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一端在剪力墙上。一端在主梁上。为什么弯矩图是这样的?

梁的一端在剪力墙上。一端在主梁上。为什么弯矩图是这样的?,第1张

  次梁零弯矩端是在墙上那端,因为墙在平面外这个方向是不可以承担弯矩的,设计是铰接。

  另外一端在主梁上有两种情况:一是此次梁是几跨连续的,就是刚接,当然支座处有负弯矩;另一种,次梁是单跨,支座节点认为是整浇半刚接(主梁很大时认为是刚接),也有负弯矩,这个负弯矩对于主梁就是(平面外的)扭矩,对于该次梁就是支座负弯矩。

  弯矩图是对构件弯矩的图形表示,弯矩图画在受拉侧,无须标正负号。

  特征

  弯矩图是一条表示杆件不同截面弯矩的曲线。这里所说的曲线是广义的,它包括直线、折线和一般意义的曲线。

  弯矩图的绘制主要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准确画出曲线的形状,即确定弯矩图的图形特征:二是确定曲线的位置,即在已知曲线的形状、大小之后确定平面曲线的位置,这就要求先确定曲线上任意两点的位置,此处所指两点的位置即指某两个截面处的弯矩值。

  可见,弯矩图的绘制主要指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1)确定图形特征及特征值;

  (2)得出某两个截面处的弯矩值。

  基础

  1、熟悉单跨梁在各种荷载独立作用下的弯矩图特征:比如悬臂梁在一个集中荷载作用下.其弯矩图的特征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悬臂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于全长上时,其弯矩图为一个曲边三角形等。单跨梁在一种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2、杆件某段两端点弯矩值的确定杆件某段两端点弯矩值一般有下面三种情况:

  (1)无铰梁段:一般要先算出粱段两端截面处的弯矩值。

  (2)梁段中间有一个铰:因已知无外力偶矩的铰处弯矩为零,只须另算一处截面的弯矩即可。

  (3)梁段中间有两个铰:这两铰处的弯矩都为零,可直接按简支梁弯矩图特征画出弯矩图。

  绘制

  根据单跨梁弯矩图的特征和规律.首先绘制附属部分的弯矩图,然后再向基本部分延伸。按照多跨静定梁的传力特点,附属部分与基本部分的连接处所受的集中力只对基本部分有作用。而对附属部分没有影响。换句话说。该集中力完全由基本部分承担。

  按照静定结构的组成规律,利用叠加原理能够比较便捷地绘制结构弯矩图。遇到三铰刚架时以假想的直杆代替折杆视为链杆支座,此时可将结构的某一部分认定为虚拟的单跨梁,该虚拟单跨梁的某一部分具有与原结构完全相同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由此可以迅速地绘出结构的弯矩图。

轴力,其它内力。

受力特点是结构内力只有轴力,而没弯矩和剪力。这一受力特性体现了实际结构的主要因素,轴力称桁架的主内力。内力是物体内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或者用整体法时所视为整体的物体间的作用力。

内力就是物体在受到外界因素作用下,如外力,温度改变,使物体内部各部分或质点的初始状态发生了变化,物体内部各相邻部分或质点就产生了相互作用力,这个力就是内力。

先计算柱子的模板,计算公式就是周长乘以高度,单位是m^2。

其次算梁的模版,计算梁的模板的时候,用截面周长乘以长度,单位是m^2。

最后算板的模版,注意计算板的模版的量的时候算外围模版的时候一定要把与柱子连在一起的部分要扣掉,与梁相交的部分也要扣掉。

板下支模的时候,然后如果板下有梁的话,还有把梁与板相交的那部分侧面积展开剪掉。

扩展资料:

从梁的位置和直观来说,凡是与同框架柱相连,并作为其它梁的支点的梁为主梁;凡两端均与主梁连接的其它梁为次梁。从受力角度来说,传力路径总是次梁传至主梁;承担竖向力又承担水平力的梁为主梁,只承担竖向力的梁为次梁。

从刚度来说,刚度相对较大的梁为主梁,刚度相对较小的梁为次梁。主梁需考虑抗震,次梁不需考虑抗震。反映在梁的刚度、延性、强度上的要求不同。 主梁承担次梁,一般情况下,主梁高度大于或等于次梁高度,主梁支于柱或墙上,次梁支于主梁上。有时候分不出主次梁,如井式梁。

在次梁与主梁相交处,次梁顶部在负弯矩作用下发生裂缝,集中荷载只能通过次梁的受压区传至主梁的腹部。这种效应约在集中荷载作用点两侧各05~06倍梁高范围内,可引起主拉破坏斜裂缝。

为防止这种破坏,在主梁两侧设置附加横向钢筋,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吊筋、箍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2h1+3b的范围内。

--主梁

主梁与次梁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但主要的区分如下:

1、直观位置不同:

凡是与同框架柱相连,并作为其它梁的支点的梁为主梁;凡两端均与主梁连接的其它梁为次梁。

2、受力角度不同:

传力路径总是次梁传至主梁;承担竖向力又承担水平力的梁为主梁,只承担竖向力的梁为次梁。

3、刚度不同:

刚度相对较大的梁为主梁,刚度相对较小的梁为次梁。

4、规格样式不同:

主梁截面大,次梁截面小;主梁规格高,次梁规格低;主梁搭载在墩柱上,次梁搭载在主梁上。

5、标注编号不同:

标注KL的是主梁,标注L的是次梁。

扩展资料:

计算要点和构造特点:

1、主梁除承受自重外,主要承受由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可折算成集中荷载计算。

2、与次梁相同,主梁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计算,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

3、主梁支座处,次梁与主梁支座负钢筋相互交叉,使主梁负筋位置下移,计算主梁负筋时,单排筋h0=h-(50~60)mm,双排筋h0=h-(70~80)mm。

4、主梁是重要构件,通常按弹性理论计算,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5、主梁的受力钢筋的弯起和切断原则上应按弯矩包络图确定。

6、在次梁与主梁相交处,次梁顶部在负弯矩作用下发生裂缝,集中荷载只能通过次梁的受压区传至主梁的腹部。

参考资料:

—次梁

参考资料:

—主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074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