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臣的等级

唐朝大臣的等级,第1张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

爵:亲王、公主。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唐朝官员品级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唐朝官员品级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唐朝官员品级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唐朝官员品级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唐朝官员品级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唐朝官员品级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唐朝官员品级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县令(等于知县,不同时代称法)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是主管一县事务的一把手。

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书记兼副县长,是县令的副手之一,一县的二把手。

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长,是主管一县捕盗、治安等刑事、司法事务的官员,品级一般略小于县丞,也是县令的副手之一,一县的第三把手。

“县令”在其他工具书中的解释,官名。县令之名,起于战国,其时秦及三晋县的长官均称为令。

知县,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县尉,负责一县的治安和抓捕盗贼的工作,级别在县令、县长(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下。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

县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於县令(或县长),汉时每县各置丞一人,以辅佐令长,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后代虽有变革,如宋代曾一度废除,或以主簿兼任,但历代大多设置此一官员(一或二人),迄於清末。

扩展资料:

县在政区建制开始于春秋时期。那时,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边地设县,后来又推行到内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历时两千多年不变,直到今天。

在唐代以前,县的长官称县令(人口达万户以上)或县长(人口不足万户)。宋代以朝廷大臣到地方兼领一县之长,称“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管理全县的行政,有的还兼管军事,官秩多是七品。知县的助手有县丞、主簿等。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理全县的粮税、户籍等。清《睢阳尚书袁氏(袁可立)家谱》:“十世赋正 字贞叟,号开美,归德府学诸生,明末考授鄢陵县知县。”

参考资料:

——县令——知县——县尉——县丞

县尉和县令的区别是:级别不同、起源不同。

一、级别不同

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是县令的副手之一,一县的二把手。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是主管一县事务的一把手。

县尉是县令的副手,主要职权是管理文书,仓库,少数时期里,能管理地方财政和治安,还有一个职权是县令不能处理政事时。

二、起源不同

县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出现在先秦时期,作为地方官员的主管职位之一。县尉这个名称的起源与古代军事有关,尉字原指军营中负责警戒的人,后来演变成地方的行政主管。

县令起源于战国时代,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郡县制度,县受郡节制,县级长官“万户以上为令,不足万户为长”,均由朝廷任命,秦汉至隋唐时代一直沿用此官名。

古代的地方官职

一、省市级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二、乡镇级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新三国演义分集介绍 第58集 孙权亲访鲁肃,将周瑜临终前推举他为大都督的遗言告知鲁肃。鲁肃担心吕蒙受众将拥戴,自己难以服众。孙权将吕蒙的亲笔信拿出,原来吕蒙也上表推荐鲁肃为大都督,令鲁肃深感意外,不禁对吕蒙肃然起敬。周瑜大丧,江东

县令是地方性官员,可以是豪强地主,知县是朝廷选派,中央集权。在很多影视剧中,会出现知县,县令这样的名称,有些电视剧会把这两个名称混用,但是这是完全不正确的,知县和县令是有不相同的地方,如果不知道这些知识,那就会弄出很多笑话。下面,我们看一下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一、县令

县令是宋朝才有的称呼。从战国时期时期到宋朝之前,一直将县令称作县长。在战国时期,魏国,赵国,韩国,秦国把一个区域划分为县,县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单位,隶属君王,在这之后,县成为郡的下属,上头管理不严格,县长多选的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文化程度高低我们也不清楚。不过县令和县长也有细微区别,他们管理的县户数多少决定他们是县令还是县长。当时的秦王朝很兴盛,疆土开阔,声名远扬,县令这个名称一度传到外国去了,朝鲜,日本,越南有些地方也有称作县令的地方。

二、知县

知县这个名称是在宋朝时候才有的。宋朝朝廷会派遣一个人去到县兼任,所以就叫他执县,执后来为知,就是掌管,执掌的意思。知县是朝廷直派的,有一定的知识程度和一定的管理能力,由君王直接派出,思想也会大一统,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跟君王汇报,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高度集中,避免地方豪右的权力过大,也逐渐废除了刺史,县令等官位,这些官位都是有名无实。知县的影响力很大,一直维持到了民国时期。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县令和知县的区别不仅是一个字的区别,这是朝代的更替和思想的发展,从战国时期到宋朝,中央集权不断集中,君王迫切想要百姓的思想与自己统一,不能有其他忤逆的想法。县令和知县都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是时代的产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084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