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2

古文翻译2,第1张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听古代君王的遗言,也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时,他们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后,其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诗经》里有诗说:“唉呀你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于安逸,心满意足地供奉你的职位,充当追求正直的德行,这样,神明才会理解你,支持你,赐给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幸福的了。

……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下,结果巢里的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临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各类事物的发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荣誉或耻辱的来临,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优劣相一致。肉腐朽了会生蛹,鱼枯烂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祸也就要降临了。太刚强了很容易自己折断,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约束,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地居住,万物就是这样各自依从自己的同类以生存。所以箭靶一旦张设,箭也就会对着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一旦成荫,众鸟也就会飞来栖息;醋一有酸味,蚊蝇也自然会飞来相聚。说话有时会带来灾祸,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因此,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所以,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十字路上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他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位君主的人,任何一方也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耳朵也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却能凌空起飞,鼫(shí)鼠虽然具有飞、爬、游、挖、走五种技能,但它飞不能上屋,爬不能到树顶,游不能渡涧,挖不能掩身,走不能走在别的动物前面,所以依然穷困而无法可想。《诗经》里有诗唱道:“布谷筑巢桑树上,专心致志将七只小鸟哺养。善人君子,其行动要专一不邪,不但行动要专一不邪,意志也必须坚定不移。”所以君子行事应当将心志集中到一点上来。

二、课文赏析

《荀子》在说理方面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先秦时期的高度。但就《荀子》三十二篇文章来看,富有文学价值的不多,惟独《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学》运用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借君子之言立论,劝导人们“学不可以已”。作者提出论点后,没有抽象地说理,而是连用五个比喻作为论据,作了形象的论证。“青于蓝”“寒于水”两个比喻,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入胜境为例,说明学习是无止境的,人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用人类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说明了只要不停顿地学习就可以后来居上。而后又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从事物经过加工打磨可以改变原来的特征发挥其作用,说明经过学习可以改变习性。

为了劝勉人们重视学习,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亲身体会继续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又用“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感受引出了一连串比喻,具体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利用自然界事物的经验总结;“假舆马”“假舟楫”是人们利用改造了的事物得到了“致千里”“绝江河”这样的好效果,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应该利用外物,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呢?作者又运用大量比喻作了具体形象的论述。首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正面说明学习的过程是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后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拒绝做小事情。接着以“骐骥”“驽马”为喻比较说明客观条件再好,也未必能成为学习好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主观努力;条件虽差,如果主观上能做到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则最终必能达到目的。这里作者特别提倡“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又引喻说理。“朽木”这个比喻指出在学习中一曝十寒,没有恒心之弊;“金石”这个比喻指出坚持不懈之功。这四个比喻对照论述了学习贵在“锲而不舍”。文章最后用蚓、蟹设喻,对照论述了学习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学无专精。

由此可见,作者善于驾驭形象,大量运用确切的比喻,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通达晓畅,具体生动,发人深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比喻灵活多样,恰到好处。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因此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古诗文导读》,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

三、美文荐读

1.荐读《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提示:师旷:名旷,春秋时代晋国的主乐大师。他是个盲人。晋平公老而叹暮,师旷劝他“炳烛”,暮夜烛火虽黯淡昏黄,毕竟强于摸黑走路的“昧行”,老而好学同样能够启开昏聩雍塞的心智。所谓“炳烛之明”的深意也在于此:烛光黯淡,却可以洞幽察微;老而好学,更显得明智通达。这不正应合了《劝学》中的开篇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吗?

2.荐读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生书》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生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庸,不免于下流矣! (选自《诸葛亮集》)

提示:这两段文字分别出自诸葛亮给儿子和外甥的信。《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诫外生书》中,诸葛亮告诫其外甥要意志坚定,凡事应当先有缜密的思考,然后付之行动,才能取得成就,否则难成大事。“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这个道理。

四、高考指津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孟母教子勤学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1.指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

2.指出下列各句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句意。

(1)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2)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3)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4)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孟母说理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以刀断其织”来比喻“学习”。

B.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C.孟母的话语里也流露出其轻视劳动者的思想,是应该批判的。

D.孟子能听从教诲、知错就改,是这段文字的主旨所在。

参考答案:

1.男则堕于修德(“堕”通“惰”,懈怠)

2.活用的词语分别为:立、广、远、衣、师。

各句的句意:(1)君子勤学以树立名声,好问以增加学识。立、广,皆为使动用法,使……立,使……广博。

(2)因此平素居家才可以安宁稳妥,外出才可以不招致祸患。远,形容词使动,使……远离。

(3)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衣,使动用法,使……穿衣。

(4)朝夕勤学不懈怠,师从子思学习。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3.AD(A项孟母说理主要运用了类比说理法,把“学习知识”和“纺线织布”进行类比,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D项本文的主旨句应为“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赞颂孟子之母深明大义,善于教子)

1 论志向文言文中侍的意思

形声。

从人,寺声。本义:在尊长旁边陪着 侍,承也。

——《说文》 曾子侍。——《孝经》[1] 。

郑注:“卑在尊者之侧为侍也。” 侍中。

——《后汉书·邳彤传》。注:“有左右曹,入侍天子。

故曰侍中。” 引申为服侍、侍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 媵侍于户外。——《仪礼·士昏礼》 执荐者百人侍西房。

——《荀子·正论·五祀》 又如:侍面(当面孝敬侍奉);侍祠(陪祭);侍巾巾节(侍侯你梳头洗脸;做妻子的谦称);侍箕帚(服侍洒扫,即做婢妾的意思);侍班阁子(值班室。内侍与禁卫值日办公处);侍御(在天子左右侍奉车驾的人);侍立 恭顺地站立在旁边伺候;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侍生 (明清地方官拜访乡绅名流时的谦称;地方官见同辈或晚辈妇女时用的谦称;后辈对前辈的自称);侍中(官名。

秦始置,两汉相沿,系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随侍皇帝) 进言,进献 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 侍妾;侍女 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 陶氏。

—— 清· 袁枚《祭妹文》 又如:侍儿(丫环;婢女;妇女自称的谦辞);侍妾(婢女);侍姝(姣美的侍女);侍姬(贴身侍女或姬妾)。

2 孔子谈志向的原话是什么

孔子与弟子谈志向的原文《颜渊季路侍》: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不远)”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3 刘敏中志向不凡古文翻译

刘敏中幼卓异不凡,年十三,语其父景石曰:“昔贤足于学而不求知,丰于功而不自炫,此后人所弗逮也”父奇之乡先生杜仁杰爱其文,亟称之敏中尝与同侪言其志:“自幼至老相见而无愧色,乃吾志也” 释刘敏中幼时就很出类拔萃,与常人不同,13岁的时候对他的父亲景石说:“前代贤才满足于自己的学识而不再努力汲取知识,满足于自己的功劳而不再争取立功,这不是后人所追寻模仿的”父亲对他说的话很惊讶本地的先生杜仁杰喜欢他的文采,屡次称赞她,敏中曾经对他的同学说他的志向:“我从幼时到老时与人见面,面无愧色,就是我的志向啊!”。

4 《大勇》文言文的译文《中学文言文助读》上有第二十一片(翻译要

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 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 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翻译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概普通人遇到了 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打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对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临一点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他都能够不被激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5 急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诸葛亮《诫外生书》《孟子•告子下》《吕氏春秋•诚廉》诸葛亮《出师表》吕 坤《 语•应务》吕蒙《破窑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伶官传序》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诸葛亮《诫外生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宋)吕蒙正《破窑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鸡翼大,飞不如鸟。

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文章盖世,孔子尚困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

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颜回命短,实非凶恶之徒。尧舜至圣,却生不肖之子;瞽叟顽呆,反生大圣之儿。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为齐国首相;孔明居卧草庐,能作蜀汉军师。

韩信无缚鸡之力,封为汉朝大将;冯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无封;李广有射虎之威,终身不第。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虽弱,却有河山万里。

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有先富而后贫,有先贫而后富。

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昔时也,余在洛阳。日投僧院,夜宿寒窑,布衣不能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也。

余曰:“非吾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余及第登科,官至极品,位列三公。

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秧袂。

思衣则有绫罗锦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上人宠,下人拥,人皆仰慕,言余之贵也。

余曰:“非吾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盖人生在世,富贵不可捧,贫贱不可欺。

此乃天地循环,终而复始者也。孟子 告子下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以礼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经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则不得食,--则将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尽,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

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变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馀师。"公孙导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已谈笑道。

6 文言文翻译

原文:

《后汉书·班超传》: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诫外甥书》全文有“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等内容,翻译: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 扩展资料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翻译包括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等内容。

诸葛亮出名的不止《出师表》,还有诸葛亮写给自己家人的三封家书。其实诸葛亮正式的作品并没有多少,但是他写的书信质量都非常高,像《出师表》还有这三封家书都算他写给对方的书信,不过跟同时期发表的文章相比也丝毫不会落的下风。那今天就重点为大家讲讲这三封家书的原文还有翻译,这三封家书分别是《诫子书》、《又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可能就是少一封写给诸葛亮妻子的信,但这样也体现出了诸葛亮内心深厚的家国情怀,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家书吧。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位及蜀国军师、丞相,政务繁忙,但他不忘教诲子孙、外甥,《太平御览》《诸葛亮集》中收录其《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家书,后人统称为“诸葛亮家书”。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霪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解读: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写此书,以古代贤者所应具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要求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他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结合切身经验,要求子孙从修身养德做起,励志勤学,为将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做好准备。

诸葛亮在信中指出,“淡泊”、“宁静”是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志向的前提。他还阐明了学习与成才的关系,肯定了才能和学业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诸葛亮还突出强调了“霪慢”与“险躁”是养性励志的大敌,从而更加肯定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最后,诸葛亮特别告诫子孙不要蹉跎岁月,虚度年华,要努力“接世”,经世致用,否则会老大徒伤悲,后悔莫及。诸葛亮在这封家信中的话,都是从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至今仍具有非常积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被许多人视为座右铭。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霪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诸葛村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稚孩童都能熟记于心。它是当地诸葛小学的必修课,村民们家贴的对联,往往都是其中的名言警句。《诫子书》不光是诸葛氏家训,也是中国传统家规中的瑰宝,给后人以深刻的教育启迪。

《又诫子书》原文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又诫子书》解读:

设酒宴客,是为了合乎礼节,表达感情,从而使身心舒适,以恢复人的本性。而礼节尽到,客人退席,这便是最大的和谐与快乐了。倘若主人的情意未尽,客人也还没有到疲倦的程度,可以续饮,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又诫子书》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教子饮酒合礼致性思想,可以说这是专门就事议事,因酒谈礼,他把设酒摆宴当作一种公关礼仪活动,并希望以酒为媒介,交流感情,增进友谊,调节人际关系。诸葛亮在这篇家书中追求中和之美,认为饮酒太过和不及都不好。

《诫外甥书》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诫外甥书》解读: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十三岁时,他们姐弟四人跟随叔父诸葛玄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旧友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纪幼小,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他的大姐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蒯祺,二姐嫁给襄阳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山民所生子叫庞涣。诸葛亮的这封《诫外甥书》就是写给庞涣的。

诸葛亮在这封信中告诫外甥,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难免沦落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么《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信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具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呢

一是“慕先贤,绝情欲……恻然有所感”。“慕先贤”即要以古圣先贤作为榜样,向他们看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够让人奋发向上,坏的榜样则能把人拖入深渊。孔子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会为一个人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绝情欲”即节制情欲。外甥庞涣正值血气方刚,因此“绝情欲”就不要沉湎于爱欲而不能自拔。人生在世,总会为一些繁杂琐事所困扰,而这些无关痛痒的琐事或者烦恼往往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站得高就能看得远,人生的境界就会提升,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不为琐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弃凝滞”。做到以上三点,自然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顺境逆境,也能“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二是“忍屈伸,去细碎……何患于不济”。这是实现志向的措施:要做到能屈能伸、随遇而安,抛却心中无关的杂念,认真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虚心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要做到心胸开阔豁达。一个人有了高远的志向、广阔的胸怀,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那么,即使他暂时得不到提拔,才华不被别人所了解认可,也不会妨碍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诸葛亮又从反面进行了论述。“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不免于下流矣!”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昂扬的斗志、坚强的意志,那么这样的人生最终只能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被儿女情长所束缚,在平庸中耗尽一生!

诸葛亮这篇《诫外甥书》只有短短八十余字,却有很深的内涵。作为年轻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以及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否则,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甚至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平庸下流之辈。《诫外甥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反之,则必然失败。曾国藩在家训中也曾教育子女要“有志、有识、有恒”。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些观点都凝聚了古人的经验与智慧。有志青年当从《诫外甥书》中得到启发,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1 《志当存高远》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译文:

一个人的志向应当保持高尚远大,仰慕先贤人物,断绝情欲,不凝滞于物,使贤者的志向高高地有所保存,诚恳地有所感受,能屈能伸,抛弃琐碎的东西,广泛地向他人咨询、学习,除去狭隘、悭吝,这样即使未得升迁,又何损于自己美好情趣?何愁理想不能实现?

如果意志不坚定,意气不昂扬,徒然随众附和,沉溺于习俗私情,碌碌无为,就将继续伏匿于凡庸人之中,终究不免于卑下的地位。

哲理:志向是极可贵的精神力量。有了理想,就有了奋斗目标,才不会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远大的志向更有价值,它是成功的起点,为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则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如黑夜行船,志向便是那最远最亮的航标灯,有了它,你才会乘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本文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即做人应当抱有远大的志向。具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呢?围绕着“志向”诸葛亮从正反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这几句话说明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贤”即要以古圣先贤作为榜样,向他们看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够让人奋发向上,坏的榜样则能把人拖入深渊。孔子也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会为一个人源源不断的注入正能量。

— 志当存高远

2 福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这篇文言文想的是什么意思

《勉侄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意思是:

一个人的志向应当保持高尚远大,敬慕先贤人物,断绝情欲,克服不利于进步的障碍因素,使贤者的志向明确地自己身上有所继存,并有切肤的感受,能屈能伸,抛弃琐碎的东西,广泛地向他人咨询、学习,除去狭隘、悭吝,这样即使未得升迁,又何损于自己美好情趣?何愁理想不能实现?如果意志不坚定,意气不昂扬,徒然随众附和,沉溺于习俗私情,碌碌无为,就将继续伏匿于凡庸人之中,永远处于卑下的地位了。

3 “夫当志存高远”到“不免于下流矣”译文 急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

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见『太平御览』卷四五九)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

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于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 赏析 诸葛亮是国人心目中的智者,《三国演义》是小说,对他的描写是拔高来写的,近乎神仙一流的人物。

所以鲁迅读后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评价。根据正史中的记载,他的死敌司马懿视察了他撤退后的营寨后,情不自禁发出了“天下奇才”的感叹。

这可就不是小说家言了。现在的人以为死人无法辨诬,喜欢作翻案文章,诸葛亮也是常被言语攻击的对象,但在我看来,这些攻击丝毫没有影响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因为在多年以前就读过他的一篇短文《诫外甥书》,对他的言论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且一直是努力当作自己的人生指导方针的,虽然很多地方没能做得到,但总算是得益非浅。过了多年,无意中再次看到这篇文章,还是觉得特别亲切。

觉得这就象一个慈祥的长辈在对自己耳提面命,敦敦教导。 在这篇短文里,没有空洞的说教,都是针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毛病来说的,所以读起来让人有切中要害的感觉。

首先是说做人要有理想,要有远大的志向。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向往的东西各有不同,所谓“人各有志”。

记得有个笑话,老师问学生,说:你长大了喜欢干什么?学生说了:我要为金钱和美女奋斗!结果被老师狂K了一顿。过了些天,老师又问同样的问题,学生就学乖了,说:我要为事业和爱情奋斗!老师听了就十分满意,夸他是个好学生。

其实无论是金钱和美女,或者是什么事业和爱情,说到底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不过就是换了个说法罢。一个人,只要找到了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先不管这目标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至少就不会迷失了方向。

活着也就有了奔头,至少不会让自己觉得很空虚。当然太容易实现的东西是不可以称之为人生目标的。

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他哀叹道:“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可是现在呢,我每天奔波于养命糊口,那里还谈得上什么理想?只要能赚得到钱,别犯了法,我管它什么道德和纪律?要是赚不到,我全家都喝西北风。至于有文化,我觉得自己倒真是有一点,饮食文化和性文化!读书?好多年没买过一本书了,呵呵。”

校园的教育和现实社会的脱节实在是太过严重,以至于受这些教育的人,在很多年后,在某些时候猛然回头,觉得自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这时候自己也许有些痛心疾首,但这山还是山,水还是这水,人却已经不知道那里去了。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话说回来,这人生理想还真是好东西。

所以,诸葛亮首先提出的就是这个。接着他就做出了要求:要向榜样学习。

榜样就是那些先贤。当然他没有具体指明是那些先贤。

但从他自己早年的榜样来看,应该就是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乐毅率五国之师伐齐,连下七十余城。都是匡扶天下,挽狂澜于既倒的出类拔萃人物。

学习书法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学习的榜样还真是得找最好的来学习。 “绝情欲”这句就比较难做到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完全断绝是不太符合人性的。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情有爱情、友情、亲情,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人没有了这些东西,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思了。这些的存在和实现人生理想也未必就是对立存在的,所以这句话还是应该理解为不能沉缅于情欲,以至于影响了工作和学习。

把握好分寸就可以了。“弃疑滞”让我们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一切。

轻装上阵,这无疑是好的。成就事业、出成绩是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精神。

但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那样会让人走向一个极端,从而失去做人的基本人格。

“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句的理解,我自己认为应该是:“让自己的志向能找到寄托的地方。”

释文是别人的,我不觉得自己能解释的更好,所以照抄了。就是这句的理解有所不同。

一个人有了理想,必须要让这个理想有可以实现的地方,或者是途径。这就是把理想变为现实的契合点。

那样,从大的地方着眼,从小的地方入手,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从中得到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做到自我实现。这个理想必须是可以通过努力而达到的,不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要不只能称之为梦想。

有了理想,又找到了实现理想的途径。那么,接。

4 志当存高远的意思

志当存高远的意思是:指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

1、拼音:zhì dāng cún gāo yuǎn

2、近义词:鸿鹄之志、壮志凌云、豪情壮志

3、反义词:好逸恶劳、无所作为、人穷志短

4、出处: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白话文: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鸿鹄之志

1、拼音:hóng hú zhī zhì

2、释义:比喻志向远大。

3、出处:新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白话文:燕子麻雀怎么会知道天鹅的远大志向呢!)

二、反义词:无所作为

1、拼音:wú suǒ zuò wéi

2、释义: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

3、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七》:纵黄帝亦曾用兵战斗,亦不是全然无所作为也。(白话文:即使黄帝也曾派兵打仗,也不会是完全没有进取精神。)

-志当存高远

-鸿鹄之志

-无所作为

5 心存高远,立志的文言文

志当存高远。〔三国〕诸葛亮

有志者,事竟成。〔南朝〕范晔

男儿事业当志奇。〔三国〕贯休

君子志于择天下。〔宋〕刘炎

褴褛衣内可藏志。书摘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汉〕张衡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隋〕王通

志以成道,言以宣志。〔隋〕王通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宋〕朱熹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明〕冯梦龙

一思尚存,此志不懈。〔明〕胡居仁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清〕程允升

志在林泉,胸怀廊庙。琮琼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移志。〔汉〕桓宽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植

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三国〕曹植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唐〕邵谒

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唐〕李隆基

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唐〕李白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秋。〔唐〕李白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唐〕杜甫

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唐〕白居易

怜君头早白,其志竟不衰。〔唐〕白居易

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芒。〔唐〕孟郊

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谋身。〔唐〕杜荀鹤

有志诚可乐,及时宜自强。〔宋〕欧阳修

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宋〕文天祥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元〕万松老人

慷慨丈夫志;铁石豪杰心。《格言对联》

6 我想找几个有关志存高远,崇尚荣誉的古文句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

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志存高远,心系天下。

志不坚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笃志而体,君子也。 ——《荀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陶渊明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远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7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表现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

诸葛亮是一个有远大的志向,朝着目标前进绝不轻易放弃的人。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于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

诫外甥书是诸葛亮所写的一篇经典文言文,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诸葛亮《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③有所存,恻然④有所感;忍屈伸⑤,去细碎⑥,广咨问,除嫌吝⑦,虽有淹留⑧,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⑨。若志不强毅⑩,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集》)

注释:

①疑滞:疑惑郁结,指精神上为世俗功名所困。

②庶几之志:近似于先贤的志向。庶几,差不多。

③揭然:高举的`样子。

④恻然:恳切的样子。

⑤屈伸:屈曲与伸直,引申为前进和后退、得意和失意。

⑥细碎,琐碎的杂念。

⑦嫌吝,怨恨耻辱。

⑧淹留:德才被淹没、志向被滞留,指德才不光显于世、为时所重。

⑨济,成功,实现。

⑩强毅,坚强果断。

慷慨:意气昂扬。

窜伏:逃避,藏匿。

译文: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将自己学做圣贤的远大志向树立起来,并不断地用它激励、振奋自己。能够忍受挫折与失败,摒弃琐碎的杂念,虚心地广泛地请教学习,做到心胸豁达而不怨天尤人,即使自己的德才没有光显于世、受到重用,但并没有损害自己美洁的人生志趣,理想暂时不能实现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如果意志不坚强刚毅,意气不能昂扬奋进,只是辛苦繁忙地沉溺于世俗生活,意志消沉地困于私情利欲,那势必永远沦为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沦落为社会底层低人一等的庸俗之辈。

点评

人尤其是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理想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沦为平庸下流。诸葛亮的这封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反之,则必然失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089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