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的三个基本动律为胯部动律分为摆胯、顶胯、转甩胯,形式多样的胯部动律贯穿始终。
1、羌族民间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无乐器伴奏,边歌边舞,或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动作没有严格地规范,变化也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这种舞蹈动律贯穿于所有的羌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中,且以自娱自乐性舞蹈为多,尤以萨朗表现得最为突出。
2、是以上身倾斜和拧倾韵律为主体,这种舞蹈多在祭祀活动中出现,以杂谷脑河下游一带的席步蹴表现得尤为突出。因受宗教祭祀的影响和限制,这又是形成羌族舞蹈动律下沉、舞姿古朴典雅的又一风格。
3、羌族民间舞蹈在动作,步伐组合及音乐节奏方面,与藏族民间舞蹈有共同的特点。其动作特点主要表现为屈伸、颤腿、跳跃、拐、胯部的开关、顶胯、肩的左右转动、双脚的交替点踏、左右拧倾和同边行舞等。
4、羌族民间舞蹈同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一样,可分为祭祀性舞蹈和自娱性舞蹈,各种舞蹈又有各自不同的表演形式、内容与特点,或欢快跳跃,或沉稳庄重,或古朴虔诚,或端庄秀丽,但胴体轴向转动这一舞蹈韵律,却贯穿在各个舞种中,成为它的基本韵律。
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体态特征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所以,藏族舞蹈独特的体态是:重心偏前,身体微前送或90°前俯。藏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主力、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边”舞蹈动律。 藏族女性的体态特征:含胸、垂肩,体前倾,重心微移至前脚掌,背部向上延伸至头顶,下颚微含,胯部上提,切无踏腰。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藏舞体态动律特点是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能有丝毫的主动。如:踢踏舞中的第一基本步和踢踏步、弦子舞中的平步、靠步和拖步。体态动律练习可结合基本舞步进行练习。 羌族舞蹈中手臂动作较少,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并形成:“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这种舞蹈动律是随舞者移动重心,胯向两侧斜前方顶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侧的腿上,膝部微屈、相靠、腰胯以上至肩部(胴体)作轴向的环动,上身微拧倾,从而形成“S”型的优美体态。这种别致的动态和韵律,即前述羌族特有的“一顺边”之美。它贯串于所有的舞蹈形式之中,尤以“萨朗”表现得最为突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