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的特点?跳傣族舞应该注意些什么?

傣族舞的特点?跳傣族舞应该注意些什么?,第1张

傣族舞特点:

1、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

2、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

3、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4、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

跳傣族舞的注意事项:

1、正面起伏

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样。

2、旁边起伏

下沉的时候出右垮,双膝向下弯,左膝顶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比出,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垮,右脚点地向左腿,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时候上身不能前侵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

3、脚部的正步起伏

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因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会很难看,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做的干净,还要带有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跨。

扩展资料

傣族的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

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拟孔雀走路、飞跑、吃水、抖翅、飞翔、开屏等动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

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傣族舞

1、中国舞五大民族——傣族

傣族舞蹈是我喜欢的民族之一,也是很多女孩子学民族舞的首选之一。

2、中国舞五大民族——藏族

藏族舞是小编比较喜欢的民族舞之一,喜欢的就是它的淳朴,和源于高原的味道。藏民因为长期穿着厚重的藏袍,所以藏舞的重点在于膝盖的屈伸,连绵不断的屈伸延续出藏族的韵律。

3、中国舞五大民族——维族

维族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民舞之一,贵族的气息,一个眼神,一个回头,一个拧身都充满火一样的热情。维族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

4、中国舞五大民族——朝鲜族

朝鲜族舞蹈通常被称为最难掌握的民族舞,更是我热衷的民舞之一,因为它极其贴近内心的韵律,和不同于各个民族的体态。

5、中国舞五大民族——蒙族

蒙舞要求舞者大气,气场要大,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这源于蒙古辽阔的草原,牧民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放声高歌,尽情欢舞。

扩展资料

民族舞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民间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民族舞

傣族舞是很能体现基本功的舞蹈

应注意手姿,胳膊,肩膀,背部,腰,臀,小腿,脚的柔软度与力度

还有站姿

比如身体成“三道弯”体态

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造型

其次音乐伴奏的节拍要与舞蹈动作相当的卡拍才会更有韵味

加油!o(∩_∩)o

  摘 要:本文以傣族舞中“三道弯”曲线的构成为基础,探讨“三道弯”体态的文化因素、审美特征、艺术表现和内涵,谈谈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三道弯” 动律体态 审美特征 文化因素 艺术内涵

一、“三道弯”动律体态的定义和历史文化因素

(一)“三道弯”的定义

“三道弯”在我国的族民间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姿、造型,它是指在舞蹈动作中整个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在极其“拧”的状态之下塑造“三道弯”,包括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都是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态。以腰为轴,上身以胸、下身以胯作为主力,在动态中显现出的“三道弯”,同时再配合头部以及肢体上的一些动作及技巧,从而就产生各种风格的舞姿造型。

“三道弯”充分展现了傣族舞蹈中的特色,优美动听的舞蹈旋律结合着婀娜的舞姿,赤裸裸的表现出傣族人民朴实、大方的气质。

“三道弯”除了用简单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及意义,还会融入有难度的肢体动作和技巧来传情达意,更深层面的去演绎肢体语言,更精细的刻画出人或物的形象特征。

因此,“三道弯”,不仅是对线条凹凸起伏,还在数量多少、大小区别方面的界定,更是对曲线状态的一种赏喻。

(二)形成“三道弯”的历史文化因素

1、遗风

“傣”的字源来自古越的“越”字,傣族是古代百越族系中的一支滇越的后裔。关于古越人的遗风,可以概括为:“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言不通、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诸多古越人的遗风在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与审美中依然保存着。

从古至今傣族舞发展历史悠久,是由古越人对蛇、鸟图腾的崇拜转变到今天傣族人民对孔雀与大象的崇拜,是漫漫历程演变中民族生活和心理发展的结果,模仿动物的形态、神态、动作,也是构成傣族舞的主要成分之一。

2、水

水,在傣族也有别样的称呼“喃木”,傣族人认为“水”是圣洁的[3],傣族有许多关于水的节日活动:赛龙舟、比划船,还有傣族最具代表的节日“泼水节”等,因此傣族又得名“水的民族”。他们喜欢水,爱洁净,辛勤的水田劳作,使人们对水有了更加深切的情感。因此,“水”造就了傣族民间舞柔美、纤细的“三道弯”体态的风格。

3、吉祥动物——孔雀

孔雀的自然形态具有“三道弯”的特点。当孔雀立于高处,垂着长长的尾羽,其形态刚好是“三道弯”。傣族人因为喜爱孔雀,傣族民间舞的手势、手位、手臂的动作也多是对孔雀形态的模仿,久而久之“孔雀舞”便成为了傣族人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因此,“三道弯”便成为傣族舞蹈中典型的舞蹈造型,富有雕塑美感。

二、“三道弯”动律体态的形成、类型和特征

(一)“三道弯”的形成

傣族是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那里山川秀丽,四季常青,在这样悠仙美妙的自然环境下生活,养成了傣族人民温和、恬静的秉性。

在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繁殖着孔雀、野象等珍禽异兽,加上各种珍奇的植物,给傣族人民带来诸多神奇而又美妙的意想,也使得傣族人民拥有了对鸟类及水的深切情怀。

亚热带气候下的傣族妇女都喜爱穿紧身的短裙,虽然这样的着装显现出了女性的曲线美,但同时也限制了她们的步幅,所以傣族舞的基本舞步就是胯部的摆动膝部保持微蹲的状态,小腿一提一放,动作基本没有太大的起伏,使舞步看起来优雅唯美。就是结合了傣族妇女生活中的体态直接转化到艺术中,形成傣族舞蹈特有“三道弯”动律体态。

(二)“三道弯”的类型

从傣族舞蹈的动作趋势来分析,整个动态的过程中时常出现的舞姿造型所呈现S型的身体曲线,称作体态(静态)“三道弯”;一串动作连续不断的过程中出现S型身体曲线,可称为动律体态“三道弯”。

1、体态 “三道弯”

体态(静态)“三道弯”是指S型的身体曲线呈现的造型,规范的动作下相对静止中保留的雕塑感,这就是体态(静态)“三道弯”,它更突显出傣族舞蹈中的主体,更好的展示“三道弯”的美感。

2、动律“三道弯”

动律“三道弯”是指在一连串的动作过程中,身体不断展现出的S型体态,快速简短的呈现出“三道弯”,这就是动态“三道弯”,不久要保留“三道弯”曲线,还要有流畅感。

三、“三道弯”在傣族舞中艺术表现和内涵

傣族舞蹈风格独特,流露出的情感细腻而内敛,舞蹈中富于雕塑感的造型是它标志性的特征。动作过程中运用肢体的每个部位,极为细腻,包括眼神、头、手,脚都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尤其是眼神的运用,不同的眼神,同样的动作,所表达的情感都各不相同,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从各种舞蹈的舞姿中,我们可以看到舞蹈是怎样从自然形态、模拟形态经过不断地美化、加工、升华,从模拟发展到表现、从写实发展到写意、从具象发展到抽象和概括的深化过程。

“三道弯”体态是一种舞姿造型,不同的出胯程度和方位、不同的表情、不同的音乐节奏、不同的器乐演奏等等,均体现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意境,或是一个地域的民俗风情和它特有的舞蹈特点。其中无论手腕的提、沉和脚步点、抬的细节动作,都能淋漓尽致体现出傣族舞蹈的美感;无论是静态的雕塑感,还是柔中带刚的动态舞蹈韵律,都让“三道弯”在不同的动律体态及造型中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既有静态的造型美,又有动态的韵律美。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特点中都能透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如今,“三道弯”在舞蹈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包括中国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都体现“三道弯”这一独特动律体态的审美价值。在掌握傣族舞的“三道弯”动律体态特征的同时,找到傣族舞的精髓所在。“三道弯”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舞蹈造型,呈现的是体态,展示的是艺术,表达的是情感,蕴涵的是文化,而所有这些的主宰者都是人(舞者)。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舞蹈演员,才能使“三道弯”在舞蹈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不断得到发展,才能使我国的舞蹈事业后继有人、繁花似锦。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特征:

一、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的“一顺边”与“三道弯”是经过多种优美的舞姿线条相融合的,表现出傣族舞蹈独特的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人们生活环境犹如世外桃源,人们的生活淡然自得,白日劳作,晚饭后大家一起唱着歌、跳舞,一起分享一天的劳作成果与内心的喜悦心情。在傣族人们的心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舞蹈有如他们的生命,这体现了傣族人们与舞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增强了舞蹈本身安详、舒缓的动律氛围。

二、“一顺边”与“三道弯”的舞姿造型。

“一顺边”与“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不仅仅是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也是其他民族舞蹈的风格体现。由于傣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傣族舞蹈“一顺边”的舞姿也源自傣族地区的劳动生活环境,人们劳动时手与脚同出一侧形成了“一顺边”的特点。

这是傣族舞蹈的又一特色造型特点,然而作为傣族舞蹈舞姿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此外我们都知道傣族人们喜欢动物,对孔雀、大象等比较崇拜,也因此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就是傣族人们对孔雀与大象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从古代对蛇鸟图腾到傣族的孔雀崇拜,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三、孔雀和象的意境。

傣族人们长期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由于自然环境的关系,傣族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动物,如孔雀、蛇、大象等珍奇野兽。但是在众多的动物中,傣族人们最为重视的只有孔雀与大象。

傣族舞的发源:

傣族舞发源于云南。

在众多老艺术家的努力下,民间大量丰富详尽的傣族舞样式被很好地保存、传承下来,并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傣族舞教材和舞蹈作品。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

在歌舞之乡云南,民间保留着大量娱乐性、表演性、祭祀性等等原汁原味的傣族舞样式。而上海地区的傣族舞,在江南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的双重滋养下,形成了温婉细腻、古典雅致又丰富多变的独特风格。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

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

扩展资料: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

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059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