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都有叫什么的

古代大臣都有叫什么的,第1张

有令尹、太宰、长史、御史大夫、相国等。

1、令尹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吴起、黄歇、李园),实不多见。

2、太宰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

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

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

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

3、长史

长史是中国历史上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长史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

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著名的班超即是将兵长史),除此之外,边地的郡亦设长史,为太守的佐官。

其后魏晋南北朝时州郡官员底下多设长史。唐代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却无实职。

但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非常高,相当于上州刺史,甚至会充任节度使。明清时代的长史设于亲王、公主等府中,执管府中之政令。

4、御史大夫

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

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代燕王朱棣陷南京,将御史府改回都察院,自此御史大夫遂废。

5、相国

相国,起源于春秋晋国,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代称为“相邦”,秦国的第1个相邦是樛斿,秦国最后1个相邦是吕不韦(秦国吕不韦)。

吕不韦被免职后,嬴政认为相邦权力过大,于是暂时废除了相邦职务。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相邦职位,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

汉朝第1个相国是韩信,然后是曹参第1次任相国、傅宽、萧何第1次任相国、樊哙、周勃、萧何担任,萧何第2次任相国死后,曹参继任。

曹参第2次任相国之后,暂时不设相国。吕雉死后,他侄子吕产担任相国,吕产之后直到东汉中期,一直无人担任相国职务,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就任相国。相国名称成为萧曹二人代名词。

——太宰

——令尹

——御史大夫

——长史

——相国

清制,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知县。除此之外,下面还设有县丞、主簿等事职及典史等事务性官员。

1、县丞:按制县丞为正八品官(京县除外)。县丞的来源有贡生及会同馆大使、鸿胪寺鸣赞、序班、刑部司狱、汉军九品笔帖式、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县主簿、府州县训导、府照磨、通判等。县丞任满后如考绩优异予以升任的话,可以升为兵马司副指挥、京县县丞、京府经历、知县、布政司理问、按察司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和州判。

县丞设有自己的衙署办公,与主簿一起佐理知县,分掌一县之粮马、税收、户籍、巡捕等事务。每县设置县丞与否、设置人数多少,与该县的大小有关,有些事务繁多的县设几个县丞,而有些事务简单的县也可以不设县丞。

2、主簿:与县丞一样,为知县的副手,但品级比县丞低,只有正九品。主簿的来源有:监生、吏员、宣课司大使、兵马司吏目、司狱、府税课司大使、州吏目、府仓大使、巡检、典史、道库大使。主簿任满若予以升任的话,可以升为州判、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盐运司知事、按察司照磨。

主簿的设置与县丞类似,有自己的专署办公,与县丞分管粮马、税收、户籍、巡捕等事。事繁之事设一人,事简之县可不设。

3、典史:典史的品级为未入流,掌管一县监察狱囚之事。若事简之县不设县丞和主簿,则县丞和主簿的职能也由典史一人兼领。

4、巡检:请代在各州、县的关隘、渡口等要冲之地设巡检司,掌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事,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巡检司的巡检为从九品官。

5、驿丞:驿丞管理各驿站,掌邮传及迎送过往官员之事,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局兼招待所的职能。驿丞的品级为未入流。

6、闸官:亦为未入流官,掌各闸储泄、启闭之事。相当于现在的水库管理人员。

7、税课司大使:亦为未入流官,掌税收的征收。

8、仓大使:未入流,掌仓库的保管与守卫。

9、河泊所大使:未入流,掌征收渔业税。

10、医学训科:未入流,为一县之医官,相当于现在的县立医院院长。

11、阴阳学训术:未入流,掌管星相(天文)。

12、僧会司僧会:未入流,掌管一县僧人。

13、道会司道会:未入流,掌管一县道士。

1 魏书·列传第六十五·高谦之传翻译

译文 高崇的儿子高谦之,字道让。

少小时侍奉后母李氏,孝名远扬,李氏抚养他所耗费的心血也过于自己亲生孩子,以致旁人难以辨别他们兄弟所出的同异差别。时人把他们一样看重。

等到长大,摒绝人事,专攻经史,天文历法、算学图纬之类书籍,广泛涉猎,每天诵读几千字,喜好文章,留心《老》、《易》。继承父亲爵位,脱下布衣,接受朝廷任职,朝廷加授他为宣威将军,转任奉车都尉、廷尉丞。

正光年间(520~525),尚书左丞元孚慰劳蠕蠕,反被拘留。等到蠕蠕大肆掠抢而还,安排元孚回国。

此事交廷尉处置,廷尉卿及监以下官员都称元孚无罪,只有高谦之认为元孚有辱使命,应处以流放之罪。尚书同卿与之争执不下,皇帝下诏同意高谦之所奏。

孝昌初年(525),代河阴县令。这以前,有人在袋子里装上瓦砾,称是钱物,诈骗别人马匹,得手后逃走。

皇帝下诏追捕,并要求把结果上报。高谦之于是用枷锁绑着一名假囚徒置于马市,声称这人就是以前在马市上诈取马匹的贼,今天就要行刑了。

暗地里派心腹窥探集市看客中议论的人。有两人看到这种情景高兴地说:“我们不用担惊受怕了。”

这两人立即被抓了起来,进行审问,他们都承认了骗取马匹的罪行,他们的同伙也被挖了出来。这次连带查出他们前后盗窃的案子,搜出很多赃物,很久以前失去自家物件的人,都各自来领取被盗物品。

这一切,高谦之写成奏本,上表皇帝去了。不久,皇帝下诏升任他为宁远将军,正式任河阴县令。

在河阴两年,增益减损,政体昭然,所办的事情,多成为治事典范。他的弟弟高道穆任御史,在公事上也颇有干才,世人以他们父子兄弟为官都著名而在当时传为美谈。

旧制,两个县的县令可以在朝面陈得失,而当时奸佞侥幸的人憎恨他掌握了某些情况,于是一起上书请求罢免他的官职。高谦之于是上疏说:“臣以平庸之才,忝居神邑县令之位,臣心中确实想执法严明,秉公办事,以答谢朝廷浩荡之恩,竭尽人臣忠直之节。

然而豪贵之家,支属广布,六亲七戚,够上判罪者,比比皆是,他们对我都起憎恨之色,对皇上皆起怨怒之心。而县令职位轻弱,哪能尽数纠正。

先帝过去发布明诏,让县令们可以在圣上那里面陈掌握的情况。臣先父高崇任洛阳令时,经常能够进入朝廷面陈是非,所以能使朝中显贵敛手旁立,不敢违逆政体所禁。

最近以来,这项制度渐渐废止,致使县令威轻,下情不能上达。今日二圣远遵尧舜,效法高祖。

愚臣希望效其鲁钝蹇慢之才,早立功名。臣请求更新旧典彰明往制。

以期奸诈豪纵之徒知禁难犯,收敛贼心。”诏书称:“这个奏启与朕意深相符合,立即交付执行。”

高谦之又上疏说: “臣听说夏朝德运衰败,少康成为克复之主;周道将要废弃,宣王立下中兴之功。由此可知,国家没有恒常的安宁,世事也无永久的弊端,只是在于英明的君主以行之有效的办法改变现状,化弊有道有术而已。

“自从正光年间以来,边城屡遭侵扰,将帅出师,相继于路,军费戎资,输送不绝。至于弓格赏募,都有出身;杀敌斩首,又蒙恩赐。

所以四方之士,愿意应征的人数很多,各自为己,公私两利。如果军中统帅选准其人,犒赏功勋不失其实,那么什么样的贼不能平,什么征战不能大捷而还!诸守帅也许不是那类人才,多派亲近进入军中,另请他人拉弓引驽,虚受征官。

自己身不赴阵,只派奴客之类入军中领战,对寇临敌,手不弯弓,兵不血刃。像这样则会导致王爵之赏虚加其人,征夫也无参军的积极性,那贼虏怎能被剿灭,拿什么来劝诫人们的忠诚贞节?况且近臣、侍臣、亲戚、朝士,纷纷托求官衙,擅作威福。

如果清廉贞节执法不二的人,也会一同遭到诬陷,无端受到惩罚。朝臣顾望,谁肯诉说实际情况?这样下去,就会导致圣上被蒙蔽,坏人被纵容,亏损皇风,破坏政体。

使谄谀小人意气洋洋,忠谠之言,不复鼓耳。 “况且连年以来,国家多有征战,民不堪命,动不动流离失所,保全妻子儿女,竞争地逃王家兵役,不再顾及其桑蚕粮田,害怕国家刑律。

这正是由于还家必有困顿之理,归来没有自安之路所致。假如朝廷听任百姓归其本业,微征徭役,那么归家还田者人数必定很多,他们定会垦田辟土,数年之后,朝廷一定会大获税民。

而今官府不做以理召还流民的工作,只管严令强迫,这样下去,臣担心数年之后,逃离家园者更多,安居乐业者无人了。 “所以有国有家者,不操心百姓不归顺自己,只担心政策得不到落实执行,不侥幸敌人不侵犯我,只依赖自己不可侮犯的信心。

这个道理乃是千年共遵,百王一致的普遍真理。而且琴瑟之声不协调,知音的人便改弦更张;拉车的马匹脚步不一,善于驾驶的便要调整缰索。

谚语说:‘迷途知返,得道不远。’这话虽不起眼,但道理极深。

陛下日理万机,事情难以全面掌握,元、凯无言,不肯直陈。臣谦之虽平庸无才,但世代蒙受圣上荣禄,窃自向往前贤尽忠不惜身的义举,不怕身遭刀斧之刑,只要有一句有益于皇上,义不辞死。

只求圣上略垂览察,微加推寻采纳,使朝章重新振举,军威更而复振,四海之内响起维新之歌,天下之人见到大禹之绩,那么臣上奏之后,便可含笑九泉而无丝毫遗憾了。” 灵。

2 王锡爵传文言文答案

题目没有哪来的答案 原文翻译如下,不满意请追问: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

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京师会试中获第一名,廷试又得第二名,授职为编修。逐渐官至国子监祭酒。

万历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负责翰林院。张居正服丧期限未满,即出仕为官,准备对吴中行、赵用贤等人施以廷杖。

王锡爵邀集同馆的十多人到张居正处请求宽免,张居正径直入内而不理他。吴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罚,王锡爵扶着他们大哭。

第二年他晋升礼部右侍郎。张居正才回乡处理丧葬,九卿急忙请求召他回京,唯独王锡爵不签名。

不久,他请求探亲而离职。张居正因为王锡爵揭露自己的短处,更加怀恨他,王锡爵因此不出任官职。

万历二十年(1584)冬季,在家中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返回朝廷,他奏请禁止谄谀、抑制钻营角逐、戒除虚浮、节制侈靡、鼓励议政风气、精简工作。

皇帝都加以褒扬、接纳。 起初,李植、江东之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等人产生矛盾,因为王锡爵负有重望,并且与张居正不和,就极力推举他。

等到王锡爵入朝,与申时行结合,他们反而上奏极力排斥李植等人,于是李植等人全部离去。当时申时行任首辅、许国任次辅,三个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锡爵与申时行同时在会试中举,并且在同一郡,在内阁中相处很好。

因为申时行性格柔和,而王锡爵性格刚直气盛。万历十六年(1588),他的儿子王衡考取顺天试的第一名,郎官高桂、饶伸议论此事。

王锡爵接连上奏辩驳,话语过于愤恨,饶伸被投入诏狱并从官籍除名,高桂被贬责到边疆。御史乔璧星奏请皇帝告诫王锡爵,务必扩展他的气量,成为美善有涵养的大臣,王锡爵上奏辩解。

因此逐渐与朝廷议论抵触。 当时群臣奏请建立皇储的人很多,皇帝都不听。

万历十八年(1590),王锡爵奏请预先教导太子,录用言官姜应麟等人,并请求宽恕以前的巡抚李材,没有答复。曾经因为旱灾,自己陈奏请求罢免官职。

皇帝下诏好言挽留。火落赤、真相侵犯西部边疆,议论的人争相请求出动军队,王锡爵主张和平解决,与申时行的意见相合。

不久,他与同列争请册立皇储也不成,他关门闭户请求回乡。不久因为母亲年迈,接连奏请回乡探亲。

于是皇帝赐给他路费,派遣官员护送。回乡两年,申时行、许国和王家屏相继离开职位,有诏书催促、召见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他返回朝廷,是成为首辅。 在此之前有圣旨,这年春季举行册立皇储的大典,告诫朝廷大臣不要轻慢地陈请。

朝廷大臣鉴于张有德事件,都表现出沉默。等到此,王锡爵秘密奏请皇帝决定大计。

皇帝派遣内侍将亲手写的诏书向王锡爵出示,想等待嫡系的儿子,命令将长子和两个次子暂且一起分封为王。王锡爵惧怕有失皇上的旨意,立即奉诏草拟谕旨。

但是他对外又顾虑公众的舆论,于是劝谏:“汉明帝的马后、唐明皇的王后、宋真宗的刘后都抚养诸位妃子的儿子为自己的儿子,请皇帝指令皇后抚育长子,则长子就是嫡系儿子,而且生母不必尊崇位号以致压制了皇贵妃。”也拟谕旨呈送宫中。

同列赵志皋、张位都没预先听说。皇帝竟然将前面的谕告下达给了礼官,下令马上准备礼仪。

因此整个朝廷哗然。给事中史孟麟,礼部尚书罗万化等人,集体到王锡爵的府第力争。

朝廷大臣和劝谏的人,奏章每天几次呈上。王锡爵与赵志皋、张位一起极力奏请皇帝追回先前的诏书,皇帝不依从。

不久,劝谏的人更多,而且岳元声、顾允成、钟纳陛、陈泰来、于孔兼、李启美、曾凤仪、钟化民、项德祯等人将王锡爵拦在朝房里,当面与他争辩此事。李腾芳也上书王锡爵。

王锡爵奏请在朝廷商议,皇帝不同意。他奏请当面陈述,没有答复。

于是他自己弹劾自己的多项失误,请求接受罢免官职的责罚。皇帝迫于公众的舆论,追回并搁置了先前的命令,下令稍候二、三年再商议施行册立的事。

王锡爵立即奏请皇帝迅速决定,并说“:过去嫡长子刚出生,已经颁布诏书大赦,诏书称‘祗承宗社’,明显地是像皇太子般待他。现在又疑惑什么而不决定呢?”没有答复。

七月,彗星出现了,有诏令修行、反省。王锡爵便奏请皇帝召见大臣。

又劝谏说“:彗星渐渐接近紫微星座,皇帝应慎重起居的时节,对左右放宽刑罚,不要嗜欲以防疾病,散发钱粮以广布皇恩。”过了一个月,他又劝谏说:“彗星已进入紫微星座,不是仅仅靠用人行政能够消弭的,只有建立皇储这一件事可以消除灾祸。

天王的星象称帝星,太子的星象称前星。现在前星已经闪耀而皇帝不早做决定,所以招致此灾祸。

如果迅速册立皇太子,天象之变就自然消弭。”皇帝都答复知道了,仍坚持等待春季之期的观点。

王锡爵的复奏又极力劝谏,并接连上奏恳请。 十一月,皇太后的生辰,皇帝驾御宫门接受朝贺完毕,单独召王锡爵到暖阁,慰劳他说:“卿扶持母亲来京都,的确是忠孝两全。”

王锡爵叩头答谢,趁此极力奏请皇帝早日确定国家的根本。皇帝问:“皇后有了儿子,怎么办?”他答复:“这种说法在十年前尚可以,现在嫡长子已经十三岁,尚等待什么?况且从古至今,难道有子弟十三岁了还不读书的事?”皇帝颇为感动。

王锡爵于是奏请皇帝多召见大臣面叙。

3 郑均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后汉书·郑均传原文

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也。少好黄、老书。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止,不听。即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臧,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常称病家廷,不应州郡辟召。郡将欲必致之,使县令谲将诣门,既至,卒不能屈。均于是客于濮阳。

建初三年,司徒鲍昱辟之,后举直言,并不诣。六年,公车特征。再迁尚书,数纳忠言,肃宗敬重之。后以病乞骸骨,拜议郎,告归,因称病笃,帝赐以衣冠。

元和元年,诏告庐江太守、东平相曰:“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又前安邑令毛义,躬履逊让,比征辞病,淳洁之风,东州称仁。书不云乎:‘章厥有常,吉哉!’其赐均、义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赐羊酒,显兹异行。”明年,帝东巡过任城,乃幸均舍,敕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永元中,卒于家。

后汉书·郑均传翻译

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少时喜好黄老之书。兄为县吏,接受别人礼物甚多,郑均多次谏阻,兄不听。郑均就脱身为人打工,一年多,得到钱帛,回来交给其兄。说:“物用完了可以再得,为官吏贪赃犯罪,一生都完了。”兄感激其言,以后就廉洁奉公了。郑均好义务实,养寡嫂孤儿,恩义礼貌备至。常称病留家,不应州郡征召。郡守非要他去不可,使县令诈称将到他家,郑均即到郡守府,郡府最后还是没能让他屈服。郑均于是躲到濮阳作客去了。

建初三年(78年),司徒鲍昱招他,后举他直言,他没有到。六年,皇帝公车特征,再迁尚书,多次献纳忠言,肃宗很敬重他。后来以病请求退休,拜为议郎,告归,因称病重,帝赐以衣冠。

元和元年(84年),诏书告庐江太守、东平相说:“议郎郑均,束修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退休,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又前安邑令毛义,躬行谦让,从征辞病,纯洁之风,东州称仁。《尚书》不是说‘表彰那些有常德的人,是善政’。宜赐郑均、毛义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长吏慰问,赐羊酒,以显此异行。”第二年,帝东巡过任城,就亲临郑均家,命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所以当时人称为“白衣尚书”。永元中,在家去世。

4 高弘图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

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初任中书舍人,升为御史。

他为人方正有个性,不依附别人。 天启初年,弘图上书评论当时政治的八项弊端,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

后来他外出巡按陕西时上书推荐手下的官吏,赵南星检举他的过失,弘图心中不由不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后,他称病回乡去了。 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弘图曾经与南星有矛盾,就召弘图出来担任原职,弘图进京以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经关进了皇家监狱,对他们的拷打很严酷。

弘图果然上书评论南星,但是书中也讲“国事现已明了,皇上也不应该老是发火”“,皇家监狱中的几个大臣,对他们的生杀应该由刑官的法律来决定”,很有一些认为忠贤过分的意思。 奏疏中又援引了汉元帝乘船游玩的事,当时忠贤正引导熹宗四处出游,所以忠贤不高兴了,代皇帝拟了一道诏书严厉批评了他。

后来弘图又谏阻熹宗到东郊出游,又极力讲原陕西巡抚乔应甲的罪行,还上书隐约地批评了崔呈秀。呈秀、应甲都是忠贤的同伙,因此忠贤很恼火,朝廷拟定让弘图出任顺天巡按,忠贤不用他,弘图请求弃官回乡,忠贤就命令他回家闲住去。

庄烈帝即位后,弘图起复原职。他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这三个人都被问了罪。

朝廷提拔他为太仆少卿,他又称病离职走了。崇祯三年(1630)春天,朝廷召他入朝担任左佥都御史,又升为左副都御史。

五年升为工部右侍郎。他刚刚上任,总理户、工二部的宦官张彝宪来见他,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

庄烈帝恼了,就把他削了官籍,让他回去了,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过征召。 十六年,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兵部左侍郎,当即就升为户部尚书。

第二年三月,京师失守,福王即位后,让弘图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弘图上书就新政讲了八件事:一,宣布举义兵,问贼罪。

请宣传反贼的罪行,激发天下人的忠勇义愤。二,勤奋钻研圣人的学说。

请求福王不必等脱下丧服,每天到讲筵前学习。三,设置记注官。

请召词臣进宫侍卫,每天记下皇上的一言一行。四,团结藩王。

请按照以前各朝皇上即位的成例,派官员持玺书前往各藩王处慰问。五,讨论宗庙祭祀。

请暂且把历朝圣主的神位安排在奉先殿里,仍然在孝陵一旁遥对历朝圣主的陵墓进行祭祀。六,严格规定臣民上书和进奏的程序。

请禁止奸邪小人借题发挥,随意上书,开脱罪责,谋取升官。七,笼络人心。

请免除江北、河南、山东的田租,不要让贼寇从朝廷这里寻找借口。 八,选择钦差使节。

请派遣官员去通报朝鲜出兵,显现出牵制敌人的局势。福王都高兴地采纳了。

在那个时候,朝廷的重要决定大多出于弘图的拟定。马士英上书推荐阮大铖,弘图不答应。

士英说:“我自己承担责任。”于是让大铖借了衣冠觐见福王。

大铖进见时一一数说自己的冤情,拿弘图过去不追随东林党人当成自己的证据。弘图却极力讲逆党的案子不能翻,大铖、士英都恼恨他。

一天,大家在内阁里谈到原庶吉士张溥,士英说:“他是我的朋友,他死后,我摆出酒肉祭奠并哭过他。”姜曰广大笑着说:“你哭东林党人,难道你也是东林党人?”士英说“:我并没有背叛东林党,是东林党人拒我于门外的嘛。

”弘图借此附和了他几句,士英对他的怒气才消失。然而这时刘宗周弹劾士英的奏章从外边送了进来,大铖扬言说是曰广主使的,于是士英怒不可止。

等推荐张捷、谢升的奏疏进来以后,朝堂之中更加沸沸扬扬,水火不相容了。宫中传出福王的手札要任用户部侍郎张有誉担任尚书、弘图封还御批,写奏本上去极力谏阻,最后有誉还是以朝臣推举的方式被选用了。

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弘图争论没用,就请求退休,福王不同意,给他加官太子少师,让他改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因为太后来到南京,弘图进爵为太子太保。

这年十月,弘图四次上书请求退休,福王于是答应了他。弘图告别政坛后无家可归,客居会稽。

国家破灭以后,他逃进一所荒凉的寺庙中绝食死了。

5 周敦颐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周敦颐传》(节选)阅读——《爱莲说》同步阅读

上传: 黄海龙 更新时间:2012-5-14 18:05:42

《周敦颐传》(节选)阅读

——《爱莲说》同步阅读

南康市唐江红旗学校 黄海龙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无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

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阅读训练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有 囚 法 不 当 死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狱( ) (2)悟( ) (3)得( )

3、说说“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

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周敦颐的哪两个特点?请结合所学课文《爱莲说》,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有囚/法不当死

2、(1)案件,(2)明白,(3)获得、得以

3、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 法、深)

4、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5、①善于断案;②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6 高怀德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高怀德字藏用,真定常山人,周天平节度齐王行周之子。怀德忠厚倜傥,有武 勇。行周历延、潞二镇及留守洛都,节制宋、亳,皆署以牙职。晋开运初,辽人侵 边,以行周为北面前军都部署。怀德始冠,白行周愿从北征。行周壮之,许其行, 至戚城遇辽军,被围数重,援兵不至,危甚。怀德左右射,纵横驰突,众皆披靡, 挟父而出。以功领罗州刺史,赐珍裘、宝带、名马以宠异之。及行周移镇郓州,改 信州刺史,仍领牙校。又迁信州刺史,从行周再镇宋州。 晋末,契丹南侵,以行周为邢赵路都部署御之,留怀德宁睢阳。会杜重威降契 丹,京东诸州群盗大起,怀德坚壁清野,敌不能入。行周率兵归镇,敌遂解去。汉 初,行周移镇魏博,及再领天平,以怀德为忠州刺史领职如故。周祖征慕容彦超, 还过汶上,宏赐行周甚厚,并赐怀德衣带、彩缯、鞍勒马。 行周卒,召怀德为东西班都指挥使、领吉州刺史,改铁骑都指挥使。太原刘崇 入寇,世宗讨之,以怀德为先锋虞候。高平克捷,以功迁铁骑右厢都指挥使、领果 州团练使。 从征淮南,知庐州行府事,充招安使。战庐州城下,斩首七百余级。寻迁能捷 左厢都指挥使、领兵州防御使,赐骏马七匹。南唐将刘仁赡据寿春,舒元据紫金山, 置连珠砦为援,以抗周师。世宗命怀德率帐下亲信数十骑觇其营垒。怀德夜涉淮, 迟明,贼始觉来战,怀德以少击众,擒其裨将以还,尽侦知其形势强弱,以白世宗。 世宗大喜,赐袭衣、金带、器币、银鞍勒马。世宗一日因按辔准

说实话,你给的分儿有点少,不可能有人花大力气给您逐字逐句翻译的(又没资料可以让我复制)。不过幸好我比较喜欢助人为乐,不辞辛苦,所以就把大概意思说给你听好了。 第一段:高怀德字藏用,是真定常山(高俅是宋初高怀德的后代吗?高俅是水浒传的人物,他和高怀德有关系吗?不是,因为高俅的资料实在太少,他的出生日期都不详。 最近有的专家这么认为: 高俅的祖先是大唐高丽属将高仙芝,是高仙芝与高丽妓 女的私生子的后代,随高仙芝来到中原,但因出生不好,并且一直被骂为“高丽奴”

---------------------------------------------------

谢谢采纳哦

7 授之以渔明史杨博传阅读答案

1、参考答案B。肃清:清平,太平。 2、参考答案C。

3、参考答案A。“按要求”文中无据。

译文杨博,字惟约,蒲州人。嘉靖八年考中进士。被征召担任兵部武库主事,历任职方郎中。大学士翟銮巡视北部边镇,让杨博跟随自己。所经过的山川地势,地方风俗的好坏,士卒的多寡强弱,他都分条记录下来。嘉靖二十五年,杨博被破格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杨博到任后)大兴屯垦之利,奏请皇帝招募百姓垦荒造田,永远不征收租税。又利用农闲时节修筑肃州榆树泉和甘州平川境外大芦泉等处的墩台,开凿龙首等渠道。起初,原属罕东的番人,为避吐鲁动乱,迁来肃州居住,经常和当地居民搏杀。监生李时旸因此发表言论,事情下派到地方守臣处理。杨博为此修筑金塔、白城七座屯堡,召集他们的头人,命令他们率领部属迁往屯堡居住。各番迁过去七百多帐,罕东的环境为此太平。杨博升任右副都御史,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仇鸾镇守甘肃,总督曾铣弹劾他,皇上下令逮捕治罪。杨博也揭发仇鸾三十件贪赃欺骗的事。仇鸾任大将军时,多次诋毁杨博,皇上没有听信。等到杨博服丧期满,仇鸾已被处死,杨博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起初,俺答逼近都城,从潮河川进入,朝中大臣纷纷请求做好防备。但是河水湍急凶猛,不能修筑城墙防守。杨博依照水势修建石墩,安排士卒戍守,然后自己回京督守九门。当时由于敌军入侵的警报,当年七月分派兵士守卫城垛。杨博告诫:“敌人入侵,我们一定要镇静,为什么事前就自乱了呢?”于是罢免了县令。严嵩父子争权夺势,各个官府被他们干扰,杨博恪守职责,一切不允通融。严嵩恼恨杨博,杨博正赶上父亲去世离开职位。兵部尚书许论罢职,皇上起用杨博代替他。杨博还未服丧期满,就上疏推辞。而皇上因大同右卫被围紧急,改任杨博为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杨博穿着黑色的丧服奔驰出关。杨博还未抵达,侍郎江东等大军进击,敌寇已经离开。当时,右卫被围困六个月,守将王德阵亡,城中粮草耗尽,士卒誓死守卫而无反叛之心。杨博大加抚恤,奏请办理十件善后事宜。因为给事中张学颜的谏言,皇帝留下杨博任镇抚。皇帝几度想将杨博召回,又顾虑边疆,便询问严嵩。严嵩一向不喜欢杨博,奏请任命他为江东署理部事,等待秋防完毕后再慢慢计议,于是不召杨博。秋防完毕,加封为太子太保,依然留任镇守。杨博魁梧肥壮,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有度量。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终以兵事著称。隆庆六年,高拱罢官,于是改派杨博负责吏部,晋升少师兼太子太师。第二年秋天,患疾病,多次请求辞官归乡。过了一年去世。赠封太傅,谥号襄毅。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

爵:亲王、公主。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唐朝官员品级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唐朝官员品级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唐朝官员品级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唐朝官员品级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唐朝官员品级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县令是从战国时开始有的官职,一般都是通过君王亲自挑选任命,后来有了科举制度,就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县令官职。所以如果古代真的有神童,又刚好能被君主看上,是有可能让他担任县令的,但是科举制实施以后这种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目前我了解到的我国古代算是比较年轻的县令,也是18岁的时候任职的,这个人就是清朝的季振宜,他在兰溪任职。他出身贫穷人家,所以为了改变命运他刻苦好学。17岁的时候便中了举人,18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于是他18岁便在兰溪任知县。而且因为他把兰溪治理得很好,任职近7年。

他让兰溪的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也深受百姓爱戴,悦济浮桥也被人们唤为季公桥,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其实也不是刚开始就顺风顺水的。据相关史料记载,清朝的兰溪第一任知县是吴梦鼎。他上任第二年,就有人攻打兰溪,所以吴梦鼎在战争中死去。

数月过去,季振宜上任,当时的兰溪刚经历过战乱,百废待兴,而且战乱还没有完全结束。当时的季振宜不仅要尽快让百姓们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一方面又有注意军事补给,对刚上任的他来说实属不易。而且刚上任时他才18岁,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季振宜也是个刚强而且性格温和的人,他向君王进谏,让兰溪的子民们可以减免掉很多税赋,深得民心,百姓们也愿意协助他战后的重建工作,很快就让兰溪的百姓们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说起狄仁杰,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都看到过关于他的影视作品。他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字怀英,曾在武则天时期任宰相一职。为人十分正直,而且武则天对他非常信任,即使有的时候他的建议在武则天看来不太合适,但她仍然会慎重考虑。然而到了后期他却被武则天贬为了彭泽县令。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并非狄仁杰有什么错,他受到了别人的暗算,武则天一气之下将他和其他五人一起贬到地方做官。 

当时,狄仁杰深得武则天信任,与武则天的关系非同一般。可以说武则天在很多事情上都会询问他的意见。在武则天刚登基的时候,为了清除那些不支持她统治的人,征用了一批酷吏,这其中有两个叫来俊臣和周兴的人,同时还有一些其他酷吏,他们帮助武则天清除了很多不支持她政策的大臣,手段非常狠毒。后来他们不但清除不支持武则天统治的人,而且开始清除和他们不为一伙儿的大臣。在691年左右,狄仁杰便被他们盯上了,同时还有名叫李游道的大臣也被那些酷吏列入名单。 

而来俊臣对于看不下眼的人,将其定罪时,有这样一个规定。如果在第1次审问他的时候,他立刻认罪,那么就不牵连他的家人,并暂时免去一顿拷打,如果这个人不肯认罪,那么来君臣不但要牵连他的家人一起入狱,而且对其严刑拷打逼迫其承认罪行。后来狄仁杰被他陷害,被捕入狱,面对来俊臣的拷问,他非常配合。而来俊臣也没有过多的为难他,直接将其打入大牢。 

在大牢中狄仁杰一直都很配合。慢慢的来俊臣等人对他放松了警惕,后来狄仁杰从狱卒那里借来了笔墨,将自己的冤屈写在了一块布上,后来狄仁杰抓住一次机会,将这块布送到了家中。他的家人将这块布呈给了武则天,武则天看到后很震惊,别派人去牢里查看。然而此时来俊臣已做好了一切安排。前去查看的人,未发现任何情况。 

之后来俊臣暗自写了一份认罪书呈给了武则天,说这是狄仁杰承认的。武则天突然感觉事情不太对,狄仁杰刚呈了一份申冤书,又呈上了一份认罪书 ,这其中明显有问题。于是她亲自查看。 发现狄仁杰确实是被诬陷,武则天也知道这六人实际并没有什么罪,但她心里依然很不高兴,再怎么说狄仁杰,来俊臣等人都是朝廷重臣,于是她便将这六人一起贬到地方做官。 其实五年后,狄仁杰又再次被武则天启用,再次当上宰相。

1、县令,相当于今天的县长,正七品。

2、都头,相当于刑警大队队长,无编制。

3、都监,相当于武警支队队长,正八品。

4、团练,相当于荣誉职位,不是实际职位,从五品。

5、管营,相当于现在的监狱长,无编制。

6、节级,相当于看守监狱的工作人员,无编制。

扩展资料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

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参考资料:

--宋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9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