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袋水肿该怎么消除

眼袋水肿该怎么消除,第1张

问题一:如何消除眼袋浮肿方法谁有? 有眼袋的话。1失眠,熬夜,长期伏案工作,化妆品感染,哭泣,晚上喝水过多,这时眼袋形成的最常见的原因。长了眼袋会使人显得衰老,精神不振,所以在日胆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2肾脏疾病。由于眼部皮肤很薄,当人的肾脏出现问题,水在体内代谢缓慢,晚上喝水就和容易让你在第二天起床时水肿,形成眼袋。 3先天遗传。原发型眼袋往往有家族遗传史,以年轻人为主。 4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妇女因为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容易在眼睑处造成体液堆积,形成眼袋。治疗专业的有日本的缨枉,上市以来深受女性朋友的喜欢。贵了些,不过贵的值得。只要有效果什么都值。对吧。

问题二:眼袋浮肿怎么办?该怎么办啊? 眼袋由于水肿造成,最好还是赶紧让它缩回去,要不然转成个慢性眼袋,再恢复原状可就难了。倒一碗热水放一勺盐,搅拌匀后,用脱脂棉或者化妆棉吸满盐水给眼袋做热敷,只需5-10分钟就OK了。一段时间后你就发现眼袋缩回去了。也可以用化妆棉沾冰的全职牛奶敷在眼袋处15分钟。还有日本的蒸樱这个也行的。是专门用来对付你这个问题的。现在因为国内没有普骇,所以定价有点贵。

问题三:怎么让眼袋消肿 去黑眼圈眼袋一、用牛奶轻轻擦拭眼周,减轻黑眼圈。二、用纱布蘸上酸奶,敷在眼睛周围,每次10分钟,眼周的皮肤就能喝饱水。三、涂抹眼霜时,手法一定要柔和,用无名指轻拍而不是涂抹,这样才不会造成细纹 四、涂完眼霜后把双手搓热轻轻捂在眼睛上更利于眼霜的吸收 五、眼睛干燥时,盛一杯开水,闭上眼睛靠近杯口,用热气蒸眼睛,之后马上涂上眼霜,或做个眼膜,很舒服喔。六、如果买不到眼膜 或觉得贵的话买一瓶好的抗衰老的化妆水 好的乳液都可以把它倒在厚手棉片上浸透 再分成均匀的两片 贴在双眼上可以把上下眼皮分开贴免的觉得无聊。之后最好在上面加一张保鲜膜。七、注意睡姿,避免长期朝一个方向侧卧,更不要将脸埋在枕头里,眼周很容易被挤压出皱纹。八、保证充足睡眠,多锻炼身体,多饮水,促进良好的新陈代谢,这样就不容易有黑眼圈了。九、面部表情不要太夸张,不能老是挤眉弄眼,时间长了眼角周围就会出现很多小皱纹,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十、烈日下外出一定要戴墨镜,不仅保护视力,也保护眼周脆弱的肌肤,秋冬也不能例外十一、特别干燥的季节,可以在使用眼霜的时候加少量的维E油,可以起到滋湿保湿的效果。眼部急救小方案: 1.对于长时间坐在电脑屏幕前的女生来说,滴上一滴眼药水是缓解眼睛疲劳的好方法。不过要注意哦,瓶口一定不能碰触眼皮和睫毛,否则会污染药水。 2.晚睡早起的不规律作息让眼睛常常都是肿肿的,可以在临睡前将两个不锈钢的小勺放进冰箱的冷藏室,第二天早上拿出来,放在肿胀的眼睛上做2分钟的冷敷,眼睛很快就可以消肿,而且还能让眼神看起来更清澈。 眼睛周围皮肤过于娇嫩,若不注意日常的护理,特别是涂了眼影卸妆不彻底的话,是很容易造成黑眼圈的。另外,吸烟、睡眠不足也都会让眼睛四周蒙上阴影。值得注意的是,睡觉时枕头太低也不行。 当黑眼圈出现时,不必着急烦恼,这里减黑眼圈 失眠、疲累、身体差,都会影响血液循环,不能把血红色素输送到血管,黑色素沉淀,形成黑眼圈。要纾缓黑眼圈,可以无名指在眼部四周点压,加速血液循环。 不少人涂上睫毛液、眼影来美目,无疑贪靓无罪,但要懂得选用温和的眼部卸妆液,否则黑色素积聚,便加速黑眼圈和黑斑的形成。 收服眼袋 挂一双大眼袋,委实碍眼。眼袋形成皆因皮肤老化和血液循环不良,各少女千万别在睡前喝太多水,亦应少吃过辣过碱的食物。 民间护眼法 去眼肿 ■ 用棉花沾冻牛奶敷眼,冻牛奶有消肿作用 ■ 把甘菊茶包沾水后放雪柜,冷却后敷在眼皮上 ■ 睡前一小时不要喝水 ●护眼产品眼霜:有滋润的功效,除了可以减低黑眼圈、眼袋的问题外,同时也具备改善皱纹、细纹的功效眼胶:也叫眼喱,和眼霜的功效均差不多,只是胶状质地擦起来较为清爽,白天使用皮肤没有负担感,大多是消除眼袋、黑眼圈、舒缓眼部肌肤症状。 其实,也可以采取白天使用眼喱,晚上用眼霜的方法。眼膜: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补充水份,消除疲劳,快速的减低突然的熬夜而导致的浮肿及黑眼圈现象,还能在短时间内补充水份,消除疲劳,增加肌肤弹性,你不妨一个星期做一次这种特殊的保养。●涂眼霜的方法1.先用右手无名指蘸取半粒米大小的眼霜,在右眼下方点一下,左手轻轻地将右眼的下眼皮往下拉一点,千万要轻2.用右手无名指从右眼的右下角开始顺时针慢慢地 整个眼圈,直至完全吸收。一般为4到5圈3.左眼的操作同右眼4.最后再用两手的无名指,轻轻地点拍相对应的眼睛,特别是眼袋部分,有助于血液循环,减少黑眼圈与眼袋的形成●自制眼膜1.丝瓜眼膜:取未成熟的丝瓜去皮、去子,捣泥,涂于盐部,有抗过敏、洁服、增白的效果2.银耳眼膜:银耳煮成浓汁,放入冰箱冰镇,每次取3-5滴涂于眼角、眼周,润白>>

问题四:熬夜所引起的眼袋肿胀如何去消除? 1冰敷 用冰垫或冰冻了的毛巾敷在眼睛上,令眼睛周围的血管收缩,帮助眼周肌肤消肿,也能抑制充血。 2茶叶包敷眼 把泡过的茶叶包滤干,放在冰箱中片刻,取出敷眼。记住一定要滤干,否则茶叶的颜色反而会让黑眼圈更加明显。 3土豆片敷眼 土豆具有美白的功效,把土豆且成薄片,敷在黑眼圈处,美白黑眼圈处肌肤,从而改善黑眼圈的状况。 4使用眼霜或眼膜 现在有许多眼霜和眼膜有净白和滋润的效果,涂眼霜的时候配合一些轻柔的眼部 ,舒缓黑眼圈的侵袭,兰蔻有一款美白修护眼霜很切题,是直接针对黑色素形成根源的配方,而且吸收得比较好。如果时间比较充裕的话,做一个滋润舒缓的眼膜效果会更好,缓和眼部疲劳的同时,滋润眼部肌肤。 5使用遮瑕产品 在上粉底前,在黑眼圈地带涂上遮瑕产品,轻轻 直至遮瑕产品均匀涂抹完全渗透,然后再上妆。 另外,在有黑眼圈困扰的时期,尽量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是抗凝血剂,会使造成黑眼圈的充血雪上加霜。还有一个消除黑眼圈的食补法,用黑木耳50克,红枣10个,红糖100克煎服,每日2次。经常服用,有消除黑眼圈作用。这个方法学要持之以恒,偷懒不得 鸡蛋银戒指转眼 将蛋煮熟,去壳,用毛巾包住,再放入纯银戒指。闭上眼睛,在眼部四周转来转去,每边约10次。 点解:热力加 ,可增加眼部血液循环。加埋鸡蛋及纯银的(神奇)作用,有散瘀功用。 马蹄莲藕渣敷眼 洗净马蹄莲藕,马蹄刮皮,然后将莲藕马蹄切碎。将材料放入榨汗机,再加2杯水搅拌。将水隔渣,然后敷眼10分钟。 贴士:水可以饮用,双管齐下。临睡前敷效果最好,可以减低日出黑眼圈的机会。莲藕及马蹄以胀身、皮呈光泽及实净为之靓。 点解:莲藕及马蹄分别粉质、铁质及蛋白质,有散血去瘀作用。 土豆片敷眼 刮土豆皮,然后清洗,切厚片约2厘米。躺卧,将土豆片敷在眼上,等约5分钟,再用清水洗净。 贴士:夜晚敷,更有助消除眼睛疲累。土豆以大个的为佳,因为覆盖面较大。有牙的土豆不要用,因为有毒。 点解:土豆含粉质,可补充眼部所缺。 苹果敷眼 将苹果切片。紧闭眼睛放上眼袋位置。等待15分钟。用湿了水的棉花球轻拭眼睛。 贴士:切开的苹果,不想被氧化,可用盐水浸住。拿上手后抛一抛,若感觉手,即表不内果多汗,可以用温室苹果。 柿子敷眼 切开柿子。用匙羹挖出柿肉,搞匀。敷上眼10分钟。用湿毛巾抹掉。 贴士:最好早晚敷一次。柿子以熟透为佳。 点解:柿子含丰富维他命C,增强皮肤的更新能力。 蜂粉蜂皇浆 蜂粉1茶匙 蜂皇浆1花匙。混和后在黑眼圈位置薄薄地敷上一层。1小时后以清水洗去。每天敷1次,1星期见效。 点解:蜂皇浆含氨基酸,有漂白作用,且有促进亲陈代谢之效。 饮食习惯去除黑眼圈 : 1、若因肝脏功能不好而引致黑眼圈,需多吃暇、芹菜、茼蒿等绿色蔬菜,水果则宜多吃柑桔类。 2、每天喝一杯红枣水,有助加速血气运行,减少瘀血积聚,亦可减低因贫血则患黑眼圈的机会。 3、早上喝一标萝卜汁或番茄汁,其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具有消除眼睛疲劳的功用。 4、多喝清水,有效地将体内废物排出,减低积聚机会,亦可减少黑眼圈,最好每天饮8杯。 5、缺乏粉质、铁质及维他命C,会引致黑眼圈的出现,所以平日应多摄取这方面的营养,如面饭、猪肝、菠菜、蕃茄等食物。

问题五:如何治疗眼袋浮肿 教您个最简单的方法:请您准备比眼睛大两圈的勺子(准备4-6个)在冰箱里冰十几分钟,拿出来放在眼上,您也可以去超市买瓶冰冻水放在眼睛上10分钟就有助缓解

个人建议,希望能给楼主带来帮助 ⌒_⌒

问题六:怎样消除眼睛眼袋浮肿的生活小妙招 把一小杯茶放入冰箱中冷冻约15分钟,然后用一小块化妆棉浸在茶中,再把它敷在眼皮上,能去除眼袋,减轻眼袋浮肿程度。

睡前用无名指在眼肚中央位置轻压10次,每晚持之以恒,以纾缓眼部浮肿的问题。

临睡觉前最好不要喝水,不然的话,水就可能会积聚在眼睛下方,造成第二天起来的眼泡浮肿。

睡前用维生素 E 胶囊液对眼下部皮肤进行大约4周的涂敷和 ,能起到消除下眼袋、减缓衰老的效果。

用铁汤匙消除眼袋。大家平常可以贴汤匙放在冰箱冷藏,然后要用的时候就拿出来!早上起来觉得眼睛比较浮肿,那么取出铁汤匙急救。将汤匙背面贴在眼袋位置,效果迅速,能快速解决眼袋问题。

问题七:怎样可以消除眼袋水肿 晚上睡觉之前不要喝水也不要太晚睡觉

问题八:眼袋水肿什么原因,怎么办消除 眼睛肿与睡眠、饮水和睡觉的姿势都有关,建议睡前不要喝太多的水一般来讲,引起眼睛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当的使用化妆品、皮肤并心、肾功能不全、血管神经性水肿建议检查确诊

问题九:眼袋怎么消除简单方法 从此甩掉眼袋浮肿 去眼袋浮肿一 :冷热交替敷脸  使用冷热水交替敷脸,可以 眼部细胞的血液循环,从而消除眼袋浮肿。清洁好脸部后,先用温热毛巾敷眼2分钟,然后再替换冷毛巾敷,如此反复三次,浮肿很快就消除了。  去眼袋浮肿二 :茶叶袋  将茶叶袋放入沸水中浸泡,晾凉后放入冰箱里冰冻30分钟,然后取出将茶叶包敷在眼睛上,10分钟即可取下。可改善血液循环, 淋巴收缩排水,达到排水消肿的效果。  去眼袋浮肿三 :小黄瓜  小黄瓜能补充肌肤水分,还具有消肿的作用。将小黄瓜切片敷眼10分钟即可,也可将黄瓜榨汁,取两块化妆棉放入黄瓜汁中浸透,然后敷在眼皮上,这个方法更能发挥它的作用。  去眼袋浮肿四 :去浮肿眼霜  一款去眼袋的眼霜是呵护双眼必备的,在产生眼袋的时候,就可以起到急救的作用了。清洁好肌肤后,取黄豆大小眼霜涂抹在眼部肌肤处,加以适当的按压,摩擦,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眼部吸收,从而消除眼袋浮肿。  去眼袋浮肿五 :生红薯  生红薯具有消肿的作用,将生红薯切成薄片敷在眼皮上,15分钟后,取下洗净。也可将生红薯用搅拌机搅成泥状,敷眼15分钟再洗去。效果非常好。

目录 1 概述 2 疾病名称 3 英文名称 4 腹腔积液的别名 5 分类 6 ICD号 7 病因 8 发病机制 81 全身性因素 82 局部性因素 9 腹水的临床表现 10 实验室检查 101 一般性检查 102 生化检查 11 辅助检查 12 诊断 121 漏出性腹水 122 渗出性腹水 123 血性腹水 13 鉴别诊断 131 巨大卵巢囊肿 132 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 133 良恶性腹水的鉴别 134 肿瘤标志物检测 135 近年来研究的其他腹水肿瘤标记物 14 腹水的治疗 141 限制水、钠的摄入 142 应用利尿药 143 补充白蛋白或加速蛋白合成 144 放腹水治疗 145 腹水浓缩回输、腹水颈静脉回流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 146 应用血管扩张药 15 相关药品 16 相关检查 附: 1 治疗腹腔积液的穴位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腹水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腹水 已经自动替换为 腹腔积液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概述

正常状态下,人体腹腔内有少量液体(一般少于200ml),对肠道蠕动起润滑作用。任何病理状态下导致腹腔内液体量增加,超过200ml时,称为腹腔积液(ascites)。腹腔积液仅是一种病征,产生腹腔积液的病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心血管病、肝脏病、腹膜病、肾脏病、营养障碍病、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卵巢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腹腔积液的诊断除影像学检查外,主要依据腹部叩诊法:腹腔积液达500ml时,可用肘膝位叩诊法证实;1000ml以上的腹腔积液可引起移动性浊音,大量腹腔积液时两侧胁腹膨出如蛙腹,检查可有液波震颤;小量腹腔积液则需经超声检查才能发现。

腹腔积液是多种疾病的表现,根据其性状、特点,通常分为漏出性、渗出性和血性叁大类。漏出性腹腔积液常见原因有:肝源性、心源性、静脉阻塞性、肾源性、营养缺乏性、乳糜性等;渗出性腹腔积液常见原因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包括癌性腹腔积液),结核性腹膜炎,胰源性、胆汁性、乳糜性真菌性腹膜炎等;血性腹腔积液常见原因有: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肝细胞癌结节破裂、急性亚大块肝坏死、肝外伤性破裂、肝动脉瘤破裂、宫外孕等。

实验室检查常为发现病因的重要手段。肝功能受损、低蛋白血症可提示有肝硬化,大量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免疫学检查对肝脏和肾脏疾病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通过腹腔穿刺液的检查可确定腹腔积液的性质和鉴别腹腔积液的原因。

对腹腔积液的体格检查除有移动性浊音外常有原发病的体征。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腹腔积液查体时可见有发绀、周围水肿、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心前区震颤、肝脾肿大、心律失常、心瓣膜杂音等体征。肝脏疾病常有面色晦暗或萎黄无光泽,皮肤巩膜黄染、面部、颈部或胸部可有蜘蛛痣或有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等体征。肾脏疾病引起的腹腔积液可有面色苍白,周围水肿等体征。面色潮红、发热、腹部压痛,腹壁有柔韧感可考虑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有消瘦、恶病质、淋巴结肿大或腹部有肿块多为恶性肿瘤。

腹腔积液的诊断一般较容易,腹腔内积液超出500ml,叩诊可检出腹部移动性浊音,大量腹腔积液时可有液波震颤;少于500ml的腹腔积液可借超声和腹腔穿刺检出,超声示肝肾交界部位有暗区。CT的灵敏度不如超声。

虽然一些指标可较好地鉴别良恶性腹腔积液,但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检测方法可达到100%的准确,且某些检测方法很难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故应强调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腹腔积液鉴别的准确性。在临床上确诊恶性腹腔积液还应结合其他方法如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

腹腔积液的形成是腹腔内液体的产生和吸收失去动态平衡的结果,每种疾病腹腔积液的形成机制是几个因素联合或单独作用所致。由于引起腹腔积液的病因甚多,无论是腹腔积液呈漏出性还是渗出性,均可因多种疾病而引起,因此,遇腹腔积液患者时,应尽快地确定其腹腔积液的性质,继而再积极寻找病因。只有针对病因治疗,腹腔积液才可能减少或消失;如果在病因尚未明确,为了减轻大量腹腔积液引起的症状(包括腹胀、呼吸受限等)可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此外,像晚期肝硬化、肝功能严重受损、结缔组织病等所致的腹腔积液,虽然针对病因进行了治疗,但其腹腔积液常不能完全消退,有时甚至成为顽固性腹腔积液,这种情况下,也仅能进行综合性治疗。

2 疾病名称

腹腔积液

3 英文名称

ascites

4 腹腔积液的别名

abdominal dropsy;ascitic fluid;dropsy of belly;hydrogaster;hydroperitoneum;hydroperitonia;hydrops abdominis;peritoneal dropsy;水腹;腹水

5 分类

消化科 > 消化系统症状学

6 ICD号

R18

7 病因

腹腔积液是多种疾病的表现,根据其性状、特点,通常分为漏出性、渗出性和血性三大类。漏出性腹腔积液常见原因有:肝源性、心源性、静脉阻塞性、肾源性、营养缺乏性、乳糜性等;渗出性腹腔积液常见原因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包括癌性腹腔积液),结核性腹膜炎,胰源性、胆汁性、乳糜性真菌性腹膜炎等;血性腹腔积液常见原因有:急性门静脉血栓形形形形成、肝细胞癌结节破裂、急性亚大块肝坏死、肝外伤性破裂、肝动脉瘤破裂、宫外孕等。

8 发病机制

腹腔积液的形成是腹腔内液体的产生和吸收失去动态平衡的结果,每种疾病腹腔积液的形成机制是几个因素联合或单独作用所致。

81 全身性因素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依靠白蛋白来维持。血浆白蛋白蛋白低于25g/L或同时伴有门静脉高压,液体容易从毛细血管漏入组织间隙及腹腔,若水分漏入腹腔则形成腹腔积液。此种情况见于重度肝功能不全、中晚期肝硬化(蛋白合成减少)、营养缺乏(蛋白摄入不足)、肾病综合征与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等情况。

(2)钠、水潴留:常见于心、肾功能不全及中晚期肝硬化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肝硬化与右心衰竭时,利钠因子活性降低,使肾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近年认为近曲小管的钠重吸收机制较醛固酮作用于远曲小管更为重要;心功能不全及晚期肝硬化引起大量腹腔积液使有效血容量减少, 容量感受器及肾小球装置;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使肾血流量减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回吸收增加,促使钠、水潴留,使腹腔积液持续不退,因此认为肾脏的钠、水潴留是腹腔积液的持续因素。

(3)内分泌障碍:肝硬化或肝功能不全时,肝降解功能减退。一方面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等灭活功能降低致钠、水潴留;另一方面血液循环中一些扩血管性血管活性物质浓度增高,这些物质引起外周及内脏小动脉阻力减低,心排血量增加,内脏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由于内脏血管床扩张,内脏淤血,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及低血压,机体代偿性释放出血管紧张素Ⅱ及去甲肾上腺上腺上腺素,以维持血压。这样因反射性地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出一些缩血管物质,使肾血流量减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加之抗利尿激素释放,引起肾小管钠、水回吸收增加,导致钠、水潴留并形成腹腔积液。

82 局部性因素

(1)液体静水压增高:因肝硬化及门静脉外来压迫或其自身血栓形成导致门静脉及其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进而引起腹腔积液。

(2)淋巴流量增多、回流受阻:肝硬化时因门静脉及肝窦压明显增高,包膜下淋巴管如枯树枝状,吸收面积缩小,淋巴液生长增加,超过了淋巴循环重吸收的能力,引起淋巴液淤积。由淋巴管漏出经腹膜脏层或肝表面进入腹腔,加重腹腔积液的积聚,在腹膜后肿瘤、纵隔肿瘤、丝虫病等所引起的胸导管或乳糜池阻塞,以及损伤性破裂、乳糜漏入腹腔形成乳糜性腹腔积液。

(3)腹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腹膜的炎症、癌肿浸润或脏器穿孔,引起胆汁、胰液、胃液、血液的 ,均可促使腹膜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腹腔积液。

(4)腹腔内脏破裂:实质性或空腔脏器破裂与穿孔可分别引起胰性腹腔积液、胆汁性腹腔积液、血性腹腔积液及血腹。

9 腹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对腹腔积液的体格检查除有移动性浊音外常有原发病的体征。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腹腔积液查体时可见有发绀、周围水肿、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心前区震颤、肝脾肿大、心律失常、心瓣膜杂音等体征。肝脏疾病常有面色晦暗或萎黄无光泽,皮肤巩膜黄染、面部、颈部或胸部可有蜘蛛痣或有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等体征。肾脏疾病引起的腹腔积液可有面色苍白,周围水肿等体征。面色潮红、发热、腹部压痛,腹壁有柔韧感可考虑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有消瘦、恶病质、淋巴结肿大或腹部有肿块多为恶性肿瘤。

10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常为发现病因的重要手段。肝功能受损、低蛋白血症可提示有肝硬化,大量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免疫学检查对肝脏和肾脏疾病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通过腹腔穿刺液的检查可确定腹腔积液的性质和鉴别腹腔积液的原因。

101 一般性检查

(1)外观:漏出液多为淡**,稀薄透明,渗出液可呈不同颜色或混浊。不同病因的腹腔积液可呈现不同的外观,如化脓性感染呈**脓性或脓血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腹腹腔积液呈绿色;黄疸时呈**;血性腹腔积液见于急性结核性腹膜炎、恶性肿瘤;乳糜性腹腔积液呈乳白色可自凝,因为属非炎性产物故仍属漏出液。

(2)相对密度:漏出液相对密度多在1018以下;渗出液相对密度多在1018以上。

(3)凝块形成:渗出液内含有纤维蛋白原及组织、细胞破坏释放的凝血活素,故易凝结成块或絮状物。

102 生化检查

(1)黏蛋白定性(qualitative test of mucin)试验:漏出液为阴性;渗出液为阳性。定量,漏出液小于025g/L;渗出液大于025g/L。

(2)胰性腹腔积液淀粉淀粉酶升高。

(3)细菌学及组织细胞学检查:腹腔积液离心后涂片染色可查到细菌,抗酸染色可查到结核杆菌,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可在腹腔积液中查瘤细胞,对腹腔肿瘤的诊断非常必要,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可达90%。

11 辅助检查

1超声及CT检查:不仅可显示少量的腹腔积液、还可显示肝脏的大小、肝脏包膜的光滑度,肝内占位性病变,心脏的大小、结构、心脏流入道及流出道的情况、血流情况、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

2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的变化、心脏供血情况。

12 诊断

腹腔积液的诊断一般较容易,腹腔内积液超出500ml,叩诊可检出腹部移动性浊音,大量腹腔积液时可有液波震颤;少于500ml的腹腔积液可借超声和腹腔穿刺检出,超声示肝肾交界部位有暗区。CT的灵敏度不如超声。引起漏出性腹腔积液、渗出性腹腔积液(包括乳糜性腹腔积液、血性腹腔积液)的常见病因或疾病可归纳如下,以供诊断时参考或借鉴。

121 漏出性腹腔积液

(1)肝源性:常见于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

(2)营养不良性:已较少见。长期营养不良者血浆白蛋白蛋白常降低,可引起水肿及漏出性腹腔积液。

(3)肾源性:见于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

(4)心源性:见于慢性右心功能不全或缩窄性心包炎等。

(5)胃肠源性:主要见于各种胃肠道疾病导致的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的疾病,如肠结核、胃肠克罗恩病、恶性淋巴瘤、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先天性肠淋巴管发育不良、儿童及成人乳糜泻等。

(6)静脉阻塞性:常见于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下腔静脉阻塞或受压、门静脉炎、门静脉阻塞、血栓形成或受压等。

(7)黏液水肿性: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症等所致的黏液性水肿。

122 渗出性腹腔积液

(1)腹膜炎症: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腔脏器穿孔导致的急性感染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包括腹腔或盆腔内恶性肿瘤腹膜转移)、真菌性腹膜炎、嗜酸性细胞浸润性腹膜炎等。

(2)胰源性:多见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管发育不良等。

(3)胆汁性:多见于胆囊穿孔、胆管破裂,胆囊、胆管手术或胆管穿刺损伤等。

(4)乳糜性:引起乳糜性腹腔积液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见于腹腔内或腹膜感染(结核、丝虫病)、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胃癌、肝癌)、先天性腹腔内或肠淋巴管发育异常、淋巴管扩张或局部性受压、腹部外伤或腹腔内医源性损伤及少数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形形形成及肾病综合征等。

123 血性腹腔积液

虽然引起血性腹腔积液的原因很多,但一定要有血管或毛细血管的破裂或血管渗透压增高或有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存在,血液才能渗入或漏入腹腔。

(1)肝脏疾病:重症肝炎、爆发性肝衰竭、坏死后性肝硬化、肝癌晚期(主要是凝血机制障碍、血液从肝包膜表面渗出),肝细胞癌癌结节破裂、妊娠期自发性肝破裂、肝动脉瘤破裂、巨大肝血管瘤破裂及肝外伤性破裂等。

(2)腹膜疾病:结核性腹膜炎、腹腔或盆腔内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原发性腹膜间皮瘤、腹膜或网膜血供障碍等。

(3)腹腔内其他病变:如腹主动脉瘤破裂、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外伤性或创伤性脾破裂、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肠系膜动脉或静脉栓塞或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伴空、回肠静脉曲张破裂、腹腔内淋巴瘤、脾原发性淋巴瘤、胃癌与结肠癌浆膜受累、慢性肾炎、尿毒症。

(4)盆腔内病变:宫外孕、黄体破裂、子宫内膜异位、卵巢癌或卵巢黏液囊性癌。

13 鉴别诊断 131 巨大卵巢囊肿

女性病人应与巨大卵巢囊肿相鉴别。卵巢囊肿在仰卧位时腹部向前膨隆较明显,略向上移位,腹两侧多呈鼓音;卵巢囊肿的浊音不呈移动性。尺压试验:若为卵巢囊肿,腹主动脉的搏动可经囊肿传到硬尺,呈节奏性跳动,如为腹腔积液,则硬尺无此跳动。 及超声检查均有助于鉴别。

132 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

见表1。

133 良恶性腹腔积液的鉴别

良恶性腹腔积液鉴别指标较多,主要有腹腔积液细胞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影像学等指标,但均为非特异性指标,为减少和避免判断失误,还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联合检测,不宜过分依赖某项指标。Gerbes认为鉴别良、恶性腹腔积液的诊断程序为:第一步是选用敏感性较高的胆固醇作为筛选,排除良性腹腔积液。胆固醇在恶性腹腔积液中显著增高,尤其大于285μmol/L时,鉴别价值更大;第二步联合使用特异性高的癌胚抗原(CEA)、乳酸脱氧酶(LDH)、腹腔积液铁蛋白(FA)含量和细胞学检测作为确诊依据。腹腔积液CEA>15mg/L,腹腔积液CEA/血清CEA>1;腹腔积液LDH>1270U/L或腹腔积液LDH/血清LDH>10,腹腔积液FFA>100μg/L,腹腔积液FFA/血清FA>1,则恶性腹腔积液可能性大,若腹腔积液中找到肿瘤细胞即可明确诊断;继之是影像学诊断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134 肿瘤标志物检测

近年来已广泛开展了血液及腹腔积液的多种恶性肿瘤标志物检测,对鉴别良、恶性腹腔积液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标志物有以下几种。

(1)癌胚抗原(CEA)相关的癌症:结肠癌、胃癌、原发性肝癌、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胆管细胞癌、肝转移性腺癌。CEA是第一个胃肠道腺癌的特征性标志物。

(2)甲胎蛋白(AFP)相关的癌症: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胃癌、生殖腺胚胎瘤。原发性肝癌者70%~80%的AFP显著增高。

(3)前列腺癌相关抗原:PSA、FreePSA。

(4)乳腺癌特异性相关抗原:CA153或BR。

(5)卵巢癌特异性相关抗原:CA125或OV。

(6)消化道肿瘤多种特异性相关抗原:CA199、CA242、CA50。

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可提高诊断阳性率。

135 近年来研究的其他腹腔积液肿瘤标记物

(1)内皮素(Endotheliolysin,ET):ET产生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强烈而持续的血管收缩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它具有许多血管外功能:它是细胞促有丝分裂剂,参与细胞生长代谢,对细胞DNA合成,原始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都有一定的影响。国外已将ET1引入肿瘤学研究领域,放射免疫证实:肺癌、肾癌、乳腺癌、胰腺癌等肿瘤细胞中均存在ET1。一般认为,在结核性及恶性腹腔积液中,内皮素水平会显著升高。

(2)钙黏附素(Cadherin,Cad):现已发现有4种Cad的同种异型因子E、N、P及L型。而突变型Ecad主要在弥漫型胃癌中表达,且与癌细胞的淋巴转移、肝脏和腹膜转移、血行播散以及肿瘤的预后等显著相关。研究发现,用常规免疫染色法检测腹腔积液沉淀细胞中突变型ECad的表达,鉴别良性、恶性腹腔积液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可分别达97%和72%。

(3)端粒酶(Teloramerase):端粒酶的激活是恶性肿瘤一个显著的生物学特征,是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之根本所在。癌性腹腔积液中的端粒酶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各种良性腹腔积液,研究发现,端粒酶对良恶性腹腔积液鉴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和957%,但也可出现假阳性。

(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大量研究表明,许多肿瘤组织中都有VEGF的较高表达,如乳腺癌、脑肿瘤、肾癌、卵巢癌等,与肿瘤的血管形成、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血清中可检测到VEGF的升高,在肿瘤发生转移的患者中可达60%以上。46%~96%的恶性腹腔积液标本中CEGF的含量超过675pg/ml。

(5)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类激素,有α和β两个亚基。由于β亚基决定了免疫学的激素的特异性,故大多数检测β亚基。许多恶性肿瘤的βHCG值均可升高,其鉴别良恶性腹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可分别达61%、94%及83%。

(6)多胺检测:多胺中精脒(spermldine,SPD)、尸胺(cadaverine,CA)及总多胺(total polyamine,TPA)的联合检测可较好地鉴别良恶性腹腔积液。多胺与细胞生长及增殖有关,对调节细胞内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起重要作用,正常人体内含量极少,患有恶性肿瘤时,肿瘤组织及体液中多胺水平明显增多。

(7)IL6、IL2(SIL2R)、TNFα联合检测:这3种肿瘤标志物在多种恶性腹腔积液中可有增高。国内有研究表明,三者的联合检测对肝硬化腹腹腔积液伴自发性腹膜炎也有诊断价值,故可用于鉴别癌性腹腔积液。

综上所述,虽然一些指标可较好地鉴别良恶性腹腔积液,但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检测方法可达到100%的准确,且某些检测方法很难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故应强调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腹腔积液鉴别的准确性。在临床上确诊恶性腹腔积液还应结合其他方法如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

14 腹腔积液的治疗

由于引起腹腔积液的病因甚多,无论是腹腔积液呈漏出性还是渗出性,均可因多种疾病而引起,因此,遇腹腔积液患者时,应尽快地确定其腹腔积液的性质,继而再积极寻找病因。只有针对病因治疗,腹腔积液才可能减少或消失;如果在病因尚未明确,为了减轻大量腹腔积液引起的症状(包括腹胀、呼吸受限等)可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此外,像晚期肝硬化、肝功能严重受损、结缔组织病等所致的腹腔积液,虽然针对病因进行了治疗,但其腹腔积液常不能完全消退,有时甚至成为顽固性腹腔积液,这种情况下,也仅能进行综合性治疗。一般而言,腹腔积液的治疗可采取以下措施。

141 限制水、钠的摄入

腹腔积液患者,尤其是低蛋白血症所致者,应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其次是水的摄入量;饮食上宜进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低盐饮食也适用于所有的漏出性或渗出性腹腔积液患者,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将体内多余的水经肾脏排出体外。

142 应用利尿药

为了加速水分从肾脏的排出,可选择使用利尿药。一般情况下,应联合使用保钾和排钾利尿药,或者联合使用作用于肾脏不同部位的利尿药,以达到最佳的利尿效果,而又不发生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防止出现血清钾离子的增高或降低)。利尿药的种类与剂量应遵循因人而异、因腹腔积液多少而异及因原发病而异的原则,一般而言,腹腔积液可经腹膜回吸收入血液中,再经肾脏排出体外,但腹膜每天回吸收入血液中的腹腔积液量有一定的极限,因此,并非利尿药的用量愈大,腹腔积液减少愈明显。为此,利尿药的用量应根据不同疾病而定,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用量。

143 补充白蛋白或加速蛋白合成

如腹腔积液主要是因低蛋白血症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所致者,除多进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外,还应适当静脉补充白蛋白,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输注白蛋白后,利尿药的利尿作用可更好发挥,尿量会明显增加。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如系肝病低蛋白血症所致腹腔积液者,可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 rebinant;Somatropin)治疗,其机制是该药可促进肝细胞对蛋白质的合成,以提高血清白蛋白的含量。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44 放腹腔积液治疗

当大量腹腔积液影响到患者的呼吸或患者腹胀症状重而难以忍受时,可采取放腹腔积液治疗,以减轻症状。每次抽取腹腔积液量以1000~3000ml为宜;抽完腹腔积液后可向腹腔内注射多巴胺20mg,可增强利尿效果。由于大量多次放腹腔积液可导致蛋白质与电解质的丢失,腹腔积液感染的机会也会增加,故应避免。

145 腹腔积液浓缩回输、腹腔积液颈静脉回流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

如腹腔积液系失代偿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所致,可采用腹腔积液浓缩回输法治疗,即将腹腔积液超滤后将腹腔积液中的蛋白质、电解质等物质经颈静脉回输入体内。腹腔积液颈静脉回流术是将硅胶管从腹腔内沿腹壁、胸壁下插入到颈静脉内,使腹腔积液引流入颈静脉内。TIPS方法对降低门静脉压力、消退腹腔积液有较好的作用,但有发生不可逆的肝性脑病并发症,因此,近年来已较少采用。

146 应用血管扩张药

当腹腔积液为漏出液且量大而利尿效果欠佳时,为改善肾脏的血流供应,可适当应用血管扩张药,例如静脉滴注川芎嗪每天100~150mg或多巴胺20~40mg有利于增强利尿效果。

15 相关药品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尿素、重组人生长激素、多巴胺、川芎嗪

16 相关检查

抗利尿激素、肾血流量、血管紧张素Ⅱ、血尿素氮、尿素氮、纤维蛋白原、淀粉酶、血清钾、生长激素、血清白蛋白

治疗腹腔积液的穴位 水分

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水

风水

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水

水道

睾丸炎,尿潴留,水肿,尿道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腹水,脊髓炎,脱肛等。出处:《针灸甲乙经》:水道,在

大仓窬

》载:“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三焦,指胸腹腔上中下三处之空松处。三焦,古作三瞧。《集韵》:“

中守

1、浆液性囊腺瘤

   浆液性朱瘤来源于副中肾体腔上皮,为最常见的卵巢瘤之一。据国内统计,占全部卵巢瘤的 231% ,常见于 30-40 岁的妇女。以单侧性为多,但亦有不少为双侧性。可以分为单纯性液囊腺与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瘤两种。

(一)单纯性浆液性囊腺瘤占所有卵巢瘤的 15% 左右。肿瘤直径为 5-10cm ,个别可充盈整个腹腔,多呈球形,外表光滑。单房或多房,壁甚薄,仅由一层能分泌浆液之柱状或立方上皮细胞构成,部分细胞带有纤毛,与输卵管上皮细胞极为相似。囊瘤的内容为淡**透明液体,含有血清蛋白,偶尔呈少许粘液性,系部分上皮细胞为粘液所致。

(二)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一般呈球形,多户,外表光滑,呈灰白色或棕色,内容显示多数细小或粗大的乳头状突起,有的充盈整个囊腔,形成一近似实质的肿瘤,多为双侧。乳头状突起可以穿透囊壁移于囊外,使囊壁易破裂。凡乳头达囊腺瘤表面者,皆产生腹水。浆液性囊腺瘤如不早期治疗,发生恶性变者可高达 50% 。上皮细胞层的增厚,丝状分裂活动的增多,细胞大小与形态的多变,细胞不成熟及染色反应的变化,均为恶性转变的特征。

2、浆液性囊腺腺癌

   浆液性囊腺癌为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卵巢瘤,约占所有恶性卵巢瘤的 40-60%, 半数为双侧性,一般为中等大,半囊性。其显著特点为具有大量质脆的乳头突起。起初位于肿瘤内壁,常空透瘤壁,在肿瘤外面继续生长。在后一种性况,肿瘤向周围器官和组织,如肠管、子宫及附件、壁层及脏层腹膜侵犯,形成广泛癌性种植。

浆液性囊腺癌的手术预后不佳,与肿瘤的组织象有一定的关系,据统计其 5 年的生存率低于 20 %。

3、粘液性囊腺瘤

粘液性囊腺瘤为较常见的卵巢瘤,国内统计占所有卵巢瘤的 217 %,多发生于生育期年龄( 26-45 岁),有少数病例为儿童,最年幼者为 7 岁。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西医·囊虫病 31 囊虫病的别名 32 疾病代码 33 疾病分类 34 流行病学 341 传染源 342 传播途径 343 人群易感性 344 流行特征 35 囊虫病的病因 36 囊虫病的病理生理 37 囊虫病的症状体征 371 脑囊尾蚴病 372 眼囊尾蚴病 373 皮下组织及肌肉囊尾蚴病 374 其他 38 囊虫病的并发症 39 囊虫病的诊断检查 391 流行病学资料 392 临床表现 393 实验室检查 394 影像学检查 310 需要与囊虫病鉴别的疾病 311 囊虫病的治疗方法 3111 病原治疗 31111 吡喹酮 311111 皮肤肌肉型囊虫病 311112 脑囊虫病 311113 吡喹酮的副作用 31112 阿苯达唑 311121 皮肤肌肉型囊虫病 311122 脑囊虫病 311123 阿苯达唑的副作用 31113 甲氧哒唑 31114 吡喹酮、阿苯达唑和干芜散治疗脑囊尾蚴病的远期疗效 3112 对症治疗 3113 手术治疗 312 囊虫病的预后 313 囊虫病的预防 4 中医·囊虫病 41 症状 42 辨证分型 421 囊虫病·侵脑证 422 囊虫病·虫痰互结证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囊虫病的方剂 2 治疗囊虫病的中成药 3 治疗囊虫病的穴位 4 囊虫病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囊虫病 1 拼音

náng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cysticerco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ysticerco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西医·囊虫病

囊虫病(cysticercosis)是由猪肉绛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引起的疾病[1]。又称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ae)、猪囊尾蚴病。为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人因吞食猪带绛虫卵而感染。囊尾蚴可侵入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如皮下组织、肌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病变。以侵犯脑部最常见,其他可寄生于皮下组织、肌肉及眼部等[1]。

绛虫病患者是唯一传染源,感染方式有内源性、外源性自身感染和异体感染,青壮年发病率高[1]。

囊虫病人普遍易感,患者以21~40 岁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2∶1~5∶1。发病与食肉习惯、饮食卫生与个人卫生有密切相关。

31 囊虫病的别名

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囊虫感染,包囊虫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ae

32 疾病代码

ICD:B69

33 疾病分类

感染科

34 流行病学

囊尾蚴病在我国分布甚广,是人与猪互相感染、互相依存的一种人畜共患蠕虫病。本病对人与猪均有严重危害。

341 传染源

猪带绛虫病患者是囊尾蚴病的惟一传染源。患者粪便排出的虫卵对自身与周围人群具有传染性。猪带绛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的寿命很长,感染期限越长,发生囊尾蚴病的危险性也越大。

342 传播途径

吞食猪带绛虫的虫卵经口感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方式有异体感染与自体感染两种,前者指本人无肠绛虫病,因食用污染绛虫卵的蔬菜、瓜果、水与食物或与猪带绛虫患者密切接触而感染。后者可分为外来性与内源性自身感染。外来性者是患者手指污染本人粪便中虫卵经口感染,与个人卫生习惯有关;内源性者则由于患者呕吐等逆蠕动使绛虫妊娠节片反流至十二指肠或胃,虫卵受消化液作用,六钩蚴孵出所致。这种方式的感染度较重,囊尾蚴可布及全身肌肉、皮下组织和脑部。肠猪带绛虫病并发囊尾蚴病占23%~25%。

343 人群易感性

人普遍易感,患者以21~40 岁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2∶1~5∶1。

344 流行特征

本病呈世界分布,以拉丁美洲、非洲北部、东南亚为多,东欧与西欧次之。在我国凡有猪带绛虫病流行地区均可见囊尾蚴病散发病例,其中以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河南、云南较多,华东、华南亦有病例。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以散发病例居多,也不与猪的囊尾蚴病呈正比。发病与食肉习惯、饮食卫生与个人卫生有密切相关。

35 囊虫病的病因

猪带绛虫的幼虫(猪囊尾蚴,俗称囊虫)在人体寄生可引起囊尾蚴病,而牛带绛虫的幼虫(牛囊尾蚴)不会引起人体囊尾蚴病。猪带绛虫卵经口感染后在胃和小肠经消化液,尤其胆汁的作用后,卵胚膜内的六钩蚴(oncosphere)脱囊孵出,经血液散布于全身。约经3 周幼虫在组织内发育至1~6mm 大小,并出现头节;9~10 周时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呈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透明囊泡,内含**清亮液体与内凹的头节,后者呈白色点状,位于一侧。囊尾蚴大小与形状视其寄生部位而异。位于皮下组织,尤其肌肉内者,生长于肌纤维之间,呈椭圆形,状如胶囊。脑实质内囊尾蚴呈圆形,约黄豆大小。脑室内囊尾蚴亦呈圆形,直径可达3cm 以上;位于颅底软脑膜或脑室内囊尾蚴生长不受限制,其直径达3~6cm,退化后其囊被膜呈袋状扩大,内无头节。由于囊尾蚴不断随脑脊液方向流动,常带蒂与脑膜或脑室相连。

囊尾蚴按其形态与大小可分为叁种:纤维素型(cysticercus celluloses)、葡萄状型(cysticercus racemosus) 与中间型(intermediate formcysticercus)。纤维素型为最常见,因常位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命名,大小为5~10mm,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囊泡,内含清亮液体与白色点状的头节。头节上有四个吸盘与两排小钩为其特征。囊膜分为叁层,最外层为皮层,系嗜酸性玻璃状薄膜。中间层为细胞核层。内层为实质层,较厚,由细纤维网组成。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囊泡表面呈鹅蛋石样,上有微绒毛与一小孔,头节可从孔道伸出。葡萄状型较大,其直径可达4~12cm,为圆形或分叶状囊泡,类似葡萄,肉眼看不到头节为其特征。仅见于人的脑部,未见于其他中间宿主如猪。近年来发现在显微镜检查时常可见头节痕迹。中间型在人脑中发现,体节较大,呈分节状,长出一至数个囊泡,其特征为可见头节,位于囊内或部分从囊壁伸出,故其形态与大小介于纤维素型与葡萄状型之间。在脑囊尾蚴患者中以纤维素型最常见,但在9%~13%尸检者同时有葡萄状型与中间型并存。这叁种囊尾蚴的部位、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纤维素型常局限于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除可引起脑室阻塞产生颅内高压外,位于脑实质静区,囊尾蚴数不多的患者可无症状,或病情较轻。葡萄状型与中间型常位于颅底的危险部位,产生严重进行性炎症反应,引起颅底脑膜炎,因脑膜粘连产生第四脑室孔堵塞,引起颅内高压与脑积水。囊尾蚴寿命为3~10 年,长者可达20 年或以上。虫体死后发生纤维化与钙化。

36 囊虫病的病理生理

猪带绛虫卵经口入胃、十二指肠,经消化液和胆汁的作用,孵出六钩蚴,鉆入肠壁,经血循环散布至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幼虫寄生部位多见于皮下组织和肌肉,其次为眼与脑部包括脑室、脑组织与脑表面,也可寄生在心脏、肺、腹腔与脊髓。囊虫除在眼、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外都由纤维素包围。

活幼虫在局部则可引起典型炎症反应,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有时见异物巨细胞;继后纤维囊肿坏死与纤维化,最后虫体死亡、钙化。病变轻重程度因囊虫数量、寄生部位及局部组织反应不同而异,以脑部病变为最严重。

1大脑型 六钩蚴经血循环由脉络丛入脑,囊尾蚴可寄生在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半数患者仅1~2 个囊虫,部分可多个,多处寄生。寄生在脑实质称大脑型,病变多位于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大的囊尾蚴病变呈占位性病变。

2脑室型 寄生在脑室内常为单个,游离或带蒂系于脑室壁,在脑室孔处可造成活瓣性阻塞,发生间歇性脑积水。

3脑膜型 囊尾蚴位于软脑膜下、蛛网膜下腔或颅底为脑膜型。由于周围有空隙,阻力小,虫体较大,最大者似葡萄,称葡萄状囊尾蚴,极易破裂。囊尾蚴寄生部位产生轻度炎症。在脑膜者有脑膜增厚、粘连,类似结核性脑膜炎。粘连重者脑脊液循环吸收障碍,产生交通性脑积水。

4混合型 部分患者几型可同时存在,即大脑型、脑室型或脑膜型合并存在称混合型。

从光镜、电镜研究结果,证明脑囊尾蚴可分为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钙化期叁个明显阶段。蜕变死亡期囊尾蚴纤毛、头节、虫体崩解,并释放异体蛋白。后者引起脑水肿,炎症反应,胶质纤维增生,脑组织软化,甚至形成脑内小脓肿。过去认为脑囊尾蚴的囊液内异体蛋白抗原数量微小,脑组织反应较轻,对人体毒性不大。近来国内研究表明其囊液内异体蛋白抗原可达相当高的水平。脑组织对其崩解后释放的异体蛋白可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石灰小体是囊尾蚴崩解后形成脓肿的重要依据。只要发现石灰小体即可做出脑囊尾蚴病的诊断。

显微镜检查在活囊尾蚴周围可见少量神经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死囊尾蚴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继之发生异物反应和纤维化。国内报告本病流行区内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尸检发现,约1/3 的病例并发脑囊尾蚴病,而其他病例尸检仅见0014%~046%,两者差异显著,说明脑囊尾蚴病患者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易感。病死率增高。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肌肉则产生皮下囊尾蚴结节;寄生于眼常在视网膜、玻璃体、眼前房、眼肌、眼结膜下等,引起病变及功能失常。

37 囊虫病的症状体征

囊虫病的潜伏期约3个月。临床表现应视囊尾蚴数量、寄生部位及人体反应性而异。感染轻者可无症状,仅尸体解剖时发现。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分为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与皮肌型囊尾蚴病叁种。

371 脑囊尾蚴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癫痫发作最常见,占52%~85%。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及病理变化有如下4型:

(1)皮质型:占脑囊尾蚴病的84%~100%,囊尾蚴多寄生在运动中枢的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如果虫数少又不活动,可无症状。若寄生于运动区,则以癫痫为突出症状,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短暂抽搐或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在脑囊尾蚴病中发生率为50%~935%,常为就诊时患者的主诉。严重感染者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长期颅内压增高,脑组织萎缩者可发生头晕、记忆力减退、视力障碍、视物变形、幻觉、精神异常、痴呆等表现。病程达数月至数年不等。

(2)脑室型:以第四脑室为多见。六钩蚴经血循环至脑室脉络丛,并随脑脊液至第四脑室。囊尾蚴阻塞脑室孔,故在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囊尾蚴悬于室壁,呈活瓣状,患者急转头部可突发眩晕、头痛、呕吐或循环呼吸障碍而猝死,或发生小脑扁桃体疝,这种现象称Brun 征,或 改变综合征。患者常有颈强直,强迫头位。

(3)蛛网膜下腔型或颅底型:主要病变为囊尾蚴性脑膜炎。常局限在颅底颅后窝。初期有低热,临床上多以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与蛛网膜粘连所致症状为主,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综合征,以及眩晕、听力减退、耳鸣、共济失调、面神经麻痹等。预后较差。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常在196~392kPa(20~40cm H2O)或以上,以196~245kPa(20~25cm H2O)为多。细胞数为(10~100)×106/L;蛋白质轻度增高,糖、氯化物在正常范围。Wibler(1980 年)报道5 例脑囊尾蚴病脑脊液,一般为淋巴细胞增多,伴有异常淋巴细胞,有2 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认为具有特征性。

(4)混合型:以上各型混合存在,如皮质型和脑室型并存,症状最重。另外,偶有囊尾蚴寄生于椎管,压迫脊髓,产生截瘫者。

372 眼囊尾蚴病

占囊尾蚴病的18%~15%。囊尾蚴可寄生于眼内、外各处,以玻璃体及视网膜下多见。寄生于视网膜者可造成视力减退、视网膜剥离、失明;寄生于玻璃体和前房者,患者感觉眼前有黑点或黑影飘动;寄生于外眼部者可见结膜下或睑内包块结节。囊尾蚴眼内寄生常引起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眼压增高和继发性青光眼等。检眼镜、裂隙灯检查可见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的囊尾蚴,呈一浅灰色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周围有红晕光环,可见虫体蠕动。

373 皮下组织及肌肉囊尾蚴病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组织和肌肉,少者一两个,多者千余,呈结节肿块,黄豆大小,圆形或卵圆形,质地较硬有弹性,以头颈部及躯干较多,四肢较少,手足罕见。囊尾蚴结节与皮肤不粘连,不痛不痒,可分批出现,自行消失。肌肉内结节可引起肌肉肿胀,个别呈假性肌肥大,外形肌束丰满,而患者感疲乏无力。囊尾蚴死后发生钙化,X 线检查可见钙化阴影。B 超检查皮下囊尾蚴结节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为06cm×03cm,平均大小为118cm×068cm,囊内可见一强回声光团,位于中央或一侧,最大04cm×02cm,最小为009cm×009cm,平均为018cm×018cm。

374 其他

此外,囊尾蚴还可寄生在舌、口腔、声带。若大量囊尾蚴感染者也可见于心、肝、肺、肾和腹腔等,但生前不易诊断,常在尸检时发现。

38 囊虫病的并发症

软脑膜型可并发颅压增高,也常并发基底部动脉炎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

39 囊虫病的诊断检查

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因感染部位不同而异,怀疑为本病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脑囊虫病诊断;免疫学检查(包括皮试)、活检也有助于诊断[1]。

391 流行病学资料

在流行区有食生或半生不熟的猪肉史;粪便中曾发现带状节片及猪带绛虫病者均应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392 临床表现

凡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及其他神经症状者,特别在流行区应疑及本病,详细查体,有无皮下结节。有皮下结节应做活检证实。流行区内囊尾蚴感染是引起各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重要原因,通过综合全面分析才能做出诊断。

393 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末梢血白细胞数增多,其中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血沉增快。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蛋白增多,细胞数也可轻度增多,查到酸性粒细胞对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外周血象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异常淋巴细胞有参考价值。粪中发现节片或虫卵者有诊断意义。

(1)免疫学检查:用猪囊尾蚴液纯化后作抗原与患者血清或脑脊液做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特异性IgG 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与敏感性,对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均有实用价值,但ELISA 试验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并与包虫病有交叉反应。

(2)单克隆抗体(McAb)法:检测囊尾蚴循环抗原诊断脑囊虫病。用于脑囊尾蚴患者的脑脊液检测结果,循环抗原阳性率8458%(192/227),其中活动性脑囊尾蚴病患者阳性率达9357%,而非活动性者为5714%。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仅1 例阳性,阴性符合率为988%。

394 影像学检查

包括X 线、B 超、CT 和MRI 检查和脑室造影,尤其后两种对脑囊尾蚴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X线检查可见钙化阴影。

B超检查皮下囊尾蚴结节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为06cm×03cm,平均大小为118cm×068cm,囊内可见一强回声光团,位于中央或一侧,最大04cm×02cm,最小为009cm×009cm,平均为018cm×018cm。

CT可确诊大部分脑囊尾蚴病的活动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在诊断钙化型优于MRI。CT可显示活动期与蜕变死亡期的各种类型,包括脑实质多发或单小囊型、脑沟裂大囊型、脑室型、脑膜炎型、脑梗死型、颅内高压型、脑炎型、囊虫性脑内小脓肿、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但其分辨力不及MRI。若囊尾蚴头节显影不满意,不能对活动期或蜕变死亡期做出明确的病期诊断,而盲目投药会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或休克。而MRI 可将脑囊尾蚴病分为四期: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活动期的MRI标志是囊尾蚴头节、囊壁与囊液并存;蜕变死亡期是头节消失,囊腔胀大,大小不一,周围出现脑水肿与炎症反应;非活动期包括钙化型、蛛网膜纤维化伴脑积水,脑脊液化验正常;混杂期包括各期并存者。MRI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310 需要与囊虫病鉴别的疾病

囊虫病临床类型多,表现复杂,脑囊尾蚴病应与原发性癫痫、结核性脑膜炎、脑血管疾病、病毒性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性头痛等相鉴别。皮下结节者应与皮脂囊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风湿结节、肺吸虫病皮下结节等鉴别。眼囊尾蚴病应与眼内肿瘤、异物、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鉴别。

311 囊虫病的治疗方法 3111 病原治疗

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抗囊尾蚴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活动期与部分退化死亡期的囊尾蚴,临床治疗皮下肌肉型和脑囊尾蚴病均有较好效果;非活动期及部分蜕变囊尾蚴则无需抗虫治疗。吡喹酮以杀虫作用为主,药效快,疗程短,但副作用大。阿苯达唑以影响虫体的正常代谢为主,药效缓和,疗程略长,副作用较小。

31111 吡喹酮

吡喹酮有强烈杀囊尾蚴的作用,虫体大量死亡后释放异体蛋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尤其脑囊尾蚴病患者的反应更强,甚至发生脑疝,危及生命,故必须住院治疗。其剂量与疗程应根据不同临床类型而异。

311111 皮肤肌肉型囊虫病

皮肤肌肉型囊虫病每日60mg/kg,分2次服用,疗程2天[1]。治疗后半个月,皮下结节逐渐缩小,于1~2 个月内消失。病理检查可见结节内囊虫死亡,囊壁变性退化。弥漫性多发性皮肤型囊尾蚴病,尤其囊尾蚴性假性肌肥大者,可重复1~2 个疗程。

311112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每日60mg/kg,3天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1]。

抗虫治疗由于异种蛋白释放导致过敏反应,脑囊虫患者可能出现症状加重,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甘露醇脱水治疗[1]。

脑囊尾蚴病采用吡喹酮的剂量应根据脑内囊尾蚴的部位与数量而不同。颅脑CT扫描与MRI检查可清楚显示脑组织内囊尾蚴阴影,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如果脑内虫数少,可采用吡喹酮10mg/(kg次),3 次/d,4 天为一个疗程,总剂量为120mg/kg 体重。如果脑囊尾蚴为多发性,尤其弥漫性者伴有皮肤肌肉囊尾蚴病或精神障碍、颅内高压者,尤应特别谨慎,应进行眼底检查有无视神经盘水肿,并测定颅内压,不宜过早用药。颅内高压者应先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使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眼底视盘水肿明显好转时,才可用吡喹酮治疗。常采用小剂量长疗程与多个疗程为宜。剂量为20mg/(kg·d),3 次分服,9 天为一个疗程,总剂量180mg/kg 体重。间隔3~4 个月重复一个疗程,一般需要2~3 个疗程。疗效较好,治后半年随访时约2/3 患者癫痫停止发作,神经症状大多控制或改善。与治疗前CT 对比,脑内囊泡绝大多数消失。对皮肤肌肉型患者的效果更好,皮下结节一般2~3 个月内消失。

311113 吡喹酮的副作用

常见有头痛,有时剧烈,恶心、呕吐、发热、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尤其因急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并发脑疝,可危及生命。弥漫性皮肌型囊尾蚴病治疗过程中也可产生发热与过敏反应。有时“单纯”皮肌型由于脑内的囊尾蚴死亡后也可引起脑水肿、剧烈头痛等脑部症状,应当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对症治疗。

31112 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对皮肌型、脑与眼囊尾蚴病均有良好疗效。

311121 皮肤肌肉型囊虫病

皮肤肌肉型囊虫病每日14~15mg/kg,分2次服用,疗程10天,一般1~2疗程[1]。

311122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每日14~18mg/kg,10~15天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每疗程间间歇2~3周[1]。抗虫治疗由于异种蛋白释放导致过敏反应,脑囊虫患者可能出现症状加重,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甘露醇脱水治疗[1]

311123 阿苯达唑的副作用

脑型患者于第一个疗程结束后7~16 天发生头痛(537%)、癫痫(133%)、低热(227%)、视力障碍(48%),给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治疗后可以控制,1~2 天内恢复。反应较吡喹酮治疗为轻。这可能与囊尾蚴在脑组织内缓慢死亡,引起炎症反应较轻有关。

31113 甲氧哒唑

对猪囊尾蚴的实验治疗表明,其疗效明显优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且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可能是治疗囊尾蚴病最有前途的药物,尚待扩大临床验证。

31114 吡喹酮、阿苯达唑和干芜散治疗脑囊尾蚴病的远期疗效

吡喹酮20mg/(kg·d),服用6 天;10mg/(kg·d),服用24 天;30mg/(kg·d),服用4天。阿苯达唑15mg/(kg·d),30 天。干芜散156g/次,3 次/d,平均服药23 个月±9 个月。连续随访5 年结果,近期与远期疗效的总有效率:吡喹酮组为686%与857%;阿苯达唑组为793%与931%;干芜散组为687%与871%。叁种药物远期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112 对症治疗

对颅内压增高者,可先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加用地塞米松5~10mg/次,1 次/d,连续3 天,再开始病原治疗。发生癫痫、过敏反应应作相应处理。

3113 手术治疗

眼内囊尾蚴病以手术摘除为宜。如用吡喹酮治疗,虫体杀死后可引起炎症反应,加重视力障碍或失明。脑内囊尾蚴病,尤其是第叁与第四脑室内囊尾蚴多为单个亦可采用手术除之。囊尾蚴病合并猪带绛虫病患者先及早驱虫,但不宜用吡喹酮。可用槟榔与南瓜子等其他驱绛虫药治疗。

312 囊虫病的预后

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脑囊尾蚴病原体的预后十分重要,并可完全治愈,不留后遗症。

313 囊虫病的预防

1猪带绛虫病患者是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故患者的彻底驱虫治疗不但可预防他人感染,亦可避免自身感染,而且使猪的囊尾蚴病发病率下降。

2改进猪的饲养方式,提倡圈养,切断人与猪之间传播途径。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的产生的主原因是由于饲养生猪的卫生问题,形成了在人和猪之间形成的人(粪)-猪(肉)-人的恶性循环,即猪接触到有绛虫病的病人粪便而患病,人因生吃或食入未煮熟的患有猪囊虫病的猪肉而患绛虫病或囊虫病。无圈散放或“连茅圈”易造成本病的流行,南方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有生食猪肉和生食猪血的习俗以及在野外大便的习惯,亦造成了该病在当地呈区域性流行。一般而言,猪囊尾蚴病多呈散发,其流行情况与当地患绛虫病病人的数量成正比。本病的流行,与自然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一些省的山区和偏远农村,有的地方人无厕所、猪无圈舍,猪可以直接采食患有猪带绛虫的人粪便而感染发病。市场检疫不严格,尤其是农村贸易集市,使群众误食囊虫猪肉而增加感染机会。

3加强宣传教育,贯彻预防为主,使群众认识囊虫病的严重危害性与传播途径,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不吃“米猪肉”与生菜,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

4 中医·囊虫病

囊虫病 (cysticercosis[2][3])为病名[4]。是指感染囊虫所致的寄生虫病[4][2][3]。

41 症状

以痰核包囊,癫痫样发作,视力障碍等症,以及检查发现囊虫为主要表现[4]。

42 辨证分型 421 囊虫病·侵脑证

囊虫病·侵脑证(cysticercosis involving brain[2])是指感染囊虫,虫侵大脑,以发作性昏倒或抽搐,反复发作,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或失明,甚者精神异常,苔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囊虫病证候[5]。

422 囊虫病·虫痰互结证

囊虫病·虫痰互结证(cysticercosis with syndrome of enining of worm and phlegm[2])是指感染囊虫,虫痰互结,以头部及躯干肌肉、皮下分批出现可活动结节,不痛不痒,可自动消失,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囊虫病证候[5]。

5

  到底什么是肾囊肿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肾囊肿,或肾脏囊性疾病,顾名思义,是肾脏内出现与外界不相通的囊性病变的总称。常见的肾囊肿如单纯肾囊肿、肾盂旁囊肿以及多囊肾等等。随着体检的普及以及B超和CT广泛应用,肾囊肿疾病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已成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肾脏疾病。一部分肾脏肿瘤(如囊性肾癌)会因为肿瘤内部形成坏死、空腔而出现类似囊性结构,应与肾囊肿鉴别。

 单纯性肾囊肿究竟为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尚不明了。其起源可能与多囊肾相似,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从另一方面说,通过造成肾小管梗阻及局部缺血,可使动物患上单纯性肾囊肿。这又提示这种病损还可以是后天性的。随着囊肿的增大,基压迫可损坏肾实质,但还不至于使肾功能受损。一个孤立囊肿发生的部位可正好压迫到输尿管,从而引起进行性肾积水,这种情形出现后接着可并发感染。Feiner、Katz和Gallo 1980年注意到后天性肾囊肿疾病常见于长期透析患者。Kessel和Tynes1981年观察到2例肾囊肿自行消退。

  引发病因

 1、 先天的发育不良

 由先天发育不良可产生多种疾病,对于囊肿性肾病而言,主要可造成髓质海绵肾、发育不良性多囊肾病等,先天发育异常的基因一般没有异常,因此它与基因遗传或基因突变是有区别的。

 2、 基因突变(非遗传)

 对于多囊肾病来说,大多是通过父母基因遗传的,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也有的多囊肾患者既非父母遗传,也不属于先天发育不良性多囊肾病,而是胚胎形成时的基因突变。在胚胎形成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基因发生了突变形成了多囊肾病,此种情况虽然很少见,但还是可以发生的,因此,有些多囊肾患者可以没有父母遗传史。

 3、 各种感染

 感染可使机体内环境发生异常变化,从而产生有利于囊肿基因发生变化的环境条件,使囊肿的内部因素活性增强,这样便可促进囊肿的生成、长大;而身体任何部位的任何感染,又会通过血液进入肾脏从而影响囊肿,如囊肿发生感染,则除了使临床症状加剧外,还会促使囊肿进一步加快生长速度,并使肾功能损害加重等。常见的感染有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尿路感染、肠胃道感染、皮肤感染、外伤感染、器械感染等等,即不管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均可对囊肿产生很大影响。

 4、 毒素

 毒素作用于人体,可使各种细胞组织器官造成损伤,从而发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并且也是产生基因突变、先天发育异常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毒素诸如农药、某些化学药剂、放射线、污染等等。尤其需要指出,一些药物也具有肾毒性,若使用不当则易造成肾损害,这些药物包括: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利福平、消炎痛、等西药,以及蜈蚣、马钱子等中药。

 5、 饮食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造成很多疾病的产生,当然也是囊肿病产生、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其中主要有:

 (1)饮食不节,如过饥则营养不足;过饱则易伤及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并且发生气血流通障碍;过食肥甘厚味则易化生内热。

 (2)饮食不洁,轻者易致肠胃疾病,重者发生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3)饮食偏嗜,如多食生冷寒凉,则易伤脾胃阳气,多食辛温燥热则可使胃肠积热,再有五味偏嗜,久则易伤内脏。上述几种饮食习惯对于机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囊肿性疾病的变化发展。而对于囊肿病来说,临床上我们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辛辣刺激类:如辣椒、酒类、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巧克力、咖啡、海鱼、虾、蟹等"发物";过咸类食物,特别是腌制类;被污染的食物如不卫生的食物、腐烂变质的、剩饭剩菜等;烧烤类食物;除此之外,还应限制 动物类 高蛋白、高脂肪以及油腻类食品,即上述之肥甘厚味;限制豆类及豆制品,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患者更需注意。

 6、 劳逸失宜

 劳累过度应包括三个方面:

 (1)劳力过度,即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或剧烈运动则易积劳成疾;

 (2)劳神过度:即思虑太过,心理压力过大,思想负担过重;

 (3)房劳过度,即性生活不节制,房事过度。这些都与健康不利,当然也影响到囊肿性疾病的变化。此外,过度安逸,即过度安闲、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则又易使人体气血不畅从而引发他病,也就是"久卧伤气"的道理。

 7、 情绪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不良的情绪变化可使人体的神经及内分泌失调,从而通过神经体液作用改变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异常则又对囊肿造成了影响。而且不良的情绪还可使人的免疫力降低,从而有利于病菌和病毒的侵袭,从而又使囊肿受到影响。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不良的情绪可使病情加重,特别是囊肿性疾病,而调摄心情,不悲不躁,则病情常可逐步好转。

 8、 妊娠

 一般情况下,妊娠对多囊肾的病程影响主要看肾功能状况,虽然目前尚没有资料证实妊娠会使多囊肾病程加速,但多次妊娠且合并有高血压者其预后常不良,且有1/4的多囊肾女性在妊娠中新发高血压或原有高血压加重,所以多次妊娠则对多囊肾女性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当然这里说的还是肾功能尚正常者,如肾功能不正常的多囊肾女性妊娠危险性更大。

 护理 方法

 1、肾囊肿患者要控制高血压,这在保护肾功能中起决定性作用。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他降压约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约。肾囊肿患者一定要避免腰带系的过紧或者剧烈的运动。因为这些都会引起囊肿破裂,这是很重要的。

 2、要根据天气温度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和各种感染。注意高纤维、高维素食物的补充,不偏食,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牛、羊、猪的瘦肉、禽蛋类、牛奶、鱼虾等均可食用。要忌饮酒,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忌过甜食;忌盲目进补,或不要随意轻信 广告 宣传的补品,以免损害肝脏或增加肝脏负担。提醒女性患者还要注意尿路感染,因为此症的女性患者居多。提醒朋友们在饮食习惯以及个人的卫生方面多加注意,并且要加强锻炼。

 3、饮食要营养健康,肾囊肿患者宜食含优质蛋白质高的食物,注意高纤维、高维素食物的补充及低脂肪、适当的糖饮食。

 4、摄入充足的水,各种肾脏疾病由于发病原因不同,病程不同,治疗 措施 也不相同。在轻度肾衰时,由于肾脏浓缩功能下降,体内代谢产物需要较多的水分才能从肾脏排出,因此,肾脏病如无明显的水肿、心衰、高血压时,不应盲目限水。特别提醒的是那些慢性肾衰的病人,不要认为肾衰就得严格限制水分,如果过分限水反易加重肾功能恶化。

 5、控制盐的摄入量,控制食盐时,根据病人病情和肾功能程度作调整,并非所有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都要。

 6、注意休息,要注意合理休息,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和腹部创伤,肾脏肿大比较明显时宜用吊带代替腰带,以免引起囊肿破裂;一般半年复查一次(包括血压、尿常规、肾功能和B超);避免一切肾毒性约物;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作B超检查。

 症状

 (1)腰腹不适或疼痛:疼痛的特点为隐痛钝痛固定于一侧或两侧向下部及腰背部放射;

 (2)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3)腹部肿块:有时为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60—80%可触及肿大的肾脏肾脏愈大肾功能愈差;

 (4)蛋白尿:一般量不多24小时尿内不会超过2克故不会发生肾病综合征;

 (5)高血压:囊肿压迫肾脏造成肾缺血使肾素分泌增多引起高血压

 中医治疗

 肾囊肿是肾脏内出现大小不等的与外界不相通的囊性肿块的总称,常见的肾囊肿可分为成人型多囊肾、单纯性肾囊肿和获得性肾囊肿。发病时会引起腰、腹的不适或疼痛,继而出现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等症状,严重者导致肾功能衰退。  中药治疗肾囊肿原则1、扶正固本: 多囊肾早期无显然临床症状,或时有腰部不适,或家族中有多囊肾病人,早期偏肾阳虚者补肾壮阳,偏肾阴虚者滋阴补肾。

 中药治疗肾囊肿原则2、理气活血:  由于水湿瘀积肾内,可阻碍气机,导致气滞血瘀,气血水互结为患,故治疗时应留意理气活血。  中药治疗肾囊肿原则3、标本兼顾:  多囊肾发展至后期,肾用先司,浊毒内停而成关格重症,故有湿浊者应利湿化浊;有水气者,应利水行气。  遵循经典的中医理论,经过实验室和临床两个方面的反复研究,从各种不同功效的中药中找到了能改变机体内环境抑制囊肿基因的活性,以及消除增生、解除梗阻的中药,中药方剂肾囊消肿方水煎服,不但能有效控制多囊肾的发展,而且可使小囊肿消除、大囊肿缩小、进而使肿大的肾体积也得以缩小、恢复肾功能。

 特殊治疗

 1)当排泄性尿路造影,肾断层X线摄影术,超声影象及CT仍未能做出最一诊断,可选择作血管造影,而经皮囊肿穿刺抽吸则作为下一步诊断手段,这既可在X线荧光屏监视下也可在超声影象监测下进行。发现清亮的囊液是令人鼓舞的征象,但抽吸液仍应做细胞学检查。还应测定其脂肪含量,脂肪含量增高则符合肿瘤的诊断。随后将囊液充分引流,并代这以造影剂。接着在不同体位下摄片,以显示囊壁光滑度,有无赘生物存在。抽出造影剂前,将3ml碘酯脂注入囊腔内,这将减少液体再积聚引起的改变。 Bean 1981年介绍了将95%酒精注入空囊内,用这种方法,他在29例患者中只发现1例复发。若只单纯将囊肿抽空,则约大部分会复发。若抽吸液为血性,可考虑手术探查,因此时病变严重,甚至已发生癌变。

 2)如明确诊断,可考虑保留囊肿,毕竟囊肿损害肾脏的情形罕见。

 3)当诊断仍有疑问时,可考虑手术探查。Ambrose等1971年在大多数已确诊为囊肿时,仍宁愿手术探查。在他们所行55例手术中。5例被证实已有癌变,占9%。通常只将囊肿的肾外部分切除。若肾脏严重受损时,肾切除也是适应症,但这很少见。

 并发症的治疗

 自发性感染在单纯性肾囊肿中罕见,而一旦发生就难以同肾痈鉴别。有时囊肿内可出血,突然发生时,可引起剧痛,出血可来自囊肿壁上伴发的癌肿。囊肿位于肾下极并紧贴输尿管时,可加重肾盂积水,而尿液对肾盂的压迫可引起背痛。这种梗阻还可以使肾脏发生感染。当囊肿并发感染时,应加强抗菌素治疗,尽管Muther和Bennett1980年发现囊液中抗菌素所能达到的浓度很低。因而常常需行经此穿刺引流。经此穿刺引流失败的话,采取手术切除囊肿壁的肾外部分并引流,也被证明疗效颇佳。发生肾积水时,切除引起梗阻的囊肿壁可以解除输尿管梗阻。累及肾脏的肾盂肾炎提示存在尿路梗阻,继而输尿管引流不通畅。切除囊肿后,自然就缓解了尿路压力从而使抗菌治疗更为有效。

 饮食疗法

 1要注意过咸类不吃(包括腌制类)、辛辣刺激类不吃(包括辣椒、酒类、虾、蟹等)、被污染的不吃(包括腐烂变质的,剩饭剩菜等)、烧烤类不吃,而肾功能不全或发生尿毒症者还应注意豆类及其制品不吃、限制动物类高蛋白食品、油腻类食品等。

 2水的摄入:各种肾脏疾病由于发病原因不同,病程不同,治疗措施也不相同。在轻度肾衰时,由于肾脏浓缩功能下降,体内代谢产物需要较多的水分才能从肾脏排出,因此,肾脏病如无明显的水肿、心衰、高血压时,不应盲目限水。特别提醒的是那些慢性肾衰的病人,不要认为肾衰就得严格限制水分,如果过分限水反易加重肾功能恶化。

 3食盐的摄入:控制食盐时,根据病人病情和肾功能程度作调整,并非所有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都要严格限盐。

 4注意休息,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和腹部创伤,肾脏肿大比较明显时宜用吊带代替腰带,以免引起囊肿破裂;一般半年复查一次(包括血压、尿常规、肾功能和B超);避免一切肾毒性药物;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作B超检查。

 5讲营养肾囊肿患者宜食含优质蛋白质高的食物,注意高纤维、高维素食物的补充及低脂肪、适当的糖饮食。

 6不偏食,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牛、羊、猪的瘦肉、禽蛋类、牛奶、鱼虾等均可食用

 我提议全家每年都要定期体检这样才能更好检测身体的健康程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97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