碑,西斯庭天顶画以圣经《创世记》为主线,绘画总面积接近600平方米,人物有几百个在拱顶上按照它的长矩形(全长40米,宽14米),在中央分割成九个画面,分别描绘《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挪亚祭献》、《洪水》、《挪亚醉酒》等九个主题象这样大规模的壁画,如此壮观的天顶画,画得又那样精确、和谐,多彩多姿,并且是出自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一人手笔,这在16世纪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它所存在的精神价值在整个艺术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当拉斐尔看了这幅巨大的天顶画之后,不禁感慨地说:“米开朗基罗是用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创造这个艺术世界的!” 米开朗基罗创作之始,因为天纵才气,常常遭人眼红;在他年轻时,因遭人嫉妒而被打坏了鼻子,使得他终身对自己的容貌自卑26岁时在佛罗伦萨完成举世闻名的“大卫”雕像;30岁时因为盛名远播,传到了罗马教廷的教皇耳中,教皇立刻邀请米氏前来罗马建造陵墓米氏也深知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开始为教廷工作这一做就做了整个下半辈子;在当时一切教廷至上的时代,这是无上光荣的工作他在罗马陆续完成许多世界闻名的杰作,诸如现今珍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的圣西斯廷大教堂的湿壁画、劳孔像、慈母哀子像、摩西像、圣彼得大教堂,以及卡波多立广场等等,都是游客前往罗马时的必游之地 米开朗基罗的创造力与活力惊人,直到去世之际仍坚守创作岗位,享年89岁米开朗基罗终其一生给人的印象,可以用“悲壮”两个字来形容虽与达·芬奇和拉斐尔身处于同一个时代,但境遇却大不相同米开朗基罗的悲壮是属于天才的,含有戏剧性的英雄式悲壮构成米开朗基罗的悲壮生涯,虽有其时代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因天才而产生的自负米氏个性高傲倔强,不阿谀奉承,深具艺术家气质 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拉斐尔父亲是宫廷的二级 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学习了十五世 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创作了大量 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他没有达芬奇那样经验丰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基罗 的雄强伟健的英雄气概可是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 画家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聪 明特别表现在善于汲取他人之长,而后加以综合的创造他一生创作了不少作品, 其中和等,还作了一些建筑设计,并为西斯廷小 教堂设计画稿他的才能又表现在他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的形象风格被 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 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像莫扎特那样短促(两人的生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有关他的传说及提供的范例却是非常之多这些传说和范例一方面肯定了这位画家无可争辨的才华,另一方面却也可能阻碍了对这位画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尔其人,提起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总离不开“超凡入圣”、“尽善尽美”这些始于瓦萨里的形容词,这使广大公众对拉斐尔(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作品无法深刻领会并与之沟通,无法立即把拉斐尔的作品与那些总想用“天才”、“天才表现”等词句来标榜的蹩脚作品分开,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味生命的苦闷、浪漫的热情及感情的折磨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人们往往忘记或忽略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拉斐尔是在历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种只持续了很短时间的思想风潮上攀登了顶峰,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以偏巧不得于两位最伟大的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后差不了多少年拉斐尔找到了“第三条路”,就是对他那个年代所有艺术成就的综合与超越这正是拉斐尔的光荣及历史作用,那是他凭借艺术与思想、努力与理性,通过坚持不懈的检试、体验与思考而获得的他的成功归因于他那非凡的才能:把来自艺术的那一崇高的革命性时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任何一种激励和启示加以提炼和消化这表明了他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造谐这种能力确实异乎寻常

  이름: 아라 (A Ra)

  名字: 雅拉

  나이: 만 15세

  年龄: 满15岁

  생년월일: 1990년 2월 11일

  生日: 1990年2月11日

  학교: 정신여고 1학년 재학 중

  学校: 正新女高1年级在学中

  혈액형: A형

  血型: A型

  신장/체중: 169Cm/ 45Kg

  身高/体重:169cm/45kg

  종교: 기독교

  宗教: 基督教

  취미/특기: 음악감상, 표정연기, 시쓰기/플룻, 연기

  兴趣/特长: 音乐欣赏, 演戏,写诗/ 长笛,演戏

  가족관계: 1남 1녀 중 장녀

  家庭关系: 1男1女中的长女

  [드라마]

  电视剧

  2005년 KBS청소년성장드라마반올림#1, 2

  2005年KBS青少年成长电视剧 玉琳的成长日记1,2

  [광고]

  广告

  2004년 SK Ting 전속모델

  2004年 SK Ting 代言人

  두산화장품 스페셜-T 전속모델

  斗山化妆品展示-T代言人

  2005년 빙그레 칵테일바 모델

  2005年 beaming cocktail 模特

  엘리트 학생복 모델

  elite学生服 模特

  2006년 오뚜기 ‘라면볶이’ 광고 모델

  2006年 ottogi "炒面"广告模特

  온라인게임 ‘라테일’ 광고 모델

  线上游戏"latale"广告模特

  [M/V]

  2004년 동방신기 “허그”

  2004年 东方神起"hug"

  2005년 빙그레 칵테일바 모델

  2005年 beaming cocktail 模特

  [기타]

  其他

  2004년 KBS연기대상 청소년연기상 수상

  获2004年KBS演技大奖 青少年演技奖

  2005년 농림부 홍보대사(우리농산물CF) 제5회 청소년 베스트 선발대회 대상

  2005年 农林部宣传大使(我们的农作物CF) 获第5届青少年最佳选拔大会大奖

  2006년 앙드레김 패션쇼 메인 모델(이완, 김정훈과 활동)

  2006年 安德烈金 时装秀 主要模特(同李莞,金正勋)

  古典时代希腊社会在饮食、居住、婚姻与家庭等方面形成了种种风俗,其中某些方面充满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反映了健康的精神面貌,有着重大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古希腊;饮食;居住;婚姻家庭所谓社会风俗是一种沟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对社会风俗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显然这是不全面的。根据社会风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对社会风俗的研究,不仅要对其中的物质因素加以说明,而且要对其所涉及的思想意识也要注意并进行科学的分析。社会风俗中沉淀着的思想意识有重大的社会功能,往往形成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从而对社会生活发挥着导向作用。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野议·风俗仪》中写道:“风俗,人心之所为也。人心一趋,可以造成风俗;然风俗改变,亦可以移易人心。是人心风俗,变相环转者也。”综观古希腊人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种种风俗,其中某些方面充满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反映了健康的精神面貌。本文兹就古典时代希腊人衣、食、住、婚姻、丧葬等风俗所表现的物质生活、思想意识及其社会功能做一综合考察。一、服饰古希腊服装的构成极为简单,仅为一块长方形的布料,不需要任何裁剪,通过在身上的披挂、缠裹或系扎表现出优美的悬垂波浪的褶饰,属于一种宽松型服装。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是希顿和希玛纯。希顿(Chiton),意为“麻布贴身衣”。它是古希腊人男女皆穿的内衣,按着装方式和形态上的不同,分为多利亚式和爱奥尼亚式两种。多利亚式希顿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以前,着装方式如下:先把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向外折,其折的量等于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段折返叫做“阿波太革玛”(Apoptygrna),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上从后提上两个布角,在前面用长别针固定起来,多余的布料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走动时长裙随风摇曳,在侧敞开处,使健美的肉体时隐时现。整体上看上去好象有披肩的长斗篷似的,十分潇洒。为了突出优美的衣褶和便于行动,在希顿上系一条腰带。系扎腰带时,把布向上提一提,使布在腰带上形成膨臌的余量,以至下垂盖住腰带,并在腰带处随意调节垂褶的疏密。折返下来的阿波太革玛还可以从后面竖起来包头。爱奥尼亚式希顿原是小亚细亚西岸爱奥尼亚地区人们穿的衣服,公元前6世纪传人雅典。两种希顿的流行虽有先后,但在很多地区并存。一般年轻人喜用多利亚式,而中年以上的人则喜用爱奥尼亚式。爱奥尼亚式希顿基本结构与多利亚式希顿相同。它与多利亚式不同的是,取消了衣服上的折返,轻薄的亚麻材料取代了多利亚式的厚重羊毛材料,使服装显得更加有垂坠感,多褶且柔软。尖头别针由安全别针取代,固定的位置也不再限于左右肩两处,而是从两肩到袖口有好几处固定结点。固定的方法除了用别针,也用细带系结,并利用细带抽褶产生袖子造型的变化(多利亚式没有袖子,而爱奥尼亚式有袖子的构成),穿爱奥尼亚式希顿的妇女不再像穿多利亚式的那样在身体两侧留敞开的侧缝,而且将腰带的位置上移,使整体造型更加柔美、优雅。公元前5世纪雅典一些神庙上的浮雕女像身上的衣褶,其飘逸的情趣,大可和中国宋元人物画的衣褶媲美。希玛纯(Himation)是一种男女都穿的披风,一般披在希顿外面。没有固定的造型,从用途上分为有里子外用的和没里子的平常用的两种,其材料应季节分别选用毛织物或麻织物。希玛纯可以包裹全身,也可以露出单肩或者是简单地披挂在双肩上。其中最传统的披法是:先将布搁在身前,一端搭在左肩上松垂及地,然后将下端往上拉,再通过后背从右臂下方向上提起,最后绕回到左肩,有时直接拉过右肩。希腊的一些小雕像显示了这种服装翻卷衣袖和形成袖褶的多种方式,以及富有情趣的衣袖线条。一些人穿希玛纯时,衣身的某些部位显得很紧,以便突出特意制作的褶线的美感。有的学者对古希腊服装的美感颇为赞赏,作过如下的评价:“古希腊服装充满着自由、活泼、浪漫、轻松的气息,它们与希腊神话有着相似的节奏和韵律,我们从它们那里感受到的不是人生的拘谨、内向、凝重,而是灵动、生机盎然,一种温暖的美。它们不像中国古代服装那样腼腆、含蓄,倒颇具男性的爽朗和洒脱,在精神气质上与中国的道家风范有着一丝类似之处。”古希腊人在生活中对美感的追求还表现在美容和装饰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头部、手部甚至鞋靴的其它装饰,也属于衣装之列。一般希腊人的头发都是黑色的,许多妇女以及若干男士,将头发染成金**,或用以掩饰老年的灰发。公元前6世纪,希腊男女都蓄有长发,通常结成辫子环绕在头上,或挂在脑后。到公元前5世纪,妇女的发式有了变化:将头发梳成髻,低垂在颈背上。妇女们喜欢用颜色鲜艳的彩带捆扎头发,再在前额的彩带上点缀一颗宝石;也有的用发簪、发网、发冠装饰头发。发冠出现较晚,有的是一种娥眉形金银细工的花叶冠,这种花冠男子也用。到公元前4世纪前后,男子则流行蓄短发、剃胡须。当时已有了专门的理发店,它不仅是人们理发、剃须的地方,也是谈天的社交场所。当旅行外出时,古希腊人习惯带一种锥形顶阔边沿的帽子,此外也戴圆锥形帽、球形便帽。不过古希腊人并不经常戴帽子,原因是他们认为帽子会使头发不能吸收水分而容易早白。古希腊人在城内或短距离行走时,或打赤脚或穿凉鞋;外出旅行则穿高筒鞋或靴子,通常以皮革制成。其色彩男子为自然色或黑色,女子为红、黄、绿等鲜艳色。精美的耳环、项链、手镯、脚镯、宝石环和戒指也是希腊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用金或铜制成的手镯一般是蛇形的,有时是蛇头的形状。它们常戴在手臂的上半部,有时也戴在腕处。手镯是四圈的,也有的用几股旋纹编成绳状。古希腊人的化妆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才流行起来。妇女面部与嘴唇用丹铅、朱草根涂抹;眉毛用烟灰或锑粉描画;抹眼圈用锑粉或墨;睫毛涂黑后,再衬以蛋白与氨树胶混合剂。油脂与化妆水被用于消除皱纹、雀斑和污点。公元前5世纪以后,妇女用有盒镜。它由两块用合页固定在一起的圆片制成,其中一块的内表面打磨成镜,另外三面雕刻图案。二、饮食古希腊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比较简单。由于气候温和,身体需要的脂肪和蛋白质较寒带居民少,所以希腊人日常饮食是几片烤饼、干鱼、洋葱、大蒜、橄榄油以及加水的葡萄酒。平常不吃肉,一般到过节时才吃肉(主要是羊肉和猪肉)。主食除了烤饼之外还有谷物(大小麦)加工成的粥和面包,食用时掺些蜂蜜。几乎任何食物里都放橄榄油,用橄榄油煮。一般是每天两餐,多半不吃早餐。在伯里克利时代有啤酒,但受到人们的鄙视。希腊人平时饮用的葡萄酒是佐餐用的。饮用的葡萄酒一般要加三倍的水使其变成淡酒。在饮具中有一种调酒的大缸。使希腊人感到震惊的是异邦人惯于饮用不掺水的烈酒。“不要按西徐亚人方式饮酒”是一句希腊谚语,意谓“不要喝得烂醉如泥”。喜欢交际的雅典贵族,时常举行酒会招待客人。酒会以祭神开始,其主要祭祀对象是酒神狄奥尼索斯。为了表示对神明的尊敬,参加酒会的人们先要洗澡,到达主人家时还要洗手,再洒上香水,头戴花冠,其后宾主在主持人带领下进行祭酒。主持人把第一杯酒洒在祭坛上,同时宾主们齐唱赞美神的颂歌,以祈求神明的保佑,消灾避祸。酒会进行时边吟颂诗歌边讨论哲学或时政问题,还不时穿插娱乐活动助兴,通常形式是 表演和游戏。最流行一种游戏称作“科塔博斯”(Korttabos),其内容是将一器皿置于房屋中央,人们端着酒杯,从不同方向,用手指将酒弹入器皿,弹入者为胜。这一游戏有较强的技巧性和竞争性。柏拉图认为在酒会中适当地松弛一下,能够使人生机勃勃,精神焕发。酒会不只是社交场合,也是敬奉神明的场合,因此人们饮酒必须有一定的限度,不要由于醉酒而做出有伤大雅的行为。哲学家克塞诺芬尼在一首《哀歌》中表达了酒会饮酒要适量的愿望,他写道:“不要有一个喝得过量,只要不太老,人人都能不用搀扶回到家中,在人们中间要赞美那些饮酒之后仍能清醒,心里仍然不忘记美德的人。”酒会不只是社交场合,也是敬奉神明的场合,因此人们饮酒必须有一定的限度,不要由于醉酒而做出有伤大雅的行为。柏拉图的《会饮篇》也描写了一次宴会的情景,与会者提出不要以斗酒取乐,不要过量,一名医生还这样劝诫他的同伴:“我的医疗经验坚信,醉酒对人有害”。希腊人不仅能酿葡萄酒,还会用蜂蜜酿酒,酒味甘芳,也不浓烈。因此男女老少都喜欢喝,特别在风雨交加、天气转寒的夜晚,希腊人就生起火来,一边围炉取暖,一边畅饮蜜酒,闲话家常,诗人阿尔凯奥斯的《酒歌》描绘了这番情景:天雨排空至,暴雨相与吹,溪流奔湍疾,寒冰随飘移。速起驱严冬,生火耀光辉,沽取一樽酒,甜比蜂蜜美。倾觞作豪饮,暖绒绕额围,吾心无烦闷,俗虑不相欺。徒忧无所补,悒郁竟何为?此乃最良药,酒可消愁悲。总之,古希腊在饮食(包括饮酒)方面比较节制,有的哲学家对此大加倡导,他们把节制饮食视为美德德谟克利特说:“对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只是当他们在吃着、喝着的时刻才是快乐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却很大。”苏格拉底也有类似的观点。柏拉图认为事关饮食的烹煮只是一种“例行的事务”,不能展示指导本业务的工作原则,在他看来,烹煮不能列为技艺,因为技艺是一种理性活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柏拉图没有写过一篇“吃”或“吃”与“养生”关系的对话。三、居住古希腊人私人住房不甚讲究,直到公元前4世纪以前一直如此。住房是用木料和晒干的泥土建成,墙壁很不结实,窃贼若想入内最方便的办法便是在墙上掏个洞。城乡住房的结构大致差不多,即使是贵族的家中,也不一定有楼。白天屋里光线晦暗,因此人们常在天井里或者到公共场所活动。天井用水泥铺成,上面刻有花纹,人们在天井里谈话、吃饭和休闲等。在炎热少雨的夏季,人们甚至露宿室外,妇女则睡在阳台上。天井四周是些狭小的房间,房间仅供睡觉用。房内有床、毯子和箱子以及陶瓶;还放有桌椅,桌子有点像现代的长条形茶几。椅子有三足的和四足的。富者和贫者的房屋在结构上大致相同,差别只表现在富人的房屋规模大些,陈设多些而已。活动于公元前320年前后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狄卡阿克斯(Dicaeearahus)在《希腊文明史》中写道:“雅典街道无非是些陈旧可怜的小胡同,房舍矮小,好房子很少见,外乡人初来乍到,很难相信大名鼎鼎的雅典竟会是这个样子。”古希腊人在居住条件方面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他们注意烧香薰屋以使空气清洁。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建立城市首先重视居民健康,应当研究其位置,使宽敞当风,空气新鲜,并有充足的水源。医学家希波格拉底为说明环境与疾病的关系,写有《论空气、水和土壤》一书,阐述了这些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设有管理城市环境的监督官,其职责包括管理清理污秽者,不许人们在距离城墙十斯塔狄尔之内撤任何秽物,或将门窗开至街道中;他们又指挥奴隶搬走街道上的死尸。四、婚姻与家庭在雅典,一夫一妻制是得到承认的婚姻形式,可是纳妾制却很盛行,几乎不受舆论的指责。不过纳妾制显然有别于正式的婚姻,这未给予妾妇以任何权利,所生子女被视为私生子。雅典法律禁止成年公民过独身生活,没有正当理由而坚持独身的公民被当成罪犯而受到处罚。柏拉图说,每个人都有义务提供一个继承人,以接替自己去做神的仆人。色诺芬声称结婚是为了传宗接代。这就是雅典人坦率宣布的个体婚制的唯一目的。雅典的姑娘们由父亲或媒人为她择婚,婚姻依政治和经济条件而定。新人可能在婚前根本没见过面。一般来说,娶亲前男方或新郎要给新娘的父亲送一份丰足的彩礼,这一形式比较古老,包含有买卖的意思。公元前5世纪以后盛行女方的父亲要拿出一份陪嫁,通常是现金、衣服、首饰、家具或生活用品。在选好对象之后,于女方家里举行订婚典礼,届时必须要有证人,但姑娘本人则不一定要在场。根据雅典法律,没有经过正式的订婚礼,婚姻便无效,订婚被认为结婚仪式的第一步骤。订婚后,在女方家举行婚礼,在婚礼之日,(历史论文 )新娘的父亲准备一顿丰宴,妇女们环绕着戴着面纱的新娘参加这个婚宴。一个双亲健在的儿童拿着一个小筐给客人送面包,并表示对美好的祝愿。宴会之后,新人乘车去新郎家。新娘拿着象征新主妇能力和责任的筛子和锅子。新婚夫妇由傧相陪同,还有许多亲朋举着火把,吹着笛子,弹着七弦琴去新郎家。当送亲队走动时,人们把一把把粮食和水果撒向新人,同时为他们唱起祝福歌。到新郎家门口,新郎的母亲举着火把迎候,她将粮食和水果撒到新人头上,以示祝愿。然后引领新娘到神坛前,最后再进新房,傧相则在门外再唱赞歌,并顿足拍手为节奏,没有这些仪式那就不是正式的婚姻。已婚的妇女终日被幽禁在自己的房间里,不经丈夫允许便不得擅自离家。如果出门上街要由女仆作伴,当丈夫的客人来访时,她退避并单独用餐。德摩斯梯尼记载有一个名叫阿波罗多洛斯的已婚男子声称:“我们有青楼女子为我们提供快乐,有妾满足我们日常的需要,而我们的妻子则能够为我们生育合法的子嗣,并且为我们忠实地料理家务。”这段话具体表现了在夫权支配下已婚妇女的低下地位,同时也反映了雅典家庭的功能是集中在经济和人口再生产方面。已婚妇女处在不平等地位还表现在离婚权利方面,雅典的法律规定,丈夫可以任意离弃妻子而不必陈述任何理由,虽然妻子也可以提出离婚,但要诉诸执政官并说明离婚的理由。雅典妇女在家庭中之所以处于屈于男性统治的地位,是因为她们在经济上无权拥有或控制任何财产。她们的一切经济事务都由男性监护人负责处理,在家庭具有男性继承人的情况下,她们完全被排除在家庭继承的财产之外。当雅典男性公民没有合法亲生子女或养子,只有一个女儿时,这个女儿就成为“女继承人”。她们结婚时将继承的财产带给丈夫,由丈夫来支配和控制,最后传给他们的儿子。妇女结婚时名义上拥有的财产——陪嫁品,但新娘无权真正拥有和支配它,在婚姻关系保持期间,陪嫁品由丈夫支配,他可以使用本金,只需从陪嫁收入中提出18%左右养活妻子。丈夫死后,如果雅典妇女选择留在丈夫家中,她的嫁妆就由她的达到法定年龄的儿子管理和最终继承,因此雅典妇女永远都不能成为财产真正的主人。在古希腊婚姻家庭关系中,一般说来是夫权思想占主导地位,但是某些学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当时流行的偏见,在婚姻家庭关系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肯定的看法。如大概出自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德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公元前327——前288年)或其他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的逍遥学派的学者所著《家政学》中就有过下列言论:男子对待妻子的原则就是不能不公正,如果遵循了这一原则,他自己也就不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这一条为公众习俗所倡导,正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所声称的那样,如果把妻子视为远离娘家的乞讨者,这是不公正的,丈夫如果有外遇就是他给妻子带来的不公正。”“对于夫妻之间的虚饰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夫妻之间不应借助于容颜举止上的或肉体上的虚假做作,来相互亲近,依赖于这种虚饰的夫妻生活,无异于粉墨登场的演员的表演。”在古希腊婚姻家庭关系中,提倡子女要孝顺尊敬父母,现代学者韦斯特马克指出古希腊子女孝顺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祝福带来繁荣,父母诅咒招致毁灭”的观念非常流行。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指出:不报答年迈父母养育之恩的人,不尊敬年迈的父母,且常以恶语对待年迈父母的人,必将受到宙斯严厉的惩罚。苏格拉底对儿子循循善诱,向他诉述父母对子女养育之恩,强调不可忘恩负义,要恪守孝道,因为国家对那些不尊重父母的人可处以重罚,不许他担任领导职务,“认为这样的人不可能很虔诚地为国家献祭,也不会光荣而公道地尽其他职责”;苏格拉底还警告他的儿子,如果对父母不报恩,也会失去朋友的信任,因为他们会把你看成是忘恩负义的人。柏拉图说:“无论是神或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让任何人谩待他的父母……父母的诅咒显然比其他所有人的诅咒都更能伤害他们的子女。我们试想,一位受到子女谩待的父亲或母亲,他们的祷告既然会被神灵听到,那么一位受到子女尊重的父母,以充满喜悦的心情,虔诚地恳求神灵赐福于子女,他的祈祷不也同样会被神灵听到吗?神灵不也会满足他的要求吗?……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利用他的父亲、祖父和其他老年亲属,他就有了最好的偶像,他们最能为他赢得神的厚爱”。雅典在家庭法中,要求儿子必须赡养处境贫困之双亲,不履行这一义务,即可能被控虐待双亲。据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雅典对当选的各种官吏在任职前进行资格审查时,其中一项内容即考察他是否恭敬父母。公元前4世纪演说家爱斯奇奈斯说在雅典有明确的法律,禁止有道德缺陷的人在公民大会上发言,其中就包括殴打其父母的人,未给其父母提供食宿的人:讲究父母子女伦常规范并以此作为齐家治国之道,是古代社会的普遍共识。五、丧葬古代希腊人非常重视丧葬,认为死者如果暴露不葬,不但魂魄不能分散归于地下,而且触犯天地神祗,对于天理人情均有违反。索福克利的悲剧《安提戈涅》中,女主人公为了埋葬兄弟尸骨,宁可牺牲性命。欧里庇得斯的悲剧《 的妇女》中,由于忒拜人不允许埋葬敌人以致引起战事。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阿吉纽西之役中指挥战争的雅典十将军被五百人会议判处死刑,其罪名之一即是未将雅典牺牲的战士尸体打捞加以安葬。古希腊人丧葬的仪式大致如下:人死了尸体洗过,穿上白衣,戴上花环,随后安放在一张榻上,亲友来哭悼之后,不多耽搁,就抬到葬地去。在荷马时代盛行火葬,从公元前8世纪起土葬流行起来,在葬地立有墓碑,其上简记死者姓名、出生地与主要事迹。在古希腊,葬仪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家庭、家族、部落、城邦等社会群体藉以确认传统和延续性的手段。即将成为公职人员的雅典人在接受资格审查时,不仅要报出父母及祖父、外祖父的名字,还要答出是否有家族坟墓及其所在地。死者去世的每个周年纪念日,亲属要在墓地举行祭礼仪式,把奠酒、奠奶以及盐、面包、水果等祭品放在穿底的碗中,以使食物能达到死者那里。死者的画像或小雕像放在家中祭台旁,每月两次被冠以月桂树叶。在雅典,对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举行隆重的国葬典礼。根据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记载,国葬仪式是这样举行的:在葬礼前两天,将死者的遗骨运来,安置在建好的帐蓬中,人们以各种祭品向死者致祭。先是举行丧葬 ,用四轮车子载着柏木棺材,同一部落成员的遗骨都放在一个棺材里。在 时,他们抬着一个装饰好了的空柩架一起走,这是为那些在战争中失踪而找不着尸体的人设的。凡是愿意的人,不论是公民或异邦人皆可参加 ,和死者有关系的妇女在坟墓前致哀,遗骨埋在公墓地,它地处雅典郊外的风景区。雅典人总是把阵亡将士埋葬在这里,惟一例外的是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中阵亡的将士,因为他们的功勋卓著,就葬在阵亡的地方。在雅典举行公葬时,当遗骨埋葬了以后,就请一位最有智慧、最享盛名的人发表演说,以歌颂悼念死者。演说完了,公葬宣告结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第一年冬季举行的国葬典礼上发表演说的是当时的首席将军伯里克利。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形成阶段,梭伦任执政官时提倡丧事从俭,并对陋习进行过改革,禁止服丧人毁容,在丧礼中号泣,规定不许用全牛在墓前作祭牲,丧殓死者的衣服不许超过三套。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城邦全盛时,私人丧葬实行的是薄葬,不是大肆操办,花费也不多,迄今考古发掘尚未发现规模宏大的坟墓。但到了公元前4世纪,城邦发生了财产严重分化以后,一些富人开始大办丧葬,或大修坟墓,或精雕墓碑。柏拉图针对这一情况提出指责并要求城邦立法,限制葬礼开支,提出:“坟墩的建筑不要超过五个人五天的工作量,堆砌的石头只要能供祭仪使用即可。屋内停尸的时间只要能确认死者真的已死便可,一般说来,死后三天便可抬往墓地安葬。”“应该这样立法:属于最高等级的人,整个葬礼的全部开支不超过五米那;属于第二等级的人,不超过三米那;第三等级不超过两米那;第四等级不超过一米那。”柏拉图还颇具环境保护意识,提出:“坟墓不应当设在适宜耕种的地方,这些地方不能有大大小小的碑石。死者的尸体应当葬在对活人尽可能无害的、适宜掩埋尸体的地方。无论活人还是死人,都不能剥夺大自然倾向于提供生计的能力。”从上述几个方面的生活风俗中,可以看出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注重优雅。“在日常生活中,希腊人显示了一种鲜明的对生命的热爱,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赋予生活以一种优雅的风格,这种理解力与风格渗透于他们饮食衣着习惯方面。”第二,追求自由。“古希腊人想使自己人心自由,他们为了想维持其自由并真正享受精神自由,把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减少到最低限度。”第三,崇尚中庸。在生活领域讲究有节有制,欣赏恰得其宜,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德谟克利特指出:“无节制的欲望是一个儿童的事,而不是一个成人的事。”亚里士多德也主张城邦居民应过有节制的生活。伯里克利告诫公民爱好美丽的东西,但不要奢侈。

著名雕塑家

弗里德利·奥古斯特·巴特勒迪

济安·贝尼尼

Rossella Cosentino

黄土水

朱铭

安东尼·卡诺瓦

让-巴蒂斯·卡尔波

马克斯·克林格尔

奥古斯特·罗丹

弗朗索瓦·吕德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

亨利·摩尔

乔治·绵尼 (George Minne)

蒲添生

巴特尔·托瓦尔森

让-安东尼·乌敦

吴炫三

王侠军

杨英风

部分简介

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特勒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1834年4月2日-1904年10月4日),法国雕塑家,美国纽约著名的自由女神像的作者。

巴特勒迪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在巴黎学习建筑和绘画,自由女神像是因为美国摆脱英国独立而由英国的宿敌法国送给美国的。巴特勒迪塑造自由女神像时据说是依照自己母亲的面容。由设计埃菲尔铁塔的法国建筑师爱菲尔设计内部支撑铁架和整个支撑结构。巴特勒迪为了安置女神像,亲自到美国选择地点。由美国人集资建造塔座。整个铜像分成350块,装了214个包装箱用船运到美国。原型树立在巴黎塞纳河畔正对着爱菲尔铁塔。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在阿尔萨斯和瑞士边界的贝尔福山上为纪念普法战争胜利而雕刻的巨大的“贝尔福的狮子”;由斯特拉斯堡送给瑞士巴塞尔的雕像“瑞士援助斯特拉斯堡”,感谢在普法战争中来自瑞士的援助;在华盛顿的巴特勒迪公园中的巴特勒迪喷泉;在纽约联合广场的拉法叶雕像;波士顿教堂的“四个吹号天使像”;以及法国里昂的巴特勒迪喷泉。

巴特勒迪在巴黎死于肺结核,下葬于蒙马特公墓。

济安·劳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贝尼尼出生于那不勒斯的佛罗伦萨家庭,后跟随父亲彼得·贝尼尼(著名矫饰主义雕塑家)来到罗马。他早期的作品的灵感来自罗马帝国时期被运到罗马的希腊神话的雕塑。在这些作品中,有以羊奶哺育宙斯的仙女阿马尔塞(Amalthea)(完成于1609年,现存于罗马博尔盖塞画廊(Galleria Borghese),以及一些寓言神话的半身像,如“堕落的灵魂”(Damned Soul)和“受祝福的灵魂”(Blessed Soul)(完成于1619年,现存于罗马西班牙广场)。在1620年代,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罗五世教皇”(1620年)、“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1621年-1622年)、“大卫”(1623年)、“阿波罗与黛芙妮”(1622年至1625年)、以及广为人知的胜利之后圣母堂中的雕塑“圣女大德兰的狂喜”(1645年-1652年)。

贝尼尼在大卫像的雕塑过程中,对其赋予了感情,与米开朗基罗的同名作品不同,前者的作品是动感的,而后者似乎是准备采取行动的姿态。其扭曲的躯干和紧皱的双眉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积淀下的巴洛克艺术特点。米开朗基罗表现了大卫的英雄本质,而贝尼尼抓住了大卫的英雄气质的瞬间。这座作品是贝尼尼的主要资助人鲍格才枢机主教在其25岁的时候委托雕刻的。

贝尼尼的其他雕塑作品还有鲍格才枢机主教[1](1632年,鲍格才美术馆)和路易十四的雕像(1665年,现存凡尔赛宫)。

贝尼尼的第一个建筑作品是位于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祭坛上方的铜质华盖(建于1624年-1633年)[2], 另外,他还建造了罗马圣毕比亚那教堂(Santa Bibiana)的正面(1624年-1626年)。1629年,在祭坛华盖完工前,教皇乌尔班八世聘请贝尼尼负责整个圣彼得教堂的建造。他也负责建造位于教堂内的乌尔班八世[3]和后来亚历山大七世[4]两位教皇的墓穴。位于圣彼得教堂半圆形殿中的圣彼得主座(1657年-1666年)[5]也是贝尼尼的一大杰作。

除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和柱廊外,贝尼尼还在罗马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巴贝里尼宫(Palazzo Barberini,1630年始建),蒙地卡罗皇宫(Palazzo Ludovisi,1650年),基奇宫(Palazzo Chigi,1664年)等。1665年,在贝尼尼的名望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前往巴黎旅行,希望能为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设计卢浮宫的东部前门,但遭到拒绝。最后这部分建筑由克劳德·佩劳予以完成,具有更多的古典色彩。

另外,贝尼尼也设计了许多著名的教堂,尽管圣彼得教堂并非出自他手(见卡罗·马德尔诺)。位于罗马的一座小型巴洛克教堂充分体现了贝尼尼的建筑风格。他不仅负责设计奎琳岗圣安德鲁教堂的建筑(Sant'Andrea al Quirinal),也雕刻了祭坛上圣徒安德鲁的巨大塑像。在罗马附近的乡村,贝尼尼也为教皇的避暑夏宫冈道尔夫堡设计了教堂。

贝尼尼设计的第一个喷水池是海王子喷水池(1640年),而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纳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1648年-1651年)[6],该喷泉将世界上四大河:尼罗河、恒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以拟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现出其特色,并利用椰子树和动物来表示各地的风景。该喷泉还有一段趣事:贝尼尼的对手波若米尼设计的圣埃格尼斯教堂正对着喷泉。据说贝尼尼曾嘲讽该教堂岌岌可危,所以面对教堂的拉布拉他河雕像的手是上举的。

1644年,贝尼尼的资助人乌尔班八世教皇的去世使得贝尼尼的对手们集中起来,对贝尼尼的职业生涯造成了打击。但是依诺森十世教皇继续邀请贝尼尼完成圣彼得教堂的作品,并且委托他设计四河喷泉。在依诺森十世去世的时候,贝尼尼已经成为罗马艺术的领袖人物。贝尼尼于1680年在罗马去世。

贝尼尼的作品在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被誉为科学的标志物和圣殿。

黄土水生于台北市艋舺,1907年,因父亲去世投靠大稻埕三哥处。因黄土水三哥为木匠,受其影响,对雕刻产生兴趣。1917年于师范学校毕业后,受师长推荐前往东京美术学校雕塑科留学,是第一位东京美术学校台籍生。1920年,再入该校研究科。除此,他并先后学艺于日本知名雕塑家高村光云与朝仓文夫。

1920年,他的《蕃童》雕塑作品入选日本帝展,为台人第一。之后并有《释迦牟尼像》、《水牛群像》、《甘露水》(帝展)、《摆姿态的女人》(帝展)、《郊外》(帝展)等知名作品。1930年他因腹膜炎病逝于东京池袋寓所,年仅35。

黄土水的作品于1980年代后期台湾本土化之后,大受欢迎。其作品常视为台湾雕塑界的逸品。

知名作品

山童吹笛(1918)

石膏像,入选1920年第二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为台湾艺术家首次入选日本最高权威美术展之例。原作下落不明。

甘露水(1919)

大理石雕像,入选1921年第三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原藏于台湾省议会,之后下落不明。

女孩胸像(1920)

大理石雕像,黄土水致赠母校大稻埕公学校(现台北市立太平国民小学)典藏。

摆姿势的女人(1922)

入选1922年第四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原作下落不明。

帝雉、华鹿(1922)

献日本宫内省(现宫内厅)典藏。

郊外(1924)

入选1924年第五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原作下落不明。

南国的风情(1927)

入选第一届东京圣德太子美术奉赞展览。原作下落不明。

释迦出山(1927)

受台北龙山寺委托制作。原作木雕像毁于1945年台北大空袭中,后由幸存之石膏原模进行翻铸,分别典藏于台湾省立美术馆(现国立台湾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国立历史博物馆、艋舺龙山寺、台南开元寺、黄土水家属。1997年,北美馆又再度翻铸五座,被外界质疑馆方是否翻制过多。

久迩宫邦彦亲王夫妇像(1928)

献久迩宫典藏。

水牛群像(1930)

石膏浮雕,黄土水生平最后的大作,亦为最为知名之经典作。原作嵌于台北中山堂后厅壁上,并存三件原模复制作,藏于台湾省立美术馆(现国立台湾美术馆,玻璃纤维制)、台北市立美术馆(青铜制)、高雄市立美术馆(青铜制)。

朱铭(1938年-),台湾雕刻家,苗栗县通霄镇人,天主教辅仁大学名誉博士。早期以乡土主题,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则以融合了中国哲学如“太极”等的现代雕刻闻名。本名为朱川泰、童年时小名“九二”。朱铭出生于苗栗县的大家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五位哥哥和五位姐姐。

1953年他在父亲的带领下,到通霄镇上的妈祖庙、向雕刻师傅李金川拜师。

1955年出师,隔年北上到基隆佛具店工作。然而一直到1966年间,经济状况一直不佳。 1968年,他毛遂自荐,带着自己刻的“慈母像”、“玩沙的女孩”,拜雕塑大师杨英风为师后,并改名朱铭,才较为好转。同年,移居台北县板桥镇(今板桥市)江子翠一带定居。

1978年,朱铭在日本东京中央美术馆展出,作品“单鞭下势”被日本雕刻之森美术馆收藏。

1980年,他独自一人到美国纽约市学习,是他打开国际视野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后,他所创作的“人间”系列作品,成为他生涯中最受赞誉的经典代表。然而隔年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发生窃案,朱铭的雕刻作品“老太婆”被偷走。

1989年,他与建筑师贝聿铭合作,在香港中银大厦前使用青铜为材质,创作“和谐共处”的太极系列作品,次年揭幕。位于大楼入口大门的左侧。

1999年,朱铭在台北县金山乡西势湖成立“朱铭美术馆”,占地有11甲,收藏许多现代雕塑作品。

2000年,花了几十年规划成立的“朱铭美术馆”,获得日本东京创新大奖(Tokyo Creation Award)海外奖。

目前在南投县仁爱乡清境农场一带定居。

朱铭的铜雕“门”亦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地标,位于本部大学图书馆门外的烽火台。“门”由司徒惠博士赠予香港中文大学,是朱铭“太极系列”的一员。

他的作品《忒修斯杀死米诺陶》大获成功,这件作品的简约和自然的表现手法形成今后他的风格。

他的另一件作品是教皇克莱孟十四世的纪念碑,用了四年时间完成,这件作品使他跻身于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家行列之中。

他又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教皇克雷芒十三世的纪念碑,从此后他的名声大振,接受了一系列的定单,创作了《爱神邱比特和普塞克》,俄罗斯沙皇曾邀请他去圣彼得堡,被他拒绝了,他说:“意大利是我的国家,是艺术的原生地,我不能离开她,我是在这里长大的,如果我的才能用于其他土地,必须是能对意大利有利,难道还能舍弃她而为其他国家服务吗?”但仍然有许多他的作品被俄罗斯收藏。

卡诺瓦,从1795年到1797年,他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1798年,由于法国军队入侵,他返回家乡,只创作了一些绘画作品,一年后返回罗马,但健康状况已经不如以前,他到德国旅行一段时间,回来后身体有好转,立刻又投入工作。

1815年,教皇命令他去巴黎监督收回拿破伦掠去的艺术品,秋季,他访问了伦敦,1816年初,他回到罗马,被任命为罗马主要艺术学院圣卢克学院的院长,教皇亲自指定将他的名字以大写金字刻匾,并被给予伊斯恰侯爵的爵位,年薪3000克朗。

收藏卡诺瓦心脏的纪念碑他又完成了一系列宗教作品,包括教皇庇护六世雕像、《玛尔斯和维纳斯》、《圣母哀悼耶稣》、《圣约翰》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等。1822年5月,他访问那不勒斯,去视察正在作成腊模的菲迪南七世像,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回到罗马后有所缓和,年底,在返回家乡的路上,于威尼斯逝世,享年65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家乡的寺庙中,他的心脏被藏放在他曾经为提香设计的大理石金字塔形墓中。

让-巴蒂斯·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1827年5月11日-1875年10月1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雕塑家和画家。

他出生于巴黎南郊的库伯瓦,早年追随法国雕塑家吕德学习雕塑。1854年获得去罗马的奖学金,在罗马学习直到1861年,学习巴洛克的风格比较成熟。1861年他为玛德琳公主制作了一个半身雕像,得到了拿破仑三世的赏识,接受几个委任,为巴黎歌剧院装饰,1869年他创作的群像《舞蹈》放在歌剧院门前右面,受到许多卫道者的非议。

他的最后一件作品是放在朱里安广场的《地球四极》喷泉,由象征亚洲、欧洲、北美和非洲的四个人像托起地球,完成主要题材后即去世,后来由其他雕塑家继承完成,增加了8匹奔马和海龟、海豚等。

马克斯·克林格尔 (德语:Max Klinger,1857年2月18日-1920年7月5日)是德国象征主义画家和雕塑家。

克林格尔出生与莱比锡,在卡尔斯鲁厄学习,他最欣赏戈雅和门采尔的蚀刻版画,所以自学成为一名出色的蚀刻版画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个系列蚀刻版画《关于寻找一个手套的释义》,是源自他在一个溜冰场寻找手套的梦境,他图解了弗洛伊德对于恋物的研究结果,其中“手套”成为他追求浪漫理想的象征。

克林格尔在欧洲各个艺术中心到处旅行,直到1893年返回莱比锡,从1897年后,他主要致力于雕塑,他的贝多芬雕像成为1902年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家展览中的主要作品。他对基里科以及其他一些艺术家影响很大,他是19世纪象征主义和20世纪超现实主义运动之间乘前启后的重要代表人物。第22369号小行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全名为“弗朗索瓦-奥古斯特-雷诺·罗丹”(François-Auguste-René Rodin),出生于巴黎穷人家庭,是20世纪世界闻名的雕塑家。

他早期作品为现实主义风格,1876年他的作品“青铜时代”展出引起激烈的反应,有人甚至断言这是用真实人体翻制的。后来他的作品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强调光影的作用,尤其他的作品穿着睡衣、披头散发的“巴尔扎克像”引起极大的骚动,直到他去世多年后的1939年才在巴黎市区立起来。他的巨型浮雕“地狱之门”从1880年开始制作,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地狱门以但丁的《神曲》为主题,罗丹之所以以其为主题或许是因为罗丹的悲观刚好与此章节中对人类在地域受苦难折磨的景象描写相通,互映之下而产生这件伟大的雕塑作品。1884年应加来市的委托,制作了雕像“加来义民”,纪念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为了防止英军屠城,而将自己作为人质交给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六位加来市民。1913年在英国国会公园复制了同样一座。

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1916年罗丹将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以换取政府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为此政府建造了“罗丹博物馆”。法国政府享有对罗丹作品复制的专有权。 1917年罗丹去世。

除雕塑外,罗丹还创作了许多插图、铜板画和素描,他还写过几部著作,主要著作有《艺术论》,主要雕塑作品有“沉思者”,“维克多·雨果像”,“阿根廷总统萨米恩托像”等。

罗丹生前和他的学生,同为雕塑家的卡蜜儿·克劳黛同居,克劳黛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但罗丹拒绝承担抚养义务。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是克劳黛为罗丹提供了大量的构思,有的罗丹作品甚至是出于克劳黛之手。

弗朗索瓦·吕德(François Rude,1784年1月4日-1855年11月3日),法国雕塑家。吕德出生于法国中东部的第戎,年轻时和父亲一起为人修造炉灶,1809年从第戎的艺术学校毕业到巴黎深造,1812年获去罗马的奖学金。波旁王朝复辟后,他去布鲁塞尔接受工作,在那里和拿破仑女儿的朋友索菲·弗伦艾结婚,又回到巴黎工作。

《马赛曲》1833年,他由于其作品《和海龟玩耍的那不勒斯渔童》获得荣誉军团十字章,并得到为正在设计的凯旋门装饰的委任,其中的《马赛曲》(也叫“1792年志愿军出征”)成为吕德的不朽作品。

此外他重要的作品还有《拿破仑像》、《圣女贞德像》、《赫柏和裘比特的鹰》、《爱神的胜利》等。

吕德最重要的学生是卡尔波,他曾经根据自己的理解又创作了一个“那不勒斯渔童”。

马约尔出生于法国西南部 东比利牛斯省边境沿海的班雨勒镇,1881年前往巴黎学习艺术,1885年进入美术学校,师从于卡巴内尔和杰洛姆学习,他早期的绘画明显受到夏凡纳和高更的影响。

高更鼓励他从事装饰艺术,他参与了织花挂毯的设计,1893年,他在班雨勒镇开办了一个织花挂毯厂,在法国造成很大的影响。1895年开始,他创造了一些小泥塑,开始从事雕塑并放弃了设计织花挂毯工作。

他在83岁高龄在家乡班雨勒镇,因在雷雨天发生车祸而逝世。在巴黎有收藏他作品的一个博物馆,他的故居也已经开辟成一个博物馆。

作品

他重要的作品包括1912年为塞尚设计的纪念碑,以及一系列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念碑。他的雕塑作品大部分是以女人人体作为主题的,稳重、成熟并有古典主义艺术的痕迹,是古典主义和现代摩尔的抽象雕塑之间乘前启后的过渡时期最重要的雕塑家。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译“米开兰基罗”、“米高安哲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出生于1475年3月6日,在卡布里斯,靠近艾瑞洲,托斯卡尼。他们家族有几世代在佛罗伦斯是小规模的银行,但他的父亲 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 并没有成功的经营下去,而后便任职临时政职。在米开郎基罗初生之时,他为卡布里斯小镇的司法管理员和奎奇市的行政长官。米开朗基罗的母亲为 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而他的父亲据说是伯爵夫人 Mathilde of Canossa 的后裔,这个传言大概是假的,但米开朗基罗对此深信不疑。而在米开朗基罗出生的几个月后,全家人搬回到佛罗伦斯,他也在这被养育长大。过了一些年岁,在他久病以及母亲过逝之后,他搬与一位石匠和他的全家人一起住,在一个名为Settignano的镇上。在那里他父亲拥有一座大理石的露天采矿场以及一座小农场。

米开朗基罗曾有一次对艺术家传记写作者乔尔乔·瓦萨里说道:“如果我有着一些优点,那是因为我出生在你的国家阿雷佐奇妙的气氛下,和我的奶妈一起,并学会了熟练的运用槌子和凿子将我所描绘的图刻下。”当米开朗基罗还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将他送到在佛罗伦斯的人道主义者 Francesco da Urbino 身边学习文法。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很显然地表现出对上学的无趣,而宁愿去教堂临摹绘画并且寻找画家同伴。后来米开朗基罗在画家 Domenico Ghirlandaio 和雕刻家 Bertoldo di Giovanni 的门下学习,他的父亲极力说服 Ghirlandaio 付钱给还是14岁的米开朗基罗,在当时是非常稀少的。而到了1489年,佛罗伦斯的统治者叫 Ghirlandaio 推荐他两位最佳的学生,Ghirlandaio 便介绍了米开朗基罗和 Francesco Granacci。在1490至1492年间米开朗基罗去他父亲的学校,并受到许多前人的影响,型塑和拓展了他在艺术上的构想。跟着在那年纪他那柏拉图式的观点,同时他也开始感受到性别的差异。在这时期米开朗基罗认识了几位文学巨擘,像是米兰多拉、Angelo Poliziano 和 Marsilio Ficino。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大卫像和骑士的斗争,后者是借由Poliziano所建议的题材发挥,并受到佛罗伦斯市长洛伦佐·德·梅第奇的委任。

亨利·斯宾赛·摩尔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月30日-1986年8月31日),英国雕塑家。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受到英国艺术圈的推崇,他的创作为英国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带空洞、斜倚的人物造型是最典型的摩尔的雕塑样式。这种造型被认为是他受到1925年在巴黎看到的一个名叫"Chac Mool"的托尔特克-玛雅雕塑的启发发展而来的。摩尔早期作品上的空洞通常采用比较传统的形式,如弯曲的手臂状与主体相连。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主体躯干上的空洞,因此造成主体凹凸或弯曲的外形。同时期的芭芭拉·赫普沃斯的作品也发展了类似的风格, 她最初也是受到摩尔作品的影响。

由于承接了众多的大尺寸委托创作,摩尔在晚年相当富有。不过,摩尔仍保持简朴的生活。他的大部分财富都由亨利·摩尔基金会继承,用于支持艺术教育和推广。

摩尔以创作大型抽象雕塑而著名,这些公共艺术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人体形象,特别是“母与子”或“斜倚的人形”是摩尔的创作中最常见的主题。除去在1950年代中短期地采用过家庭群组形象,他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女性形象。摩尔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通常都包含孔洞或主体被穿透。而其起伏的曲线外形,被很多人认为是摩尔受到他的出生地约克郡起伏的山丘地形的启发。

摩尔的侄女曾经问他为什么他作品的名称都很简单,摩尔的回答是:

所有艺术都应该有神秘感并需要观众的参与。如果给雕塑或绘画以显白的名称,那么神秘感就无从谈起了,观众的注意就会轻易的移开,而不会费力捉摸作品的内涵。人们都觉得他/她在观看,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观看。

摩尔的早期作品通常是直接雕凿的手法创作的[1]。1930年代,摩尔逐渐转向现代主义风格。他与其他几位居住在Hampstead的雕塑家交流频繁,风格上彼此互相影响。 在创作过程中,摩尔通常会作大量的草图。这些草图大多留存下来,为研究摩尔创作的演变提供了直接的资料。1940年代,摩尔更多的使用模型法进行创作,先用粘土或石膏造型,再用脱蜡法浇铸铜雕。

二战以后,摩尔的铜雕都是受委托创作、作为公共艺术品的大型作品。因此,他基本上放弃了直接雕凿的创作手法,而改用模型,并雇用了几名助手。

在他位于Much Hadham的家中,摩尔收集了大量形状各异的自然物体:头骨,漂流木,卵石,贝壳等等。摩尔在这些物体中寻找对于自然形体的灵感。对于大型作品,他通常会在最终制模浇铸前,制作半尺寸的试验模型。有时,会制作全尺寸的石膏模型,以便对外形作最后的改进和添加表面印痕。

1946年3月,摩尔和埃芮娜的女儿出生了。他们以摩尔母亲的名字给她起名 - 玛丽,而摩尔的母亲在此前两年去世。母亲的去世和女儿的降生使摩尔更关注家庭的概念,这反映在他创作了不少“母与子”题材的作品。 同年,摩尔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回顾展。1948年,他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的国际雕塑奖,并成为1951年不列颠展〔Festival of Britain〕和1955年“Documenta 1”的主题艺术家。

“家庭群像”(1950年)铜, 位于英国Stevenage的Barclay学校,是摩尔二战后的第一件大尺寸委托创作。战争末期,摩尔应亨利莫里斯的要求,为他的乡村学院创作了雕塑“家庭群像”,后因资金问题雕塑并没有实施。但1950年,这一作品在Stevenage的Barclay学校建成,成为摩尔的第一座大尺寸公共雕塑。

1950年代中,摩尔收到越来越多的创作委托,其中包括1957年为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公楼的作品。由于公共艺术作品的增加,摩尔雕塑作品的尺寸也随之增长。他开始雇用助手帮助他的工作,其中包括Anthony Caro,Richard Wentworth。

固定展览场所

世界各地的众多艺术博物馆都收藏有摩尔的雕塑和绘画作品。藏品较多的博物馆有: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美国最多的大型铜雕收藏。

亨利·摩尔基金会, [2], Perry Green, Much Hadham, Hertfordshire, 英国

亨利·摩尔学院, 英国利兹

泰德艺廊, 英国伦敦

安大略美术馆, 加拿大多伦多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 英国利兹附近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美国纽约州布法罗

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 和东安格里亚大学校区内, 英格兰诺福克郡诺里奇市

Wakefield City Art Gallery, 英国

Paço imperial, 巴西里约热内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1910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2
下一篇2023-09-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