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如何治疗

腰椎滑脱如何治疗,第1张

摘要:腰椎滑脱,也称退变性腰椎滑脱,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创伤、劳损等原因造成相邻椎体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腰椎滑脱多发生于50-60岁的老年人,其症状有腰痛或腰腿痛等。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下面一起来看看腰椎滑脱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等知识。腰椎滑脱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创伤、劳损等原因造成相邻椎体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受累、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疾病。

腰椎滑脱的病因

1、先天性发育不全

腰椎在发育时有椎体及椎弓骨化中心,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突和椎弓根,另外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的一半,如果两者之间没有愈合,则会导致先天性峡部崩裂不连,引起腰椎滑脱。另外也可因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滑脱,但这种情况下其峡部并无崩裂。

2、创伤

急性外伤、后伸性外伤产生急性骨折可导致腰椎滑脱,这种情况多见于竞技运动类活动中或劳动搬运工。

3、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

人体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导致前移的分力作用于骨质相对薄弱的峡部,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

4、退变性因素

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磨损,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滑脱,但峡部仍然保持完整,又称为假性滑脱,多见于老年人。

5、病理性骨折

多由于全身或局部肿瘤或炎症病变,累及椎弓、峡部、关节突,使椎体后结构稳定性丧失,发生病理性滑脱。

腰椎滑脱的类型

1、先天性滑脱

先天峡部发育不良,不能支持身体上部的重力,多伴L5S1脊柱裂。

2、峡部性滑脱

椎体前滑后部结构基本正常,由峡部异常导致的滑脱。分为两型:a峡部分离:峡部疲劳骨折;b峡部仅仅拉长而没有断裂,仍保持连续性。

3、退行性滑脱

由椎间盘退变引起,多见于中老年人。

4、创伤后滑脱

严重急性损伤骨性钩部区,伴椎弓根骨折。

5、病理性滑脱

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导致小关节面骨折或拉长。

6、医源性滑脱

多见于外科手术治疗后,由广泛椎板及小关节切除减压引起。

腰椎滑脱的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方面:

1、腰骶部疼痛:多表现为钝痛,极少数病人可发生严重的尾骨疼痛。疼痛可在劳累后出现,或于一次扭伤之后持续存在。站立、弯腰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2、坐骨神经受累:表现为下肢放射痛和麻木,这是由于峡部断裂处的纤维结缔组织或增生骨痂可压迫神经根,滑脱时神经根受牵拉;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

3、间歇性跛行:若神经受压或合并腰椎管狭窄则常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

4、马尾神经受牵拉或受压迫症状:滑脱严重时,马尾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乏力、鞍区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5、腰椎前凸增加,臀部后凸。滑脱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凹陷、腹部前凸,甚至躯干缩短、走路时出现摇摆。

6、触诊可发现滑脱上一个棘突前移,腰后部有台阶感,棘突压痛。

腰椎滑脱如何治疗

1、保守治疗

I度以下的腰椎滑脱,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腰背肌锻炼、戴腰围或支具;可进行适当有氧运动以减轻体重;禁止进行增加腰部负重的活动,如提重物、弯腰等;此外还可结合物理治疗如红外、热疗;如有疼痛等症状可口服消炎止痛药如西乐葆、芬必得等对症治疗。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包括

Ⅱ度以下的腰椎滑脱,出现顽固性腰背部疼痛,或原有的下腰痛症状加重,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伴发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出现下肢根性放射痛及间歇性跛行,或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病程长,有逐渐加重趋势;Ⅲ度以上的严重腰椎滑脱。

(2)手术方式

神经减压术:主要目的是充分让神经根减压,可通过单侧或双侧椎板开窗减压,如果椎板切除不可避免,则必须附加脊柱融合术。而如果腰椎滑脱的症状是由腰椎不稳引起,而不存在椎管狭窄的情况,则只需腰椎融合固定而不必椎管减压。

脊柱融合术:长期的稳定性有赖于坚强的生物性融合。脊柱融合的方法很多,按照植骨的部位可分为: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椎体环周360°融合等;按手术入路椎间融合又可分为前路椎间融合与后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目前以后路TLIF手术为主流手术,即经单侧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

腰椎滑脱复位术:目前主流观点如果能够复位尽量复位,因为可以重建正常的腰椎及神经根的解剖位置。但不主张扩大手术强行完全解剖复位,因为长期形成的腰椎滑脱,其周围结构发生了相应改变,具有对抗牵拉、维持滑脱的固有应力,强行复位不仅难以完全复位,而且会破坏已适应的解剖关系,易导致术后神经根紧张、神经牵拉损伤等并发症。

脊柱内固定术:主要包括坚强融合内固定。

峡部关节直接修复术:即进行峡部重建或者峡部直接修补。方法有螺钉固定、椎板钩等。适用于年轻患者。

(3)手术并发症

腰椎滑脱的手术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手术,已经过几十万例、上百万例患者的检验。但任何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风险,腰椎滑脱手术也不例外。手术相关并发症有术中出血、血管损伤、硬脊膜损伤、马尾神经损伤、神经根损伤等。手术后围手术期有可能出现休克、深静脉栓塞,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尿路感染,腹胀呕吐等全身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异常,迅速给予正确处理。

尽管存在以上风险,只要诊断明确,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操作仔细,术后密切观察,严格遵守诊疗常规,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发生上述并发症的可能性极低,至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就更罕见了。至于民间相传的手术导致瘫痪的情况更是极为罕见。

腰椎滑脱的康复锻炼方法

1、抱膝触胸:仰卧,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

2、仰卧起坐:仰卧,双膝屈曲,收腹使躯干慢慢抬起,抬起的高度以个人情况而定,一般不要抬得太高。

3、俯卧抬腿:俯卧,交替抬起伸直的左下肢,抬起后坚持5秒后放下,左右交替。以上各动作每个动作训练10次,每天2组,训练时注意动作轻柔。

4、直腿抬高:仰卧,将双手放在身体两边,慢慢抬起左下肢,膝关节可微屈,抬起后坚持5秒后放下,左右交替,这对患者也可缓解腰椎滑脱的症状。

5、“半桥”训练:仰卧,两膝靠紧屈曲,双足踩于床面,挺胸挺腰使臀部离开床面,抬起后坚持5秒后放下。

腰椎滑脱的预防

预防腰椎滑脱从日常生活做起:

1、加强腰背肌肉的功能锻炼

腰背肌肉的强劲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拮抗腰椎滑脱的趋势。腰背肌肉的锻炼可用下列两种方法。其一是俯卧位,两上肢呈外展状、抬头、抬胸、上肢离开床面,同时双下肢亦伸直向后抬起呈飞燕状。其二是仰卧位,两膝屈曲,双足踩于床面,吸气时挺胸挺腰,使臀部离开床面,呼气复原。

2、限制活动

减少腰部过度旋转,蹲起等活动,减少腰部过度负重。这样可减少腰椎小关节的过度劳损、退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生。

3、减轻体重

尤其是减少腹部脂肪堆积。体重过重增加了腰椎的负担及劳损,特别是腹部脂肪堆积,增加了腰椎在骶骨上向前滑脱的趋势。

  腓总神经损伤属于周围神经损伤的范畴。在婴幼儿中发病原因是因不适当的助产,还有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腓总神经损伤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以足背及小腿前外侧感觉障碍、足伸肌与外侧屈肌肌瘫痪与萎缩为特征,以足下垂或足内翻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此病也是在按摩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腓总神经损伤的瘸医病机  腓总神经损伤的发生有多种因素,常见的有臂位助产时的不适当牵拉,产钳用力过度或肌内注射、针刺等取穴不正确,或因其他刺激过强,或因骨折后用石膏、夹板固定过紧等造成腓总神经的痉挛、断裂,或是营养不良导致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失养、痿废、功能障碍等。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腓总神经损伤属于肢瘫的范畴之内。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点:  (1)外伤劳损:症状为肢体损伤后经络阻隔,气滞血瘀,筋脉失养,遂至痿废不受支配。  (2)风寒侵袭:症状为体质瘦弱,正气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乘虚入络,气血阻滞,肌肤筋脉失去濡养,而致肢体痿废。  (3)风热中络:症状为外感风邪,邪毒入络,蕴聚成热,经络受累,乃发致痿废。  ●腓总神经损伤的诊断分型  (1)病症的诊断分型  ①此病表现为足下垂,足、趾不能背伸,呈马蹄足内翻畸形,行走呈跨越步态,胫前肌群萎缩,小腿前外侧及足背有轻度丧失的感觉。  ②有外伤或局部受压病史。  (2)病症的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部分有陈旧性外伤劳损的患儿,除局部表现外,并没有明显全身症状,舌暗脉涩等。大多按气滞血瘀型辨证。  风热阻络者,除局部萎缩、畸形外,多有皮肤灼热、心烦躁扰、大便秘结、舌红脉数等症。  风寒郁滞者,常兼见皮肤发凉、潮湿不温、面色暗黑、倦怠疲惫、舌淡脉迟等。还有少数病儿,因病情延日长久故而体质衰弱,常兼见乏力疲惫、消瘦赢弱、患肢痿软、肌张力低下、纳差便溏、舌淡脉虚,属脾肾两虚型。  (3)此病的治疗原则  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祛风散寒、益气扶正、祛风清热、理气通络、补脾益肾、整复畸形为治疗原则。  (4)腓总神经损伤的按摩手法  ①将患儿置于仰卧位,用多指拿揉股四头肌,反复按摩。  ②用拇指拨揉小腿外侧肌群,以胫前肌为主,需要反复按摩。  ③用掌揉足背外侧肌群,反复按摩,点绝骨、解溪穴位。  ④依次揉各脚趾远端,作踝关节背屈动法按摩。  ⑤将患儿置于俯卧位,用掌揉臂大肌,至局部发热为宜。揉点环跳穴。  ⑥用多指拿、揉大腿后侧肌群,点承扶、殷门穴位。  ⑦屈腿点委中穴,搓腓肠肌,点承山穴位。  ⑧用拇指、食指提、拿跟腱,揉擦涌泉穴位。  ⑨将患儿置于仰卧位,同时点阳陵泉与气冲穴,后作屈膝、屈髋动法。  按摩时,如患有风热侵袭者,采用清解诸手法。如患有风寒阻滞者,采用温散手法。如果患有正气不足者,重用补法。  爱心提示  (1)此病应避免疲劳及受凉。  (2)足下垂、内翻严重,按摩无效者,可进行手术矫正。

标 题: 作者单位:山东飞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 为适应手术的需要 , 病人在手术时必须处于不同的手术体 1 对胃内压的影响 电动手术床 病人在手术时由于麻醉的作用 ,胃食管 位 。在手术时由于对病人实施了麻醉 ,病人全部或部分知觉已 连接部的关闭功能削弱 ,胃内容物易受体位的改变而发生反流 。 消失 ,肌肉松弛 ,保护性反射作用大部已消失或减弱 ,基本失去 侧卧位较仰卧位易反流 ,头低位时最易反流 ,但可积聚于咽喉 , 自主调节能力 。因此 ,改变体位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变化可较明 并经口腔流出 ,所以发生误吸的机会较平卧位为少 。 2 手术体位的安置 显 [更多详细]手术无影灯, 电动手术床, 有关, 手术, 的几, 种体, 位介, 正文内容:为适应手术的需要 , 病人在手术时必须处于不同的手术体 1 对胃内压的影响 电动手术床 病人在手术时由于麻醉的作用 ,胃食管 位 。在手术时由于对病人实施了麻醉 ,病人全部或部分知觉已 连接部的关闭功能削弱 ,胃内容物易受体位的改变而发生反流 。 消失 ,肌肉松弛 ,保护性反射作用大部已消失或减弱 ,基本失去 侧卧位较仰卧位易反流 ,头低位时最易反流 ,但可积聚于咽喉 , 自主调节能力 。因此 ,改变体位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变化可较明 并经口腔流出 ,所以发生误吸的机会较平卧位为少 。 2 手术体位的安置 显 ,如果不加以注意和及时处理 ,最终可出现缺氧 、 二氧化碳蓄 积、 低血压 、 心动过速以及神经损伤或麻痹等并发症 1 。故不适 手术体位的安置 ,首先要符合手术的要求 ,但又不能过分妨 当的手术体位可增加病人的痛苦 ,延迟康复 ,甚至造成不可挽回 碍病人的生理功能 。安置体位应着重注意各种衬垫物和支撑物 的后果 。因此 ,合适的手术体位对手术病人是十分重要的 。 的放置位置和支撑点 ,着力点和固定点要满足手术和病人的要 1手术体位对生理的影响 求 ,在此前提下 ,保证着力点不妨碍病人的呼吸 ,不能影响静脉 1 1 对呼吸的影响 手术体位对呼吸的影响主要来自地心引 回流 ,不能导致软组织受异常压迫和牵拉 。 2 力和机械性干涉两方面因素 。血管中的血液和胸腹腔的脏器 2 1 仰卧位 仰卧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术体位 , 普通外科 、 (或巨大肿块 、 妊娠末子宫 ) 均可随体位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引 心脏外科 、 泌尿外科 、 骨外科 、 神经外科和妇产科的大部分手术 力作用 。对胸腹腔和膈肌施加外来压力 ,如垫物安置不当 ,肾垫 均可采取此种手术体位 ,但根据各个手术的不同 ,仰卧位在摆放 或胆囊垫升起 ,过屈截石位或俯卧位时病人自身的体重压迫胸 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可分为以下几种 。 腹壁 ,腹腔深部牵开器压迫肝区或脾区 ,胸腹腔内垫塞纱布 ,手 2 1 1 水平仰卧位 水平仰卧位是应用最多的仰卧位 ,适用于 术助手依靠于病人胸部等 ,均为机械性干扰的常见原因 。这些 普通外科 、 心胸外科 、 妇产科等 ,如脾切除 + 断流分流 , 房、 室间 干扰可以导致胸廓和膈肌的活动受到限制 , 膈肌上升使胸廓容 隔缺损修补 ,经腹子宫肌瘤切除等 。其要点为头部垫高 3 cm~ 积减少 ,辅助呼吸机的有效性减退 ,肺泡受压萎缩 ,呼吸道无效 5 cm ,以保持前屈 ,利于放松肌肉和静脉回流 ,对头面部或颅前 腔、 阻力和顺应性改变 ,肺内血容量改变或肺血管系淤血以及肺 窝手术尤为重要 ; 双臂伸直贴向体侧 ,用事先放置于胸背部的横 通气和灌流比例变化 。 被单卷裹固定 窝部用软垫垫高 20 度 ,使膝关节和髋部适当屈 1 2 对循环的影响 手术病人一经麻醉后 , 其呼吸动作 、 骨骼 曲 ,利于放松腹壁肌肉减轻腹肌对胸廓呼吸动作的限制 ; 足部不 肌张力 、 心肌收缩力及血管收缩等代偿机制被抑制或削弱 ,循环 应覆盖重被褥 ,不能将器械盘压在足上 。 系统内的血液几乎完全可被体位改变所支配 。改变手术体位 , 2 1 2 头高斜坡位 适用于普通外科 、 口腔科 ,如颈部巨大肿 可使病人体内静脉血液出现重分布 ,增加或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 瘤、 腮腺混合瘤切除等 。摆放此种体位时手术床呈水平位 ,而头 出现一过性低血压 。例如采取头高 30 度体位 ,可立即出现低血 侧高 10 度~15 度 , 足底应贴于支撑架 。此种体位对于呼吸功 压 ,随即改为头低 30 度体位 ,血压又可有效回升 ,如突然搬动病 能较差的病人是有效和适宜的 ,但不利于循环 。人 ,甚至可诱发病人急性虚脱而发生猝死 。这类意外易发生于 2 1 3 甲状腺手术位 主要用于甲状腺手术 。其要点是在轻 术毕血容量不足或血管机能尚未完全恢复的病人 , 以及心肌明 度头高斜坡位的基础上 ,垫高肩部 ,使头保持后仰位 ,颈部伸直 , 显劳损或贫血虚弱的病人 。 并处于最高位置 ,有利于减少手术出血 。长时间头部过度后仰 , 1 3 对脑组织血流量的影响 改变体位对脑血流量的影响较 易导致颈部肌肉牵拉过度引起术后枕部头痛 。少 ,且为间接影响 。正常脑组织血量的维持主要靠平均动脉压 2 1 4 头低斜坡位 常用于休克病人 ,手术床呈水平位而头侧 和脑血管阻力两项因素 。脑血管阻力在直立位时最小 ,在水平 低 10 度~ 15 度的斜坡位 , 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和维持循环 。 仰卧位时有所增高 ,头低位时则显著增高 ,不利于脑血流灌注 。 避免过度头低 ,因为可能引起呼吸功能不全 、 颜面部水肿 、 结膜 对原先已有脑水肿的病人则影响更明显 ,应给予警惕 。 水肿和眼球突出 ,甚至可因脑静脉淤血而致脑水肿 。472 CHIN ESE NU RSIN G RESEARCH March ,2005 Vol 19 No 3B 素也有生理性因素在内 ,常同时并发循环系统的功能紊乱 。 3 1 1 肺通气不足 任何压迫或限制胸廓活动 ,以及影响膈肌 收缩的因素 ,导致胸廓 - 肺顺应性降低 ,均可引起肺通气不足 。 早期可能影响轻微 ,但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 ,可出现缺氧和二氧 化碳蓄积 。 3 1 2 呼气性呼吸停止 即迷走性呼吸停止 ,当病人由仰卧位 改为坐位或头高斜坡位的过程中膈肌下沉 、 肺泡持续扩张 、 肺泡 牵张感受器持续兴奋 ,通过迷走反射导致呼吸停止 。一旦发生 , 可通过压迫上腹部以抬高膈肌或注射大量阿托品 。 3 1 3 上呼吸道阻塞 在侧卧 、 俯卧或坐位姿势中 ,如果头颈 前屈过甚 ,容易导致上呼吸道梗阻 ,即使已经行气管插管 ,也有 导管折屈梗阻的可3 1 4 肺部疾病播散或窒息 痰多 、 咯血或支气管胸膜瘘的病 人 ,当取健侧卧位后 ,患肺的脓 、、痰 血容易侵入健侧引起疾病播 散 ,如果突然大量涌出 ,易导致急性窒息 。 3 1 5 误吸 、 窒息 术前禁食不严或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 ,如 果存在体位安置不当而出现呼吸困难腹压增高时 , 容易促使胃 内容物反流引起误吸 ,严重时可致窒息 ,甚至猝死 。 3 2 循环系统并发症 手术时手术体位引起的循环系统的并 发症是十分常见的 ,而且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对此 ,手术时护理 人员应密切观察 ,及时发现并向麻醉医师及手术医师汇报 ,以免 引起难以纠正的循环功能紊乱 。 3 2 1 有效血容量减少 、 低血压 下肢的潜在贮血容量可达 600 mL ,在取坐位或头高位时血液容易淤积在身体的低垂部 位 ,从而出现严重的低血压 。为防止这类并发症 ,可将下肢用弹 力绷带包扎 ,减少血液的淤积 。 3 2 2 急性循环功能不全 、 血压骤降 病人在麻醉后循环代偿 功能减弱 ,如果突然改变体位或搬动病人 ,可诱发急性循环功能 不全和血压骤降 ,甚至导致猝死 ,多见于血容量不足 、 血管紧张 度减退 、 心肌明显劳损或贫血虚弱等病人 。 3 2 3 急性肺水肿 、 顽固性低血压 截石位时如果将双腿抬 高 ,回心血量可显著增加 ,对心肺功能低下的病人可能超出心脏 负荷引起急性肺水肿 。如将抬高的下肢放平 ,有效循环血量可 骤减 ,出现血压下降 ,甚至出现顽固性低血压 。 3 2 4 产妇仰卧低血压综合征 妊娠末期的产妇取仰卧位时 , 巨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而使回心血量骤减 ,引起血压下降 ,甚 至循环虚脱 。此时 , 将病人改为左侧卧位 , 或将子宫向左侧推 移 ,或向上托起子宫 ,症状可缓解 。 3 2 5 血压急剧升高 巨大腹腔肿瘤病人 ,在仰卧位时可能因 肿物压迫腹主动脉而引起血压急剧升高 , 严重者可继发左心衰 竭。 3 2 6 血管并发症 截石位时 ,膝部约束带过紧 ,可造成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支腿架对动脉的压迫 ,对老年人有可能导致 动 脉栓塞引起小腿坏死 。上肢过度外展 、 外旋 ,时间过长可引起手 指坏死 。长时间为头低位可引起面 、、颈 眼部充血水肿 , 甚至出 现脑水肿 。 3 3 周围神经损伤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体位固定不当可引起 周围神经损伤 。在麻醉状态下病人的肌肉松弛 ,生理反应减弱 , 软组织 、 神经 、 血管所受的压力和牵张力超过其代偿程度 ,易损 2 1 5 屈氏体位 将病人的 窝部安置在手术床的中 、 1/ 3 末 交界处的可折叠部 ,头部呈 10 度~ 15 度低斜坡位 ,手术床的末 片摇低 30 度 ,可减少下肢静脉回流 ,避免单纯头低斜坡位的缺 点。 2 1 6 胆囊垫升起位 主要用于胆囊切除 、 胆道探查的病人 , 将病人的胆囊部位安置在手术床的胆囊垫上方 , 当手术需要时 将其升起 。胆囊垫的升起可限制下胸廓呼吸动作 ,妨碍下腔静 脉回流 ,引起血压骤降 ,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 2 2 侧卧位 侧卧位经常用于心胸外科 、 神经外科 、 骨科和泌 尿外科手术 3 , 如小切口房 、 室缺损修补 , 食管癌根治 , 椎管探 查 ,肾切除等 。其中 ,当用于泌尿外科手术时 ,将病人的腰肋部 置于肾垫上 ,称为肾垫升起位 。摆放侧卧位时应注意 : 头部与躯 干应保持正常关系 ,不扭转 、 前屈或后伸 ; 下位下肢取髋膝屈曲 接近 90 度 ,有利于固定及放松腹壁 ; 上位上肢保持伸直位 ,两膝 之间放置软垫 ; 胸侧壁的下方 ,靠近腋窝端垫以软垫 ,避免臂丛 神经和血管受压 ,同时有利于手术野的显露 ; 骨盆是固定侧卧姿 势的重点部位 ,可在其前后放置大砂袋 ,再用宽布束带行约束固 定 ,在不妨碍手术野的前提下 ,用宽胶布粘贴于肩胛部作牵拉固 定 ,防止病人前倾 。 2 3 截石位 截石位常用于妇科手术 、 泌尿外科手术及肛肠手 术 ,如经阴道子宫全切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等 。安放截石位 时不应采取头低斜坡位 ,抬高或放平下肢的动作要缓慢 ,特别是 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 ,支腿架应衬以软垫 ,以防腓总神经损 伤或 窝动静脉栓塞 ; 过屈截石位可加重腹腔内容物压迫膈肌 , 应予以警惕 。 2 4 坐直位 坐位姿势仅适用于颈椎椎板手术和后颅窝手术 , 因为这种姿势有利于暴露手术野 ,减少静脉充血 。坐直位时应 着重于体位的固定 ,包括将手术床调整为中间凹 、 两头高 ,双肩 部需用弹力绷带加以固定 ,上下肢也需用弹力绷带固定 ,以减轻 周围静脉淤血 。坐直位有明显的缺点 ,即对循环功能影响明显 , 容易并发脑气栓 , 而且体位的固定不易保持 , 近年来已较少采 用 ,而以侧卧位代替 。 2 5 俯卧位 俯卧位适用于脊柱椎板手术和后颅窝手术 。在 行俯卧位手术时应注意 : ① 在病人麻醉后特别是行气管插管全 麻时应缓慢将病人转为俯卧位 ,头、、颈 胸椎应在同一水平上旋 转 ,防止颈椎损伤和气管插管滑脱 ; ② 在双肩及胸骨柄位置安放 垫物 ,同时在骨盆安放垫物 ,以双侧髂前上嵴和耻骨结节作为负 重点 ,应做到胸腹壁稍离开手术床而呈悬空状态 ,保持膈肌的呼 吸功能不受影响 ; ③ 保持垫物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否则如因病人 体重压迫 ,可以引起呼吸困难和缺氧 ,并可压迫下腔静脉影响静 脉回流导致顽固性低血压 ; ④ 俯卧位时如果腹部受到垫物轻度 压迫 ,便可引起远端静脉压明显升高 ,如果压迫严重可导致下腔 静脉完全闭塞 ,下半身的血液将通过椎旁静脉网回流入心 ,椎板 手术的手术野出现淤血 ,渗血增加 ,影响手术操作 4 - 6 。 3 手术体位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正确舒适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7 。因手 术体位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可分为两类 , 即生理性和解剖性并发 症 。生理性并发症多由重力因素和反射因素引起 ,主要表现呼 吸功能和循环功能的改变 ; 解剖性并发症由压迫 、 牵拉和限制等 因素引起 ,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 、 血管和软组织的损伤 。 3 1 呼吸系统并发症 体位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可有机械性因 伤 ,尤其是位置浅表的周围神经 。在头低斜坡位 ,腕部被固定而 身体下滑时 ,颈丛神经受牵拉可引起损伤 ; 上肢过度外展 、 外旋 , 护理研究 2005 年 3 月第 19 卷第 3 期下半月版 ( 总第 140 期) 或侧卧位未给以上胸部枕垫 ,可损伤到臂丛神经 ; 桡神经和尺神 经位置表浅 ,固定不当易被挤压受到损伤 ; 面部受压还可引起面 神经损伤 ; 在截石位和侧卧位时 ,腓总神经可因膝外侧受到支架 和其他硬物挤压而受到损伤 。手术者不自觉的对病人的挤压也 是造成周围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 8 。根据解剖关系和诱因 , 重 视体位的安置 ,周围神经损伤可防止 。一旦发生周围神经损伤 , 需用夹板固定肢体 ,并进行主动和被动肌肉活动锻炼 ,多数可在 6 个月内得到恢复 。 4 其他特殊并发症 在全麻肌松药的作用下 ,颈部肌肉张力消失 ,移动或固定病 人头部不当 ,可引起颈椎损伤性截瘫 ,病死率极高 。对头部固定 不当还可引起眼部损伤 9 。骨突出部位如髋 、、、髂骶 足跟或头 枕部受到长时间固定压迫 , 可出现皮肤和皮下组织红肿损伤或 压疮 。此外还可能出现局限性脱发和腰背痛等并发症 。 5 讨论 根据不同手术的需要和实施手术者的要求 , 在尽量减少对 病人生理功能影响的前提下 ,放置于充分暴露手术野的体位 ,根 据实践经验所知 ,除病人个体疾病因素外 ,安放体位时应使头与 躯干成一直线 ,摆放体位时应考虑手术过程中人体各系统的适 应能力和各部位所能承受的压力 ,尽量减少病人痛苦 。实践证 明 ,卧位的摆放应按人体力学要求 ,既暴露切口 ,又减少压力 ,以 最大限度降低手术体位所带来的并发症 。 因此 ,在工作中要求巡回护士对各种手术体位对各系统的 473 影响应做到心中有数 ,掌握好安置手术体位的基本功 ,发现问题 及时更正 ,切实做到预防在先 ,防患于未然 。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穿刺致脊神经损伤的特殊性。方法 通过护理观察认为:积极主动的对症治疗,加强基础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练;而对患者及家属的疏导及劝慰等一系列的心理护理为护理重点。结果 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限度地降低了患者对医疗操作及医疗环境的疑虑及恐惧,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及护理活动。

脊髓损伤(SCI)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脊髓横贯性损伤,而引起支配水平以下的四肢躯干的瘫痪,合并膀胱、直肠障碍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根据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分类标准[2,3](ASIA),脊髓损伤水平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括约肌和植物神经功能受到不同程度地损害,胸、腰椎损伤(T1以下)可造成瘫痪。而对于单纯性神经根损伤,有可能恢复[4]。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实施腹部手术时,选择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由于其阻滞作用的节段性,及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较小,且适应范围广,不受时间限制,并发症少而备受麻醉师的推崇。2005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了1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患者,在手术前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进手术室行阑尾切除术。但在行硬膜外麻醉穿刺的过程中,不慎刺伤脊神经,立即停止及取消各项手术预程,并将患者送回病房。经积极治疗及护理,患者康复出院。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9岁,退休工人。因“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再次入住我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体重88kg,入院检查:T 36℃,P 68次/min,R 17次/min,BP 180/100mmHg,入住后经抗炎、对症、支持,降血压等治疗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拟定手术日期,手术签字,充分的术前准备后进手术室实施手术治疗。但在行硬膜外麻醉时,由于患者皮下脂肪较肥厚,穿刺间隙不明显,给麻醉穿刺定位及进针深度带来了困难,最后麻醉师根据椎体标记在T11~12椎体之间定为穿刺点。当18号硬膜外针刺入,在硬膜外腔处有落空感,再进针少许时,患者顿感下腹剧痛,在侧腹股沟处有触电感,右侧足背尺侧麻木,双下肢活动受限;另外,硬膜外针管内有脑脊液滴出,清亮无血性。给予立即退针,去枕平卧,静滴高糖、地塞米松、能量合剂等,并停止各项手术预程,然后将患者送回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2 护理措施

 (1)积极建立维持系统,持续输液,低流量给氧,导尿并保留尿管,严密观察BP、P、R情况,确保生命体征的平稳。(2)去枕平卧24h,之后卧位休息2周。注意翻身时动作要轻而稳,躯干成一水平线,保持四肢的功能位置;防止局部长期受压,给予局部按摩,预防褥疮的发生,适当轻拍其背体位排痰,雾化吸入,静推沐舒坦,以稀释减少痰液,防止坠积性肺炎。(3)泌尿系护理。给予足够的营养,补充液体,维持尿量在1500ml以上。每日行膀胱冲洗,每周更换尿管1次,定时开放尿管,训练膀胱自主功能。注意会阴部的护理。(4)植物神经紊乱的护理。患者时有出现血压升高,头痛,过度出汗,心动过缓,伴有焦虑症状。应尽快找出并消除各种诱因,检查膀胱是否充盈、尿管是否通畅、直肠内有无过量粪便充填、有无压疮及局部感染等,治疗时可给予降血压、心痛定10mg舌下含服等处理。(5)疼痛的护理。医护人员工作态度必须亲切、认真,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帮助患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亦可用去痛片、苯妥英钠镇痛及镇静。(6)排便障碍的护理。神经损伤后,由于排便中枢与高级中枢联系中断,缺乏胃肠反射,肠蠕动减慢,肠内容物水分吸收过多,最后导致排便障碍。可训练患者规律性床上排便习惯,摄入适量水分,食用高纤维素、高容积和高营养饮食,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必要时用缓泻剂或灌肠。(7)骨质疏松的预防。由于年龄的增加,妇女绝经后骨组织的生理变化及运动功能长期减弱,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遵医嘱应用钙制剂、雌激素和孕激素等药物治疗。(8)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造成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脊神经损伤后下肢肌肉运动功能降低或缺乏以及丧失交感神经支配而血管舒张和静脉系统血液滞缓等。可适当抬高下肢,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或肝素等抗凝治疗。(9)心理疗法。患者及其家属系低保人群,由于长期的病痛折磨,经常往返医院的治疗费用,经济支多入少,而此次麻醉意外,手术未做成,还留下后遗症,故更令患者及家属焦虑急躁,甚至有过激行为,因此,我们积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应对发生的状况,并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耐心细致地安慰、解释,打开其“心结”,放弃前嫌,安心接受治疗,并通过如下措施加强心理护理:①从病员的细微心理情绪变化中发现其消极和积极因素,用疏导、启发、说服、解释、鼓励、对比等实事求是的方法,帮助排除病态心理,提高信心,增强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②从“学”字上求速效。让患者在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中求速效,参加工娱劳动。它是重新培养患者的劳动勇气,恢复劳动技能,提高生活乐趣的重要康复过程。③从“乐”字中求新意。娱乐治疗(如录音机、电视)有利于解除伤者的消极心理,增强康复信心,修身养性,提高康复效果。④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舒适、安静、温暖而和谐的康复环境,避免外界的各种不良刺激,减少不必要的情绪波动,有利于患者心情舒畅和心理状态上的平稳。

 3 康复护理

 31 早期康复 卧床休息,在急性不稳定期,即伤后2~4周内,进行翻身训练。向左翻转成半卧位,扭转身体呈俯卧位,头偏向一侧,两手抱腰再向右移位;每日2次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急性不稳定期在伤后4~8周内,可进行肌力训练,在保持脊柱稳定的原则下,所有能主动运动的肌肉都应当运动,以防急性期发生肌萎缩及肌力下降;起坐训练,顺序为靠坐→扶坐→自坐→床边坐;能坐起20min进而可坐立进餐,注意防止歪倒及起立性低血压;坐位练习,首先屈髋,伸膝坐位,然后躯干向前、后、左、右倾斜,再坐位平衡练习、撑起动作练习。

 32 中后期康复 2~3个月以后,在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肌力、平衡等体能训练,并根据康复目标进行轮椅训练、步行训练等,并做好出院后的康复指导工作,如坚持训练、安全措施、个人清洁卫生、营养的摄取、社会活动的参与等。

 4 体会

 在硬膜外麻醉穿刺误伤脊神经1例中,患者因病而收治,不但未做成阑尾切除术,还承受心身伤害的痛苦。故我们在做好常规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早期康复锻炼的同时,还应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谅解及支持,积极配合我们完成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因而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下肢及躯干功能恢复良好,但下肢仍有部分麻木,已嘱出院后坚持训练,患者在住院治疗75天后得以康复出院。另外,它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增强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病人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麻醉科主任吴镜湘

本文根据吴镜湘主任报告整理 

导语:

“心电图、血压、氧饱和度,是手术及临床用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最重要的三大指标,这三者缺一不可。但是,会不会出现盲点呢?”   

正文:

脑组织重量占人身体总重的2%左右,而氧耗量则占到机体氧耗量的20%左右。假如大脑缺氧10秒钟,人就会失去意识,缺氧4-6分钟就有可能造成脑的死亡。临床上将脑死亡作为判定病患死亡的通用标准。

越高级的神经系统越靠近大脑皮层,耐受缺氧缺血的时间就越短,大脑皮层耐受时间只有4-6分钟。比较低级的中枢比如交感神经节,则可以耐受60分钟的缺血缺氧。因此,对大脑氧供和氧耗的监测非常重要。心电图、血压、氧饱和度,被认为是手术及临床用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最重要的三大指标,这三者缺一不可。但是,对于大脑而言会不会出现监测盲点呢?

近红外光谱监测技术

大脑表层组织含有75%静脉血,20%动脉血,5%的毛细血管,这与手指上大部分为动脉血不同。因此,指脉氧并不能反映脑氧的情况。临床上,病人因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但是在监测过程中却发现指脉氧饱和度监测值正常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急切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来及时、便捷的监测大脑氧供,这对医护做出正确的处理非常重要。

临床上检测脑血氧饱和度多通过在颈动脉和颈静脉埋置导管,不定期采集颅内血样,然后将血样放置于血气分析仪内进行检测。这种方式往往只能在某些时间点进行数据采集,监测时受环境制约较大,不能作为监护手段进行脑氧实时监测。

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这一现象得到了相应地解决。根据广义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利用近红外光可以实现在人体、脑、骨骼肌等组织血氧浓度的无创伤测量,对组织在不同环境下的组织氧耗量、血流供应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基于此,利用波长在 700~1000nm的近红外光,通过大脑组织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对近红外光的吸收不同进而精确计算出脑血氧饱和度。从而实现局部脑组织血氧的无创、实时、精准监测。

麻醉过程中的脑氧耗

 脑血氧饱和度反映的是脑组织氧供和氧消耗的平衡。手术临床过程当中,疼痛的刺激,开刀、手术切口等多种情况都可增加大脑的氧耗。患者体温高,机体代谢会增加,也会相应增加大脑的氧耗。另外,感染也会增加机体消耗,例如新冠肺炎的病人。脑组织的损伤,神经功能调节的紊乱都有可能增加脑组织的耗氧量。

  脑组织的耗氧量增加但是供血不能及时跟上,再由于手术过程中失血,麻醉的原因血管扩张,血压降低……这些个矛盾综合在一起就会造成脑组织的缺氧。 

临床上脑血氧的阈值判断

术中通常用监测脉搏血氧和混合静脉血氧这两种方式来了解全身氧供状况。脉搏血氧可以在指端直接测得,混合静脉血氧监测时需要从患者的颈部插入一根导管到右心房,通过右心房再到右心室,再从右心室一直插到肺动脉,抽取肺动脉中的血液进行检测,才能够测得混合静脉血的氧饱和度。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反映的是全身氧供与氧需之间的平衡,可判断组织的灌注和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值为75%,降低则提示氧需要量超过氧供应量,氧输送下降和组织氧需增加。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80%,提示氧供应量增加,组织氧需下降,或组织利用氧降低。

但这两种方式通常并不能直接反映脑血氧状况,无创脑血氧监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监测手段,可以随时监测病人局部脑组织的含氧状况。虽然至今为止,医学界对脑血氧阈值尚无定论,但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脑血氧值的绝对和相对变化这两方面来判断患者氧供是否平衡。

绝对变化是指,脑血氧值低于到50%,可以视为异常,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时作出相应处理。相对变化是指病人脑血氧值偏离基线值20%。临床医生还需要关注病人清醒时、麻醉时、术中出血量较多时等不同过程中,病人脑血氧的变化,综合判断。

患者围术期脑缺血缺氧  

据相关数据显示,手术过程中脑缺氧发生率高居不下,其中主动脉弓术中脑缺氧为73%,心脏手术为60%;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为25%;俯卧位脊柱手术为36%;胸科手术为56%;开颅手术为18%;腹部手术为26%;沙滩椅位肩关节手术为80%。

与此密切相关的围术期卒中发生率为:冠脉搭桥术发生围术期脑卒中,62%是由栓塞引起的脑缺血梗死,出血性脑卒中约占1%。在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中,由于脑血管血栓形成引起的脑卒中占68%,颅内出血引起的脑卒中占5%。非心脏手术,由于栓塞引起脑卒中为34%,出血性脑卒中为4%。据相关资料显示围术期脑卒中的发生与高死亡率、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应该引起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的关注。

脑血氧监测相关文献及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出版《临床麻醉监测指南》中提示:脑氧饱和度监测作为常用的脑灌注监测之一,在rSO2绝对值或相对值降低时采取改善脑氧含量的措施,能够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日本心血管麻醉医师学会报告:《心血管麻醉中近红外光谱脑血氧监测应用指南(2019)》中指出: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脑低灌注有助于降低可预防性脑损伤的风险。正确认识和合理实施NIRS脑血氧监测对预防心血管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神经损伤是必不可少的。在日本,应用NIRS脑血氧饱和度监测已得到广泛认可:84%的心脏和主动脉手术的科室使用NIRS脑血氧监测;90%以上的心脏和主动脉手术认为这种监测方式有效;64%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使用NIRS脑血氧监测,并且认为采用这种监测方式有效。《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脑健康多学科专家共识(一)》指出:联合无创脑氧饱和度监测实施个体化脑功能保护策略。

脑血氧监测在麻醉科的应用

1)胸科手术

 脑部的血流经颈动脉回到上腔静脉再进入到心脏,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胸科手术中如病患肿瘤较大压迫上腔静脉,需重新疏通上腔静脉;又如患者近期发生脑梗,但需立即手术。以上两种情况风险都是非常高,及时进行脑氧监护对患者有很大帮助。

2)心脏手术

脑血氧监测手段还特别适合于一种独特的心脏手术。在手术中需要让心脏停下来不跳,然后再去做这个手术,所以必须要有脑氧饱和度的监测设备,才能反映术中大脑是不是缺氧。比较典型的手术有:颈动脉剥脱手术和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手术。

 有研究提示,在主动脉弓手术中监测脑血氧饱和度对于确定选择性脑灌注导管的正确位置具有价值。主动脉弓其结构特殊,形状像弓,主动脉弓发出的三根血管,分别是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临床医生称为“三根毛”。三根毛的血流其中两根供应大脑,中间的一个为颈总动脉供应左侧的大脑半球组织,右边为无名动脉,无名动脉上边有一支是供应右侧的大脑。

主动脉有病变,三根毛被堵塞或者手术中要修复三根毛的区域,大脑血供被中断,此时进行脑血氧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寻找动脉插管地点,进行血流的灌注,并及时掌握血流灌注情况。

3)DHCA

  深低温停循环,是一种降低机体尤其是大脑耗氧的措施。即建立体外循环后,将机体的中心温度降低至18~20℃,然后停止体外循环;完成心脏和大血管手术后,再重新恢复体外循环,将体温恢复;最后停止体外循环。可用于婴幼儿复杂心脏畸形的矫治和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手术。手术期间,其他监护手段均无效,要监测大脑只有脑氧饱和度和脑电图,两者结合使用对临床医生非常有帮助。

4)沙滩椅位肩关节镜手术

研究发现沙滩椅位肩关节镜患者在全麻状态下,其血氧饱和度可因体位改变而发生改变,同时,在进行诱导性低血压后,血氧饱和度可降低10%。在术中需要诱导性低血压,以保证减少术中出血量,但在降压过程中,需严密监测心电图、心率等循环指标,禁止盲目追求降压程度而忽视组织的血液灌流量。因此,术中动态监测脑血流量及脑血氧饱和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时有效地纠正脑血流量不足及脑供氧不足,可减少术后患者血压、血氧的波动幅度。可有效缓解因诱发低血压对患者脑功能的损害,减小手术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沙滩椅位肩关节镜术中,血管打开后,防止空气通过血管进入大脑而形成栓塞,进行脑血氧监测非常必要。

5)无线式脑血氧监测设计 

现有的床旁脑血氧监护设备,往往应用场景受到诸多限制。无线脑血氧监测设计,尤其是头带的设计,是一个破局式的创新。中科搏锐研发团队潜心研发了无线监测模块,使病患在转运过程中以及高压氧舱、康复等特殊环境下脑血氧饱和度仍能得以正常监测。

而无线式脑血氧监测头带应用可拓展至移动端且不受网络限制。监测者开启微信小程序或APP后,即可在移动端查看实时脑血氧饱和度值,并根据数值变化及时作出相应处理。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报告的分析与分享、数据的统计与导出,为医护诊疗提供可靠依据。据中科搏锐研发人员透露,在网络状况差甚至于无网络的环境下,仍可完成监测。

1防止关节挛缩

躯干和肢体的正确体位,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和褥疮。

2预防肌肉萎缩的训练

神经损伤的病人可运用工作肌群完成平时不能做的活动代偿丧失功能的肌群。选择性牵拉特定肌群,对神经损伤病人完成功能性作业是重要的。

3手功能训练

四肢瘫病人大部分时间应训练手功能。运用指屈肌缩短来发展功能性的肌键固定术抓握。

4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

具有不同程度躯干和上肢障碍的四肢瘫患者,训练日常生活活动尤为重要,自理活动如吃饭梳洗上肢穿衣,病人在床上进行 移动,并逐渐过渡到从床上移动到轮椅上,大多数截瘫病人可独立完成。

马尾神经损伤了一定不要灰心,在治疗恢复过程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恢复治疗。病情轻重程度不同,恢复时间也不同,因人而异。但是只要心态积极,有信心,有毅力,恢复只是时间的问题。在锻炼中应该也要注意量力而行,举几个要点:

1量力而行

因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症状、体征、影像表现及身体素质各不相同,适合的锻炼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坚持做小燕飞慢慢康复,有的人做后症状立即加重,所以不可盲目照搬其它患者的锻炼方法和锻炼量。

2循序渐进

有的患者因康复心切,锻炼伊始就做上百个小燕飞,甚至更多,这是万万不可取的。锻炼时间、锻炼量都应逐步增加,动作幅度也应由小到大。建议患者刚开始锻炼时强度、难度小一些,要循序渐进,留心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进行调整一一或 减少锻炼时间(量),或降低动作难度,或延后锻炼,或放弃该项锻炼。

3持之以恒

一滴水能有多大能量但水滴可以石穿。故锻炼不可急功近利贪多求快,亦不可一蹴而就。建议患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后,保持一个科学合理的量坚持锻炼。有的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或消失,便立即恢复工作,导致病情出现反复。建议有条件者休养巩固一段时间再恢复工作,实在无条件者刚恢复工作时尽量不要劳累。

注意哪些:如果手术方式选择不对,就会破坏到脊柱的稳定性,以至于影响日后的生活及自理能力。如果主治医生对这样的手术不熟练,动作非常的粗暴,不知道先解剖哪一个后解剖哪一个,就有可能损伤到马尾神经,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马尾神经受损后,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适的反应,比如肛门会阴部及下肢烧灼感,严重的会大小便障碍,马尾神经损伤是恢复的比较慢的一种疾病,不能着急的。术后的患者不能着凉,不要干重体力活,以免加重病情,还有多吃些增加骨骼钙质的食物,适当的做一些比较柔和的运动是可以的。

马尾压迫神经的自我锻炼方法

可以自己或者请家人帮助做下肢的一个运动的一个康复,预防肌肉的萎缩或关节的挛缩。比如自己能动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抬腿、勾脚等动作。

轻度的可以自己做,如果是外伤等引起的急性期则需要手术治疗。

在急性期后和恢复期有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针对每个躯体的疾病不同,康复治疗的方法都不一样的。

比如急性期过后我们患侧用上了一些石膏,等急性期用的石膏干后,我们就可以坚持每一天做一些背肌的训练,躺一些稍微硬一点的床。局部疼痛减轻时,可以做一些腰背的训练,比如说仰卧位的挺胸、桥式动作、俯卧位的一个小燕飞的动作等,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具体情况,康复治疗的方法都不一样,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自我锻炼的恢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马尾神经由于压迫原因不同,会采取不同的自我疗法。常见由腰椎病变引起,可以进行多种自我疗法,如做背肌训练、硬板床,局部疼痛减轻时做腰背训练,如仰卧位挺胸动作、桥式动作、俯卧位的小燕飞动作。

在恢复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正确的睡姿,如睡稍硬一点的床,要采取垫高小腿,屈膝仰卧位以减少脊柱的压力,可以仰卧位采取直腿高腿的动作,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有便秘等障碍的患者需要调整饮食、防止便秘。不宜穿高跟鞋,规律运动进行腰背肌锻炼,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等。

可以用腰围护腰并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姿势和应例的习惯。避免久坐、久站和久行,站立式背要挺直,行走时尽量抬头挺胸,避免弯腰驼背,坐位保持上半身挺直,腰背平直,不能前驱,不要做太软的沙发等。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病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随有意识障碍且发病持续24h或以上。它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三大杀手。幸存者中3/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率在40%以上。我科对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进行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同时,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对减少致残,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脑卒中偏瘫患者158例,男82例,女76例,年龄42~88岁,平均62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72例,脑血栓形成34例,脑栓塞52例;死亡28例(占177%),治愈38例,出院时遗有肢体瘫痪的49例。

 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有计划、有步骤的康复护理,未发生护理不当所致的护理并发症,大部分患者都能生活自理。可见及早、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对改变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尽限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极大的意义。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患者起病急、重,且有肢体功能障碍,神志清醒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表现出抑郁和悲观。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对患者很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措施有:(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热情接待患者,并全面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多与其交流,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对需开颅手术患者,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方法及手术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并予以心理安慰与支持。(2)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特别是配偶,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倾心交谈,参与患者日常生活的安排。探视时间鼓励探视,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

 22急性期康复护理可以开始于发病后的24~48h,如是血栓塞脑卒中,病情稳定即可着手。此期配合临床治疗,可以减少继发性神经损伤,同时为下步的训练做好准备。具体有以下几点:(1)良姿的摆放是早期偏瘫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萎缩最有效的方法。患者卧于硬质床上,保证正确的卧床姿势,且经常更换体位,仰卧位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跃,可以加重挛缩模式[2],同时,由于患侧骨盆后旋,下肢外旋易致骶尾、足跟及外踝的压疮,因此应防止过度的体位。而俯卧位是预防髋部屈考试,大收集整理曲和腰部屈曲造成挛缩的卧姿,但应防窒息的发生。实际工作中也不主张在手心用毛巾卷等实物以对抗手指的屈肌痉挛,亦不主张足底放置硬物来避免足跖屈畸形,因为这样会加重痉挛。(2)挛缩的预防。有规律地运动瘫痪的关节,每日3~4次,每次每个动作10次左右,活动顺序由上而下,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运动,直到主动运动恢复。(3)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以减少肿胀,亦是对患肢的感觉刺激。对肌张力高的肌群采取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予以擦摩和揉捏。

 23恢复期护理一般病后1~3周(脑出血2~3周,脑血栓1周左右)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便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功能,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各期护理措施包括:(1)软瘫期: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助运动,逐步恢复到主动运动。注意用力平缓,尽量达到幅度,用力以引起紧张和轻度疼痛为度。配合针灸理疗和面部热疗,每日1次,每次30min(2)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出现。(3)改善期:评估患者的瘫痪情况,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对患者制定运动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可以尽早进行坐位的训练,从半坐位开始,然后从仰卧到床边坐位,最后坐到椅子或到轮椅上,并达到三级平衡。继之进行站立步行的训练,让其在平地、阶梯、斜坡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态训练,并指导其使用辅助器的方法以协助训练,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手的功能基本上是最后恢复的,有的终生都难以恢复,应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如拍球、投球、写字等的训练。训练中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勿因训练过度而致脑卒中再发,同时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予以鼓励,树立其恢复功能的信心。自立训练亦是此期重要内容,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洗漱、穿衣、进食等活动,恢复其生活的信心。

 24后遗症护理有一部分患者会遗留下痉挛、肌力减退、挛缩畸形、甚至软瘫的后遗症,仍应继续训练,利用残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和肌肉萎缩,并尽可能改变环境以适应残疾。

 3讨论

 脑卒中引起偏瘫属脑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本质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使运动失去神经中枢的控制,从而使原始的被抑制的皮层以下的中枢的运动反射释放,引起运动模式的异常[3]。偏瘫康复的机制除取决于脑组织和血管病变的恢复过程,还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神经冲动促进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因此是中枢神经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

 偏瘫功能训练原则是抑制异常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加强软弱肌肉的力量训练。功能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同情心和足够的耐心,争取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并争取机会,尽早介入,争取功能限度的恢复。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的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治丰富疗效果,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另外,学习的动机对康复的训练也相当重要,护士应调动患者的主动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264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8
下一篇2023-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