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倒金字塔?
倒金字塔跑,就是高强度的变种间歇跑,如果你已经进行过一段时间的间歇跑训练,觉得还需要再提升训练强度的,可以尝试练习倒金字塔跑。
倒金字塔跑,就是把几个长、中、短距离结合起来,先跑其中最长的距离,再跑稍长的距离,接着跑中等的距离,最后跑最短的距离。中间慢跑或休息一定时间,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一二十分钟。每个距离都要用九成以上力气,以接近最佳成绩。
二、倒金字塔跑分为哪三种?
大型倒金字塔跑:10km+5km+3km+2km+1km;(半马倒金字塔)
中型倒金字塔跑:5km+3km+2km+1km;
小型倒金字塔跑:3km+2km+1km。(典型跑法)
当然,有很多变种的倒金字塔训练方法。例如,在5km和3km中间加一个4km,在1km后面加上400m等。
三、谁可以练
只要身体健康、有志于提高成绩、意志坚强的跑友,都可以练,只不过各自的配速不一样而已。但是,不管快慢,每个人都要以八九成左右的力气跑每个距离。第一次跑可以慢点,以后逐渐提速。
在这里,要强调一点,训练者的意志非常重要。倒金字塔跑速度快、组数多、强度大,非一般人能承受。即使是专业运动员也会跑得心打鼓、腿发颤,每次踏上起跑线时都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
此外,小型金子塔的强度不见得比中型倒金字塔低,因为它的配速是快于中型倒金字塔的,中型倒金字塔的配速又快于大型倒金字塔跑。仍然是那个原则:距离越短,速度越快!
四、怎么练
前两次训练时力图完成目标距离,不过度追求速度。但练到三四次时,基本上要按照要求配速要求来。这时,倒金字塔便开始发挥速度和速度耐力的优势,让你尽快提升。当然,个人能力有限,当10km、5km、3km、2km、1km等接近你的极限水平时,就难以提高了。
练习中型倒金字塔跑,跑完5km,可以休息或慢跑5分钟,再进行3km;休息或慢跑3分钟,进行2km;休息或者慢跑2分钟,最后1km全力冲刺。如果是大型倒金字塔,跑完10km,根据自身能力可以休息10分钟到15分钟。
五、多久练一次
这个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判断。多数跑友难以承受隔天练或三天一个周期,也没有太多必要如此频繁地进行高强度训练。
当然,非常时期除外,如在短期内备战全马。对于普通跑友而言,一周练一次即可。
恢复能力因人而异,适应后一般第三天可以恢复慢跑。但是要知道:日本运动员等通常一日两练甚至偶尔三练,一周跑量高达三四百公里。长年艰苦的训练,铸造了传奇与辉煌。但不建议普通跑者这样训练,慢跑恢复,一周一次倒金字塔就可以。
如上图所示,是肌肉与力量训练金字塔模型。该模型由国外知名科学家、教练Eric Helms创建,阐述了力量训练要素的优先级,整个金字塔有六层,最底层是最重要的,往金字塔顶端走重要性慢慢下降。本系列内容旨在告诉你关于训练最基础的要素,哪些对你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哪些是没那么重要的。
很多小白们可能都问过这样的问题:“X训练计划比Y训练计划要好吗?”“最好的胸部训练计划是什么?”然而,这样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从真正的训练角度去出发。你现在处于训练的哪个阶段,你对于训练量的耐受程度如何,你是否知道如何去刺激肌肉增长等等都是你需要考虑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力量训练的基础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当你能掌握这个金字塔各层的要点后,就可以自己制定训练计划了。那么在本系列文章中,你将会学习到为了达到你的训练目标,你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怎么去做。
接下来就从金字塔的最底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开始讲起。
Adherence,这里翻译为依从性,大白话讲就是要能坚持下去。关于依从性有三个基本要素:
●Realistic(切实际的)
●Enjoyable(享受这个过程)
●Flexible(灵活变通)
在设计你的训练计划前,你最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你的时间表。如果你打算实施一个所谓的「最佳」训练计划:一周训练6次,每次两小时。然而你每周工作50个小时,还有小孩,还要做些生活之余的其他爱好,那么这个计划就不太实际。 在你决定你应该做什么之前,你要以「知道你能够做什么」来开始。 所以你的训练计划相对于你的生活应该是可持续的,确切实际的。
「最佳的」并不意味着可持续的。 诚然,有很多运动员或者爱好者只想要进步,什么计划进步最快就用什么计划,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如果你正实施的是一个「次最佳」计划,但是你很喜欢这个计划,你会非常投入,能长期坚持下去,往往带来的结果会比「最佳」计划要好。使你进步的应该是坚持,而不是「完美」。
我们都不是机器人,生活会有种种意外,比如你今天被老板骂了,你和同事相处的不是很好,或者你受伤了等等等等,只要是对你有负面影响的,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去影响你健身的进步。所以这个时候,学会灵活变通(be flexible)就很重要了,这也是整个金字塔内容的核心所在,包括灵活去调整当天的强度、一周的频率、动作的选择等等。平衡工作、生活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职业运动员,有时候也会因为某些因素影响到训练。
关于金字塔第一层做一个小结: 设定能长期坚持下去的训练计划,它要符合你的个人时间表,从每天、每周、每月的角度去出发,要会灵活变通,同时你要享受这个过程。
再来说说金字塔的第二层:volume(容量),intensity(强度),frequency(频率)。
容量、强度和频率是力量训练中最重要的三个变量,他们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放在一起去讲。因为这是肌肉与力量训练金字塔,因此我会讲到「肌肥大」和「力量」。
这里说的强度是指使用的相对重量。
在提到强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到专项性(specificity)。专项性就是,为了达到你的训练目标,你就要为了它去训练。比如说力量举运动员,训练方法会以大重量低次数为主,因为他们在比赛中是以举起最大重量(1RM)来判定成绩的。
力量不仅仅是身体的一个特征,更是一种技巧。你想要在某个动作下变得更强壮,你就要多训练这个动作,这要归功于神经肌肉效率。「力量」相比「肌肥大」更受专项性的影响。
在Brad Schoenfeld的一个研究中,两组受试者,一组用3RM的重量训练,一组用10RM的重量训练,两组训练量相同,也就意味着唯一的变量就是强度。两组发现了相同的肌肉增长,但是用3RM训练的一组力量增长更多。这就意味着「力量」更受专项性的影响,如果你想更强壮,你就要以大重量来训练。
但这是否意味着强度对于「肌肥大」不重要了?不是,只是「肌肥大」的强度范围会更广一点,你的训练需要「足够重」(达到某个强度阈值)才会有增肌的效果,否则我们在地球上都会因为受到重力作用来达到相同的肌肉水平了。
那么我们如何来测量强度? 常见的方法有%1RM,RM,RPE。
说到强度往往就要涉及到「力竭」。力竭确实可以增加肌纤维的募集程度,但是在有时候会影响到我们的训练量。举个例子,你用5RM的重量来做3组卧推,如果你在第一组就做到力竭,那么每组的次数可能看起来是这样的:5,3,3。具体情况取决于你的组间休息。然而你如果第一组不做到力竭,可能会是这样:4,4,4。那么在第二种情况下,你的训练量就会高一点。
那是否应该完全避免力竭呢?也不是。我们应该聪明的使用力竭的方法,深蹲到力竭与侧平举到力竭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在单关节动作的大部分组数做到力竭,因为动作不那么容易变形,受伤风险也比较小。或者一块肌肉练几个动作,在每个动作的最后一组都做到力竭。然而当你处于减量期(deload),你应该远离力竭。力竭应该巧妙的运用到你的训练周期里去作为进阶的一个部分。有关力竭有很多方面的考虑,以后会专门写一篇文章关于,这里就不仔细展开了。
关于强度做一个总结:
如果你的目标是「最大化增肌」, 那么3/4的强度应该是6-12RM,因为这个强度区间范围是最好累积训练量的强度范围。1/4的强度应该是6RM以下或者12-20RM,这也是为了最大化的各种类型肌纤维肥大。 大重量的意义在于当你的力量增长了,你所能累积的训练量也越高,而且对于越有经验的训练者,也越需要注意力量的发展;小重量的意义在于可以带来很好的泵感,同时对关节、结缔组织以及韧带的压力较小,当你受伤或者关节不适的时候,完全可以用小重量去度过。所以, 对于肌肥大训练,周期性、有计划的去改变训练强度,把强度作为一个变量安排到你的训练计划里去。
如果你的目标是增力,那是否应该所有的训练都应该是大重量少次数呢?也不是。在刚才提到的Schoenfeld的研究中,虽然3RM训练组有了更多的力量增长,但是他们完成训练的时间更长(组间休息长),更容易有关节疼痛以及训练压力更大导致更难恢复。 因此如果你的训练目标是发展力量,3/4的强度应该是1-6RM,1/4的强度应该是6-15RM。 中等重量可以帮助你在累积训练量的同时训练动作技术(之前提到的力量也是一种技巧),此外更多的肌肉也能帮助你更好的发展力量,虽然两者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
容量有很多种表达方法,我们一般用 「重量×次数×组数」(volume load) 来衡量,但这种方法也有它的缺点,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强度是不能很好的来比较训练量的。
容量是力量和肌肉增长的最关键因素。 为了更好的训练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练的更多。然而,越多并不总是越好。容量和训练效果的曲线大概是个倒U型。
这里再介绍一下适应-疲劳模型(fitness-fatigue model),该模型由Bannister在1982年提出。
训练会产生两种后效应: 适应和疲劳 。其中「适应后效应」是一种积极的生理反应,而「疲劳后效应」是一种消极的生理反应。当你的疲劳超过你的适应,你可能就会出现过度训练。
当你的训练量越来越大,你累积的疲劳程度也越来越高,如果你不能恢复,反而会出现负面效应。
具体这个最高点是多少,取决于很多因素:训练年限、不同肌肉群、当前能量摄入状况、是否使用药物、睡眠质量怎么样等等。然而我们应该始终都采用高容量训练方法吗?也不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线性递增,然后做一个减量。举个例子,在一个中周期开始的第一周,胸部训练第一周12组,第二周14组,第三周16组,第四周18组,第五周20周,第六周10组(减量),也就相当于从曲线的靠左位置慢慢增加到最高点。
然而,在我们的整个训练生涯中,容量的趋势是应该逐渐递增的,训练水平越高,也能承受越大的训练量, 此外女性往往比男性能承受更大的训练量。
在制定一个训练计划时,下表可作为一个参考:
以上是假设你每周每个动作或肌肉练2-3次(如果一个动作或者肌肉一周只练一次,那么你需要更多的训练量,反之亦然)。在给定的强度范围内,次数范围是可以有一定的变动的。 训练量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现阶段的目标来个性化调整。
频率一般指一个动作或者一块肌肉在一周练训练的次数。
根据上面提到的,容量才是增加力量和肌肉的最关键因素,所以 训练频率应该作为去改变训练量的一个工具。
从实际训练角度来看,比如说12组杠铃深蹲,如果在一次训练课完成,那么后面组数的重量和动作质量肯定会慢慢下降,所以如果能分配到2-4次训练课,也就是每次练杠铃深蹲6-3组,这样就会保证训练质量,同时也会提高总的训练量;同样地,比如说胸部训练一周一共四个动作,每个动作四组,如果在一次训练课完成,由于前面两个动作已经累积了一部分疲劳,那么后两个动作的训练质量就会下降,如果我们把后两个动作放到一周的另外一天去练(提高胸部的训练频率),这两个动作的训练质量就会提高,一周内胸部的总训练量就会更高。
恢复能力更好的人往往更容易从更高的训练频率中获益(2-4+次),恢复能力不是那么好的人往往适合较低的训练频率(1-2次)。训练频率更多应该作为改变训练量的工具。
容量: 40-70次重复次数/每块肌肉。 如果你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力量,要有3/4或者至少一半的训练量要来自你想要变得更强壮的动作;如果你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肌肉,要有3/4的训练量来自6-12RM的强度,其他1/4来自大重量或者小重量。
强度: 1-15RM
频率: 2-3次/周/每块肌肉或者动作模式
如果你是初学者,训练量从范围的左边开始;如果你是中级或者高级训练者,训练量从范围的右边开始。给自己一点时间,看是否会有进步。以此作为一个开始的标准,然后根据自己的反应去做相应的调整。
未完待续明天会带来金字塔剩下的部分内容肌肉
第四层。
第四层中,Miller金字塔理论提出,见习医务人员培养应循序渐进,从学习理论知识开始,加强每层能力培养,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Miller金字塔理论最初被应用于培养顶尖医学生,以及评估医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健身初学者如何制定有效的增肌计划初学者健身怎么练和怎么吃才能增肌
下面是通用锻炼步骤:
1热身5-10分钟;
2力量训练30-45分钟;
3有氧运动30分钟。
如果你比较瘦,可以减少有氧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甚至可以不做有氧。刚开始锻炼,建议一周四练,休息三天。
力量训练可以按照下面进行:
第一天:胸肌+腹肌
第二天:背部肌肉+肱二头肌
第三天:肩膀+肱三头肌
第四天:腿
个人建议,每个人可以针对自己想加强的部位去练,每个动作的次数控制在6-8个每组,每次练3-4组为宜。
对于新手的话,一开始的训练不能过于密集,一般隔一天练一次即可。
比如第一次练第一个动作,周二休息,周三可以进行背部与肩部的训练,也是分组。周四休息,周五进行腹部与手臂的训练。如此循环,同时需要确保每天的睡眠充足,一般控制在8小时左右。
对于增肌,饮食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肌肉生长是要消耗能量的,没有足够的热量,就不可能保证肌肉的正常生长。
膳食计划大推荐
此膳食计划:总蛋白质:468kcal(17%),总碳水化合物:1424kcal(51%),总脂肪:990kcal(35%),适用于刚刚起步的体重较轻的健身者,女性也适合。
早餐:全麦面包二片、煎蛋一颗、脱脂牛奶一杯(约230ml)、苹果一个(不去皮)加餐:低脂酸奶一杯、全麦苏打饼干六片
午餐:炒瘦牛肉一份,可搭配芹菜,洋葱或青椒等蔬菜,西蓝花一份,糙米一碗、柠檬汁一杯新手如何制定有效的增肌计划怎么训练、怎么吃
加餐:香蕉一根、生杏仁一小份(约24粒)。
晚餐:鸡胸肉炒鲜蔬(可包含蘑菇,胡萝卜等青菜)、炒土豆丝,少油、糙米一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