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尔衮错失汗位,讲讲从后金到清朝皇位传承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从多尔衮错失汗位,讲讲从后金到清朝皇位传承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第1张

清朝统治者给人的整体印象来看,都是相当不错的,没有出现荒*无道的君主,虽然从乾隆时代开始,君主开始走向平庸化,但是至少他还不算荒*无道,甚至都还都有一颗励精图治的心。

相对于清朝后期出现的君主平庸化趋势,清朝前期连续五代半君主(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前期)都是十分优秀的君主,当然,统治者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皇帝,清朝的优秀就在于,那些曾经有机会染指皇位,却没有登基的人,他也十分优秀。

代善、多尔衮、豪格等等这些人物,随便拿出来一位放到皇位上,也必然是贤明的君主,尤其是多尔衮,两次错失皇位,却并不能否定他对清王朝作出的贡献。

作为清政权第一代领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在武功上是最像努尔哈赤的孩子。

代善、皇太极等子嗣,虽然也能征善战,跟随努尔哈赤打了很多仗,但是在勇猛方面并不及多尔衮,“多尔衮”本身就是熊的意思,努尔哈赤给他起这个名字,应该就是象征凶猛的动物,多尔衮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所以深得努尔哈赤的喜欢。

在天命五年(1620)年,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

要知道,当时的多尔衮不过八岁就已经能够参与到后金政权最高权力决策当中,虽然多尔衮和多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母亲阿巴亥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才有了这样的政治格局,但是不能否定努尔哈赤对其的喜爱。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多尔衮当时只有14岁,并没有立下多少战功,这也是其没能继承汗位的重要原因。

多尔衮的战功是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在皇太极的指挥下取得的,天聪二年(1628年)开始,多尔衮在后金政权中开始崭露头角,通过多年战争,成为后金政权中不可多得的大将,到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率领大军招降蒙古的林丹汗。

崇德三年(1638年),多尔衮单独指挥清军绕过山海关进攻明朝,清朝绕道蒙古入关已经很多次,前几次都是皇太极亲自带队,多尔衮能够有此权限,可见其能力,此役,清军击杀明朝总兵卢象升,一路烧杀掠夺,在关内杀了几个月才从容返回辽东。

在后续关系明朝与清朝国本之战的松锦大战中,多尔衮也是重要指挥将领,在1643年皇太极暴毙之后,被晋升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在1644年明朝葬送在农民起义战争的关键时刻,果断出兵,在山海关大战联合吴三桂击败李自成,一举奠定清朝入主中原的格局。

随后,多尔衮率领清军统一中国,建立了继明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可以说,多尔衮对清朝作出的贡献,并不少于前面所说的清朝开国五代半君王。

多尔衮如此优秀,为何没有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

前面已经说到,多尔衮没有继承努尔哈赤的皇位,在年龄上吃了大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点,多尔衮虽然很优秀,但确实在努尔哈赤死后才表现出来的,在之前并没有表现出来。

多尔衮的那些势力,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宠爱,阿巴亥虽不是原配,但是努尔哈赤第三任大妃,算是继室,虽然她生的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偏爱,但是这种依靠母亲的宠爱而得到的势力,并不足以使得他们在汗位争夺中胜出。

相比之下,继承汗位的皇太极还是有优势的,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虽然其母孟古哲哲只是努尔哈赤的侧福晋,不过那时嫡庶并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皇太极生的早,在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时,他已经担起了守护大本营的职责,中国古代向来都是天子御驾出征,太子守国,皇太极无太子之名,其实早就在行太子之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称大汗的时候,代善为大贝勒,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皇太极为四贝勒。

因为代善与阿巴亥有染,努尔哈赤疏远了代善,最后对汗位最有冲击力的也就是皇太极了。皇太极很早就随努尔哈赤出征,战功赫赫,这是多尔衮所不具备的优势。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总是以中原王朝的皇位继承原则来思考多尔衮即位这件事,实际上,这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努尔哈赤传下来的并不是皇位,而是汗位,这并不等同于传统中原王朝的继承关系。

中原王朝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的影响,尤其在清朝之前的明朝,更是不遗余力地执行,致使明朝皇帝素质整体不高,相比之前,后金政权(再次强调,它不等同于后来的清朝)很大程度上来讲,它是一个渔猎民族部落脱胎而成的政权。努尔哈赤称大汗,与后来皇太极在1636年称帝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1636年之前的后金,更像是一个松散的部落间的联盟,在皇太极在1636年之后,逐渐将其改变成一个走向集权的政权。

在努尔哈赤时代,尽管努尔哈赤作为后金政权的领袖,但是他并没有随意选定继承人的资格,在女真的部落继承关系中,对于领导者的选取也许更是能者居之,这大概也属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中根深蒂固的“共和”习惯。

皇太极、多尔衮等人作为努尔哈赤的子嗣,他们都有机会争夺皇位,而最终决定皇位的则是通过政权中的贵族推选产生。

这一点,即使是在皇太极去世之后,尽管清朝已经完成了政权性质转变,还是依靠商讨最终推选出福临(顺治)担任皇帝。

顺治即位后,大清王朝在多尔衮的率领下入主中原,清朝开始更多地学习传统的中原汉民族政权,最终完成蜕变。

可以说,相对于在高度中央集权体制下六岁登基的顺治,和八岁登基的康熙,多尔衮与汗位擦肩而过这件事是十分不幸的。

在后金时代努尔哈赤去世时候的多尔衮,尽管已经十四岁,即使努尔哈赤想要立他为大汗,但是在“狼性”的汗位争夺中,多尔衮想要继承大汗,还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从后金到清王朝的性质转变中,多尔衮终究是生不逢时!

古代皇帝的庙号,是对他们生前功过的衡量和评价。通常来说,一个朝代庙号为“祖”的皇帝只有一人,即开国之君,清朝却非常特殊,共有3位帝王庙号带“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和清圣祖康熙,若皇太极在天有灵,一定感到非常憋屈,因为他的才能和功绩至少比儿子福临强很多。

皇太极作为努尔哈赤第八个儿子,十几岁就随兵出征,有勇有谋战功卓著,从众兄弟当中脱颖而出,在父亲死后得到群臣和贝勒们的拥戴,顺理成章继承汗位。皇太极之所以能被推举为大汗,并非运气好,就连大贝勒代善都称他“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从当时情况来看,皇太极也是大汗的不二人选。

《清史稿》中对皇太极有如此评价:“上仪表奇伟,聪睿绝伦,仁孝宽惠,廓然有大度。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看似过于褒扬,实则名副其实,金庸在《袁崇焕评传》里也介绍过皇太极,称他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才干和见识,不在刘邦、李世民、朱元璋之下。

皇太极刚继承汗位时,尽管明朝大不如从前,各地起义军让崇祯皇帝头疼,满清实力越来越强大,但满清依旧不是大明的对手,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皇太极非常聪明,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对汉臣和汉儒的太多,提拔有才华的汉臣。其中有一位汉臣,深得皇太极器重,他的地位甚至在多尔衮之上,为清军入关立下汗马功劳。

此人就是范文程,据说他还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直系子孙。公元1618年,范文程二十一岁,得知八旗军入城,他跟着哥哥主动拜见努尔哈赤,从大明子民摇身一变,成为后金(满清)马前卒,若先祖范仲淹知道有他这种子孙,肯定会气得吐血。

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范文程充其量只算谋士,并没有一官半职,也就是说不在编,更谈不上受到重用。皇太极时期,范文程迎来了仕途上的春天,不仅晋升为内院大学士,负责撰写皇帝敕谕,并且逐渐成为皇太极的心腹大臣。当时汉官在满清地位很低,为何范文程能有如此待遇呢?

首先,范文程个人能力强,思维缜密做事认真,如果不考虑人品的话,称得上智谋过人的牛人;其次,他对明朝局势了如指掌,还亲自劝降明朝将领,为皇太极招揽人才,比如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是被范文程劝降的。最后,他对皇太极忠心耿耿,提出过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多尔衮身为亲王,又是皇太极的弟弟,但他在皇太极的心目中地位,还比不上身为汉臣的范文程。每次商议军国大事,皇太极都会询问范文程,只要是他给出的建议,皇太极几乎全部采纳,谁反对都没用。那时候满清没有科举选拔制度,范文程随口提了此事,皇太极立马效仿明朝,实施科举制度。

顺治登基后,尽管范文程的妻子被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抢走,范文程仍然效忠无比,劝说多尔衮尽快对出兵,进而入主中原。客观来说,如果不是范文程督促,清军未必有立即入关的打算。后来康熙曾说道:“文程之策,可抵百万雄兵。”史书认为,范文程为清朝立下奇功,对清朝来说,他的功绩几乎可与张良、刘伯温媲美,你觉得呢?

因为这一时期的后金所遵循的继承制度是推举制,所以因战功显赫而拥有颇高声望的皇太极才会被推举为新大汗。后金的建立者是努尔哈赤,其建立早期的主体民族是女真族。女真族与汉族存有很多不同,而继承制度便就是其中之一。相较于汉族,女真族一直以来都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也正是基于这一前提,身为第八子的皇太极才拥有了继位的可能性。

努尔哈赤在位时期建立了“八旗制度”,基于这一制度又诞生了八位和硕贝勒。身为八旗统领的八和硕贝勒不仅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同时他们还拥有推举汗位继承人的权力。在努尔哈赤于1626年逝世之后,介于他生前并未确立继承人,是以新的大汗将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产生。而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努尔哈赤的儿子中其嫡次子代善,第八子皇太极,外加他的侄子阿敏均拥有争夺汗位的实力。

身为竞争者之一的皇太极因为战功显赫,早年曾被努尔哈赤封为“四大贝勒”之一。与此同时,他的卓著功勋也为他收获了很高声望。所以在这场汗位竞争赛中,皇太极的背后不仅有他自己领导的正白旗,另外还有济尔哈朗等贝勒以及都堂乌尔古岱等八旗将领作为支持。不仅如此,拥有最强竞争力的代善后来还主动放弃了竞争,转而变成皇太极的支持者。

而代善在变成皇太极的支持者之后,他还曾出面劝说阿敏、莽古尔泰、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等贝勒拥立皇太极为新大汗。在代善的帮助下,身为努尔哈赤第八子的皇太极顺利通过“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制”成为后金新一任大汗。而皇太极在继位之后,曾一度特许代善与之平起平坐。

明王朝末期,政治越来越腐败,边防也越来越松弛,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趁机扩大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它的领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贵族家庭。由于祖父是汉臣,所以努尔哈赤从小便接触了很多汉人,并学会了汉文。

努尔哈赤25岁那年,祖父和父亲被土伦城城主尼堪外兰带引的明军杀害。当时,努尔哈赤想到自己的力量太小,不敢得罪明军,就把怨恨全集中在尼堪外兰身上。他跑到明朝官吏那里索要尼堪外兰,明朝官吏只把他祖父、父亲的遗体交还他,但不肯交出尼堪外兰。

从此,努尔哈赤对明朝仇恨在心,立下志愿,要建立自己的国家,讨伐明朝。

又过了几年,努尔哈赤通过努力基本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并把女真人编为八个旗。

1608年起努尔哈赤停止向明朝进贡。万历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原是建州县,在今辽宁新宾)建都,自称大汗,定国号为后金,年号天命。1618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开始出兵讨伐明朝。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败明军后,将后金政权迁都沈阳,将沈阳改称盛京。

努尔哈赤在攻打明朝宁远城时被一代名将袁崇焕打败,不久就咽气了。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清,并设下离间计,将袁崇焕冤杀。

女真人的八个旗即红、蓝、黄、白、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分别以不同的旗帜颜色命名和作为标志。

参见:建州女真、努尔哈赤

明朝后期,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和辽河流域一带,一个游牧民族——建州女真族在这里兴盛起来。女真人一直居住在东北地区,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明代时称为建州女真,即今中朝边境的长白山一带。明太祖时,明为包抄和压抑北元残余势力,于是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明政府先后将建州女真分成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其首领大多为女真部族的领袖。

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终定居于兴京,并入建州卫。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政府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1570年(隆庆四年),建州右卫王杲沿边作乱,被击斩后,儿子阿台继续和明军对抗。辽东总兵李成梁又发动攻击,向导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在混战中死亡。这场战争使“建州三卫”瓦解,部落零散,各自为政。而此时正是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领。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被明政府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各地的女真各部。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间建立,成为后金的一种社会和军事组织形式。至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时,已对内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此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等,都是借用蒙古文或汉文来完成。女真人虽有自己的语言,但女真文字早已失传,故给日常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缺乏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通。因此,努尔哈赤决心创制自己的文字--满文来书写满语。

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努尔哈赤下令借用蒙古文字编制满文。 参见:赫图阿拉、七大恨、萨尔浒之战、宁远战役

明末内忧外患,边防也越来越松弛。1603年努尔哈赤迁都到赫图阿拉。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清天命三年),因为努尔哈赤认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叶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缘故,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后金与明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神宗任命杨镐率领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四路军的主帅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然而,明军情报却泄露给后金军,使后金军早有准备。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即“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此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努尔哈赤称大金国皇帝。

1621年(明天启元年,清天命六年),努尔哈赤于三月十三日率重兵围攻沈阳。沈阳城很坚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难攻。但由于城中降兵叛变以及金军不断加强兵力,金军终攻克沈阳城。同年,后金军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

1625年(明天启五年,清天命十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并改沈阳为盛京。

1626年(明天启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于攻打宁远,是为宁远战役。然而宁远在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后袁崇焕采用红夷大炮,击退金军进攻,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逝世。 皇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 参见:清承明制、皇太极新政

皇太极在既继承父皇的基业后,看到国家的弊政,从而固本维新,进行改革。皇太极的固本维新,采取了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的措施。皇太极对后金的政权架构,仿效明制,设立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两衙门(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皇太极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攻陷城池,不杀降民;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汉官汉民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畜不能用、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汉军皇太极逐步设立八旗汉军,创建重(zhònɡ)军。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失败后,皇太极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最新式武器——红夷大炮。此炮为西洋人制造,满洲忌讳“夷”字而谐音为“衣”,称作“红衣大炮”。

1631年(明崇祯四年,清天聪五年)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装备的新兵种。从此,明军有的红夷大炮清军也开始拥有。 参见:丁卯胡乱、丙子胡乱、后金统一漠南蒙古

皇太极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由于东边的李氏朝鲜亲明,而且明朝作战时常有朝鲜兵参战,皇太极遂以此为借口下令攻打朝鲜,使得后者降伏。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虏乱”。此时山海关外,明政府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地,其他已成为后金的领土。明军将领袁崇焕因“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被处以碟刑。从此后金基本控制了关外。不过,由于朝鲜王朝之后仍然奉行亲明政策,皇太极于十年后再次下令进攻朝鲜,最终迫使朝鲜屈服并成为其属国。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丙子虏乱”。迫国王李倧遣使请盟。

努尔哈赤创建后金之后,并逐渐向内蒙古草原进行扩张。蒙古察哈尔林丹汗(虎敦兔汗)雄踞一方,也有重新统一蒙古的雄心。位于后金和察哈尔部之间的科尔沁六部和喀尔喀五部,成为双方争夺的重要对象 。后金即与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察哈尔部发生一些小规模军事冲突。不过直到此时,由于之前后金的羽翼实力尚未丰满,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漠南蒙古进行两线作战。萨尔浒战役大获全胜后,金军继续攻击明朝驻守的铁岭,大伤元气的明朝此时不得不向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求援,并给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于是林丹汗急派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部率军万余人驰援明军,当蒙古援军抵达铁岭时,努尔哈赤已攻陷铁岭,在数量占优且士气高涨的后金军的攻击下,蒙古军战败。铁岭、沈阳之战的失利使林丹汗的势力退回到漠南蒙古境内 。科尔沁部部长明安和喀尔喀部的锡伯、卦勒察两部曾参加反建州的九部联军,失败后科尔沁部嗣部长奥巴首先服于大金。林丹汗率部逾兴安岭攻奥巴,被后金军败于赵城(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喀尔喀五部中的锡伯、卦勒察两部也先后为后金和林丹汗攻灭,其余巴林、翁牛特、扎鲁特三部亦相继臣服于后金。后金还诱使作为察哈尔东部前锋的土默特、敖汉、奈曼、喀喇沁四部离林丹汗而附已,林丹汗势力日削 。

皇太极即位后,决定在南下入关之前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而且由于林丹汗后期在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信奉黄教的蒙古蒙古众多部的不满,使得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同时,在后金军的优势武力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林丹汗虽组织力量抵抗,但其下属已逐渐离心离德,纷纷向后金投降。三月,皇太极决定亲自对林丹汗进行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在后金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西逃,在此期间部下不断为皇太极的追兵所收拢。

1628年(明崇祯元年,清天聪二年),后金兵大破林丹汗于锡尔哈、锡伯图、英汤图一带(今内蒙古林西至克什克腾旗一线),林丹汗势力被逐出西辽河流域。

1632年(明崇祯五年,清天聪六年),后金皇帝皇太极会同归附的蒙古各部大举进攻林丹汗。后金军冒雨西进,越兴安岭至达勒鄂漠(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若尔)。林丹汗不意敌军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众沿途散走十之七八。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今内蒙古商都),闻追军将至,仓猝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又西渡黄河而南。后金军在追击中飞骑散发布告,瓦解察哈尔部众。皇太极进归化城后,兵骑四出,俘获甚众,土默特余部亦降于金 。

1634年(明崇祯七年,清天聪八年),林丹汗逃至大草滩(今甘肃境内)一带安营扎寨,但在此因病去世。林丹汗去世后,其势力加速走向崩溃。

1635年(明崇祯八年,清天聪九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并献上据说是当年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 参见:清朝、松锦大战

皇太极于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在沈阳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 改国号之后遣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率兵由喜峰口入长城,攻掠京畿地区,连破12城,俘人畜18万余。十二月,以朝鲜拒绝臣服,亲领大军攻之,逼李倧乞降称臣、与明断盟,乃还师。1637年(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令贝子硕托、恭顺王孔有德等率舟师袭取明军所占皮岛(今朝鲜椴岛)。重申不可废骑射之制。七月,编汉军为两旗,以总兵石廷柱、马光远为都统。

1637年(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皇太极亲征喀尔喀蒙古,迫查萨克图汗远遁。九月,以多尔衮、岳托分统左右两翼八旗军入长城,由北京至山西界,复至山东,次年三月退兵,转战数千里,克府、州、县城数十座,俘人畜号46万余。是年,分汉军两旗为四旗。

1640年(明崇帧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改变入关掳掠、消耗明朝实力的方略,采取长围久困和野战打援之策,与明军展开松锦之战。命济尔哈朗与多尔衮轮流担任前方主帅,率兵往义州筑城屯田,逐步进围锦州。六年,闻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总兵计13万步骑援锦州,亲统大军,抵达松山戚家堡,命师横截松山至锦州大路,断明军饷道,设伏以待,大败明军。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二月,破松山,俘降洪承畴。三月,迫明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复降清。塔山、杏山相继而下,历时两年余的松锦之战告捷。六月,将汉军四旗改编为八旗。命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率军10万余入关攻明,深入山东腹地,克降府、州、县城88座,俘掠人口30余万、牲畜30余万。

但是就在这样的大胜利面前,许多文武大将提出直捣山海关时,皇太极仍坚持既定国策,不轻易冒险。终皇太极之世,清军不曾通过山海关,但没有他们扫清道路,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清军入关。 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1626年农历九月初一,皇太极在众人的推举下,正式继承后金汗位。既然皇太极已经即位,那么他就是八旗劲旅的最高统帅。可是十年后,也就是1636年,皇太极却对满洲正蓝旗痛下杀手,杀死了一千五百多人!那么皇太极又为何血洗正蓝旗呢?

可能有人会觉得1500人也不算太多,那么咱们首先来分析八旗制度。按照努尔哈赤的制定的标准,三百人为一个牛录,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一个固山就是一个旗。换言之,皇太极杀死正蓝旗下一千五百多人,已经占正蓝旗的五分之一。

那么正蓝旗为何会遭此大难呢?原因其实和正蓝旗的旗主有关!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自领两黄旗,代善领两红旗,阿敏领镶蓝旗,皇太极领正白旗,杜度领镶白旗,而正蓝旗是由莽古尔泰统领。

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比皇太极大五岁。莽古尔泰骁勇善战,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努尔哈赤封为三贝勒。然而莽古尔泰脾气火爆,属于那种有勇无谋的人,政治智商极低,因此在皇太极即位后,两人发生了非常尖锐的冲突。

1631年,后金与明朝爆发大凌河之战。期间,莽古尔泰当众出言顶撞皇太极,同时还用手紧握佩刀。这时候,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弟德格类出面“斥其悖,拳殴之”,这下彻底激怒莽古尔泰,他当着皇太极的面“抽刃出鞘”,差点发生械斗。

皇太极非常生气,之后召集众贝勒讨论莽古尔泰的罪行。最终的结果是,“夺和硕贝勒,降多罗贝勒,削五牛录,罚银万及甲胄、雕鞍马十、素鞍马二”。此后,莽古尔泰郁郁不得志,在一年后暴病而亡。皇太极表现得非常悲痛,亲自祭奠。

又过了两年,一个叫冷僧机的人向皇太极告密,说莽古尔泰生前与他的弟弟德格类、妹妹莽古济曾经“要夺御位”。结果皇太极在莽古尔泰的府上搜到“大金国皇帝之印”,多达十六枚,因此认定他们“阴蓄异谋,大逆不道”。

皇太极做出决定,“追夺莽古尔泰爵,莽古济格格及莽古尔泰子额必伦坐死,余子并黜宗室”。史料说得非常轻松,但过程十分残酷。莽古尔泰虽死,但他的势力仍在,皇太极的处罚,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反抗,双方甚至发生内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397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