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代建筑

四川古代建筑,第1张

四川古建筑四川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四川古建筑深受自然条件文化特性,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一,四川地形复杂,平原、高原、丘陵相间,各地气候差异极大,建筑为适应其地形,气候条件而出现区域性的差异,加之川内植物种类繁多,自然资源丰富,建筑材料的运用则十分广泛。其二,四川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地区,不同的民族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古文化。而且,各民族都曾受到秦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秦代、明初和清初三次大移民后,更促进了各族文化的大发展。现全省有十多个民族,多种文化体系并存,其建筑风格具有千姿百态的特点。博大精深的巴蜀文化对建筑亦有深刻的影响。

四川古建筑丰富多彩,成就辉煌,特别是汉阙、岩墓及梁以来的摩岩造像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砖塔,牌坊对各民族居住建筑也有较大影响。在木构建筑方面,既有地方特色,又保存了若干古代官式构造方法,对研究建筑史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 四川古建筑发展概况

(一)先秦时期

四川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巫山大溪遗址、西昌礼州遗址等200余处。广汉三星堆遗址中,有大量地面建筑,其多数呈长方形,一般面积10平方米,最大的达60多平方米,结构形式为搭接或榫卯木结构,墙体为木骨泥墙,与近代的灰板条墙和竹编墙相似。成都十二桥遗址发现了大面积商周时期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其底层不住人,以适应成都地区潮湿的环境。其格局既属商周时代的住房,又具有现代四川民用住宅的雏形,有极高的价值。

成都羊子山土台,系西周遗存,是用于祭祀或盟会的禅坛其平面为正方形,分为三级台阶,总高十米多。

土台施工采用土坯砌墙,中间填土,分层夯实,这种以墙代板的方法,在当时亦为创举。梢晚一些时间,又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建立宗庙,故史载“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并相继出现了鱼凫城、杜鹃城、宝城等城镇。

(2) 秦汉时期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设立巴蜀二郡,大量移民入川,并先后筑成都、郫、临邛三城,互为犄角。并修整里匮,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成都已具较大规模。公孙述在成都称帝,“述尝造十层赤楼”后称张仪楼。是四川较早的高层建筑。。从城市建设及城楼的雄伟显示了秦汉时期成都建筑的高度成就。

李冰在成都平原修建了都江堰首渠枢纽工程,大大促进了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汉代文翁大力提倡教育,开办世界上第一所学校——石室,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阆中周群还自己修建高楼,观察天象,出现了我国第一所民间天文台两汉时期四川的画像石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四川是发现画像石最多的地区之一。如芦山陶房,制作十分精细,具体、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的建筑技术水平极木构建筑的构造特点,也说明了木构建筑在汉代已经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东汉时盛行墓前建立石阙,四川至今留存的石阙之多为全国之首。雅安高颐阙,芦山樊敏阙,造型质朴健美,雕刻精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汉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四川又是道教的主要发源地,因此寺庙道观建筑在汉代开始出现。宝光寺为川西平原最大的寺院之一,是我国早期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青城山一直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圣地。

(3) 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古战场遗址遍布全省。蜀汉建都成都,刘禅好兴土木,大搞城市建设,修建了华丽的蜀汉宫室。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宗教极为盛行,成都文殊院,峨眉万年寺,青城山上清宫等寺庙都创立于这一时期。也兴起了开凿摩岩石刻之风。由于南北朝的益州是南北僧人交往的必经之道,一方面促进了石刻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使佛教造像深受南北不同风格的影响。

(4) 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生产作坊,商业建筑以及城市也都有较大发展。成都不仅有经常性的市场,还有季节市场和夜市。唐代四川佛教极盛,留下大量古迹。

唐代四川兴建了不少石刻大佛和石窟寺,如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崖等,表现出古代雕刻家很高的艺术造诣。

隋唐之际,渐用砖造佛塔。成都发现三座五代大型墓葬,其中以王建墓最为著名。这三座五代大型墓葬形制有别石刻内容各异,王建墓以乐伎舞女为主题,孟知祥墓采用雕龙作为装饰,张墓则全用动物画像。反映出很高的建筑水平。

(5) 宋,(6) 元时期

宋代完成了大量水利工程,陶瓷高度发展,不仅成都成为西南大都会,集市场镇也蓬勃兴起。

通过三次大规模兴学,官办学校及书院蓬勃兴起石刻技术在唐答之后有了明显的进步,如大足石刻,不仅为石刻艺术之瑰宝,在力学、排水、采光等工程技术方面也反映了古代匠人的非凡创造才能。

省内留存至今的元代建筑有阆中永安寺大殿、阆中五龙庙,峨嵋飞来殿等。均为歇山屋顶,大式造法,用材尺度宏大,风格庄重朴实。建造佛塔之风唐后渐盛,省内大量留存宋塔,另有一座元代砖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

(7) 明清时期

明初清初两次大规模移民,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明代书院发展很快,清代科举制度最盛,各州县考棚林立。井盐生产不断发展。盐业的发展和大量移民入川,促使同乡会馆、行业会馆发展。即“九宫十八庙”。如自贡西秦会馆,叙永春秋祠,成都陕西会馆都极负盛名。明清以来提倡文教。四川奎星阁及文风塔相继建成。四川奎星阁其华丽精巧为全国之最。

清代园林建筑空前发展,为清代建筑史上的重大成就。自然山水园,私人宅院,衙署附园,祠堂或寺庙园林都大发展,以川西较为集中。成都地区清代末年就有数百个园林建筑,其风格多为民居特色,小巧秀丽古朴自然。

四川牌坊之多为全国之最,多为明,清所建。德政坊、节孝坊遍布城乡,墓坊及木牌楼大量建立。比例良好,雕刻精细。

二、四川古建筑的主要特色

(1) 鲜明的文化特性

四川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姿态万千。由于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各种建筑形成了强烈的文化意识,使各类建筑都表现出同一的设计思想和文化观念,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四川古建筑兼容并蓄,以巴蜀文化为根,并吸收各种外来文化而逐步发展,将建筑、文化、艺术、宗教、音乐、绘画、雕塑等融为一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又广泛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2) 因地制宜,(3) 就地取材

在崇尚自然的思想支配下,四川古建筑总是以环境为依托,将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中。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山地建筑多,各类建筑平面布局虽均以中轴线,四合院为基本构图手法,为适应环境却分层筑台,层层跌落,利用轴线转折、小品过度及导向处理等手法将各组建筑构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布局自由灵活多变的特色。山地建筑常采用吊脚楼、平挑台的方式扩 大空间。场镇多沿江布置街道,顺势弯曲,由于垂直等高线布置,则连续层层跌落,街道设石梯而上,出现了多种形式。

川内大部分地区多雨炎热,空间处理开敞。庭院,天井密如蜂房,又多设敞口厅,花罩隔断,内外 空间交融,空间层次丰富。庭院种植花草,形成有庭必有园的格局。

(4) 构架独特,(5) 工艺精湛

四川民居源远流长,从最近出土商代成都十二桥原始干阑式建筑看,即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墙体及屋顶用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结构。汉代在干阑式建筑基础上已发展成高勒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房民居。到了东汉,已有廊庑院庭、重门厅堂的庭园式民居,整个宅第以周围廊分隔院落:前堂、后寝、厨房及木构望楼“分区明确”,穿逗式、抬梁式木构架已形成,檐部有撑拱、斗拱、挑枋的做法,已具四川传统民居雏形。四川民居有井干式、干阑式、四合院式、碉房、帐篷五类。堂屋是民居中不可缺少房屋,而且都处于平面的中心位置,几千年来,一直如此。一般农户,都设有堂,这里供祖先,主要作接待、劳作、起居用。讲究的人家,供神堂是后堂,前面大堂、二堂专供接待筵客之用。大门直接反映住户的文化、经济、民族特征,人们很注意大门的朝向设计。大门四川叫“朝门”、“龙门”,人们可聚会在此“摆龙门阵”。

五、“青瓦粉墙,重重院落,翩翩村寨,轻盈精巧,朴实自然”

四川民居木作做工精细,门窗格扇、罩、挂落、挑枋、撑拱、带瓜柱等施雕部位广,做工考究,美观自然。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工艺精湛,采用“福禄寿喜”、“琴棋书画”、“吉祥如意”、“动物花草”、“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多种题材,形象生动自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四川的悠久文化。

(6) 艺术风格独特

(7) 各民族有不同(8) 的特点

吊脚楼为土家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川东南黔江地区。多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势,于下方 竖较长的木柱,上方竖较短的木柱支撑,上铺楼板。楼上为居室,楼下放杂物或作牛羊 圈。楼的一边、两边或三边都有走廊。外面以木栅为栏干,房屋一般以7柱、9柱或11柱 为一列,中柱的高度一般为一丈五八、一丈六八、一丈七八、一丈八八等。中间为堂屋, 两边为卧室、客房或厨房。卧室装有地楼板,离地一米左右,门口安有楼梯。卧室外设 火铺,四面用木板做成框,里面用土填实,中间烧火,火上吊鼎罐,平时用于博物馆或 烧水。

苗族民居川东为干栏式,川南为平房。

雕房为羌族传统民居。又称雕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平。不少地区倚山建造,以 石砌墙,墙面平直整齐。常常一排数十家,如古城堡,十分壮观。一般分三层,层与层 之间用木梯上下。平顶作晒场和休息之所,围绕四周的矮墙角上供有白石。上层堆放粮 食及杂物,中层住人,下层关牲畜。雕房与雕房之间的平顶上搭木板 ,便于各家来往。 羌族另有一种古雕楼,高10余丈,呈四角形、六角形、或八角形,下宽上窄,下层墙厚 1米左右,用乱石和黄胶泥砌成。旧时用来防御,同时也用来储藏粮食等 。在羌族地区,至今还有这种雕楼。

1 写作文《徒步》(走到东方红大桥)

四川省绵阳市东方红大桥位于剑南路东段,是绵阳市第一座横跨涪江的桥、

东方红大桥长一百多米,象一条长龙横卧在涪江上,桥面宽三十多米。中间行车,两旁设有行人通道。桥两边的桥栏上,有的刻着盛开的荷花,有的刻着腾云驾雾的姣龙,还有的刻着喜鹊闹梅图……

白天,大桥上车水马龙一片繁忙的景象,晚上,东方红大桥更美丽,有**、红色、绿色、蓝色……的霓虹灯照耀下,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桥的下面是波涛汹涌的涪江,紧靠市区的桥头两边是大片绿色的草地和架空修建的铁牛广场,这里是市民休息健身的好地方。远离市区的一头建有一座古朴典雅的越王楼,沿着桥头往科学城方向还坐落着香烟缭绕的碧水寺景区。

随着绵阳市规划建设,东方红大桥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繁忙的交通压力,先后在涪江上又修建了拱形的二桥,漂亮的三桥……来缓解东方红大桥的交通压力,但是我常走的还是东方红大桥,我最喜欢的也还是东方红大桥!

2 东方红大桥作文短一点

我们绵阳市里有很多桥,有涪江三桥、涪江二桥、南桥、、、、、、但我还是最喜欢我家东面的东方红大桥。

东方红大桥非常雄伟。桥长一百多米,桥宽十几米,中间行车马,两旁凸起是人行道。这么长的桥全是钢筋和水泥还有石板筑成的,那些结实的桥墩是一根根水泥柱子,远看就像矗立在河中的细棍,有趣极了!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的左右两侧有高高站立的灯柱,像是一个个站守岗位的士兵,当你走近时,它的光像在开开心心的为你服务,给你微笑、、、、、、桥面的两侧有栏板,是用石柱连通的。石柱上雕刻着一些龙,在晚上还可以隐约看见一条条龙复活了一样,在夜空中翩翩起舞。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母子相抱,还有的相互戏耍,让你惊讶万分。

早上起床可以看到露水中的东方红大桥,仿佛彩虹悬挂在上空,就像人家仙境一般。夜晚的东方红大桥上的灯亮了起来,又如彩号掉落人间。

我爱美丽的东方红大桥!

3 用江油涪江三桥写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绵阳有一座美丽的彩虹桥, 横跨在涪江两岸,迎接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它就是美丽的涪江三桥。由于它是绵阳在涪江上修建的第三座桥梁,所以人们就亲切的把它称作涪江三桥。

涪江三桥桥身全长1732千米, 引桥长800余米,桥面宽50余米,横跨了涪江、芙蓉溪。涪江三桥的北边连着游仙,南边连着涪城,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

涪江三桥上有两个巨大的桥拱,像两道彩虹横跨在江边上,每一个桥拱上32根钢索紧紧地拉住桥面。桥面中间是一条开阔的汽车道,左右两边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两旁被坚固的不锈钢围栏隔开,围栏的下沿处,还挂着一串串彩灯。沿着人行道,每隔5米就立着一个做工精美的圆形小路灯。

白天,桥上南来北往的车辆车水马龙,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上班的、上学的脚步匆匆,年长的老者在桥上悠闲的散步……。晚上桥上的彩灯、路灯齐明,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美丽的彩带挂在涪江两岸。

涪江三桥是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它是绵阳这座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我喜

4 四川绵阳东方红大桥

绵阳斜腿刚构

本桥采用跨径15+22+15米钢筋混凝土变截面斜腿刚构。为了使造型美观,受力合理,在斜腿根部下缘设置半径18米的圆弧与中跨主梁连接,上缘设置半径12米的圆弧与边跨主梁连接。桥梁全宽30米,由2幅15米宽的变截面斜腿刚构组成,每幅截面底板宽1140米,翼板宽180米,每幅梁体截面采用11个直径80厘米的圆形空笼挖空,边腹板厚30厘米,中腹板厚均为20厘米,跨中梁高1米,顶底板厚均为10厘米,斜腿支撑处梁高15米。每幅斜腿刚构之间在翼板处连接形成整体,避免了纵向错缝,使其看上去既不笨重,也不单调。下部构造中斜腿撑座与重力式U型桥台连接形成整体,基础采用明挖扩大基础,这种结构方式既增强了结构稳定性,也保证了堤坝安全、美观、水流顺畅。

5 四川绵阳东方红大桥的资料

本桥采用跨径15+22+15米钢筋混凝土变截面斜腿刚构。

为了使造型美观,受力合理,在斜腿根部下缘设置半径18米的圆弧与中跨主梁连接,上缘设置半径12米的圆弧与边跨主梁连接。桥梁全宽30米,由2幅15米宽的变截面斜腿刚构组成,每幅截面底板宽1140米,翼板宽180米,每幅梁体截面采用11个直径80厘米的圆形空笼挖空,边腹板厚30厘米,中腹板厚均为20厘米,跨中梁高1米,顶底板厚均为10厘米,斜腿支撑处梁高15米。

每幅斜腿刚构之间在翼板处连接形成整体,避免了纵向错缝,使其看上去既不笨重,也不单调。下部构造中斜腿撑座与重力式U型桥台连接形成整体,基础采用明挖扩大基础,这种结构方式既增强了结构稳定性,也保证了堤坝安全、美观、水流顺畅。

6 绵阳三江码头作文500字

您从雪山走来,……您向大海奔去……您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您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很小就听过这首赞美长江的歌,我一直想去看看长江,看看那驰名中外的三峡。三峡大坝蓄水以后,我又盼望着去观看那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7月11日,我终于投入了长江的怀抱。

晚上7点,我和妈妈踏上了“三峡移民号”游轮,只听汽笛一声长鸣,“三峡移民号”游轮启程了。游轮离开了金洋码头,向西陵峡谷驶去。我和妈妈来到甲板上,宜昌城渐渐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一阵阵山野的气息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山峡大坝蓄水后,水深已从66米上升到了135米,大坝以西400里内,海拔135米以下的数千城镇被淹没在滔滔江水中,虽说不少古镇和景观已被淹没,却又有另外一番景象,傍晚的江面上飘着一层薄雾,山光水色俱是一片朦胧。

( 万景文学 )

不知不觉,游轮已经驶到了有长江第三跨美誉的西陵长江大桥。西陵长江大桥总跨度400多米,却没有一坐桥墩,它是一座用现代最先进技术建造的斜拉桥,每个桥头堡有185米高。入夜的西陵长江大桥,灯火通明,就像银河落在江面,美丽而壮观。

刚从甲板回到船舱一会儿,就听到广播里通知要过船闸了。三峡大坝的船闸是一定要去看的,这是三峡蓄水后的一大景观。我和妈妈再次来到甲板上,哇!所有要过闸的轮船的甲板上都站着等待观看过闸盛况的人们。三峡大坝的船闸是双线五级,它是将一坐山劈开建成的,通过五级船闸,下游的船就会被提升100多米高。我看着这些缓缓驶进船闸里的大轮船,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些庞然大物是如何被提升起来的,于是,我去向导游阿姨请教,终于弄明白了船闸的原理。这时,进闸的门关闭了,开始向船闸里注水,短短十几分钟,船闸里的水位就提高了近二十米,船被提升到规定的高度后,出闸的门打开了,第一级船闸里的船便慢慢的驶入了第二级船闸。……经过两个半小时,我们终于过完了四级船闸,大轮船在被提升了近80米后,告别西陵峡,向长江上游驶去。

7 写东方明珠的作文,急

中国这么多旅游景点,令我最向往的就是东方明珠电视塔了。

今年国庆长假,我终于有机会亲眼见到东方明珠了。 来到东方明珠,向前方望去,哇!真是人山人海!人们有秩序地排着队向前走,都巴不得马上就进入东方明珠塔内看个究竟。

我在排队时向上仰望,啊!东方明珠真高呀!像一个巨人直插云霄,一眼望不到头,真雄伟!走进东方明珠电视塔,广播响了,我们从广播中得知:东方明珠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高塔,总高度468米,开工时间为:1991年7月30日,完工时间为1994年10月1日,是由三根直径9米的擎天立柱、太空舱、上球体、下球体、五个小球体、塔座和广场组成的。

我们跟着一位导游走进电梯,那位导游向我们介绍这台电梯:这是载50人、速度每秒7米的双层电梯。

大约40秒,我们来到了高达263米的观光厅,我推开门,往前走了几步,突然看见脚下是玻璃铺的,而且悬空,吓了我一大跳,连忙缩了回来。妈妈见状在一旁鼓励我,我鼓起勇气克服恐惧。

试着走上去慢慢往下看:宽阔的黄浦横卧在眼前,地上川流不息的汽车像一个个在移动的火柴盒,江里的游轮像一条条玩具小船,杨浦大桥和卢浦大桥围绕着东方明珠,形成了双龙戏珠的壮观景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那还记得害怕。

赶紧叫妈妈帮我拍照留念。游览完观光厅,我们跟着队伍恋恋不舍地离开东方明珠。

东方明珠,真不愧为华夏大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秋浦歌十七首

唐代 : 李白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游历 , 山水 , 抒情组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

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

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

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秋涌河畔的树丛中多产白猿,其跳跃飞腾如一团白雪。

它们在树枝上牵引著儿女,在玩水中厉月的游戏。

愁作秋浦之客,强看秋浦之花。

秋浦的山川就如剡县一样优美,而其风光却像长沙一带的潇湘之景。

我像晋朝的山简一样大醉骑马而归;我像春秋时的宁戚一样倚牛角而歌。

空吟著《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在秋浦的干重山岭中,唯有水车岭的风景最为奇特

。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巨石江祖耸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扫青天的一幅天然画屏。

上面古人的题诗千年犹在,其在绿字之上长满了美丽的苔藓。

秋浦河岸的两旁,长著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

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

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

逻人石之高踱,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

急流使得客舟飞快地行驶,山花挨着人面,散著阵阵香气。

水如一匹静静的白练,此地之水即与天平。

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

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种田郎荷锄听采菱女唱歌,并一道唱和著山歌踏月而归。

炉火隔彻天地,柴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

他的妻子在竹林深处张结鸟网,捕捉林中的白鹇。

桃波离这里只有一步地之遥,那里的人说话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在这里暗与山僧告别,遥向白云作揖而去。

赏析

第一首诗是这组诗中最长的一首。开头说“秋浦长似秋”:秋浦老是像秋天的样子。这是因地名而产生的诙谐,也是为引出下句“萧条使人愁”而设。秋——萧条——愁,顺理成章,并且十分和谐,读之顿生冷落寂寥之感。三四句承上写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一个“望”字,凝聚著深沉的忧愤。“望长安”正是诗眼所在。后面四句是对江水说的话。“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扬州是北上长安的必经之处,诗人要把忧国之泪寄往扬州,实为寄往长安。泪虽一掬,却极有分量。

第二首诗与前一首一样,也是抒发客愁和对长安的思念,思归益切,愁绪愈来浓。“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前四句写别愁,比较婉曲;“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后四句进一步言归思,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第三首诗是一首具有寓意的咏物诗。此诗正面赞美秋浦的锦驼鸟,而以山鸡作为陪衬,但对后者并无贬意。从诗意看,诗人对山鸡所倾注的同情似乎还更多一些。

第四首诗是李白的自画像。全诗描绘的诗人形象是满腹忧郁,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盛年不再的李白,是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秋浦的,虽然是刚过“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好像一下子白发就全白了。在此诗的开头,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还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一朝”极言头发白得之快,简直出乎意料之外,言下之意,还真有点当年伍子胥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就把头发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却并不著急赶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样过不了昭关就有性命之忧,但是又为什么白了头发呢?李白在惊异之余,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上去说得过去的原因:“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中国古代的文人一听到猿声,马上就会愁肠百结的,这其中的例外恐怕还只有李白一人,不过那也是他晚年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峡中得到大赦,乘舟东归的时候,曾经欢快地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是在眼下,他可没有这么好的心情,猿声一“催”,他满头的青丝,不管是长是短,统统白了,这个“催”字可谓是用得惊心动魄,本来头发就在一夜之间白了,那里还禁得住猿声的催促!这首诗由于用了“一朝”和“催”这两个词来着重强调自己头发白得异乎寻常地快,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佳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的表层意义是诗人对进入暮年的喟叹,深层意义是抒发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而又无门可报,欲罢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怀。

第五首诗前两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说明了地点和描写的对象,并塑造出白猿欢乐嬉戏的群像;后两句“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则是对白猿母子戏月的特写,把白猿的动态写得活灵活现。

第六首诗开篇以“愁”字领起,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连观赏秋色也要强打精神,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相似,可见情绪是比较低落的。

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从”白石烂“和”黑貂裘“这两个典故上,读者不难明白,在长安时失意于最高统治者其实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隐痛。”白石烂“是宁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牵牛叩角而歌时唱的歌词,”南山灿,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长夜漫漫何时旦!“从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而最终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则是说的战国时期最成功的策士苏秦在一开好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穷困潦倒的处境,”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战国策·苏秦始以连横说秦》)李白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而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

第八首和第九首,诗人描绘了秋浦的奇特景观:水车岭和江祖石。在艺术处理上,两首也很相似。第八首除一句”天倾欲堕石“略带夸张外,其余都是如实描绘;第九首也是除”青天扫画屏“一句用比外,纯用白描手法,不以词语惊人而以意境取胜。

第十首诗,李白以轻快的笔调描写山乡的自然风光:嘉木成林,满山葱翠,白鹭横飞,白猿长鸣。但末二句笔锋陡转,劝诫人们不可去观赏这里的山光水色,因为那凄厉的猿声使人愁肠寸断。

第十一首诗,诗人选择了两块不寻常的岩石,描写它们雄奇峻峭的姿态,绘制了一幅十分壮观的画面,倾诉了诗人对秋浦山水的爱慕之情。

第十二首诗,写的是平天湖的夜景和诗人观赏夜景时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想像丰富,韵味无穷。

第十三首诗,写江南水乡之景和民间采菱男女之情,也是先写景,后写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关联、渗透、交融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语近情逸,令人神远。

第十四首诗,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把寒川激荡了,当然不会,这只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 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第十六首诗,李白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再现了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著,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

创作背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山色入层城,钟声临复岫。乘闲息边事,探异怜春候。 曲阁下重阶,回廊遥对霤。石间花遍落,草上云时覆。 钻火见樵人,饮泉逢野兽。道情亲法侣,时望登朝右。 执宪纠奸邪,刊书正讹谬。茂才当时选,公子生人秀。 赠答继篇章,欢娱重朋旧。垂帘独衰疾,击缶酬金奏。——唐代·崔元翰《清明节郭侍御偶与李侍御、孔校书、王秀才游开化寺卧病不得同游赋得十韵兼呈马十八》

清明节郭侍御偶与李侍御、孔校书、王秀才游开化寺卧病不得同游赋得十韵兼呈马十八

山色入层城,钟声临复岫。乘闲息边事,探异怜春候。

曲阁下重阶,回廊遥对霤。石间花遍落,草上云时覆。

钻火见樵人,饮泉逢野兽。道情亲法侣,时望登朝右。

执宪纠奸邪,刊书正讹谬。茂才当时选,公子生人秀。

赠答继篇章,欢娱重朋旧。垂帘独衰疾,击缶酬金奏。 清明节游历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唐代·于良史《春山夜月》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天 , 游历 , 山水月亮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国中古诗 , 秋天 , 游历 , 写景地名

  原文

  诗篇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作。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全文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是千古传唱的名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释义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惟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赏析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创作背景

  关于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了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

  关于广陵(扬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北岸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春秋末,吴于此凿邗沟,以通江淮,争霸中原。秦置县,西汉设广陵国,东汉改为广陵郡,以广陵县为治所,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曹魏设郡,移治淮阴。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西晋沿魏设广陵郡,隶徐州。初治淮阴,后移治射阳(今江苏宝应东)。东晋还治。广陵郡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城南四十里江滨有瓜洲镇,系扬子江中之沙碛,因其状如瓜而得名。长江自西北六合县流入,南对丹徒县之京口,两城隔江而对,南北呼应,共同构成拱卫上游京都建康的重镇。江面原阔四十里,后逐渐狭窄,至南北朝后期只阔二十里左右。东晋谢安镇广陵时,于城东二十里筑垒,名曰新城。新城北二十里有埭,是谢安为挡水在邵伯湖边所修的土坝。后人将谢安比作周代燕国的召伯,称此埭为邵伯埭。 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六年(225)伐吴,登广陵故城,临江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东晋时,以广陵控接三齐,青、兖二州刺史皆镇于此。咸和二年(327),苏峻、祖约之乱爆发,时郗鉴以都督青、兖二州诸军事、兖州刺史加领徐州刺史镇广陵,遂自广陵起兵平乱。太元二年 (377),谢玄为南兖州刺史,将南兖州军府从京口移至广陵,召募侨民组建北府兵。东晋南朝,因中原乱离,流民南渡,常置侨州郡于广陵。宋元嘉八年(431)于广陵郡置南兖州,齐、梁沿袭。北齐改为东广州,陈朝恢复为南兖州。北周灭北齐后改为吴州,仍为军事重镇,设置总管统领。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后改为江都郡,太守秩与京尹同。隋炀帝杨广数至江都,欲迁都于此。唐时先后改为兖州、邗州、扬州,后又改为广陵郡。

  兖州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是山东省鲁西南大都市的经济中心。总面积651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人口60万,辖10镇2个街道办事处,492个行政村,30个居民委员会。2002年在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区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分别列第60位和第54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李白关于作者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9946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