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肌沟有哪些如何形成

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肌沟有哪些如何形成,第1张

系统解剖学 第三章 肌学(书本详细知识点+习题)

羟基磷灰石

九江学院 口腔医学 在读

来自专栏系统解剖学详细知识点

肌学知识要点如下:

一、肌可看作神经系统的一个窗口,神经系统病变通过肌的症状来表现。如肌张力增高或降低、颤抖、瘫痪等。因此,什么动作不能做就说明什么肌组瘫痪,而什么肌组由什么神经支配等就成了诊断有关疾病的重要基础知识。

二、临床上的经验教训表明,对肌组瘫痪的病人护理不当,会造成关节畸形。因而能阐明畸形发生原因的肌肉配布规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推拿按摩是对瘫痪肌组作康复护理的有效手段。肌组位于何处?按摩范围多大?不仅护理人员应自己明白,还应教会病人,让其能自行按摩操作。

四、局部结构的名称,如腋窝、肘窝等,临床常用,应能摸认。

第八节 肌学总论

人体的肌依据构造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运动系统中的肌均属骨骼肌,一般附着于骨骼,少数附着于皮肤,骨骼肌直接受人的意志控制,故又称随意肌。骨骼肌分布广泛,全身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每块肌可视为一个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骨骼肌通过收缩,以关节为枢纽,牵引骨产生运动。故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器官(图1-1-42)。

图1-1-42 全身肌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的形态各异,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图1-1-43)。长肌多分布于四肢,收缩时肌显著缩短,可产生大幅度的运动。短肌多位于躯干深层,较短小,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较小。扁肌多位于胸腹壁,扁薄呈片状,除运动功能外还有保护内脏的作用。轮匝肌位于孔裂的周围,多呈环形,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图1-1-43 肌的形态和构造

每块骨骼肌都包括肌腹和肌腱构成。肌腹主要由肌纤维组成,色红柔软,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肌腱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并附着于骨骼、本身无收缩能力,起力的牵引作用。长肌的肌腱呈索条状,扁肌的肌腱呈薄膜状称腱膜。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一)肌的起止

肌通常以两端附着于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收缩时使两骨彼此距离改变而产生运动。运动时,通常有一块骨位置相对固定,而另一块骨相对移动。一般把接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部靠近近侧的附着点作为肌肉的起点或定点;把另一端作为止点或动点。肌肉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二)肌的配布和作用

配布在关节周围,与关节的运动轴有关。每条运动轴的两侧配布有两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肌或肌群,这些在作用上相互对抗的肌或肌群称为拮抗肌。每一个关节至少配布一组拮抗肌。拮抗肌在功能上既相互对抗,又相互协调。此外,关节在完成某一动作时,由同一方向的若干成群的肌共同完成,这些作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

骨骼肌牵引骨产生运动,其作用与杠杆装置相似,有平衡杠杆、省力杠杆和速度杠杆三种基本形式。平衡杠杆运动,其支点在重点和力点之间;省力杠杆运动,其重点位于支点和力点之间;速度杠杆运动,其力点位于重点和支点之间。

三、肌的命名原则

肌按形状、构造、大小、位置、肌束方向、组成部分、起止点或功能等命名。如菱形肌等是按形状命名的;冈上肌、肋间肌等按位置命名的;股四头肌等是按肌的组成部分和位置综合命名的;腰大肌等又以大小和位置综合命名;胸锁乳突肌等按其起止点命名的;旋后肌等是按功能命名的;桡侧腕长伸肌是根据位置、长短和功能综合命名的;腹横肌是根据位置和肌束方向综合命名的。了解肌的命名原则有助于肌的学习和记忆。

四、肌的辅助结构

在肌的周围有辅助结构协助肌的活动,它们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摩擦和保护等功能(图1-1-44)。

(一)筋膜 遍布全身,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1浅筋膜 位于真皮之下,又称皮下筋膜,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脂肪组织、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等。浅筋膜具有维持体温和保护深部结构的作用。

2深筋膜 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形成肌间隔。深筋膜能保护肌免受磨擦,约束肌的活动,分隔肌或肌群,有利于肌群活动。

(二)滑膜囊

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囊,形扁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

图1-1-44 肌的辅助结构(左小腿横断面) 图1-1-45 腱鞘

(三) 腱鞘

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它使腱相对固定并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腱鞘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腱鞘的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它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又称腱滑膜鞘,由滑膜构成,呈双层圆筒形,包在肌腱表面的称为脏层,贴在腱纤维层内面的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为一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使肌腱能在鞘内自由滑动(图1-1-45)。

临床联系 腱鞘炎:为常见多发病之一,若不恰当地作长期、过度而快速的活动,可导致腱鞘损伤,产生疼痛,影响肌腱的滑动,称为腱鞘炎。

第九节 头颈肌

一、头肌

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一)面肌 又称表情肌,大多起自颅骨,止于面部皮肤,为扁薄的皮肌,位置浅表,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起闭合或开大孔、裂的作用(图1-1-46)。

1枕额肌 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肌腹位于前方额部和后方枕部皮下,分别称额腹和枕腹,两肌腹间由帽状腱膜连接而成。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枕腹收缩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

2眼轮匝肌 环绕于眼裂周围,收缩时使眼裂闭合。

3口周围肌位于口裂周围,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辐射状肌位于口裂周围能提、降口唇或拉口角向上、下、外;环绕口裂的环形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可使口裂闭合。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四对,是运动颞下颌关节的肌肉(图1-1-47)。

1咬肌 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下颌支和下颌角外面。

2颞肌 起自颞窝,肌束如扇形向下会聚,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冠突。

3翼内肌 起自翼突窝,止于下颌角的内面。

4翼外肌 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咬肌、颞肌和翼内肌收缩时可上提下颌骨,使上、下颌牙咬合。两侧翼外肌同时收缩使下颌向前助张口;一侧翼外肌和翼内肌同时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移动;两肌交替收缩,可作研磨运动。

图1-1-46 面肌 图1-1-47 咀嚼肌

二、颈肌

颈肌可依其所在位置分为颈浅肌群、颈前肌群和颈深肌群(图1-1-48)。

(一)颈浅肌群

1颈阔肌 为一皮肌,位于颈部浅筋膜中,薄而宽阔,收缩时牵拉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出现皱褶。

2胸锁乳突肌 斜列于颈部两侧,大部分为颈阔肌所覆盖。起自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的乳突。一侧收缩可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二)颈前肌群

1舌骨上肌群 在舌骨与下颌骨之间,每侧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和颏舌骨肌4块肌。舌骨上肌群收缩时可上提舌骨,使舌升高,协助吞咽。若舌骨固定,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均能拉下颌骨向下而张口。

2舌骨下肌群 位于颈前部正中线的两旁,居喉、气管、甲状腺的前方,在舌骨和胸廓上口之间。每侧有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4块肌。舌骨下肌群收缩时可下降舌骨和喉。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可提喉使其靠近舌骨。

(三)颈深肌群

颈深肌群主要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它们起自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可上提第1、2肋,助深吸气;肋固定时,使颈前屈(图1-1-49)。

图1-1-48 颈肌 图1-1-49 斜角肌

案例1-1-3

病孩,女,两岁,发育正常,运动自如,无神经系统疾病。因发热就医。医务人员经右侧臀部肌肉注射退热药后,热退,但注射后该病孩不能行走,随后发现其右腿无力,跛行。再次就诊,检查发现:右侧大腿后群肌、小腿肌肌张力。肌电图显示右下肢神经损伤、肌肉轻度萎缩。临床诊断:坐骨神经损伤。

问题:1为何首选臀部作为肌肉注射部位?

2臀大肌深面有哪些重要结构?

3为何下肢肌会出现萎缩?

一、背肌

位于躯干背面,可分为浅、深两群(图1-1-50)。

(一)背浅层肌

1斜方肌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单侧为三角形的扁肌,两侧合在一起则呈斜方形。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锁骨的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收缩时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提肩胛骨向上,下部肌束则可下降肩胛骨。若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图1-1-50 背部肌肉(浅层) 图1-1-51 竖脊肌

2背阔肌 位于背部的下半部及胸部的后外侧,属扁肌,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后部,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收缩时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并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二)背深层肌

竖脊肌 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又称骶棘肌,是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沿途止于椎骨、肋骨,并到达颞骨乳突。单侧收缩时,使脊柱侧屈;两侧收缩时,使脊柱后伸和仰头(图1-1-51)。

(三)胸腰筋膜

被覆于斜方肌和背阔肌表面的深筋膜较薄弱,而在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为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周围,在腰部明显增厚,并分浅、中、深三层,分隔包裹竖脊肌和腰方肌。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则缘汇合而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剧烈运动时,因腰部活动度大,胸腰筋膜常可扭伤致腰背劳损。

二、胸肌

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图1-1-52)。

(一)胸上肢肌均起自胸廓,止于上肢骨。

1胸大肌 位于胸前外侧壁浅层,呈扇形。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下方。收缩时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若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提肋助吸气。

2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喙突。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下。若固定肩胛骨,可提肋助吸气。

3前锯肌 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经肩胛骨前面,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并使其紧贴胸廓;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

图1-1-52 胸部肌肉

(二)胸固有肌

参与构成胸壁,主要由位于肋间隙内的肋间内、外肌构成。

1肋间外肌 位于各肋间隙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束行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在肋软骨间隙处,移行为肋间外膜。收缩时可提肋助吸气。

2肋间内肌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自下位肋骨的上缘,肌束行向后上,止于上位肋骨下缘。后部肌束到肋角处移行为肋间内膜。收缩时可降肋助呼气。

三、膈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窿形的扁肌,是胸腔和腹腔的分界,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图1-1-53)。膈的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前面,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肌纤维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故膈的外周是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

图1-1-53 膈

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是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平第10胸椎水平,是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平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增大,有助吸气;舒张时,膈穹窿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有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呕吐、排便及分娩等活动。

四、腹肌

腹肌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图1-1-54)。

图1-1-54 腹肌 图1-1-55 腹肌形成结构

(一)前外侧群

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

1腹外斜肌 为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扁肌。起自下8个肋骨的外面,肌纤维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纤维向下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纤维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止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近似三角形的裂孔,称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

2腹内斜肌 在腹外斜肌深面,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半,肌纤维呈扇形,大部分肌纤维向前上,于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腱膜并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在腹正中线终止于白线;下部肌纤维行向前下,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与腹横肌腱膜汇合形成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男性腹内斜肌的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3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较薄弱。起自下6个肋软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并经腹直肌后方终止于腹白线。腹横肌最下部肌纤维和腱膜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腹股沟镰的构成。

4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被腹直肌鞘包裹,上宽下窄,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剑突和第5~7肋软骨。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

腹前外侧群肌构成腹前外侧壁,保护和固定腹腔脏器及维持腹压。当腹肌收缩时,可增加腹压,以协助咳嗽、呕吐、排便和分娩等,降肋助呼气,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

(二)后群 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叙述。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起自髂嵴的后部,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收缩时下降和固定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

(三)腹肌形成的结构

1腹直肌鞘 是由腹前外侧壁三块扁肌的腱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腹直肌形成的腱膜鞘。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4~125px以下,鞘的后层完全转至腹直肌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其上缘形成凸向上方的弧形游离缘,称弓状线或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图1-1-55)。

2白线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由左、右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白线坚韧而少血管,上宽下窄,中部有脐环。

3腹股沟管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肌和腱之间的一条斜行裂隙,长约4~125px,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该裂隙,有两口、四壁。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又称腹环,在腹股韧带中点上方约375px处,为腹横筋膜形成。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部分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图1-1-56)。

4腹股沟三角 又称海氏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构成,位于腹前壁下部。

临床联系 斜疝:腹股沟管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经皮下环突出,降入阴囊,构成腹股沟斜疝。

图1-1-56 腹股沟管

五、会阴肌

是封闭小骨盆下口的诸肌,主要有肛提肌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等(图1-1-57)。

(一)肛提肌 是位于骨盆底的成对扁肌,两侧汇合成漏斗状,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肛提肌起自耻骨后面、坐骨棘和肛提肌腱弓,止于会阴中心腱、直肠壁、尾骨尖和肛尾韧带。肛提肌靠内侧肌束左、右结合形成“U”形袢,从后方包绕直肠和阴道。肛提肌承托盆腔器官,并对肛管和阴道有括约作用。

肛提肌的上、下两面分别被盆膈上、下筋膜覆盖,形成盆膈,有直肠通过。

(二)会阴深横肌 位于尿生殖膈上、下两层筋膜之间,肌束横行,张于两侧坐骨支之间,肌纤维在中线上互相交织,一部分纤维止于会阴中心腱。收缩时可加强会阴中心腱的稳固性。

图1-1-57 会阴肌

(三)尿道括约肌 在尿生殖膈上、下两层筋膜之间,位于会阴深横肌前方。在男性,环绕在尿道膜部周围,是尿道的随意括约肌;在女性,环绕尿道和阴道,称为尿道阴道括约肌,可紧缩尿道和阴道。

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以及覆盖在两肌上、下两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尿生殖膈。它略呈三角形,与前下方封闭小骨盆的下口,其中部在男性有尿道通过;在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盆膈和尿生殖膈共同封闭小骨盆下口,其承托骨盆腔脏器的作用。

第十一节 上肢肌

上肢肌可按不同的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图1-1-58 肩肌和臂肌

一、肩肌

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能运动肩关节,又能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图1-1-58)。

(一)三角肌 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收缩时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的前部肌束可以使肩关节屈和旋内;而后部肌束相反,能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二)冈上肌 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冈上窝,止干肱骨大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外展。

(三)冈下肌 位于冈下窝内,起自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旋外。

(四)小圆肌 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止于肱骨大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旋外。

(五)大圆肌 位于小圆肌的下方,下缘被背阔肌包绕。起自肩胛骨下角背侧面,止于肱骨小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

(六)肩胛下肌 起自肩胛下窝和肩关节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收缩时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二、臂肌

臂肌覆盖肱骨,形成前、后两群,前群主要为屈肌,后群为伸肌(图1-1-66)。

(一)前群

1肱二头肌 位于臂部浅层,呈梭形,起端有2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穿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下段汇合成一个肌腹,以一个圆腱止于桡骨粗隆。收缩时使肘关节前屈;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肩关节。

2喙肱肌 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内侧。收缩时协助肩关节前屈和内收。

3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部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收缩时使肘关节前屈。

(二)后群

肱三头肌 位于肱骨后方,起端有三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的内下方的骨面。向下汇合后以一个坚韧的腱止于尺骨鹰嘴。收缩时使肘关节后伸。长头尚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三、前臂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后两群。

图1-1-59 前臂肌(前群)

(一)前群 位于前臂骨的前面和尺面,共九块,分四层排列(图1-1-59)。

1第一层(浅层) 有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其中肱桡肌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桡骨茎突;其它四肌共同起自内上髁及其附近的深筋膜,分别止于腕骨和掌骨。收缩时可屈肘、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

2第二层 只有一块指浅屈肌。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肌束往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腕管至手掌,分别进人第2~5指的屈肌腱鞘。每一腱在近节指骨分为2脚,止于中节指骨体的两侧。收缩时可屈肘、屈腕、屈掌指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

3第三层 有2块肌,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和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两肌起自桡、尺骨的上端的前面和骨间膜,拇长屈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收缩时屈拇指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指深屈肌向下分成4个腱,经腕管入手掌,在指浅屈肌腱深面,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在鞘内穿经指浅屈肌腱二脚之间,止于远节指骨底。作用:屈第2~5指的远侧指间关节、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屈腕。

4第四层 为旋前方肌,贴在桡、尺骨远端的前面,起自尺骨,止于桡骨。收缩时使前臂旋前。

临床联系 临床应用:前臂肌浅层中的肱桡肌由于位置表浅,有较恒定的血供和神经支配,又为非主要的作用肌,切除后可由其它协同肌代偿而不影响前臂功能,因此是良好的移植肌瓣供体。

(二)后群

位于前臂的后面,共10块肌,分为浅、深两层(图1-1-60)。

图1-1-60 前臂肌(后群)

1浅层 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共同起自肱骨外上髁,分别止于第2、第3掌骨底、小指和第5掌骨底;指伸肌向下分为4条肌腱,经手背向远侧分为3束,分别止于2~5指中节和远节指骨底。收缩时可伸指和伸腕,还可协助伸肘。

2.深层5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旋后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外侧缘的上部,止于桡骨前面的上部。收缩时可伸肘和使前臂旋后。另4块肌均起自桡骨和尺骨的后面以及骨间膜。止于第一掌骨底、拇指近节、拇指远节指骨底和示指的指背腱膜。收缩时可伸拇指、食指和使拇指外展。

临床联系 腕管综合症:腕管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足母 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当出现狭窄时,产生正中神经受压症状称为腕管综合症。

四、手肌

手肌短小,集中在手的掌侧,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3群(图1-1-61)。

图1-1-61 手肌

(一)外侧群

较为发达,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拇短展肌位于浅层外侧;拇短屈肌位于浅层内侧;拇对掌肌位于拇短展肌的深面;拇收肌位于拇对掌肌的内侧。收缩时可使拇指作展、屈、对掌和收等动作。

(二)内侧群

在手掌小指侧,也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有3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小指展肌位于浅层内侧;小指短屈肌位于浅层外侧;小指对掌肌位于上述两肌深面。收缩时分别使小指作屈、外展和对掌等动作。

(三)中间群 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共11块肌。

1蚓状肌 为4条细束状小肌,起自指深屈肌腱桡侧,经掌指关节的桡侧至第2~5指的背面,止于指背腱膜。可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2骨间肌 位于掌骨间隙内。可分为骨间掌侧肌3块,收缩时可使第2、4、5指向中指靠拢(内收);骨间背侧肌4块,能外展第2、3、4指。

临床联系 腋窝:位于胸外侧壁和臂上部之间由肌肉围成的锥形腔隙。腋窝内有脂肪、淋巴及分布于上肢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为体温测量常选部位。

第十二节 下肢肌

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这与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有关。下肢肌可分为髋肌

概念

①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在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

② 肌力评定:是指测试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收缩力量,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及其等级的一种检查方法,是康复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肢体运动功能检查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意义:

① 判断有无肌力低下及肌力低下的部位与程度。

② 推测肌力下降的可能原因:中枢神经损伤(脑卒中,脊髓损伤等)、周围神经损伤,软组织损伤等。

③ 诊断的辅助手段,神经损伤的定位诊断(脊髓损伤平面)等。

④ 指导康复训练,为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⑤ 定期评估康复治疗(肌力增强训练)的效果。

⑥ 预后判定的依据。

肌肉的基础知识

① 肌的分类

◐ 原动肌

发起和维持一个动作的主要肌肉或肌群。如股四头肌是伸膝的主动肌。

◐ 拮抗肌

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如膝关节伸展时,股四头肌是原动肌。股二头肌使膝关节屈曲,是股四头肌的拮抗肌。

◐ 协同肌

配合原动肌并随原动肌一起收缩的肌肉或肌群。副动肌(相同功能的肌肉),如肘关节屈曲时,肱肌和肱二头肌起主要作用(原动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起次要作用(副动肌)。

◐ 中和肌

(消除原动机收缩时在中间关节产生的不必要的运动)。髂腰肌有髋关节屈曲和外旋的作用。髋关节外旋会产生“外八字脚”的步态。这时,臀中肌前部会收缩保持髋关节内旋来抵消外旋的作用,这时臀中肌前部就是中和肌。

◐ 固定肌

(固定近端肢体,为远端关节运动提供稳定基础)。比如在负重屈肘时,需要固定上臂,能够固定上臂的肌肉就是固定肌。

② 肌肉收缩的生理类型

1)

等张收缩

运动时肌张力基本恒定,但肌肉本身发生缩短和伸长,有明显的关节运动。包括肌力大于阻力时产生的加速度运动和肌力小于阻力时产生的减速度运动。

等张收缩时,根据其肌肉的缩短和伸长情况,又可分为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

向心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缩短,上楼梯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形式(膝关节屈曲)即为此类收缩。

离心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被动伸长,下楼梯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形式(膝关节伸展)即为此类收缩。

  1A 2D 3C 4A 5B 6D 7A 8B 9D 10 B

  一、选择题

  1.膜内电位比静息电位负值减小,向0方向的变化称为 A 去极化 B 反极化C.复极化 D 超极化

  2.若某人的血清中含抗A与抗B两种凝集素,其血型是 A、A型 B、B型 C、AB型D、O型

  3.膝关节是由以下结构组成的复关节 A 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腓骨上端 B 股骨下端、腓骨上端、髌骨 C 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 D 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腓骨上端

  4 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为 A、聚合  B、辐散  C、环状  D、链锁状

  5.如果视性语言中枢受损, 则会产生 A 失写症 B 失读症 C 感觉性失语症 D 运动性失语症

  6.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主要由于 A、缺乏铁质  B、维生素B12缺乏   C、缺乏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7 高等哺乳动物的主要突触类型为 A 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轴突—轴突型B 轴突—树突型、树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C 轴突—树突型、树突—胞体型、轴突—轴突型D 轴突—树突型、胞体—胞体型、轴突—轴突型

  8.手掌面桡侧3个半手指及手掌桡侧半皮肤是受哪个神经支配的 A 尺神经 B 正中神经 C 桡神经 D 腋神经

  9.关于视野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视野范围B、正常人眼的视野是颞侧大于鼻侧C、白色视野最大,**次之D、红色视野最小

  10.大脑皮层紧张活动状态时主要脑电活动表现是 A、出现α波 B、出现β波 C、出现θ波 D、出现δ

  二、填空题 (每空05分,共20分)1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 2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3 调节随意运动4.肌小节5.哈弗氏管 哈弗氏骨板6.尾状核、豆状核、丘脑7.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消耗能量、需载体8.肌钙蛋白 原肌凝蛋白9.5~8颈神经前支 10.横径大于矢状径11.三叉神经节12.胆碱能纤维13.去极化14.蜗底15.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16.皮层下感觉中继站17.睫状肌 巩膜静脉窦18.浮克曼氏管19.左右肋弓20.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作用、后放、易疲劳性21.硬膜、蛛网膜、软膜22.凝血酶源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

  1.咽鼓管的作用是 。

  2.神经元按突起数目分为三种,分别是 、 、和 。

  3.新小脑的功能是: 。

  4.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________。

  5. 与 组成哈弗氏系统。

  6.内囊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之间。

  7.主动转运的主要特点是 。

  8.细肌丝的 和 称为调节蛋白。

  9.臂丛由第 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

  10. 人类胸廓的特点是: 。

  11.头面部痛温觉、触觉传导路的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 。

  12.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

  1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突触后膜_______的局部电位变化。

  14.行波学说认为:声波频率越高,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 。

  15.继单个阈上条件刺激引起一次兴奋后,组织的兴奋性依次经历四个时期的变化,分别是: 、 、 、 。

  16.丘脑的功能可概括为 。

  17.房水是由___________分泌的,由眼后房进入前房再进入 。

  18.连接外环骨板和骨外膜的结构是 。

  19.第8~10对肋骨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________。

  20.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是: 、 、 、 、 。

  21.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膜,分别为 、 、 。

  22.血液凝固的过程大体可分为 、 、 。

  三、判断

  1Х 2 Ѵ 3 Х 4 Х 5 Х6 Ѵ 7 Ѵ 8 Х 9 Х 10 Х

  1.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具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的作用。

  2.胫神经属于骶丛的分支。

  3.丘脑前核群与网状结构关系密切,具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兴奋状态的功能。

  4.在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时相生长素分泌增加,可促进生长发育,恢复体力。

  5.透明软骨一般分布于喉、耳廓、会厌等处。

  6.刺激超过一定时间限度时,时间因素不再影响强度阈值。

  7.嗜中性粒细胞的运动性最强。

  8 第七对脑神经属于纯运动性神经。

  9.黄斑位于视神经乳头的鼻侧,其中的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10.足骨中位于距骨和3块楔骨之间的骨称为骰骨。

  四、解释下列名词(共13分)

  1.拮抗肌、协同肌:一个运动轴的相对两侧有两组作用相反的肌,称拮抗肌。在运动轴的一侧,作用相同的肌,称协同肌。

  2.神经核和神经节:功能相近的神经元,其细胞体常聚集在一起,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称神经核。位于周围的称神经节。

  3.突触后抑制:是由于突触后膜产生了IPSP所造成的,是突触前膜释放了抑制性递质引起的。

  4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5.暗适应与明适应 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提高视觉敏感度,恢复视觉,称暗适应。反之,从暗处突然来到明处,最初感到亮光耀眼不能视物,稍待片刻,恢复正常视觉,称明适应。

  五、实验

  1 如何制作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阈强度的含义是什么?

  实验 制作步骤:1毁脑和脊髓 2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 3剥皮 4分离两腿 5分离坐骨神经 6 分离腓肠肌7游离标本 8 检查并稳定标本

  2 兴奋性阈刺激的含义:刚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六、问答(共42分)

  1. 简述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和听觉的产生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振动---前庭阶外淋巴-- 前庭膜—蜗管内淋巴—基底膜—鼓阶外淋巴—圆窗膜—毛细胞兴奋听觉的产生过程: 毛细胞兴奋并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质听中枢,产生听觉。

  2.试述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传递过程及传递特征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钙进入神经膜——Ach释放——R-Ach的 形成—终板电位产生—肌膜锋电位—肌肉收缩特征: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疲劳性

  3.简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蛛网膜颗粒——硬脑膜静脉窦——颈内静脉

  4.试述如何在一堆散乱的椎骨中分辨出颈椎(特别说明寰椎、枢椎、隆椎)、胸椎和腰椎?

  颈椎:椎体小,横突上有孔。寰椎无椎体。枢椎有向上的齿突。隆椎棘突最长。胸椎:棘突斜向后下,互相掩盖,呈覆瓦状。横突及椎体两侧均有与肋骨相连的关节面。腰椎:椎体粗大,椎孔大,棘突垂直板状。

  5.某患者的血型为AB型,Rh阴性,给他输血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5分) 每一次输血时,都一定要进行交叉配血。因为,其红细胞膜上含A、B两种凝集原,在输血时注意不能使供学血者的血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所以他可以接受A 、AB、 B、 O型血提供的血液。但因其是Rh血型,如果接受了Rh阳性供血者的血,将会产生抗Rh因子,以后再接受Rh阳性供血者的血就会发生凝血反应。

  6.一盲人走在街上, 脚底一滑摔倒了,他弯下腰去一摸,原来是一块香蕉皮,他拣起并扔进垃圾箱。请写出此过程所包含的神经传导路。

  (7分)粗略触觉传导路;b 运动传导路;c 精细触觉传导路。

  7.说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5分)交感神经 副交感

  a低级中枢位置不同:第一胸神经节至第三腰神经节  脑干 2~4骶段 

  b神经节 椎旁节 和椎前节 器官旁节和壁内节

  c节前、节后纤维 节前短,节后长 节前长,节后短

  d作用范围 广 局限

  人体解剖生理学(B卷)② 1C 2D 3D 4B 5B 6A 7B 8B 9D 10A

  1.以下哪条神经属于混合神经 A、位听神经 B、滑车神经 C、舌咽神经 D、 副神经2 以下哪项不属于上皮组织的特点 A、细胞排列紧密 B、有极性 C、含丰富的神经末梢 D、富含血管3.下列哪种因素可以延缓血液凝固 A、维生素K B、粗糙面 C、适当加温 D、柠檬酸钠4.关于脊柱正确的是 A、正常时不弯曲 B、颈曲凸向前 C、胸曲凸向前 D、骶曲凸向前5.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 A、下丘脑 B、中脑 C、延髓 D、脑桥 6.以下哪项不属于大脑皮质第一运动区的特征 A、多为对侧投射  B、机能定位精细 C、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精细度和复杂度有关 D、刺激相应代表区的某一点,只引起个别肌肉收缩或某块肌肉的一部分收缩。7.神经细胞锋电位的上升相是由于以下哪种离子的流动造成的 A、K+外流 B、 Na+内流 C、 Na+外流 D、 K+内流8.皮支支配手掌面桡侧3个半手指及手掌桡侧半皮肤,肌支支配前臂大部分屈肌、旋前肌和大鱼际肌的神经是 A、腋神经 B、正中神经 C、桡神经 D、尺神经9.中脑水管连通 A、 侧脑室和第三脑室 B、 第四脑室和脊髓中央管C、 第四脑室和蛛网膜下隙 D、 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10.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的神经元属于 A、假单极神经元 B、双极神经元 C、多极神经元 D、联络神经元

  二、填空题 (每空05分,共20分)视交叉 2听觉反射中枢 3 乳头层 网状层4.中胚层期、肝脏期和骨髓期5.哈弗氏管 哈弗氏骨板6.真肋 假肋7.三联体结构8.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头状骨 钩状骨9.5~8颈神经前支 第一胸神经前支10.膜化骨11.胆碱能纤维12.睫状肌13.视杆细胞14.螺旋韧带 前庭膜15.血管16.嗜中性粒细胞17.促红细胞生成素18.超极化19.远20.扩大交换面积,易于变形,利于通过小血管。21.肾功能22.将振幅大、振动力弱的空气传导,变成振幅小、振动力强的液体传导23.肌钙蛋白 原肌凝蛋白24.反射 反射弧25.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26.接受化学递质的刺激27.使头向后仰

  1.某患者两眼均颞侧视野丧失,其病变的可能部位为 。2.中脑背侧面的四叠体的下丘是 中枢。 3.真皮由内至外分两层,分别为 和 。4.人的胚胎期的造血过程可依次分为 、 、 。 5. 与 组成哈弗氏系统。 6.12对肋骨中,上7对称为 ,下5对称为 。7. 是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8.腕骨远侧列从桡侧起为 、 、 、 。9.脊神经的臂丛由 前支和 前支组成。10.在胚胎早期,以两种方式成骨,一种是从胚胎结缔组织膜的基础上经过骨化而成的骨,称为 。11.支配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属于 能纤维。12.房水是由 产生的。13.某些夜晚活动的动物,其视网膜中几乎全是 。14.蜗管横断面呈三角形,位于前庭阶和鼓阶之间,其外壁是 , 上壁为 。15.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对维持 内外的水平衡起重要作用。16.白细胞中运动性最强的细胞是 。17.当肾脏功能衰竭时病人表现出贫血症状,其原因是肾脏不能产生足够的 。18.膜内电位比静息电位更负的变化称为 。19.老视(或花眼)的近点变 。 20.红细胞的双凹圆盘状形态的意义是 。21.临床上将测定NPN的含量作为判断 的一个重要指标。22.鼓膜—听骨链系统的作用是 。23.细肌丝的 和 称为调节蛋白。2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其结构基础是 。25.面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源于 核。舌咽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源于 核。 26.神经元树突的功能是 。 27.两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收缩,其主要功能是 。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Ö”号,错误的打“´”号,共1Х 2 Х 3 Х 4 Х 5 Ѵ6 Х 7 Х 8 Х 9 Х 10 Ѵ1.球囊斑的毛细胞主要感受人体在水平方向上的直线变速运动。2.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强,说明红细胞的脆性小。 3.股四头肌是膝关节强有力的屈肌。内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瞳孔括约肌和环行排列的瞳孔开大肌。 5.纤维软骨主要分布于椎间盘、耻骨联合及关节盘等处。6.肘关节是一个复关节,包括肱桡关节、肱尺近侧关节。延髓脑桥沟附着的脑神经,从外侧向内侧有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红细胞沉降快表示悬浮稳定性大,沉降慢表示悬浮稳定性小。9.6岁以后,红骨髓内出现脂肪细胞,均变为黄骨髓 10.凝血因子III是唯一来自组织的凝血因子。 四、解释下列名词(每题3分,共15分)1.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都能把作用于它的各种刺激能量转换成相应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作用称~。2.体液免疫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来消除抗原对机体的有害作用,主要通过B淋巴细胞实现的。3. 去大脑僵直 在动物中脑四叠体的上、下丘之间,红核之后横断脑干,动物表现出四肢僵直,角弓反张的状态。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后膜对K+ 、Cl-特别是Cl-的通透性增加(对Na+的通透性不增加),导致膜的超极化。5.拮抗肌、协同肌一个运动轴的相对两侧有两组作用相反的肌,称拮抗肌。在运动轴的一侧,作用相同的肌,称协同肌。五、实验(5分)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传导比骨传导灵敏。将振动的音叉柄置于受试着一侧颞骨乳突,可听到音叉响声,至不能听到声音时,立即将音叉移近同侧耳旁,又可听到声音,即说明气导比骨导灵敏。 六、问答简述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振动---前庭阶外淋巴-- 前庭膜—蜗管内淋巴—基底膜—鼓阶外淋巴—圆窗膜—毛细胞兴奋试述成人的骨与骨连结有哪些特点是与直立、行走、劳动相适应的?面颅退居较小比例,脑颅发达。上肢骨骼轻巧灵活,下肢骨骼粗壮,关节牢固胸廓横径大于矢状径,上宽下窄足弓的形成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试述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传递过程及传递特征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钙进入神经膜——Ach释放——R-Ach的 形成—终板电位产生—肌膜锋电位—肌肉收缩特征: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疲劳性比较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不同。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将特定感觉 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通路 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形成特定感觉 弥散投射途径专一、点对点 途径不专一一盲人走在路上,感到脚下滑一下,他蹲下一摸,原来是一块香蕉皮,试述此过程所包含的神经传导路。包含:a 运动传导路(上神经元——脊髓前角——下肢肌肉)(走路)b 浅感觉传导路(感到脚下滑)c 运动传导路(摸)d 精细感觉(判断是香蕉皮)6.为什么人在一定范围内远、近物体都能看清 ?说明眼经过了怎样的调节过程? 因为眼可以做调节 主要包括:a晶状体调节 b瞳孔调节 c眼球汇聚7.血液凝固的大体反应过程是怎样? 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b 凝血酶的形成 c 纤维蛋白的形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5769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2
下一篇2023-09-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