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的病因是什么,能够治好吗?

心肌梗塞的病因是什么,能够治好吗?,第1张

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我们越来越容易患上疾病,而心肌梗塞就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型,那么心肌梗塞的病因是什么呢?怎么治疗呢?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普及一下吧。我们先来说一下心肌梗塞的病因吧!

第一:过度疲劳

如果一个人在过度的体力劳动以后,又或者是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的紧张劳累后不能正常的进行对身体的放松等,就都有可能使心脏负担增加,尤其是对于一些本身就有冠状动脉硬化的人来说,很容易会在过度疲劳之后致使心肌缺血,危害性是非常大的。

第二:暴饮暴食

针对心肌梗塞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不少心肌梗塞的个案都发生在暴饮暴食以后,尤其是当一个人大量进食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以后,都有可能会导致血脂浓度突然升高,最终导致血粘稠度增加,从而引发了心肌梗塞的问题,所以大家一定格外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引起身体的不适,导致心肌梗塞等一系列的疾病。

第三:抽烟以及酗酒

众所周知,抽烟、酗酒对我们的心脏影响很大,会影响我们心脏的跳动频率,而且抽烟、酗酒等不良的习惯,都有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心肌耗氧量增加,最终诱发了急性心肌梗塞,所以我建议吸烟的朋友们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尽早戒烟,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给自己的家人一份良好的保证。

第四:突然的寒冷刺激

当一个人突然收到寒冷的刺激以后,可能会冠状动脉发生剧烈的手术,最终会因为不能充分扩张而导致心肌缺血。对于冠心病患者,在天气变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避免心肌梗塞的发生,毕竟我们的身体只有自己最清楚。

以上就是关于心肌梗塞病因的介绍,实际上导致心肌梗塞的原因有很多,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尽量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注意做好饮食以及起居作息等其他措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避免心肌梗塞的问题出现。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治疗心肌梗塞呢?

第一:心情和情绪很重要

有研究证明了负面情绪对于内皮功能的不良影响,所以保持乐观的心态真的比想象中还要重要。

第二:合理饮食

地中海饮食、限制热量摄入和间歇性进食已被认为可以延缓衰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含糖饮料、外卖也都被证实了可以增加健康风险与有害物质的暴露。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饮食,预防心肌梗塞疾病的产生。

第三:良好生活习惯,运动、戒烟、睡眠

运动可以改善内皮的功能,增加血液中一些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而睡眠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进展中最重要的行为因素之一。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低会对内分泌、免疫和代谢反应的多个方面产生强烈影响。

很多人在减肥的时候特别喜欢运动后出很多汗,因为觉得这样会消耗很多卡路里会变瘦,但并不是出越多汗越瘦。运动心率更高的项目,更容易减肥。

这样长期下去容易引起急性胃炎、胃扩张、急性胰腺炎、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如果吃夜点就会产生超额能量,剩余的能量转为脂肪蓄积起来就容易发胖。所以在睡前三小时以内不要吃任何东西是最理想的减肥方法,特别注意不要喝酒、肉类食物。

改变生活方式:

首先应控制饮食,将摄入的能量总量限制在1000-1500kcal/天,减少脂肪摄入,脂肪摄入量应为总能量的25%-35%,饮食中富含水果和蔬菜、膳食纤维;以瘦肉和植物蛋白作为蛋白源。减肥膳食中应有充足的优质蛋白质,除了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

还需要补充必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充足的水分。还要改变饮食习惯,在吃东西时需要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减慢营养物质吸收,控制能量摄入。饮食控制目标是每月体重下降控制在05~1公斤左右,6个月体重下降7-8%。肥胖患者最好在专门的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严格的饮食计划。

心肌梗塞病人的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心肌梗塞病人的饮食很重要。心肌梗塞患者在饮食上做好了这些注意事项,对于治疗肯定是有益而无害的。

 1、急性期:为发病后3天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活动(包括进食)皆需专人护理。起病后1~3天,以流质饮食为主,可予少量菜水、去油过滤肉汤、红枣泥汤、米汤、稀粥、果汁、藕粉、口服补液等。凡胀气、刺激食物不宜吃,如豆浆、牛奶(如平时消化功能良好可少量)、浓茶、咖啡等。进食总量约1000~1500毫升/24小时,分5~6次喂服。每天热量500~800千卡为宜。避免过热过冷,以免引起心律失常。一般建议低盐饮食,尤其是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食物必须细软易消化。

 2、发病4天~3周内,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步改为半流质饮食,但仍应少量多餐。急性后期总热能可增加至1000~1200千卡。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允许进食粥、麦片、淡奶、瘦肉、鱼类、家禽、蔬菜和水果(如香蕉等)。食物不宜过热、过冷,并应少吃多餐,经常保持胃肠通畅,以防止大便过分用力。

 3、3~4周后,随着病人逐渐恢复活动,饮食也可适当放松,但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仍应控制,禁食坚硬不易消化及油炸食品,对伴有高血压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仍应限盐,肥胖者应减食。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时)应当避免,因它可引起心肌梗塞再发作,这可能与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凝集而致血栓形成有关。

 另方面,饮食也不应限制过分,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和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

 4、发病4周后,病情稳定后,随其活动量的增加。一般每天热量可保持在1000~1200千卡左右。足量的`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则有利于病损部位的修复。乳类蛋白、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特别是绿叶蔬菜和水果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性质疏利通导,宜经常摄食。每天的饮食中还要含有一定量的粗粮和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排便费力。

 5,恢复期后,应防止复发,其膳食原则还应包括维持理想体重,避免饱餐。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微量元素中的镁、碘对降低血清胆固醇有重要作用,镁对缺血性心肌病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钙盐和胆固醇在血管壁内的沉积。维生素C具有防止出血、促进创面愈合、增强血管弹性。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主要是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草莓、西红柿、新鲜大枣、猕猴桃等。海产食物中的海带、紫菜、海蜇、鱼、虾等含碘量较多,在日常饮食中可经常交替食用,镁在绿叶蔬菜小米、面粉、肉、海产品等中含量较多。

 6、注意高发季节的饮食调配,深秋和冬季是心肌梗塞的好发季节,除了保暖防寒外,还应多吃性温和具有活血化瘀功能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尤以各种粥最为适宜。平时可以多吃各种谷类,尤其是粗粮。豆类制品。蔬菜,如洋葱、大蒜、金花菜、绿豆芽、扁豆等。菌藻类,如香菇、木耳、海带、紫菜等。各种瓜类、水果及茶叶。一定避免食用的牛油奶油及各种油腻食物。

 7、忌:应控制热能食物的摄入,勿使身体超重。不吃或少吃肥肉、动物内脏、鱼子、蛋黄、奶油、油炸食物和过咸的食物等。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及调味品,如辣椒、芥末等;避免摄取过烫、过凉的食物。避免饮用浓茶、浓咖啡和浓肉汤。控制食盐摄入,咸菜、豆酱、香肠,腌肉等最好不吃或少吃。忌烟酒。应避免过量和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

 8、绝对不要大体力劳动,搬抬过重的物品,大体力劳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搬抬重物时必然要弯腰屏气,其生理效应与用力屏气大致类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诱发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

 9、保持开心愉悦的心情,放松精神,愉快地生活保持心境平和,要学会自我安慰,对任何事物要能泰然处之,忌动怒。

 10、适度锻炼,一般来说运动锻炼不要过度,过度会导致血压急剧上升,使左心室过度疲劳和促使发生心力衰竭。运动以慢走、气功,太极拳等为最好,在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活动量。

 11、生活要有规律,定时进餐,充足睡眠。生活节奏宜慢不宜快。

 12、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老年人最好选择盆浴或坐姿洗澡,以免滑倒或晕倒,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高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可造成心脑缺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洗澡间一般闷热且不通风,在这样环境中人的代谢水平较高,极易缺氧、疲劳,老年冠心病病人更是如此。冠心病较严重的病人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洗澡。

 13、要注意气候变化在严寒或强冷空气的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冠心病病人会感到明显有不适。资料表明,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扩冠药物进行保护。

 14、应急措施应随身备有急救药品(及病人的病情、姓名、家人****、药物服用剂量方法),如果出现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千万不要惊慌,首先病人应立刻卧床,保持安静,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类药物,拨打电话通知家人或医生,及时就地诊治或送往医院。病人应避免走动,运送途中可持续或间断使用硝酸甘油等扩冠药。梗死先兆得到及时处理的病人,有的可免于急性心肌梗死,有的即使发生心肌梗死,梗死范围也较小,症状较轻,并发症少,易于康复。

心肌梗死

疾病名称

中文名称: 心肌梗死

中文又名: 心肌梗塞

英文名称: myocardial infarction

疾病简介

疾病简介

冠状动脉突然堵塞或近乎堵塞所造成的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又称心肌梗塞。冠状动脉堵塞的主要原因为在冠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呈突发性、持久而剧烈的胸痛或胸骨后压迫性疼痛,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及某些血清酶的增高,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和 /或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中,本病发生率常不完全一致。1974~1978年中国4个省市调查报告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为028~064‰。在美国,每年约有100万人患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约有半数患者于第1小时内死亡。因此,本病是一种较常见,并危及生命的严重心脏疾病。

症状

症状详细描述

症状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在起病前1~2天或 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或既往从无心绞痛,突然出现心绞痛,且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程度严重。从未经历过心绞痛的患者常对后一种情况不了解或未引起重视,并继续工作或照常活动,直至发生心肌梗死才被送去医院。

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突然发作胸骨后难忍的压迫性疼痛,和心绞痛类似,但比心绞痛的程度严重得多,持续不能缓解,有时放射至咽喉、下颌左上肢或后背。常伴大法汗、乏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含硝酸甘油无效。除典型症状外,尚有不少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包括:①上腹部胀痛,类似胃病或胆道疾患的疼痛。②后背酸胀样疼痛。③牙痛。④脑卒中样发作,可见于年龄大的患者。⑤无痛性,常表现突然心力衰竭或休克,该型多见于高龄的糖尿病患者。

体格检查时,轻型患者常无阳性体征,较重者可表现脸色苍白、肢端发凉、皮肤有冷汗,血压常轻度下降,心脏听诊可发现心音减弱,常可闻房性奔马律,肺底可闻少许湿性啰音,不少患者表现心律失常,病情严重者合并心力衰竭或休克时则可有相应的体征出现。

实验室检查 主要有以下几项。

组织坏死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第2~7天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数日后可恢复正常。

血清酶及其他标志心肌坏死的大分子物质的测定心肌坏死后,自心肌细胞可释放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故血清CPK、GOT、LDH均增高。CPK的同功酶CP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正常人血清中无CPK-MB,故CPK-MB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异性很高,血清酶的测定目前已被列入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检查。 CPK、GOT、LDH尚同时存在于其他组织中,因此在诊断心肌梗死时,要除外其假阳性的可能。当心肌坏死后,血清中尚可出现许多大分子物质的浓度增高,这包括:醛缩酶、苹果酸脱氢酶、异构酶、肌凝蛋白轻链、肌红蛋白等,这些物质含量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亦有一定意义。

心电图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改变包括:适当导联呈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和异常Q波(图1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ST段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舒张期损伤电流的存在及除极波受阻两种原因引起。T波倒置是因为心肌缺血,致使心肌的复极过程改变。异常 Q波的出现是由于坏死心肌丧失了极化状态所致。ST段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可降至等电线。 T波倒置越来越深,发病后3~6周倒置最深,然后又逐渐变直立,数月后方可复原。 QRS的坏死形改变(Qr或QS)则永久存在,但少数患者在数月后Q波变小或消失。大多数急性非透壁性心肌梗死之心电图表现为相应导联ST段移位(升高或降低),T波倒置由浅至深,此后ST段渐渐回到基线,数周后倒置T波也逐渐变浅,甚至可恢复直立,无异常Q波。但是,少数透壁性心肌梗死亦可能仅表现ST-T改变而无Q波,而极少数非透壁性心肌梗死亦可在相应的导联上出现小q波,还有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可无心电图改变。根据特征性心电图演变规律可对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作出诊断。按上述心电图改变在哪些导联出现,尚可作出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图2前后壁心肌梗死在各导联上的典型衍变) 。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6天,用99mTc-焦磷酸盐心肌显像可检出梗死区放射性浓聚。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用201Tl(201铊)心肌显像可显示梗死区放射性缺损。

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常见以下几种。

心律失常

泵衰竭

急性乳头肌功能不全

心室破裂

心室壁瘤 。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90%以上的心肌梗死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较少见的病因有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搭桥术或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栓塞(血栓、气体栓塞、心内膜炎时含有细菌的赘生物脱落引起栓塞等),更少见的病因有冠状动脉开口的堵塞(梅毒性主动脉炎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所致)及冠状动脉炎、心肌桥等。

除上述基本病因之外,心肌梗死的发生常有一些诱因,包括体力过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寒冷、过饱、大出血、严重缺氧等。但是约1/3的病人无诱因可寻。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

绝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受累的冠状动脉皆有严重粥样硬化病变,而受该支动脉供血的心肌侧支循环形成又比较差,因此,一旦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后,其远端所供血的心肌即因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按心肌坏死累及的范围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非透壁性心肌梗死,前者指从心内膜到心外膜的心肌皆发生坏死;后者指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或壁内心肌梗死,心肌坏死仅限于心内膜下心肌,不到心室壁厚度的一半或仅为灶性坏死。按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又可将病程分为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指发病后6周之内。大多数心肌梗死发生于左室,故一般所称的心肌梗死是指左室梗死而言。约有14%的左室梗死尚伴发右室梗死。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多年来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的进一步研究和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3天内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发现,80~90%左右的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有新鲜血栓形成,完全堵塞冠状动脉,血栓皆覆盖于严重粥样硬化斑块上。特别是,用链激酶或尿激酶对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可使大多数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畅等事实,也表明大多数透壁性心肌梗死是由于血栓形成引起的。血栓形成的机制尚不太清楚,推测可能由于内膜下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斑块内出血,这样,既可堵塞冠状动脉,又可促使血栓形成。此外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小板功能异常和血液高凝状态对血栓形成亦起重要作用。少数透壁性心肌梗死并无血栓形成,可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痉挛常发生于冠状动脉已有严重病变的基础上。但确有极少数患者冠状动脉并无明显病变,单是严重持久的痉挛即可造成心肌梗死。非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与透壁性心肌梗死不完全相同,对这类患者死后尸解常发现,部分患者的冠状动脉有血栓形成,而另外部分患者的支配梗死区的冠状动脉虽有很严重的狭窄,但管腔并未完全堵塞,推测此时是由于心内膜在心脏收缩时所承受的机械性应力最强,耗氧量大,而该处氧分压又低,故当心脏需氧量增加或供血减少时如严重高血压、休克、贫血、主动脉狭窄、各种手术等因素,即可使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所供血的心内膜下心肌发生片状坏死。

冠状动脉闭塞后若有较好的侧支循环存在,一般约经过6小时才出现明显的组织学坏死改变;若无侧支循环,1小时内即可出现完全梗死。梗死区有红、白细胞浸润及心肌坏死,第3周开始瘢痕形成。约在第4周末大部分坏死心肌纤维已移除,完全愈合约需6~8周,梗死心肌遗留瘢痕,该处心室壁可能变薄,局部室壁运动变得不协调或导致室壁瘤形成。

心肌梗死后由于梗死心肌缺血、缺氧,致使心肌的电不稳定,同时由于缺血心肌自律性增高,常可出现各种严重心律失常。又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顺应性降低,较严重的患者可随之发生一系列血液动力学改变和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包括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心排血量下降,血压下降,外周血管阻力代偿性增高等。更严重者则发生心功能不全和心原性休克。

诊断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及血清酶的测定,可对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作出正确诊断,对症状不典型者需仔细问病史,注意体格检查有无心律失常及循环功能障碍的表现,若能想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则可根据心电图及血清酶的升高,必要时参考放射性核素检查作出诊断。临床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能认识心肌梗死的前驱症状及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改变而力争早期诊断。这对限制梗死进展、挽救病人生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常需要与急腹症、脑血管意外、急性心包炎、肺梗死等疾病相鉴别。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鉴别诊断很复杂,既有一些心电图表现可掩盖和拟似心肌梗死如左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也有很多心电图表现易与心肌梗死相混淆,如心肌病、右心室肥厚伴显著顺钟向转位等等。在诊断心肌梗死时均应注意鉴别。

治疗

治疗

一般治疗 包括严密监护、止痛、镇静、吸氧、开放静脉、保持水电平衡,急性期要使患者避免情绪激动,吃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溶栓治疗 鉴于绝大多数透壁性心肌梗死均有新鲜血栓形成,且冠状动脉堵塞后6小时内,心肌可能尚无明显的坏死性组织学变化,故溶栓治疗在心肌梗死发作后越早进行,效果越好。一般应在发病后6小时内。目前溶栓治疗有三种途径:①冠状动脉内溶栓。由冠状动脉造影确定血栓所堵塞的冠状动脉后,将一特制导管留置于该支冠状动脉口,然后注入链激酶或尿激酶,约有70~80%的溶栓患者可获冠状动脉再通畅。②短时间内静脉大剂量注射链激酶或尿激酶。该法的血栓溶解率约为50~60%左右。③静脉注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之激活物。该法在中国尚未广泛应用。血栓溶解后可望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如果血栓溶解后,冠状动脉残余狭窄严重,则应尽早并用PTCA,争取减轻狭窄程度,又常可防止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闭塞。

缩小梗死面积 心血管医生多年来一直在寻求各种方法缩小梗死面积,但至今尚无一种很理想的措施。这些方法或所用的药物都不外乎增加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及减少心肌耗氧量,常用的方法有:①吸氧。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均发现给病人吸入流量 4~6L/min以上的氧气,可使升高的ST段迅速下降,改善心肌缺血损伤。②静点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溶液 (GIK)可改善缺血的心肌细胞代谢状态。③ β-受体阻滞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④钙拮抗剂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顺应性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⑤血管扩张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功能。⑥抗凝治疗。该法能否缩小梗死面积尚有争论。但若患者血液有高凝状态,为防治冠脉内血栓扩大和身体其他部位血栓栓塞合并症可采用抗凝治疗,但疗效未肯定。

右室梗死 由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引起,单纯右室梗死仅于尸检发现,约占心肌梗死的3%,绝大多数和下壁和(或)后壁心肌梗死伴发,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25~45%同时合并右室梗死。梗死范围较大时,其临床表现除上述心肌梗死共同特征外,突出表现右心衰竭。体格检查可见颈静脉怒张、肝大、低血压甚至心原性休克。由于右心排血量降低,肺血减少,X射线胸片常示两肺清晰。心导管检查右房压及右室充盈压等于或大于左房压及左室压,右室舒张期压力曲线呈特征性“平方根符号”样改变,即舒张早期低垂,晚期平台样变化。右室梗死的心电图除合并左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外,V4R(右侧 V4导)ST段上升>1mm对右室梗死有诊断意义。二维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检查可测到右心扩大,右室壁运动减弱或无运动,右室射血分数(RVEF)降低。未合并严重左室功能不全的右室梗死的治疗主要是适当扩张血容量,增加左室充盈压,以达到增加心排血量的目的,同时可并用小量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其余治疗同一般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

预防

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拟诊或确诊即应按急性心肌梗死处理,保持病人情绪稳定,绝对卧床休息,严重者就地抢救,一般情况稳定后立即将病人转送医院住院治疗。未到达医院前主要是预防和治疗严重心律失常,若有明显心动过缓如心率低于50次/分,可注射阿托品。为了预防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可给与利多卡因肌肉注射。住院后的治疗原则是:有溶栓适应症者应力争早期溶栓或并用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以防止或限制心肌梗死的组织学变化;缩小梗死面积;防止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预后

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严重而危及生命的心脏病,加强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严格监护和积极治疗合并症是改善预后的几个重要方面。约有半数患者发病后在未达医院前即因严重心律失常死亡。若住院前的诊断治疗及时则可降低死亡率。目前,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大致为15~20%,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原性休克、心室破裂、严重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这些患者常为高龄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围很广泛。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常经过顺利,1周后即可起床活动,2~3周可出院,3个月后可恢复力所能及的工作。急性期有严重并发症者,起床活动的时间要推迟,住院日期视情况要长一些,能否恢复工作要由其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性及心功能状态而决定,一般来说大部分患者急性期后仍可以从事轻工作,渡过急性期的患者5年生存率约60~7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4498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