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瑰宝。
自宋朝流传至今八百余年,因其动作简单功效实用,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广。
俗话说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八段锦以肢体动作,由外而内,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充盈脏腑,有瘦身健体强身祛病的功效。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八段锦功法,在疫情期间,民间悄然走红的一套功法。
八段锦还成为方舱医院的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锻炼首选功法。这套功法简单易学,并且效果显著。
八段锦一共有8个动作,对应8句口诀,其结合了瑜伽的拉伸和太极拳的松沉,并且对场地服装道具锻炼人群的局限性较小。,是老少皆益的运动。
学习八段锦可以增肌减脂,还可以改善颈椎病,肩周炎,偏头痛,失眠等问题。,特别适合久坐久站久低头的办公室一族,对长期使用电脑玩手机,坐车坐飞机,开车低头改作业,缺乏运动的人群都特别有效。
很多人认为八段锦是老年人的练习功法,其实它更适合年轻人练习。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无形中给年轻人带来了很多的压力,导致情绪的浮躁,忽视了身心的健康,而练习八段锦就可以缓解身体的疲劳和心情的浮躁。
八段锦是传统养生功法,它可以治未病。,就是治疗未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疾病,还能缓解和改善已发生的病痛。
需要大家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后,才会慢慢地反映到身体。
坚持练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会八段锦后,每一周可以根据身体状态和工作情况练3~5天,每天练习2~3次,每次10分钟,坚持三个月,你会养成一个习惯,也可以选取八段锦功法中,某一是动作进行单独练习,也可以达到锻炼功效。
还可以结伴练习,可以动员家里人一起练习八八段锦,相互督促一起进步,一起健康生活。
它是有一定的运动量的,在正确的指导下它是可以锻炼我们全身的肌肉力量的。
一般练完之后都会出一身汗,会感觉得特别舒服,它是有增肌减脂的作用,而且现在年轻人很多因为工作的关系和生活的压力会导致没有时间规律的饮食。有肠胃的疾病会比较多,这是一个很好可以调理肠胃的一套功法。
很多年轻人去做胃镜,包括做一些肠胃手术等,这个功法真的适合年轻人去练习。
八段锦对呼吸有要求,讲解一下呼吸上的问题。
对于初学者来说的话,正确的呼吸就是自然呼吸,不过于强调某个动作的呼吸。
将动作练到手脚都能很好的配合协调的程度之后再去练习呼吸。
呼吸上要注意的大方向是:起的时候要吸气,落的时候呼气;开的时候吸气,合的时候呼气,然后每一个动作的末端的时候有一个闭气的过程。
接下去一个一个动作为大家进行讲解,首先起式动作,在开始的时候自然呼吸,然后向外展臂的时候吸气。,向前合并抱球的时候呼气。
第一式动作,两手托天理三焦:在上提的时候吸气。向前看的时候闭气,向下落的时候呼气。
动作通过四肢躯干的拉伸,可以调理三焦,畅通任督二脉和手足三阴经,三阳经,以及脊柱相应部位。
同时可以扩张胸廓,腹腔盆腔脏器受到牵拉按摩。
促进气血运行,提高脏腑机能。
对防治肩部疾患预防颈椎病具有良好的作用。
第二个动作左右开弓似射雕,在交叉的时候吸气,开弓的时候呼气。在到达最后一个定式的时候闭气,分手的时候呼气。
在左右开弓时可以扩大胸腔,增加肺活量。
通过八字掌做腕叫只龙爪的动作变化,刺激手部神经,改善微循环,增大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及趾关节灵活性。
下蹲成马步时可以加强腿部力量,促进血液的回流。
扩胸展肩,转头动作可以加强颈椎胸椎的运动。
有利于矫正驼背等不良体态。有效防治颈椎病。肩周炎等疾患。
第三个动作调理脾胃须单举:在手上提的时候吸气。定式的时候闭气。下落的时候呼气。
动作上举下按成定势时,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还可以调节脊柱两侧肌肉韧带的张力和刺激内脏神经。可以提升五脏六腑,尤其是脾胃的功能。
两手上托下按的过程中。利于脾的升清功能和胃的降浊功能。改善人体消化吸收能力。
两掌上下对拉什可以增强脊柱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利于防治肩颈疾病等。
第4个动作五劳七伤往后瞧:在悬臂的时候吸气。
在定是选到定式的时候闭气。回旋下按的时候呼气下蹲。
动作通过两臂外旋展肩扩胸动作,能发动全身经络的气机,协调一身阴阳,调节五脏六腑功能。
扭转头部向后瞧时可以刺激颈部大椎穴,牵拉两侧颈动脉,改善脑部供血。增强颈部和背部肌肉力量。同时缓解视觉疲劳和预防老年痴呆颈椎病等。
第五个动作,摇头摆尾去心火。在两手上提的时候吸气。下按到大腿根的时候呼气。下蹲然后上提吸气向前倾的时候呼气。前半圈呼气。后半圈吸气。
在成块的时候呼气。然后两臂上举收缴的时候吸气。下落的时候呼气。
通过摇头摆尾可以提升阳气。改善内脏神经功能,有助于提升卵巢,子宫,前列腺,膀胱等脏器的功能。
脊柱得来回旋转对脊柱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同时腹腔脏器得到挤压按摩,促进了中焦下焦的消化排泄及运化功能。
下蹲马步,左右移动重心能活动髋关节。
并发展下肢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
第六个动作,两手攀足固肾腰:
在向前带的时候吸气。下落的时候呼气。
到达中间的时候自然调整一下呼吸。向后摩运的时候呼气。
向下摩按到脚面上之后向前穿成90度的时候闭气。
向上提的时候吸气。
在向下落呼气。
这就是两手攀足固肾腰的呼吸。
脊柱的前驱与背伸动作,能增强脊柱相关肌肉力量。提升脊柱的稳定性,柔韧性和延展性。可有效防治颈椎腰椎等疾病。
下按反穿磨运两掌,魔运与俯身攀足可以牵拉经络,刺激穴位,加上起身的动作,可以起到强腰固肾的效果。
第七个动作拳沉怒目增气力:
在冲拳的时候呼气。
冲到的时候闭气。
抓握的时候自然呼吸。
拽回的时候呼气。
通过怒目圆睁,魔运两胁强力抓握,脚趾抓地,马步下蹲等动作。全身的肌肉。经脉受到力量牵拉。加强了肛的藏雪。疏泄功能,具有强筋壮骨增强气力的作用。
冲拳时通过保持髋关节和头部不动,加强了脊柱的左右扭转,有利于提升脊柱的旋转幅度和灵活性。
第八个动作:背后七颠百病消。
在提足的时候吸气。
提到顶部的时候闭气。
然后颠足的时候呼气。
最后收势两臂向外展臂的时候吸气。
向前合臂的时候呼气。
两手交叉的时候自然呼吸。
动作通过拉伸脊柱,回落震动可以挤压震动内脏器官。促使内脏关节复位以及解除全身关节和肌肉紧张。
脚趾抓地和提踵能刺激足底经络,发展小腿力量。提升人体平衡能力。
本式动作引气归元,可以巩固练习效果,并逐步恢复到练功前的状态。
大家通过呼吸和相应动作的配合,会对八段锦的动作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
此外在做屈膝下蹲的时候注意。,膝盖不要内扣也不要往外撑,这样会对我们的膝盖造成一定的磨损。
保护膝盖的方式是你的膝盖不要超过你的脚尖。
如果你的膝盖向前跪,这样膝盖的负荷量会非常大。练多了膝盖会容易疼痛。
我个人觉得八段锦很酷,对五脏六腑经络肌肉进行一个巩固和保养,它既结合了太极拳的松沉和瑜伽的拉伸,还融合了中医的传统养生理念,是一套特别时尚便捷有效的养生功法。
如果你认为明星们的好身材是天生,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的好身材也是靠后天的努力得来的!
很多男生都喜欢练肌肉,演员彭于晏也是从胖子练成现在这样的。台湾演艺圈流行的肌肉男是钢条紧绷型的,太过夸张的肌肉派其实已经out了,最完美的就是穿衣时显瘦,脱掉时却霸气外露。那么彭于晏的肌肉是怎么练出来的,一起来看看他用了什么方法来增肌的。
持续演一些与运动有关的特殊角色,也许是彭于晏保持好身材的关键。在最新的**《近在咫尺的爱恋》中,他演一名拳击手。“我演的角色都是一些特殊职业,像《我在垦丁天气晴》,演一个冲浪教练,之前拍一个电视剧叫《海豚爱上猫》,是演海豚训练师,都和运动有关系。”
为了演好拳击角色,彭于晏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开始拳击基本功的练习,练到中午,衣服都湿透了好几遍,洗洗澡吃完午饭补个觉,下午又开始一样的练习,生活方式简直与运动员一样。据说,枯燥又劳累的训练并不是最难的,为了练就线条完美的肌肉,彭于晏所有的食物就是蛋白饮品和白开水,戒糖、戒油、戒辣,“三戒”生活让他苦不堪言。
前不久在上海出席牛仔品牌Lee的活动时,彭于晏一身清晰分明的肌肉线条连牛仔look也掩盖不住。当被追问到底有什么健身秘诀时,彭于晏俏皮地直摸脑门,实在说不出什么,只是归功于自己天生热爱运动而已。不过,他表示游泳、跑步、重力训练都是必修的,而且他喜欢晚上打球。彭于晏还说,注重腿部训练会让自己穿起牛仔裤时显得特别好看。
她成为皇后是因为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戏法
刘娥的身世也不好,年少的时候,父母双双去世,外婆一人独自扶养她,两人相依为命,后面她的第一任夫君是一个银匠,外婆也因为年迈而去世了。在她怀孕时,上了战场阵亡了,听到这个消息,她因过于伤心欲绝而小产了,因是战乱时期,许多人都在逃亡,她只身一人,最后被一位老婆婆相救,在山下居住了,后面又与那位王爷相遇相爱,后面确实生了一个孩子,但是最后还是去世了,年龄大了,无法怀孕,皇上用“狸猫换太子”的方法帮她,后面立皇后时,朝臣纷纷拒绝让她当皇后,最后皇上掀起了某一位朝臣的官帽,朝臣不敢再多言,生怕自己脑袋不着家,刘娥也当上了皇后。
其实《大宋宫词》就是一部刘娥传,主要讲的都是刘娥生平经历和伟绩《大宋宫词》主要的故事线都是围绕着刘娥,到后面刘娥成为皇后,后面的剧情,大多都是刘娥当政的事迹。虽然她最后没能当上皇帝,但是她的功绩跟武则天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部剧的剧情也是按着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演的,还是很有根据的,只不过为了让大众能去看,在一些地方需要改动。然而真正的刘娥与民间相传形象相差甚远,作为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有些网友们在观看这部剧的同时,也有在吐槽刘涛饰演的“刘娥”粗壮。其实我觉得剧中的角色的胖瘦美丑,导演也会自己去斟酌的。如果角色的设定是需要很瘦的话,导演也会去让她们去减肥,增肌这些的,所以说刘涛的身材跟剧中的角色还是蛮贴近的话,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且其实刘涛也不是很粗壮,每个人的身材在屏幕上都会显得很胖很粗壮的,这个是没办法去解决的,总不能牺牲自己的健康,就为了屏幕上瘦瘦的自己,演员只要有演技,身材这部分如果问题不大,也是可以忽略,或者也可以在进组前注意饮食,合理减肥。
江南最近结婚的,老婆叫竞好。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白领。回楼上诸位,江南,畅销书作家,原名杨治,代表作《此间的少年》、《九州》系列、《龙族》四部曲,目前第三部《龙族3 黑月之潮》正在连载中。
火药这东西最先造出来,是用于充当道士炼药的催化剂,之后由于有易燃的特点,立刻就被运用于军事领域。唐朝是火药发明的时间,也是火药最早被运用的时间。当时唐军一方发明出了一种类似火枪的远程武器,九龙喷火,就是借助火药易燃的特性,发射火球焚烧城楼,或对敌人进行火焰攻击。宋朝时火药的运用更广,由于水战中使用火器的攻击具有最大的破坏性,宋朝的火药运用是以弓箭作为载体,利用火药的爆破产生推力,从而使射程增加,造成更远距离和更大的破坏力。元朝发现了火药这个好东西,立刻就进行进一步研究,并且将这项技术带到了欧洲,火枪就在这期间产生了。元朝之后的明朝产生了自造的火枪,随着朱元璋的登基,神机营的建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专属火枪部队的国家,如果对比当时全世界火枪,火炮拥有数量,那么加上整个欧洲也比不过一个中国拥有的火器多。而到了明朝中叶,除了火炮一项略弱于欧洲之外,在火枪的发明创造和火枪的实战战法上,中国都是领先世界很多步的。清朝征服了中原,由于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用火炮打下马的原因,也由于满清对火枪的惧怕,所有火器统统被收缴。封藏。除了保留了部分当时缴获的红衣大炮,留有部分火药之外。火药在中国唯一允许的使用范围也仅限于烟火。于是中国直到现在火器的发展仍处于落后的地位。
在讲元朝之前不得不说说蒙古国,因为他和元朝有割舍不断的渊源。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连续版图最大的帝国,这么大的帝国是怎么来的?
当年辽国被金国干翻后,辽国的其他民族又变成了金国的小弟。蒙古大概在这个位置:
蒙古各部落生活在大草原上,彼此很分散,大家除了放养也没啥娱乐生活,于是部落间吃饱了没事就抄家伙对练,互相仇视。其中有个部落,老大叫也速该,有一天他终于抓住了另一个世仇部落的大哥铁木真兀格,也速该把他给砍了。也速该砍完铁木真兀格之后,他儿子出生了,也速该为了纪念,给他儿子取名:铁木真。没多久,也速该又卷入了部落斗争,死了。年轻的铁木真只能自己带着部落生存下去。谁也没想到,他身上有着强大的军事和领导才能,不久就把其它部落统统收拾掉了。以前松散的蒙古各部落,从此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蒙古帝国。铁木真也就成为整个蒙古国的老大,被尊称为无比强大的可汗:成吉思汗。
蒙古国刚诞生的时候只有两个敌人:一个在西边叫西辽,一个在东边,就是金国,欺负了蒙古人许多年。当年辽国被金国打败,残余的契丹人逃到西边,建立了西辽。西辽本来和蒙古人没啥瓜葛,但成吉思汗当年统一蒙古的时候有个仇家往西逃到了隔壁西辽。逃到那边竟然赢得了西辽国王的赏识,当上了驸马。西辽从此成为蒙古的祸患,所以这个时候蒙古人一边和金国干架,一边和西辽干架。西辽没多久就扛不住了,被蒙古人吃掉了。把西辽吃掉之后,蒙古与更西边的一个国家相遇了,它就是花剌子模,蒙古想和花剌子模和平相处,做友好的邻国。但是没想到蒙古派去的几百人的商队和使者都被杀了,所以成吉思汗很不爽。他本来在和金国打仗,现在先缓一缓,亲自带队掉头跑去西边攻打花剌子模。这次消灭花剌子模就是蒙古帝国的第一次西征。无论是打金国、西辽,还是花剌子模,蒙古人的主导思想都是以报仇为主。然而,征服花剌子模之后,蒙古国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这么菜,自己体内是有洪荒之力的。从此蒙古人的野心彻底释放,变成了史上最可怕的侵略者。我们可以认为,这才是日后蒙古帝国的起点。
从上图可以看出,蒙古消灭花剌子模之后,首先遭殃的就是弱小的西夏。于是蒙古人用各种不同的理由,一共打了西夏四五次,最后终于一抬手把西夏给灭了。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成吉思汗死在了西夏。蒙古人在西边灭掉西辽、花剌子模和西夏之后,又和东边的南宋合作,灭掉了金国。经过这么一番操作,蒙古国成为亚洲的大哥大。
花剌子模在亚洲的最西边,蒙古人灭它的时候冲过了头,来到了欧洲的门口。于是蒙古人下一步计划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就是蒙古帝国的第二次西征,这次的目标是欧洲。这次西征由成吉思汗的儿子,新的大汗窝阔台指挥,一直杀到今天欧洲的匈牙利。等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辈当政,于是又有了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这次的主要目标是中东,大概在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这些地方。好了,到了这个时候,蒙古人已经征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此时的蒙古大汗是蒙哥。蒙哥就是《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有个好朋友,是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蒙哥就是他儿子。为什么要提蒙哥呢?因为当整个蒙古帝国在西边大杀四方的时候,蒙哥正在东边,亲自攻打最硬的一个钉子户:南宋。他为什么要打南宋呢?因为蒙古已经征服了欧洲和非洲,只剩下旁边的亚洲,这样地图版块更完整。但蒙哥在攻打重庆的钓鱼城的时候,被射死了。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阿里不哥,他正在蒙古老家,随时准备接任大汗。一个叫忽必烈,他和孟哥一起攻打南宋(但不在同一个地方)。这两个弟弟都觉得自己才是继任蒙古大汗的人。于是忽必烈心急如焚,要跑回蒙古去争大汗,他回蒙古后硬生生把阿里不哥干趴下,当上了蒙古帝国大汗。后面忽必烈再次南下,最后终于把南宋给灭了,到此为止,蒙古帝国版图基本补齐了。
不过蒙古帝国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称谓,忽必烈把这个巨大的帝国称为大元帝国。然而大元帝国版图有多大,问题就有多大。成吉思汗有很多子孙,这么大的地盘表面上都是大汗的,实际上却被分成一块一块的,由子孙们分管。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大汗的时候,大家有的支持忽必烈,有的支持阿里不哥。于是巨大的蒙古帝国貌合神离,分出了四大汗国,分别是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忽必烈虽然是大汗,但基本管不了四大汗国,好在他成功拿下南宋之后,在东方有了一整块自留地,就是元帝国,也是我们的元朝。
八、蒙古帝国之元朝(上)
蒙古国用了几十年,从一个小部落膨胀成欧亚大陆巨无霸。在历史上,大到这种程度的帝国一般都会经历分裂。罗马帝国裂成了两块,亚历山大帝国裂成了三块。而蒙古帝国裂成了五块,其中四块分给了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叫四大汗国;一块由蒙古帝国大汗亲自坐镇,叫元帝国。本来这四大汗国都应该听元帝国的,但大家不太喜欢忽必烈,于是各自为政。元朝也就成了光杆司令。
元朝有个特点:特别费皇帝,它总共才98年,却经历了11个皇帝。中间的40年连换10个皇帝。为了快死了解元朝,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段:第一段,开国皇帝忽必烈时期,元朝最鼎盛时期;第二段,元各种“宗”轮番上阵,这时期只忙一件事——换届;第三段,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在位时间很长。下面看看元朝都发生了什么:
一、忽必烈时期
这个时候的元朝,就一个字:有钱。因为大家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在当时的欧亚大陆,许多民族或者小国都归顺于蒙古帝国,帝国很注重改善交通,大家串门、做生意,都变得无比顺畅。最重要的是,蒙古人没有受过儒家教育,没有士农工商这条鄙视链,很鼓励经商。至少在忽必烈统治下,元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商业最发达的朝代。一个叫马可波罗的小伙子,17岁的时候就跟着爸爸从半个地球以外的意大利来到元朝,在元朝待了十多年才回欧洲,他的见闻被写成《马可-波罗游记》。这部游记把元朝吹的天花乱坠,从此引发了西方人对东方无尽想象,最后开启了整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
不过忽必烈这个皇帝厉害之处在于,他清醒而智慧的意识到要想在汉人地盘当老大,蒙古人必须汉化。从此,元朝官员的设置、国家管理,都开始用汉人的制度,大家学汉语、汉文化,连首都都从蒙古往南搬到了元大都(今北京)。北京从此变成了中国的政治中心,直到今天。
汉人以农耕见长,蒙古人只会放牛放羊。而到了元朝,统治者也开始鼓励蒙古人种田、种棉花了。因此在忽必烈时期,元朝不仅商业发达,历经战乱的农业也奇迹般的恢复的相当不错。
蒙古人灭掉南宋,竟花光了所有运气,此后再也没打过一场胜仗。比如日本,蒙古人开船去日本,结果刮来一阵台风,舰队被卷的人仰马翻。除了日本,元朝还打过越南、缅甸等,这些战争要么是蒙古人在海上被打翻了,要么是因为当地太热呆不下去,最后结果都是没有收成。
然而这个时期一过,大家就发现:元朝真正的问题,不是蒙古海军不过强这么简单。
二、元各种“宗”的元中期
元朝的汉化搞的不错,然后只是不错而已。蒙古人搞汉化,只是为了统治汉人,并没有理解汉人的精神。元朝之所以存货不到一百年,是因为他们至少有两件事没汉化明白。①皇位继承。汉人的王朝基本都能维持三四百年,其中一个原因是很看重一个规矩:老皇帝没了,长子顶上,长子没了,长孙顶上,以此类推。这叫嫡长子继承制,从周朝就开始了。但蒙古人不一样,如果大汗死了,全家人先坐下来开个会,选一个最厉害的人出来做下一个大汗。元朝建立后,大汗也开始指定接班人,但是蒙古人打心底里还是认为谁最厉害谁才能当大汗。所以每当有新大汗继位,就会发动夺位政变。因此在忽必烈死后的40年里,就这么连换了10个皇帝。因此在元朝中期,国家从来没有稳定过。②民族制度。如果说继位制度只是朝廷的内部矛盾,那么除此之外,元朝最大的问题是,没搞明白汉人皇帝是怎么带着这么多民族一起玩的?在汉人皇帝眼里,中国所有的民族都应该一视同仁。唐太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具有伟大帝国胸怀的皇帝。但蒙古人的做法不同,他把元朝分成四等,地位从高到低是这样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级差别意味着全方位立体式的不平等,比如汉人犯错罚的比蒙古人重,汉人科举难度比蒙古人高。还有更加重要的,等级越低,税越重。元朝花钱的地方很多,比如:蒙古贵族不交税,朝廷还要不断的给赏赐。这些巨大的开支,几乎都靠剥削汉人而来,尤其是原南宋汉人。
正是因为元朝社会充满了各种不平等和政治腐败,所以把历史舞台上最恨的角色逼出来了,它就是农民起义。所以元朝的农民从头到尾一直在起义。就在这种朝廷不消停、国家不安定的局势下,元朝迎来了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元顺帝是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一人就干了35年,顶了三分之一个元朝。但我们要聊的重点不是他的工龄长,而是因为他将为中国历史牵扯出一个重量级的传奇人物
九、蒙古帝国之元朝(下)
元顺帝能当上皇帝,大概是上天注定。他爹是皇帝,但皇帝没当几天就让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元顺帝的叔叔给坑死了。元顺帝的叔叔篡了皇位。不久,叔叔的儿子死了,于是叔叔良心发现,死后把皇位还给了元顺帝的弟弟,然后元顺帝的弟弟也死了。结果只有元顺帝来做皇帝了,当时他只有13岁。
莫名其妙当上皇帝,由于皇帝年龄还小,所以宰相伯颜就高兴了,一看皇帝是个软柿子,他把元顺帝当傀儡用,自己把持朝政。然而元顺帝其实已经秘密找好了同伴,准备一同对抗伯颜,而这个同伴就是伯颜的亲侄子,他的名字叫脱脱。有天伯颜约顺弟打猎,元顺帝说我有病不去。等到伯颜独自出门后,脱脱和元顺帝就立刻关上门发动政变。等到伯颜回来,脱脱给他列了多条罪状,把他撸掉了。所以,脱脱成为下一任宰相。脱脱被称为一代名臣,给元朝带来了一堆很厉害的改革。如恢复科举、减免赋税、整顿腐败等。这个俊辰组合,居然让风雨飘摇的元朝有点回血的样子。然后元朝气数已尽,就在政治上稍微有点起色的时候,黄河又决堤了。黄河一决堤,就得找农民工来修。治理黄河本来是件利国利民的事,却干出了祸国殃民的结果。朝廷强征十五万农民工干活,而底下的小官吏坑了朝廷的拨款,农民工收不到工资。元朝终于迎来了致命的冲击:元末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中,安徽有两个白莲教的小领导,一个叫韩山童,一个叫刘福通。这两人平时就有很多粉丝,大家都冲过来说要跟着他们一起干。他们在历史上称为红巾军。红巾军虽然是韩、刘二人最先发起的,但红巾军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实际上他们有很多个团队,在各地各自为政。比如最重要的两支红巾军:①安徽的韩林儿&刘福通(创始人韩山童刚起义就被当地派出所剿了,后来他儿子韩林儿顶上,但这支队伍的实际领导是刘福通);②湖北的徐寿辉&彭莹玉(徐寿辉是湖北黄冈人,而彭莹玉是江西一个和尚,道上兄弟喊他彭和尚)。除了红巾军还有其他起义势力,比如江苏的张士诚、浙江的方国珍。大家各自忙着造反的工作。下面重点说安徽的韩林儿&刘福通这一支,这一支红巾军在安徽的另一个地方有个分部,他们的领导叫郭子兴。有一天他的部队里来了个年轻人,打仗特别厉害,没多久就成了郭子兴的左膀右臂,郭子兴甚至把女儿都嫁给了他。他就是小时候吃不起饭,出家当了和尚,然后还是吃不起饭,于是干脆跑来参加起义的传奇人物:朱元璋。他娶得老婆就是今后著名的马大脚马皇后。(小贴士: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中,只有两个是白手起家的:一个叫刘邦,一个叫朱元璋。他们有个共同点,都在创业之初就遇到人生真爱,一路相伴,同甘共苦。邦女郎吕后&大脚马皇后。而他们在当上皇帝之后,都没有抛弃结发妻子,成就了她们一代国母的风范,最后成为佳话。)
这时候朱元璋有两个领导,一个大领导刘福通,一个小领导郭子兴。小领导郭子兴后来在自己队伍中因为小派斗争,郁闷而死。大领导刘福通要干大事,做梦都想推翻元朝,带着主力部队一门心思往北方打,一直打到了元朝上都。不过最终还是起义失败,自己也战死了。于是,靠着大小领导用生命的栽培,这一支红巾军的最高领导最后变成了朱元璋。朱元璋实力慢慢变强,压力也变大很大。安徽这个地方不够用了,他得找个能缓解压力的地方。于是他一路迁移,最后来到一个新的战略要地,这里从此也变成了朱元璋的根据地。这个地方叫集庆,朱元璋来了改叫应天,就是今天的南京。就在去南京的这段时间里,朱元璋用心经营自己的势力,结识了很多今后重要的伙伴,比如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发展战略,也是在这期间确定的。凭着这九字真诀,当其他造反势力在高调称王的时候,朱元璋闷头在南京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战略资源。
这个时候全国的局势是这样的,在北方,元朝朝廷虽然还没倒下,但是被刘福通狠狠捣了几锤子,已经奄奄一息。(小贴士:宰相脱脱很有本事,可是后来被政敌陷害,挂了。元顺帝没了脱脱,变成了一个昏君,每天吃喝玩乐,荒*无度,眼睁睁看着各支造反派发展壮大。)而在南方,所有的起义团队,都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在他们眼里,元朝不足为虑,当下该考虑的问题是怎么打败竞争对手,然后成为蒙古人的终结者。起义团中有三支队伍最厉害:①南京的朱元璋,他的大领导刘福通此时还在北方和元朝打仗,但离战死不远了。②江西的徐寿辉,但这时候他已经挂了,此时这支红巾军的领导是徐寿辉的小弟陈友谅,朱元璋人生中最大的敌人。③江西的张士诚,他很有钱,喜欢固守。朱元璋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艰难的局面:进退两难,先解决张士诚还是先解决陈友谅。朱元璋最终做了一个决定先和陈友谅来个大决战,果然经过一场苦战把陈友谅干掉了,然后调转枪头,把张士诚给顺利收拾了。朱元璋靠着过人的谋略,把两个性格不同、风格迥异的强劲对手全部吞并,最后成为了所有造反派中的王者。剩下的工作就是一路向北,把苟延残喘的元朝干掉。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朱元璋长舒一口气,在自己的地盘应天府宣布,一个全新的汉人王朝诞生了,它就是大明王朝。关于大明王朝在后面的篇章详述。
十、元朝番外篇——元朝为啥这么短命?
从经济的角度聊一聊为啥元朝这么短命,在元朝短暂的一生中,它的经济轨迹很简单,就是一条不规则的抛物线。前半段忽必烈时期,经济蹭蹭往上涨;后半段各种“宗”轮流上,经济坑坑往下降。
1、忽必烈奋斗史
通常在看一个朝代的经济时,主要看两个方面:农业和商业。先看农业,蒙古人刚开始扫荡天下的时候,抢到地盘后喜欢把耕地变成牧场。后来到了窝阔台时期,受到耶律楚才等人的影响,大大减少了耕地变牧场这种事。到忽必烈入主中原时,他已经完全开窍,特别清楚农业的重要性,并且制定了几个落地方案:①劝农种田,忽必烈设立了劝农司,他们的日常职责就是劝老百姓多种地。②开垦荒地,忽必烈鼓励大家开垦荒地,谁开垦的归谁,还会减农业税。此外,朝廷还把耕地面积和农户数量的增肌列为了公务员考核标准。③技术指导,忽必烈让人整合了前人的种地经验,出了一本种植技术指导手册《农桑辑要》,然后让各地公务员下乡指导。④鼓励种棉花,虽然棉花老早就传入了中国,但一直以来种的人不多。正巧当时一个叫黄道婆的大妈,从海南镀金回来,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于是纺织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了。另外还有兴修水利、发展副业等一系列措施,就不一一展开说了。总之,忽必烈统治的二三十年间,经历了战乱的农业恢复的相当不错。
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一旦被解决,大家就能闲下来做点其他事了。比如商业。对于商业,蒙古人打基因里就很看重。当年他们还在大草原的时候,除了肉和草之外,其他生活用品都得靠做生意来换。在重商基因的加持下,忽必烈把元朝商业送到了中原历史上的巅峰。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①少收税。对商人来说,做生意最大的动力就是不会白忙活,朝廷能鼓励他们的具体做法就是少收税。在忽必烈时期,皇帝直辖地的商业税降到了六十税一,也就是每赚六十块,只交一块。这个比例在古代来说算是比较低的,甚至他还给一些做买卖的船工、船商免除了义务劳动。②保护贸易。当时的商人做生意,经常会遇到“此路是我开,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等等”情况,忽必烈的做法很生猛,直接派军队护送。③改善交通。早在宋代,水上贸易就很发达了,忽必烈聪明的继承了这套玩法,外贸(港口)+内河(城市)。在此基础上,水上贸易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外发展了更多贸易口岸,比如泉州港;对内疏通了京杭大运河、通惠河道等。而且元朝的造船技术很发达,商船能一路经过东南亚,到达埃及、阿拉伯半岛等地。除了海上贸易,忽必烈又进一步发展了草原丝绸之路。构建了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到欧洲、冬抵东北、南通中原的陆上贸易网络。还沿途设立驿站,为商人提供便利。也就是驿站制度。如此发达的海陆交通条件,让元朝构建起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贸易商圈。除了这些操作,为了支持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忽必烈还有一项更大的手笔:发行纸币。(早在元朝之前的宋朝就玩过纸币,但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流通的,是从元朝开始。)
2、忽必烈玩纸币
随着元朝贸易风生水起,出现了一个问题:当时都用金子交易,进行跨国交易时金子太重搬不动,对远途交易很不利。忽必烈从宋朝和大金身上受到启发,以白银为支撑,发行了纸币:中统钞。为了让老百姓接受纸币,忽必烈禁止大家用金属货币交易。交税时也得用纸币。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这套纸币的制度就崩了。原因是当时忽必烈逐渐减缓了对外扩张的脚步,得到的金银珠宝就少了,导致财政收入就不够花了。那怎么办呢?印纸币。但是市场上的商品就那么多,印那么多纸币,物价只能往上涨,结果导致通货膨胀。
但作为一个在草原上套过马、射过雕的汉子,忽必烈不服气。于是进行了货币改革,换了一套纸钞:至元钞。(后期至元钞也出现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但在忽必烈时期还不是十分严重。)但无论怎么说,纸币的流通,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元朝商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元朝的纸币还曾在东南亚流通过,有点像亚元的感觉。
忽必烈就这样辛辛苦苦干了三十多年,终于把元朝推上了商业极度繁荣、其他方面也不赖的状态。然而随着忽必烈一挂,元朝就绷不住了,开始走下坡路……
3、元朝经济大崩溃
前面说过元朝廷频繁发生夺位政变。打架烧钱天经地义,然而蒙古人还有个风俗:一旦上位,都要给王公贵族们赏赐,而且是大赏特赏。而在忽必烈死后的40年里,连换了10个皇帝。因此在此期间,元朝廷开销巨大,国库经常入不敷出。那怎么办呢?
方法一:多收税。各种商业税蹭蹭往上涨,短短二三十年,盐税增长20多倍,茶税增长240多倍。农业税也是水涨船高,而且当时的农民更惨。蒙古王公以及汉族功臣占领大片田地,但是他们不用交税,因此沉重的农业税都落在了自耕农或小地主的头上。有些交不起税,就只能靠借钱,可万一借的钱还不上,土地就只能被抢走,这就是元末的土地兼并。除了土地兼并,元朝还有个超级变态的玩法,叫赐田制度。就是皇帝可以随便划出一大片地赐给蒙古人,所以元朝中期后,皇帝换得越快,赐田的事情就越多。因此很多自耕农和地主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方法二:多印钱。多印钱导致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才短短几年,物价就上涨了10多倍,于是元朝经济开始全面崩溃。很快天公也不作美,连续几年雨水不停,黄河泛滥,朝廷征15万人修治黄河。但国家没钱,赈灾时只能给大家发一些没用的纸币。
所以,元朝的短命看似政治问题,其实是经济问题。经济的全面崩溃,才导致百姓难以生存,继而群起反抗。
十一、元朝番外篇——元曲
据说元曲是一对双胞胎:老大元散曲(主攻诗词方向,类似一首歌),老二元杂剧(主攻戏曲方向,更像一出剧)。
1、元散曲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其实我们小时候就学过,怎么看着和宋词那么像呢?
其实不管是宋词还是元曲,都是古代流行歌。故事是这样的:
在唐朝的时候,汉族和西域的音乐来了一次跨界大融合,搞出了一个联名款——燕乐。可光有音乐没什么意思,于是就有人填上了词,这就叫曲子词。这种形式一出现就大受欢迎。瞬间席卷了整个娱乐圈,并渐渐分出两个流派:高雅派和通俗派。先来看看高雅派,首先来了一波文化人,他们提高了词的文学水平,扩大了词的影响力。不同的曲子,就是不同的词牌。而歌词也有了很多要求,比如格式,文字也更文艺。就这么发展到宋朝,词走向了人生巅峰——宋词。后来,词就成了高雅文学,渐渐和音乐没啥关系了。再来看看通俗派,金朝占领北方之后,民间歌曲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北方游牧民族音乐。而在金朝末年,元散曲就正式诞生了,配的音乐叫曲牌。与宋词相比,填的词更加口语化。而那些文化人又来了,提高了散曲的文学性和影响力。就这样元散曲也达到了巅峰。
虽然宋词和元散曲看起来很相似,其实有很多不同,比如曲子、格式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元散曲的语言直白通俗,非常口语化,专门讲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举个例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出自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元杂剧和元散曲用的音乐差不多,可以粗暴的理解为:把元散曲用的音乐组合起来,然后再配上戏文表演出来,就成了元杂剧。
2、元杂剧
元杂剧,其实也早就见过,比如《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出自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杂剧在戏曲界的地位相当高,元杂剧的诞生更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为何这么说呢?中国的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与鬼神沟通,叫巫;吓跑鬼怪,叫傩[nuó] 。历经秦汉唐宋等朝代,也诞生了不少形式的表演,比如:春秋战国的俳[pái]优,主要表演歌舞或者讲个笑话之类的;汉时的蚩尤戏,扮作蚩尤对抗,有点像摔跤;隋唐的歌舞,开始在歌舞中加入一些情节;南宋的滑稽戏,搞笑为主,有时候也讽刺一下时政。形式多种多样,但都算不上是真正成熟的戏曲。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对戏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意思是说,真正成熟的戏曲,需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有歌舞、有表演、有故事。在这三个条件里,歌舞表演问题不大,关键就在这故事里。元杂剧出现以前的歌舞表演,要么没故事,要么故事不完整。元杂剧比较幸运,说书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说书在古时候也叫说话,兴起于宋代,其实就是讲故事。说书对后来的明清小说也影响颇深,有观点认为《三国演义》就是根据说书人的话本搜集整理写出来的。当然,除了上面的这些,元杂剧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地位,还有时代背景贡献的两个助攻:一个是宋元的大城市,一个是科举取消了。
①宋元的“大大大大”城市
宋元的商业很发达,很多重要的城市或港口变身超大城市,动不动人口就上百万。这时已经取消了禁宵,上百万人口聚居在一起就想着搞点娱乐放松放松。于是,就诞生了人民喜闻乐见的勾栏瓦舍。在这里,各种歌舞表演一应俱全,说书的、跳舞的、演杂技的,应有尽有。这样有了专门的场子和广大的观众基础,戏曲的发展也变得十分迅速。
②科举没了
科举制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命根子,要想不被同龄人抛弃,就得玩命学习,靠科举。但是到了元朝,有80年的时间都没举行过科举考试。文人做官的途径被堵了,但又迫于生计,很多文人只好靠写戏曲剧本生活。这些文人让元杂剧诞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奠定了元杂剧的地位。
在诸多条件的加持下,元杂剧开始爆发,它的发展造就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元杂剧之后的发展,和一种叫南戏的戏曲有关。南戏诞生于宋朝,也属于戏曲的一种。元朝和南宋并存时,戏曲界的格局就是北边元杂剧,发展较好,南边南戏有待成长。元朝灭了南宋之后,南北戏曲有了一些交流,在元杂剧的影响下,南戏也慢慢变强。不过后来慢慢的元杂剧没落了,南戏却发展起来了。发展到明朝时,就出现了中国戏曲的第二个高峰——明传奇。明传奇有四大声腔,其中昆山腔发展成昆曲。昆曲号称百戏之祖,后来的京剧等戏曲的形成,都和昆曲有关。元曲可以说是诗词、戏剧两开花,其中元杂剧以直白通俗的文字,成为中国俗文化的代表。
元曲就说到这里,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看看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
下一篇讲——大明王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