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梁外伸时是不是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不管锚固长度够不够都要弯锚12d?

基础梁外伸时是不是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不管锚固长度够不够都要弯锚12d?,第1张

锚固必须符合101图集上规定的长度,端部位置不够无法直锚 就必须弯锚 弯头平直段长度15D;

钢筋锚固的原则:

1、梁受拉钢筋在端支座的弯锚,其弯锚直段≥04laE,弯钩段为15d并应进入边柱的“竖向锚固带”,且应使钢筋弯钩不与柱纵筋平行接触的原则(边柱的“竖向锚固带”的宽度为:柱中线过5d至柱纵筋内侧之间);

2、受力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不应全走保护层的原则,当水平段走混凝土保护层时,弯钩段应在尽端角筋内侧“扎入”钢筋混凝土内;

3、当抗震框架梁往中柱支座直通锚固时,纵筋应过中线+5d且≥Lae的原则;

4、梁受拉纵筋受力弯钩为15d、柱偏拉纵筋弯钩、钢筋构造弯钩为12d的原则;

5、墙身的第一根竖向钢筋、板的第一根钢筋距离最近构件内的相平行钢筋为墙身竖向钢筋与板筋分布间距1/2的原则;6、当两构件配筋“重叠”时不重复设置且取大者的原则;7、节点内钢筋锚固不应平行接触的原则。1、 变截面柱墙插筋锚固为15Lae2、 墙上柱纵筋锚固为16Lae3、 上柱比下柱多出的钢筋锚固为12Lae4、 下柱比上柱多出的钢筋锚固为12Lae5、 上柱直径大于下柱时应将下层柱的连接位置移到柱的上端,上柱连接位置下移。

6、 顶层边角柱外侧钢筋全部伸入梁板内,长度为梁底以上15Lae。也可采用12D(此时屋面梁上部弯折长度须为17Lae,避免节点顶部钢筋拥挤)和15Lae+20D(当柱外侧配筋率>12%);

7、 顶层中柱12D,当直锚长度大于锚固长度时可采取直锚。

8、 暗柱和墙顶层锚固为Lae (自板底)。

9、 框支柱部分纵筋延伸到上层剪力墙楼板顶,能通则通,弯锚部分伸入梁或板内Lae;

10、 墙水平筋伸入端柱的长度取定:当满足直锚时为LAE,当不能满足直锚时为伸至端柱对边加弯折15D,平直段长度须>=04LAE;

11、剪力墙水平筋应伸至墙端,并向内水平面弯折。

12、转角剪力墙外侧水平筋应连续通过。

①楼层框架梁钢筋端支座采用直锚时为>=Lae且>=05支座宽+5D。

②楼层框架梁钢筋端支座采用弯锚时为伸至柱纵筋内侧+15D弯折。平直段长度必须>=04Lae,这是对设计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此条件,须用较小规格钢筋代替。

③框架梁中间支座伸入支座内>= Lae且>=05支座宽+5D。

④楼层高低跨梁低跨梁钢筋伸入高跨梁内为Lae,屋面高低跨梁低跨梁钢筋伸入高跨梁内为16Lae。

⑤屋面框架梁上部钢筋在端支座的弯折长度为:1)伸到梁底;2)17 Lae;3) 17Lae+20D(梁上部纵筋配筋>12%)。

⑥井字梁、次梁和纯悬挑梁下部钢筋伸入支座12D,当为光面钢筋时,直锚长度为15D弧形次梁下部钢筋伸入支座为Lae。

⑦纯悬挑梁、井字梁和次梁上部钢筋以及连梁端部为小墙肢时的上下钢筋取值同楼层框架梁。

⑧连梁满足直锚时伸入墙内的长度为Lae且>=600斜向交叉暗撑及斜向交叉构造钢筋锚入墙内为LAE。

⑨侧面构造筋的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均为15D,当梁侧面为抗扭腰筋时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钢筋。

13、梁架立钢筋的搭接长度为150。

14、基础梁外伸时钢筋弯折长度为12D,无外伸时为梁高1/2,多出部分钢筋弯折长度为15D。15、高低基础梁低跨钢筋伸入高跨内Lae。

16、基础梁底部负弯矩钢筋自柱中心线向跨内延伸的长度为跨度/3且>=12LA+梁高+05柱宽。

17、基础次梁无外伸时上部钢筋伸入支座(基础主梁)内为>=12D且>=支座宽1/2。基础次梁下部钢筋>=LA,外伸时上下部钢筋弯折12D。

18、板上部钢筋伸入支座内为LA,底筋伸入支座内>=5D且到支座中心线。

19、梁板式筏形基础底板上部钢筋和中部钢筋>=12D且到梁中心线,下部钢筋伸到梁箍筋内侧+弯折15D。

20、筏板外伸时上下钢筋弯折12D,U型封边筋长度:筏板厚-2保护层+212D。交错封边纵筋弯折长度:板厚1/2-保护层+75。

21、梁腋下部斜纵筋为伸入支座梁下部纵筋根数-1且不少于2根。锚入梁内为LAE。

上部筋受压,下部筋受拉,所以一般梁的配筋是下部钢筋粗,上部钢筋细。简支梁的下部钢筋是受拉钢筋,上部钢筋是受压钢筋;

框架梁中间部分(一般按梁跨的1/3考虑)下部拉上部压,支座(一般按刚性支座考虑)范围下部压上部拉;但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如此,在有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下部压上部拉的情况(比如在两个大跨中间夹一个小跨时)。

梁在不同的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受压区和受拉区是不同的,经过不同荷载、作用的组合计算得出弯矩曲线,所有弯矩图组合形成的图形就是弯矩包罗图;梁的配筋是根据梁的弯矩包罗图来进行设计计算的。

扩展资料

钢筋和混凝土结合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钢筋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中主要承受拉力,一般都称纵向受拉钢筋为纵向受力钢筋。

纵向就是顺着长度构件的长度方向。如柱中的竖向钢筋;梁、板中的长方向钢筋。双向板中除了纵向受力钢筋外还有横向受力钢筋。在长度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承受拉力的主要钢筋就是纵向受拉钢筋。一般在梁的跨中的下方及梁的支坐的上方的钢筋是受拉;一般在梁的跨中的上方及梁的支坐的下方的钢筋是受压。

—受力筋

—受压钢筋

上部进入支座04Lae再加15倍弯钩,如果能满足直锚则不加弯钩,反之,则需要弯钩。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规定:

在混凝土中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L=a×(f1/f2)×d。

式中:f1为钢筋的抗拉设计强度;

f2为混凝土的抗拉设计强度;

a为钢筋外形系数,光面钢筋取016,带肋钢筋取014;

d为钢筋的直径。

当框架梁上部有两排钢筋,第一排全部为通长筋,第二排非通长筋从柱(梁)边起伸出至Ln/4位置。对于端支座,Ln为本跨的净跨值;对于中间支座,Ln为支座两边较大一跨的净跨值。

44 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规定

441  为了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伸出长度a0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伸出至Lm/3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伸出至Ln/4位置。Ln的取值规定为:对于端支座,Ln为本跨的净跨值;对于中间支座,Ln为支座两边较大一跨的净跨值

截图中Ln₁为净跨值

参考资料:

16G101-1 (替代11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

不用配详图了,直接给你讲解了。首先,钢筋在混凝土中都是受拉的,没有受压的。

下部钢筋是承受拉力的,因为混凝土抗拉能力差而梁受弯后下部受拉,所以下部要加受拉钢筋。

上部钢筋一般是在支座处的负筋,因为支座处梁会承受负弯矩,上部受拉,所以要在上部布置负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位。其为受力筋。

受力筋力筋也叫主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对受弯、压、拉等基本构件配置的主要用来承受由荷载引起的拉应力或者压应力的钢筋,其作用是使构件的承载力满足结构功能要求。承受拉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拉钢筋、受拉钢筋,承受压应力的通常称为纵向受压钢筋、受压筋,统称受力筋。

通长筋:就是指在所标的区段内通长设置,直径可以不相同,可以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个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抗拉强度,而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构造筋:满足构造要求,对不易计算和没有考虑进去的各种因素,所设置的钢筋为构造钢筋,如:混凝土结构中梁的架立筋、纵向构造钢筋(其配置在梁侧中部,俗称腰筋)。

架立筋:在混凝土构件中起架立作用(固定箍筋位置)形成钢筋笼骨架的构造钢筋,如一根梁只须布抗拉筋和抗剪箍筋,而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已足够,无须配受压筋(称单筋截面梁),那在做钢筋骨架的时候,理论上梁的上部就没有纵向筋,箍筋的上角点就无法固定,因此一般用两根钢筋布置在上面的两角,计算上不考虑其受力,但实际上受压,同时起到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或者温度应力,这就是架立筋。如梁根据承载力计算的需要既配置受拉纵筋也配受压钢筋(称双筋截面梁),则不需另外配置架立钢筋。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立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分布筋: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与受力钢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平行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

屋面框架梁上部钢筋在端支座的弯锚长度也是15d。 WKL位于整个结构顶面,主要作用是承受屋架的自重和屋面活荷载,其上所受力包括楼面恒荷载和活荷载,恒荷载一般指构件自重,活荷载 按上人屋面一般取值20KN/㎡,不上人一般取05KN/㎡。

屋面框架梁(WKL),位于整个结构顶面,主要作用是承受屋架的自重和屋面活荷载,其上所受力包括楼面恒荷载和活荷载。

恒荷载一般指构件自重,活荷载:

按上人屋面一般取值20KN/㎡,不上人一般取05KN/㎡;,一般指其上雪荷载、积灰荷载等强调锚固要求较高。

注:(××A)为一端有悬挑,(××B)为两端有悬挑,悬挑不计入跨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03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