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的治疗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当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职业治疗、中医治疗等。
治疗周期
偏瘫治疗效果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看,有的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一般治疗
发病期间需注意休息,适当活动患肢,避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褥疮。
病因治疗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的患者需控制血压(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监测血糖(控制在78mmol/L~100mmol/L),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
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
为抗血小板聚集药,对于发病24小时内且无禁忌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3分),可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治疗持续时间不超过3周。
依达拉奉
依达拉奉是一种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维生素B
为神经营养性药物,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肉毒杆菌毒素
可使肌肉松弛,肌肉痉挛或僵硬者可使用。
手术治疗
偏瘫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包括肌力训练、肌肉牵伸训练、电子生物反馈等。
中医治疗
包括针灸、药熏、按摩、穴位磁疗等。
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
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极为重要,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的目标是减轻脑卒中引起的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期康复治疗
被动活动患肢,经常变换体位,防止压疮、下肢静脉血栓、泌尿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恢复期康复治疗
恢复早期以促进主动活动为主,加强患肢主动活动。恢复后期以纠正异常运动模式、促进精细活动、能恢复日常活动为主。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加强已有功能的进一步恢复,防止肌张力和痉挛的加重。
职业治疗
锻炼患者患肢穿衣、系扣子、绣花等能力,帮助患肢日常生活的恢复。
怎样护理中风偏瘫急性期的病人?
中风偏瘫病人的急性期护理对疾病的抢救成功非常关键,特叙述如下:
⑴ 安静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中风偏瘫病人,特别是脑出血病人,要尽量减少探视和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搬动。烦躁不安的病人要选择安静避光的房间,以减少刺激;必要时加上床档防止坠地碰伤。
(2)及时吸氧:中风偏瘫病人都有脑缺氧,临床上常常采用鼻管给氧,操作时要注意病人的鼻腔是否通畅,以及鼻腔的清洁卫生。
(3)严密进行病情观察,如意识、呼吸、瞳孔和血压、脉搏、体温等。
(4)注意饮食和营养:一般发病的l~3日不应进食,因为刚发病的病人可有昏迷、呕吐等,勉强进食可能会导致食物吸入肺内造成感染,但必须有适量的静脉补液。3日以后仍不能进食者,要通过鼻饲保证营养的供应。
(5)定时变换体位,防止褥疮;保持功能体位,防止瘫痪肢体畸形。
(6)保持口腔卫生:要帮助病人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防止病从口入。
(7)大小便护理:中风病人常有排便困难,可让病人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适当用缓和的泻药、按摩腹部等使之定时排便。对于尿失禁的病人,可以训练其按时排尿,建立条件反射;对于尿潴留病人,若腹部热敷或针灸无效,可以保留导尿,但要尽量缩短导尿时间,并预防尿路感染。
怎样预防和护理褥疮?
中风病人常有肢体瘫痪,不能自己翻身改变体位,身体局部受到压迫,加上瘫痪肢体的皮肤营养功能下降,最容易发生褥疮。褥疮又叫压迫性溃疡,早期可见皮肤局部出现红肿和水泡,以后变成紫红色并开始破溃,破溃初期疮面鲜红有渗出液,然后疮面加深,颜色变暗发黑。好发于胸背、臀部、髋关节、足跟和外踝等受体重压迫处。对于褥疮,预防最为重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定时为病人翻身、按摩,至少2小时1次。
(2)在褥疮的好发部位加用软垫、气圈、海绵垫等。
(3)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有大小便失禁和呕吐物时,及时擦洗干净。不可让病人直接睡在橡胶垫上。
(4)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被褥湿了要随时更换。对于大小便失禁的病人,不可贪图方便将便盆一直放在病人身下。有感觉障碍的病人尽量不要使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5)饮食中加强营养,保证蛋白质的供应,增加病人皮肤的抵抗力。
(6)对于已发生的褥疮,要保持创面干燥,涂用消炎生肌的药膏,并采用物理疗法等。
总之,做好褥疮的预防工作,就是要做到勤翻身,翻身时注意检查皮肤、衣服、被单是否平整干燥;受压皮肤发红时,要用手掌揉擦,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怎样护理瘫痪的肢体?
因中风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偏瘫、或单肢瘫、以及两次发作累及双侧肢体瘫痪。病人常伴语言障碍,因球麻痹常有呛咳,或某种程度的智力下降。对病人须加强护理,应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心理护理:重视病人的思想工作。瘫痪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家属须鼓励病人乐观豁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与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配合,尽早进行瘫痪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的发生。
(2)保持肢体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为此可在患者手中放一块海绵团;肘关节应微屈,上肢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伸髋、伸膝关节;为了防止足下垂,应使踝关节稍背屈;为防止下肢外旋,要在外侧部放沙袋或其它支撑物。
(3)加强瘫痪肢体的活动:包括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及坐起、站立、步行锻炼等,可防肢体挛缩、畸形。
(4)预防并发症:因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若压迫时间较长,容易发生压迫性溃疡—褥疮。故应注意变换体位,通常每2小时翻1次身,对被压红的部位轻轻按摩,也可用红花酒精按摩,以改善局部血循环。床铺要干燥平整,并保持好个人卫生,可以擦浴,但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应用热水袋或洗浴时水温要适当,防止皮肤烫伤。在翻身时应适当叩击背部,鼓励咳痰,以防坠积性肺炎。要有足够入量,尤其夏天水分要充足,选择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保证足够营养。养成排便习惯,防止大便秘结。在早饭前给1杯热饮料(根据习惯可采用热开水、茶水、牛奶或咖啡等),可促使肠蠕动增加而刺激直肠的排便反射。为了促进排便,还可按摩腹部,由右下腹向右上,转向左上腹,再转向左下腹,反复按摩5~10次,促进结肠内上端内容物往下蠕动,以助排便。遇有便秘时,可用甘油栓或中药。仍然不能排便时,应予灌肠。有尿潴留或尿失禁者,应放置导尿管,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泌尿系感染。
(5)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瘫痪有好转时,患者要积极主动地锻炼日常生活技能;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鼓励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脱穿衣服、洗脸、吃饭等。
怎样帮助偏瘫病人树立自信?
神志清醒、思维无障碍的偏瘫病人,常因活动能力的丧失或减退而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情绪低落、忧心忡忡。这种消极心理不利于病人的治疗、睡眠和食欲。要帮助病人摆脱悲观情绪,医务人员、病人亲属、社会服务机构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1)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进行康复医疗。要将康复医疗贯彻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努力减轻残疾的程度,避免并发症。大量资料证明适时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指导等,对于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能力、纠正消极心理等具有明显作用。
(2)进行周密的生活护理,创造温暖的感情氛围。在众多人关心的环境中,患者容易摆脱孤独和寂寞,得到精神的安危和生活的帮助,弥补因残疾带来的不便,建立生活的自信。特别是中风进展阶段的患者,往往灰心丧气,此时更需要较多的生活帮助。未婚的偏瘫病人,面对婚姻和就来,不可避免地产生沮丧和自暴自弃的情绪,为此需要医护人员的同情和周密的照顾,需要亲属不厌其烦的安慰。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既正视现实,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3)随着病情的稳定或情绪的好转,要逐渐使病人理智地对待残疾,鼓励其实现自我,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早期投入康复医疗训练,克服废用性肌萎缩及关节挛缩和僵硬,最大限度地减低残疾的程度。组织文娱活动,提高生活乐趣,使瘫痪病人在一起相互启发,增加参与集体活动和回归社会的意识,消除自卑心理。
怎样调整偏瘫病人的被褥和衣着?
偏瘫病人最好睡带有护栏的病床,可以防止跌落,也有利于以后的康复锻炼。可以在木板床上铺厚软的褥子,有条件的可以用气垫床。大小便失禁时可以在被单下垫一块橡胶垫,被单上垫一张纸尿布,以便及时更换,保持干燥。
偏瘫病人穿的衣服应肥大柔软,穿脱方便,最好是用拉链或尼龙搭扣的,以便于更换。更换衣服时,健侧上肢先换,一侧脱下后马上穿上替换的衣服,以免着凉;更换患侧时,要保护好肩关节,防止脱臼;气温低时要提高室温,盖轻而保暖的被子,不要放置热水袋,以免病人因感觉障碍而烫伤;夏季气温高时,上身不穿睡衣更方便,盖上厚的毛巾被即可,但要注意肩部着凉。
偏瘫康复病人在家出现哪些情况要送医院?
脑血管病不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而且复发率也高。有相当一部分中风偏瘫病人发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中风偏瘫。因此,在家康复的中风偏瘫病人就有可能再次中风偏瘫。通常第二次中风偏瘫比第一次中风偏瘫病情严重,死亡率也比第一次高得多,因此及时送医院,及时得到救治十分必要。
在家康复病人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则可能再次发生中风:瘫痪肢体无力加重;偏身出现麻木,或者另一侧肢体出现麻木无力;讲话不清楚或者口吃;喝水呛咳、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眩晕发作伴呕吐;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癫痫发作。此时,必须立即送医院。
此外,中风病人有发热、咳嗽咳痰,或者腹痛腹泻,或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说明患者有其它内科方面的疾病,也应立即送医院检查治疗。
参考资料:
请参考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偏瘫多因脑血管病变所致,如脑血管破裂、栓塞、痉挛等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见症状就是患者肢体肌张力高、运动功能障碍,称为痉挛性偏瘫。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在日常发现该病的症状时还需及早到正规医院诊治。
偏瘫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
1、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2、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3、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4、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偏瘫常见的症状表现:
1、精神改变:很多的偏瘫患者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个性的突然改变和短暂的判断或智力障碍。
2、肢体麻木:患者会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或一侧上下肢发麻。而且患者还会出现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晕倒。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活,时发时停。
3、出现嗜睡状态:患者会突然出现嗜睡状态,即整天的昏昏欲睡。突然出现一时性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一片黑蒙,甚至一时性突然失明等。
4、头晕:特别是突然发生的眩晕。头痛,与平日不同的头痛即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这些表现在偏瘫患者中也是极为常见的,希望能够引起患者的注意。
5、恶心呕吐:患者经常会有恶心呕吐的感觉,刚开始还不怎么在意,可是后来患者自己也会感觉到这些不是偶然,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另外,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并伴有头晕、眼花、耳鸣。一侧或某一肢体不由自主地抽动。鼻出血,特别是频繁性鼻出血等症状表现。
温馨提示:偏瘫病人由于恢复慢、活动受限而产生悲观失望、精神忧郁等各种心理。因此在护理此类病人时应有同情心和耐心,尊重和体贴关心他们,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主动配合治疗和进行自我锻炼。针对比较常见的痉挛性偏瘫患者,单纯的康复锻炼容易反弹,效果不佳,就需要结合FSPR手术将异常增高的肌张力降低,为后期的康复锻炼提供有利条件,使患者尽可能的趋于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认为脑血管意外或者外伤导致的神经损伤引发的下肢瘫痪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下肢瘫痪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恢复期治疗目的就是改善下肢的肢体麻木感觉及运动障碍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降低原发疾病的高复发率。
目前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国内常使用家用型的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瘫痪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最大限度恢复患者下肢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
1、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
神经损伤常见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2、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 如前所述,脑血管意外或者外伤导致的神经损伤形成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偏瘫、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积极、正规的康复治疗,大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有些还可以回到工作岗位。有条件者最好能到正规的康复医院进行系统康复。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康复医院治疗者,可购买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和录像带,在家自己进行。康复宜及早进行。病后6-12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但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3、日常生活训练
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右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侧肢体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可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装拉锁以便去看病时测量血压。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4、面对现实,调整情绪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此话用在脑血管病人身上更贴切。面对既成事实,应调整好情绪,积极进行康复以尽早重返社会。严重的情绪障碍患者可请医生帮助,使用抗抑郁剂,对脑血管病后的抑郁焦虑情绪有良好的作用。
5、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
(1)语言不利 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2)肢体功能障碍 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多利用可以家用型的肢体运动康复仪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3)口角歪斜 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护士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饮食上宜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配合针刺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局部。
康复需要循序渐进,6个月内是恢复的最佳时间。
1 体位 患者最好采取健侧卧位,面向健侧,不让其向后扭转。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患者家属可为患者进行关节被动运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输入。
2 平衡训练 开始时坐在床上,双腿下垂于床边,再下地坐椅子,每次坚持10~15分钟。然后练习站立平衡,最后步行训练,其步骤为:站立练习,分为助手辅助站立,扶杖站立,坐椅站立,站立时身体左右转动,左右侧弯和前后倾斜。
3 迈步练习 重度偏瘫患者助手协助步行;中度偏瘫患者在床边或扶墙训练;轻度偏瘫患者可扶手训练。协助者不宜用力牵拉患侧上肢,因为患侧的上肢恢复一般较下肢困难,若将处于瘫痪状态的维持肩关节紧张性的肌肉拉伤,会给后来的恢复造成极大障碍。
4 登楼梯训练 当偏瘫患者登楼梯时,栏杆应在健康的一侧,使患者能抓住它。患者不要望楼梯顶部,以免眩晕。当患者下楼时,栏杆应在患病一侧,患者可以靠着它,防止跌倒。因偏瘫患者跌倒时,几乎总是跌向偏瘫的一侧。
5 肌痉挛的康复 痉挛治疗主张把治疗和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在治疗时引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十分重要。对肢体的肌痉挛给予按摩,使其放松。肘指膝痉挛是康复重点,应用各种感觉刺激诱发肌肉活动,调节各种反射对运动的影响。
6 脑中风康复锻炼时间和内容 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1周左右,就可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包括:(1)让患者练习床上左右翻身。(2)让患者练习从健侧或患侧坐起,应与翻身训练同时进行,注意不要让患者背靠物体而坐。(3)在患者能独立坐稳后开始站位训练,患者能独自站稳后,让患者重心逐渐移向患腿,训练患腿的持重能力。(4)在患者可独立站位平衡,患腿持重达体重的75%以上,并可向前迈步时,才能开始步行训练,对多数患者而言,不宜过早地使用手杖,以免影响患侧训练。在步行训练前,先练习双腿交替前后迈步和重心的转移。(5)在患者能独立坐稳后开始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吃饭、穿衣、洗澡、做家务等。(6)功能训练内容应因人而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到强。活动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训练频率至少保持每周2~3天,每天1~2次,每次约30~40分钟。上肢应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围绕恢复负重行走能力进行训练。以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和助力运动为辅。
7、不宜锻炼的情况:安静休息时心率>100次/min;舒张压>120mmHg;收缩压>195mmHg;有劳力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在Ⅱ级以上;合并有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出血、呼吸道感染、肾功能不全;手术后未拆线;骨折愈合不充分、剧烈疼痛;体位变化或运动时血压的反应显著异常;体温在38℃以上;重度心律不齐。
8、应该停止或减少锻炼的情况:训练中出现头晕、恶心、心绞痛、呼吸困难、心律不齐增多至10次/分钟以上、脉搏>140次/分钟、收缩压上升>40mmHg或舒张压升高>20mmHg时要及时终止训练。运动量适度控制,严格掌握训练强度,经过休息仍感疲劳,则显示运动量过大,应酌情减量。
根据偏瘫情况,酌情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脑部修复。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预防压疮、肌痉挛、关节挛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中枢性疼痛、抑郁、吞咽功能障碍等。
一般治疗
发病期间宜静卧休息,适当活动下肢,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对症治疗,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瘫,应首先治疗脑血管疾病。
病情监测
监测患者血糖、血压等情况。
血压控制
准备溶栓治疗的患者需要控制血压在收缩压<185 mmHg,舒张压<110 mmHg。卒中后的低血压应根据病因给予相应处理。
血糖控制
血糖升高时,应控制在78mmol/L~100mmol/L;而低血糖发生时,应给予升血糖治疗。
4 宜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质饮食。
药物治疗
对于存在肢体痉挛的偏瘫患者,可以全身使用巴氯芬、替扎尼定及盐酸乙哌立松,或局部使用利多卡因、石碳酸、肉毒素等药物,均能有效地缓解肌痉挛。有精神病史、脑血管病患者和老年人慎用。
中医治疗
多项研究认为,针灸、穴位按摩、推拿等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血栓通、养阴熄风通络汤等药物可用于偏瘫患者的治疗。
针灸刺激运动区能加速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进而恢复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和调节功能。
穴位按摩能促使病灶内尚未完全坏死的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促进病变区域和正常神经突触传递,发挥神经兴奋性,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残疾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时机:为了避免过早活动加重原发神经性损伤,一般主张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原发疾病无加重的情况下开始康复。
康复周期
Brunnstrom将偏瘫康复分为6期,评判依据为患者上肢、手和下肢肌张力与运动模式的变化。
1期为患者不出现随意运动;
2期为患者开始出现随意运动,并能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3期为患者的异常肌张力显著增高,可随意出现共同运动;
4期为患者的异常肌张力开始下降,共同运动模式被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5期为患者肌张力逐渐恢复,并出现精细运动;
6期为患者的运动能力接近正常水平,但运动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差。
按照疾病时期进行的康复
急性期康复治疗
发病后的1~2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1~2期,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同时也要通过调整肢体和体位转换来预防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和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恢复早期康复治疗
发病后3~4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2~3期,除急性期治疗外应抑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肢主动活动。
恢复中期康复治疗
发病后4~12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3~4期,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上、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同时抑制异常肌张力。
恢复后期康复治疗
发病后4~6个月,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5~6期,抑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提高运动速度和实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技能,提高生存质量。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有些患者在发病后6~12个月,有些在发病后1~2年。加强残存和已有功能的恢复,包括矫形器、步行架和轮椅的应用。防止异常肌张力和挛缩的进一步加重,避免骨质疏松的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