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木雕的资料

非洲木雕的资料,第1张

  非洲木雕

  开放分类: 艺术、美术、非洲、雕刻、木雕

  目录• ▲非洲雕刻简介

  • ▲艺术风格

  • ▲类别

  • △班巴拉人木雕

  • △多贡人木雕

  • △塞努福人木雕

  • △巴加人木雕

  • △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

  • △阿散蒂人木雕

  • △约鲁巴人木雕

  • △伊博人木雕

  • △巴彭德人木雕

  • △巴库巴人木雕

  • △巴卢巴人木雕

  • △阿散蒂人木雕

  • △约鲁巴人木雕

  • △伊博人木雕

  • △巴彭德人木雕

  • △巴库巴人木雕

  • △巴卢巴人木雕

  ▲非洲雕刻简介

  凡是到过非洲的人,无不被非洲的野性所吸引,从威猛高大的非洲狮,到悠然漫步的非洲象,从罕无人迹的非洲荒漠到碧浪滔天的非洲海角,每一处都体现着非洲毫无掩饰的原始魅力。 在非洲这块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艺术,那是幽玄与瑰丽,粗犷与妩媚的交融。而非洲的雕刻艺术则更具一格,曾在无数人的心中激荡并引起美的思索。毕加索则毫不客气地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和非洲,而西方根本没有艺术可言。 非洲的雕刻并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脸上的两只眼睛无非是随意戳上的小洞,嘴似不经意拉出的一条开口,鼻子则概括成简略的几何形,身上的造型只取其势去其形,头饰与耳朵的夸张似乎是人神之间的一种意境。据说毕加索的立体画风格就是得到了非洲几何形状面具的启发。这类大写意的手法,不求外形的逼真,不重细节的刻划,局部看,显得十分随意简单;整体看,却透露出一种活泼鲜跳的内在生命。 木雕是非洲雕刻的主要载体,它的地位如石雕于欧洲,如陶瓷于中国。木雕艺术代代传承,学徒经过三年左右的观察和模仿逐渐掌握这一技能,当然,最后没有结业考试。雕刻者或全职或兼职,这取决于周围的需求,在他们的社会里这些艺人备受尊敬(苏丹西部除外)。

  木雕一般由整块的树干雕刻而成,很少有拼接的作品。斧子、扁斧、凿子和锤子等是主要的工具,完成的作品一般通过烧烤或者用木灰着色,色彩则来自植物和矿物质。由于多用未完全干燥的木头雕刻(据说是为保全它的灵魂),收藏非洲木雕要格外注意保养,防止裂缝出现。

  非洲的雕刻多为宗教题材,包括面具在内的雕刻造型全部为静态,而且多为单个人物。雕刻并不注重写实,而是试图展现一种自然的本性。他们大多认为有一个万能之源的神,他能使一切生命运转。人们借助宗教祭祀仪式,让这些神灵降临到雕塑里,并从它们那里获取神灵的庇护和智慧。他们相信死者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而木雕正是其祖先灵魂的化身。也许是为了让灵魂有较大的空间栖身,非洲人物形象的头部显得格外突出。

  美国第斯曼夫人曾恰当地为非洲的艺术作结:“非洲的艺术制作,不是徒供欣赏,而是为神灵与王者服务。而其作用,非为装饰,过去以迄现在,都是为社会生存而表达与支持他们的基本精神价值。”

  ▲艺术风格

  热带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艺术传统。当我们看到黑人民族热情奔放的舞蹈听到激昂动人的鼓声的时候,不由得会想起另一种无声的艺术——黑非洲雕塑文化。尼日利亚的雕刻艺术代表着非洲雕刻艺术的精粹,凝聚着黑人祖先的灵巧智慧。尼日利亚的雕刻包括诺克雕刻、伊费雕刻和贝宁雕刻,有石头的、青铜的、赤陶的和象牙的多种材料。伊费和贝宁雕刻精致优美,几乎可与同时期的欧洲雕刻媲美。甚至某些带有种族偏见的西方学者认为,这些杰作根本不能出于上古黑人民族之手,而是埃及、加太基、希腊、罗马或葡萄牙大师创作的。实际上,这些优美别致的作品都是非洲黑人艺术家独立创作出来的。

  从雕刻风格上来看,热带非洲西部和东部的雕像有很显著的不同。在西部,雕像的形象生动而富有想象力;东部的雕像则比较单调死板、千篇一律。例如巴乔克维族、约曾巴族的雕像是写实的,线条具体细腻,生动优美,我们甚至可以看出雕像各自不同的表情神态。而巴科塔族的作品则很程式化,几乎所有的雕像都出于一个模子,表情比较僵化呆滞。占罗族面具的特点是长团脸、尖鼻子,眼睛里蕴涵着一股忧郁的神色。与之相反,马里的多员族、布基纳法索的博博族的雕像健美、丰满,蕴含着活力和生命的气息。

  虽然我们在非洲雕刻中没有感到古希腊雕刻的那种温暖柔和静穆伟大,没有在雕塑的身上看到“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特点,但是我们却可以欣赏非洲雕刻的造型独特、激动人心的形象。非洲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双手,使真实的事物完全变形,形成了与原来形态结构大不相同的雕刻形象,显示出大胆的创造精神、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新颖的构思。

  非洲原始民族雕刻,主要是指热带非洲(也就是西非诸民族)的雕刻。西非雕刻主要是民族传统木雕。有小雕像和面具。炎热的热带气候很容易毁坏木雕,因此先古木雕根本无法保存下来。但是木雕创作手法源源流长,有着古老的传统,呈现出神秘迷人的光彩。

  非洲原始木雕像,与欧洲雕像不同——没有正常的人体形态,没有复杂的动作,也没有多人物的构图,而是通过非常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这种怪诞的雕像造型是非洲原始部落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映。在非洲木雕作品中,存在着一种感人之深的纯朴、稚拙、粗犷,并富有纪念性和节奏感。在原始部族的生活,黑人们认为,死亡不是生存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转移。他们强烈崇拜死者,认为死者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相信他们有超自然的力量。但是黑人们认为灵魂需要一个新的躲避场所——就像人的躯体一样,在那里灵魂才能继续生存。于是他们创造了雕像来容纳死者的灵魂;雕刻作品被看作是一种具有魔力的神物。因此对于黑人来说,雕像是不是酷似人像无关紧要,主要是给幽灵制造一个栖身之处。他们认为宗教仪式用的小雕像是祖先灵魂、大自然的灵魂、神祗灵魂的化身,认为小雕像附着灵魂的本性。

  木料是非洲黑人雕刻家们使用的主要材料。他们既使用软木,又使用硬木。硬木有铁木、红木和乌木。用硬木制成的小雕像,表面平滑光亮;用软木制成的小雕像,表面粗糙,并被涂上白、黑、红褐三种鲜艳的颜色。人像通常是用一根木料雕制成,往往呈直立状态,没有任何转身姿势,没有手势动作,看似僵硬固定。然而非洲木雕具有真正艺术作品的特点:节奏感!黑人艺术家通过安排雕像的各个部分的体积、形式及空间位置,使手中的雕像表达着各种感情。他们赋予雕像不同的节奏,使作品产生出稳定感或灵巧感、重量感或轻盈感、宏伟感或优雅感。

  非洲木雕人像的面部表情的形式多种多样,每—种类型经过许多世纪的演变,又发展为无数种变体。雕像艺术家经常在椭圆体的头上直接雕刻上五官。雕像的眼睛是杏核眼,微微凸起,没有瞳孔,一条竖的细缝贯穿眼睛中间,形成一种忧郁的眼神。还有用白色贝壳作眼睛,甚至用钉子、玻璃珠子等发光材料作眼睛。雕像的嘴在面部表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用一条宽的或窄的缝隙来表现。缝隙中,有时表现出牙齿,但很少刻出嘴唇。非洲木质雕像之中,最具盛名的有巴库巴族国王雕像等。

  巴库巴的意思为“闪电部族”。相传巴库巴族曾有过一百二十四个国王,他们都是神灵的后代。大约于公元一至十世纪巴库巴族迁居到刚果河流域。据说,他们由一个英俊的国王率领越过了四条大河,到达了山库鲁河。传说中的刚果国王一般都是精通各行手艺的能手,他们精通五金手艺,懂得使用铜和铁,善于从事木雕手艺。第九十三世国王沙巴·博隆贡果在位期间,刚果城邦达到了昌盛时期。沙巴·博隆贡果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他在黑非洲历史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国王。在他即位之前,为了精通各种手艺,他周游各地求人学艺。他向巴彭德人学习刺绣、纺织等。沙巴·博隆贡果登基后,立刻召集许多著名的木雕师在宫廷里给他雕刻塑像。木雕艺术由此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种雕刻国王塑像的艺术传统,保持了很长时间。现存的十九个国王雕像,都是两腿交叉盘坐,身上佩带刀剑,带有很多表明个人特殊成就的标志。其中一个手持铁砧的,是第八十六世国王米雷王雕像。他是刚果王国的一个伟大的工匠,以制作铁铸人像而著称。巴库巴王国的第一百零九世国王卡塔·姆布拉纪念像是一件典型的国王雕像:他一手持短刀,一手拿单面御鼓,头戴盛满象征尊贵的贝壳帽子。

  ▲类别

  非洲黑人部族创造的木雕艺术包括人物雕像、动物雕像和人们参加各种仪式时戴的面具。各族的木雕各具特色。

  △班巴拉人木雕

  马里最大的部族所作雕像,特征是脸面凸起,唇部方尖,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身躯细长并呈圆柱形,两臂下垂,手部宽大,呈爪状。很少着色,附加装饰品和金属钉,如贝壳、珠子、铜环等。另有契瓦拉羚羊顶饰十分有名。多贡人木雕 多贡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族。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即举臂且多同动物雕刻在一起的样式,特征为硬木,灰或斑红色,动态优美。有的人像具男女两性之特征。较近代构图趋于几何形体,具有庄严宁静之感。多贡人的面具洗练而大胆,还有多层面具等形式。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亦为沃尔特河流域部族,定居科特迪瓦北边、布基纳法索、马里等地。

  其作品分 5 类:①德布勒雕像。身躯、四肢细长,头小,颈细。②德格勒面具。夜间葬礼时使用的盔形面具,对称、工整、庄严。③雕像作品。形式简练,充满活力,面颊突出,乳房圆尖,腹部突出,臂长,曾设有黑奴转运站的塞内加尔葛雷岛肩后倾,背曲 。④鸟的雕刻,鸟为塞努福部族象征,多成展翅状。⑤喷火兽面具,眼鼻周围饰各种动物如野猪、袋狼、水牛等形象。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由尼日尔河迁到几内亚的部族 。木雕头倾,硕大,尖尖的鹰钩鼻,躯体由无手胳膊支撑,庞大呈桶状,腿粗而壮。各阶层均有相应面具,收获季节或葬礼时佩戴。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 鲍勒人居住于几内亚湾,与古罗人、塞努福人混居。他们多为祖先和神祗造像,故总以写实态度创作,因此人物性格鲜明。所雕多立像或坐像,肃穆雅静,手置前胸,腿粗壮丰满,两膝稍微内转,躯体长而圆润,并有装饰性文身,表面涂黑,磨光发亮。古罗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鲍勒人雕像优美动人,表情安静古雅。

  班巴拉人是马里最大的一个部族,除沙漠地区外,遍布全国。他们是一个勇敢而有智能的部族,坚持自己的传统宗教和风俗习惯。他们的木雕像特征是:脸面凸起,唇部方尖,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一种叫“塞古”的雕像,其鹰钩鼻从头越额而下,身躯细长并呈圆柱形;半圆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较下的部位;两臂自然下垂,手部宽大,呈爪状或手掌张开,有突出的蛙嘴,发式也很别致。而且很少涂颜色,但附加装饰品和金属钉,有的嵌入贝壳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铜环。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顶饰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征,当地青年男女喜欢在喜庆节日时,用这种饰物装饰自己。班巴拉人经常将羚羊题材用于木雕,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重复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它动物形象结合起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在尼日尔河上游,有一种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点是两角向上而又向外弯曲,口形大张,好像在欢叫;后背有一个优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纹;表面光滑,图案匀称;羚羊腿用曲折线表现。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苏古尼面具所代替。这种构图是一种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这类构图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躯干上有一些动物形象(蜥蜴、马、小羚羊),并且在上面经常雕上一个女人像。

  △多贡人木雕

  多贡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他们是几百年前从南方迁徙来定居在廷巴克图以南的。其木雕艺术,同多贡人一样,具有独特的个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约产生在200多年以前。这是一种举着胳臂的人像,往往同动物雕刻结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这种雕像的特征是:木料坚硬如石,多为灰色或斑红色,动态生动优美,极其富于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面部有胡须,乳房突出,脐带显著,后背弯曲,臀部线条突出并猛然折断,多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宝,有的拿着斧头,还有抱着孩子的。较近代的多贡人雕像,构图趋于几何形体,具有庄严宁静之感。特征是:雕面明显,雕线多呈直角形,身躯与四肢有形似宝石的切面,脐带呈金字塔形,头部往往形成一个半圆形,在下额处切断,两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两耳为半圆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两个人像并排安放在一个台座上。多贡人也有面具,是用洗练、大胆而概括的形式处理的。其特征是:形状细长,有时呈长方形,凹颊与鼻梁明显分开,鼻梁呈长方形或人字形,富于装饰性,口形好像一个突起的圆锥体,人面造型与动物形象混合在一起。多贡人还有一种多层面具,带有一个镂空雕刻的顶饰,高达5米。卡纳加面具是一种有“■”式图案的圆形面具,顶上有祖先像。对这种图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猎取飞鸟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它是多贡人神话鳄鱼的象征。多贡人面具种类多达80余种,都用于舞蹈装饰。

  △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定居在象牙海岸北边以及布基纳法索和马里的某些地区。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的雕刻作品大体上分为5类:德布勒雕像。身躯与四肢细长并呈圆柱形安放在一个狭窄的底座上,头部有时很小,颈部细长。举行祭祠仪式时使用这种雕像。德格勒面具。夜间举行葬礼时使用的一种形状不大的盔形面具。顶上有一个抽象人像,没有胳臂。构图对称、工整,面部表情庄严宁静。雕像作品。形式简练,充满活力。向前突出的身体各部(头、乳房、脐带等)形成一种韵律感。发饰有一遮盖前额的下垂物,面颊突出,乳房圆尖,腹部在脐带处向前突出,两臀细长,手脚有时夸大形似兽爪。肩膀后倾,背部弯曲,具有一种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骑马像,在送葬时把雕像放在带盖的祭皿上,有时把雕像装饰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农民举行农活竞赛时则把雕像放在田地里。鸟的雕刻。鸟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征,雕刻形式简单,往往雕成展翅的样子,有时鸟的形象也作为装饰品安放在面具上。喷火兽面具。这种面具用于宗教仪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围,有各种动物形象,如野猪、袋狼、水牛、羚羊、鳄鱼、猿猴、鹤、兀鹰或蜥蜴。

  △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从尼日尔河发源地迁徙到几内亚来的。雕刻风格与班巴拉人有些联系。特点是:形式简单,头大,有尖尖的鹰钩鼻,发式新颖;头部前倾,由两祗无手胳臂支撑着;身躯庞大而呈桶状,有的腰部紧缩,两腿短小粗壮。巴加人各阶层都有相应的面具。在收获季节或葬礼时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体积庞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4个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这种面具的光滑面与雕出的线条、鱼脊骨花纹及其它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铜钉作为装饰,形成平衡和谐的感觉。还有一种高2米的班达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较高阶层人的代表。

  △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

  鲍勒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是象牙海岸最大的部族之一。鲍勒人同居住在这裹的古罗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鲍勒人和古罗人对象牙海岸的艺术都曾做过贡献。鲍勒人和古罗人的雕刻艺术很有特色,如果认为非洲艺术风格粗野、形式原始,那么看到鲍勒人和古罗人这种有素养的艺术之后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雕刻是鲍勒人和古罗人用来给他们的祖先和神造像的。他们在塑造对象时,总是以写实的态度来进行创作,在遵循传统习惯时,没有放弃对人物个性的典型刻画,因此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鲍勒人雕像姿态肃穆雅静,多为立像或坐像;双手放在胸前或抚摸胡须;双腿粗壮丰满,两膝微向内转;身躯修长而圆润,并雕有明显的装饰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发亮,涂油抹黑。古罗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细。鲍勒人的面具也很优美动人,面部表情安静古雅。胸部极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额头上的装饰性刺花,波纹起伏的头发,脸庞的曲线轮廓,都证实鲍勒人艺术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

  阿散蒂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他们的木雕艺术十分雅致。如阿库阿巴雕像,是民族风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这种雕像是妇女带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够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权。“金凳子”是一只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叶包镶的。这种神凳的基本样式不断地改变,后来以金银薄叶镶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镂空细工雕成的。

  △约鲁巴人木雕

  约鲁巴人是非洲较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大都定居在尼日利亚西南部广大地区,并且深入到达荷美(今贝宁共和国)、多哥和加纳境内。这个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东方艺术的影响,又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他们创作的木雕多以象征手法表现对象,雕像色彩鲜艳,串珠装饰丰富,而人和动物形象相配合又是这种艺术的主要特点。约鲁巴人木雕种类有:国王、贵族和酋长雕像,宝座上的雕像花纹,寺庙门口两侧和只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坛上的神像以及各种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征是:嘴唇丰满前突,眼睛大睁、瞳孔圆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硕大下垂。约鲁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并按照一定的宗教仪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两种:格莱德面具,呈半球状,戴在头上或斜扣在额前。前额向上倾斜,发饰复杂,双目圆睁,表情丰富。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状套帽形,套戴在整个头上。有的被雕成大张着嘴,眼睛突出的双面头像,在头顶上耸立着一个庞大的色彩鲜艳的装饰物。

  △伊博人木雕

  伊博人居住在尼日利亚东南及尼日尔河三角洲东部,以务农为业。他们的面具作品有白脸女人和黑脸男人,人像雕刻,身躯及颈部细长,头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

  巴彭德人居住在扎伊尔宽果河、卢伊河及因济亚河之间西部,他们的面具形式新颖,构图协调,其特点是,睫毛弯曲,眼睑下垂,前额突出,颧骨高突,下颏细尖,鼻尖稍微上翘,鼻孔露出。

  △巴库巴人木雕

  巴库巴人居住在扎伊尔开赛河及其支流桑库鲁河之间。雕刻艺术丰富多彩,保存了下来的19个国王雕像,都是两腿交扠盘坐的坐像,并佩戴刀剑及其它表明个人特殊成就的标志。巴库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邦博面具。一种外表镶有铜叶的大型木盔面具,额头显著突出,用竖线把宽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连接起来,参加会社仪式戴这种面具。马桑博面具。这种面具有一个藤框,上面覆盖棕榈叶,并用缝上去的附属物如贝壳、串珠和皮革块等作为装饰。只有鼻、嘴和耳朵是木雕的。家长从前佩戴它,用来强迫女眷服从他的领导。现在舞蹈演员佩戴它,在市场上表演节目。谢纳-马卢拉面具。这种面具色彩鲜艳美观,装饰富于变化,丰富多彩。眼睛雕成圆锥体形,周围镂刻出许多小孔。

  △巴卢巴人木雕

  巴卢巴人居住的范围,包括扎伊尔的东南部,远至坦桑尼亚和姆韦鲁湖一带。他们的雕像没有粗糙怪诞的形式和忧郁的内容,其特征是:发饰复杂多为十字形或波浪形,头发与前额分界明显,两眼成杏核状,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见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则以部落英雄为主要对象。每个酋长都有威严的雕像。一种称作“乞妇”的女人像更富于表情。孕妇在临产前经常把这种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门前,过路的人把礼物放在那里,产妇在产期可以不致于因为不劳动而生活困难。在巴卢巴人的风俗习惯中,面具没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们也雕刻一些生动的面具。如基佛韦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纹,并在沟纹内涂上白色。这种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长和访问高官显赫时佩戴的。

古代希腊文化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希腊民族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创造的辉煌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尤其是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古希腊文化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古希腊文化艺术的杰作至今“还继续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作为一种标本和不可企及的规范”[①]。因此,探讨古代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成为近年来世界古代史、文化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奴隶制和奴隶制经济对古代希腊文化发展的影响

  叶秀山认为,文化艺术的繁荣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古代奴隶制是历史上第一个文明时代,而这个文明时代又是以千百万奴隶的沉重负担为代价的。奴隶的艰苦劳动和非人生活,提供了一部分人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的可能性[②]。

  朱旭初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希腊文化繁荣的一般条件,当然首先在于奴隶制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可能。就雕刻而言,大批工匠的生活来源当然要由整个社会来提供,因此它必须是富裕的,当时的雕刻作品采用多种材料,有黄

金、白银、青铜、大理石等,且规模大,数量多,这就要求采矿业、采石业、金属冶炼业都十分发达。而当时的希腊都使这些要求成为事实,象罗得岛身高35米的青铜“阿波罗”铸像,以及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玉合成的宙斯巨像等,没有繁荣的经济背景是不可能制成的[③]。

  刘毓华则强调,奴隶的大规模劳动使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繁荣起来,希腊文化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奴隶的劳动不仅创造了希腊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好些奴隶本身也参与文化创造。希腊有名的雅典卫城、帕德嫩神庙、奥林匹亚竞技场、宙斯庙、阿波罗神庙等均是奴隶们参与建筑的。流传至今的《伊索寓言》相传就是一名叫伊索的奴隶所作[④]。

  罗静兰强调了工商业奴隶制经济在雅典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她说:希波战争之后,希腊奴隶制经济迅速繁荣,特别是雅典,它利用希波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海军力量,控制了大多数希腊城邦,从而掌握了海上霸权。这就为其商品生产的原料市场等方面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农业也卷入商品货币经济之中,把葡萄和橄榄制成酒和油外销,而国内居民的粮食2/3依靠进口。雅典成为地中海东部经济和贸易的中心,由于奴隶制经济的繁荣,财力充盈,为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⑤]雅典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促使国内经济的联系,特别是与海外建立了经济和文化的关系。这种较为开放的经济发展道路与闭关自守的农业经济不同,它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荟集雅典,四面八方的学者也都来到这里,雅典成为了希腊学术文化的中心[⑥]。

  二、奴隶主民主政治对古代希腊文化发展的影响

  胡长林强调指出,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存在为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在寻求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时,不可不紧紧抓住民主政治去考察。由于有了民主政治,当时的雅典出现了一个比较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它尊重公民独立的人格,并保证和发展了公民的个性,这为从事精神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文化的发展有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由于有了民主政治,文化事业在雅典能够受到国家和社会充分的重视,并且获得了繁荣所需要的物质上的保证。同时,雅典民主政治时代的重要执政者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乐于接近知识分子,热心文化事业并能采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的措施。雅典民主政治时代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成果,同时也开阔了雅典人的视野,并为文化的繁荣广罗了人才。而以上条件,正是由雅典民主政治时代所提供的。历史事实证明,雅典民主政治的极盛时代一结束,雅典的文化就由繁荣的顶峰走向了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奴隶主贵族政治逐渐抬头,最后整个希腊走向了君主专制的道路,昔日雅典那种生动活泼的政治环境不复存在了,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创作的自由逐渐被专制主义所代替。政治上的变化带来了整个社会和个人创造精神的没落,哲学、戏剧、艺术等各个文化领域都失去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古希腊文化在繁荣时期闪耀着的光辉也就慢慢地熄灭了。可见古希腊文化的繁荣是与雅典民主政治分不开的。雅典民主政治作为欧洲奴隶制上升时期的一种政治形式,虽然本身还存在着一些弊病和局限性,但它的确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个制度在古希腊虽已消失两千多年了,然而它始终生动地表明着古代世界史上这样一个事实:民主的政治带来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奴隶主民主政治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⑦]。

  罗静兰认为,希腊古代文化的繁荣,完全是由其自身的历史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它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奴隶主民主制,这种民主政治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雅典经济的繁荣和学术文化的昌盛。在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处于兴旺发展时期掌权的工商业奴隶主,能尊重知识和重视人才,并且制定和实行了比较正确的政策,这就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在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允许公民思想一定自由,也比较讲求学术民主[⑧]。由于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公民群众性的文艺生活的要求。雅典奴隶主文化不再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文化,而主要是为公民阶级(即工商业奴隶主、小农和手工业者下层自由民)服务的文化。因此,希腊的许多作品,大多反映城邦的政治理想和公民的生活,代表自由民的意识形态。在这一意义上,它具有一定的群众性和进取精神。这就使希腊文化走向现实主义的道路,并且具有较多的民主色彩。它反映对神权和专制政治,相信和歌颂人的力量。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希腊的城邦制度强调公民的集体利益,它把公民个人利益与城邦的利益结合在一起。雅典的许多文学作品激励公民为城邦奋斗献身。雅典纪念性的建筑物,除了艺术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歌颂城邦制度或体现城邦光荣的历史,渗透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正是这些作品所培育的民族和爱国的激情,使雅典在波斯进攻的危险时刻,广大公民在反击波斯侵略军的马拉松、萨拉米等战役中,以少胜多,打败了敌人,保卫了城邦的独立和民族的生存[⑨]。

  朱旭初认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正是其文化艺术大放异彩之时,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在民主政治下,公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充分的民主,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能参与政事,发表政见或直接担当起国家重任,而不是少数特权者手中的玩偶。正因如此,每个公民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积极参与政事,刻苦锻炼身体,以能成为一个刚健骁勇的战士和优秀的公民而自豪。而国家也非常注意培养公民的这种爱国热忱和理想公民的观念。它采用的手段就是教育,这种教育对培养忠勇的身心完善的公民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这里,人民是艺术的真正主人,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情绪和眼光去评判作品,而不为宗教教条或长官意志所束缚,这真是艺术的民主。除了民主制度本身给艺术的生长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外,那些坚持民主政治思想的领袖的功绩也是不可忽视的。由此可见,雅典的民主制度对希腊艺术的繁荣是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它首先激发了公民和艺术家、工匠的热情,同时允许艺术创作中的个性自由[⑩]。

  张尚仁强调指出,更为重要的是,希腊民族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创立了进步的政治制度即奴隶民主制。民主政治的国家制度,对于希腊文明的兴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民主政治下,公民为了促进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而努力学习,钻研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因此也就激发了希腊人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真理的爱好和追求,才产生出希腊人的锐敏智慧和高水平的古代文明。与希腊的民主政治并行的,是早期希腊社会的学术自由。在民主政治和学术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探索世界的奥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关于世界本原的各种见解,出现了学派蜂起、百宗争立的学术艺术繁荣的局面。各个学派互相辩论,通过辩论去追求真理,由此才造成了希腊文明的兴起[①①]。

  三、古代希腊文化与古代东方文化的关系

  张尚仁认为,在地中海沿岸各民族中,希腊民族是后起的,但因它与其它民族处在统一的发展链条中,因而能从先进民族那里接受丰富的历史遗产。这一点对于解释希腊文明盛衰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希腊民族从先进的东方民族中接受的历史遗产,首先是东方民族在长期的奴隶社会发展起来的较高的生产力水平。这种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的标志是铁器即铁制的生产工具。铁制工具和较高水平的生产技术,构成了希腊奴隶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希腊文明之所以在奴隶社会初期突然兴起,归根到底要由这个物质基础来说明。较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只是新文明诞生的客观基础。对于思想领域的精神文明来说,还需要它由之出发的思想资料。在这方面,东方同样为希腊准备了一份丰富的历史遗产。由于希腊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处在地中海沿岸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统一系统中,这些条件才能为希腊民族所承认、继承和发展。希腊由于接受了东方创造的先进的生产力、商品货币经济和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经济和文化才能在奴隶社会的初期迅速繁荣起来[①②]。

  朱旭初认为,希腊艺术家并没有成为东方艺术的奴隶,拜倒在它的脚下,而是努力吸收别人的营养,溶化在自已的血液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目,并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对方。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初,他们彻底冲破了东方艺术传统的束缚,别开蹊径,重立圭臬,按着自己的理想和个性开始突飞猛进,在不到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大理石雕刻迅速达到世界的顶峰,远远把东方抛在后面,作为希腊体系的艺术完全成熟和独立了。尽管如此,他们始终不忘记借鉴和吸收别人的长处。由此可见,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达,不能闭关自守,必须像优生学中利用杂种优势那样,博采众长、从中寻求和形成自己的民族特点[①③]。

  罗静兰指出:希腊人在接受了东方古代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推进,就以文学而言,有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象形文字、腓尼基人的表音字母文字,希腊人聪明地把这些文字进行比较,选择了腓尼基人的表音字母,创造出自己的拼音字母文字。现在欧洲印欧语系各种语言的拼音字母,都是从希腊字母发展而来。希腊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在文化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是无容置疑的真理[①④]。

  四、宗教与古希腊文化繁荣

  朱旭初指出,希腊的宗教和东方不一样,它没有东方宗教那样森严、神秘和恐怖的感觉,也没有东方那样严厉的保守的僧侣阶层去竭力垄断教义的解释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甚至迫害所谓“异端”。在这里,宗教空气是非常自由、甚至开放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求,而绝不会受到祭司或寺院的干涉和迫害。希腊宗教的自由、开放的性质,使得雕刻艺术产生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这在东方的宗教艺术中是不可想像的,所以马克思说:“埃及神话决不能成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和母胎”[①⑤]。僧侣阶层的宽容、民主空气的开化,培养出希腊雕刻艺术家独特而卓越的美学观点和创作方法。古代艺术家们在观察生活或创作构思时,并不是根据神的谕示或权威的独断,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是非,用全部的身心去研究自然和人本身。因此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都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充满了人情味,并且是美好的[①⑥]。

  罗静兰认为,希腊人的宗教思想和生活习俗对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希腊古典的文化同古代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一样具有宗教色彩。希腊宗教神话的最大特色是“神人同性同形说”。他们认为神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不但具有人的形象,而且具有人的感情和经历。这就和君主专制国家“人的神化”不同,他们把皇帝提到神的境界,神则是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而希腊人则认为神和人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这种对神的看法,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而日益加强,他们在信神的同时,更相信人的自身智慧和力量,重视现实世界,神话不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希腊的许多神像都是典型的、完美人的形象,如光明和文艺之神阿波罗被塑造成一位健美、漂亮的体育家。许多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悲剧等取材于神话,表现历史和现实。这就使希腊文学艺术家走上了表现以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道路[①⑦]。

  刘毓华认为,希腊神话是“人话”的艺术概括,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枚具有永久魅力的瑰宝。希腊神话不仅培养了希腊的艺术,而且成为后来欧洲文艺创作的一个取之不竭的重要源泉。大部分欧洲文学艺术的巨匠都曾不同程度地从中吸取营养。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也曾大量引用希腊神话中的掌故来为人类解放斗争服务。古代希腊文化不曾为僧侣祭司控制和约束,希腊的宗教比较自由,没有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因而充分表现出人性化的特征[①⑧]。

  五、民族特征对古希腊文化发展的影响

  张尚仁认为,古代希腊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较为完备的商品货币经济、对希腊社会和希腊民族的特点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货币的广泛使用,大大缩短了希腊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制转变的过程,使希腊民族成了古代世界少有的“商业民族”。希腊的地理位置本来就利于航海,航海和商业形成希腊民族不同于内陆农耕民族的显著特色。希腊人在和地中海沿岸各地进行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广泛交换过程中,不仅接触到欧洲的其它民族,而且接触到亚洲和非洲的一些民族。这样,他们在观察世界时,就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宽广的空间观念。希腊民族不像许多内陆民族那样存在顽固的因循守旧、闭关自守的特点,而是勇于突破狭隘的地域性的界限,以敏锐的眼光去接受各种新生事物,具有扫除旧习惯势力的锐气。希腊民族所具有的这种精神状态,又成为新文明诞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①⑨]。

  兰奇光认为,希腊民族特性对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影响,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由商业民族特性所决定的城邦民主政治方向,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商业民族的特性,决定了自由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由此也就决定了希腊文化的两个鲜明的特征,即城邦文化的广泛群众性和人本主义的体现。第三,商业民族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具有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的特性,是古希腊自然科学和哲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第四,商业民族的特征,决定了城邦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这有利于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成果,并促进外来文化与希腊民族文化的融汇。第五,商业民族的特性决定了城邦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可见,古希腊文化之所以高度发展,是由古希腊所独有的民族特征所决定的[②⑩]。

  罗静兰认为,希腊人爱好体育活动的传统生活习俗对文化影响很大。希腊的体育比赛原是重大节庆时用作祭神和敬神的活动。随着城邦的形成,体育运动更加普遍地开展起来,到公元前6世纪,各种运动会蓬勃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在举行竞技比赛同时,有音乐、诗歌比赛、合唱、戏剧的演出,雕刻和绘画的展出等等。出色的演讲象精彩技击一样在运动会上被人喝彩。运动会对历史著作的编著、文学和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以后希腊历史编纂学上,计算年代的主要方法是依照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作品以竞技场长距离径赛优胜者的姓名命名。例如名诗人晶达创作了《奥林匹克颂歌》,歌颂奥林匹克的获胜者。奥林匹克竞技优胜者有担任荣誉职位的优先权,免去他们对国家的义务、在观剧时占有特设的荣誉座,而为优秀运动会制作纪念雕像就成为希腊雕刻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古希腊人认为,人的美丽不是他的衣着或装饰品,而在于他自身的美质,所以,参加体育活动的运动员都是裸体的,这就为艺术家提供观察人体、研究人体结构的充分机会,经过加工和提炼,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运动场就成为艺术家们的最好学校。希腊艺术的现实主义是通过表现人体而逐渐获得的[②①]。

  辛牧也强调:希腊民族充满活力,奋发向上,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既不盲目崇拜前人的科学成果,也不为社会传统观念所束缚。这种民族进取精神非常重要、非常宝贵,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才有向前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才会在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希腊民族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他们为建立民主政治制度而斗争的同时,又把目光转到自然界,探索它的成因和发展规律,因此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②②]。

  六、地理环境在古希腊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周之骐认为,希腊地处南欧,全境除半岛外还有众多岛屿,海岸线曲折多弯,境内多山,交通不便,耕地有限,促使古希腊人积极向海外发展,与东方各国早有来往。境内盛产色美质坚的大理石与精良的陶土,为发展建筑、雕刻和制作陶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希腊属亚热带地区,全年阳光充足,宜于户外活动,特别重视体育锻炼,运动员裸体参加运动会,形成全民对人体美的强烈爱好。这些对古希腊文化艺术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因素[②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②《古代雅典民主制与希腊戏剧之繁荣》,《美学》第2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③、⑩、①③、①⑥《试论古代希腊雕刻艺术繁荣的原因》,《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

④、①⑧《古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佛山师专学报》1985年第2期。

⑤、①⑤《马恩选集》第3卷第220页、第2卷第11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⑥、⑨、①⑦、②①《古希腊文化史纲》第66页,第67—71页,71页、72页,第72、73页,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年

版。

⑦《简论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西南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参见《雅典民主政治的文化背景》、《西南师大学报》19

92年第1期。

⑧、①④《略论希腊古代文化的发展》,《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第6期。

①①、①②、①⑨《希腊文明盛衰原因论》,《外国哲学》第6期,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②⑩《论希腊民族特性对古希腊文化发展的影响》,《湖南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②②《论古希腊科学技术繁荣的政治原因》,《衡阳师专学报》1985年第4期。

②③《古代希腊艺术浅谈》,《青海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何为舞蹈?《现代汉语词典》中,舞蹈的定义为,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出人的思想,动作和感情,一般用音乐伴奏。《诗经·大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当人的内心产生感情时,就会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当语言表达不出时,就会感叹。当感叹表达不出内心的感情时,便会歌唱。若当歌唱也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时,便会不知不觉的手舞足蹈。可见,舞蹈是一种能充分表现人积极情感的方式。(这么正经的文章,群魔乱舞这种消极的情感表达,我就不提了。)

关于舞蹈的起源有这么几种说法:

1、劳动说

劳动说认为,舞蹈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也是由于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舞蹈艺术的物质载体—人的灵活自如的、健美的、有着丰富表情功能的身体。而且,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劳动说是我国许多舞蹈史论工作者所赞同的理论。

另外,一些原始民族所跳的舞蹈也往往是他们狩猎生活的再现。如西非赤道下的土人出猎大猩猩时,令一人装扮大猩猩,表演为猎者所杀死的情形。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24f78f0f736afc3d1e34facb819ebc4b645120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2、图腾和巫术说

图腾和巫术说是现代西方最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的理论,为不少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所赞同。这种理论创始人为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

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狞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个共同标志,这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也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叫图腾舞蹈。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们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缘关系,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并让他们狞猎:澳洲土人跳他们的图腾蛇舞时,舞者纹纹身,作为对自己部落祖先的纪念。

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从此,图腾崇拜开始和巫术迷信相结合。因而就产生了巫舞。图腾崇拜和巫术虽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两者性质不同,活动形式也不相同。图腾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偶像,而巫师则是作为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图腾舞蹈是社会性的集体舞蹈,而巫舞则是巫师的表演。在巫术中,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从舞蹈发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比较粗糙的集体舞蹈转向专业的、个人的舞蹈表演,而且还表现出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规模宏大,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b7b02087bf40ad1b64db72a5c2c11dfa8ecce4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3、模仿说

这是艺术起源中最古老的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他们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模仿,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只是由于模仿的对象不同、所用的媒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一些人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仿。舞蹈者的模仿则只用节奏,他们借姿态的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3d0f703918fa0ecd76e14c42d9759ee3c6ddb4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4、游戏说游戏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诗人、文艺理论家席勒依据康德所说的,艺术像游戏一样,都是“自由的”活动。他认为在艺术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是,并非是艺术起源的真正起因,而艺术的根本起因是“游戏的冲动”,“以假象为快乐的游戏冲动一发生,模仿的创作冲动就紧跟而来,这种冲动把假象当作某种独立自主的东西。”他还认为,游戏.是自由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在游戏中人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满足,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ab5c9ea15ce36d3dc83f3f931f33a87e850b177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5、性爱说舞蹈起源于性爱的理论,虽然没有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等艺术起源论那样历史久远,但是却受到愈来愈多的学者所重视。达尔文就断言“音乐舞蹈起源于性的冲动,起源于恋爱。”艾理斯也说:“舞蹈不仅与宗教有紧密的关系,它与爱情也有同样的紧密关系。”在一些民族里,如奥玛哈斯族,舞蹈一词既是舞也指爱。男性必须以他的美、精力和技巧去赢得女性。在原始社会人们群居生活时。为了生存的需要,把人的自身的生产,也就是繁衍下一代,看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活动,把性和人们的性行为看成是很神圣和很神秘的事情。因此,在图腾崇拜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殖崇拜和性崇拜。在很多原始民族的舞蹈中有大量这方面的遗存。

一般来说,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舞蹈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罗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邦,逐渐发展成控制整个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共和国,最后扩展为统治整个地中海地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东起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北包括高卢,南至埃及和北非,罗马帝国一直延宕至公元15世纪,这期间,分化、整合;整合、分化,直到拜占庭王朝——东罗马帝国消亡,整整进行了一千余年。这样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帝国,又有着上千年的演化历史,反映在文化与艺术上,必然是多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古罗马文化是在伊达拉里亚人和希腊人的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古罗马文化与艺术,主要繁荣于共和末期和帝国时期,古老的意大利土著文化,深受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影响。伊达拉里亚人早在公元前8—3世纪,就创造了拱券建筑和具有东方风格的装饰壁画,以及有力而写实的雕刻,这些对古罗马艺术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古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古希腊人征服。古罗马人是古希腊艺术的崇拜者和摹仿者。古希腊艺术对古罗马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特点,古罗马艺术也有其不同于古希腊艺术的独特之处。相比之下,罗马人的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在内容上多为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古罗马文化与艺术的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壁画、肖像雕刻方面。

  一、罗马时期建筑风格特征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 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 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 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

  二、古罗马卓越的肖像雕刻和装饰艺术

  罗马人在肖像雕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罗马人从很早期就有祖先崇拜的风俗,他们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里。在举行新的葬礼时,再把所有的祖先肖像搬出来参加仪式。所以罗马人早期的肖像雕刻以自然主义的逼真为特点,艺术水品不高。

  共和国末期,罗马征服了希腊,希腊雕刻艺术对罗马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影响。罗马肖像开始走向形式的多样化、艺术性的概括和表情的生动。为数众多的《奥古斯都像》是受希腊理想化风格影响的典型例子。雕刻家把矮小跛脚、体弱多病的奥古斯都表现成高大健美的统帅,具有运动员一般的体期和英雄期概。他的脸庞也在形似的基础上理想化了,接近希腊雕刻一般的完美。几十座肖像都无一例外的美化,有的将他塑造成战神,有的将他塑造成英雄或美少年。

  罗马帝国时期,肖像雕刻中写实风格流行,出现了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描写的肖像。《卡拉卡拉像》表现了一个凶狠紧张而又冷酷无情的暴君面孔,紧皱的眉头和空虚的眼神中流露出不安的心情,扭转的头部强调了紧张和暴戾的性格。《马可•奥勒留骑马像》是一个具有斯多噶哲学思想的君主肖像。他的脸部带有哲理性的思索,具有颓废、消极、静观的色彩。因为这一明显的特点符合基督教的学说,这座青铜像在中世纪得以保存下来。它对以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帝国晚期,在极度的政治、经济矛盾不安中,肖像雕刻风格走向更为写实的道路,出现了大量各种不同的面孔:凶恶的、狡诈的、粗鲁的、惊惶不安的……体现出罗马人这时候的典型性格是:外表形象的粗鲁、内在精神的高度紧张。

  罗马浮雕具有记事、写实的特征,其最突出的代表作是图拉真纪念柱浮雕。它详尽地叙述了图拉真皇帝亲自率军征服达契亚人的全过程。这些事件和情节是当作史实来记载的,不论是人物服装还是征服城市的过程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在这两千多人物的长卷式浮雕中,艺术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手法,出色地处理了情节繁琐、层次复杂、人物众多的构图。

  罗马的公室及富豪之家,拥有成百的艺术品及其他的装饰品。地板常常是杂色的大理石,家具都有非常优异的设计及工艺技巧,桌子、椅子、凳子都由耐久性的物质制成,装饰极为豪华。木料、象牙、大理石、银、铜及金等材料都经过非常细密的加工及磨制,铜制的火盆暖着屋子,青铜吊灯则照亮了房间,镜子也是铜的,浮雕或镌刻着花式或神话的图案,有时制成横或直的凹形或凸形,把反射出来的人形改变成可笑的瘦长或胖圆形。

  银器用品在中层以上家庭中已经是很普遍了。1895年,考古学家在一座别墅的水池中发现了数量可观的银器收藏品,显然是有人在公元79年躲避维苏威(Vesuvius)火山爆发时把它们储藏在那里的。其中16只银杯中,有一只还看出一个几近完美的单叶(Simple foliage)图样,有两只表示着高浮雕的骨架,另1只上面的图画是奥古斯都在战神及爱神之间加冕登基,表示两者都是人类的敌神;最可笑的是斯多喝派的鼻祖芝诺,讥讽地指着伊壁鸠鲁,后者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在块蛋糕,同时有一只猪,前足立起,彬彬有礼地想讨取一份。

  在那个时代,至少在一只手指上戴1枚戒指是社交所必需的,少数的花花公子每只手指都戴戒指,而不只戴一枚戒指,这些戒指都用从非洲及阿拉伯、印度输入的宝石雕刻而成的。罗马人用戒指做私人的印章,他们喜欢使印章有独特的设计,因此当时玉石的雕刻已达到一种难以企及的程度。

  同时,各式各样的陶瓷艺术品也充斥意大利的家庭。这时制造艺术玻璃的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庞贝遗址发现的"蓝玻璃花瓶",描绘出酒神在为葡萄成熟而开的庆祝宴会上的优美活动。提比略在位时,吹玻璃的艺术也传入了罗马,很快便制造出了杂色的小玻璃药瓶、杯子、碗及其他精美的制品,并使它们一度成为艺术收藏家及百万富翁们心爱的"猎物",尼禄在位时,曾付出6000银币买了2个小的吹玻璃杯。从亚洲及非洲输入的"萤石"花瓶的价格则更昂贵。奥古斯都虽然把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的金盘子熔化掉,但是却把她那萤石玻璃制成的杯子珍藏了起来。尼禄则为那样一个杯子付出了100万银币。总而言之,罗马人在制玻璃方面至今举世无双。

  古罗马的装饰与雕刻的美学追求在于求真美,这同古希腊的宁静、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这种特征趋向于个人意志的创造,表现出敢于参与世事争胜的气概。

  三、古罗马的壁画艺术风格特征

  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镶嵌画和壁画。早期绘画多记载具体历史事件,用来装饰公共场所和住宅,这种叙事性绘画保存下来的很少。公元79年,由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火山灰埋没了庞贝等三个意大利城市。18世纪庞贝城被发掘出来,其中保留了大量壁画,根据这些壁画,罗马壁画被划分为第一、二、三、四庞贝风格。第一风格即用色彩涂绘建筑细部;第二风格是直接在墙上描绘建筑细节,用透视造成更宽敞的空间幻觉,并穿插以情节性绘画,《密祭》就属于这一风格;第三风格强调墙的平面性,并绘以精致的静物;第四风格将透视效果。

  古代的游客在罗马的寺院、住宅、回廊及剧场中,发现的绘画甚至比雕塑更为普遍。当然,这时的绘画艺术只局限在壁画等方面。由于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才为我们在庞贝留下了大约3500幅壁画。有一幅壁画,画着狄奥尼修斯突然袭击安睡中的阿里娅德涅(Ariadne);另一幅画着赫尔墨斯安静地望着火神被绑在苦刑轮子上;还有一连串的幽默壁画,画着无忧无虑的丘比特,滑稽地模仿着庞贝的工业。这些人形画得栩栩如生,人体的色彩至善至美。

  艺术鉴定家如果要了解古代意大利绘画艺术的性质,划分它的时期与风格,都要去参考庞贝时期的绘画。

  有一个时期,罗马的壁画是模拟一栋建筑,或者画它的正面,或者画它的柱子,人们看见的柱子仿佛是从里面向外看的,空旷的乡野被画在柱子与柱子之间。用这种方法,艺术家使人有置身于一个没有窗子的房间的感觉,室外是凉爽的树木与花卉、原野与溪流、驯良的动物。居民只要在屋里对着墙看,便可想像到身处于一处花园之中,可以垂钓、泛舟、狩猎或养鸟,乐在其中,而不受季节的限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罗马绘画艺术的水平。

  例如古罗马:庞贝壁画风情款款,古罗马庞贝城的建筑墙面,在各个时期使用的是不同的材料。多数建筑物是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期内建造的。其时,在墙上制作壁画前,须涂刷多层灰泥。涂灰泥是一道重要工序,一般在豪富宅第,墙上的灰泥有十层之多,灰泥中还掺有捣碎的砖末。

  我们可以从一些庞贝壁画上看到这种建筑工匠在墙上涂灰泥的情景:工匠们先在灰泥上勾出轮廓(出土的几幅壁画,有的仅打出轮廓,未来得及上画稿),然后上色。所用的颜料大多采用意大利本土的矿物质,如朱砂、赭石、锡埃纳土黄、碎淳岩等,用生石灰作粘合剂(生石灰易溶于水,从空气中吸收碳酸气,变成不溶解的碳酸钙,使颜料成分得以粘固)。学者们还发现壁画家常采用有机物作颜料,如蛋黄、蛋白、乳浆等(乳浆可用于粘合庞贝蓝或称玻璃蓝、深黑等色)。

  这里的一幅《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所用的颜色就十分鲜艳,它出土于庞贝城,据考证,发现是从公元前4世纪尼基壁画复制下来的,故属于公元1世纪。现归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收藏。

  《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这一题材也出自希腊神话: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女儿安德洛墨达,被吃人的海怪挟持,并说这是执行神的指示。英雄珀耳修斯在归途中经过巨岩上空,发现巨岩上锁着安德洛墨达,便下去杀死了海怪,救出了美人,并娶安德洛墨达为妻。壁画描写的正是英雄救出美人的时刻。珀耳修斯一手提着海怪的首级,一手扶起美人要离开巨岩。

  当年与庞贝城同时毁灭的另一古城赫库兰尼姆,经发掘也藏有许多精湛的壁画。这些壁画都以希腊神话为题材。尽管还带有一定程度的摹仿希腊绘画的特色,但从人物的造型与衣服的褶纹表现看,这位画家有着娴熟的绘画技巧,明暗浓淡与色泽的变化,在庞贝的壁画遗迹中是属于高明的。有的学者说它是希腊壁画的摹制品,可能是指形象的特征。我们觉得如此流畅的艺术表现,应该说,摹制者至少在艺术修养上不比古希腊壁画家差,相反,倒是比前者更懂得画理一些。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象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摩西`,拉斐尔的`圣母子`,这都是历史上不朽的绘画及雕塑作品,这三位大侠也被后人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

  他们的辉煌成就,不仅对欧洲而且对全世界后来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就在文艺复兴期间,为了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歌特(gotic)出现了,

  15世纪中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於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忘怀,

  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为歌特(gothic)

  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虽然歌特(gothic)这个词中带有贬义,但在中世纪(歌特)时期,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在这个时**育出的

  这点似乎15世纪的意大利人也是不能否认的。其中最有名的当算是法国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Notre Dame)。

  当然,哥特式风格也不仅止於建,诸如雕刻、玻璃制品、装饰品和彩缯图稿等等,都深受影响,

  这类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同样宗教在哥特艺术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画家或雕刻家,在他们的作品上都喜爱以宗教为题,对於写实的题材则不甚感兴趣。

  从字面上理解歌特基本上有三种意义,

  其一表示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

  其二,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之冒险故事;

  其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哥特文化作为一场现代文化运动,开始于七十年代末期朋克(PUNK)摇滚的音乐浪潮,

  当后者渐渐退去的时候,哥特文化作为一种边缘的亚文化幸存了下来。

  哥特文化是作为一种独特的中世纪复古风格的音乐、艺术和文学的文化范畴

  在音乐上它承袭了七十年代欧美朋克(PUNK)摇滚的音乐风格

  在艺术上表现为一种对十二到十六世纪西欧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强烈复古倾向

  在文学上演变为那种隐郁和怪诞的神秘黑暗文学

  哥特文化实际上倾向于那种非暴力的、和平主义的、被动的、宽忍的生活态度。

  但在许多媒体中却将它错误地理解为那种极端暴力的,仇视少数民族的和白人至上主义的边缘文化。

  哥特文化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疏离的,阴沉的精神气质,它总是去探讨那些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战争、以及仇恨。

  精神上对死亡的迷恋,驱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试图去找寻对生活、痛苦和死亡的另外一种思考。

首先。什么是清调补?

自古以来,人们在膳食保健文化方面颇有研究,深得其精:既有《黄帝内经·素问》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之说,又有保健之道在于“清、调、补”之说,古人并且将这概念大力推崇应用到日常饮食中,借以养生延年。

有保健之道在于“清、调、补”之说,古人并且将这概念大力推崇应用到日常饮食中,借以养生延年。完美健康食品“清调补”系列即以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为本,结合当代国际、国内营养保健权威论断,科学地分析、总结、融合,得出“清调补”理念精华,从食物调节出发,以吃“养生”,达到“清除体内毒素”、“调节身体机能”、“补充均衡营养”三结合目的,让您拥有更健康的体魄!

清调补真的不错的,本人也在用。身体一直很好、很少病了、!现在我也从事完美事业。同时我也非常乐意把我的完美VIP卡号(34451021)分享给你,在全国任一完美专卖店购买任一完美产品报优惠卡号(34451021)加卡号姓名(黄恒)即可享受最高18%的优惠折扣待遇!你试试吧。我不是在吹。用过你就知道了,。!完美清调补全国统一价

823块、、

三亚平均年气温在20度到33度之间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热,热的话也是指太阳直射下的地表温度,所以说2月份去的话气温是很适宜的,一般情况第一天刚从大陆到三亚的时候因为心理还没适应可能会觉得有点冷,第二天就适应了,所以穿件长袖加薄外套还是可以的,早晚有点凉,中午可以穿夏装,主要看身体情况了,要下海的话也是可以的 潜水服是具有保暖效果的所以不用担心下不了海,

三亚,位于海南最南端北纬18°9’34″--18°37’27″,

东经 108°56’30″--109°48’28″之间,是一座集山、

河、海、天为一体的热带滨海城市。三亚三面均可看见波

光粼粼的大海,拥有阳光、海水、沙滩、森林、动物、温泉、

岩洞田园风情古迹等十大旅游资源,还有妙不可言的气候,一

个完美度假地的所有要素都在这里齐全。

步入三亚,你能透彻地感受到这个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度假

胜地天堂般的宁静和澄清。玉带般清澈的三亚河穿城而过,

整个城市建筑由沿河观景平台、节庆广场、阶梯式泊岸、景

观步行桥、热带公园等观景和休闲娱乐设施自然和谐构建而

成,创造了移步生景的美丽花园海滨城市。

三亚聚居着汉、黎、苗、回等多个民族,黎、苗族是三亚的

主要民族。黎族以土著海南岛自居,多数聚居在山区一带的

原始部落内,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他们是海南岛一支充满活

力的民族,拥有生动鲜明的艺术、舞蹈和音乐、无与伦比的

染料纺织技术。其中,黎族的"打柴舞"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在马来西亚、印尼、日本各国演出时更被赞誉为"世

界罕见的健美操"。

独具魅力的三亚,除了沙滩一带连绵延伸的红瓦屋顶,古铜肤

色的型男靓女外,浓烈的文化节庆和时尚赛事也把三亚更加衬

托得光彩迷人。三亚拥有美丽之冠,这里演绎了53、54、55

届世界**总决赛、第十四届金鸡百花**节、新丝路模特

大赛总决赛、2007首届世界先生总决赛;三亚拥有迷人的

海滩,打造了众多知名的国际赛事,香港三亚国际帆船赛、三亚

传统国际铁人三项赛、世界大力士大赛冠军赛;三亚拥有四

季高尔夫球场,每年世界职业巡回赛事上不乏高球明星 在此纷

纷大显身手;三亚拥有爱情实体坐标天涯海角,每年来自世界各

地数千对情侣相约中国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谱写浪漫的

爱情篇章;三亚拥有淳厚的民风民情,农历"三月三"黎、苗同胞

欢聚一堂, 火红的歌舞喧闹了蓝色的天空。三亚是欢乐的舞台,

年的海南岛欢乐节让国内外游客、市民、国外友人在这里尽情

狂欢,和乐融融。

一、舞蹈的定义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把舞蹈解释为“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出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一般用音乐伴奏。”《诗经·大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当人的内心产生感情时,就会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可是,当语言无法表达时,就会是感叹。当感叹无法表达内心的感情时,便会歌唱。若当歌唱也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时,便会不知不觉的手舞足蹈。可见,舞蹈是表现人的情感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也是一种最能充分表现人情感的方式。还记得上《舞蹈美学概论》课的第一节,井老师便让同学们们做各种动作,并让其他同学猜测这个动作的意义,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也充分理解了人的情感可以通过人的动作来表现。所以,我认为广义的舞蹈可以定义为:通过动作、行为等表现人情感、生活和思想的方式。

二、舞蹈的起源

关于舞蹈的起源,真是众说纷纭,各执其词。比较流行的说法有劳动说、图腾和巫术说、性爱说、模仿说等。

1、劳动说

劳动说认为,舞蹈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也是由于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舞蹈艺术的物质载体—人的灵活自如的、健美的、有着丰富表情功能的身体。而且,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劳动说是我国许多舞蹈史论工作者所赞同的理论。从原始人的一些洞窟壁画中很多表现他们狩猎生活的舞蹈场面;从原始舞蹈的现代遗存中许多反映狩猎和种植生活内容的舞蹈中都可以使人们看到舞蹈起源于劳动。如西班牙东海岸克鲁库地方的洞画,画了有女性参加的狩猎舞的画面。画中的女猎人,腰部以上筋肉紧张,十分传神。一九三二年,德国福罗贝纽斯教授在北非费耶赞地方发现的岩画,大约是纪元前三万年左右的遗迹。这幅画表现了一群人扑击猎物的狩猎舞蹈,给人以更为深刻的印象。

另外,一些原始民族所跳的舞蹈也往往是他们狩猎生活的再现。如西非赤道下的土人出猎大猩猩时,令一人装扮大猩猩,表演为猎者所杀死的情形。北美洲达科太人出猎熊前,也行猎熊之舞。即:一人披熊皮,戴熊头,化装为熊的形状,结果被猎人加以驯服。西坷人的狩猎跳舞则分全族人为两部分,一部分饰水牛,佩带水牛的皮角为标记,一部分饰为猎人,佯作将全群牛包围杀掉。而在一些从事农业劳动的原始民族那里,他们所跳的舞蹈则与他们的劳动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马里亚人有一种马铃薯舞。初生的作物容易被东风损伤,所以女人们便到田地里去跳舞,她们把身体做出风雨吹打的情状,和马铃薯开花、生长的姿态;当她们跳舞的时候,她们唱歌,告诉她们的作物也学她们的样子。

我国一些原始舞蹈的现代遗存中也有许多狩猎和种植生活内容的舞蹈。如鄂温克族的《跳虎》、鄂伦春族的《黑熊搏斗舞》都是人模拟虎、熊的舞蹈,是由他们狩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达斡尔族歌舞《达奥》就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英武的猎手,骑上枣红色骏马,带着洁白的猎犬,飞似地追逐野兽,终于获得了猎物,欢欢喜喜回家的情景。

从以上的一些证据,可以充分证明舞蹈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我国舞蹈界大多数史论工作者普遍赞同这一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这也并不是舞蹈唯一的起源,因为确实有一些舞蹈和劳动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如性爱舞蹈,如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的舞蹈,如具有一定游戏性质的娱乐舞蹈等等。

2、图腾和巫术说

图腾和巫术说是现代西方最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的理论,为不少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所赞同。这种理论创始人为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

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狞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个共同标志,这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叫图腾舞蹈。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们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缘关系,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并让他们狞猎:澳洲土人跳他们的图腾蛇舞时,舞者纹纹身,作为对自己部落祖先的纪念。

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从此,图腾崇拜开始和巫术迷信相结合。因而就产生了巫舞。图腾崇拜和巫术虽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两者性质不同,活动形式也不相同。图腾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偶像,而巫师则是作为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图腾舞蹈是社会性的集体舞蹈,而巫舞则是巫师的表演。在巫术中,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从舞蹈发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比较粗糙的集体舞蹈转向专业的、个人的舞蹈表演,而且还表现出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规模宏大,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

3、模仿说

这是艺术起源中最古老的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他们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模仿,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只是由于模仿的对象不同、所用的媒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一些人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仿。舞蹈者的模仿则只用节奏,他们借姿态的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4、游戏说

游戏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诗人、文艺理论家席勒依据康德所说的,艺术像游戏一样,都是“自由的”活动。他认为在艺术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是,并非是艺术起源的真正起因,而艺术的根本起因是“游戏的冲动”,“以假象为快乐的游戏冲动一发生,模仿的创作冲动就紧跟而来,这种冲动把假象当作某种独立自主的东西。”他还认为,游戏.是自由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在游戏中人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满足,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5、性爱说

舞蹈起源于性爱的理论,虽然没有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等艺术起源论那样历史久远,但是却受到愈来愈多的学者所重视。达尔文就断言“音乐舞蹈起源于性的冲动,起源于恋爱。”艾理斯也说:“舞蹈不仅与宗教有紧密的关系,它与爱情也有同样的紧密关系。”在一些民族里,如奥玛哈斯族,舞蹈一词既是舞也指爱。男性必须以他的美、精力和技巧去赢得女性。在原始社会人们群居生活时。为了生存的需要,把人的自身的生产,也就是繁衍下一代,看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活动,把性和人们的性行为看成是很神圣和很神秘的事情。因此,在图腾崇拜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殖崇拜和性崇拜。在很多原始民族的舞蹈中有大量这方面的遗存。

6、我的观点——生活实践论

以上各种关于舞蹈起源的理论虽然都十分有道理,但我认为这些观点都难免以偏概全,未能全面考虑舞蹈起源的根本。我认为,舞蹈的起源绝不只是单一的取决于某一个因素。一方面,舞蹈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舞蹈起源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同一类型的舞蹈其动作也千变万化,不同的动作其来源也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我主张一种比较有概括性的理论——生活实践论。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猎、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无论劳动、图腾和巫术、模范、游戏,或者是性爱,其都是生产生活的一方面,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

本文摘自百度文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0697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