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写下的。所以,根本没资格说是在评论这部作品,只想表达,自己是怎样崇拜着这部作品的。
曾经在初中阶段买过一段时间的《科幻世界》杂志,并不是对科幻小说怀有多大的兴趣,单纯就是喜欢各种文字出版物。后来实在看不懂,买了很多期也没看,就放弃了。
可见,我个人绝对不是科幻迷。因为自身科学知识的匮乏,对这类题材一直是无感的。但是,即便像我这种完全无科幻小说阅读基础的人,仍然能感受到这部作品的伟大 。
对科学的理解,可能因人而异,但总有些东西是共通的。
之所以会找这部作品来看,完全因为之前《晓说》连续四期的介绍。很庆幸买了珍藏版,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小说。以后我的孩子长大了,希望他也能读读,能够放开视野,懂得:“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
之前听《晓说》介绍《三体》时就特别想买,当时就想,能让高晓松这样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人崇拜的人,得牛成什么样啊。
读过后,又去把介绍《三体》的那四期重听了一遍。
仍然还是不想剧透,但高晓松讲得真的特别有意思,先把里面说的有共鸣、觉得好玩的地方集中记录一下吧:
开始高说,自己看《三体》看了三遍愣没看下去,每次看到三四十页就停了,因为里面的文字不够美。
和朋友聊天时,人家说《三体》多么多么好。
高就说,我怎么就看不下去呢?人家就骂他:小资,骚柔,你那是因为胸怀还没打开……
全部看完后,高说:《三体》描述的世界和人性更大,他营造的世界,远远超过了文笔的限制。在如此宏大的主题下,文字的美感、情节特别是男男女女那些事儿算个P。(哈哈)
高说虽然自己学科学出身,但面对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去讲里面的细枝末节的科技内容,而忽略宏大诗意,愧对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
在描述人性方面 ,高说:大刘多次表达了对人类的绝望,当生存变成一个问题时,人类绝不会想起自己的信仰:你信基督,我信佛教,就是生存第一,互相残杀,争夺资源,把生存的可能性延长到最大。
人类永远有这几个特点,一个叫好了伤疤忘了疼、一个叫忘恩负义、一个叫历史给我们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教训……一会儿把人家当圣人给人家下跪,一会儿让人家给自己下跪,来回来去就这点事儿……
还有,里面的很多场景,都似曾相识,都曾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一个文明去侵略另一个文明,不是因为仇恨,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就如同三体也并不仇恨地球人一样。
人吃人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书中的这样一个情节:
在四十二亿人全体被驱逐到澳大利亚后,三体人的代表智子说了下面一段话:
……“ 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现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也到处如此。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进化的旗帜将再次在这个世界升起,你们将为生存而战,我希望在座的每个人都在那最后的五千万人之中,希望你们能吃到粮食,而不是被粮食吃掉 。”
高说:鲁迅先生说了,翻开人类的历史,就写了“吃人”二字,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到了现在,大家过惯了安逸的生活,开始讲民主,讲人权,就忘了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奢侈,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了。
在讲到程心这个圣母毁灭人类时 ,高说:圣母毁灭人类,才能给人们警醒,如果说撒旦、犹大毁灭人类,没什么稀奇的;但如果说耶稣、佛陀毁灭人类,才能达到震撼效果,犹如当头棒喝……
在讲到接触外星文明应该谨慎时 ,高提到霍金曾说过,不要试图去接触外星文明。不是说看着可爱的外星人,把TA抱回家养一会儿。(哈哈x2)
不要试图寻找,躲避就可以。霍金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面壁者,作为面壁者,我们都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也是自己的破壁人。
在讲到整部作品的脑洞时 ,高感慨,《三体》里面随便一个脑洞就能写一部精彩作品了,大刘却把这么多的脑洞都融在了一部小说中。希望他在成名后,即便在被动的推动下,不要变得鸡贼,把脑洞分着写,就如同音乐人会把好听的歌分成几张专辑出版一样,继续写出更伟大的作品……
因为高晓松在《晓说》里说得太好玩了,忍不住想记录下来。其实他本人讲得更完整、更有意思,因为不想剧透,就暂时摘录这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听听。
另外,还有几点想补充一下:
1 关于程心。
说实话,当我看到网上对这个人骂声一片的时候,有点奇怪。因为就像高晓松说的,这部作品的思想太过宏大。
那么,在这样一种宏大的视角下,去谈论作者喜欢某个角色、讨厌某个角色,都显得不是那么回事儿。虽然大家都怪程心太圣母,两次抉择断送了人类的未来。
但快结尾处,关一帆对程心说了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不可能毁灭一个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毁灭了,那是所有人,包括活着的和逝去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
而且,到了这个段位的作家,眼中的世界,应该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这么简单吧。
换个说法,宇宙都归零了,作者的好恶有什么关系么?我们读者的好恶又有什么关系么?
记得《奇葩说》中有一期,就是贾玲做女神的那一期。
当时的题目是这样的:贾玲在一条船上,其他所有人在另一条船上。
另一条船上有一个按钮。按掉的话,贾玲那条船就会爆炸,另一条船上的人就会得救;如果不按,多长时间之后,两条船同时爆炸,大家同归于尽。你按不按这个按钮?
其实情况类似程心面对的第一个抉择,但不完全一样。因为程心面对的是,按下按钮,同时毁灭两个星球文明;不按,毁掉自己星球。
她选择了不按,当时现场高晓松和蔡康永两位导师也都选择不按。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临阵叛逃、改变立场的蔡康永说的一句话: 人,要守住不作为的这个底线 。
也许这无关虚伪,无关圣母,只是人们内心对是非对错的一种坚守。
所以当程心面对第二个抉择时,从大众的观点来看,她必然又做错了,因为她内心的是非观就是这样的。
有时候人看似有很多条路可选,其实并没有,只有一条,就是你内心觉得最对的那一条,这是一个人的宿命。
只不过程心被放在了一个这样的位置上,所以她的宿命,也就成了全人类的宿命。
不是故意地忸怩作态装圣母,谁又不是在自己的三观指导下做事,都觉得自己一堆理、做得最对呢?
2 很多问题都是无解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当以为光粒要攻击地球时,人们争相乘坐穿梭机离开地球。为了节约时间,有人不想排队到发射台,直接在停泊区的人群中启动发射,核聚变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体温度,把周围的人瞬间烧成焦炭。
但如果继续等下去,所有人的命运也不过是一起毁灭,当AA也打算直接起飞的时候,被女主程心制止了。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AA停下操作,转身面对程心,“ 那样,过不久,我们、人群和地球就要一起变成碎片,在这些碎片中,你能分清哪些是高尚的,哪些是卑鄙的 ?”
(这句话的原话是出自电视剧《潜伏》,谢若林倒卖情报,被余则成责问时,他说:“现在两根金条放在这儿,你告诉我,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龌龊的。”)
这时程心的做法,相信没有人能说是错的吧?可为什么当她以同样的圣母之心,在人类存亡之时做出的两个选择,就这样被大家骂呢?
其实她一直都没有变,她一直都是绝对的圣母,变化的是绝大多数人心中的、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对错观:
即:毁掉你,留下我时,我怎样做;留下你,毁掉我时,我怎样做;留下你,大家一起毁灭时,我怎样做;毁掉你,大家也一起同时毁灭时,我怎样做……等等各种排列组合。
所以,相信作者写这部书,并不是为了扮演高高在上的救世主的角色,来给出答案。
更想说的应该是,面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问题,世上很多事,都是无解的吧。
书中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反复出现。
3 装得下宇宙,也看得见尘埃。
《三体》的三本书,各有千秋。
第一本贡献了全书的背景基调;第二本贡献了冷酷黑暗的生存法则;第三本贡献了对存在的终极思考。
不仅仅在科技方面脑洞大开,更难得的是,对历史有反省,对人性有彻悟。所有结合在一起,撑住了这部书。
读者会被作者硬拉着达到一个个逐层递增的高度,强迫去思考。
蔡康永曾经说过,人类自以为在毁灭地球,其实地球存在的几十亿年间,什么没见过,什么都没把它毁灭掉。人类才出现几年,现在所做的一切,不过就是在毁灭我们自己而已。
“ 在这些山的眼中,人类世界是什么样的呢?那可能只是它们在一个悠闲的下午看到的事:有一些活着的小东西在平原上出现了,过了一会儿这些小东西多了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它们建起了蚁穴般的建筑,这种建筑很快连成片,里面透出亮光,有些冒出烟;再过一会儿,亮光和烟都消失了,活着的小东西也消失了,然后它们的建筑塌了,被沙埋住。仅此而已,在山见过的无数的事儿中,这件事转瞬即逝,而且未必是最有趣的 。”
书中说,“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
当我读到人类忙活了几个世纪,自以为想出了自保的方法,找到了掩体躲避攻击。
但对于更高级文明中做清理工作的一个小人物来说,就是瞥一眼的事儿。
也就是人家说的,一眼看出有死角,清理不干净,需要改变清理方法。
那种震撼无法形容。作者强迫读者看到并认识到人类到底有多渺小。
“…… 与这地狱的惨烈不同,浑浊的海水中悄悄地酝酿着小小的故事。这时,有机分子在闪电和宇宙射线中诞生,它们碰撞、融合、裂解。这是一场漫长的积木游戏,持续了五亿年。终于,一根分子链颤抖着分裂,复制出另一根完全相同的分子链,然后它们分别吸附周围的有机小分子,再次复制自己……在这场积木游戏中,产生这样自我复制的分子链的概率如此之小,如同一阵龙卷风卷起一堆金属垃圾,落下后就组装成一辆奔驰车一般 。……”
说句题外话,如果说小说中有唯一一点泄漏作者个人内心小世界的地方,应该就是对其中女性的描写吧,暴露了理工科男生喜欢的那一类女生是什么样的。
还有,这个珍藏版的标点符号看着别扭,好像没有调整好文档的全角半角。
4 作者的知识储备已经不像人类了。
整部作品中包含但不限于: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电子信息学、脑神经学、计算机……以及各种关于历史、社会、哲学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算是自创的宇宙社会学。
一个人掌握这么多知识,像话么?
关键问题在于,作者在书中大篇幅描述的科学类知识,很多都是白写。因为像我这样的完全不懂,只能理解个大概,有时候还会觉得枯燥、含混而过的读者应该不少。
但作者又不能因此就乱写一通。里面涉及的科学界各学科最前沿的进展、发现、突破,需要不断学习、持续跟进多少年,才能把这些都合理地融进作品中啊。因为开脑洞也要有基础啊。
最吃力的工作,反而可能是最不讨好的。但又不能不做。
这些积累是多么浩瀚的一项工程,作者没有一味想着如何去迎合市场,单凭这一点,就非常值得尊重。
5 人类应该向刘慈欣致敬。
这一版第二部《黑暗森林》中,跋的标题就是这个。当时我看完第二本,心里就是这种感觉。
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顺带也总结了一下人类历史规律。作者知道的会不会太多了?
这一版第三部《死神永生》序的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想,假如有一天三体人真的降临,人类应该请大刘出山,参加地球危机委员会的工作。无论是威慑博弈、防卫反击,还是宇宙公关,大刘都是领先一步的专家。如果说天机不可泄露的话,大刘应该是我们这个世界最知晓天机的人之一了。三体人如果有一份追杀名单的话,他也绝对会名列前茅。小心啊,大刘 !”
伟大的思想可能就在于,人家一说,你觉得太简单啦,这我也知道啊;但人家不说,你打死都想不出。
比如黑暗森林法则,又比如“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好奇会想,这样一位心里装着宇宙的人,还会有房子、车子、孩子、工作等等一切的俗世烦恼么?还是也不能免俗?
就像《脱口秀大会》中,张博洋说的:…… 你们能理解那种矛盾么?我对宇宙是如此渺小,我对公司却如此重要。有多重要?不去上班,就扣我钱 ……脑子里永远同时存在两个问题:1 宇宙为什么这么大?2 今天中午吃点啥 ……
在这样一个娱乐经济的时代,商业文学作品如井喷式涌现,人们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利益最大化。
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分两步走的作品:第一步,按照大众喜好,写成畅销书;第二步,赶快拍成偶像剧/悬疑剧/武侠+爱情剧……
没有贬低的意思,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吧。
只是这些剧很多时候我不敢看,根据年少时的追剧经验,这种剧看了以后很长时间出不来,和现实反差太大,看后更郁闷。
但读书似乎就没有这种感觉,会感动、会震撼,但没有出不来的感觉。
可能阅读文字属于主动输入,主动地思考,决定了自己就会是主导。
所以,追星时会如痴如狂,读书反而心会越来越静。
莫言也好,大刘也好,都是用憨厚老实、无波无澜的面孔,掩盖着能装下整个人类、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自由灵魂。
想着这个时代,还有人愿意不声不响、不吵不嚷,默默地用文字努力为你打开一个世界。真的非常感动。
读过后,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和之前不再一样了,真是人生的一种幸运。
感谢你,大刘。
“我看到了我的爱恋
我飞到她的身边
我捧出给她的礼物
那是一小块凝固的时间
时间上有美丽的条纹
摸起来像浅海的泥一样柔软
她把时间涂满全身
然后拉起我飞向存在的边缘
这是灵态的飞行
我们眼中的星星像幽灵
星星眼中的我们也像幽灵
……”
(喜欢请转发评论,谢谢~)
查看全部完整版中英文小说书评,也可点击下方“了解更多”链接,一起来读更多中英文小说吧~
了解更多
纯属个人观点,说几条自己的看法,不服请勿辩。
作为安徽人,首先是对安徽的地理位置:所谓“华东六省一市”之一,却纳入中部“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尚不知可惜可悲。。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农业大省,安徽省的战略定位一直以来是重要的战略缓冲区——沿长江溯流而上,上海、苏州、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大都市,一旦外敌入侵,bulabula详细请参考各政策方针指导,在此略去不表。据说是因此战略上考虑要作为缓冲地区。安徽的邻居们:
1、山东,特指枣庄等地,此处可以把徐州拿进来一起讨论下,因为皖西、皖北大部分方言大多相通,众所周知,苏北鲁南也不富裕,帮不了什么大忙,基本处于人口集中的农业区,没什么大工业;
2、河南,与皖北皖西相邻,豫西南相对河南省平均水平也大多贫困,此处轻拍;
3、湖北,与皖西相隔大别山区(邓爷爷千里跃进的地方),两侧有红安、金寨两个将军县,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众所周知;
4、江西、浙江,基本山水相隔,而且赣北浙西的发展环境不见得比安徽好很多。
5、江苏,这里恐怕是以上观点里最为有疑惑的,苏南与皖南毗邻,为何泾渭分明,以致很多筒子们百思不得其解。建议大家有机会坐次上海到合肥的列车,从上海出发后,江苏一路越来越少工厂,越来越多农田。所谓苏锡常镇,依次向西经济水平也依次递减,南京也是近年来极力发展大城市才建设起来的。加上安徽省内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皖西皖北平原地多人多,皖东、皖南山多地少,人口也不见得多,于是造成苏南、上海大部分打工前来的农民工基本来自皖西、皖北,皖东基本横断其间。交通:远比北方差,近几年的几条线路才使得一些县市有了火车,往来多靠大巴,公路建设又极差,所谓地理位置好的优势并不凸显。人口:人口大省,6000万人口,年高考人数几近50万(本人07年高考56万大军,近年来听说略降)。合肥号称高校200余所,真正知名仅科大一所。200所高校的共通之处,毕业大多去了长三角。进入全国排名前十的人口大县,一半在皖西北。人多口杂,教育跟不上,当年著名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也是出自安徽。由于诸多原因,聚集安徽打工者最多的长三角地区,安徽人的口碑普遍是较差的。高晓松说过,安徽地分南北,风俗人情差异极大,基本格格不入。语言也差异巨大,据某观察从北到南唯一一个共通的字“照”(行、好之意)。吃的比较通行的是腊肉(冬季),淮河以北面食为主。近些年来,随着合肥、芜湖等的大规模发展,也可看到了一些现代化城市应该具备的配套设施,高铁、地铁……极大便利了外出工作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