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臣狄仁杰,为什么会被贬为彭泽县令?

唐朝名臣狄仁杰,为什么会被贬为彭泽县令?,第1张

事实上,狄仁杰当时被贬谪为彭泽县令,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武则天为了利用狄仁杰来震慑其他大臣,其二是因为狄仁杰的确钻了很多空子,这让武则天不得不惩罚。当时狄仁杰被诬陷以后,为了避免死罪选择认罪,后来面见了武则天以后又翻供了,武则天因此而惩罚了狄仁杰。

首先,在武则天刚刚成为女皇帝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流行“告密”的风气了,当时很多大臣都是被告密而下狱的,只是大部分大臣都是被诬告,而狄仁杰也不例外,当时大臣来俊臣污蔑狄仁杰要造反,所以便将狄仁杰关起来。

后来,来俊臣便威胁狄仁杰等人,说他们要是痛快承认罪行的话,就能够免受皮肉之苦,也不必承受死刑了,狄仁杰听完立刻就认罪了,说了很多自己要谋反的理由,承认了自己要谋反,但是悄悄写了一封陈情书给自己的儿子,让儿子悄悄去告诉武则天。

其次,武则天得知此事以后便派人去问来俊臣,但是来俊臣否认自己屈打成招,还说自己连一根头发都没动狄仁杰的,武则天便让人去看狄仁杰,但是来俊臣已经安排人给狄仁杰梳洗打扮了,武则天得知狄仁杰安然无恙以后,觉得此事有蹊跷便招来了狄仁杰。

狄仁杰说自己当时是为了保命陈述冤情,所以才承认自己没有犯下的罪行,但是狄仁杰这么做的确是钻了空子,武则天自然要惩罚他。另外,武则天当时觉得很多大臣都是自己的掣肘,所以必须要杀鸡儆猴,而狄仁杰刚好犯了点小错误,那武则天便将错就错,将狄仁杰贬为彭泽县令了,如此一来便再也没有大臣敢冒犯武则天了,所以说狄仁杰也是政治牺牲品。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亲王

2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3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4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5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6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7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8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9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10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11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12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13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14从五品下编辑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15正六品上编辑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16正六品下编辑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17从六品上编辑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18从六品下编辑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19正七品上编辑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20正七品下编辑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21从七品上编辑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22从七品下编辑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23正八品上编辑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24正八品下编辑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25从八品上编辑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26从八品下编辑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27正九品上编辑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28正九品下编辑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29从九品上编辑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30从九品下编辑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31流外编辑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知县”和“县令”在老百姓眼里都是管理县里面的芝麻大小事,所以都被称为小小“芝麻官”,但事实上,知县和县令的差距可大了。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县一直都是我国古代的最基础的行政单位,但是县令和知县的职责也在一直变化着。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因为郡县制度的改革,县令这个称呼都没有了,县令与知县结合为一官,就称“知县”。

这么乍一看上去,似乎县令的日子没有知县好过,但事实上,在明朝之前县令是正五品,而知县却只有正七品。这么一说,大家仿佛就明白了两者官位的差距。没错,知县是属于县令的“副手”,但是官场上的事情谁又说得清呢,尤其知县还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副手”,他的“隐形权利”有时候可以比县令还大。其中原因,还得看两者的来源。

从周朝开始,“县”的概念就已经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县就慢慢成为了行政区域。县直属于诸侯管理,而被下放权利的官职就叫县令。但是因为分封的土地有大有小,西汉时期,管理县内事务的又分成两种,辖区内大于万户的叫县令,小于万户的叫县长。县令手底下还有两个副手,即县丞和县尉。东汉时期,因为国泰民安,县长又被取消了。

到了唐末时期,社会动荡,地方官员也不稳定,总是被调来调去,这就导致了大量县令职位的空缺,这么办呢?找替补。最初县令是由县丞补上来的,但毕竟不是真的县令,“知县”就孕育而生。但是朝廷又害怕自己的权利会被架空,于是又整出了一个幺蛾子,叫“下放”,即特地派遣中央官员去代理县令一职。

但是这种下放,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愿意的,所以一开始就只是临时差遣,“下放”的知县是属于朝廷直属的,有机会可以随时调回去。慢慢的到了宋朝,知县的地位就彻底定了下来,都由朝廷派人过来。所以,虽然它明面上是划分县令的下属,但是事实上已经取代了县令,因为是朝廷派来牵制地方官的,隐形的派头要比县令大得多。

不过,毕竟县令才是真正的地方上的掌权人物,手头上军政财权都是实打实的;知县却是有名无实,一开始还能管管地方上的军政事务,但到后来却只能管管税收了。而且。县令还能派出自己的县丞来牵制知县。

此外,县令只要不犯错,就能一直当下去。知县一般都是有犯错的中央官员被下派过来,或者只是作为一些官员的过渡临时差遣,所以知县还是被架空的。知县的权利被削弱,也就意味着朝廷中央的权利被削弱,皇帝肯定不乐意了。

从明朝开始,知县就正式取代了县令, 县令也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知县和县令的博弈和权利大小的变化,其实就是中央皇权和地方官员下的一盘棋,只不过这盘棋下了近两千年,最后还是皇权取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4445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