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哪个驾校好?

马鞍山哪个驾校好?,第1张

是这样的 马鞍山一共有四家驾校 分别是:长运 联运 交通 金盾(就是以前的公安驾校)

长运的生源比较好,人比较多,合格率也是最高的我就在长运学的,教练都不错,从来没有要吃要喝的现象,风气很好。

听说金盾是车管所内部的驾校,好办事。

学费大约都在3000---4000左右吧

其它两个不是很了解了

希望你能好好学哦~~

程菲,运动经历

1995年进入武汉业余体校练体操,教练是柯静;

1997年进入武汉体院,教练赵汉华,候福盛;

1999年进入湖北省队,教练是毛燕玲、李玉民;

2001年进入国家队,教练是陆善真、刘群琳。

现任中国女子体操队队长。

程菲跳马“独门绝技”,全名是“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空翻540度”。程菲拥有绝对的“知识产权”。已经经国际体联批准,命名为程菲跳。

2008年北京奥运会程菲率领女队夺得团体金牌,这是中国女子体操在奥运史上的第一枚团体金牌。

从墨尔本开始,程菲一共在三届世锦赛、二届世界杯总决赛、一届奥运会上获得了九个世界冠军,成为了中国女子体操选手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队员。

[编辑本段]成长历程

程菲初生年代

程菲的父亲程立高是个月薪500元的车间调度工人,母亲徐春香是黄石轮胎厂一名普通工人。他们居住在只有三四十平方米的筒子楼内,生活清贫。1988年,程菲出生在湖北省黄石市。程菲出生后不久就因营养严重不良,时常生病住院,令程立高夫妇操心不已。

因程立高年少时学过7年武术,所以在孩子很小时,他就有意给女儿进行运动启蒙。当程菲学会走路后,程立高经常带女儿跳台阶,跳上跳下,跳得好时,就找来一块圆形的牌子,模拟电视镜头给女儿颁奖。程立高回忆说,女儿小时候特别热衷于“获奖”。

程菲好不容易长到2岁时,仍然面黄肌瘦,身材也比同龄的孩子矮一大截。程立高不得不为女儿的身体担扰了。当程菲3岁多时,程立高决定送她去学一种运动项目。程立高夫妻身材都不高,当时看到“小个子”邓亚萍称雄乒坛,他决定送女儿去学乒乓球。在黄石业余体校,柯进教练推荐小程菲到姚菊英教练那儿学体操。就这样,程菲走上了体操之路。

听说女儿有体操天赋,程立高心里不由乐开了花。耳濡目染,程立高对体操知识的了解渐渐多了起来,竟然能对程菲的动作指点一二。买不起体操器械,他就因陋就简,在家中的屋梁上吊上杠子,一根杠子代表单杠;两根杠子,就是双杠;用粉笔在地上画上两条线,就成了程菲的平衡木。

运动生涯开端

要练好体操,首先得克服一些形体上的不足。程菲走路带有遗传的“外八字”。进馆第一天,教练就说:“进了训练馆后,就要用脚尖踮着走路,这样就不会走八字步。”小程菲听后,乖乖将脚尖踮起来。

可“八字脚”不是一下子能矫正的。有一天晚上,程立高拿来几尺长的白布,说要把孩子的腿从膝盖以下全部捆起来,捆几个月,就能纠正八字步了。对此,妻子很担心。但程立高说,就算不练体操,为了女儿将来的形体美观,也得纠正。

第二天,才4岁的小程菲哭闹着不肯再绑了。为了让孩子能坚持下来,夫妻俩陪着女儿也把自己的腿用白布捆了起来。这样坚持捆了几个月,程菲的“外八字”终于纠正了。

练了一年后,由于觉得实在太辛苦,有一天,程菲突然对母亲徐春香说:“妈,你只要不让我练体操了,我一定好好用功读书。”尽管心疼,但父亲为女儿认准了这条路,训练也就坚持了下来。

程立高对女儿的严厉在当年的黄石体校是有名的。有时小程菲不想练了,程立高便会在一旁大声训斥,甚至毫不留情地敲女儿一“爆栗”。

有时小程菲与父亲赌气,不肯再练。这时,父亲“敲打”得更厉害了。眼看拗不过父亲,小程菲的倔劲就上来了,就流着眼泪继续做。可等当天的全部项目练习完后,她又像没事一样了。

程菲现在打电话回来,经常跟妈妈说:“幸好爸爸当时要求严,不然没有今天。”

终于进入武汉体院

程菲7岁时,进了武汉体院。最开始她是自费的,每个月的学费、生活费等加起来,要1000元。可当时程立高夫妻俩工资加起来仅1000元。为了挣点生活费,夫妻俩买了一台编织机,每天下班后编织手套卖,一双手套赚2角钱。

有一天,赵汉华教练发现程菲训练时闷闷不乐。一问之下,才得知她家里还没有送来生活费。赵教练十分痛心:“这么好的苗子,又这样勤奋,不能让她因这些事受影响。”他便和另一名男教练商量,每人从工资中拿出三分之一,接济程菲。

看到大家都在关心自己,小程菲练习更加刻苦。一年后,程菲代表体院参赛屡屡获奖。每次比赛她年龄最小,可动作最漂亮、规格最高。

程菲的成绩有目共睹,赵汉华教练就向体院打报告,说程菲是“体院多年来最难得一遇的好苗子,请求给她正式体院生的待遇”。体院批准了这个报告,于是年仅8岁的程菲成了武汉体院年龄最小的“中专生”,不仅不用交学费,还有生活费。赵教练告诉记者:“多年来,武汉体院这个特殊待遇,仅程菲一例。”

曾经对跳马有所犹豫

在国家队的最初两年,程菲年纪小、技术相对较弱,不太引人注目。2004年,另一位队员因伤病无法参加奥运会,程菲获得了宝贵机会,代表中国队出征雅典奥运会。此前她没有任何世界大赛经验,在自由体操的比赛中,程菲获得了第四名。

雅典奥运会之后,程菲的教练决定让她重点训练跳马。一开始程菲还有些担心,有一回对父亲说:“我的强项是自由体操,可现在教练让我转向跳马。”当时跳马是中国的传统弱项,此前中国还没有女子跳马世界冠军。程立高告诉女儿:“你听教练的话决没有错。自由体操女子选手较多,竞争自然激烈。可跳马女子选手较少,你腿部力量强,跳马练好了,更容易成功。”

2005年墨尔本第38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程菲一鸣惊人,不仅夺得中国首个女子跳马世界冠军,刷新了中国女子跳马项目的历史,她的新动作还被国际体坛命名为“程菲跳”。

特殊的训练

曾经在铁锅盖上训练转体 而一旦决定练体操这条道路,程菲就选择了一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人生,因为她自己知道,在体操上出人头地,是这个清贫家庭的唯一出路。尽管条件并不富裕,但是程爸爸尽可能的给程菲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他练过武术,凭自己那点底子,他就在家里给程菲加练。买不起体操器械,程爸爸就地取材在自家屋梁上悬吊杠子,吊一根做单杠,吊两根做双杠,吊得一上一下就成了高低杠。家里那口大铁锅倒过来,让程菲站在上面,他不停地转动铁锅,训练女儿的转体。而从体校到家里的那段铁轨,则成了每天必练的平衡木。

而程菲也就凭借着这种小时候就有的坚定信念,从黄石体校到了湖北省队,再被调入到国家队,如今更是站在了世锦赛和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在很多教练看来,程菲并没有突出的身体优势,有的只是比别人更多的坚毅和刻苦。

“程菲跳”一战成名

四年前,程菲在雅典奥运会初出茅庐,虽然在自由操比赛中因为失误而与奖牌擦肩而过,但已显露出较强的实力。

随后,腿部力量出色的程菲把训练重点放在跳马项目上。

跳马是中国女队的弱项,很多队员都不太愿意练,程菲却练得很苦,还加大了训练量,其他队员都走了,空旷的训练场里只有程菲一个人无数次重复着助跑、起跳、空翻、落地等动作。练就了日后夺得世锦赛、世界杯双料冠军的“程菲跳”。

一年后,程菲在墨尔本世锦赛上以“程菲跳”一战成名,一举拿到了中国体操历史上首枚女子跳马金牌,她自己也顺利成为世界冠军。2006年

丹麦阿胡斯世锦赛上,程菲又独揽三枚金牌,开始成长为国家队“一姐”。

苦练换来奥运冠军

程菲明白,世锦赛冠军始终抵不上奥运冠军,要想证明自己,只有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一条路。

而要想夺冠,只有更加刻苦训练。在体育总局的训练馆中,每天最晚离开的永远是程菲。

去年开始,由于身体发育等原因,程菲不得不与日益增长的个头和体重斗争,为了控制体重,程菲在一天的艰苦训练后还得像举重运动员那样节食。

前年年底,程菲家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喜迁新居,但一直渴望有自己单独房间的程菲却程菲武汉传奥运圣火没时间抽空回新家看看。直到去年五月底奥运圣火在武汉传递,程菲才抽空回家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她又出现在国家体育总局的训练场上。

奥运会前夕,程菲父母本打算来北京观看女儿比赛,但考虑到可能对程菲造成压力后,两人最终决定留在家中看电视直播。“程菲终于拿到了奥运冠军,我们和她一样高兴,等她后面的单项比赛结束,我们一定过来接她凯旋!”程菲母亲激动的说。

[编辑本段]主要成绩

2003年日本少年体操比赛跳马冠军

2003年亚洲体操锦标赛团体冠军、跳马冠军、自由操冠军

2004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平衡木冠军、自由操冠军

2005年根特体操世界杯女子跳马季军;

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女子体操跳马冠军、女子全能亚军、女子自由操季军;

2005年东亚运动会体操女子自由操冠军;

2005年墨尔本第38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跳马冠军(中国女子跳马首个世界冠军)。

2006年丹麦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团体冠军

2006年丹麦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跳马冠军

2006年丹麦第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自由体操冠军

2006世界杯总决赛女子跳马冠军

2006年多哈亚运会女子自由体操,跳马,团体冠军

2007年世界杯体操赛斯洛文尼亚站女子跳马冠军。

2007年世界杯体操赛斯洛文尼亚站女子自由体操冠军。

2007年世界杯体操赛斯洛文尼亚站女子平衡木冠军

2007世界杯体操赛上海站女子平衡木冠军

2007斯图加特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跳马冠军。

2007斯图加特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团体亚军

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女子体操团体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跳马季军

2008北京奥运会女子平衡木季军

2008体操世界杯天津站程菲一人独揽跳马、自由体操、平衡木三项冠军

2008全国体操冠军赛女子跳马冠军

2008全国体操冠军赛女子自由操季军

2008体操世界杯德国斯图加特站-程菲独揽跳马、自由体操、平衡木三项冠军

2008体操世界杯总决赛跳马冠军、自由操冠军

程菲跳是第二个以中国女运动员命名的跳马动作,即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空翻540度,程菲是在国际大赛中使用并完成该动作的第一人。

程菲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38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完成该动作后,国际体操联合会将其命名为程菲跳。

马燕红、樊迪、罗莉、莫慧兰……,中国体操队的冠军墙上记录着这些永远闪光的名字,但在女子项目上以世锦赛冠军身份两登荣誉榜的在本届比赛之前还没有,不过北京时间2006年10月21日,这一历史被湖北姑娘程菲改写!如同一年前在墨尔本,打破中国女子跳马世界零金的记录一样,程菲再次成为了书写中国女子体操历史的第一人!

2006年的哥本哈根,在这个童话王国的首都,程菲终于在女子跳马比赛中成功卫冕,成为第一位中国女子体操世界大赛中卫冕,与此同时她还夺得了女子自由体操和女子团体的冠军,在一届世界锦标赛中同时夺得三枚金牌,这也是足以她感到骄傲的。

程菲第一次走人大家的视野还是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在当时公布的大名单里面,之前并不引人注意的她入选。在范晔、张楠等被冠军光环笼罩的明星选手的映衬下,当时个子小小的程菲实在是太不起眼了,无论是成绩还是长相。可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姑娘。

其实,当时程菲来到国家队的时间并不算短,据她的教练刘群琳介绍,程菲刚到国家的队的时候基础并不好,但是她有很好的身体条件。于是几年来,教练们一直默默地着重培养,为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直到2003年的时候才有意识地让她参加一些比赛,结果真的一鸣惊人。

在2004年的苏州全国锦标赛上,在女子四个单项的比赛中,程菲战胜了各位师姐夺得自由体操和平衡木两块金牌。而没有人知道就在这次比赛的两个月前,她的膝盖刚刚受过伤。

2004年雅典奥运落败之后,程菲在冬训中苦练了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空翻540度,这个起评分为10分的动作。在2005年的澳大利亚墨尔本世界体操锦标赛当中,程菲在预赛中就完美地展现了这个动作,使得“程菲跳”诞生。这个动作从此开启了程菲在这个项目的垄断地位。2006年的丹麦,她再次的夺得跳马的冠军,并且还在自由操比赛中夺冠。

现在,她已经可以算是中国体操女队中最具综合实力的运动员了,更是女子体操的****,在2008北京奥运会中,她获得1金2铜的优异成绩。

在她最擅长的跳马比赛中,她第一跳尤尔琴科900发挥出色,得到全场最高分。但第二跳程菲跳出现跪地的重大失误,最终憾失金牌,只收获一枚铜牌。

在随后进行的自由操比赛中,因为心情受到影响,预赛第一的她再次出现坐地失误,最终只名列第七。现场的大屏幕上打出了她哭泣的镜头,全场观众报以了热烈的掌声。正是这一幕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但在两天后的平衡木决赛中,在这个她并不擅长的项目上,她发挥稳定,虽然有几次小晃,却没有出现落木的重大失误。凭借着稳定的发挥,她获得了一枚宝贵的、意义非凡的铜牌。因为这标志着,她从失败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又是那个女队的一姐。她说过,坚持四年很难,但她的教练陆善真相信她可以走到伦敦。让我们祝福她,在以后的体操生涯中取得更多的成就!

[编辑本段]招牌动作“程菲跳”

程菲跳马“独门绝技”,全名是“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空翻540度”。程菲拥有绝对的“知识产权”。已经经国际体联批准,命名为程菲跳。作为现时中国体操队的****程菲,其“绝技”腱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空翻540度,更是史无前例的动作,在墨尔本举行的第38届世界锦标赛做出该动作后,国际体操协会便将其命名为“程菲跳”。

“程菲跳”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在那届比赛出现了两个划时代的跳马高难动作,一个是罗马尼亚运动员Amanar发明的Yurchenko 900(巧合的是,这正是程菲的第一跳),另一个是一代体操女皇Khorkina首创的Khorkina IIKhorkina II实质上是团身的“程菲跳”,这是Yurchenko 180这种类型的动作第一次出现复杂的转体,从而为“程菲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最后,再谈谈关于“程菲跳”的一个小插曲。墨尔本世锦赛之后,程菲获得了“

 他是一位奇特的体坛人物,在中国和广西举重界都享有较高的声望。他传奇式走上举坛之路的故事,一直为举重界人士津津乐道;他作为运动员在举坛打拼了14年,夺得了许多亚洲和全国举重冠军,却一直与世界冠军无缘,为他留下了一生的遗憾;他带着遗憾,在教练的岗位上奋发图强,亲手栽培出三名国家队队员,一举夺得世界锦标赛、亚运会银牌,为广西、为中国的举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父亲两次带他找举重教练

 陶闯,是玉林市兴业县大平山镇古城村人。他小时候走上举重之路,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他,而是他的父亲陶振,父亲两次带他去找举重教练,最终才成就了他今天辉煌的举重事业。

 陶振小时候曾读了很多书,也很爱好体育,在读到高中时,却因家里贫困读不起而缀学在家。那时的农村小孩,能读到高中的少之又少,他也因此成了村里的“土秀才”。一直想做点事业的他,后来只好去参军,被分到海南岛的一个部队里。在部队里,他成为体育运动的优秀战士,获得过部队举重第一名。后来退伍回到家里,直到成家立业,他一直保持着看书看报的良好习惯以及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对体育新闻更是喜欢。

 1983年的一天,陶振从《体育春秋》杂志上看到一条令他兴奋了好几天的消息,消息说,广西的举重教练严锡嵩培养出的弟子吴数德,获得了世界举重冠军,为中国争了光,国人为之振奋。几天后,儿子陶闯的一个表现,让他把陶闯与举重想到了一起。当时陶闯才读小学五年级,有一天,陶闯放学回到家,看着父母正忙着把一包包的稻谷搬到楼顶上晒,勤快的他立即帮起忙来。一包稻谷有40公斤左右,陶闯用手一提,轻松地把稻谷放到肩上,就往楼顶上跑。父亲看着这一幕,就琢磨起来:他小小年纪,力气就这么大,是不是可以练举重,像吴数德一样为祖国争光呢?父亲冥思苦想了二三天后,就问陶闯:你想不想练举重,像吴数德一样拿冠军为祖国争光?那时的陶闯根本就不知道举重是什么,但对什么是冠军还是一知半解的,觉得能当冠军当然好,就满口答应了父亲。父亲就下定决心送他去练举重,于是一边用农村手推车的木轮子,做一个“土杠铃”给他练举重,一边给吴数德的教练、广西体育场的严锡嵩老师写信,介绍陶闯的表现,推荐陶闯练举重。大约三四个星期,父亲终于收到严教练的回信,回信说“带你儿子来给我看看”。当年12月28日,快要到元旦了,陶振就拿着严教练的回信,带着刚12岁的陶闯到南宁,两父子从南宁火车站,一边步行,一边问路,终于在天黑时找到了严教练,严教练当晚就带着父子俩来到训练馆,选40公斤的杠铃给陶闯试举。陶闯第一次试举失败,放下后,他一声不吭,接着第二次试举成功了,严教练也不叫他放下,左看右看,看了一会,说“行,行,留下吧”。就这样,陶闯被留下来了,跟严锡嵩练举重。

 练了4、5个月,由于陶闯没有南宁户口,没法进学校学习文化课,加上成绩不是很显著,严锡嵩就写了一封推荐信,推荐他回玉林地区举重队(当时设在桂平县)训练。陶闯带着推荐信先回到家休息一段时间。由于自己的成绩不太理想,又被退回玉林队,这时的陶闯对自己已没有多大信心,对举重有点心灰意冷,心想不练了。做事坚决果断、一往无前的陶振,也看出他的心事,于是认真做起他的思想工作,分析他已具备举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基本功,重要的是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做事决不能半途而废。在陶振的动员下,陶闯又树起了一点信心。1984年9月,陶振软硬兼施,硬是将陶闯带到了玉林地区举重队,找到了徐鸿钊教练。徐鸿钊教练看了推荐信后,很高兴地收下了他,陶闯从此正式成为玉林地区队的成员,开始正式的训练。

 陶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是父亲独到的眼光、正确的选择和果断、执着,才有我的举重事业,要不然,今天的我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啊。”对父亲的感激与钦佩溢于言表。

 打拼十四年摘金又夺银

 人生能有几个十四年?对于短暂的人生来说,十四年应是很漫长的岁月。从1983年跟随严锡嵩教练练举重,到1997年退役,陶闯在举重队摸爬滚打、奋力拼搏了十四年,他用心血和汗水、用勤奋与坚强,攀上了中国和亚洲举重事业的巅峰,成为名振亚洲的举重名将,圆了父亲和自己的举重冠军梦。

 少年一举成名。1984年,年仅13岁的陶闯,来到桂平举重队,开始艰苦的训练。每天天刚亮就起床跑步、出操,接着上文化课,下课后又接着练举重。一心想练出好成绩的他,常常练得比别人努力,比别人多。杠铃重量从50公斤,逐渐增加到60、70公斤,每增加一个重量,他都严格按照教练的技术要求,反复练上几十次,两个手掌练起了血泡,还是接着练;两只肩膀练得又酸又痛,一躺到床上就不想起来,但只要天一亮,出操 一响,咬一咬牙,继续练;由于年纪小,常常想家,特别是受到教练责骂或出现伤痛时,更是想家,这时的他只有在自己的被子下或到操场边偷偷流泪。由于有了区体育场训练的基础,陶闯的进步相当快,在一年时间内,就成为队里少年组的主力。1985年,14岁的陶闯,以优异的成绩,代表玉林队参加了广西少年举重赛,一举夺得了冠军。获得冠军的他,第一次领到了队里奖励的数十元钱,高兴得一夜睡不着,不舍得花钱的他,就把这几十元作为伙食费交到队里了。陶振得知这一消息后,更是高兴的连声说“成功了,成功了。”陶闯的这次夺冠,不仅让他信心大增,更引起了全区举重界的高度关注,使他一举成名。当年参加完全区少年赛后,他又被选为广西少年组的选手,和其他队员一起代表广西少年参加全国少年举重赛。第二年(1986年),他作为玉林举重的参赛选手,第一次参加区运会,参加少年组的举重比赛,获得前五名的好成绩。

 由于在全区、全国少年赛和区运会上的突出表现,陶闯很快引起了自治区体校赵宗隆教练的注意。1987年春节过后,赵教练把他招进了区体校。这里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训练条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针对有效的训练方案,使他如鱼得水,进入了更广阔的事业天空。而体校里举重人才济济,自己想要好成绩、好名次,就得有危机感,就得勇于去竞争。从此他就一头扎进训练里,开始更刻苦更自觉的训练。自觉得从不必教练盯着自己,只

 要一到训练馆,就没有空下来的时候。刻苦得连教练都说,不要太拼命练伤了身体。每次训练,他举的杠铃都要比别的队员多,他虽然光着膀子,可短裤也比别人湿得快。苦心人天不负,刻苦的训练换来了金灿灿的果实。1988年和1989年,赵宗隆教练带领他和队员征战全国少年举重赛,他连续两年都夺得了少年赛冠军,1989年他还参加全国青年举重赛,夺得了总成绩冠军,为广西争得了巨大荣誉。当时虽然拿了多个全国级冠军,但他一直没有被选入自治区举重队,思想上开始有些消极,这时的他有点想放弃举重,转向参加中考,去读高中考大学。恰好此时,国家青年举重队为了选拔新人,组队在福州进行集训,他作为广西唯一入选的队员,被选到了福州参加集训4个月。换了一个环境,他觉得这里的气氛和条件都相当好,使自己对技术上的用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掌握比赛技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抓举成绩从130公斤提高到140公斤,挺举成绩从155公斤提高到170公斤,成为全体二三十名集训队员中成绩提高最快的人。集训期间的1990年4月,他代表广西区体校参加了全国举重锦标赛,获得了75公斤级别的第三名。5月,回到广西后,他就被选入了自治区举重队。

 走进自治区体工队举重队,陶闯攀上了他举重事业的高峰。在区举重队杨国荣教练的精心指导下,陶闯加强了自己的训练,以一周22万公斤的举重量,高强度训练自己,成绩也得到了突发猛进,为他迈向事业的高峰铺平了道路。在进到自治区举重队的当年,陶闯就参加了亚洲青年举重锦标赛,一举摘取了桂冠;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又夺得了一枚铜牌;在1994年全国举重锦标赛和全国举重冠军赛上,他又先后夺得了两个比赛中75公斤级的冠军;1993年到1997年,他六次打破全国纪录。

 年轻教练带出三名国家队员

 1995年,在高强度的训练中,他不小心扭伤腰部,造成腰椎引裂,一直治不好,严重影响训练和比赛,他勉强坚持到1997年,参加完第八届全运会后,就宣布退役。

 当年,陶闯刚刚26岁,就荣幸地当上了举重教练。1997年,广西成立女子举重队,原先男子举重队的部分教练,被抽调到女队,陶闯经过竞选,就被补充为男队教练。

 当上教练的陶闯,继续着他的世界冠军梦。当运动员时,陶闯一直朝着世界冠军的目标拼搏、冲刺,可一直没能实现这个理想,给他留下了一生的遗憾。他想,要带着世界冠军的梦,去从事教练工作,把遗憾变为动力,把梦想变为拼搏,教出好弟子,带出冠军队员,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这样他带着梦想与动力,走上了教练岗位。为了当好教练,他虚心向唐锦波、杨国荣等老教练请教、学习,并到基层锻炼了3个月,回来后,开始到区体校和各地挑选新队员进行集训,从中挑选好苗子,组建新的男子举重组。他先后从众多的集训队员中,选 自百色的杜炳好、岑彪和来自柳州的陆永等多名新队员。

 作为一名教练,陶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有再高的本领,如果不懂得传授和训练队员的方式方法,也难以带出好队员。因此,他非常注重自己传授与训练的方式方法,根据每一个队员的身体素质、基本技能和技术特点,制订出专门的训练方案,做到因材施教。2002、2003年时,他就为本队参加国家青年举重队的队员,制订了三个阶段的严格冬训计划。第一阶段加深专项的基础力量,突出腰、腿、支撑三大力量,要求用85——90%强度有效重量的多组数多次数训练手段,在专项力量训练中达到反复 和深层 ,提高基础力量;第二阶段继续加强和发展专项力量,提高专项速度力量,突出强度,加强专项技术完整性和熟练准确性,使技术与力量的有效配合得到提高;第三阶段提高专项基础力量的同时,提高实用性,加强专项技术与专项力量配合的训练,完善专项技术熟练性、准确性。在训练过程中,他还特别注意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因为顽强的意志品质不是呼之即来的,它是在多年的艰苦训练中通过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逐渐培养起来的。只有具备了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经受住大赛的考验,因为关键时刻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动作,运动员站在举重台上的时候靠的是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娴熟的技术,教练员是完全帮不上忙的。由于训练有方,要求严格,他的队员成绩提高相当快,其中陆永、杜炳好和岑彪三人,迅速成长为举重好手,纷纷摘取全国级、世界级金牌、银牌,并先后入选国家举重队,成为中国举重界灿烂的新星。

 陆永就是陶闯的得意弟子之一。2003年底,陶闯把17岁的陆永从柳州三江招进举重队试训。在陶闯的精心训练下,半年之内,陆永的成绩突飞猛进,竟然提高了40公斤。2004年,陆永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谁也没有料到,这个仅为学习观摩而去的“编外”选手竟然一鸣惊人,以抓举165公斤、挺举1925公斤及总成绩3575公斤的佳绩,分别获得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85公斤级金牌、铜牌和银牌。2005年,陆永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参加世界举重锦标赛,在受伤的情况下坚持参赛,最终以385公斤的总成绩夺得亚军。中国在国际举重界向来是在小级别比赛中名列前茅,陆永在85公斤的大级别的比赛中破天荒拿下一块银牌和一块铜牌,并破了世界纪录,让中国举重界对这一级别的突破充满了信心。赛后有专家称:陆永的总成绩排第二,虽然与中国队以往在世界举重锦标赛上的最好成绩持平,但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让中国男举看到了在小级别以外与世界高手角逐的希望。今年5月,在福建武夷山举行的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暨北京奥运选拔赛进行第三个比赛日,在85公斤级比赛中,陆永包揽抓举、挺举、总成绩三块金牌,成为本次赛事首个获得“大满贯”的选手。

 陶闯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带领队员备战北京奥运。目前广西备战奥运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向国家队输送15——20名优秀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力争3——4名运动员参赛;力争奖牌2——3枚,其中金牌1——2枚。广西举重在56、62、85公斤级三个级别上,尚在领先地位。陶闯属下队员、85公斤级举重选手陆永,目前的训练水平较高,是广西举重在奥运会上的夺金重点。从去年开始,陶闯属下的三名队员陆永、杜炳好和岑彪,都已经被召回国家队集训,备战北京奥运。陶闯也

 被派往北京,协助国家举重队教练搞好广西队员的训练。陶闯说,目前陆永和杜炳好的表现和成绩比较好,已进入国家举重队重点队员名单。岑彪则作为二线队员,冲击奥运入围资格。三人最终将在明年4月左右,以成绩确定入选奥运队员资格。

 陶闯,从一名出色运动员,转变为一名年轻、优秀的举重教练,为广西的举重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广西举重事业带来新的希望。相信他会继续带着父亲的嘱托,在举坛上勇往直前,一定会培育出优秀的选手,在北京奥运中大显身手,在世界体坛中一展风采。

我科目二教练是张喜群教的特别细心 而且会根据你是什么情况教你 考科目二时我一把就过了 现在科目三约的冯彦波 他也特别好 一分钟的课时都不给我浪费 教的也细心 虽然我不怎么聪明也没碰过车但是他都耐心对待 鼓励我 态度特别好 真心为学员着想!刘爱会千万约的时候考虑清楚,不想浪费课时请绕开,不想当孙子的请绕开!说话阴阳怪气,光停车抽烟休息,说他他觉得理所当然,净想着占便宜要东西,品行极差!

我就是那出来的看见你这个帖子真是巧合桃果李早已不在那了去向不明但是总教练赵战军的工夫还是可以的,问题是我从那出来有56年了,其间和赵教练也联系过几次,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他在任教,前年听老师他说他在山东一武术学校做教练,现在市场经济武术学校竞争也很那学校现在不知道具体怎么情况

暑假实践报告

短暂的暑假即将结束,快乐的时光弥足珍贵,但那短暂的经历总是耐人寻味的。这暑假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有汗水,有欢笑,更有沉甸甸的收获。

暑假本打算留在赣州做暑期实践的,但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实践机会,于是收拾行李回到了家。

由于本人比较喜欢打乒乓球,寒假期间曾经去县乒乓球馆打过几次球,同教练比较熟。很快就联系教练说出我的打工要求,并且很快就找到了教练的工作。 介绍一下我的工作,每天上午8:30-10:30,下午5:30-7:30,每天工作四个小时,周末还能休息一天,工资是八百一个月,自我感觉还不错。而我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发多球,让同学们多多练习。乒乓球多球训练是乒乓球训练中普遍采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球训练,不仅能够增加单位时间内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加快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进程,提高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迅速提高技术水平,而且还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使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结合在一起,对提高人体各个系统,尤其是运动系统和器官的生理水平,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新手上路,离不开多球训练。在技术训练的初期阶段,应该采用多个多球训练的形式,让初学者尽快的学会和初步掌握单个的技术动作,比如正手攻球、拉球,反手攻球、推挡等,实践证明,多球训练能更大程度的帮助初学者建立起技术动作的条件反射,强化记忆功能,加快学习的进度,使技术动作尽快的定型。

我以前一直崇拜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这次终于有机会当一次老师,虽然是教体育的。

回忆起初教乒乓球的羞涩,我感到自己还不太成熟,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正如老子所言: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感悟到了许多。

我教的学生大多在10岁左右,正是调皮捣蛋的年纪,而这也是我最头疼的地方,每当我教一个学生动作的时候,总有的孩子说几句风凉话,然后其他人也跟着笑笑,极大的扰乱我教学的心情。关于这个问题我总是解决不是很好,于是就向赵教练请教。从中我学会了对学生要恩威并重,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心理。有的学生比较好学,总觉得这个攻球动作练了一个星期就烦了,总想学点其他的东西,比如如何站位,如何发下旋球等等常常令我措手不及。由于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纯野球出身,我不得不逼自己多看一些比赛视频,教学视频,遇到迷惑的地方向教练交流请教,因此感觉这一个多月的时间自己也提高很多。和同学们相处常常体会到孩子们的童真童趣,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也过的快快乐乐的。一直到了结束的时候,我还感觉一切仿佛还在昨天,往事历历在目,回忆起来都是甜甜的。离开的时候,同学们依依不舍,我也感觉到教学生是如此的美好。临走时,赵教练还同我说,同学们这么喜欢你,下年还来教学生吧。我也笑笑说,如果明年还会回来的话一定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853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