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有什么症状

疝气有什么症状,第1张

(一)疝气症状

疝气的症状轻重不一,与疝气的类型、疝内容物情况、有无嵌顿及绞窄等因素有关。

疝内容物产生嵌顿,则会出现相应的全身症状。

(1)如果疝内容物为小肠、结肠则可出现阵发性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肛门排便排气不畅等肠梗阻症状。

(2)如果疝内容物为膀胱、肾脏则可出现明显的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腰部疼痛等症状。

(3)如果疝内容物为输卵管、卵巢或大网膜,可有腹部钝痛、腰骶部钝痛及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肠道胀气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疝内容物绞窄时,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发生休克。

腹内疝发病较急,仅表现为消化道梗阻,尤其是先天性腹内疝术前诊断极为困难,多诊断为机械性肠梗阻,剖腹探查后始获确诊。手术后腹内疝的诊断,结合手 术史,应有所提示,但又可能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创伤性膈疝症状重,常伴有呼吸或(和)循环功能障碍,结合外伤史,易获诊断。而先天性膈疝症状不典型,易 误诊。食道裂孔疝常误诊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返流性食管炎,贲门炎等。

总之,腹外疝常可凭借症状表现作出诊断,特别要注意早期症状、局部症状及症状的发展演变,病史至关重要。而腹内疝则不易诊断,常被误诊。所以在诊断肠梗阻时,病因分析中要考虑到发生疝气的可能,切不简单作出肠梗阻的诊断,而漏诊嵌顿疝,导致疝内容物的绞窄和坏死。

(二)疝气体征

1局部体征,

腹外疝局部体征出现早、比较明显。典型体征为局部隆起可复性或不可复性肿块,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张力及有无压痛等,因疝的种类及疝内容物不同而异。

(1)腹股沟斜疝之肿块多呈圆形或梨形,经腹股沟管内环,通过腹股沟管、出外环口、进入阴囊。其外环口宽大,腹股沟管松弛,返纳疝内容物后,手指压迫内环口(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则肿块不再突出。

(2)腹股沟直疝肿块多呈半圆形,从Hesselbachˊs三角区向前突出,不进入腹股沟管内环和阴囊。

(3)股疝肿块位于腹股沟韧带下,肿块较小,不易返纳。

(4)白线疝、脐疝肿块呈半球形,多为无症状肿块。腰疝肿块深在,不易触及,局部可有压痛。

(5)腹内疝多不能扪及肿块,如能扪及且有压痛,则常提示疝内容物嵌顿、绞窄。可复性疝肿块质软,少有压痛,常于站立、咳嗽、排便等腹压增加时出现,平卧或在肿块表面加压肿块可消失。疝内容物若为肠拌时,在肿块上听诊可闻及肠鸣音。

2全身体征(1)消化系统体征:以消化道梗阻为主要体征,如:腹胀、肠型,腹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压痛。腹内疝绞窄时则出现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腹部听诊可闻及肠鸣音亢进及气过水声。

(2)呼吸系统体征:主要见于膈疝,大量疝内容物进入胸腔,可影响患侧肺泡的扩张,出现气体交换障碍及低氧血症。主要体征是呼吸加快、口唇青紫、气急、咳嗽等。慢性病程者可出现杵状指,桶状胸。

(3)泌尿系统体征;疝内容物为膀胱时、可有轻度耻骨上压痛,如发生输尿管或其开口处梗阻,可有肾区压痛、叩击痛,偶可扪及肾脏肿大。

(4)循环系统体征;多见于膈疝,待别是心包疝,老年患者及原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膈疝可使纵膈移位,挤压心脏使心排出量减少,心包疝引起急性心包填塞,临床以心跳加快,血压下降为常见,甚至发生紫绀、水肿、肝大、颈静脉怒张等急性有心衰体征。

(三)疝气鉴别

疝的诊断并不十分困难,但误诊误治也非罕见。多数病例症状典型、体征明确,一查便知,但如果不作深入探究和鉴别诊断,容易误诊。部分病例疝发生部位隐 蔽或早期疝块隐匿,局部无肿块,使诊断困难。正是腹内疝的临床表现与机械性肠梗阻一致,术前确诊困难。膈疝,特别是先天性膈疝,症状酷似上消化道疾病,也 容易误诊。

疝的诊断方法主要依据详尽病史,发病全过程、治疗史、治疗结果及相关病史,如腹部手术史、外伤史、结核病病史及其密切接触史等。仔细进行局部和全身的 体格检查,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形状、质地、张力、压痛、红肿、波动及肠鸣音和气过水声。全身体检时重点在腹部,注意有无肠梗阻体征,疑有膈疝时,应特 别注意呼吸、循环系统体征。具体病例的诊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疝是否存在:具有典型疝块的局部和全身症状,又有明确的体征,确定疝是否存在并不困难。如果仅有疝好发区域的肿块,或者仅有腹痛、腹胀、呕吐、肛 门排便排气不畅及肠鸣音亢进等肠梗阻的典型表现,此时必须鉴别疝存在与否。对腹壁肿块应追问肿块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否"消失"过,是否有因肿块增大引发消 化道症状或腹痛史。 体检时应注意肿块是否具有压痛、加压肿块可否缩小或消失。如果肿块从不"消失"或缩小,无任何症状,无压痛,压之不缩小,不消失, 特别是肿块位置与疝好发部位不一致时,疝的诊断难以成立。必须指出,多数白线疝疝内容物为大网膜,疝环小且组织致密,疝块可以无变化,无症状,易误诊为腹 壁脂肪瘤。对于机械性肠梗阻,在寻找梗阻病因时,要考虑发生疝气的可能性,需要作进一步检查和鉴别诊断。首先要仔细检查疝好发部位。如腹股沟区、股部、脐部、腹白线、腰部、会阴部等,了解有无疝块,一些隐蔽部位的疝,如腰疝,疝块较深,不易触及,应注意局部有无压痛,必要时应行B超检查或疝囊造影术。直肠 指检则对诊断闭孔疝、会阴疝有重要意义。若疑有腹内疝或膈疝应摄站立位腹部平片或胸片,必要时可行胃肠钡造影。

(2)腹外疝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和嵌顿性疝。可复性疝是指站立、咳嗽、负重、排便等增加腹内压时,疝内容物进入疝囊,当平卧及腹内压下降时能很容易 返纳腹腔。难复性疝为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多因疝内容物和疝囊粘连,或腹壁缺损大、疝环宽大。滑动性疝通常也属难复性疝。嵌 顿性疝为疝内容物突然不能回纳,发生疝块局部疼痛、触痛明显,如嵌顿的内容物为肠管、则将产生急性肠梗阻症状。

(3)疝内容物是否发生绞窄:疝内容物的绞窄是嵌顿的进一步发展,嵌顿和绞窄临床上有时难以明确区分。腹外疝可根据疝块嵌顿的时间、疝外被盖的炎性侵袭 程度来判断。腹内疝则主要通过腹部体征及全身中毒症状来分析。

腹股沟区的深层薄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缺陷,也是腹股沟区各型疝发生的根本原因。

腹股沟区的薄弱因素

1、从发生上看:睾丸下降留下一潜在的间隙即腹股沟管,故男性腹股沟疝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

2、从结构上看:腹外斜肌在腹股沟区移行为腱膜,并形成腹股沟管浅环,导致腹壁抗张力程度下降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下缘均呈弓状,与腹股沟韧带间无肌肉遮盖。

3、从生理上看:人直立时腹压比平卧高3倍,故人类直立的特殊性使疝的发生率增高。

扩展资料

腹股沟区是腹前外侧壁的特殊区域,它连接腹部、盆部和下肢,其解剖层次与腹前壁基本相同。

从解剖学角度看,腹股沟区位于腹前壁下部,呈三角形,左右各一。上界是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缘,下界为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与腹前壁其它部份一样,由浅入深分为7层:皮肤、浅筋膜(Camper筋膜)、深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腹股沟三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23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8
下一篇2023-09-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