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先主传文言文翻译

三国志先主传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翻译文言文:三国志先主

/shibu/24shi/sangzz/sgzzml 这里有三国志全文

蜀书二是先主传

先主很小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买鞋织席为生,他家东南角的篱笆旁有棵5丈多高的桑树,远远望去,枝繁叶茂,来来往往的人都很惊奇这颗非凡的大树,有人说这里要出大富大贵的人。先主小时候,同同族的小孩在大树下游玩,说:“我将来肯定要乘叔父子敬对他说:“你不要胡言乱语,这是要灭我们家族的!!”先主十五岁时,他的母亲让他外出求学,和同宗族的刘德然、辽西公孙瓒都向以前九江太守同郡卢植从师。刘德然的父亲元起常常资助先主,和刘德然等同的待遇。刘元起的妻说:“我们各自是一家,为什么要常资助他呢!”元起说:“我们家族中有这样的孩子,不是普通的人。”公孙瓒同先主交情很深。公孙瓒年纪大,先主把他当兄长看待。先主不是很喜欢读书,喜欢玩狗马、听音乐、穿美服。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垂手下膝,眼能看到耳朵。为人不太爱说话,善待下人、百姓,与豪杰交朋友,,喜怒不形于色。喜欢和豪杰大侠结交,年轻人争着依附他。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家产万贯,在涿郡一带贩马,看到先主,对他感到很惊奇,于是给他很多钱财。所以先主能够利用很多人。

2 翻译《三国志 先主传》

曹操向南征讨刘表,适逢刘表死,他的儿子刘琮继位,派使者向曹操请求投降。

先主驻军在樊城,不知道曹操突然来到,等曹军到了宛县才听到消息,于是率领他的人马撤离樊城。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说先主攻打刘琮,就可以占领荆州先主说:“我不忍心这样做。”

就停下马招呼刘琮,刘琮吓得站不起来。刘琼的手下和荆州的很多入都归附厂先主。

等到了当阳时,人数有十多万,军需物资有几千辆车,每天走十多里路,先主另派关羽乘几百艘船,让他到江陵和自己会合。有人对先主说:“应急速前去保住江陵,现在虽然有很多人,能披镜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的军队追来,怎么来抵御他们呢?”先主说:“成就大的事业必须要以人作根本,现在百姓归依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而去!”。

3 谁有《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译文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履,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鄙]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阳。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关羽守下邳。

先主姓刘,名讳叫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的儿子刘贞,于元狩六年封在涿县,爵位是陆城亭侯,因为某此献给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贡金成色不足而失去爵位,回到了家。先主的祖父是刘雄,父亲是刘弘,世代在州郡担任地方官吏。刘雄被举为孝廉,官职做到了东郡范令。先主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与母亲卖鞋子、织草席谋生。他家的东南藩篱边有棵桑树长得高达五丈余,远远望去像车的盖子一样,路过的人都认为这棵树不一般,有人说这家将会出现贵人。先主小的时候,与家族中的小孩子们一起在树下玩,说:“我以后一定要乘坐这种羽葆盖车(皇帝专用)。”他的叔父刘子敬对他说:“你别胡说,这是灭门之祸!”十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让他出去学习,与同家族的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拜原任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经常资助先主,像对待刘德然一样。刘元起的妻子说:“那是别家的孩子,你怎么能总这样哩!”刘元起曰:“我们家族出现了这样一个孩子,不是一般的人呢。”而公孙瓒与先主交情非常深。公孙瓒岁数大,先主像对兄长一般对待他。先主不是很喜欢读书,而喜欢养狗骑马、音乐、喜欢穿漂亮的衣服。身高七尺五寸,手垂下来在膝盖以下,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很少说话,善待身份低微的人,喜怒不形于色。喜欢交结豪侠之士,少年人都争着去依附他。中山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有千金的资产,贩马的时候常路过涿郡,见到刘备觉得他很不一般,于是给了他很多的资助。先主因此可以征募部属。

4 《三国志赵云传》文言文翻译

西晋·陈寿《三国志·赵云传》白话释义:赵云,字子龙,是常山真定人。

他本来是公孙瓒的手下,当公孙瓒派遣刘备帮田楷抵抗袁绍的时候,赵云就跟随刘备,成为他手下的一员大将。刘备在当阳的长阪被曹操赶上时,就丢下妻小,往南方逃走。

当时赵云在乱军之中,身上所抱的小孩,就是后主刘禅;他奋身保护的甘夫人,就是后主的母亲。由于他,使他们母子脱离一场浩劫。

于是,升他为牙门将军。刘备到四川的时候,赵云留守荆州。

刘备从葭萌回来攻打刘璋的时候,命诸葛亮前来助阵。诸葛亮就率领赵云和张飞等人,一同溯江西上,分别平定郡县,到了江州,分派赵云从外水到江阳,和诸葛亮在成都会师。

平定了成都后,以赵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任命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调升镇东将军。

建兴五年,追随诸葛亮驻守汉中。次年,诸葛亮出师,故意扬言他要经过斜谷道,曹真信以为真就派大军前来抵挡。

诸葛亮让赵云与邓芝两人去对抗,自己却带兵攻打祁山。由于赵云、邓芝的兵力薄弱,而对方的兵力坚强,因此,在箕谷被打败了。

但是他们聚合军队,坚守营地,所以还不至于有大败的局面。大军退回以后,他被贬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赵云死。后主时,追谥他为顺平侯。

起初,在刘备时,只有法正一人死后受谥;后主时,因为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蒋琬、费祎担负国家重任的功劳,所以都被追谥;陈祗是后主所宠爱的,特别给他一份殊荣,夏侯霸从远方来归,因此都得到谥号。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赵云等人也都一一给予追谥,当时的舆论莫不认为这是件非常光荣的事。

赵云的儿子赵统继承爵位,官至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随着姜维到沓中的时候,临阵战死了。

(陈寿)评论说:关羽、张飞两人,号称万夫莫敌、英勇盖世的人物。关羽杀颜良以报答曹操,张飞因义气而释放严颜,都表现了国士的风范。

但是,关羽性情刚烈而骄傲,张飞本性暴躁而少怜恤,性格上的缺点,惹来了祸害,这是命里注定的呀!马超勇猛,威震诸戎,却因此使他的家族几乎被诛灭,多可惜呀!一个人能够挣脱穷困,臻于泰顺的境地,不是更好吗?黄忠、赵云两人,强壮勇猛,同为刘备的部将,他们大概就像汉高祖刘邦手下的灌婴、夏侯婴这类人吧!原文: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

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

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日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

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

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

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

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泝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

成都既定,以云为竭军将军。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

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先主即从之。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先主不听。

建兴六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候。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

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

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

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武帝的嘉奖。咸宁四年(278年),镇南将军杜预离京镇守荆州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

陈寿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因母。

5 《三国志·先主传》的节选文言文怎么做题目啊(曹公南征表

你是常外的吧 我也要做这个呢。

我找到了,是:曹操南征刘表,正遇上刘表去世。

(刘表的)儿子刘琮继承了刘表的职位,(刘琮)派遣使者(向曹操)请求投降。刘备屯兵在樊城,不知道曹操兵来了,到达宛城时才听说,于是就带领他的手下离开,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刘琮(刘琮在襄阳),然后可以得到荆州。

刘备说“我不忍心”,于是只是停下马,呼喊刘琮(出来答话),刘琮害怕不敢出面,他的手下和荆州的百姓很多都投靠了刘备。从襄阳至当阳,有10余万人,辎重车辆有数千辆,每天只走十几里地(大约5000--6000米),另外派遣关羽(率军队)坐数百艘船到达江陵。

有人对刘备说:“应该走快点到江陵,以求保住江陵,现在虽然有很多人(跟着您),(但是)兵太少了,如果曹操的兵到了用什么来抵抗呢?”刘备说,要想成大事就要以人为本。现在百姓来投靠我,我怎么忍心舍弃他们??。

6 三国志先主传张飞传关羽传原文

三国志张飞传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也,少与羽俱事先主。

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许,曹公拜飞为中郎将。

先主背曹公依袁绍、刘表。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

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

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

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

曹公破张鲁,留夏侯渊、张合守汉川。合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近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

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合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合。合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 巴土获安。

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业,除残靖乱,未烛厥理。

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军诰誓,将行天罚。

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

《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

可不勉欤!” 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 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

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

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于绵竹,与邓艾战,死。 先主传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

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

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

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

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

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

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履,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鄙]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

"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

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

"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

"先主遂领徐州。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阳。

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

下邳守将曹豹反。

7 帮忙翻译一下,急用《后汉书·杜密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第一段:刘胜居大夫之位,受上宾的礼遇,但他知道有才能的不举荐,听闻恶行不加以批判,隐瞒真实情况,只为保全自身,如同秋天的蝉一般不出声,这样的人真是有罪的啊!PS:其实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尸位素餐~~~第二段:最好结合上下文一起讲:这一段是裴松之所加的注解,出自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

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

这里主要讲刘备最为人知的那段故事,弃新野,走樊城,不忍夺刘表之子的荆州,率领10万百姓颠沛流离。而这段话里两个重要成语:1:投醪抚寒《吕氏春秋顺民》:"越王苦会稽之耻……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

"后因以"投醪"指与军民同甘苦。寒:鳏寡孤独废疾者2:含蓼问疾蓼:一种苦味水草。

不顾辛苦,慰问疾病。旧时比喻君主安抚军民,跟百姓同甘共苦。

这两个成语都有收买人心的感觉,许多政治家,统帅为了让属下死忠往往和部下同甘共苦,却留下伪善的名声。比如吴起为士兵吸出脓血就是一例。

这里说刘备之所以成就大业,那里仅仅是依靠“投醪抚寒”和“含蓼问疾”(靠得是什么?你要读过先主传全文就知),他靠那些来成就大业,不是很相宜的吗?古文就是如此,翻译成白话就没味道,你把原文多读几遍就了解了,还有就是翻译不用扣着字眼,观其大略了解意思就可以了~~~。

 陈寿字承柞,巴西安 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谁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博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薄、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者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者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再为著作郎。

 吴平后,寿乃鸿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著《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著作郎。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而寿《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太子转徒后,再兼散骑常侍。

 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兄子符,字长信,亦有文才,继寿著作佐郎,上廉令。符弟荐,字叔度,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辟抹,卒洛下。荐从弟阶,字达芝,州主薄,察孝廉,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皆辞章粱丽,驰名当世。凡寿所述作二百余篇,符、荐、阶各数十篇,二州及华夏文士多为作传,大较如此。

 时梓憧李镶叔龙亦隽逸器,知名当世,举秀才,尚书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辞不就,意在州里,除广汉太守。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

 (《华阳国志·陈寿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文富艳 属:写作

 B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 方:相比

 C州主簿,察孝廉 察:考察

 D以疾辞不就 就:到任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B且可以为侍御史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不欲其处内 其人居远未来

 D二州先达及华夏文士多为作传 为击破沛公军

 10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见讥。(5分)

 (2)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5分)

 11选文中哪些事表现了陈寿的“博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12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3分)

 寿之志三国也,纪魏而传吴蜀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此寿之失也。

 (节选自苏沟《史论)})

 

在三国时期,劝说后主刘禅归降曹魏的谯周,应该是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吏。谯周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为蜀地大儒之一。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任命他做劝学从事。诸葛亮去世后,谯周前往奔丧,虽然朝廷随后下诏禁止奔丧,但谯周仍因行动迅速而得以到达。后主刘禅立太子时,任命他做太子仆,调令家令,之后迁任中散大夫,光禄大夫。

在蜀汉任官时期,谯周一向以反对北伐战略而闻名。见姜维多次北伐而虚耗蜀汉国力,因而不满,著《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到了炎兴元年(263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在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之际,谯周因劝刘禅投降,“有全国之功”,被封为阳城亭侯,迁骑都尉,散骑常侍。司马炎称帝后,征召谯周入洛阳为官,谯周无奈之下带病前赴洛阳,不久病逝。对于谯周来说,虽然他的行为存在一定的争议,不过,作为蜀地的著名才子,谯周培养了多位人才。其中,就陈寿和罗宪来说,可谓谯周学生中最著名的两位了,也即一位写出了《三国志》,另一位则是三国名将。

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陈寿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陈寿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华丽著称。在蜀汉后期,陈寿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重臣已经去世,也即没有人限制黄皓弄权,这导致蜀汉的文臣武将,有不少都极力逢迎黄皓。

而陈寿和罗宪作为谯周的学生,都没有选择依附于黄皓,也因此遭到了黄皓的多次贬谪。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在此之后,陈寿被推举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后授职著作郎。张华准备荐举陈寿为中书郎,中书监荀勖因忌恨张华而厌恶陈寿,便示意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陈寿以奉养老母为由不就职。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蜀汉灭亡之后,陈寿的仕途依然是十分不顺的。

咸宁四年(278年),镇南将军杜预镇守荆州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陈寿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大军消灭东吴,这意味着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彻底结束。在此基础上,陈寿撰写完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的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便销毁自己的《魏书》。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陈寿就是如此受当时的人们器重。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在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

元康七年(297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对于陈寿这位学生,谯周生前曾评价道:“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仕途不顺,屡次遭到贬谪,可是,因为写出了《三国志》这部史学名著,陈寿得以青史留名。

罗宪

另一方面,就罗宪来说,相对于偏向于文臣的陈寿,罗宪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国名将。罗宪(218年—270年),字令则,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罗宪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很早出名。师从谯周,谯周的门人称他为子贡。罗宪正直诚实严整;待士不倦怠,轻财好施舍。公元238年(延熙元年),罗宪在蜀国入仕当太子舍人、宣信校尉。两次到吴国出使,吴人称颂他。不过,和陈寿一样,罗宪也因为没有依附于黄皓,所以遭到了贬低。公元258年(景耀元年),黄皓因为憎恨罗宪,所以将其贬为巴东太守。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缺欠。 

《三国志》成书之后,由于叙事过于简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时,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便为其作注,又增补了大量材料。 

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说:“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失,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我们在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魏、蜀、吴三书,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

陈寿生平简介

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陈寿自幼刻苦好学,师从同郡人谯周,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陈寿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富丽著称。在蜀汉做过卫将军姜维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蜀汉众臣大都奉迎拍马,唯独陈寿不愿与之为伍,因此被贬了官。适逢陈寿父亲去世,他守丧期间,因为生病而让婢女伺侯自己服药,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对他颇为议论指责。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晋司空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就向司马炎推荐陈寿,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在职期间,陈寿整理出了诸葛亮的文集,命名为《蜀相诸葛亮集》,上报朝廷之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同时也写出了有名的《三国志》,共计六十五卷。297年,陈寿病逝,终年六十五岁。范等人上书,请求出版《三国志》,这才使这本《二十五史》之一的书籍得以流传下来。

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武帝的嘉奖。

张华准备荐举陈寿为中书郎,中书监荀勖因忌恨张华而厌恶陈寿,便示意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平太守(据说是荀勖开始也欣赏陈寿,后来因为不满意《魏书》的内容才外放他)。陈寿以奉养老母为由不去任职。公元278年,镇南将军杜预离京镇守荆州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陈寿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因母亲去世离职,其母临终遗言将她埋葬在洛阳,陈寿恭行母亲遗志,但又此而遭到非议贬官。当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必定会凭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是不幸。要谨慎从事。”陈寿至此,再次招致贬废的羞辱,正应了谯周之言。

公元280年,晋灭吴,统一天下,陈寿撰写完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367万字。当时的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便销毁自己的《魏书》。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

数年后,陈寿被拜为太子中庶子,未到任。公元297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他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等人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危,可派人去取回他的著作。’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内中谈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武帝大为惊奇。臣等认为,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有劝诫之言,阐述前人的是非得失,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尽管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质朴实在,恳请陛下采录其书。”惠帝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

关于陈寿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因为陈寿因马谡街亭之败而被贬,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又一直看不起陈寿,所以人们一直都认为《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有点贬低诸葛亮,其实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陈寿心中怀恨诸葛亮的话,他又为什么要独自整理《蜀相诸葛亮集》呢?为仇人整理文集,确实讲不通。其实《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将略非其所长”也确实不为过,毕竟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作为也真是不大。值的一提的是,《三国志》这本书是陈寿在任阳平令期间作为家书而写的,本不愿对外公布。《三国志》中的资料可信度较高,除了司马氏后期的威逼魏主以外,其它还是基本可信的。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蜀汉建兴十一年(233)出生,晋元康七年(297)卒,终年65岁。

陈寿出生当年,刘备逝世10年整。刘禅27岁,曹叡28岁,姜维32岁,孙权52岁,诸葛亮53岁。

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人攻蜀。264年,蜀汉灭亡。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此时陈寿33岁。

陈寿生平年表:

233年 1岁 魏明帝曹叡改元青龙。

234年 2岁 汉献帝山阳公卒。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238年 6岁 司马懿平辽东斩公孙渊。

239年 7岁 曹叡死,曹芳即位。

244年12岁 兴势之役,蜀汉大将军费祎大破魏大将军曹爽。

245年13岁 吴陆逊卒,蜀汉大司马蒋琬卒、尚书令董允卒。吕乂为尚书令。费祎越次提拔陈祗。陈祗开始纵容黄皓。刘禅开始出游和增广声乐,谯周上疏谏之,刘禅不听。

249年17岁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曹爽。夏侯霸奔蜀汉。姜维与郭淮、陈泰、邓艾等战于洮水一带。

251年19岁 淮南三叛之一魏太尉王凌叛,司马懿平叛,王凌自杀。司马懿随后病故。蜀汉吕乂卒,陈祗为尚书令。吴诸葛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陆抗为中郎将屯柴桑。

252年20岁 孙权卒。孙亮立。魏王昶、毋丘俭、胡遵、诸葛诞三路伐吴南郡、武昌、东兴。被吴诸葛恪、丁奉、吕据等所败。

253年21岁 蜀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吴诸葛恪大发州郡二十万众攻淮南,围新城。蜀汉姜维围狄道。魏郭淮、陈泰救狄道。姜维粮尽,退还。 魏张特守新城。吴诸葛恪不能拔,引军去。孙峻与吴主谋杀诸葛恪。

254年22岁 司马师、司马昭改立高贵乡公曹髦。蜀汉姜维攻临洮。徐质杀张嶷,姜维杀徐质。

255年23岁 淮南三叛之二毌丘俭、文钦檄讨司马师。司马师、王基平叛。郭淮卒、司马师卒。蜀汉姜维于洮西大败魏王经。陈泰、邓艾救狄道。姜维退驻钟提。

(陈寿赴成都太学,师从谯周。初为卫将军姜维主簿。)

256年24岁 蜀汉姜维进位大将军。邓艾与姜维战于上邽段谷。蜀汉胡济失期不至,姜维大败。吴孙峻卒。大司马吕岱卒。孙綝杀大司马滕胤,吕据自杀。

257年25岁 淮南三叛之三诸葛诞叛。司马昭、王基、钟会平叛。蜀汉姜维出骆谷,司马望、邓艾拒维。谯周作《仇国论》讽姜维“极武黩征”。孙綝废孙亮,立孙休。

258年26岁 诸葛诞败亡。姜维退还。丁奉、张布擒孙綝,孙綝死。姜维改“错守诸围”传统防御战术,“敛兵聚谷,退守汉、乐二城”。

260年28岁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欲杀司马昭,为成济所杀。司马昭立曹奂。 

262年30岁 姜维攻洮阳,与邓艾战于侯和。姜维屯田沓中。

(在此期间,陈寿历任蜀汉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后遭谴黜。)

263年31岁 秋,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人攻蜀。冬,邓艾入成都。

264年32岁 邓艾、钟会、姜维皆亡。罗宪守永安御吴(罗宪与陈寿为太学学友,后来举荐陈寿)。吴孙休卒,孙皓立。孙皓杀丞相濮阳兴、杀张布。

265年33岁 司马昭卒,司马炎代魏立晋。张华举陈寿为孝廉。

268年36岁 武陵太守罗宪在华林园宴会上向司马炎推荐陈寿。司马炎诏其入京,除授佐著作郎职,出补阳平令(平阳侯相、今山西临汾附近)。

273年41岁 先后作成《益都耆旧传》十篇、《蜀相诸葛亮集》二十四篇。除授著作郎职。兼领巴西郡中正。(《益都耆旧传》,史载司马炎善之。王献之书之赠与友人。常璩《华阳国志》称师法于该传。常宽续作成《续益部耆旧传》。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作《水经注》都称曾经引证自该传。该传宋以后亡佚)。

280年48岁 晋灭吴。陈寿开始作《三国志》、以及《古国志》五十篇。此后陈寿曾先后议迁散骑侍郎、侍御史、中书郎、长广太守、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杜预表为散骑侍郎,实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张华表为中书郎,荀勖忌之,表为长广太守。再除太子中庶子。此后再兼散骑常侍)。

297年65岁 陈寿逝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表称陈寿为故治书侍御史),皇帝诏令河南尹、洛阳令至寿家抄录《三国志》。此后三国志成为官方史籍。

附:

晋书陈寿传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沈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初,谯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华阳国志陈寿传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为着作郎。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着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着《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着作。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继母遗令不附葬。以是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太子傅从后,再兼散骑常侍。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陈寿传》的翻译如下:

陈寿,字本仁,他的祖先是新淦人。祖父陈志弘,洪武年间代替兄长戍守辽东,于是入加入宁远卫军籍。陈寿年少时十分贫困,拾到别人丢失的钱,坐等到半夜,归还失主。跟从同乡人贺钦学习,考中成华八年进士,被授予户科给事中一职。

巡视宣、大边防,弹劾罢免行为不端的镇守宦官。又曾因弹劾万贵妃的兄弟以及宦官梁芳、僧人继晓,被关入钦犯监狱。得到释放,积功升迁任都给事中。

弘治元年,王恕掌管吏部,提升陈寿为大理丞。刘吉恨王恕,暗示御史弹劾陈寿不熟悉刑律,希望以此归罪王恕。陈寿最终被调任南京光禄少卿,就地专任鸿胪卿。

十三年冬,陈寿凭借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做延绥巡抚。火筛多次进犯边疆,前任镇巡官全部获罪离职。陈寿到任后,聚集器械和粮饷,广泛派遣间谍,分别布置人马为十路,让他们互相策应救援,军威开始振奋。第二年敌寇各部大举进犯,先派一百多骑兵前来引诱。

诸将请求攻击,陈寿不同意。他亲自出帐外,带领数十个骑兵,在胡床上指挥饮食。敌寇望见,对此感到疑惑,便引兵退去。官军诸路袭击敌人,斩首俘虏很多敌人。朝廷正派遣苗逵等大军到来,而陈寿已上奏捷报。孝宗嘉奖他,加俸禄一等。苗逵想乘胜捣毁敌寇巢穴。

在延绥驻扎了很久,三万匹战马每天消费的草料无法计算。陈寿请求出去到边塞附近放牧,靠近水草,众人面露难色。陈寿便上马先行,众人都跟随他,节省军费数十万。当战斗胜利时,有人劝他写上子弟的名籍,陈寿说:“我的子弟连射箭和用矛都不懂,怎能和浴血奋战的将士共同受赏呢!”最终也不答应。

十六年,陈寿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掌管南院。正德年间,刘瑾假传圣旨逮捕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人,陈寿直接上奏章解救。刘瑾大怒,令他辞去官职。不久因延绥仓储亏损获罪,被罚米二千石、布一千五百匹。陈寿家贫不能抵偿,上书皇帝陈述自己的情况。

刘瑾察知陈寿贫困,特许免罚。宦官廖堂镇守陕西。廖堂贪婪残暴,杨一清认为陈寿刚毅果断,九年正月,起用他巡抚陕西。廖堂当初奉诏制造毛毡帐篷一百六十间,赢余白银数万两,打算送给权贵幸臣,陈寿传檄主管部门留作赈贷之用,又告诫廖堂不要借向朝廷进贡名义征收财物。

廖堂发怒,打算排挤他。陈寿四次上书请求退休,没得到允许。廖堂的爪牙数十人分散在各府县盘剥百姓,陈寿命令逮捕他们,这些人全部逃回,气焰受到阻遏。

这年秋天,陈寿被任命为南京兵部侍郎,陕西百姓哭喊着簇拥在他的车子周围,很长时间不能起行。过了一年,请求退休,就地进升刑部尚书,退休。

陈寿任给事中时,谈论时政直言不讳,唯独不喜欢弹劾别人。他说:“我父亲告诫我不要做刑部官吏,因为刑部官吏容易冤枉人。谏官冤枉人更加厉害,我不敢随便说话。”嘉靖元年,诏令陈寿进一品官阶,派遣主管官吏慰问,时年八十三岁。

陈寿为官廉洁,做官四十年,竟无家可归。寓居南京时,他的居所不能遮蔽风雨。陈寿去世后,上书李充嗣、府尹寇天叙为他收敛尸身。又过了几年,亲朋故旧资助,才得以归葬新淦。

《陈寿传》的原文如下:

陈寿,字本仁,其先新淦人。祖志弘,洪武间代兄戍辽东,遂籍宁远卫。寿少贫甚,得遗金,坐守至夜分,还其主。从乡人贺钦学,登成化八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视宣、大边防,劾去镇守中官不检者。又尝劾万贵妃兄弟及中官1梁芳、僧继晓,系诏狱。得释,屡迁都给事中。

弘治元年,王恕为吏部,擢寿大理丞。刘吉憾恕,讽御史劾寿不习刑名,冀以罪恕。竟调寿南京光禄少卿,就转鸿胪卿。

十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火筛2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明年,诸部大入,先以百余骑来诱。诸将请击之,寿不可。自出帐,拥数十骑,据胡床指麾饮食。寇望见,疑之,引去。

诸道袭击,斩获甚多。朝廷方遣苗逵等重兵至,而寿已奏捷。孝宗嘉之,加录一等。逵欲乘胜捣巢。驻延绥久,战马三万匹日费刍菽不赀。寿请出牧近塞,就水草,众有难色。寿跨马先行,众皆从之,省费数十万。当战捷时,或劝注子弟名籍,寿曰:“吾子弟不知弓槊,宁当与血战士同受赏哉?”竟不许。

十六年以右副都御史掌南院。正德初,刘瑾矫诏逮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寿抗章论救。瑾怒,令致仕。寻坐延绥仓储亏损,罚米二千三百石、布千五百匹。贫不能偿,上章自诉。瑾廉知寿贫,特免之。中官廖堂镇陕西贪暴,杨一清以寿刚果,九年正月起抚其地。

堂初奉诏制毡幄百六十间,赢金数万,将遗权幸。寿檄所司留备振,复戒谕堂勿假贡献名有所科取。堂怒,将倾之。寿四疏乞休,不得。堂爪牙数十辈散府县渔利,寿命捕之,皆逃归,气益沮。其秋,拜南京兵部侍郎,陕人号呼拥舆,移日不得行。逾年,乞骇骨,就进刑部尚书,致仕。

寿为给事中,言时政无隐,独不喜劾人,曰:“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嘉靖改元,诏进一品阶,遣有司存问,时年八十有三。

寿廉,历官四十年,无家可归。寓南京,所居不蔽风雨。其卒也,尚书李充嗣、府尹寇天叙为之敛。又数年,亲旧赙助,始得归葬新淦。

扩展资料

陈寿简介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史学成就

三国志

陈寿的主要著作为《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欠缺。

其它作品

陈寿还著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已佚失。 还有《官司论》七篇,依据典章制度,讨论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又有《释讳》、《广国论》二文。 

《全晋文》还收录有《表上诸葛氏集目录》、《驳虞溥议王昌前母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204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