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国外引入的优良猪种主要有长白猪、约克夏猪、大约克夏猪、巴克夏猪、汉普夏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以及苏联大白猪、比利时长白猪。以下仅介绍在目前养猪生产中常见的几个国外品种。
长白猪
长白猪原产于丹麦,原名兰德瑞斯猪,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瘦肉型品种之一。因性能优异,被引至许多国家,经风土驯化与选育形成许多适合当地条件的分支或品系,如比利时长白猪、德系长白猪等。
(1)体形外貌
长白猪全身被毛白色,头小而清秀,嘴尖,耳大下垂,背腰长而平直,四肢纤细,后躯丰满,被毛稀疏,体躯呈前窄后宽的流线型。乳头7对。
(2)生产性能
长白猪增重快,平均日增重700克以上,90千克体重的屠宰胴体瘦肉率在62%以上,产仔11头左右。
(3)杂交利用
在我国的商品猪生产中多用长白猪做经济杂交的父本,以其作为二元杂交的父本、三元杂交的第一父本或终端父本,均可获得较好的杂交效果。
大白猪
大白猪原产于英国,又称大约克夏猪。很多国家从英国引入大白猪,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培育出适合于本国的大白猪,如法国大白猪、美国约克夏猪、加拿大约克夏猪等,各国大白猪在体形和生产性能上略有差异。
(1)体形外貌
大白猪体型较大,耳直立,颜面微凹,身腰长,背腰微弓,四肢高而强健。被毛全白色,少数个体额角有暗斑。乳头7~8对。
(2)生产性能
该品种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日增重可达700克以上,饲料利用率32以下。90千克体重的屠宰胴体瘦肉率在61%以上。繁殖性能高是大白猪的突出特点,经产母猪产仔可达13头。
(3)杂交利用
大白猪在国外以繁殖性能高、适应性强而闻名,因此多用做杂交母本。在我国则多用做杂交父本,与地方猪种或地方培育猪种杂交,以生产二元杂种母猪或杂交商品猪。
杜洛克猪
杜洛克猪原产于美国东部,由于被毛为金**或红褐色,故在我国俗称红毛猪。它是目前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的品种,并因此而成为应用最多的杂交父本品种。
(1)体形外貌
杜洛克猪体躯较长,背腰微弓,头较小而清秀,脸部微凹,耳中等大小,略向前倾。后躯丰满,四肢粗壮,蹄黑色。全身被毛红色,较浅的是金**,有些深至红褐色。
(2)生产性能
该品种生长快,日增重可达750克以上,耗料增重比在29以下,胴体瘦肉率可达63%以上。与长白猪和大白猪相比,杜洛克猪的繁殖性能略低,产仔数10头左右。引入初期普遍反映在我国北方公猪配种能力低,性欲差,目前这一状况有很大改善。
(3)杂交利用
由于其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因此最适宜做杂交父本,以其做父本进行二元、三元杂交,可明显提高商品代肉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杜长大”、“杜长哈”、“杜汉大”等都是性能优良的杂交组合。
皮特兰猪
皮特兰猪原产于比利时的布拉邦特附近,是近30年来在欧洲流行的瘦肉型新品种,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
(1)体形外貌
皮特兰猪毛色灰白,夹有黑色斑点,有的还夹有部分红色。耳中等大小、向前倾,体躯宽而短,肌肉特别发达,四肢粗壮。
(2)生产性能
皮特兰猪体重90千克时屠宰,其胴体瘦肉率可达67%左右。母猪产仔数为10头,断奶成活75头,肉猪平均日增重750克,料重比261∶1。
(3)杂交利用
近年来有些地方用皮特兰与杜洛克进行杂交,即所说“皮杜杂交”,与杜洛克母猪杂交后,其杂交后代公猪作为四元杂交方式的优秀终端父本。与其他品种母猪杂交,其后代瘦肉率提高显著。其主要缺点是,皮特兰猪应激反应特别强,怕冷、怕热、怕意外刺激等。
汉普夏猪
汉普夏猪原产于美国,以其瘦肉率高而闻名。
(1)体形外貌
汉普夏猪体躯较长,后躯丰满,肌肉发达。嘴较长而直,耳中等大小直立。围绕前肢和肩部有一条白带,身体其他部分为黑色(白带宽度不超过体长的1/4)。乳头数6~7对。
(2)生产性能
汉普夏猪增重速度中等,平均日增重620克,饲料利用率也不高。但其背膘薄,瘦肉率很高,可达66%。繁殖性能较低,平均产仔数9头左右。
(3)杂交利用
由于汉普夏猪背膘薄,瘦肉率高,而繁殖性能较低,故在经济杂交中多用做终端父本。
东汉之后,先后经过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东西两晋,十六国的北朝和宋齐梁陈的南朝,这一时期从200年至581年,统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4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陶瓷的发展并没有停滞。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在浙江萧山、上虞、余姚一带的越窑、瓯窑、婺窑、德清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青羊宫窑、固驿窑;江西的罗湖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前代的许多特点,它的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施釉均匀。器物上的装饰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方格网纹和耳面印叶脉纹等,并在谷仓上堆塑各种人物、飞禽、走兽等,极为生动。
从墓葬情况可以看出,这时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很多汉墓发现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中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西晋青瓷的生产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有钵、双耳罐、四耳罐、盘口壶、双沿罐、筒形罐、蛙形水盂、油灯、虎子、鸡头壶、羊头壶、牛头罐、虎头罐、扁壶、圈足唾盂、三足盘、平底盘、长方形多格盘、镂孔香薰、熊形或兔形水注。
西晋青瓷冥器有谷仓罐、羊形器、神兽尊、熊形尊、灶、犀牛形镇墓兽、鸡笼、狗舍、猪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
而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如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贴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墓葬中数量很多。
西晋的制瓷技术益加精巧,既实用又美观,青瓷的用途也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卫生用具等各个方面。东晋人口南移,南方出现城市繁荣,社会上对瓷器的需要量进一步增加。
这时南方青瓷造型趋向简朴,装饰减少,有些器物只作简单的褐色斑点。南朝时期,青瓷上出现莲花瓣装饰;北方一度陷于战乱,但在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
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画多种。
西晋青瓷的胎质比汉、三国制品细腻,体薄精巧,颜色浅灰。装饰方法流行在器物上印出一条不宽的装饰带,内印、刻细小斜方格纹、菱形纹、联珠纹,或粘贴范印的铺首;在器物上捏塑鸡、羊、虎、龙等,多在柄上。
另外,西晋青瓷在香薰等器物上有镂孔装饰,在钵、盆、洗等类器物上用竹刀刻出海星和水波纹,这是战国以来江南青瓷的传统技法。
而这一时期的瓷神兽尊一类器物用雕塑、刻画等技法做成神奇猛兽的形象,头像狮,身如熊,背上长出水生动物的鳍,两侧刻出强劲的翅膀,口含宝珠,把日常所见和民间传说的神奇形象集中在一件作品上,埋在坟墓里,护灵驱鬼。
西晋青瓷谷仓罐的结构则比三国时期更突出,在肩部以上的范围内,堆塑各种形象的奴仆、卫士、善男、孝女、拜佛、祭祖和吊唁死者的丧葬场面,阙楼馆阁、长廊列舍、飞鸟六畜,既体现了墓主人的财富和权势,又表达了子孙繁衍、六畜兴旺的愿望。内容虽多,但布局井然有序。
西晋晚期开始出现在青瓷上点染酱褐彩斑,从而突破了青瓷单色釉的传统,丰富了装饰效果。
东晋青瓷生产数量增多,造型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只是神奇类器形大大减少,风格趋向实用。许多器形尺度加大,造型结构由矮肥圆鼓向高挑瘦长方向发展,没有西晋作品上那些华贵的装饰,褐彩装饰更加流行。
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不难看出各个时期瓷器的造型与纹饰的特征。
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
东晋鸡头壶的特点是壶体变大,鸡头由装饰物变为具实用性的张口、引颈之壶流,短尾则变为圆形长柄。东晋晚期,壶的曲柄出现了龙首柄。
黑釉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但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以浙江德清窑为代表,常见的器物除鸡头壶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另外有碗、钵、盘、罐、盘口壶等日用器皿。其烧造历史较短,大抵在东晋至南朝早期的100多年间。
东晋时期,彩斑装饰广泛使用,多饰于钵类器的盖、碗盘类器物的口沿、器心和外壁以及香薰、罐、瓶类器物的口沿上。
有件东晋色点彩罐,高8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7厘米,敞口、圆唇、平底,通体施青釉,晶莹剔透,釉有细小冰裂纹,堆饰4耳,器身饰两道弦纹,一道于褐色点彩,反映出瓷器发展到东晋时期,已从单一的釉饰向多彩方面发展。
瓷香薰在两晋墓葬中也发现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镂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3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两晋、南朝时期制作的陶质和瓷质俑像,内容多是贵族官僚、世家大族拥有的属吏和武装,还有反映豪强大族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如鸡笼、狗舍、羊圈、仓、车、多子槅等。
湖南省长沙近郊杨家湾、砚瓦池、子弹库、金盆岭、左家塘等地西晋墓发现的青瓷俑很有代表性。内容包括高冠执板的骑吏、持简作书的文吏、持各种什物劳作的侍从、持刀及盾的武士和骑马演奏的乐队。其做法很简练,用泥料塑出人物身躯,安一个圆球即为人头,头顶捏尖,刻几条痕迹即为帽子,戳几个小孔就是眼睛、鼻子和嘴;圆泥条粘成四肢,所持的武器往往是一小块泥片。
东晋、南朝时的瓷俑沿袭西晋的传统,但随葬品数量减少,一般只有男仆女婢各一人,有的有牛头状镇墓兽,或牛车、鞍马模型、三蹄足凭几等,时代特征很突出。
南朝以后,彩斑装饰逐渐减少,青瓷釉上彩工艺的做法是在施过釉的瓷坯上用毛笔点画黑褐色彩料,晾干入窑焙烧,当窑中焰火升到一定温度时,釉层熔融,彩料融入釉层而不流动浸漫,青瓷烧成后在器物上就出现黑褐色彩斑。
青瓷釉下彩或釉上彩皆为褐黑色,其呈色原料都是铁的氧化物,有的取自泥土中的铁锰结核,有的取自含铁量很高的红土,粉碎磨细,去掉杂质即可调成画彩原料。
六朝时期江南地区还发展起青瓷高温釉上彩工艺,这种装饰始于西晋晚期浙江南部的瓯窑,有的作散点式,有的连缀成简单图案。
南朝青瓷瓷窑作坊的建立比两晋更加广泛,工艺趋向朴素实用。常见的器形有钵、碗、盏、盏托、小碗、深腹敞口碗、双耳盘口壶、鸡头执壶、平底或带圆饼足的唾壶、仰覆莲瓣纹罐等。
南北朝的造型有莲花尊、贴花罐等,其中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盘口壶壶身渐趋细长,盘口加大,钵、碗类器物腹部加深,圆饼形足的形式更普遍。圆形青瓷砚由3足变成6足或多足。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窟,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却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
纹身,即文身,古代称为涅,是在人身上刺字,刻印。用墨(黑)色在人体上刺成各种文字,或画成各种图案,以表示自己的信仰和部落图腾(图腾)的信仰。现代人已经不再满足于这种刻板的方式,在科技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背景下,人们更愿意以更加自由、个性、张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属兔的人纹身忌讳:
1 属兔的人不适合在肩膀上纹身,因为兔子的肩部有块月形白斑,所以属兔的人在肩膀上纹身会破坏自己的运势。
2 属兔的人不适合在手上纹身,因为兔子的手部有块白斑,所以属兔的人在手上纹身会破坏自己的运势。
3 属兔的人不适合在脚上纹身,因为兔子的脚部有块白斑,所以属兔的人在脚上纹身会破坏自己的运势。
4 属兔的人不适合在腰部纹身,因为兔子的腰部有块白斑,所以属兔的人在腰部纹身会破坏自己的运势。
5 属兔的人不适合在颈部纹身,因为兔子的颈部有块白斑,所以属兔的人在颈部纹身会破坏自己的运势。
6 属兔的人不适合在耳朵纹身,因为兔子的耳朵有块白斑,所以属兔的人在耳朵纹身会破坏自己的运势。
7 属兔的人不适合在眼睛纹身,因为兔子的眼睛有块白斑,所以属兔的人在眼睛纹身会破坏自己的运势。
8 属兔的人不适合在嘴巴纹身,因为兔子的嘴巴有块白斑,所以属兔的人在嘴巴纹身会破坏自己的运势。
9 属兔的人不适合在眉毛纹身,因为兔子的眉毛有块白斑,所以属兔的人在眉毛纹身会破坏自己的运势。
10 属兔的人不适合在生殖器官纹身,因为兔子的生殖器官有块白斑,所以属兔的人在生殖器官纹身会破坏自己的运势。
以上就是属兔的人纹身忌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实际开车上路跟在驾校里学车有很大的差别,真正上路时没有人会帮你踩刹车,要独自应变各种路况。新手上路,内心会很彷徨无助、忐忑不安,且缺少行车经验,远离前车、行驶缓慢、时常熄火等都是新手比较常见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车流速度,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新手开车技巧,供新手们参考。
第1计:调整好驾驶姿势
正确的驾驶姿势对安全行车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可以消除长时间驾驶的疲劳,保证良好的驾驶视野,而且还可以使驾驶动作更准确、迅速与合理。驾驶姿势主要与转向盘及座椅有关。在坐进驾驶席之后,首先应该深深地坐在座椅后部,使腰部和肩部靠在椅背上。先感受一下座椅的前后距离和靠背角度是否合适,然后把手臂伸向前方,自然握住转向盘的两侧。这时,必须使手腕能自由地弯曲,活动自由。腿部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用脚踩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或油门时不费力,而且身体不必前倾,此时的位置就基本合适了。如果不合适,可以前后滑动一下座椅的位置,或调整一下椅背倾斜的角度,使之达到上述要求。
开车时不要过分紧张,很多新手初次上路之后往往感到腰酸背痛,主要就是因为坐姿不对,身体过分紧张,这样全身僵直着与车较劲,腰酸背痛就在所难免了。行车过程中不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开车,要适当调整坐姿,以消除疲劳。
需要强调的是,在调整好驾驶坐姿之后,千万记得系好安全带,避免在行驶途中突然想起未系安全带而导致紧张情绪和不安全因素。
第2计:轻松玩转转向盘
驾驶姿势调整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转向盘的握法和操作了。手握转向盘的位置,以两只手握住转向盘3点与9点钟方向(即水平两侧)时手肘微弯为最佳,因为这可使手臂有充分的活动区域来迅速操作转向盘。手握转向盘时不要紧握,而是轻轻握住外缘。很多新手总是紧握转向盘,造成手部大量出汗,影响动作准确程度,而且在换挡时还容易产生非正常打转向盘的情况,埋下了事故隐患。
转向盘的操作依据车速快慢而有不同程度的转向动作。车速越高,转向盘的转动幅度要越小。转动时要双手操作,以一只手上推、另一只手就下拉的方式接力转动转向盘。
另外转向盘有自动回正功能,在快速回转时可放松手掌让转向盘自行快速回正,但并不是任由它自行旋转,双手仍需扶着转向盘保持随时可以控制的状态。
有些新手在汽车掉头或大转弯时,把手伸进转向盘内侧打方向,这就是俗话说的“掏轮”。这样打方向看似省劲,但遇到紧急情况时,手不能及时抽回来做应急处理;遇上前轮方向突变,极易伤及手臂。新手应改掉这种不良习惯。
第3计:熟悉挡位
绝大多数新手初次上路所驾车型(以手动挡为例)与学车时开的车不同,因此对挡位很陌生。如果不花时间熟悉挡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开车时不知道自己挂入几挡,经常低头看换挡杆,很容易因为精力分散造成交通事故。特别是遇到复杂路况时,由于紧张还容易出现挂错挡导致熄火的情况,因此初次上路前必须先熟悉挡位。
通常挡位的位置分配都会清晰地印在换挡杆的手柄上,当你坐进自己不熟悉的车时,熟悉不同的挡位是第一步。可以采用以下步骤熟悉挡位。
1原地不着车熟悉挡位
此时先看着换挡杆手柄顶端的挡位示意图将离合器踏板踩到底换挡,注意有无倒挡锁。在对挡位相对熟悉之后,将视线离开换挡杆,使用正常行驶时的换档方式熟悉挡位。
注意:原地换挡时如果挂不上挡,可在一次踩下离合器踏板后,再次踩下离合器踏板换挡,一般会顺利挂入挡位。
2行进中熟悉挡位
在空旷的地带或车流量很小的路面行驶,在行进中熟悉挡位。此时要坚持不看换挡杆换挡,同时在换挡时要顺序加挡,并注意练习油离配合。
注意:在着车时要牢记将换挡杆置于空挡,在行驶时注意避让突然出现的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
第4计:熟练油离配合
驾驶手动挡车型时,最佳的油离配合不但可以使车辆平稳起步行驶,使动力顺畅输出,而且还可以省油和延长离合器的使用寿命。这项技能往往是新手最不容易掌握的,经常会出现起步时熄火、车身抖动的情况。另外行车换挡时由于离合器松得过快容易造成顿车,这样不但毁车,而且驾乘感觉非常不舒服。还有些新手由于离合器操作不熟练,养成了习惯性踩踏离合器踏板的毛病,造成离合器长期处于半离合状态,加速离合器的损坏。
正确的油离配合要结合车速进行调整。起步阶段将挡位置于空挡,着车后踩下离合器踏板,将换挡杆挂入1挡,慢慢松开离合器,配合油门,起动汽车。踩离合器踏板时必须踩到底,在缓慢松开离合器踏板过程中感觉车身的抖动和移动趋势,当车辆有轻微抖动并出现移动的趋势后缓慢加油,继续缓慢松离合,直至彻底松开,使车辆平稳起动。
车辆在运动中换挡时油离配合同样重要。随着车速的增加,油离配合的过程逐渐缩短,即离合器踏板的松开速度要加快。为了保证换挡过程顺畅,油门也要合理配合,千万不要猛加油。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在换挡过程中车辆运行平稳,速度平缓提高,感觉不出明显的瞬时减速和加速。反之,在减速降挡时要先适当制动,当车速合适时踩下离合器踏板换挡。
第5计:找准换挡时机
很多新手不知道该什么时候换挡,经常会出现低挡位高转速的情况。正确的换挡应该是在汽车起步之后,随着发动机转速增加,配合不同车速,换入相应挡位。
通常,当转速提高到一定程度,发动机工作噪声就会增大,此时就必须升挡,换挡的时机一般在发动机转速为2 500~3 000 r/min之间(不同性能的发动机会有所不同,使用时要先阅读使用手册)。新手若没有学会根据发动机声音变化换挡,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观察一下转速表,感受在最佳换挡转速时发动机的声音变化。减速换挡原理相同,但应注意当车速过快时,先将车速降低到相应范围内,然后再进行换挡。
有些驾驶员习惯于根据车速换挡,但此种做法不太适合新手,因为新手的速度感往往还没有建立起来,建议新手还是采用根据发动机转速换挡的方法。但大家还是应该了解不同速度阶段的相应挡位。以5挡手动变速器的车辆为例,通常情况下,起步后当车速低于20 km/h时应选择2挡,当车速为20~60 km/h时选择3挡,当车速在60~80 km/h之间时挂入4挡,如果车速超过了80 km/h就可以挂入5挡了。
第6计:学会眼观六路
驾驶员坐在车里视野有限,单凭肉眼通常只能看清前方的情况,对于左、右和后方的情况只能借助车内后视镜和2个车外后视镜了。而一些驾驶动作,如转向、倒车、并线和超车等,必须借助后视镜方能安全完成。因此新手上路首先要学会通过后视镜观察路况,进而实现“眼观六路”。特别是对于一些学车时驾驶货车的驾驶员,学会用后视镜观察路况尤为重要。在实际驾车过程中,新手往往是紧盯着前方,而忽略了左、右、后、上和下5个方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眼观六路”呢
在保证车辆在车道中央行驶且路况不甚复杂的情况下,强迫自己将紧盯着前方的目光移出一些,用眼睛的余光分别观察3个后视镜、路面及车辆前上方,保持你的中心视野能扫视到广阔的路面状况——前、后、左、右、上和下。前方观察要尽可能远;后方观察靠中、左和右3个后视镜,看到后方所有车道上跟车的距离和速度;左、右观察从路的最左到最右,包括对面来车,左、右路边的停车、行人和路口里欲转出的车辆;往上看要看到路牌和信号灯;往下看要看到路面标志线和路面障碍。
在扩大视野的过程中车速不宜过快,而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逐步扩大观察的范围。
路上开车长时间凝视一个物体很危险。因此要锻炼自己的目光移动,不要太专注于某辆车(如前车)或其他事物,要学会走马观花。另外在并线或超车前,要经常探视反光镜,避免盲区的影响,随时掌握汽车后面的情况。
第7计:专门练习停车入位
最令新手头痛的就是停车了,有些人戏称:别看很多新手在路上开车像模像样,一到停车时就露馅。很多新手都有“停车恐惧症”,而且由于不经常停车,因此锻炼的机会也少,停车技巧提高得很慢,因此新手停车时常发生刮蹭事故,这更增加了新手的停车恐惧心理。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练,要在“高手”指导下专门练习各种停车方式。
练习时要着重练习2种新手认为比较难的停车位,一种是前后有车,中间留有停车位;另一种是左右有车中间留有停车位。
第一种车位的入位要领是一定要倒入,可以借鉴在驾校学习的“移库”方法,让车尾先入才能顺利到位。
第二种车位入位有两种方法,一是正向驶入,另一种是倒入。正向驶入时较为简单,注意与左右两车的距离,以不妨碍左右两车开门为宜。倒入时可以借鉴在驾校学习的“贴库”和“倒库”方法。
第8计:反复验证跟车距离
新手往往判断不好与前车的距离,因此经常出现离前车较远的情况,影响了车流速度,同时给其他车辆并入其前方创造了条件,造成了事故隐患。还有些胆大的新手跟车很近,但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较差,一旦前车减速或停车稍快,很容易发生追尾事故。那么跟车时怎样做到距离合适呢
不同的路况和不同的车流速度下跟车的距离不尽相同。总的一个原则就是前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即在前车减速或制动时,两车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从而有足够的时间供后车驾驶员做出反应,采取制动措施。同时保持有限的跟车距离又可有效防止其他车道上的车辆随意并入自己的前方。新手上路最好能在不同路况进行反复练习,练习时选择有多条同向行驶车道的路面,行车时可参考旁边车道车辆的跟车距离,自己加以验证,不过练习过程要循序渐进,跟车距离要从大到小,直至合理的安全跟车距离。
第9计:轻松面对会车
在行车过程中,上行车与下行车的相错称为会车。很多新手恐惧会车,特别是在路面较窄的路面会车时,新手往往会产生紧张情绪,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会出现熄火、停车让行,甚至造成两车相互刮擦、相撞,或碰刮路旁非机动车辆、行人以及路侧隔离设施等。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新手首先要在心理上克服紧张害怕的情绪,轻松面对会车。
正确会车要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会车时心理上的慌乱和操作上的忙乱。为此,会车前要做到一看二算三慢:一看,即看对向来车的车型、速度和装载情况,前方道路的宽度、坚实情况,路旁行人、车辆情况,路旁停车以及障碍物情况等;二算,通过观察和比较估算出两车交会时大致位置,占路情形,以留出合适的横向安全间隔;三慢,即会车时要放慢车速,临近交会时条件不良,更应控制车速,不能盲目交会,必要时应该先停车,以达到两车顺利交会的目的。
会车还要注意有关让行的规定,要及时合理让行。夜间在没有路灯或照明不良的道路上,会车时互闭远光灯,改用近光灯。
第10计:摸索并线动作和时机
很多交通事故是因为驾驶员并线不慎造成的。对于新手来说,并线是一项很恐怖的事:川流不息的车、不时响起的喇叭和闪烁的灯光、其他车驾驶员嘲笑的眼神,都会使新手感到莫名的恐惧。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新手在未完全掌握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路况、跟车距离等基本技能时尽量老老实实开车,非万不得已不要并线。待条件成熟之后,你会发现并线其实很简单。
并线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能影响其他车的正常行驶,正常行驶的车没有义务和责任让并线车辆先通行,因此不要强行并线。并线时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并线动作要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并线要提前作准备,一定要将车道前后的状况都看清楚再并线。重点看看要并入车道里车的行驶情况,诸如该车道内车辆的速度,前方是否有拥堵或减速情况,两车之间是否有足够的距离供你并线,弄清你的后视镜盲区内是否有车辆。并线时先打转向灯,然后加速驶入要并入的车道,完全进入车道后回正转向盘,并将转向灯回位。
并线时要讲究公德,不要强行并线,造成后车减速让行。不要在并线刚刚完成之后就制动,这些坏习惯很容易招致他人反感。
第11计:慢倒车
新手很容易犯顾前不顾后的毛病,因此在倒车时经常发生刮蹭事件。
倒车行驶要比前进驾驶困难些,主要是视线受到一定限制,不易看清车后道路和障碍情况,加之倒车时,后轮变为前导,前轮变为后跟,主观感觉上发生差异,控制转向的位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倒车时的操作就会觉得没有前进时顺手、方便、灵活和准确。新手在倒车时一定要切记一个字——慢。
倒车前要通过观察后视镜和转头透过后挡风玻璃观察车后和车左右两侧的情况,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和汽车的外廓及装载的宽度、高度缓慢倒车。
倒车时注意前、后有无来车和行人,发出倒车信号,鸣喇叭,以警告其他车辆和行人。然后,在车身停稳的情况下将换挡杆挂入倒挡。倒车时,要稳踩加速踏板,时速不超过5 km/h,不可忽快忽慢,防止熄火或因倒车过猛而造成危险,同时要实时通过后挡风玻璃和后视镜观察进展情况,并注意修正方向,防止车头和车尾发生刮蹭。
第12计:学会观察交通标识
新手虽然学过交通法,但由于对交通标识没有切身感受,因此最容易发生违反交通标识的行为。同时由于对交通标识不理解或未及时发现,还容易发生走错路、走冤枉路的情况。这些情况都是在所难免的,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见得多了,也就掌握了。
为了方便观察交通标识,新手在开车时要注意路边、路上方设置的指示牌,视野要远要高,弄清交通标识指示的含义后再行车。
另外在接近路口时,在行车道上会有导向标志,新手往往会因为紧盯前方,而忽略了路面上的导向交通标识,导致了违章或者走冤枉路。因此驾车行至路口前方时要提前减速,注意观察路面和前方路口处的交通标识,正确选择自己的行车路线。
第13计:用心记熟道路
很多新手在熟悉道路方面都很头疼,特别是在遇到立交桥、交叉路口等复杂道路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走,即使自己已经走过几次也不记路。新手因为驾驶技术不熟练,坐在驾驶位置手忙脚乱,更不要说记路了。按常理说,开车记路是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开车记路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用心,谁都能把路记得清楚。
第14计:掌握行人动态
不同年龄的行人在路上会有不同的动态,新手应该学会区别对待他们,根据不同的行人及时改变行驶方式,这对安全行车很有帮助。
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他们在路上具有行走路线多变和走停不确定的特点,所以在路上开车时如果遇到儿童一定要减速,千万不要和儿童抢道。年轻人精力旺盛,头脑反应快,敢于冒险,敢在车辆临近时横穿道路,或不走人行道而走车行道,甚至爬越道路隔离护栏。针对年轻人的这种特点,驾驶员应尽量为他们留出空间和余地。老年人一般行动迟缓,视觉和听力较差,他们过马路时往往没有看见来车或不能正确判断车速,有些老年人甚至只顾低头走路,根本不看往来的车辆。因此在路上行驶尽量远离老年人,也不要鸣喇叭,以免惊吓到他们。
有些骑自行车的人经常改变行车路线,有空就钻,这很不利于行车安全。所以在路上行驶应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要防止骑车人突然摔倒,出现危险。
第15计:复杂路况注意观察
在路上行驶时,经常会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穿行道路,这种情况在城市中尤为常见。如果驾驶员遇到这种情况处理不当,就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在城市中的闹市区或交叉路口,特别是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没有明确划分的路段,行人和机动车强行的情况十分普遍。根据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在没有明确交通信号标志的路段,机动车应主动让行行人和非机动车,因此新手要学会避让行人,切不可意气用事,开赌气车。
在一些交叉路口,由于一些建筑或树木的原因影响了驾驶员的视线,这时应使车辆缓慢行驶,注意观察,防止从路口突然窜出行人或其他车辆。
第16计:学会分辨错误的驾驶姿势
有些新手具有好学的精神,他们很羡慕老驾驶员驾驶车辆时的操纵自如。在其他驾驶员开车时,他们会仔细观察并学习驾驶姿势和驾驶习惯。但是有些驾驶员的驾驶姿势和驾驶习惯并不正确,例如很多人习惯左手握转向盘,右手握换挡杆,感觉这样操作起来很方便,也很潇洒,但是这样做是错误的。这不但影响对突发事件的应对速度,而且右手握换挡杆时,手会给换挡杆一个向下的压力,长期这样做会使换挡机构磨损加剧,影响换挡机构的寿命。
第17计:正确躲避障碍物
新手在路上行驶遇到障碍物时,并不是都会正确处理,例如有些驾驶员在路上行驶车速太快,来不及观察路况,看见障碍物时已经距离很近,所以只能从障碍物上面冲过去,这样对汽车的底盘和轮胎都会造成一定的损伤。有些驾驶员行驶时和前车跟车太近,这样就无法观察前车之前的路况,当前车安全避让过障碍物时或前车出现紧急情况时,自己就来不及采取正确的行动了,只能紧急转向或制动,这样就会造成附近车辆的紧急转向和制动,容易出现连环交通事故。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路况的观察不够。因此在行车时要随时观察路面的情况,将视线放远,在发现障碍物后提前减速,同时观察左、右和后3个方位的车辆行驶状况,适时绕开障碍物。
第18计:夜间驾车谨慎行驶
很多驾驶员喜欢夜间开车,他们认为夜间道路上车辆和行人少,驾驶起来比较轻松。但是夜间开车也有很多不利因素,其中光线不足,目标不清晰,难以辨明就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虽然有前大灯照明,但是会车时对面汽车的光线经常让人睁不开眼睛;另外后面车的车灯照在己车的后视镜上也会引起眩目。作为一名新手,应该养成会车时将灯光变换成近光灯的良好习惯,这不仅改善了对面驾驶员的视线,更重要的是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夜间光线差,一定要谨慎驾驶,若路面光线较好,行车时使用近光灯;若路面光线很暗,甚至没有路灯,最好是开远光灯行驶,但在会车前要注意及时换成近光灯。夜间行车特别要注意路边的行人,例如很多老年人喜欢穿深颜色的衣服,这在夜间很不容易被发现,而且他们的听觉和视觉都很差;注意是否有逆行的行人,坐在路边的行人以及堆放在路边的砂石等杂物。
第19计:练好坡路起步的基本功
在城市拥堵的道路上,特别是很多车在排队上立交桥的时候,起步停车是常有的事情。有些立交桥的坡度较大,如果没有练好坡路起步的基本功,此时真是寸步难行了。一起步就熄火溜车,后面的车使劲按喇叭,这时你难道能下来推着车走吗你不想让这种尴尬的情景出现在自己的身上吧,那么只有多做练习,练好坡路起步的基本功。新手上路初期坡路起步时必须用驻车制动(手刹)配合,这样能防止溜车。一旦油离配合熟练了之后,在一些坡度不是很大的坡道上可以使用熟练的油离配合快速坡起。
第20计:适应各种不同的车型
这里所说的适应各种不同的车型,不是说你只会开轿车,却让你去开卡车,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但是你可以利用适当的机会去熟悉驾驶证允许驾驶的车型。例如你不能只会开桑塔纳,却不会开捷达,否则万一需要你去开捷达,你总不好意思说不会开吧!但是在尝试其他车型时最好有熟悉这种车型的驾驶员在旁边指导,帮助你熟悉挡位和各种功能的使用,不要不好意思请教别人,谁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大家都能理解。
第21计:需要停车时应平稳减速
在路上行驶时,如果看见哪辆车制动时车辆“点头”的幅度大,那么这辆车的驾驶员很可能是新手。新手停车时控制不好车速是很普遍的问题,总是让坐在车里的人有坐船的感觉。为了避免紧急制动或制动力度过大,新手应该在到达停车目的地之前进行预先制动,可以采取“点制动”的方法缓慢降低车速,在踩制动踏板时力量应适中,慢慢地踩下,切不可用力过大使车速降得过快。
第22计:掌握好制动距离
在不同的路面上制动距离是不同的,在路上行驶时应根据车速情况、路面状况以及气候状况等因素,综合把握施加制动力的时刻和踩制动踏板的力度。对于新手来说,掌握不好制动距离是正常的,这需要经过时间和里程的磨练才能把握得恰到好处。
在练习时要把握一个“缓”字,可采用提前制动,缓慢加力的方法,不断摸索制动时刻和制动力大小的最佳匹配。
第23计:防止操作不当造成熄火
熄火是新手驾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红灯变绿灯时起步熄火,在跟车时起步熄火,换挡不及时拖挡熄火,制动幅度过大熄火以及转向角度过大时熄火等情况,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虽然出现熄火的情况多种多样,但是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离合器、油门、制动以及挡位配合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这就要求新手尽快熟悉自己所驾驶的车辆,掌握油门踏板的轻重,离合器自由行程的长短,如果踏板位置不合适可以进行调整。
第24计:合理对待其他车的并线
在多车道上行驶时,车辆之间的并线是很频繁的。当遇到有其他车想并入自己车前面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自己车速较快,应适当减速让其他车并入自己车道,切不可加速阻止或故意将其挤出车道。对于没有打转向灯就突然并入自己前面的汽车,应尽量避让,不要心情急躁,否则会影响自己的行车安全。
第25计:准确判断后部车辆距离
对于前方车辆距离和位置的判断,驾驶员直接观察就心中有数,但是对后方车辆距离和位置的判断,新手往往很难把握,这样在超车、并线时往往容易出问题。要想对后方车辆距离自己究竟有多远、确切位置在哪里有一个准确的判断,除了要用好车辆的后视镜之外,还要在必要时侧头观察盲区内有无车辆,但车辆前行时切忌回头观察。
新手要熟悉后视镜中的影像与实物距离的差别,练习时可先在停车场进行,停车后通过后视镜观察后车距离,然后下车验证实际距离,做到心中有数。在路上行车时要根据己车和后车速度,适当调整车距。
第26计:不同路况的驾驶技巧
在各种各样的路况下,首先要保证行驶的安全性,其次要能根据不同路况特征,掌握好驾驶技巧。对于一般城市道路,应选择好路线,控制好车速;在拥堵路面上,应保证与前车和后车的安全距离,同时要防止那些“抢道”行驶的车辆与自己的车辆发生磕碰;在高速路上,不宜过慢,不长期占用超车道,远离大型车辆;在城市快速路上,应特别注意在并线和超车时的安全;在山路行驶,应选择低挡位,并正确掌握转向盘;在连续转弯路上,应尽量贴着弯道内径中心转弯,这样不论是遇到对面来车需向外侧让路,还是防止转弯离心力使车辆外甩,都有较大的安全回旋空间;在急转弯时,应善用喇叭和大灯提醒对面车辆提高警觉;另外还要学会在雨天、雪天和雾天等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行车技巧。
总之,在不同路况下关键要快速适应环境,把握好挡位、车速的关系,同时要善于使用灯光、制动和后视镜。
第27计:适时超车
新手上路一般不敢轻易超车,不同的路段、不同的路况超车,都有不同的驾驶方法。如无特殊情况,尽量从左侧超车。超车时,首先观察左前方,再观察左后视镜及左后视镜死角(盲区),确认安全后,打左转向灯,逐渐切入前方车辆左侧行车道。在接近前车左后方时,可鸣笛提醒前车(在市区禁止鸣笛的地方不要鸣笛)。超车完成后,转向灯复位。如果夜间超车,则用变换远近光的办法提醒对方。超车后根据前方路况决定是继续沿着当前行车道前进,还是汇入原右行车道(如果在高速公路上超车,必须返回右侧行车道)。如果需要返回右侧行车道时,则必须与被超车辆拉开一定距离时,再打右转向灯转换到右侧行车道。
新手开车四不要
1、千万不要乱用应急车灯
应急灯只能在能见度急低以及车辆是静止的时候,或者行车中出现了紧急情况时使用。一般的大雨或者阴天别开应急灯,打开你的前后雾灯就可以了。不要看着路上其他司机开了你就开。在大雨情况下,大家都开着应急灯行驶,万一其中真的有一辆是坏车停在了路中间,后车根本无法分辨,安全隐患太大。
2、不要乱踩油门和刹车
正常路段,速度总会有增增减减,油门和刹车最好不要一直踩着,否则容易超速或顿挫。按照车辆递增,踩的时长和深浅要缩小。下坡路段还好,堵车用不上油门,刹车轻重踩配合就行。上坡路段踩油门就冲,踩刹车就停,特容易顿挫,自己的体验感都差,别说乘客了。
3、开车要心态好,不要置气、不要着急
有些老司机仗着技术好,肆意不打灯加塞变道、用灯闪人等等,别放心上。保障自己安全第一,情愿被骂,不要慌乱踩油门。
4、别和乘客讨论问题,一走神很容易撞上什么
新手尽量不要和乘客讨论问题,导航告诉哪个方向,直接告诉你。尽量别讲得嗨让你沉进去,否则脑袋会思考延迟一两秒撞护栏上去……至于路段走错,将错就错,绕点路就回来了,比停下来安全。
肩部也称肩胛带,包括锁骨、肩胛骨和肱骨上端,及附着其上的韧带及肌肉。它由3个关节组成,即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和肩关节。它们都参加关节活动,形成一个整体。胸锁关节是轴心,最大弧度表现在肩关节的活动上。
视诊:要从前后两方面观察,对比两侧。
肩前有无畸形、肿胀、肌萎缩等。锁骨位于皮下呈横S形,骨折时,向前上方成角,肩胛下垂。方肩畸形发生在肩脱位,或肩锁关节脱位,锁骨远端向上突起,破坏了肩外缘圆形弧度;也可发生在三角肌萎缩(结核)或麻痹,后下常合并肱骨头向下移位的现象,所谓“半脱位”。
肩后主要观察肌萎缩,肩胛骨畸形成胛块。斜方肌、菱形肌麻痹时肩胛骨下垂,前锯肌麻痹时肩胛骨离开呈翼状。有时偶见肩胛骨高位称“高肩胛症”。
触诊:沿着锁骨寻找压痛点、成角畸形、异常活动或肿块;压痛点多位于肩前二头肌腱沟,有时在肩峰下肱骨大结节或肩胛骨外缘附近的肌群;肩关节脱位时,肩关节盂空虚,在喙突下或腋窝可触及肽骨头。肩三角,即肩峰、大结节、喙突形成的等边三角形也变形;肱骨颈骨折时,肩部周围压痛明显,有时可触及骨折端异常活动和骨擦音。
活动:肩关节活动范围很大,有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和环行运动。上述3个关节都参加活动,任何一者有异常,都能影响整体活动。肩外展是主要的功能活动,肩关节本身占2/3,约为120度,其他关节点占1/3,约为60度。
肩关节的被动活动术者立于病人身后,一手固定肩胛骨下角,另一手移动上臂,作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并可用角度尺测量。测量肩关节旋转时,常须将肘屈曲90度位,前臂外展的角度代表肩外旋的角度,前臂内收代表肩内旋。
对疼痛肩关节疾病,如肩周炎,要仔细分析因肌痉挛或关节囊挛缩致的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区别因关节内疾患如结核引起的关节僵硬。
肩胛带的主动活动主要检查肌群的功能。三角肌麻痹时,肩能外展;斜方肌麻痹时,肩外展角度减小且无力;前锯肌麻痹时肩外展困难,仅能到一定角度,且肩胛骨离开肋骨翘起呈翼状,即所谓的翼状肩胛。
有时肩部活动时可听到响声,所谓“弹响肩”,多来自肩胛骨与肋骨之间异常摩擦所致,如肩胛骨内缘畸形,肩胛下肌肥厚,肋骨畸形等。
蒙族舞蹈的肩部元素如下:
1、肩部抖动。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的肩部元素之一是肩部抖动。舞者通过肩部的快速抖动,表现出舞蹈的节奏感和力度感,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力。
2、蒙古族舞蹈中的另一个常见肩部元素是肩部扭转。舞者通过肩部的扭转,表现出舞蹈的柔美和流畅感,使整个舞蹈更加优美动人。
3、肩部起伏。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元素还包括肩部起伏。舞者通过肩部的起伏,表现出舞蹈的情感和内涵,使整个舞蹈更加深刻有力。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元素还包括肩部挺直。舞者通过肩部的挺直,表现出舞蹈的刚毅和坚定,使整个舞蹈更加有力量感。
4、这些肩部元素不仅能够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更能够表达出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蒙族舞蹈介绍:
1、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
2、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
3、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
4、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青铜甗的读音是qīng tóng yǎn。
青铜甗此展品为春秋时期文物。高436厘米,直径33厘米。青铜甗,为上下分体,上半部甑有双曲扳耳,腹部有起筋棱线,从口沿处起至下腹部,有三组环带状,包裹雷纹的曲蛇纹,底部有中心“十”字纹放射形漏孔“箅”。
下半部鬲,肩部有双环,腹部起筋,两组与甑身相同的包裹雷纹的曲蛇纹。三足间有火烧黑色痕迹。现收藏于深圳望野博物馆。
展品为春秋时期文物。高436厘米,直径33厘米。甗为中国古代一种炊器,功能相当于现在蒸锅。最初为陶制,后逐渐出现为青铜制品,广泛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其上部为甑,下部为鬲,是两者结合的一种蒸食器。
鬲形似鼎,有三足,足间烧火加温。甑底有穿孔的“箅”和鬲之间分隔,鬲内盛水。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或肉食,上层放食物,下部煮水加温,蒸气通过中间“箅”的将上部的米或肉蒸熟。甗主要为日用器,亦兼作礼器,并与鼎、盘等配合。
青铜甗文物介绍:
形制有圆、有方,多为圆形、立耳,少数为方形;有上下合体者,也有上下分体的。 从器形变化上来讲,新石器时代的陶甗,甑部较大,鬲部较小。商及西周早期的铜甗,甑、鬲比较多的是混体合铸,有两直耳。
春秋战国时的甗,甑、鬲多为分体,直耳变为附耳。晚期的甗又有方形、四足、两耳、上下分铸者,其方形甑内有隔,可同时蒸两种食品。青铜甗,为上下分体,上半部甑有双曲扳耳,腹部有起筋棱线,从口沿处起至下腹部,有三组环带状。
包裹雷纹的曲蛇纹,底部有中心“十”字纹放射形漏孔“箅”。下半部鬲,肩部有双环,腹部起筋,两组与甑身相同的包裹雷纹的曲蛇纹。三足间有火烧黑色痕迹。整个器物通体绿、蓝锈,一周纹饰有范线接痕。
汉服的主要服饰结构分为基本结构、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系带隐扣。
基本结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交领右衽: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另外一种作为“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经常运用。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领型为盘子状的圆形,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在汉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盘领款式。
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子,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这样。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一直以来,汉服袖子的标准样式就是圆袂收祛,先秦到汉朝所反映的实物无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来,除了唐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
“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主要有这几种用法:参与日常体力劳动的庶民服装、军士将领的戎服、取其紧袖保暖的冬季服装等。有时候历史上各朝代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关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汉唐时期贵族礼服多用宽广大袖,宋明时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
系带隐扣:
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实用性的,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
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汉服的大带与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