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 病种:颈椎病 说明: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常见于中老年,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逐渐地发生退行性病变、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正常生理曲线改变后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这类介绍患者轻则常常感到头、颈、肩及臂麻木,重则可导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及瘫痪等。 症状: 1、 眩晕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病人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诱发眩晕症状。前庭神经核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即消失,发病时病人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不伴意识障碍。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属中枢性眩晕症;迷路缺血性病变属周围性眩晕症。部分病人有恶心感,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少数病人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 在体征方面,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推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 2、头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在发病时,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因为椎动脉分支枕动脉供给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 颈椎病 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头痛症状,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并有灼热感,少数病人有痛觉过敏,摸及头部即感疼痛明显。另外,副神经周围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变或该肌外伤后可引起斜方肌痉挛,而从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经支受到挤压诱发临床症状。寰椎或枢椎发生移位时也可刺激从中穿出的枕大神经而诱发头痛。 3、视觉障碍 由于颈椎病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痉挛,继发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变,少数病人可出现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现象。 4、突然摔倒 当病人颈部旋转时突然感到下肢发软而摔倒。临床特征是:发病时病人意识清楚,短时间内能自己起来,甚至行走。这有别于其他脑血管疾病。 5、根性症状 由于局部解剖的关系,椎动脉型的病人也常常伴有神经根性症状。 (1)颈部症状: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主要颈部不适感有颈部疼痛、颈部酸胀、颈部发僵活动或者按摩后好转;晨起、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活动颈部有“嘎嘎”响声;颈部肌肉发板、僵硬;用手按压颈部有疼痛点;按摩颈部有韧带“弹响”,转动颈部不够灵活等。 (2)肩部症状:双肩发沉;肩部酸痛胀痛;颈部肌肉痉挛,按压颈部有疼痛,有时疼痛剧烈;劳累、久坐和姿势不当加重; (3)背部症状:背部肌肉发紧、发僵,活动后或者按摩后好转;背部有疼痛点,按压明显;劳累和受寒背部不适症状加重。 6、上肢麻木或单肢麻木 一般的颈椎病都会引起头疼眼花四肢麻木疼痛,你也别担心,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还是可以缓解的,西医治疗这样的病症效果不是很理想,除了口服药物以外,只有手术了,而且一般颈椎部手术是不提倡做的,因为颈部位神经线密集有很大的风险,按摩牵引不能解除病痛,如果你找个技术不高的医生,反而会加重病情,建议采用穴位治疗效果会比较好。 所有症状: (1)颈部症状:颈项部疼痛,颈部僵硬感,颈部强直,活动受限,颈部肌痉挛,颈活动困难,有捆绑感,“发纣”,颈部胀筋感、“落枕”感等。头部常偏向一侧,抬头、低头困难,旋转困难。 (2)上肢症状:肩部、手臂、背部的麻木、疼痛、运动和感觉障碍、痛觉过敏、有触电感,手指麻木或蚁行感、手部无力、沉重感、持物不稳、震颤麻痹等症状、上肢肌萎缩、肩周活动受限。 (3)下肢症状:下肢可出现放射性痛、冷、麻、凉、或热窜痛、无力、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不能下蹲,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或休息后刚起来加重,少有活动后好转,再活动后又加重。与天气变化有关,遇冷加重,遇热减轻,或不明显等。重则肌萎缩、跛行、功能下降。 (4)眼部症状(颈眼综合症):不能睁眼,只能闭目平卧,眼胀、眼沉、睁眼无力、伴视物不清、视力减弱、眼前闪光、暗点、视野缺损,在颈部过度活动时出现眼痛、眼肌痉挛、一过性失明、结膜充血等症状。 (5)头痛:放射痛、窜痛、麻痛、胀痛、沉痛、热痛、凉痛、局部痛、前额痛、两侧痛、巅顶痛、轻痛、中痛、重痛,重则“碰墙”止痛,甚则呕吐。 (6)头晕目眩:头痛、眩晕、甚则恶心、呕吐、一过性失明伴头昏、头沉等,甚则有欲晕倒的感觉或突然晕倒、过后苏醒、已如常人。 (7)记忆力障碍:记忆力明显下降、丢三落四、到此位忘记做此事、昨天的事情记不清楚、甚则是否吃饭都不能记忆。 (8)心脏(颈心症):心悸、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思想恐惧感、心前区疼痛等颈性冠心病的表现(心电图无相应的改变)。 (9)高血压(颈高症):血压升高、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甚则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压升高、没有规律、忽高忽低、药物降压降之又升、升之又降、或治疗后血压降至过低等。 (10)胆囊炎(颈胆症):腹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肝胆区疼痛等症状。 (11)慢性咽炎(颈咽症):咽部稍有充血或变紫、进食无碍、口干舌燥似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12)半身不遂(颈性半身不遂):单侧肢体偏瘫、麻木、窜胀,甚则口角歪斜、语言功能障碍、穿鞋脱袜困难、行走不稳等,脑CT基本正常。 (13)自汗症(颈自汗):肢体发热、发红、单侧肢体或一个肢体或头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出现多汗,过时自然消退,不定时的发作。 (14)无汗症(颈无汗):肢体发凉、怕冷、单侧肢体或一个肢体或头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出现少汗,甚则全身绝对不出汗,干燥不适,情绪不稳。 (15)失眠(颈性失眠):失眠不能入睡,用镇静药物逐渐加量才能入睡,短时间内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久则影响工作和学习,各种方法治疗效果差。做梦:恶梦、长梦、做事梦、工作梦、交友梦、无规律梦等。 并发症: 1吞咽障碍:吞咽时有梗阻感、食管内有异物感,少数人有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干咳、胸闷等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过速使食道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所引起。 2视力障碍:表现为视力下降、眼胀痛、怕光、流泪、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现视野缩小和视力锐减,个别患者还可发生失明。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3颈心综合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电图ST段改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这是颈背神经根受颈椎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致。 4高血压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压升高为多,称为“颈性高血压”。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故两者常常并存。 5胸部疼痛:表现为起病缓慢的顽固性的单侧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检查时有胸大肌压痛。这与颈6和颈7神经根受颈椎骨刺压迫有关。 6下肢瘫痪: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时有如踏棉花的感觉,个别患者还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碍,如尿频、尿急、排尿不畅或大小便失禁等。这是因为椎体侧束受到颈骨刺的刺激或压迫,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所致。 7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识障碍,亦无后遗症。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导致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致。 治疗: 一、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目前,国内外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两大类。我国多采用中西医结合多种方法治疗颈椎病,大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疗法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且花钱少、痛苦小,很受欢迎。只有极少数病例,神经,血管,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才需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有手法治疗、中西药治疗,颈部围领、颈枕、颈椎牵引,局部封闭,理疗,针灸及功能锻练等;手术疗法则有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术,椎体间植骨术,骨刺切除术,椎动脉减压术等。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方法。 二、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也称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它是颈椎病的最基本疗法。包括颈椎牵引、理疗、手法按摩、针灸、药物,围领,颈托及医疗体育和自我疗法等。非手术疗法可使颈椎病症状减轻、明显好转,甚至治愈。对早期颈椎病患者尤其有益。另外,非手术疗法还能为手术疗法打好基础。 因为颈椎病是在人体退变的基础上,由于各种附加因素加速而成的。因此,为了停止,减慢或逆转这一过程,必须采取一系列预防与治疗措施,这是对颈椎病采取的最为基本,最为有效的措施,由此可见,非手术疗法是本病的基本疗法。 三、非手术疗法的适应症 (一) 颈椎间盘突出症; (二) 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三) 早期脊髓型颈椎病; (四) 年迈体弱或心、肝、肾功能不良,不能耐受手术者; (五) 有严重神经功能症,或精神失常兼有颈椎病者; (六) 颈椎病的诊断尚不能完全肯定,需要在治疗中观察者; (七) 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四、颈椎牵引疗法 颈椎牵引疗法对颈椎病是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对病期较久的脊髓型颈椎病进行颈牵引,有时可使症状加重,故较少应用。 颈椎牵引的作用机制是: (一) 限制颈椎活动,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 (二) 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 (三) 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也可能得以松解。 (四) 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压力,并有力于已经向外突出的纤维环组织消肿。 (五) 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 (六) 牵引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 牵引方法:通常采用枕颌布带牵引法。轻症患者采用间断牵引,每日1~3次,每次1/2~1小时;重症者可行持续牵引,每日牵引6~8小时。牵引重量可自3~4公斤开始,年龄,体质强弱,颈部肌肉发育情况以及患者对牵引治疗的反应等,适当增加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时间。疗程:小重量牵引30次为一疗程。如果有效,可继续牵引1~2疗程或更长。两疗程之间休息7~10天。在进行牵引治疗的同时,若能配合其它治疗措施,可以提高疗效。 五、颈椎病的理疗 理疗的作用: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也是较为有效和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为: 1. 消除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为炎症水肿。 2. 改善脊髓、神经根及颈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态。 3. 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增强颈椎牵引效果,并改善颈部软组织血液循环。 4. 延缓或减轻椎间关节,关节囊,韧带的钙化和骨化过程。 5. 增强肌肉张力,改善小关节功能。 6. 改善全身钙磷代谢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其方法有: 1. 离子导入疗法:应用直流电导入各种中西药物(盐酸普罗卡因、碘化钾、陈醋、冰醋酸、威灵仙等)治疗颈椎病,有一定治疗效果。 2. 高频电疗法:常用的有超短波、短波及微波等疗法,通过其深部电热作用,改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组织的血液循环,以利其功能的恢复。 3. 石蜡疗法:利用加热后的石蜡敷贴于患处,组织受热后,局部血管扩张,循环加速,细胞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散,血肿吸收。 4. 其它:如冰醋酸,其它中药导入,电兴奋治疗机等,在减轻颈椎病的症状方面都有一定效果。 六、颈椎病的按摩,推拿疗法 按摩、推拿疗法对颈椎病是一种较为有效有治疗措施。其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为: 1. 疏通脉络,止痛止麻。 2. 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压迫。 3. 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缓解症状。 4. 缓解肌肉紧张,恢复颈椎活动。 5. 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可以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直和关节畸形。 大致可分为两类: 1. 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 2. 旋转复位手法:应用于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半脱位等疾患,临床上发现有棘突偏歪,X线片上见有双凸,双凹,双边等脊柱旋转表现的病例。 医生立于患者后方,以左手握住装有橡皮头之"T"形叩诊锤的交接部,锤柄向左后方,锤之一端斜置于患颈棘突之右侧,尖端指向右前方。医生拇指把住锤之另一端,令病人屈颈并向后靠于医生的胸腹部,放松颈部肌肉,医生右手掌置于患者左侧下颌角部用力将其头部向左侧旋转,同时利用左拇指及身体的力量推动叩诊锤将患颈棘突推向左侧。在旋转过程中,一般可以听到清脆的响声,此时再查看棘突偏歪现象已消失,表明棘突偏歪已得矫正,而患者即感症状已好转。旋转完毕后,按揉两侧颈项肌,并点揉双侧风池穴。若偏歪棘突已被矫正,病人仍有部分症状,可加用左右被动旋转头颈部及作左右两侧屈颈手法,往往可获症状的进一步改善。 七、颈椎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常用的药物有: (一) 解热镇痛剂:疼痛严重者可口服阿斯匹林、消炎痛、炎痛静、强筋松、抗炎灵等。 (二) 扩张血管药物:如菸草酸、血管舒缓素、地巴唑等,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给。 (三) 解痉类药物:如安坦片、苯妥英钠等药,可解除肌肉痉挛,适用于肌张力增高,并有严重阵挛者。 (四) 营养和调节神经系统的药物:常用的有谷维素、刺五加糖衣片,健脑合剂,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可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有助于神经变性的恢复。 八、颈椎病的局部应用药物 1.水针疗法:"水针"是指将某此药物进行穴位注射或痛点注射,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对消除疼痛、麻木、头晕、失眠等症状有较好的效果,常与其它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常用的药物有:025~1%盐酸普鲁卡因加强的松龙混悬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5%葡萄糖注射液、50~100%丹参注射液、50%狗脊注射液等。其中维生素B1、维生素B12应用于以麻木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而丹参注射液对患有疼痛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患者有良好的效果。 2.外用止痛搽剂:本类药物局部应用对减轻因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劳损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市售的成药有松节油和冬青油软膏及正骨水等。应用时,将患处洗净并先行热敷,然后以手指蘸少许药液或药膏用力揉擦患处,有止痛、止麻作用及轻松感觉。 3.外敷药及熏洗药:此法对消除肌肉酸痛也有一定疗效。市售成药有坎离砂。 九、颈椎病的中药治疗 中医根据辩证施治,多采用散风祛湿、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等法,对减轻疼痛,麻木,头晕等症状有一定疗效。常用的成药有:木瓜丸、风湿痹痛片、换骨丹、养血荣筋丸、桐丸、颈复康颗粒等。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止痛汤、独活寄生汤、桃红四物汤、骨刺汤、伸筋活血汤,蠲痛丸等。 十、围领及颈托 围领和颈托均可起到制动的保护颈椎,减少神经的磨损,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并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 围领和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患者,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尤其对颈椎间盘突出症,交感神经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更为合适。围领应用较广,因其制作较简单,用普通硬纸板按颈部的高度和周径剪裁成带状,其外面套以针织物品,两端按装接成布带即可制成。白天戴上,休息时可除去。颈托制作较复杂。一般颈椎病患者应用较少。 长期应用颈托和围领可以引起颈背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穿戴时间不可过久,且在应用期间要经常进行医疗体育锻炼。在症状逐渐减轻后,要及时除去围领及颈托,加强肌肉锻炼。 十一、医疗体育 各型颈椎病患者的全身各部肌肉可因神经营养失调或废用等原因而发生明显肌肉萎缩,并引起肌肉劳损和肌肉筋膜类等症状。颈椎周围之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也可因炎性反应,缺少活动等原因发生粘连、显得僵硬,因而应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医疗体育锻炼。 医疗体育对颈椎病的作用有: (一) 改善颈椎椎间关节的功能。 (二) 增强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的紧张力,加强颈椎的稳定性。 (三) 改善颈椎的血液。 (四) 矫正不良的身体姿势。 长期进行医疗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颈椎病的症状,巩固疗效,减久复发。故在颈椎病的防治中,医疗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行医疗体育的方法要因人而异,以颈背肌肉劳损为主要症状者,要锻炼颈背部肌肉;上肢肌肉萎缩无力者,以锻炼上肢动作为主;而下肢跛行无力,步行困难者,则要练习行走及蹲立动作;发生四肢瘫痪的患者,失去自主活动的能力,除加强护理,防止发生各种并发症外,对瘫痪肢体的肌肉要进行按摩,对所有关节进行全范围的被子动活动,每日两三次,可以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直和关节畸形。 十二、磁疗 经络磁场疗法是用磁场作为经络穴络一种刺激能,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对颈椎病伴有肌肉劳损,肌肉筋膜炎的病例和少数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较明显的病例进行治疗,其在减轻疼痛方面确有一定效果。所采用的磁性材料有:铈-钴-铜-铁合金或钐-钴合金等。治疗方法可将磁石体直接贴敷于患处或穴位上,也可应用磁疗机治疗。 十三、针灸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对颈椎病的治疗可取得明显疗效,而且设备简单,易行。 用针灸治疗主要是为了达到舒经活血,常取绝骨穴和后溪穴,再配以局部穴位的大椎、风府、天脊、天目、天柱等,一般每日一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2周为一疗程。因为绝骨穴足少阳胆经,是足三阳络,为髓之会穴;后溪穴属太阳小肠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督脉。而颈后部正是督脉,是太阳膀胱经,是少阳胆经必经之路;而侧颈部有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通过,所以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疏筋止痛等功效。 十四、泥疗 泥疗是将具有医疗作用的泥类,加热37~43左右,进行全身泥疗或颈、肩、背局部泥疗,每日或隔日一次。结束时要用温水冲洗,卧床休息30~40分钟。 由于泥的热容量小,并有可塑性的粘滞性,可影响分子运动而不对流,所以其导热性低、散热慢,保温性好,能长时间保持恒定的温度。其次,由于泥中含有各种微小砂土颗粒及大量胶体物质当其与皮肤密切接触时,对机体可产生一定的压力和磨擦刺激,产生类似按摩的机械作用。另外泥土中尚有一些化学作用和弱放射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体液传导和直接作用对机体产生综合效应。 十五、蜡疗 蜡疗法是将加热后的石蜡敷贴于患处,使局部组织受热、血管扩张,循环加快,细胞通透性增加,由于热能持续时间较长,故有利于深部组织水肿消散、消炎、镇痛。此法简便易行,家庭亦可采用。 十六、手术疗法 一、适应证 (一) 颈椎间盘突出经非手术治疗后根性疼痛未得缓解或继续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者。 (二) 颈椎病有脊髓受累症状,经脊髓碘油造成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 (三) 颈椎病病人突然发生颈部外伤或无明显外伤而发生急性肢体痉挛性瘫痪者。 (四) 颈椎病引起多次颈性眩晕、晕劂或猝倒,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五) 颈椎病有明确的交感神经症状,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而严重影响工作者。 (六) 颈椎病椎体前方骨赘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经受压症状者。 二、禁忌证 (一) 有严重的心血管疾患或肝肾功能不良者。 (二) 年迈体衰者。 (三) 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者。 (四) 有精神病者 十七、颈椎病休息有何作用 颈椎间盘突出症及各型颈椎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患者,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宜卧床休息二至三周。待急性期症状基本缓解以后,患者可在围领保护下逐渐离床活动,并积极进行项背肌的功能锻炼。此外,卧床休息的作用还在于能使颈部肌肉放松,减轻由于肌肉痉挛和头部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减少颈部活动,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特别对突出的椎间盘消肿有利。卧床休息期间若能配合应用热疗、颈椎牵引和药物治疗,则效果更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卧床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发生肌内萎缩,肌肉、韧带、关节囊粘连、关节僵硬等变化,造成慢性疼痛及功能障碍,不易恢复。还需强调的是在各型颈椎病的间歇期和慢性期,除症状较重的脊髓型患者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当的工作,不需长期休息。 本篇文章来源于 wwwcntengtongcom [疼痛信息网] 原文链接地址: http://wwwcntengtongcom/jinzuibing_21html
朋友你好,有好多的肩周炎是颈椎病引起的。你检查了颈椎没有问题,那是指你的颈椎没有变形,你这是颈椎上的神精有了问题,你的颈椎僵硬,就是颈椎上的神精引起的。只要你的脖子不僵硬了,你的头脑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的头晕头昏了。我治愈过不少的颈椎病患者,以我多年的经验,颈椎病的轻重可以分为三个档次,,,,,你可以看一下我的日志,题目是颈椎病的探讨之一,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最后。祝你好运。早日康复。
(一)各类血管的出血特征与处理原则 1.毛细血管出血 出血缓慢,出血量少。如擦破伤,一般会由于血液凝固而自然地止血。处理时可先用清水洗去伤口上的泥土,如无泥土可直接涂上红汞水(红药水),再用消毒纱布包扎,或暴露干燥、形成痂痴自愈。 2.动脉出血 特别是较大的动脉,血流猛急,呈喷射状,一般在外伤时多见。急救方法是就地止血,一般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采用指压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进行止血。止血时应行动快,止血彻底,防止失血过多。 3.静脉出血 一般是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而止血。动脉出血或静脉出血经过止血处理后,都应尽快送医院进行治疗。 (二)指压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是动脉出血最迅速的一种临时止血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伤部上端用力将动脉压瘪于骨骼上,阻断血液通过,以便立即止住出血,但仅限于身体较表浅的部位、易于压迫的动脉。 1.肱动脉压迫止血法 此法适用于手、前臂和上臂下部的出血。止血方法是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在上臂内侧动脉搏动处,将动脉压向肱骨,达到止血的目的。 2.股动脉压迫止血法 此法适用于下肢出血。止血方法是在腹股沟(大腿根部)中点偏内,动脉跳动处,用两手拇指重迭压迫股动脉于股骨上,制止出血。 3.头部压迫止血法 压迫耳前的颈浅动脉,适用于头顶前部出血。面部出血时,压迫下颌骨角前下凹内的颌动脉。头面部较大的出血时,压迫颈部气管两侧的颈动脉,但不能同时压迫两侧。 4.手部压迫止血法 如手掌出血时,压迫桡动脉和尺动脉。手指出血时,压迫出血手指的两侧指动脉。 5.足部压迫止血法 足部出血时,压迫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三)加垫屈肢止血法 加垫屈肢止血法是适用于四肢非骨折性创伤的动脉出血的临时止血措施。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于肘窝或国窝内放纱布、棉花、毛巾作垫,屈曲关节,用绷带将肢体紧紧地缚于屈曲的位置。 (四)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法,主要是用橡皮管或胶管止血带将血管压瘪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这种止血方法较牢固、可靠,但只能用于四肢动脉大出血。 1.止血带结扎法 橡皮止血带使用方法:左手拿橡皮带、后头约16cm要留下;右手拉紧环体扎,前头交左手,中食两指挟,顺着肢体往下拉,前头环中插,保证不松垮。如遇到四肢大出血,需要止血带止血,而现场又无橡胶止血带时,可在现场就地取材,如布止血带、线绳或麻绳等。用布止血带止血时,放平入环,拉紧固定。用线绳或麻绳止血时,可绞紧固定。 2.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意的问题 (1)止血带应放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应绷在上1/3的部位。上臂的中1/3禁止上止血带,以免压迫神经而引起上肢麻痹。 (2)上止血带前,先要用毛巾或其他布片、棉絮作垫,止血带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紧急时,可将裤脚或袖口卷起,止血带扎在其上。 (3)要扎得松紧合适,过紧易损伤神经,过松则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一般以不能摸到远端动脉搏动或出血停止为度。 (4)结扎时间过久,可引起肢体缺血坏死。因此要每隔1h(上肢或下肢)放松2~3min;放松期间,应用指压法暂时止血。寒冷季节时应每隔30min放松一次。结扎部位超过2h者,应更换比原来较高位置结扎。 (5)要有上止血带的标志,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部位。用止血带止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置,防止出血处远端的肢体因缺血而导致坏死。
肩颈,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肩尖,肩头。位于肩部肩锁关节凹陷处,即手阳明大肠经肩髃穴内上方,左右计2穴。浅层有锁骨上外侧神经等分布,深层布有肩胛上神经的分支。主治皮癣,齿痛,三角肌麻痹,肩关节抬拳不利,上臂麻痹或疼痛等病症。直刺04-06寸;可灸。
定位:
位于肩部肩锁关节凹陷处,即手阳明大肠经肩髃穴内上方,左右计2穴。
解剖:
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肩锁韧带→冈上肌,浅层有锁骨上外侧神经等分布,深层布有肩胛上神经的分支和肩胛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皮癣,齿痛,三角肌麻痹,肩关节抬拳不利,上臂麻痹或疼痛等病症。
操作:
直刺04-06寸,得气时麻酸感至肩部,留针20分钟;灸3-7壮,或温灸5-25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皮癣,齿痛,三角肌麻痹,肩关节抬拳不利,上臂麻痹或疼痛等病症。
——肩颈
你好, 确诊肩周炎后肩部劳作不可过急过猛。我们知道,肩周炎的发生,与肩部劳损、外伤及肩部骨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均有一定的关系。部分人群如打字员、教师及操作工人等在日常的工作中由于常年重复同一动作,多易引起肩部积累性损伤,当他们进入中老年后更易发生肩周炎。这部分人群,应注意劳动保护,不可使肩部动作过急过猛。在工作之余,要多做些保健操,及时消除肩部软组织的疲劳,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以防止肩周炎的发生。 治疗以剧烈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期肩周炎,应以缓解疼痛为重点,可服用大活络丹、阿司匹林等中西药物,也可用盐酸利多卡因加醋酸强的松龙做痛点封闭。也可用针灸的办法治疗。另外,做红外线辐射理疗、低频电疗、音乐电刺激、磁疗、中草药熏洗等也是治疗肩周炎较为有效的办法。
1一般止血法
比较小的创伤出血,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后,覆盖无菌纱布,用绷带加压包扎。
2指压止血法
(1)头面部出血指压止血法:
①颞浅动脉指压止血法:在耳前一指处压迫颞浅动脉,可减少同侧头皮和额、颞部出血。
②面动脉指压止血法:在下颌骨咀嚼肌的前方,触到面动脉的搏动处,将面动脉压在下颌骨上,可止住同侧下半面部出血。
③颈总动脉指压止血法: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触到颈总动脉搏动处,将颈总动脉压向后方的颈椎横突上,可止住同侧头面部出血。但该处压迫止血的时间不宜过长,而且只能压迫一侧,不能双侧同时压迫,以免引起脑部缺血。
(2)肩部出血指压止血法:在锁骨上窝向下向后触到锁骨下动脉搏动,将此动脉压在第一肋骨上,可止住同侧肩部和腋窝部出血。
(3)上肢出血指压止血法:手、前臂、上臂中下段的动脉出血,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可触到肱动脉的搏动,用拇指或四指并拢将肱动脉压在肱骨上止血。
(4)下肢出血指压止血法:足部、小腿、大腿动脉出血,在腹股沟中点偏下方可触到股动脉搏动。用双手拇指或拳将股动脉压在股骨上止血。
3加压包扎止血法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和大多数的动脉出血。
4填塞止血法
用无菌纱布1~2层贴于伤口,再向内填塞纱块或纱布,或直接用消毒急救包、棉垫填塞伤口,外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松紧以达到止血为度。3~4日后,待出血停止时,再更换填塞的纱块。
5止血带止血法
首先应明确到底是不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包括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耳部疾患、小脑病变等许多均可导致,排除其他问题后方可诊断。其次,椎动脉供血不足原因很多,包括: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腔变窄。②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或闭塞,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引起椎动脉受压或痉挛的原因,最常见的是颈椎病,由此产生的眩晕称颈性眩晕,由于骨刺及退行性关节炎、椎间盘病变,使椎动脉易受压迫,当转颈时一侧之椎动脉更易受压,若椎动脉本身已有粥样硬化,一侧椎动脉受压迫后,对侧椎动脉无法代偿则出现症状,症状常与头颈转动有密切关系。③基底动脉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④椎-基底动脉的畸形或发育异常。⑤锁骨下动脉盗学综合征(又称偷漏综合征),一侧锁骨下动脉的第一部分(靠近椎动脉起源处)由于动脉硬化、感染、先天异常、外伤等原因而发生狭窄或闭塞,当该侧上肢用力时或活动时,健侧椎动脉的血液可倒流入患侧的椎动脉,再流入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远侧端,以供应患侧上肢的需要,但供血量仍不足。此时可产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⑥动脉内膜炎、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炎、结缔组织病、梅毒、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外伤等。所以,应进一步查明原因治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报道称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发病的主要形态学基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发病基础复杂。目前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主要有:①微小动脉栓塞②脑血管痉挛③脑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④颈椎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多而复杂,有些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如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管壁结构的年龄变化、分子生物学指标和生物力学的改变;颈部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影响;上、下位颈椎间活动时对椎动脉的影响;椎动脉周围神经丛因素致VBI的机制;颈椎钩突和横突孔骨赘生长的相关因素等
非药物治疗建议做些相应的检查,老年患者多见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所制,可以拍个正,侧位的颈椎片看看是否有椎动脉收压,最好到康复医学科检查看是否可以做些牵引理疗,注意调整好牵引时的重量和体位,否则可能还会加重症状,另外可以考虑做正规的手法治疗,一定要结合症状和颈椎片做推拿,也可以推拿手法和牵引配合,以前在康复科给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颈椎病人做感觉效果不错。
80%脑卒中为缺血性。20%的缺血性事件发生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的组织(图1)。椎基底动脉性脑卒中所导致的瘫痪可能极具破坏性,有些类型死亡率很高1。许多椎基底动脉疾病病例被漏诊或被误诊2。一些常见症状,例如眩晕或短暂的意识丧失,常被错误地归因于后循环缺血。以前,临床医师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一笼统术语来解释所有后循环缺血病例的血流动力学原因1,3,4。在过去15年中,详细的临床研究和脑部影像学检查提供的资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的理解1,3。
病因和血管病变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最常见病因是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穿支小动脉病变以及动脉夹层5-8。少见的病因有偏头痛、血管肌纤维发育异常、凝血性疾病以及滥用药物。栓子来源于心脏、主动脉以及近端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1,3,5。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因人种和性别而异9,10。男性白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常常发生在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的起始处。这个部位有粥样硬化的病人常常有颈动脉、冠状动脉以及周围血管的病变9-13。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于黑人、亚洲人和妇女1,9,10,12。
供应脑干和丘脑的小动脉起源于颅内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图1)。高血压增加这些动脉发生透明脂肪性增厚的可能性,这种情况进而导致小范围的梗死14。上级动脉的粥样硬化可以阻塞或扩展到这些穿支动脉的起始部或在这些分支血管内形成微小粥瘤,导致动脉阻塞(颅内分支动脉粥瘤病)15,16。
动脉夹层发生于颅外椎动脉的移动度最大部分。这部分椎动脉包括延伸到上部颈椎的第三段和介于起始部与椎间孔之间的第一段1,17,18。
症状和体征
在椎基底动脉阻塞症患者中,常见症状包括头昏、眩晕、头痛、呕吐、复视、失明、共济失调、麻木和累及躯体两侧结构的无力。最常见的体征包括肢体无力、步态和肢体运动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和口咽功能障碍。后循环缺血很少只引起单一症状,而是根据发生缺血的区域不同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NEMCPCR)显示,不到1%的椎基底动脉缺血病人只出现单一症状或体征1,3,5。
常见表现形式
栓塞
最常见的动脉栓塞部位有颅内椎动脉(常导致小脑梗死)和远端基底动脉(常导致小脑上部、中脑、丘脑以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梗死,也就是所谓的基底动脉尖梗死)1,3,5,19-22。有小脑梗死的病人经常报告头昏,偶尔并发明显眩晕、视力模糊、行走困难和呕吐。他们通常身体偏向一侧而且不能坐直,无人帮助的情况下也不能保持直立姿势。病人梗死侧的上肢可能有肌张力减退,检查这个体征的最好方法就是,让病人双手向前伸直,然后快速放下双手,并迅速停住。肌张力减退的手臂在下降或快速抬起时往往动作过度。眼球震颤也是常见表现。单纯小脑梗死的病人没有偏瘫或一侧感觉丧失。
栓塞性梗死可累及一侧大脑后动脉,这种情况经常导致对侧视野偏盲1,3,20,23,如图2所示的病人。图2描述的病人有椎动脉阻塞,导致了与低位脑干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后来有右侧大脑后动脉的动脉内栓子,引起枕叶梗死和左侧偏盲。有时,在偏盲侧的同侧肢体和面部也存在半侧感觉神经性症状。左侧大脑后动脉的大范围梗死通常伴有阅读困难和颜色辨认困难,而右侧大脑后动脉的梗死则可能伴有左侧视野丧失和定向障碍。双侧大脑后动脉的梗死则导致双侧视野缺损,有时也导致皮质性盲。病人也可能出现无法形成新记忆和烦燥状态1,3,21,22。中脑前侧和丘脑的栓塞性梗死可导致有下列特征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嗜睡和有时为昏迷;无法形成新记忆;瞳孔缩小且对光反射不良;垂直凝视缺陷1,3,21,22。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与阻塞
颈部椎动脉起始处或附近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通常表现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眩晕、视觉聚焦困难以及平衡功能缺失13,这些症状通常在病人直立时、血压下降或血流量下降时发作,与延髓和小脑内的前庭小脑结构缺血有关13。有些病人的大脑后动脉、小脑动脉或基底动脉尖的症状和体征会突然发生,为椎动脉阻塞性病变栓塞所致。
颅内椎动脉的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阻塞常常导致与外侧髓质被盖缺血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所谓的Wallenberg(或者外侧髓质)综合征(表1和图3A)。颅内椎动脉的阻塞同样可以成为头端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栓子的来源。当双侧颅内椎动脉均被累及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经常由站立或血压下降促发的视力减退和共济失调。在NEMC-PCR中,407例病人中的13例有对血流动力学敏感的缺血发作,通常由双侧颅内椎动脉阻塞性疾病所致,他们多次发生眩晕、肢体向一侧歪斜、口周感觉异常和复视的短暂发作5,24。
基底动脉的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阻塞通常导致两侧症状和体征或交叉性表现(累及一侧面部和对侧躯干肢体)1,3,25,26。病人主要出现躯体运动和眼球运动的体征和症状(表2),当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闭锁综合征(图3。
穿支动脉疾病
旁正中脑桥的梗死可导致表现为面部、上肢和下肢无力或一侧上下肢无力,但没有视觉、感觉、认知或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单纯运动性脑卒中。有时,四肢无力也可以显示为小脑型功能失调,也就是共济失调性偏瘫1, 3, 14-16。丘脑腔隙性梗死可表现为单纯感觉性脑卒中,出现一侧面部和上下肢的麻木或感觉异常,而没有运动、视觉、认知或行为的异常1, 3, 14,16。
动脉夹层
椎动脉夹层病人的主要症状是疼痛,最常见于后颈部或枕部,可波及肩部1,17,18。也可发生弥漫性头痛,大多数为枕部头痛。颅内椎动脉栓塞或动脉夹层蔓延到颅内椎动脉可导致眩晕、复视和外侧延髓或小脑梗死的体征。颅内椎动脉夹层可导致延髓、小脑和脑桥的缺血,也可以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7。
通常不是后循环疾病所致的症状
一些表现为全身性、循环性、前庭性和听觉性的症状常常被错误地归因于后循环缺血所致。
单独发作的头晕、头昏或眩晕
“头晕”或许可以指头昏、头脑不清或明显眩晕。眩晕指外周前庭系统或中枢前庭小脑系统功能紊乱。外周前庭病患者的眩晕发作通常由突然的运动和位置的变化引起,并通常并发听觉症状。椎动脉疾病可导致暂时性眩晕发作,并且通常伴发脑干或小脑的其他症状。根据我们的经验,持续3周以上的单纯眩晕几乎肯定不是椎基底动脉疾病所致。在罕见情况下,几乎只见于糖尿病病人,基底动脉供应内耳的小脑前下动脉分支阻塞可以在引起脑干梗死前导致眩晕和/或单侧听力丧失28。
头昏通常反映的是与循环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或心脏病有关的晕厥前表现。在没有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的情况下,头昏极少是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表现。孤立性晕厥病人中神经血管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超声检查)的诊断阳性率很低29。孤立性晕厥并不增加脑卒中的风险30。在我们所遇到的407例病人中,只有7%的病人报告有头昏症状,而且没有1例病人以头昏为独立的症状1,3,5。
短暂的意识丧失
癫痫和晕厥是比脑血管病更常见的导致短暂性意识丧失的病因。维持觉醒状态的网状激活系统位于脑干上部的旁正中被盖。基底动脉阻塞可以扰乱这些神经纤维的功能并影响意识,昏迷就有可能发生。但是,基底动脉阻塞常常导致其他伴随症状,例如眼球运动和肌肉运动的体征。
跌倒发作
跌倒发作的定义是没有任何先兆地突然失去体位控制并跌倒。跌倒伴意识丧失说明晕厥或抽搐可能是原因。跌倒发作曾被不适当地归因于后循环的短暂缺血。脑干缺血可影响控制肢体运动的皮质脊髓束,在脑干缺血时,通常会出现持续四肢无力。在NEMC-PCR中,没有1例病人以跌倒发作作为惟一症状1,3,5。在缺乏提示脑干或小脑功能紊乱的症状和表现时,后循环缺血很少是跌倒发作的原因。
疑有后循环缺血病人的评价
全面评价病史以及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可以指导进行哪些检查。所有怀疑椎基底动脉区域卒中或TIAs的病人都要接受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最好是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因为计算机化体层摄影检查(CT)受颅骨伪影的影响不能全面显示脑干结构。采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进行的MRI是现有检出急性梗死的最敏感方法。后循环卒中的大部分病人和与后循环供血区相关的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的部分TIAs病人,在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时都显示有急性病变31-33。在罕见情况下,一些急性椎基底动脉卒中病人的弥散加权成像可能正常,但这种结果并不能排除梗死。随访研究常常显示与临床表现相符的梗死34。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可被用来明确颈部大血管阻塞和颅内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31,35。
安有心脏起搏器或有不允许行MRI检查的其他情况的病人,应该接受CT和CT血管造影检查,除非有进行这些检查的禁忌证。高质量CT血管造影可被用来显示颅外和颅内的后循环,对评价疑诊基底动脉阻塞的病人非常有用36。多普勒超声检查也可被用来显示近端椎动脉37,颈部椎动脉的多普勒检查可以显示血流是顺行还是反流。头部多普勒检查可被用来显示颅内椎动脉和近端基底动脉的阻塞病变。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评价后循环缺血病人方面几乎没有作用。在罕见栓塞病例中,大脑后动脉异常地直接起源自颅内颈总动脉。
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心律监测在内的心脏检查,是寻找心脏和主动脉源性栓子的重要评价方法,特别是对于没有颈部和颅部血管阻塞可以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人,以及不同血管供血区的多发脑梗死病人。
血液筛查和凝血功能检查应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检查。有病史提示以前有静脉性或动脉性阻塞,或未发现心脏、主动脉或颈部颅内血管病变的病人,可能适合进行其他先天性和获得性凝血病的检查以及抗磷脂抗体的检查。
准确诊断特殊类型脑卒中以及血管和脑部病变需要以下条件:人口统计学评估(年龄、种族和性别)和卒中危险因素评价;有关症状演化过程的知识(例如,脑卒中发生之前是否有单次或多次变异型或经典型TIAs,发作是否突然和发作之前没有TIAs,缺血是否是进行性的);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与已知缺血类型的关系;脑部和血管的影像学检查。
预 后
椎基底动脉性脑卒中的转归取决于神经系统体征的严重程度,是否有动脉病变,梗死的部位和范围,以及缺血的机制1,38。后循环脑卒中后的立即死亡率约为3%~4%38,39。在NEMC-PCR中,36%的病人死亡,18%的病人有严重残疾38。无论病人的年龄和潜在危险因素如何,心脏栓塞、基底动脉受累和颅内多区域受累都增加预后不良的风险38。基底动脉阻塞性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和致残风险,我们应该努力尽早确定这种病变。
紧急预防措施
现在已有多种药物性、介入性和手术的疗法可被用于治疗大脑后循环的缺血,但是没有一种方法经过随机试验的彻底检验。可以采用的治疗与大脑前循环缺血使用的治疗相同。然而,很少试验将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依照是前循环疾病还是后循环疾病进行分类。在进行了这种分类的试验中,只有少数评价并报告了脑卒中的心脏、动脉和血液学原因。
短期药物疗法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和卒中研究所(NINDS)的试验显示,用CT排除脑出血后,在脑卒中发生后3小时内静脉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可以增强缺血性卒中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40。3项关于椎基底动脉疾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的试验显示了不同结果41-43。根据NINDS的指南,Grond等在12例病人脑卒中发生后3小时内给予t-PA治疗,其中10例转归较好,1例转归较差和1例死亡41。另一项研究对5例病人在脑卒中发生后6小时内给予t-PA治疗42,2例有轻微的部分再灌注,1例有完全再灌注。3例死亡,1例保持在“闭锁”状态。Montavont等在18例病人发生脑卒中后7小时内给药治疗43。在治疗后3个月,18例中有10例可独立生活(即他们可以照料自己,没有或只有轻微的残疾),但2例死亡,6例预后情况差43。
溶栓药物也可以通过导管直接动脉内给药,注射到血栓处。在一项对65例椎基底动脉阻塞病人的回顾性研究中,43例病人接受了尿激酶或链激酶的治疗,其中三分之二病人在脑卒中发生后24小时内接受治疗,与22例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病人相比,他们的生存率较高和预后较好。在接受溶栓药物治疗的病人中,只有阻塞血管再通的病人才生存44。另9项报告显示,在大多数都于脑卒中发生后8小时以上接受t-PA治疗的285例病人中45,62%有良好的血管再通,全部病人中28%在以后也血运良好。Brandt等发现,在51例接受溶栓疗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病变的病人中,栓塞病变血管较短、累及近端基底动脉并有较好侧支循环者最有可能出现血管再通,并有良好临床转归。昏迷或四肢瘫痪的病人或有慢性脑白质异常的病人,则预后差46。
临床医师目前尚无充分数据可资指导是选择静脉溶栓疗法还是动脉溶栓疗法来治疗椎基底动脉性缺血。如果病人在脑卒中发生后3小时内就诊,则一些神经科医师按照NINDS指南,在CT排除脑出血后,采用静脉内注射t-PA进行治疗。我们主张在决定是否采用溶栓疗法之前,特别是在症状出现时间已经超过3个小时或诊断不肯定的情况下,可对病人进行脑和血管的影像学检查(CT和CT血管造影术,或弥散加权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如果发现椎动脉阻塞,我们采用静脉注射t-PA治疗。如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基底动脉阻塞,我们则推荐行脑血管造影术和动脉内溶栓疗法,因为基底动脉阻塞时死亡和致残的危险升高,而且已有动脉内溶栓疗法的广泛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发生脑卒中后12~24小时也可以进行动脉溶栓治疗44,45。
一些颅内椎基底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对血压下降和血容量减少(甚至是坐起或站立)所引起的脑灌注量的变化很敏感24,47。对于这些病人,用液体和升压药最大程度提高血流量和血容量很重要。
预防
随机对照试验的强有力证据支持,心源性栓子所致脑卒中病人采用华法林抗凝能有效地预防以后的脑血管事件。一项回顾性研究在68例动脉造影证实颅内动脉狭窄的有症状病人中,对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华法林对椎基底动脉阻塞性疾病的病人疗效更好48。但是,在一项纳入颅内血管狭窄达50%~99%的有症状病人的前瞻性双盲研究中,在569例病人被随机分配到华法林组或阿司匹林(1300 mg)组后提前终止了试验,因为结果显示,两种药物疗效相同,但华法林会导致显著更严重的出血49。华法林-阿司匹林复发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也显示,阿司匹林和华法林对非心源性栓子所致脑卒中的疗效相同50。
前瞻性试验的结果显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双嘧达莫以及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对TIAs和脑卒中的病人有益。但是,只有2项研究分析了试验结果与动脉供血区之间的关系,无一项研究报告血管阻塞性病变的性质。对于脑血管的二级保护,噻氯匹定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尤其是对于有症状的后循环疾病的病人51。在欧洲脑卒中预防研究中,在临床确诊椎基底动脉供血区TIAs或脑卒中的病人中,在255例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改良双嘧达莫缓释剂型的病人中有57%发生脑卒中,而接受安慰剂治疗者有108%(P=0005)52。
对于有大动脉狭窄和小动脉疾病的病人,我们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于有限制血流量的严重大动脉狭窄和椎动脉夹层的病人18,我们考虑抗凝治疗,以预防远端栓塞和梗死的进展。当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我们还使用他汀类药物,除非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70 mg/dl(18 mmol/L)53。在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还不断发生缺血性事件的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病人,应当根据动脉病变的性质和位置,转诊行手术、血管成形术或者支架置入术治疗(见下述)。随机临床试验在设计时应当旨在阐述哪种治疗方法最适于特殊脑卒中机制和动脉阻塞性病变。
未来方向
血管内治疗手段
散在病例报告提供的证据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可能成为大动脉性椎基底动脉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对颈部闭阻塞性椎动脉病变进行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治疗的初步结果显示,再狭窄问题比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者更多见54。椎动脉起始处血管内径小和成角弯曲使血管内治疗更为复杂。颅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得出了混杂的结果,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55。尽管结果只是初步的,但机械性清除血栓栓子可能对那些不能接受溶栓药物病人很有用,并可以作为溶栓治疗的辅助方法56。我们期待大规模对照研究对血管内血运重建与各种药物疗法进行比较。
手术
当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时,血管内膜剥脱术治疗严重颅外椎动脉疾病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都很低57。椎动脉手术的适应证尚未明确。在颅内血管成形术出现之前,有人采用手术方法在颅外动脉与颅内后循环之间建立搭桥分流,并取得一些成功,但尚无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N Engl J Med 2005; 352: 2618-26 June 23, 2005) (李雁、程 译)
作者单位: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Address reprint requests to Dr Savitz at the Division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Palmer 127,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330 Brookline Ave, Boston, MA 02215, or at ssavitz@bidmcharvardedu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