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蛇头形画眉鸟
头部宽大、方平似蛇头,背团似乌龟,毛片较粗糙,这是一只好鸟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此种相貌的鸟大多体形修长,个头中等偏大,性情急烈,眼露凶光,较难驯服。
2 、蛤蟆头形画眉
青蛙头形的大多为方头,头形宽大,有棱角,嘴甲粗长,毛片较粗糙,眼膛宽大,两眼生得高,眼毛生得稀,反应敏捷富神经质,在同类面前表现凶猛威武。此种鸟多半生活在岩山中,善于打斗,耐力好,但性格暴躁,野性大,难于驯养。
3 、葫芦形画眉鸟
头部较尖小,颈长,下体粗圆,呜叫时看上去好像一个“葫芦”,这种鸟的脚大多为紫竹脚色,腿脚较为细小,但此种鸟性情温顺,眉花细长雪白,嘴色微黄,毛片较细,尾羽内勾,叫相直立叫相好,巧口快而多。
4 、鹩哥形画眉鸟
头部尖小,多为长形,平头,身体修长眉花细而且直,毛片粗硬,腿脚较粗大,大多为黑色脚或**脚形,脚爪白色,多为白沙眼或黄红色沙眼(桐油青眼)。此种鸟叫声响亮,歌声悠扬,特别好唱。但斗性差,斗落性后“壳声”大,爱戴帽。
5 、啄木形画眉鸟
身材较小,嘴形粗长,头长而且平。虽然身材较小,但是力气大,腰力特别好,啄力强,大多打斗勇猛。此种鸟脾气不好,起落性较大,一旦落性10天半月提不起来。
6 、头小身体细长
另外还有一些身材细长,头形细小,腿色细嫩,尾羽过长,嘴甲过细,眼水不透,毛色细糯的画眉鸟大多叫口紧,斗性弱,脾气怪,实这不足取的下品鸟。
二、画眉鸟的眼部特征
1 、上眼皮厚且青
两个鸟在打斗是眼睛是整个身体中最薄弱环节,特别是一个鸟抱住另一个鸟头部开嘴时,厚眼皮的鸟才能挨的住。
2、薄眼吃痛就跑
如果是薄眼皮的鸟就会吃痛而跑,所以我们尽量选眼皮双层且起沙粒的鸟,如果是薄眼皮的鸟,那么此鸟眼皮一定要紧,眼睛一定要小,这样才能在打斗中减少被打中要害。
3 、眼型不规则圆
大凡长有眼皮的鸟眼睛都呈不规则的圆,或象三角眼,这样的鸟看过去有一种狠劲,如同人长三角眼多非善类一样鸟眼最忌圆。这样的鸟看上去好像很漂亮,其实性格和善,是上不了战场的。鸟最好能有眼堂,这样的鸟不但看过去漂亮,而且不会变性,即使打败了也能较快的起性。
4 、鸟的眼睛要鼓
一个眼睛鼓的鸟不但看上去漂亮而且说明身体健康,内力充足,也就是一个鸟从正面看过去,眼睛微露出粉圈,从侧面看过去,眼睛把眼皮顶出来了,这就已经算很鼓了,一个鸟从落性到起性,眼睛都会微微的向外鼓突。
5、瞳孔小鸟才凶
我们看雌鸟的眼睛,瞳孔常是很大的,只有瞳孔小的鸟才够凶,才爱斗。
6、瞳孔收缩要灵
瞳孔大的鸟斗性常是不强的,瞳孔收缩要灵,神经系统反射灵敏,是指我们看鸟时,这个鸟的瞳孔如同闪电一样作小幅度收缩,从强光处到弱光处鸟眼瞳孔相对放大,不要选瞳孔收缩幅度太大的鸟。
7、选鸟常有错觉
选鸟常有种错觉,认为瞳孔的收缩幅度越大越好,其实如同人,有的人韧带很松,关节能做大幅度弯曲,其实这样的人是没什么力的,最适合去跳健美操。想一想“呆若木鸡”这句话就知到了。
8、鸟的眼精要透
何谓透,清澈见底也,鸟眼最外层角膜到眼底距离要远。却要完全的看清鸟眼底和眼底上粒粒眼沙瞳孔和眼底分界要清。
9、色泽鲜艳夺目
从远处看鸟眼,淡色系眼底鸟要求色泽鲜艳夺目,深色系眼底鸟要求眼球象打过腊一样有光泽。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桥梁是人类“行”的需要,是跨越江河的需要,是道路在江河上延续的需要。同时,桥梁在历史悠久、文明昌盛的中国,不仅是一种接驳两岸的工具,它更是一种建筑艺术,一种人文景观,一种文化思维的创造性物化。而其中的广济桥作为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更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市广济门外,横跨韩江两岸。它以其独步天下的壮观景象和建筑文化艺术,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属于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桥梁建筑中的宝贵遗产。广济桥作为潮州文化的主要历史地标,是体现潮州风貌的重要景观,也是潮人引以为豪的瑰宝,正如古语所言“吾潮胜状,在于广济一桥”。正是这座凝聚了潮人智慧和血汗、承载了潮人梦想的“神桥”,让生长于斯并听着“十八梭船廿四洲,两只鉎牛一只溜”的民谚长大的笔者,以深厚的情怀和眷恋,通过对广济桥的历史、审美、风水等文化层面的评价与弘扬,为发展潮州旅游打开一扇亮丽的窗口。
1历经沧桑的建筑奇葩
潮州城广济门面临韩江,自古即为粤、闽、赣三省要道,来往的客商络绎不绝。韩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无桥可渡,因此人们多靠揖摆渡过河,这样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十分危险,常常有船翻人溺的祸患。韩江上没有桥梁显然与当时日益繁忙的交通很不相称,在江上架起桥梁成为当时百姓的夙愿。
11桥梁史话
潮州自韩愈刺潮,驱鳄释婢,发展生产,兴教传文,至南宋已逐渐繁荣,有“海滨邹鲁”之美誉。社会生产的发展为桥梁的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的昌盛则为桥梁的兴建提供了科学技术条件。南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在江心水势稍缓处筑起一个桥墩,桥墩的东西由86艘木船用铁链连接而成,实现了潮州百姓“天堑变通途”的愿望,并将桥命名为康济桥,这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要,也拉开了这座桥梁近千年不断修缮的帷幕。此后,历任潮官在康济桥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修缮。由于江水湍急,江心一段没法筑起桥墩,因而此桥始终保留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特点。元朝泰定三年(1326),匠师首次用石板代替了木梁架桥,这是一个创举,也为后代用石梁架桥奠定了基础。明朝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对桥梁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重修后的桥梁,由23个桥墩和24艘梭船组成,桥墩上建起了12座楼阁(每座楼阁又分为东、西二楼,故实为24座楼阁)和126座亭屋,王源亲自题桥名“广济桥”,并沿用至今。桥的雄伟壮观之景,令世人叹为观止,故而被誉为“江南第一桥”。嘉靖九年(1513),知府谈伦又减去梭船6艘,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格局。其实,广济桥从来就只有23个桥墩,因为古人喜欢双数而不喜欢单数,所以才有“廿四洲”之说。清朝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铸了两只鉎牛镇水,谁知鉎牛没镇住水,反倒有一只被大水冲进江中。于是民谣又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
12古桥焕彩
星移斗转,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广济桥到了解放前夕,已是残破不堪。1958年,政府对桥梁进行全面维修,撤去十八梭船的浮桥结构,保留利用旧桥墩,改建为3孔刚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1976年又一次扩建,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人行道。于是,昔日脍炙人口的民谣成了传说。
1998年,潮州实行“旅游旺市”战略,重新修复广济桥被提到了议程。2003年,修复工程正式启动。2007年,翘首以待的广济桥修复一新,这座让海内外潮人为之魂牵梦绕的桥梁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世人的眼前。修复后的广济桥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和明代建筑风格独异天下,成为一道风韵迷人的风景线,让人目不暇接,并以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书写出人类桥梁建筑史的光辉篇章。
2梁舟结合的独特格局
古时闽南地区,在江上多建石梁桥。潮州自古就亲闽疏粤,广济桥基本也是如此,但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21梁舟为桥
广济桥的桥墩,即民谚所说的“洲”,都用石头砌成。由于受材料强度的限制,两墩间的距离不可能太大;为了承载两墩之间石梁的重量,桥墩的体积又不能太小,因此在当时异常庞大,于其前闻所未闻。所以桥墩的艺术表现也重在高大和厚重,其形状、凹凸、线条等都力求气势刚劲,体现出雄健之美。连接桥墩之间的桥梁是以水平延伸的直线为基本几何形态,体积也相当巨大,艺术表现重在平直、坦途、流畅。石栏杆与桥梁构成一体,改变了桥梁平直的单调感,增加了跨越感,使桥梁更具有通达之美和凌空之美。
桥梁由于采用了石梁桥的形式,所有桥墩的长度加起来就占了全桥长度的近一半,造成韩江实际宽度的大幅度缩小,江水过桥时流速急速提高,特别是汛期的径流量,中流的流速过高,难以建墩,只好用浮桥来代替。广济桥的浮桥段,是将十八艘木船用绳索与桥梁连接在一起,木船的上面铺上木板,竖起木栏杆,作为桥面,供行人过桥。木船造型古朴,呈流线型,两头尖翘,中间有一点鼓,像古代女子纺纱织布的梭子,因此又称“梭船”。十八艘梭船排列整齐,对称均衡,体态轻盈,各组成部分衔接得严谨巧妙,轻巧地飘在韩江水间。
由于采用了梁舟结合的独特格局,仅从形式上看,广济桥就是一座特色十分明显的建筑艺术杰作。难怪清朝人丘逢甲有诗赞道:“垒洲廿四水西东,十八红船铁索中”。
22刚柔相济
广济桥梁桥和浮桥结合的建造形式和独特格局,为人们提供了审美愉悦的观照对象。|
石头是一种厚重、结实和沉雄的传统建筑材料,因而石头建筑给人以千年经久不衰的恒久感受。宋以降,在文雅阴柔之风盛行、风光旖旎的南方,石构造的桥墩、桥梁与石栏杆的搭配更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平稳而沉实,像是一首用石头吟成的壮丽诗篇。桥墩在“其流急如马骋而汹涌,触之者木石俱往”的激流中屹立,如同中流砥柱一般。相形之下,梭船则是用木材制作而成,本身就有轻巧、纤细的特点,加之船身又采用了漏空的形式,更加强了空灵、通透的效果,让人有不稳定和虚浮的感觉。两者之间,表现出了一种冲突。石墩石梁与梭船,一种是石材料,一种是木材料,材料本身就有着鲜明的反差,从而产生了一种对比的美。由桥梁的制作材料外延至桥梁的形式,高与低,静与动,重与轻,阳刚与阴柔,冷峻与温暖,庄重与活泼,处处都有对比,但总体又是非常的协调稳定,使得桥梁的形式不至于走上过于阳刚或者过于阴柔的极端,使人产生刚柔相济的美感。
23谐和有情
石梁桥的形态特征是水平方向单维平直突出,具有很强的穿越感,同样体现着一种阳刚之气,庄重严肃。广济桥的浮桥由灵动活泼的梭船组合而成,在外观上避免了梁桥过于平直的缺陷,阐述的是一种轻柔之美。正因为梁桥与浮桥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比和调适而不失和谐。
韩江涨潮时更有一番情趣。梭船的涨落随潮水浮沉升降,极大地丰富了广济桥外轮廓线的变化。这时,桥不再只是静态地横在江面沉沉一线,它是有生命力的,充满着运动感。这种生命力是江心的梭船赋予桥梁的,使桥梁的浮桥段仿佛钢琴的键盘在跳动一般。桥墩上亭台楼阁的屋顶式样,采用了举折、飞檐等建筑形式,宛如汉代八分隶书的燕尾,使建筑物呈现着翼然欲飞的效果,桥梁的形态更显得轻巧活泼。这样一来,梭船和桥墩、亭台楼阁和桥墩之间的对比,被调适成动与静、轻与重的律动,极富节奏感。全桥的形态顺适流畅,刚柔相济,动静相生,韵律非常动人,体现了一种谐和有情的美学特征。
3巧夺天工的水上楼阁
在中国建筑中,比较富于观赏性的建筑物亭台楼阁,点缀了许多景区而光彩夺目,排列在广济桥上的亭台楼阁更成为桥梁的中心和高光点。诚然,南方多雨,也有桥梁建楼阁以供行人遮风挡雨,但一座桥上的建筑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所罕见。
31楼亭风采
桥上亭台楼阁的建筑式样或富丽,或质朴,或朗阔,或幽曲,或精致,或清雅,风格各异,既显示了明代建筑简洁、大气的风格,隐约之中又透露出汉唐雄风,有着非笔墨可以形容的仙山楼阁的动人形象。
广济桥上楼亭的体量、空间、式样被搭配得谐调统一,由此表述出其整体的和谐之美。楼亭的平面布局和立体轮廓是匀称的,也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台基除了发挥它本身的结构功能以外,还与棱柱等互相配合,增加了建筑物外观的稳定感。楼阁多为单数开间,梁枋显示出明确的间架,正中一间最大,两侧开间逐渐减小,形成一种有节奏感的韵律,既满足了功能需要,又使空间形态收到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亭屋的建制更为自由,有长方亭、正方亭、六角亭、扇面亭等等,形形色色,体形舒展而轻盈。
楼亭内部大多没有砌起墙壁,这种空间开放是容纳外部风景的所在。桥外的佳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楼亭中来。四周若围有墙壁的,墙上则开有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幅不同的风景画。建筑内部空间的围与透,使桥梁外部的景观更丰富,层次更深远。
充满了柔美曲线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广济桥上的屋顶“如跂斯翼,如翚斯飞”,其形象轻逸俏丽。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以及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使楼亭的体形与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透过这些直指苍穹的飞檐,我们似乎体味出自古以来人们那种企盼拥抱蓝天的精神。
32雕梁画栋
亭台楼阁并非是一个孤立体,匠师调动所有的建筑元素,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对建筑物的各部分构件进行巧妙的艺术加工,达到了建筑和艺术的统一。
在对梁、枋、檩、檐、椽、雀替、斗栱等从形状到组合经过艺术处理以后,这些看似简单的木头便以艺术品的形象出现在建筑物上。直柱加工为八角柱或梭柱,柱础加雕刻,柱身镌刻楹联;柱间阑额插入柱时的雀替下部做成曲线,使之更显得有力;横梁加工成中央向上微微起拱,成为富有弹性曲线的月梁,造成举重若轻之感;短柱两旁的托木做成为弯曲的扶梁;斗底抹斜、栱头加卷杀,使一块块单调的小木头组成的斗栱兼具装饰效果等等,令人感到构件本身的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建筑内部结构表现的是线条的韵律,许许多多有特色的线条,通过各种大小结构形式的组合与运用,既具有庄重威严感,又具有秩序感。匠师恰到好处地处理各种线条的从属关系,满而不乱,繁中有简,互相交错,使之产生上下重叠的艺术效果,创造出一种丰富灿烂的内部空间韵律。
建筑装饰使建筑物具有艺术的外观形象和思想内涵的表现力。为了使建筑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建筑物使用的色彩偏向淡雅,仅是白柱、灰瓦、红木栗色的梁枋和红灯笼,格调秀美雅致,拉近了与游人之间的亲和力。山墙脊头的艺术形式极具潮州的地方特色,金星脊头的周正圆净,木星脊头的耸直修达,水星脊头的屈曲流动,火星脊头的尖焰峭锐,土星脊头的方平厚重,这些不仅含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也使建筑装饰显得多姿多彩。|
33重瓴联阁
桥上的建筑,论单体,屋顶式样最高不过是歇山式,大多使用悬山式、攒尖式等,楼阁最多也不过两层,但匠师结合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利用简单的单体建筑进行线和面的空间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群体的严密体系。重瓴联阁的轮廓线是一条优美的曲线,让人联想起乐曲旋律。远远望去,桥梁的天际线显示出一种变奏和律动的完美。
广济桥以一条纵轴线展开建筑空间序列的布置,布局均衡,方向明确。亭台楼阁依次镶嵌在这条线上,并层层递进,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各个桥墩远观为一条线,近看则错落有致,高低不同,构成了不齐而齐之美。桥上的楼亭从广济楼逐渐上升,至朝仙楼最高,之后又逐渐下降至梁舟连接处。轴线上配置坊、廊、门、栏杆等小建筑,兼起联系和隔断的作用。楼亭之间层层叠叠,或隐或现,藏与漏的安排使人们产生无尽的美感。桥上的空间忽大忽小、忽宽忽窄,配合着建筑体形的起、承、转、合的变化,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这种动态变化之美在建筑群之中随处可见。随着人们的走动,景物就不断的变换,人们对群体建筑的疏密错落、远近衬托、高低呼应、隐现更迭产生审美情调的变化。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桥上的建筑群就像一篇主题明确的华美乐曲一样。只有细致地了解乐曲中的音符、乐章,才能了解乐曲的全貌与高潮所在。屋顶、斗拱、梁、柱、枋、檩等是乐章里的音符,一座单体的楼阁只是一段乐章,只有各段乐章经过组合才能构成一首大型乐曲。通过序曲和不同的乐章,逐步达到全曲的高潮,华彩之后进入尾声。各段乐章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各具特色,又统一在主旋律的贯穿之下,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4情趣盎然的楹联匾额
人们在广济桥上不仅能观赏感悟到建筑之美,还能品评一些楹联匾额。这些激人情怀的楹联匾额装点着亭台楼阁,既抒发了桥梁的诗画意境,又深化了桥梁的艺术美学情韵,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民族特色。
41飞龙走凤
书法深植于中国文化之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想和追求。书法艺术以匾额、楹联等形式附于桥梁建筑之上,古风古情尤可见,飘逸着浓浓书香,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凌霄楼的楹联“一塔云边作笔,三峰桥畔摇空”,书家刘艺融合了楷书和草书的笔法,既有精密严谨的结构和点画细腻生动、筋肉饱满丰臾的楷书特点,又有笔势连绵回绕和字体结构流畅奔腾的草书特点。整幅楹联神采焕发,气势贯通,错落有致,书家充分运用用笔的轻重疾徐、点画线条的强弱以及章法的疏密起伏创造出有节奏的变化,将书法之美、笔墨之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格调高古而又隽永。
得月楼的楹联“魄到中天满,光分万里同”,其风格倾向于灵秀一类,展示一种古朴的美。书家佟韦采用了灵秀清雅的章草,其特点是字字中断,不作牵丝缭绕,按草字固有结体而很少随意佶屈变化,以求一气呵成。线条爽利而富有弹性、造型平中寓险,适当地运用章草的波磔,使结字时而内敛、时而开张,增加了变化和节奏感。若远观其字,字体静态的平面在感觉上逐渐转化为动态的空间,好似在柱体上翩翩起舞。
与得月楼的书法相比较,云衢楼的楹联“云绕瀛洲,江流天外;衢通蓬岛,阁耸日边”体现着一种健美和正大气象、一种时代的阳刚之气。这种美与明清以来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隐晦幽深的金石书卷之气不同,而是蕴含着一种“沛乎塞苍冥”的浩然之气。书家张海以淋漓自然的笔墨为表现,笔下虽驰骋纵横、生辣雄健,感觉上却是可赏可会、可解可读,与读者之间有着艺术的亲和力。书家兼擅诸体,使其字体能在旋转纵横之中得点画狼籍之妙,飞动之中有沉静,用笔雄健恣肆、气息刚健沉稳,也不拘泥于所谓的中锋、侧锋,而是极尽笔锋的变化。
冰壶楼的楹联“春秋史笔收金鉴,冰雪诗心在玉壶”虽然采用了行草的写法,却与时下书风截然不同,作品执意追求重、拙、大的浑厚之美,以博大沉雄的力感来感染观众。其书风碑帖融合,气格旷达,沉雄洒脱中寓凝重、老辣、生涩,无论结体与线条,均不假修饰而一任自然。同时,书家申万胜注重线条的丰富变化、结字的腾挪避就和点画的纵横结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和时代精神。其落笔作书之际,横竖波磔,圆中寓方,枯润相间,轻隽求挺而不失之野,爽然求润而不失之媚。字里行间充溢着直率、开张的气象,给人以儒雅、洒脱的审美感受。
除此之外,桥上尚有诸多名家之作,既有表现超逸、空灵、旷远的禅家气象,又有恬静淡雅、秀敏灵动的艺术风格,还有苍劲浑厚,潇洒豪放的书风。各种书法风格迥异,其神采意象之玄妙,令观赏者生发出欣悦的共鸣,引发出不同层次的审美感受。整座桥梁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形态、技术上的惊叹,更是艺术、文化上的熏陶。
42情景交融
楹联匾额虽仅片言只语,本身却是很含蓄的文学。文人墨客常用写意的笔墨,抒发或者寄托某种思想,渲染出建筑景观的环境特色,使眼前有限的空间扩展到无限的大自然,创造出辽阔深远的意境。
楹联匾额对建筑景观的渲染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楹联匾额的内容与建筑形象没有特别紧密的关系,它们所要求表现的内容只有通过题名敷文加以提示,其审美价值就全部体现在工整优美的箴言雅论和清丽词句中。如登瀛楼、小蓬莱楼、凤麟洲楼等楼阁的命名,以及朝仙楼的楹联“沧海月明吹笛去,瀛洲景美赋诗来”等内容。古代潮州“滨海而郡,重溟垒嶂,磅礴萦纡,揽有江山之胜,盖自昔称瀛洲云”,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云:“玉壶冰底卧青龙,海外三山堕眼中。”现在读这些楹联匾额,将眼前的实景与历史中的幻景、传说中的神话糅合在一起,虚实并用,这就加深了意境美的深度,审美价值也就大大提高了。第二种是楹联匾额的内容与建筑形式或环境有某些特殊的联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位于桥梁最东端的楼阁,因其毗邻韩山与韩文公祠,同时为了表达潮州人对韩愈的敬仰之情,故命名为仰韩阁。凌霄楼、澄鉴楼、涨碧亭、青霭亭、紫霞亭、荡月亭的匾额分别描绘了在桥上所能见到的四时风景:晨间高耸的云霄;水平如镜的江面;韩江涨潮时的碧波荡漾;雨后朦胧的烟雾;黄昏时满天的彩霞和夜晚高悬在空中的一轮明月,几个字的匾额可以形象地描绘出不同时刻的景观,在主体与对象的情景交融中,为人们营造了浮想联翩的空间。|
不过,相比之下,桥上的一批新老楹联更引人入胜,每一幅都别出心裁。
右通楼的楹联“云里三峰迎槛出,烟中一水抱城来”,此联工于整体,写出了气势。潮州城自古就有“三山一水护城廓”的格局,广济桥衢通韩江两岸,是百姓进出城门的必经之路,因此把桥比喻成门槛。“云”、“烟”又构造出一个烟雨朦胧的景象,把桥梁的空间环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悠长。
朝仙楼的楹联“沧海月明吹笛去,瀛洲景美赋诗来”,作者面对如画般的景色起兴,写联怀念。此联情景交融,既有对潮州风物的一番赞叹,抒发了对眼前良辰美景的感慨,又表达出赏景时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此联弥漫着一派轻灵静丽的气韵。
飞跃楼的楹联“鸢飞影拂东山树,鱼跃波摇北阁灯”,楹联内容巧妙地运用了楼阁的名称。上联写山景,是仰观,一个“拂”字,将微风轻拂的山林景色渲染得出神入化。下联写水景,是俯视,一个“摇”字,将水波动态描摹出来。全联写出了韩江边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原本静态的画面注入了动态的活力。
奇观楼的楹联“舟锁长桥,乾坤浮一线;阁衔远岭,日月跳千秋”描述了广济桥举世罕见的结构和风貌。“舟锁长桥,乾坤浮一线”形象地表现了梭船锁桥、浮桥卧于水面的场景,“阁衔远岭”暗示了桥上有楼阁。“锁”、“浮”、“衔”、“跳”四字,恰到好处地形容景致的状态,起到了借景传情的妙用。
飞虹楼的“亭前叠嶂飞千绿,江上流波起两虹”,登瀛楼的“凤台霭隔三千界,鳄浦波分廿四洲”,浥翠楼的“鳄渡风情波泛绿,韩祠雨润树摇青”……这些楹联就像是一幅幅写意小品,把各具特色的风景浓缩于尺幅之中,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入自然,给人以游目骋怀的美感。
5“天人合一”的文化设计理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也反映在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中,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期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以及民族的文化观、审美观,从而达到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完美同一而有其科学价值。潮州人修建广济桥时自不例外,从桥梁的选址、布局、形态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都将这一哲学思想和文化设计理念融会贯通到了广济桥中。
51风水天下
潮州城历来是笔架山、葫芦山、金山三山拱护,韩江一水潆洄的空间形态。广济门是全城百姓进出的大门,是全城的气合和势合所在。门上的广济楼讲究建筑的阳刚阴柔之分,体现均衡的建筑风水格局。从风水学上分析,这个区域是全潮州的文脉精华所聚。韩江自北向南,直流而出城,到了广济门这个地段水流更为湍急,在门前修建桥梁能够起到锁住水流、留得财源的象征作用,聚成风水凝聚所在地的文脉,所以该桥历史上也是风水镇宝之建筑。用现代科学观念来分析,这样的选址有其合理性,一桥能辐射整个城区,也有利于与外界的交住。广济桥是粤东通往福建、江西的必经之路,韩江又是粤东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所以,桥一建成便成了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桥上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因此又有“一里长桥一里市”的佳话。一座桥不仅具有通行的功能,还有商贸的功能,这在我国桥梁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桥梁本身的设计也很注重阴阳五行的学说,潮州人的灵性与情感,使桥梁从物质层面的功能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从连接梁桥和浮桥之间的两个桥墩走下至梭船,各有按二十四气设计而成的24级台阶,象征着桥梁的阴阳协调。为了镇桥御水,匠师在桥上铸有鉎牛。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牛属丑,在十二地支中,丑属土,“土能克水”。古人又以四象配四方,在水中兴风作浪的蛟龙位在东方,属性为木,“金能克木”,用金属铸牛,更能加强其“禳水势”、“厌水精”的功能。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类似的风水象征之物在现实生活中自然起不了作用,但在当时却能对人们的心理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美化环境上也起了良好的作用。其实,在道教经灵论、宗教观、迷信色彩遮掩下的风水观,也不失有其科学价值。
52科技强音
广济桥近千年的历史,承载的是沉甸甸的潮州文明发展史、辉煌灿烂的潮人智慧和科技精髓。
广济桥之所以任凭洪水横溢,仍然存留在大江之上,在于其合理的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梭船可开可合,来往船只方便航行,同时也有排洪的作用。匠师对桥墩有棱角的断面进行切角,使其类似船形,迎水面为尖状,便于分水,又不易被漂流物撞击、缠绕,藉此减少河水对桥墩的冲力。桥墩的石块缝隙之间不用灰浆填满,但凿有卯榫,使之相结合,牢固而有弹性。桥墩的排列看似平常,但却是建在笔架山延伸至韩江的余脉之上,因而桥梁更加坚实。这种建造方式真正地将天工和人工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匠师“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在施工方面,潮人也有很多创造。安装桥梁之时,因为石梁太大、太重,匠师便将石梁放在船上,借韩江涨潮时安于桥墩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浮船法。此外,在修筑桥基和桥墩等方面,匠师们还有许多发明创造,有的还沿用至今。
正是潮人的智慧与心血,桥梁所蕴涵的科学价值才得以显现并影响至今,中国桥梁史上才有了集梁桥、拱桥和浮桥于一体的广济桥这一孤例,“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才能落户在潮州大地之上。|
53和谐生态
歌德说:美是关系。桥梁与周围的环境同时存在于特定的空间之内,并被组合在风景的总体图象之中。桥梁不但应具有本身的形式美,并且要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以期与环境达到一种和谐,这样才能保护自然之美和创造桥梁之美。
广济桥所处的环境,极富自然山水的意境美,匠师巧妙地运用了对景和借景的手法,把附近的景观都收纳到桥梁这个赏景的最佳位置,用最好的自然环境作为桥梁的衬托,造就和强化了广济桥和谐生态的审美特征,使人们恒发出桥处山水中,人在画图里的惊叹和赞美。
广济桥卧于韩水之上,东襟笔峰,西连古城,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构成了一幅水色山光护古城的壮丽图画。除此之外,以远方凤凰诸峰作为背景和衬托,使山外有山,重峦叠嶂,组成了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绵延起伏的笔架山,玉带式蜿蜒的韩江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动态之美,使画面更加流畅、生动、活泼。一座座气势恢弘的桥梁各领风骚,犹如彩虹般横跨韩江,沟通两岸,成为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蜚声中外的“潮州八景”,韩祠橡木、凤凰时雨、龙湫宝塔、北阁佛灯、鳄渡秋风、金山古松等如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散落在这风光秀丽的画卷之中。这些既宜入诗、又可作画的美景与广济桥相得益彰,扩大了人们在桥上赏景时的空间感受,对人的思想和感悟起到一种升华的作用。夜晚的桥梁别有一番风情,古桥与星辰皓月融为一体,形成清幽的夜景。驻足于桥上观赏夜景,更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之感。
6 恒久宝贵的文化遗产
广济桥的恒久价值,是随着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而逐步形成的。在广济桥整个建筑体系之中,以特殊的桥梁格局体现了独特的造型风格,使人有所知觉;以简单的建筑形式表达了综合的艺术价值,使人有所认识;以客观的象征手法触发了主观的联想意会,使人有所领悟;以高超的建筑技术传达了丰富的科学信息,使人有所了解;以相对的空间尺度构成了绝对的环境氛围,使人有所感受。各种要素之间彼此交融,使得桥梁从单纯的建筑层面升华到艺术层面,获得了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她的沧桑与美丽,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她不仅属于潮州属于中华民族,她也属于整个人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