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第一次练,每次练完腹部都酸痛才是对的,只不过以后的酸痛没有第一次那么强烈罢了。我们在锻炼的时候会把原来的肌肉撕裂,这也就是锻炼完以后酸痛的原因,然后肌肉就会恢复,在恢复中的过程中肌肉就会生长,知道了这个你就会明白,如果我们每天都锻炼同一个部位,不停的把肌肉撕裂撕裂,不给他休息恢复的机会,那肌肉怎么会生长。所以你不要每天都练腹肌,也不要等不疼了再练,我们的小肌肉群恢复期一般是24-48小时,所以你可以隔一天练一次,不过第一次练完以后疼痛的时间可能会久一点,你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如果你休息了一天再练的时候,腹部依然很疼,导致不敢发力,那就可以再休息一天。等你练第二次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酸痛没有第一次那么强烈了
很多人都想练腹肌,但不曾想自己的动作没练到腹肌,反而练到了髂腰肌,所以腹没练到,反而把腰练痛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为什么?
多数人在练腹的时候选择做的动作,大抵就三类:
一、把身体向腿靠拢类的动作;
二、把腿往身体靠拢类的动作:
三、两头起类的动作:
什么动作能练到什么肌肉,是根据肌肉的功能来设计的。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设定好训练的目标肌群后,要看一个动作有没有做正确,就看这个动作有没有发挥这块肌肉的功能。
今天的题目,我们就要以腹肌为例来看,为什么练腹的动作没练到腹?那就要从腹部肌群的功能开始谈起。
腹肌包含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
腹直肌功能:脊柱屈曲、上身屈曲、骨盆后倾、维持腹内压;
腹外斜肌功能:脊柱屈曲、同侧侧屈、对侧旋转、增加腹内压;
腹内斜肌功能:脊柱屈曲、同侧侧屈、同侧旋转、增加腹内压;
腹横肌功能:增加腹内压;
总结腹肌的功能:脊柱屈曲、上身屈曲、骨盆后倾、维持和增加腹内压、同侧侧屈、对侧旋转和同侧旋转。
现在我们再来看上面的那些动作,你会发现一些不同的信息:
这个动作虽然脊柱有屈曲,但上身屈曲到一个较小的角度时,身体就抬离开垫子了,在离开垫子的那一刻,腹肌就没再参与运动了,而后半程离开垫子的动作是屈髋(让身体和大腿的角度变小的动作就是屈髋),反而是大家更努力要完成的动作。所以很多人没怎么练过腹,反而仰卧起坐一口气能做好几十个,其实练的不是腹,而是髂腰肌。
我们再来接着看第二类腹部训练动作: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个动作为了维持上半身的稳定,脊柱没有产生明显的屈曲,更多还是做的屈髋动作(身体与大腿之间的角度变小了),所以主要练到的还是具备屈髋功能的髂腰肌,而不是让脊柱屈曲的腹肌(在维持腹压这项功能上有训练到,所以腹部感觉是有一点,但不明显)。
最后一个动作,更上面的动作一样可以练到一点腹部,但更多练的还是髂腰肌;
看图可以看得出,身体上半身是笔直地往大腿前侧方向靠的,此时只用到了腹部维持腹压的功能,而没有脊柱屈曲功能,所以能练到一点腹,更多是髂腰肌,原因是动作幅度更多是在屈曲髋关节。
可是,练到髂腰肌就练到了呗,这跟腰痛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髂腰肌:
髂腰肌包含髂肌和腰大肌;
髂肌的功能:屈髋、大腿外旋;
腰大肌的功能:屈髋、腰椎伸展、大腿外旋;
由此可见,髂腰肌的主要功能是:使髋关节屈曲,其次是使大腿外旋、腰椎伸展;
了解髂腰肌的功能之后,再联想一下我们日常的生活模式,你会发现,长期久坐的人们,几乎都是做了一个被动屈髋的动作,髂腰肌也就长期处于被动缩短的状态。在髂腰肌长期缩短的这种状态下,再回到直立的状态,肌肉的长度就不够了,于是髂腰肌就会拉着腰椎椎体向前以适应这种肌肉缩短了的状态,于是腰椎位置就会发生改变。腰椎位置的改变,会导致腰部疼痛的产生,这是腰痛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进行腹部锻炼的时候,把动作做错了,没有集中练到目标肌群——腹肌,反而让本身就处于被动缩短状态的髂腰肌主动过度发力变得更短。这种让缩短位下再缩短的训练模式,极易导致肌肉产生激痛点而出现损伤。
而髂腰肌的激痛点一旦产生,不只会产生腰痛,还会产生大腿前侧的疼痛,腹股沟区域的疼痛甚至还会有阴囊疼痛。如下图:
以上就是练腹没练到,反而腰痛的,我所知道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还想知道怎么解决?可以留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