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型自媒体前景如何?

军事类型自媒体前景如何?,第1张

前段时间,很多部队都下发了严格审批军人自媒体账号的通知,要求对现役军人的自媒体账号进行排查,除了官方的账号,很多军事自媒体账号纷纷关停。但是,作为退伍军人以及广大军事爱好者而言,确实关系不太大的,因为不受到这个规定的约束。

军事自媒体,因为他的话题性极强,所以很容易引发讨论和争议,有矛盾冲突就有讨论,就有流量。当前,头条排名前几名的自媒体帐后,有好几个都是军事自媒体。解放军报的前社长也转战自媒体平台,这说明他也是很看好自媒体这个发展平台的。

但是,做什么事都要从小做起,要度过漫漫的前期积累的过程,没有流量、没有阅读、没有粉丝,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在这个途中,会淘汰一大批人。个人是从传统媒体转战过来的,对自媒体的发展规律还是不谙其道,还没有摸准其中的套路,一个人默默地码字、写问答,感觉也是前路漫漫,不知何处是归处。

不过,这毕竟不是工作的主业,把自媒体当作一个爱好更合适,即时没有人看,也可以坚持和自己对话,当作一个积累的过程。总的来说,军事自媒体的发展前景应该是不错的,且行且珍惜。

大唐的军事制度

文/无国界人民

安史之乱之前,国家军队的正式编制很简单,《唐六典尚书兵部》:

李卫中的每一个士兵都有自己的名字:左右禁卫叫小琪,左右肖伟叫鲍启,左右吴卫叫熊渠,左右魏叫岳薇林玉,左右领军禁卫叫申生,左右吴金魏叫冼飞;东宫左右护卫引府朝城,左右护卫引府行本,左右护卫引府直挥。他们总是被称为警卫。

整个国家的正规军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属于皇帝的左右侍卫,一个是太子名下的左右侍卫。每个警卫都是独立的单位,每个警卫都是独立的。上面没有军委、总部等机构,一切听圣旨指挥。

全国所有的军人,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人事关系都是从属于这些部队的。

隶属于附庸国的士兵也隶属于各种卫队。《唐六典尚书兵部》:

怀化将军贵德将军所有怀化将军和贵德将军都分配到所有的禁卫,其余的分配到兵部。

诸侯国,从军官到士兵,都由兵部统一征召,执行参军任务。

唐朝的军事应对制度大致是这样的:皇帝和宰相决定打仗,确定将领和军队的数量,发布诏令;兵部会同户部拟定方案,包括各卫要派出多少兵力,少府监和总监随军要派出多少工兵,卫维寺提供相应的武器装备,太府寺、司农寺和有关邦提供相应的钱粮,有关邦提供相应数量的士兵。兵部计划经总理批准后,将单独实施。

需要进行军事行动,比如朝廷决定派苏出兵征讨西突厥,于是任命苏为伊犁路行军总管的临时职务,兵部从十二卫中抽调人员组成作战部队。执行完这个任务,这支临时部队就解散了,回到了自己的建制。至于立功、立功、升职,那是另一回事。

军队从属于宰相,只服从圣旨的指挥。圣旨是皇帝和宰相们协商的结果。也就是说,陆军是三省一班衙门之外的独立力量,是与兵部并行的机构。

所以我要再次强调,

下面重点说一下唐朝的兵源。

唐朝的兵源主要来自实行官营兵制的郡县。政府的军事制度实际上是周朝兵役制度的翻版。曰:

吴德初设军府,由古将军、古将军统领。关中分为十二路,即万年路和长安路。12岁多恢复12军,军有将军,军有坊,主人有专人查户口,劝农教桑。唐太宗在贞观住了十年,连全军都以哲充为姓,其他将领都以郭毅为姓。所有的政府机关都被称为“浙崇府”。天下十路,六百三十四家,皆有名,关内二百六十一家,皆分守。以三百人为一组,该组有一名队长;五十个人为一个团队,团队积极向上;十个人m

全国统一后,就不能像管仲那样练万能兵了。军事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唐太宗继位,也就是整个国家趋于稳定的时候,政府工作的核心是实现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协调,保证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唐疆域辽阔,户数众多。不管世界和平与否,都不需要这么多军队。唐朝鼎盛时期,全国户籍人口900万。如果按照周朝的制度,至少有800万士兵,那就好了。

和平时期,军政府必须维护,但不能局限于关中。古代交通不便。中国进入唐朝,虽然全国交通有了很大改善,但运输速度缓慢。因此,政府考虑到地理位置和军事形势等各种因素,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军政府办事处。

唐太宗在位十年,政府军事制度规范化。全国军政府被称为哲崇政府,哲崇政府的首领被称为一个姓哲崇的,另一个统帅是一个姓郭义的。全国共设立了634个折叠屋,每个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旗帜。其中,关中有261座柘冲府,约占全国总数的41%。全国大概有300个州,显然除了关中,每个州大概有一个折府。以平均每个崇福1000兵计算,全国不到65万兵,其中关中26万。

崇福壮士年满20岁,自然成为士兵,60岁自动退役。每300人为一团,50人为一队,10人为一火,各有首领。平时大家都忙着生产,每到秋收后的农闲季节,也就是冬季,就组织军训。崇福的武器装备统一保管。崇福有任务,壮丁就带着武器和粮草出发。如需马匹,上级每匹调拨现金25,由哲充政府自行购买;如果钱不够,就由柘冲政府补足。

符兵这些军民结合的人,构成了唐朝强大的武装力量。战士们在农闲中训练,在农忙中耕耘,召之即来。他们来了就能打,打完了就还田里。尤其是一旦上了战场,战友就是邻居,甚至是兄弟,朝夕相处,所以战斗力很强。农战结合,保证了唐军的军事素质很高,但军事成本很低。

有几点需要补充。

1634座折叠房屋散布在全国各地。根据哲冲府的数量,以及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士兵和军哨,可以看出全国各州都有哲冲府。崇福有大有小,就是兵多兵少。按《新唐书兵志》:范府三等:2200兵上,1000兵上,800兵下。可以看到,大型折叠豪宅覆盖的家庭多达1200户。唐朝时,一村百户,五里一村,可以推测大哲崇福由三村户组成。中成府是两乡一户;而肖哲冲府只是一个农村户。不难看出,崇福的家庭比例在各州都是很小的。虽然首都长安的户数很多,但是按照《新唐书兵志》的卷二,整个长安的折子楼只有四家,最多涉及4000户。

这634座哲崇府只是唐太宗贞观十年的数据,后面的数字应该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按照《两京新记辑校》,开元末只有594。后来在被征服的地区,建立了官营政府,也采用了官营军制。例如,唐高宗在西域建立了一个126人的军政府,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有士兵都被装上被套,被套上衣服、弓箭、马鞍、武器,还有他们的兵营、府县、府卫和自己的名字,这样营官还能巡查看管部门,营书记也能拿一份钱,设置为副本。

派往前线的士兵,从服装到武器都印有四个大字:目前所属单位名称、家乡名称、卫生处名称、个人姓名。也就是说,国家军队掌握在所有付伟人手中。

在调遣上,受兵部指挥。每年11月,警卫队会被放到兵部的账上,以便发出征用令。很明显,征用计划是由兵部下达的。估计兵部会同时向政府军士兵的付伟和州府下达征用令,所以要求政府军士兵必须同时接到州刺史和一个姓氏的命令才能出发。也就是说,政府兵的调配权属于兵部,怀化建网,而不是潍坊政府。

国家对政府军士兵有日常监督管理权。府兵是郡县百姓,包括军事训练也是刺史管辖。州参军务的司兵具体负责这项工作,比如组织政府军士兵的军事训练。

开元后期至天宝年间,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政府军事制度瓦解,新制度没有完全建立,导致安史之乱。朝廷手忙脚乱,无法迅速集结强大的武装力量抵抗叛军。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在与唐德宗谈论政府军事制度时,著名大臣李米说:

平日里,士兵们都住在田里,每个政府都有优惠,用来在农业间隙教书打仗。如果州有东西要征,就用契据把东西送到它的州和政府,送到该征的地方。按将军的读法,教不好的人会被自己的罪得罪,甚至会有罪人和刺史。如果你回到部队,你会得到荣誉和奖励,你会走弯路。旅行者几乎没有时间了,而不是老了。陛下想着还政于民,是国家之福,太平长久。

军训不到位,秘书处有罪。一年四季,部队如何训练,当地治安如何维护,每个政府军士兵表现如何,具体考核工作的领导也是由国家汇报。书记官每年都要记录官、史、捕、、货,还加了年、月、名。高于国家者,申请考试成绩和兵部。同时,招募政府兵时,要经过州刺史和一名哲充校尉的联合检查,才能出征。

3政府军士兵通常负责城防和维护当地治安。在我看来,唐朝大陆每个州都有折府。专家根据《唐六典诸卫府》年的文献推断,一州有折叠府,另一州无折叠府。这不合适。全国共设立折扣店634家,其中关中261家,州300家。除了岭南等大部分州,其他州应该都有打折房。

我们先来看《通典》:

曹、司兵参军,负责武官选举、甲胄之战、门户钥匙管理、候职。

全国每个州府都有兵参军。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除了培养和发现军事人才、选拔武官外,还要管理兵工厂、城门和其他相关仓库,一旦有紧急情况,就点燃篝火,通过驿站向军方报告。所有这些工作都必须由严肃的士兵来承担。这些士兵来自哪里?再说,如果没有军队,国家要兵工厂干什么?

告诉我们柘冲政府是有责任的

每个部门都被指派。商州、都督府60人,中州45人,周霞35人。他们被分配做大门和仓库,也有少数人给他们提供住宿。州内人数少的时候,允许50人上,59人下,病情较轻的允许付费。

当这个州的政府军士兵全部招募完毕,就可以按照相应的标准离开城守。全国各州府的安保人员都是来自各州府的政府军士兵,而不是朝廷借调的。

3以下材料,有力地证明了1999年第《卫公李靖兵法》卷唐代柘冲府的设置及府兵的责任:

当初,女子陈硕珍,与妹夫张为敌,调兵遣将,自称文嘉皇帝,收殷叔为仆。一个子夜,尹帅大叔攻打桐庐,陷入其中。真的敲钟烧香,率领两千大军活捉周目和于谦,攻打周舍,这是不能接受的。方于人,扬州刺史,发兵商议。真派他的党羽童文宝带4000人到梧州,又发兵到崔。民间假言说有真神,犯其兵者,灭其国,士子凶而畏之。战功卓著的军官崔说:“如果你打了一场胜仗,你将一事无成。如果你是妖,那就长久了!”宣仪以玄寂为先锋,跟随州兵,到下淮驻防,遇贼,战。左右护住义玄,义玄曰:“凡欲避箭者,必死!”摆脱它。于是士卒拼命,贼崩,斩首数千人。听完剩下的;如果你进入了穆的状态,将会有成千上万的失败者。11月,方与大军会师,获硕珍称号,斩首示众,其余党人了解到的情况。

唐高宗永辉年间,周目女子陈硕珍,诱骗百姓信任她,自称皇帝,反叛她,攻占了周目。朝廷命军事重镇扬州刺史方带兵攻克。然而,当陈硕珍的军队进攻附近的梧州时,梧州刺史崔亲自指挥州兵进行反击。由于刺史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这个州兵不仅打败了叛军四千人,斩首数千士兵,还追击到陈硕珍的家乡周目,伤亡数千人。当方的扬州帅兵赶到的时候,只剩下打扫战场的任务了。

可想而知,崔率领的州兵至少有数百人,能击退四千魔兵的进攻,直取老巢。他们永远成不了几十个城守。只有一种可能。这支部队就是位于梧州的浙崇政府军士兵,可能多达1200人。

因为军队与人民同在,每个州县都有强大的隐形武装力量,地方政府可以轻而易举地遏制叛乱。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有很多地方农民起义,地方政府不费吹灰之力就消灭了。

4政府军士兵的家庭免税,除了家庭税。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出征前,政府军士兵必须根据任务地点、服役时间长短等,准备好自己的武器、战马,甚至一年四季的服装。每个崇福的武器装备都是现成的,购买战马的经费由政府拨款。但是,生活用品都是自己准备的。卷二零一:

我又问:“兵在城里待了五年,还是要供养。现在你来这里才一年。你怎么这么暴露?”仙颜:你家第一天,你只需要准备一年的服役;已经两年了,还没还。负责校检的军士留下的衣服,只能用这个冬天的东西,秋天就没有过去的准征兵了。

民国元年,督察长刘给写了一封信,汇报了朝鲜驻军的情况,飒

皇帝说:“士兵们在前线非常努力地保卫国家。眼看春耕将至,我正为战士家里缺工发愁呢!“不照顾他们的家庭,我怎么安心!全国各地的州县官员,你们一定要组织人力来帮助种植,免得担心远在前线的士兵。

5唐朝的士兵除了官兵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势力的加入,如科举中武举合格者、战时征召的勇者、参军的文官、归化的胡人等。

老覃之前在《刘少奇自称军事外行,但他做的这些重大军事抉择,均获毛主席叹服》一文中提到,抗战胜利后,毛主席明知蒋介石并无和谈的诚意,但不想授人以口舌,还是接受了心怀鬼胎的蒋介石的虚邀,单刀赴会,亲赴重庆谈判。

为了让我中央不受这次和谈的干扰,仍处于正常运转之中,毛主席安排刘少奇在延安代理中央主席,并点了彭真和陈云增补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地位仅次于五大书记。

当时的东北经济力量雄厚,而且地理位置优越,自北而南,居高临下,刘少奇制定了一个军事杰作——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调动10万大军进军东北,抢在国民党的前面把东北建成我党巩固的根据地。

不得不说,“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体战略部署是非常高明的。

要知道,东北对蒋介石而言,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从来没有对东北实施过有效管辖,在1931年“九·一八”前,东北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视为禁脔之地;在1931年“九·一八”后,东北又被日军霸占领了14年,他蒋介石在东北并无一兵一卒。

相较而言,在14年的抗战中,一直有我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在东北活动,并且,东北背靠苏联,即我党在民众心中有着不小的影响。

因此,只要我军部署迅速,是完全可以抢在国民党的前面把东北建成我党巩固的根据地的。

1945年9月17日,刘少奇手脚麻利地发电报给在重庆谈判的毛主席提出请示:“为了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应即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派高岗、富春、康生等去工作,并须组织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以陈毅或林彪或徐向前去担任。”

战争年代,军事为上。

该派谁到东北战略区主持军事工作呢?

刘少奇给毛主席推举的三个人选——陈毅、林彪、徐向前。

这三个人选让人瞩目。

其中的陈毅,毛主席此前已派他回华中战略区工作;林彪则被派往了山东战略区;只有徐向前属于休养闲置状态。

他们中的谁最合适呢?

毛主席陷入了沉思。

军情如火,9月19日,刘少奇在毛主席还没表态的情况下,发电报给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确定下的人选:“以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

这次,毛主席很快答复,让正在去山东路上的林彪转向东北地区进发,而改让陈毅前往山东战略区。

显然,毛主席在陈毅、林彪、徐向前这三个人选中,最终还是看好林彪。

另外,老覃在《毛主席去重庆谈判前指定的候补书记,在东北惹怒林彪,后为正国级》一文中又提到,毛主席点了彭真和陈云增补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彭真随后不久就担任了东北局书记兼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调往东北。不过,到了东北后,彭真没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而着眼于抢占大城市,以赢取更多谈判筹码。1945年11月24日,在国民党将要兵袭沈阳的时候,彭真和林彪发生了一场充激烈的争论:彭真准备死守沈阳;林彪建议东北局和自治军总部移到海龙,建立地方根据地。

彭真则是党政工作的第一把手,林彪是军事工作的第一把手,两人的争论直接影响到我党、我军经营东北的方向和路线。

毛主席代表中央给东北局发来指示,给他们的争论划上句号,要求他们“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彭、林间的争论,让毛主席对东北局一、二把手之间不协调的问题长留脑海,挥之不去。

次年6月16日,他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反复权衡,向东北局发出了关于东北局主要领导干部重新分工的决定电报,改组东北局,提升林彪为东北局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彭真降为副书记兼副政委。

显然,在彭真和林彪之间,毛主席看好林彪。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林彪的军事才能是没得说的了。

但最主要的还信任。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毛主席对林彪的信任,可以追溯到井冈山时期。

毛主席第一次对林彪产生好感,是在1928年5月。

当时,红四军在井冈山的茨坪开会,林彪大胆发言,对毛主席的建军思路作了精辟且透彻的总结:“敌人来了,咱们就集合打敌人;敌人走了,咱们就分散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

毛主席带着欣赏的目光问身边的陈毅,说:“这人叫什么名字?”

陈毅说:“林彪,28团1营营长,树林子里的三只虎。”

毛主席对这个“树林子里的三只虎”有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被叛徒袁崇全枪杀,毛主席便提林彪继任团长,使之成为红四军绝对主力团的一把手。

而让毛主席对林彪心存感激,并从此信任有加的,还是发生在红四军七大前后的一系列事件。

话说,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七大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讨论红4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会议。

毛主席与朱德、刘安恭等人围绕建军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在会议上,林彪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

在毛主席请辞红四军前委书记时,林彪大呼红四军离不开毛主席,强烈要求毛主席留下来“纠正一切同志的错误思想”。

毛主席落选了红四军前委书记后,林彪多次上门安慰,还凑了200块银元相送。

另外,1932年1月,毛主席极力反对打赣州,他在红三军团打赣州失败后,提出了向闽西南行动的主张,力争挽回局势。

但这时的他已失兵权,论理,是指挥不动部队的。

身为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却听从他的指挥,远离根据地,直下漳州,一举奠定了毛主席领导地位的 历史 基础。

……

毛主席也因此非常留意培养林彪的成长。

比如说,在1930年元旦,林彪写信给毛主席,他以贺年的形式坦叙了自己对红军发展前景的看法,直言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

毛主席于是给他写了一封温和而诚挚的回信,这,就是后来的传世之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又比如说,长征途中,林彪不满意“尽走弓背路”,向中央写信,要求由“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

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城郊铁厂召开扩大会议时,毛主席只是宽容地批评林彪说:“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这之后,毛主席要领导红军奠基西北,林彪表示要到陕南打游击;毛主席在洛川会议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林彪却大讲大兵团的运动战……毛主席都一一对林彪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当然,林彪最后也都表示了服从。

实际上,林彪到了东北后,也有过两次与毛主席意见相抵触的举动:第一次是1945年11月,毛主席要求林彪在锦州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决战,林彪却力主放弃锦州,避免决战。第二次是1946年4月,毛主席要求林彪死守四平,林彪守了一月后,主动放弃了四平。

对于这两件事,毛主席并未介怀,反于1946年5月发电报给林彪说:“前线一切军事政治指挥权,统属于你,不应分散。”

可以说,安排林彪全面主持东北工作,毛主席是抱着高度的信任的。

也正是由于毛主席对林彪的高度信任,林彪得以在东北尽情发挥自己的军事才华,仅用三年时间,便解放了整个东北地区,并挥师百万威武入关,自北而南,建下了不世之奇功。

袁绍在当时属于实力比较强的诸侯。在诸侯联军中,袁绍实力超强,兵多将广而且粮草丰富,袁绍的弟弟袁术也具备非常强大的实力,当时袁绍和袁术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矛盾,所以推举袁绍也可以使得袁家人都能在诸侯联军中效力。此外,袁绍出身名门,待人宽厚,在诸侯中具备着非常好的威望,所以推举袁绍再合适不过。曹操的谋士为曹操出谋划策,最终也一致认为推举袁绍合适。

虽然曹操是诸侯联军的发起人,但是他没有足够丰富的资源,仅仅依靠家乡人的支持募集到了数量规模中等的军队,筹集到一部分粮草。但曹操在那个时候还算是个毛头小子,虽说曹操的刺杀董卓行为使得天下人对他刮目相看,但他并没有多强的领导力,在诸侯混战的时代还需靠实力说话,所以曹操也非常识趣,毕恭毕敬地在会盟之时当众推举袁绍,反倒是成就了一段佳话。

  现在我们在生活中对哑铃已经不在那么陌生了,在健身房中随处都可以见到,因为哑铃已经成为了很多男性在锻炼的力量时的首选体育器材,哑铃的推举方式很多,每一种方式都可以起到不同的锻炼效果,站姿哑铃推举男生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动作,但是在生活中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很多人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所以呢现在我们就开脚大家做一下正确的站姿哑铃推举。

 站姿哑铃推举也叫直立推举,是一个锻炼上肢的复合动作,先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保持稳定,挺胸收腹,上臂与小臂的夹角为90度,双手手心朝正前方,拳眼相对;然后向上推起,推的时候呼气,动作一定要慢,最好要保持匀速。使用站立的姿势推举身体需要很好的稳定性,因此身体其他肌肉也会来支持,站姿推举可以很好的发展肩部肌肉的同时还能增加全身的力量和肌肉

 锻炼部位:侧重练三角肌前束,兼顾三角肌中束,涉及肱三头肌、胸上部、核心肌群的锻炼。

 起始姿势:选择合适的重量,两手稍宽于肩,双手握住哑铃,哑铃起始位置可以在最顶端也可以在胸前肩上方

 看了上面站姿哑铃推举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站姿哑铃推举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性,所以大家一定要思考一下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做的是否正确,不过哑铃推举是一项对力量要求特别高的运动,所以我们在锻炼前一定要要做好正规的热身运动,以防在活动中造成肌肉拉伤的情况,还有首次运动时一定要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

历经37年的民国,都发生了哪些战争

虽然在1912年民国正式成立,但是国内并不太平,百姓也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反而民国成为一个多事之秋,从1912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经37年的民国,可以说是年年发生的战争,搞得民不聊生。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历经37年的民国,在中华大地上,都发生了哪些战争。

清王朝被推翻后,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可是后来,袁世凯带领一群北洋军将中山先生赶跑了,于是这群北洋军在北京创立了北洋政权,史称北洋军阀,而袁世凯就是这群领头人,也称民国大总统。

但是他上位后,一心铲除异己,也就是孙中山先生这一群人,眼见袁世凯不断杀害革命党人,于是,中山先生又发动了第二次革命,虽说这次战斗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全国也是处于混乱的时代,由于中山先生这一群人没有军事力量做依靠,全靠游说各地实力派的支持。

加上北洋军力量强大,“二次革命”很快失败。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孙中山再次组织武力讨袁,于是由蔡锷领导的护国战争又爆发了,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最后,在绝望中死去。

袁世凯在世,全国是大战没有,小战不断。但是袁世凯一死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最初,是段祺瑞,冯国璋为了争夺北洋政权开始发生激烈的争斗,最后这两个派系直接爆发了直皖战争。

冯国璋的直系在军事上赢得了胜利,成为民国史上实力最强的一家,但是此时在关外的张作霖又崛起了,开始图谋入关,最终直奉战争又爆发了,而且此战先后在华北地区爆发了两次。还有江浙战争,以及西南大小军阀之间的混战。可以说当时中华大地上,没有一块和平的净土,到处战争纷纷。

就是在这些北洋军阀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在南方的广州又新崛起的一股新势力的军事力量,那就是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他总结了之前失败的教训,决定创建一支由革命党人,自己领导的一支部队,就在苏联人的帮助下,黄埔军校就在这个时候诞生了,并且打造出一支全新部队,全称国民革命军。

由于之前陈炯明的叛变,差点让中山先生命丧黄泉,于是,在国民革命军有了一定的规模后,开始发动了东征战役,就在平定了陈炯明的势力后,国民革命军又发动了北伐战争。此战规模较大,对手是实力较强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战火波及全国。

幸运的是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赢得了胜利,在南京创立了新政权,此时的国家也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战争依然不断。

如福建事变,两广事变,蒋唐战争,蒋桂战争等一系列大小混战,都是地方军阀势力与蒋介石领导的政权展开的一系列战斗。包括蒋介石还发动围剿红军的战斗,使得全国进入了小规模的战争时代。包括,规模较大的中原大战也是在那个时代爆发的。可见,虽然蒋介石成为民国政权人,但是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和平生活,依然是战争不断。

以上这些都是国人之间发动的战争,可是到了1937年,侵略者日军,发动了全面入侵战争,此战争和以往都不同,之前都是只要你肯投降,或者认输,都不会赶尽杀绝。但是八年抗日战争就不一样,这是,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一场大战,因此,在蒋介石的号召下,国人精诚合作,不计前嫌,共同对付侵略者。

由于八年抗战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因此,这一战,一打就是八年。好不容易把日寇赶出国门,百姓期待已久的和平时代也即将到来。却不曾想,解放战争又爆发了,还好此战只进行了四年,最终以我党的胜利而告终,同时也结束了长达37年乱世民国,在1949年,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243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