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的练琴方法

钢琴的练琴方法,第1张

钢琴的练琴方法

 和其他学科一样,钢琴的学习过程也遵循着一个普遍规律:由深入浅、循序渐进。随着程度的深入,练琴时间也要适度增加,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下面给大家介绍钢琴的练琴方法,一起来学习吧!

钢琴的练琴方法

 01 -

 不要盲目效仿特例

 练琴的方法,因个人的天分、才智而有所不同,如果他是绝顶聪明,能像鲁宾斯坦、约瑟金等的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无形中,他就省掉许多练习过程。这些特例的练琴,或被谱方式,不是一般人所能效法的。

- 02 -

 早早打好基础

 通常在学生时代,必须多练练习曲,基本技巧等,先打好基础,待技巧已够好时,可以省略一些练习曲,但基本技巧必须练,因为即使是只练困难乐段的演奏者,为了克服这段技巧时,决不能一次又一次机械式的弹奏,一定得设法,改变方法练习,已达成目的,这些改变,就会运用到一些基本技巧的练习方法。

- 03 -

 大师从小都练琴好几个小时以上

 练琴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不过要想弹好钢琴,每天最少也得四小时至五小时之间,如果不是绝顶聪明,而要有好成绩,则必须超过这些时间,尤其是学生时代。

- 04 -

 好好练基本技巧

 音阶、琶音、巴哈等的练习,有些大演奏家,如巴克豪斯、塞金等一辈子都在练,因之他们手指的灵活性,到老年,比较看不出衰老的现象。只有少数演奏家,不练基本技巧,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练习曲,即基本技巧练习,在学生时代,必须多多加强练习。目前有一部分人,提倡不练基本技巧,认为技巧可以有乐曲中获得,要用这种方法的人,第一,必须是天生就是弹钢琴的料子;第二,要绝对的天才,否则就只有为兴趣而练着玩的人。

 - 05 -

 练琴必须专心,动脑

 练习必须专心一致,必须明白你再弹什么为什么弹怎么弹弹得怎么样也就是多做分析、思考、然后练习。

- 06 -

 15岁以前

 尽可能在15岁以前把技巧练好,并多背些曲目,才有希望成为演奏家。

- 07 -

 练琴时要慢

 练习时要慢,并要找一些相关资料研究。

 - 08 -

 随时扩充曲目

 练琴不能懒,随时扩充曲目。

- 09 -

 背谱背谱背谱

 背谱是复杂的,要做到万无一失相当困难,所以要尽可能运用所有知道的记忆方法来背谱,以防万一有一方失误,还有另一方法可补救。

  - 10 -

 练琴时要慢

 练琴时,要找缺点练习,如果不做技巧练习,必须学会自己从困难乐段中设计练习方法。

- 11 -

 耳朵训练从基本练习开始

 耳朵的训练要从基本练习做起,从枯燥无味的练习中,找出音乐。

;

首先明确一点,什么叫做基本功。

不是某种特定练法,不是什么高抬指,不是什么贴键。

而是一个可以讲明白发力点,运动形式,运动效果,运动极限的技术整体。

这种东西,加做基本功。

从发力点的角度分析,我们具有手指指节,掌指关节,手腕,前臂肌肉群,大臂肌肉群。这几个点。

发力技术,可以以这些发力点,单独构成触键动作,而不是必要,但容许其他发力点配合。

发力点的运动性,与耐受力,是固定的。

但运动形式不一定。

每一个发力点,往往具备一种到数种运动形式。

结合发力点固定的运动性耐受力,以及运动形式,我们可以直接获得发力技术,在对应音乐效果,也就是运动效果的运动极限。

如此,一门钢琴技术的基础框架,在概念上,就明朗了。

而这,恰恰是钢琴基本功的根基!

在音乐效果方面,我们要考量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是基础的跑动速度

其次,是基础的声音强弱。

最后,则是持续力,也就是耐久,不可能说演奏个3分钟曲目,就手抽筋或者练废了吧?

首先,关于跑动速度,其实国内现在的说法非常荒谬。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在问提升自己的根源,因为他们看不到前路。

以国内普遍习惯的考级机制为例。

考级10级,音阶部分,1分钟126拍,每拍,4音,1分钟480音的跑动速度要求。

这一指标,是绝大多数人可以完成的。

哪怕以国内现在这种环境。。。

然而,之后怎么走,目标在哪里,则很多人看不到。

国际公认的专业入门程度。

这是我认为的第二个门槛。

能够达到这样,意味着你具备了能够处理大多数中等程度曲目的能力。。以及极少部分高级曲目。

比如,像是肖邦的作品,李斯特的部分作品等。

车尔尼299,第23首,是一个速度标准,相对具有标准性,以及独特的标识性的。

首先,是位置靠后,而非位置靠前,速度偏慢的曲目。

其次,这首曲目,速度从头到尾,恒定跑速,可以避免很多混帐的说法。

1分钟84拍,每拍单位,附点二分音符,也就是一个小节时值。

也就是,1分钟84,每拍12音,1分钟1008音跑动速度。

第二行,就是音阶模型,第一行就是P。

各种要素齐备下的跑速,我把这个叫做专业入门程度。

而对比考级10级呢/

高出了一倍。

然后,像是李斯特的钟,1分钟860音的峰值跑速要求,肖邦的冬风,1分钟800音的峰值跑速要求。

在大部分学生,只能勉强完成考级10级指标的情况下,是存在实际的演奏需求的。

而这个演奏需求,在国内大部分的教法体现,尤其是高抬指的练法下,无法达到。;

这才是很多人出现前路断绝,不知道怎么练习的根源。

有需求,需求无法解决,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目标是什么,看不到多少成功的案例。

这就是现状。

解决办法也非常简单。

就是你所具备的钢琴基本功里,具备某一项,在跑动速度这一运动效果,可以达到1分钟1008音以上的极限的技术,就可以了。

国内高抬指技术极限,1分钟600音,用手指发力,做的贴键,1分钟800音,到不了的。

更高的程度,我不打算讲,毕竟不是那么多人想当钢琴家。

但,还是姑且发一下吧。

钢琴家 海席克 独奏《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第三乐章》 Eric Heidsieck_哔哩哔哩_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W411W7vh/spm_id_from=3331007top_right_bar_window_custom_collectioncontentclick

钢琴家超过原始曲谱的哦。

第二面部分,半秒两小节,单旋律20多音,1秒40的“速度”,1分钟2400音的“速度”。

音阶与半音音阶模型结合,P。

专业入门真的仅仅是入门罢了。。。。。

然后是音乐效果,首先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足够的琴键起落速度。

声音效果,是由击锤敲击钢弦产生的。

在技术层面,则是琴键起落速度的运动快慢。

某些技术本身,其运动性充足,带动手指完成触键(手指放松的原因在这里),还可以直接达到最高程度的琴键起落速度。贴键。

也就是说,所谓的声音的独立性的练法,必须经由高抬指获得,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其他某些技术,照样可以达到,并且在贴键的前提下,可以处理的更好,更快,更没有负面作用。

高抬指的负面作用,则是额外的手指拉伸,在距离上大了至少4到5倍,从而在演奏速度上,存在巨大的拖累。

也就是说,在声音效果的处理上,你要去寻觅一种可以直接在贴键基础上,达到各种音乐效果(主要是强弱)的技术知识。

不是什么练法,这个练法,那个练法,都不是具体的技术知识。

具体的技术知识,你只能去求学,学来的。

也就是说,所谓的钢琴基本功,其实是要现在概念认知上突破。

而所有人,在技术知识差不多的前提下,练习的效率,没有差异。

这是我能够告诉你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反握直杆下压:面对臂力训练机两脚分开站立,身体呈挺胸收腹紧腰状,屈臂两手紧握直杆手间距小于肩宽,肘关节紧贴体侧。吸气,小臂用力向下压撑阻力杠,使臂伸直,稍停2~3秒钟,呼气缓慢还原,感受肱三头肌一样在用力,重复练习。

2、杠铃窄距卧推:背部伸直平躺,杠铃窄握保持约两个拳头多的距离。举起杠铃离架,并慢慢降低到约胸部以上,然后推杆回到起始位置。

3、杠铃颈前半推举,将杠铃置于深蹲架上,插杆高度与发际相平,选一上斜凳,采用坐姿,并将凳背调整到80~90度的位置,以防止身体前倾。整个动作采用窄握距并与杠铃颈前推举的后半程相仿,注意保持肘尖朝外。

4、臂屈伸:手臂进行屈伸,但是同时也要将躯干角度进行一定的改变,否则是不能够同时保证手臂的屈伸的。

5、绳索下压:绳索下压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锻炼,在做绳索下压锻炼的时候,要让绳索尽可能的扩大运动幅度,这样得到的运动量也更大,就能够更大程度的去运动,去达到想要的效果了。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在做过顶臂屈伸时,窄距卧推、器械双杠、或者其他三头动作,都要注意肘部不要向外打开,紧贴身体。

2、伸肘要求充分的让手臂打直,但是不应该是锁死。锁死关节意味着压力从三头肌上转移到了关节上。再加上大重量,关节很可能会受伤。

3、在所有的身体部位中,肱三头肌可能是最容易被过度训练的。肱三头肌在胸部和肩部的训练中,都会受到强度很大的附带刺激。如果把胸部、肩部和肱三头肌安排在一周的不同时间训练,就很容易导致肱三头肌因为没有充分的恢复时间而被过度训练。

4、挺伸前臂时吸气,屈降时呼气,头部的位置要稳定,在用力的时候颈部肌群很容易去借力,由于颈部承受压力有限,如果颈部过分发力会造成颈椎扭伤,运动过程中保持大臂固定,锁死。

5、双臂起落时双肘的距离要保持不变,保证刺激的是肱三头肌长头。接近力竭的时候,垂直的大臂可以稍稍向头的方向倾斜,借一点上胸的力量再做几次,可以让肱三头肌得到更多的刺激。

-肱三头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3126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6
下一篇2023-09-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