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臀肌挛缩症

关于臀肌挛缩症,第1张

臀肌挛缩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人难免生病,打针吃药是最常用的手段。遇到孩子生病,不少家长认为给孩子吃药不如打针,打针作用快,效果好。反复地打针、肌肉注射药物也会致病,这并非危言耸听。

25岁的小王便遇到了这种情况,小王儿时因多病多次接受臀部肌肉注射,后来逐渐发现姿势和步态异常,下蹲时尤为明显,下蹲时双膝关节不能并拢,两腿必须分开;坐位时不能够翘"二郎腿";仰卧位时,双膝关节分开,站立时两下肢轻度外旋,双足不能完全并拢,呈"外八字",行走蹒跚,尤其快步或跑步时,则呈跳跃状,酷似舞台上那怪模怪样的"卓别林步态"。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告诉小王这是一种病。于是小王来到协和医院骨科就诊,杨述华教授仔细检查后,确诊其所患疾病为臀肌挛缩症,是以苯甲醇作为溶媒肌肉注射的药物不良反应。随后小王住进医院进行了臀肌挛缩松解手术,术后第二天,小王下地活动时发现困扰自己多年的"卓别林步态"消失了,也能够翘"二郎腿"了。手术后两周,小王满意地走出了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主任、湖北省防治臀肌挛缩症专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杨述华教授介绍说,很多患者由于对臀肌挛缩症缺乏了解,意识不到自己走路姿态不好看是患了臀肌挛缩症,没有及时就诊。小孩子如果曾肌肉注射青霉素,且不能顺利地翘二郎腿,就应该及时就医。该病症唯一的根治方法就是手术松解臀肌的挛缩带。手术技术目前已非常成熟,疗效也很确切,但术后需辅助功能锻炼以促进全面康复。

下面,我们谈一谈臀肌挛缩症的一些基本知识:

臀肌挛缩症的发病原因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部位是臀部肌肉,适宜作臀部注射的部位仅限于臀部外上方四分之一的区域,因为这个部位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而且从解剖结构来看,此处深部的肌肉较厚,比较适宜注射用药。

臀肌挛缩症是一种主要由于反复臀部注射药物所致的常见病。据国内某医院调查4248名儿童,发现因反复肌内注射所致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患儿有200名,发病率达47%。

臀肌挛缩症的发病与针刺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药物引起的化学性刺激,尤其是含苯甲醇溶液的药物刺激等,导致无菌性肌纤维坏死,发展为肌肉纤维化及瘢痕挛缩。

苯甲醇临床上多用于局部麻醉和消毒防腐,20世纪后期广泛用作青霉素钾盐的注射溶媒,以减轻注射部位疼痛,这一方法曾在各地医院广泛使用,目前在城市大医院已不再使用,而农村有不少地方仍在使用。卫生部已于二○○五年二月十六日,发出了立即停止使用苯甲醇作为青霉素注射溶媒的通知。专家认为,臀肌挛缩症属药物不良反应,与医疗条件(含消毒、设施等)无直接关系。

臀肌挛缩症的临床表现

患儿最初感到蹲、跑、跳困难,走路呈跛行。若进一步检查可发现,患儿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受限;双下肢不能完全并拢,轻度外旋;下蹲时双髋呈外展、外旋,双膝不能并拢,呈蛙式位。多数患儿臀部看上去不像正常臀部那样丰满,注射局部肌肉萎缩,皮肤凹陷,有时呈橘皮样,可触及索状囊带。

臀肌挛缩症的防治要点:

1、预防儿童臀肌挛缩症关键在于年轻父母对此病应高度重视。对病儿尽量减少或避免对臀部肌肉注射毒性大、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不应使用苯甲醇稀释的药物。

2、注射方法和部位要正确,剂量要合理,注射速度要缓慢,尽量避免同一部位连续注射。注射后适当进行局部热敷、理疗,以利于药液的吸收,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3、一旦发现臀肌挛缩症应早期手术,彻底切除或松解挛缩的瘢痕组织,绝大部分病儿都能完全康复。

总之,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是近年来发现的主要累及儿童的疾病,是小儿跛行的原因之一。如未及时治疗可能进一步损害双髋关节功能,出现骨盆倾斜和继发性脊柱侧弯等并发症,影响的正常发育。专家呼吁广大基层医务人员能和患者给予充分重视。

异物掉入的话它是局部的,一小快特别明显然,眼睛疲劳的话是瞳孔外面一圈,买点眼药水滴滴有改善的,多睡眠哦。还有刚才我电脑查了下看到维他命a

不用多说,素有"护眼之必需"之称的维他命a,是预防眼干、视力衰退、夜盲症的良方,以胡萝卜及绿、黄的蔬菜及红枣含量最多。

维他命b

维他命b是视觉神经的营养来源之一,维他命b1不足,眼睛容易疲劳;维他命b2不足,容易引起角膜炎。可以多吃些芝麻、大豆、鲜奶、小麦胚芽等食物。

枸杞子

枸杞子清肝明目的疗效大家早已知道,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他命a、b1、b2、c,钙、铁等,是健康眼睛的必需营养。

枸杞子的三种食疗配方:

1

枸杞子+米:煮成粥后,加入一点白糖,能够治疗视力模糊及流泪的现象。

2

枸杞子+菊花:用热水冲泡饮用,能使眼睛轻松、明亮。

3

枸杞子+猪肝:煲汤具有清热、消除眼涩、消除因熬夜出现的黑眼圈。

决明子具有清肝明目及润肠的功效,能改善眼睛肿痛、红赤多泪,防止视力减弱。

还要学会睡觉

你知道吗睡觉前喝什么水和睡眠的姿势都会影响你的眼睛状况。

1

睡觉前不能喝过多的水,否则频繁起夜是一方面,还会引起眼泡明显的浮肿;另外,咖啡和茶,会让体内水分迅速挥发,眼睛也因而更容易干涩。

2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眼睛疲倦的最佳方法,不过要注意睡姿,俯卧和侧睡往往会让眼尾出现皱纹,或出现眼肿现象,恰当的睡姿应该是仰卧而睡。

好多啊,汗,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类型,希望对你有用哦,呵呵呵。自己看了都晕呼呼,那么多那。

乳房是一个体外器官,乳房的组织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有脂肪,乳腺,乳头,乳晕等等一些组织,还有肌肉。对于女孩子乳房的乳晕,真的是有说不完的误解了。尤其是很多人都非常在意自己乳晕的颜色,乳晕颜色的深浅和什么有关?女生乳晕颜色深是怎么回事?

1、乳晕颜色深的原因

乳头就是位于咪咪顶点的突起物,而围绕乳头四周皮肤色素沉着较深的环形区就是乳晕。

乳晕的直径约3~4cm,色泽各异,青春期呈玫瑰红色,妊娠期、哺乳期色素沉着加深,呈深褐色。怀对于不同的女性个体,乳晕的大小和色泽都有较大差异。

对于不同的女性个体,乳晕的大小和色泽都有较大差异。通常肤色白晰者趋于粉红色,而肤色较深者趋于棕色;如果是黑人,那样的黝黑肤色则乳晕就趋于深棕色或黑色。

乳晕部皮肤有毛发和腺体。腺体有汗腺、皮脂腺及乳腺。其皮脂腺又称乳晕腺,是乳晕上一些明显的小突起,较大而表浅,用来分泌油脂、保护娇嫩的乳头和乳晕。分泌物具有保护皮肤、润滑乳头及婴儿口唇的作用。

生理性变化:

1、女子妊娠后,从早孕开始,乳头、乳晕的颜色就可以加深,从淡红色逐变为深褐色,这种变化主要由于妊娠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所致,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

2、有的女性(多在30岁--45岁),在没有妊娠的情况下,乳头、乳晕的颜色也慢慢加深,从粉褐色变为深褐色,如果作乳房检查可以没有发现任何病变,但这种颜色的变化提示了该女性此时有“一过性”的体内雌激素增高,或许过一段时间,由于自身调节,雌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乳头、乳晕颜色亦恢复正常,这仍属正常的生理变化。

病理性变化:

1、乳头、乳晕颜色加深后,并伴有双乳头和乳晕周围奇痒,乳房体检时可发现双侧或单侧乳房内有增生性病变或囊性增生病变。乳头、乳晕颜色加深提示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作为靶器官乳房发生病变,是符合发病规律的。

2、乳头、乳晕单纯性颜色加深,成为深褐色或黑褐色,甚至还可发现乳晕腺周围有小结节生成,形成突起,此时查乳房时并没有病变。

应该想到病人是否有比较严重的肝病存在?这是因为肝病致肝功能下降,雌激素在肝内得不到正常的灭解,致使乳头、乳晕颜色加深,这同男性严重肝病者出现的“蜘蛛痣”、“朱砂掌”如出一辙。

3、女性卵巢由于患某种良性肿瘤,使卵巢分泌雌激素量增加,可以导致乳头乳晕颜色加深,同时乳晕腺周围可以出现许多小结节。此类病人应尽快就诊于妇科,查明病因,及时治疗。

鉴于此,在乳房检查时,一定要注意乳头、乳晕颜色的变化。需要弄清乳头、乳晕颜色的变化是属于生理性还是病理性,根据变化的特点,作出明确的诊断和积极治疗。

因此,女性应该经常查看乳房的形态是否有变化。可以站在镜前,双手叉腰向右向左慢慢旋转身体查看乳头及乳房是否有凹陷、红肿或皮肤损害,再将双手掌撑在臀部并使劲向下压,同时转动身体,这样会使乳房的轮廓显得清晰。如发现异常变化,需与另一侧进行比较,查看乳房双侧是否对称,如有不对称,就要赶紧去医院问诊了。

2、运动丰胸的方法

1、游泳

除了对肺部有益外,对乳房健美也有帮助。尤其是蝶泳和自由泳,这两种泳姿最易使胸部肌肉强韧,乳房丰满。

2、俯卧撑

俯卧床上,身体放正直,双手支撑身体时收腹挺胸,双臂与床成90°角;卧低时胳膊弯曲,身体不能着床,渐次增加次数。

3、扩胸操

仰卧长凳上,两手拳心相对,持哑铃内收到胸前,然后两臂向两侧外展,动作应轻柔缓和,哑铃向胸前内收时吸气,来回数十次。

4、韵律操

在韵律中舞动上身及手臂,使脊椎大幅度弯曲、伸直,也可使胸肌发达,从而使乳房坚挺饱满。

这些丰胸方法既简单又健康,不过女性朋友们不要试了四五天觉得没有效果就放弃喔,增强自己的毅力,才能拥有健康丰满的胸部。

◆磁石催眠

夜间睡觉时,枕下放块磁铁,有防失眠的奇特效用。

磁疗原理�物理补磁

地球是块大磁石,人类无时无刻不受地磁磁场的作用与影响。地磁同空气、水和阳光一样,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人在磁场作用下,相应形成了人体自身的磁场。据测定,人体的心、肺、大脑、肌肉和神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微磁场。但由于地球环境变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等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自身磁场紊乱。而科学研究发现,利用补磁物理疗法可以预防疾病,起到保健的作用。

用一定强度的磁场施加到人体患处或相关经穴,可以缓解一些病痛,如急性扭挫伤、腰肌劳损、神经性头痛和某些关节炎等,这叫作磁性疗法,简称磁疗

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早就使用了磁石治病,从中医理论上讲,磁石能补肾纳气,潜阳镇惊。磁石质重入肾,能治肾虚喘逆,也能摄纳潜阳,交通心肾从而治疗失眠、惊悸等症。人体通过皮肤、神经、胃肠道、骨关节接受磁场效应,产生一定疗效,但一般疗效短暂,容易伤气,不宜久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应用物质磁性的国家,磁场治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据《史记》记载,西汉初期就曾有人利用磁石来治病,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用磁场治病比较局限,而且发展缓慢。近十余年来,我国磁疗治病发展迅速,在临床应用、实验研究、机理探讨上均取得好的效果。

专家意见:慎重购买

时下,磁疗保健品已为消费者接受。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医学专家提醒人们,磁疗还有误区,使用前最好去征求医生的意见。

据专家介绍,目前市场上具有磁疗保健作用的用品不少,所用的大都是永久性磁铁。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及行业标准,存在着过分夸大疗效的现象,而目前的磁疗概念对许多人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局部磁疗保健用品,如磁石枕、磁性项链具有补肾益精、平肝潜阳、安神益智的作用,适用于肾气亏损,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症状;对作用全身的磁性用品,如磁性被褥、磁性床垫等,具有一定的镇静、降压和调节神经功能的效应。但这类用品磁场强度较大,为地磁的数倍,何况劣质产品为数不少,长期使用必须慎重。如有体虚、神经衰弱患者使用后症状反而加重,甚至出现剧烈头痛、盗汗等症状的,就应停止使用。因此,在使用磁疗保健品前,最好要征求医生的意见。

对于磁疗保健品,专家还提醒,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者,禁止使用;体内存在金属异物,如金属固定针、弹片等,也应少用或不用;孕产妇应尽量不要使用磁性用品,以免对胎儿、婴儿的发育有影响。摘编自新华网

消费提示�小心选择

笔者走访了几家医院的理疗科和几大商场的磁疗产品专柜,为想要购买磁疗保健品的读者提供几点实用建议。

几家大医院的理疗科基本都没有市场上销售的各种磁性保健产品。据医生介绍:使用磁场防病保健的确有科学依据,但对于磁性保健品的要求也很高。因为针对人体不同的条件应使用不同强度的磁场,但这个强度很难掌握。

另外,磁性保健品和个人生活习惯和人体行为密切相关,不是所有人使用都能感到舒适,因此选购需考虑周全。笔者在翠微大厦遇到一位女士,前一天买了一个磁疗枕,当晚使用时感到枕头太高,不舒服,于是来退货,但售货员和经理都强调没有质量问题概不退货,该女士感到十分为难。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三思而后买”还是有必要的。

一般在购买磁性保健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有合法手续、有专利的产品,说明经过了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

二是应购买配套产品,因为产品出厂时,厂家对磁场大小、极性、最大磁效益及安全性都是有严格要求的,不是随意组合的。

三是在材料上尽量选择稀土材料的合金磁,因为其稳定性较好,不易退磁。

四是选择品牌产品。文匀

磁疗产品:品种多样

磁疗保健品根据种类分为静态磁疗和动态磁疗。静态磁疗器械常见的有磁疗耳环、磁疗项链、磁疗眼镜、磁疗背心、磁疗内裤、磁疗鞋、磁疗健身球、磁疗枕头、磁疗护膝、磁疗裤子、磁疗腰带、磁疗水杯以及比较灵活的磁片等。动态磁疗是指磁疗器械产生旋转磁场,从而达到治病目的,如场效应治疗仪等。

目前市场上的磁疗用品中大都含有磁石,其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同时含有锰、镁、铝等金属,能形成大量的磁场。优质产品还能产生良好的聚磁效果,使某些物质磁化。比如对水磁化后,硬度可以得到下降变成偏软性的水,含氧量得以增加,对有机物的溶解度增大,从而有助于消化吸收

睡姿是否很大程度影响健康?如果是如何有效矫正睡姿?提到睡姿,俯卧、侧卧、仰卧是睡觉常见的姿势之一。根据调查显示,有5%的人选择俯卧,35%的人选择侧卧,60%的人选择仰卧。大多数人在整晚的睡眠中,一般会转换睡姿二十多次,舒适的枕头以及床垫能够有效减少翻身次数,从而提高睡眠质量。一最佳睡眠姿势在上述的调查中,仅有5%的人选择俯卧,说明这是睡眠体验最差的姿势。俯卧不仅会增加胸腔的压力,导致呼吸困难,还会加大脊柱关节后部的压力,不利于健康。对于身体无恙的人来说,建议以侧卧为主,就像题主附上的第一张图。医学研究发现:侧睡可以让淋巴更好地分解“β-淀粉样蛋白”等有害物质,从而预防大脑退化。当然,长时间保证一个姿势,不仅难以解除疲劳,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不适,因此建议侧卧与仰卧交替,但以侧卧位主。其中,侧卧睡姿以双腿弯屈朝右侧卧最合适,这样可使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肌肉组织休息、充分消除一天的疲劳。之所以建议右侧卧是因为心脏在胸腔中偏左的位置,右侧睡可减轻晚间心脏负荷。此外,肝脏位于右上腹部,右侧卧时它处于低位,供血量充足,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及药物的毒性降解,充足的供血量也保证了肝组织本身的健康。以侧卧为主,交替仰卧的睡姿,也非常适合颈椎不适或腰间盘突出的人群。对他们来说,保持自然的人体骨骼自然曲度十分重要,能减少神经压迫等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用枕不当也会加重颈椎病的情况,合适的枕垫高度分别是:仰卧头枕654±063cm,仰卧项枕1123±108cm,侧卧位脸侧枕1510±167cm,其中尤以符合颈项生理曲线的仰卧位项枕最佳。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人群来说,仰卧可以让他们全身的肌肉放松,使腰椎间隙压力显著降低,从而减轻椎间盘后突的症状,降低髂腰部肌肉及坐骨神经的张力。如果你有其他的身体不适,可以相应调整睡姿以减少生理病痛对睡眠的影响,从而提高睡眠质量,增强抵抗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病情的严重程度。二侧卧睡姿当床垫软硬合适时,侧卧睡姿有利于脊柱保持生理性弯曲,这个睡姿对于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冠心病等患者来说,更为合适。1胃病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动力不足,有胃胀、胃痛、胀气、打嗝等消化功能障碍的人,建议右侧卧。若是出现胃溃疡、胃食管返流的患者,左侧卧更合适,这样可以减少胃酸反流的情况。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障碍中,有一种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疾病,常表现为打鼾,严重者会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呼吸不畅的情况,导致反复觉醒,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对于这类人群,建议侧卧。因为仰卧会使舌根下坠,影响呼吸,加重打鼾的情况。3冠心病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出现心绞痛的问题,甚至有猝死的可能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平躺时向心脏回流的静脉血液增加,心脏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倾斜10至15度的倾斜床,头侧比脚侧高,这个躯体角度下,可减少下腔静脉回流的血液量,利于心脏休息,减少心脏压力。三仰卧睡姿根据上述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在睡觉时喜欢仰卧。这个姿势主要以臀、背部接触床垫,而腰部获得的支持很少,容易引起背部酸痛疲劳。但其优势在于体重分布的接触面积较大,有较好的稳定性,更适合肥胖、干眼症的人群。1肥胖体重较重的人群选择仰卧可以使身体重量大部分分担至背阔肌,可使晚间睡眠稳定,而侧卧会使脏器受到长时间压迫,影响健康。2干眼症干眼症是目前常见眼科疾病之一,占眼科疾病的10%,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干涩、疲劳、异物感,其他症状包括胀痛、畏光、眼红等。近来国外一项医学实验发现,仰卧睡姿有助于缓解干眼症状。3脑血栓脑血栓大部分时候都发生于睡眠过程中,因为睡眠时,脑灌流降低,可能会导致血液粘稠,因此,对于脑血栓患者来说,最佳睡姿是仰卧。想要睡个好觉,姿势没选对也是白搭。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更适合的姿势喔!如果因为身体疾病,生理疼痛,导致睡眠问题,可以通过睡前的冥想练习从根本上缓解疼痛的感受。

注射因素  多数学者认同该病与反复多次的臀部注射有关,肌注后局部形成硬块即为肌纤维炎表现。Lloycl-Roberts和Thomas提出在肌肉注射的患儿病理组织检查中发现注射部位有水肿和出血,这些地方可能发生纤维化,以后疤痕收缩导致挛缩。1968年Williama报道动物实验注射抗生素部位产生炎症反应,以含2%苯甲醇稀释的青霉素注入肌肉的反应最大,为变性坏死,而致纤维化。儿童易感因素  免疫因素。大量儿童接受肌肉注射,但发病者仅为少数。研究发现儿童臀肌挛缩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TS细胞显著低下,导致TH细胞相对亢进;患儿在接受苯甲醇注射后对药物半抗原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不能及时中止,容易引起免疫损伤。同时观察到患儿血清IgG升高、C3降低为此提供间接证据。

人红细胞膜具有受体,该受体是一种糖蛋白,红细胞可通过其膜上的受体的粘附作用而识别、捕捉体内的免疫复合物。循环血中95%的受体位于红细胞膜上,因此人们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主要细胞是红细胞。试验显示臀肌挛缩症患儿红细胞受体活性及红细胞膜免疫复合物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提示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及时有效地粘附和清除药物注射后产生的免疫复合物。

连接切片法显示挛缩臀肌小血管壁内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免疫复合物可造成血管壁损伤,引起血管内凝血导致组织的缺氧状态,进而肌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活化最终引起臀肌纤维化。

疤痕体质

遗传因素。

国外报道1例患儿为双侧三角肌挛缩和臀肌挛缩,而其母也有双侧三角肌挛缩,单纯用肌注无法解释,可认为与遗传有关。外伤、感染等因素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并发症。国内曾报道数例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开放复位、Salter截骨术后3~4月发现臀肌挛缩。

臀肌筋膜间室综合征后遗症

臀部感染

病理变化肉眼观察  外观可见患儿臀部有凹陷、肿块或束状带,术中可见红色的肌肉纤维被灰白色的纤维组织所替代,股骨大粗隆上更为明显,增厚之筋膜挛缩,深入臀大肌、臀中肌部分肌纤维,成灰**,可夹杂于正常肌纤维中,严重者较少有正常肌纤维。臀大肌外上部分可见有纤维挛缩带,宽度不一致,一般为2~7厘米,累及臀大肌全层,色泽苍白 ,无弹性,为腱样组织。镜检  大部分挛缩臀肌可见肌细胞萎缩,多为局灶性或肌束外围性,越接近纤维化部位萎缩越明显。肌细胞横纹消失,核皱缩溶解,部分形成均质无结构物质。肌细胞间及肌束间纤维间隔增大,形成纤维束,其内可见许多成纤维细胞。肌间血管数目减少,管壁增厚,管腔小而不规则,有的闭塞,管周可见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分型临床外观不同  根据临床外观不同分为:

①肿块型:臀部可及节结状硬块;

②膜型:臀肌筋膜成片状挛缩;

③束带型:臀肌筋膜成束状挛缩。涉及的肌肉  根据涉及的肌肉可分为:

①单纯臀大肌挛缩型;

②单纯臀中肌挛缩型;

③臀大肌、臀中肌复合挛缩型(包括臀小肌挛缩)。

临床表现  本病常为双侧性,单侧少见,亦有报道男多于女。髋关节功能障碍  患者髋关节内旋内收活动受限。站立时下肢外旋位,不能完全靠拢。行走常有外八、摇摆步态,快步呈跳跃状态。坐下时双腿不能并拢,双髋分开蛙式位,一侧大腿难以搁在另一侧大腿上(交腿试验)。下蹲活动时轻者蹲时双膝先分开,然后下蹲后再并拢(划圈征)。重者只能在外展、外旋位下蹲,蹲下时双髋关节呈外展、外旋姿势,双膝不能靠拢,足跟不着地,呈蛙式样。

体检可发现臀部外上部有皮肤凹陷,髋内收时凹陷更明显,臀部可及紧缩感,下肢呈外展外旋位,髋内收、内旋受限,下肢中立位屈髋活动受限,必须患髋外展、外旋,使患侧髋向外划一半圆形方能再回入原矢状面完全屈曲。股骨大粗隆弹跳感。Ober征阳性。骨盆变型  病程长程度重者可有髋臼底凸向盆腔,形成Otto氏骨盆。臀中小肌挛缩的患儿有大转子骨骺肥大。双侧不对称性臀肌挛缩患儿可有骨盆倾斜及继发性腰段脊柱侧凸。严重侧髂前上棘较轻侧低,重侧脐踝距离长于轻侧,而两侧大转子到踝部距离相等。辅助检查  X线表现多报道为正常。房论光、韩镜明对挛缩患儿X线研究发现CE角增大(X=3662),颈干角增大(X=153),股骨头指数下降(X=044)。术后随访时早期手术有助于以上继发性改变的恢复。刘瑞林对臀肌挛缩患者术前行CT断层扫描显示早期炎症病变可见密度减低区,晚期随着病情的发展累计多组肌束,肌纤维为结缔组织替代,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密度增高,肌筋膜间隙增宽,最后形成瘢痕时呈索条影。扫描可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臀肌挛缩分度Fernandez分度法  按屈髋90°外层挛缩角分度:轻度:<15°;中度:15°~30°;重度:>3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5医院松江分院采用以下标准进行分度 臀肌挛缩临床评分内容

既往史:有多次反复的臀肌注射史1分

症状:步态异常(八字、摇摆步态)1分

不能翘二郎腿1分

双膝并拢、下蹲受限1分

体征:屈髋受限或屈髋90°双膝分开1分

Ober征阳性1分

双膝划圈征或髋部弹响1分

骨盆畸形或肢体假性不等长1分

X线片:髋臼指数减少1分

股骨颈干角增大1分 

根据评分进行臀肌挛缩分度:轻度:3~4分;中度:5~7分;重度:8~10分。

手术治疗局部解剖  臀大肌肌纤维从内上斜向外下,其上半部纤维延伸入髂胫束,下半部浅层也延伸髂胫束,深层纤维止于肌骨臀肌粗线,其近侧缘与髂胫束相连。股骨大转子内后方即臀大肌上半部纤维延伸入髂胫束深层存在一个与股骨纵轴平行的间隙,可作为松解标志。术时只要切开臀大肌近侧缘和髂胫束相连处即可显露,坐骨神经在其深部偏内筋膜下。在其浅面进行臀大肌松解较安全简便。手术方式  可简单分为以下几种:

①臀肌挛缩带切除术:该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易损伤坐骨神经,术后残留空腔,松解不彻底,尤其重型病例,臀大肌挛缩带范围大,在切除内侧挛缩带时因担心损伤坐骨神经而切除不彻底,影响疗效。故现已少用。

②臀肌挛缩带切断术:手术简单,创伤小。对重型病例因大粗隆臀大肌腱板紧张部分未松解,疗效常不满意。

③臀肌挛缩带切断术加臀大肌止点松解术:采用关节镜下两切口手术,能够暴露阔筋膜后缘、臀肌挛缩带的下缘及臀大肌腱板的下部,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在术野能够充分解决致病因素,疗效满意。手术治疗方法  以关节镜下松解为例介绍臀肌挛缩手术治疗方法:

①消毒铺单:患者侧卧,按双侧臀部手术消毒铺单。铺好单后患者应能在手术台上左右翻转、屈伸髋关节而不污染手术野。

②麻醉:以氯胺酮基础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

③手术松解:患者侧卧位,手术侧在上,伸直位内收患髋关节,使纤维条索紧张。大部分病例都存在臀肌上半部纤维、臀中肌表面髂胫束及不同程度的阔筋膜张肌前面臀筋膜挛缩,此为本病的主要松解部位。大转子后上1cm,3cm作04cm切口,剥离子创造操作空间。镜下可显露深面挛缩增厚的变性纤维组织。切开臀中肌表面之髂胫束,向后至臀大肌缘,即可清楚的显露股骨大转子内后方的臀大肌-髂胫束下间隙,用射频刀头将挛缩组织逐一松解。按需要向前松解阔筋膜张肌及其浅面臀筋膜。至此大部分病例可达彻底松解。关于臀中小肌挛缩,处理要谨慎。如系肌纤维内部分间隔挛缩者可行挛缩纤维切开。如系多数纤维挛缩者则宜行延长术,以保留髋外展功能,保持髋稳定,避免屈氏步态。

④松解程度:活动范围达到:在内收和内旋各约10°位,髋关节由伸直位屈曲到120°以上 。或者查Ober征时屈髋90°位,髋内收大于30°;伸髋位时髋内收大于10°,极度内收内旋位时作屈髋试验无弹跳可结束手术。

⑤术毕处理:经射频彻底止血,深层挛缩必要时硅胶管引流,皮下组织、皮肤不缝合。术后切口局部纱布垫加压固定24~48小时。术后48小时拔管。

非手术治疗  

微创针刀治疗臀肌挛缩

小针刀由针柄、针体、针刃三部分组成,将中医的针灸针和西医的手术刀,两者取长补短,有机结合的新型医疗器械。外形似针而末端带有刀刃,并将开放性手术变为闭合性手术。 针刀松解臀肌挛缩症,一般2-4个针眼,02毫米,不易感染,没有疤痕。

针刀松解组织粘连、消除硬结条索、减轻组织压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加快水肿吸收、解除血管神经卡压。整体松解,剥离臀部肌肉(包括浅层肌肉、中层肌肉和深层肌肉)的挛缩,严重的还有关节囊的挛缩。针刀可以闭合性切断挛缩带(挛缩的肌肉),和挛缩的关节囊。

术后并发症局部血肿形成  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引流欠佳有关。血肿形成后局部隆起并持续疼痛,易导致感染;血肿压迫可致切口缘皮肤缺血坏死。因而术中应彻底止血,术毕旋转引流,局部加压包扎;术后使用必要的止血药物。发现血肿形成及早处理。感染  与术中无菌原则处理不好及术后血肿形成有关。症状不完全缓解或复发  症状不完全缓解与松解不彻底或软组织紧张有关。复发可为挛缩组织未完全切断而随发育相对变短,或术后未及时行功能锻炼,疤痕重新粘连有关。切口疤痕  尽管术中皮缘对合很好,大部分患儿术后切口处都留有较大疤痕。考虑与其疤痕体质有关。故有人认为应将疤痕体质视为臀肌挛缩综合征的一个表现。臀中肌无力  臀中肌大部切断者术后可出现摇摆步态,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瘢痕组织将臀中肌断端连接,臀中肌无力会最终消失。术中动脉性出血  较少见,但需特别注意。在松解大转子后下方臀大肌筋膜时,很容易碰到来自臀下动脉的小分支,仔细分离可避开,或作结扎处理。不慎切断应可靠地缝扎止血。

术后功能锻炼简介  挛缩松解术后可因臀肌再粘连而复发,故术后采用主动运动及功能锻炼以克服弹响征及蛙腿征、延长残存的挛缩组织、改善肢体不等长障碍,防止浅层阔筋膜张肌髂胫束断端再粘连,

巩固松解效果是很重要的。步骤  术后6小时良好肢位:去枕平卧,用绷带将双膝并拢缠绕,膝下垫软枕,屈髋60°,屈膝30°,固定24小时。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渗血或引流不多时可拔除引流,开始功能锻炼。

术后24~48小时内,协助与指导病人在床上作双下肢的交叉运动,屈曲内收双髋关节,练习起坐,3次/天,30分钟/次。

术后48小时,协助患儿下床走一字步:挺胸抬头双肩水平,双下肢交叉直线行走。3次/天,30分钟/次。

术后3~4天,在走一字步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紧臀外展并膝下蹲练习:双脚并拢,双手平举,

足跟不能离地,腰背部挺直。3次/天,重复运动200次。

术后第7天,在纠正异常步态的基础上,进行腿部锻炼(翘二郎腿),翘腿时端坐于靠背椅上,背部紧贴靠背,一腿过膝,交叉架于另一腿上,左右腿交叉,进行左右摆臀主动伸展运动。3次/天,30分钟/次。上述功能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防止活动过度引起伤口渗血切口裂开。出院前指导  在巩固上述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出院后作膝关节功能锻炼操,其方法:

①坐位,双髋、双膝屈曲,然后双髋再向外分开至最大,并使两脚心在体前相对并拢,双手按压膝关节内侧,双腿尽量内靠拢,还原。重复5次。

②平卧位,一侧患肢髋膝关节屈曲,向内倾倒至最大位,然后再向外倾倒至最大位,还原。左右重复交替5次。

③站立位,两足前后分开,位于前面的膝关节屈曲,后面的膝关节伸直,双手压于前膝关节,身体慢慢向前倾,维持5秒。还原。左右交替重复5次,出院后坚持作6~2月,以下蹲、坐起自如为自理标准。

疗效评估  手术效果除与年龄、病情有关外,与松解得是否彻底密切相关。可用以下指标判断疗效:

臀肌挛缩症病人护理  臀肌挛缩症多发生于儿童,主要是因臀肌长期反复接受药物注射后引起臀肌纤维性挛缩,而造成髋关节功能异常。手术彻底松解和切除挛缩组织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创面大,出血多,术后需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另外术后妥善的体位与适当的功能锻炼也是辅助改善髋关节功能的重要措施。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恐惧;②自理缺陷;③疼痛;④有发生褥疮的可能;⑤潜在并发症--伤口渗血较多;⑥知识缺乏:特殊体位和功能锻炼知识。

一、恐惧

二、自理缺陷

三、疼痛

以上一~三均参照"骨科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四、有发生褥疮的可能

相关因素:

1 手术创面大,臀部局部血液循环受影响。

2 局部受压。

主要表现:骶尾部、肋弓皮肤变红、变暗甚至坏死。

护理目标:病人未出现褥疮。

护理措施:

1 术后4小时后更换体位,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俯卧位时间依病人耐受程度及切口渗血决定:若病人耐受能力强,伤口渗血少则俯卧位时间长;反之则缩短俯卧位时间。一般仰卧位时间2-3小时后更换到俯卧位。

2 俯卧位时,胸前垫枕,预防肋弓处压疮。

3 术后24小时内严格交接班,一旦发现骶尾部变红、变暗,立即俯卧位,尽量避免仰卧位或减少仰卧位时间,以解除局部受压,减少皮肤损害。

重点评价:病人是否有骶尾部褥疮、肋弓处压疮发生。

五、潜在并发症--伤口渗血较多

相关因素:手术创面大,需彻底松解和切除挛缩组织。

主要表现:

1 伤口血性引流量较多。

2 伤口敷料被血液渗湿。

3 严重者脉搏加快、呼吸增快、血压下降。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重点评价:以上各项均参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六、知识缺乏:特殊体位和功能锻炼知识

相关因素:

1 未接受专业知识教育。

2 由于疼痛而害怕锻炼。

主要表现:

1 不能维持特殊体位。

2 不知道功能锻炼方法与程序。

3 拒绝进行功能锻炼。

护理目标:

1 患儿家属了解特殊体位及功能锻炼的意义,并配合维持特殊体位、进行功能锻炼。

2 患儿能配合特殊体位和功能锻炼。

3 患儿体位正确,功能锻炼能循序渐进。

护理措施:

1 向患儿及家属说明采取特殊体位和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功能改善的意义,并嘱其配合维持特殊体位和坚持功能锻炼。

2 术后用绷带将双膝并拢约束,使下肢呈内收位。

3 术日用枕头将双下肢垫起,使髋关节、膝关节呈屈曲位,以减轻疼痛。

4 术后3天:

(1)若疼痛缓解,去除枕头及双膝约束,鼓励患儿坐起,双下肢伸直,双膝并拢。

(2)若伤口无继续出血及血肿,可扶患儿下地行走,避免下支外展外旋步态。

(3)床上被动训练的方法是:①患儿平卧于床上,逐渐屈曲膝关节、髋关节,使屈膝的下肢贴于腹部。②护士一手托住患儿头颈部,一手压住屈曲的膝关节,使患儿由卧位改为蹲位,蹲在床上。

(4)被动训练几天后,开始主动锻炼。其方法是:①患儿下地时,护士牵住其双手使其下蹲。②患儿扶着床栏杆下蹲。③下蹲时足跟要着地,并用双手抱膝。④锻炼时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用力过大致伤口出血时,应暂停锻炼,且卧床休息,以免增加切口感染机会、延缓愈合。

(5)由于患儿对疼痛比成人具有更强烈的恐惧感,且缺乏耐力,故应对每项进步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

5 2周拆线后练习翘"二郎腿",对锻炼尚有困难的患儿可行理疗。一般经1-2个月锻炼后可恢复正常。

重点评价

1 患儿及家属能否配合采取治疗体位和功能锻炼。

2 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程度。

讨论  有关GMC的致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与臀部反复肌肉注射有关。文献报道的病例大多数因注射引起,对GMC尚无确切的分类方法。我们认为GMC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以髋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根据病因结合病变程度分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并指导治疗GMC。 注射性GMC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多见于有臀部肌肉注射习惯的国家和地区[2]。国内区域性调查显示儿童患病率为1%~249%[3,4],并指出苯甲醇作青霉素溶媒是最危险的致病因素[4]。本组病例显示开始肌肉注射的年龄越小,发病机率越高(平均发病年龄为27岁),说明婴幼儿免疫功能及解剖学的特点与GMC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组中6例(85%)合并坐骨神经伤的患者中5例漏诊GMC,1例长期误诊为“婴儿瘫”,提示二者间的关系密切。神经松解与挛缩带松解手术应尽量同时并及早进行。我们体会,注射性GMC大部分患者通过挛缩带部分切除松解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多数情况下无需显露坐骨神经,但病变广泛尤其在合并小外旋肌群或髋关节囊挛缩者,为防止损伤神经宜先显露坐骨神经。臀肌呈板状挛缩及估计松解手术困难的患者可采取髂嵴切开、髂骨外板剥离臀肌起点下移术。其优点是既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又可防止误伤坐骨神经和挛缩带广泛松解术后并发伸髋无力。 特发性GMC发病原因不明,病前无肌肉注射史,无外伤史,无其它肌肉挛缩及家族病史。发病年龄不等,可为3岁以后或青春期发病。起病后症状逐渐加重,多为对称性双侧病变,病变较轻,多位于臀大肌外下移行于髂胫束处,呈片状挛缩,臀肌变性相对较轻,以筋膜变性增厚为主。手术切除该处片状挛缩条可取得满意疗效。 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并发的GMC多发生于年龄偏大、股骨头脱位位置高、行开放复位、骨盆截骨术后的患儿,发生率为04%[5]。由于手术范围广、组织损伤重、易发生纤维变性;高脱位的股骨头复位于原发髋臼以及骨盆截骨旋转、延长,张力下缝合髂嵴骨膜使臀肌相对延长、肌张力明显增高;加之术后外展位长期石膏制动等都可能加剧肌肉紧张度和缺血状态而发生纤维变性。其次髋关节囊缝合过紧亦可引起外展挛缩畸形。有作者认为是部分患者术前 GMC症状轻微被忽视,骨盆延长后症状明显所致[6]。其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充分牵引,术中髋关节囊不宜过紧缝合,髂嵴骨膜缝合时若张力过高可不在原位缝合。由于此类GMC的形成主要与术后臀肌张力过高和纤维瘢痕化有关,我们体会髂嵴切开、臀肌起点下移手术比较适用于该型患者。 臀筋膜间室综合征很少见[7],多为单侧发生。主要病因是意识丧失后固定体位导致臀部长期受压或者外伤所致,前者由于全身并发症的存在常被忽视而延误诊断;后者因为伴发剧烈疼痛若能及时切开减压可不致引起此并发症。其病理机制与四肢筋膜间室综合征相同,最终造成间室内臀肌缺血坏死挛缩。但由于坐骨神经未直接穿过臀筋膜间室内,故无神经损伤症状或症状轻微。及时切开减压挽救活力尚存的肌肉组织可避免GMC的发生,术后将患髋置于内收屈髋位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出现GMC症状应择期手术松解。 感染性GMC有臀部软组织感染病史,臀部及感染区域内可见引流或脓肿窦道形成的皮肤瘢痕。臀部软组织深在、广泛的感染可扩散到大腿造成股四头肌挛缩。臀筋膜、阔筋膜感染及肌肉坏死而形成的纤维瘢痕组织广泛而坚韧呈板状挛缩。对臀部感染的及时处理、预防感染扩散和感染控制后早期功能锻炼均有助于防止 GMC的发生。挛缩松解手术需要感染完全控制后3个月以上进行,若合并股四头肌挛缩应一并处理。 部分病例为多发性肌筋膜挛缩症的局部表现,挛缩症状缓慢出现逐渐加剧,病变侵及臀肌筋膜时出现GMC症状。手术治疗仅改善关节局部功能,对病情的自然进展无影响,病残率高。文献尚有报道部分GMC有遗传倾向,可有家族史,认为可能是在某种环境因素作用下以不同方式遗传的先天性疾病[8]。 此外,臀部软组织肿瘤在儿童中最为常见的是韧带样瘤,由于大多数肿瘤无痛或疼痛不明显而易被忽视。因肿瘤侵及臀肌及其筋膜导致功能障碍,常因GMC的临床表现而就诊。故对单侧GMC的儿童要高度警惕,臀部饱满无尖臀征并触及浸润臀肌、筋膜的包块是其最主要的鉴别点。早期诊断,广泛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受累组织包括周围部分健康组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尚有作者报告[9],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后倾25°畸形连接引起酷似臀大肌挛缩症者表现,下蹲时两膝不能并拢,患髋最少外展30°才能下蹲。经截骨术将股骨颈前倾角纠正为10°时,GMC症状体征消失。

人死后,各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逐渐停止,尸体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死后变化,由这些变化所呈现的现象为尸体现象。

早期尸体现象有以下几种:

1、尸冷:

人死后,产热停止而散热仍继续,尸体逐渐变冷。尸冷的快慢受尸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较大。身体本身的因素有年龄、身体状况、死因等原因。一般身强体壮的成人、肥胖者、破伤风等人死前发生强烈的痉挛以及急性传染病、败血症及急性热性死者,尸体温度下降较慢;而小儿、老人、瘦弱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死者,则尸温下降较快。尸体的穿着、铺盖、棉被等是否单薄也有影响。一般衣着单薄的在死后3—4小时内尸体的温度就和环境温度相一致。

尸体和环境的温差越大,则尸冷的进展越快。体格一般的成人尸温在室温的环境中,平均每小时下降05摄氏度。如果环境温度低(2——6摄氏度),则每小时下降1摄氏度,如果环境温度高达40摄氏度,则不发生尸冷。

2、肌肉松弛:

表现为肌肉松弛、肢体变软,瞳孔散大,眼微睁,皮肤失去弹性,各关节极易屈曲等。括约肌松弛会导致大小便失禁,尤其是妇女死后极易出现(见图 1)。在受压迫处的皮肤表面可形成与压迫物表面形状相应的压痕,尸体的肩部背部臀部小腿后面柔软部位和突出部位与硬物接触后被压成平边状态,可借偏压的部位来推测尸体的位置有无移动,但也有死亡瞬间忽然发生尸体痉挛,此时不仅看不到肌肉松弛,死时手中拿的物品还可能握的很紧。

尸僵是重要的早期尸体现象之一,虽然只有一部分肌肉出现尸僵,即可确认死亡。尸僵有时能提示死者临死的姿态,也可根据其进展程度推测死亡时间。至于影响尸僵的因素,一般小儿老人体弱者的尸僵发生和消失都较快。婴儿有时死后10—30分钟即已发生。成人及肌肉发达者正相反。一般高温能促进化学过程而能加速尸僵的发生或消失。但烧死者的僵直是高温引起的蛋白凝固而不是尸僵;低温时出现与消失都慢,但冰冻尸体的僵硬主要是尸体的冻结(汗啊,我知道是废话……)

一般情况下,尸僵会在死后1~3小时内开始出现,表现为咬肌、颈肌、颜面部肌肉僵硬,下颌关节固定;经4~6小时,尸僵扩延到全身。12~24小时发展到顶峰,24~48小时开缓解;完全缓解需要3~7天。尸僵缓解的顺序与其发生的顺序相同。

在死后4~6小时内,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尸僵不久后仍可重新发生,但强度较原来尸僵为弱。这种现象称为再僵直。若死后超过6~8小时,遭破坏的尸僵将不能发生再僵直。对于尸僵发生的原因,现在学术上有争议,较主流的理论是,尸僵是由于死后肌肉中三磷腺苷(ATP)分解所致。这个理论的解释为,肌肉只有在足量的ATP存在时才能保持其弹性,如除去ATP,则肌肉失水,形成僵硬的肌动球蛋白凝胶,结果使肌肉收缩、僵硬。人体死亡后,由于ATP继续分解,而不能得以正常补充,于是形成尸僵。

此外还有尸体痉挛,一般不经过肌肉松弛阶段而一直持续到正常尸僵的出现,集中发生在精神高度紧张或脑损伤时,如溺死者紧握水草,自杀者手中紧握致伤物。

尸体表面不断蒸发水分,尤其是在覆盖层薄而湿润或创面的部位,每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变得干燥。通常在死后数小时可见唇口发暗,皱缩、稍变硬。(见图 3)如果眼睛是睁开的,露出的球结膜表面逐渐变成浑浊、皱缩,呈黄灰色三角形斑,此斑可作为死亡的确证。角膜因失去水分而浑浊,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一般死后6—12小时为轻度浑浊,15—20小时混浊加重,但仍可透视瞳孔,经48小时则强度浑浊,已不能透视瞳孔。眼睛闭上或在水中的尸体也可发生角膜浑浊。

干燥的发生和进展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高、干燥、风大或通风良好的环境能加速尸体局部的干燥,反之则干燥发生的慢。

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向尸体的低下部位移动,坠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并使其扩张,透过皮肤显出紫色斑,称为尸斑。

尸班最早在人死后30分钟出现,一般在死亡1---2小时开始出现。尸斑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尸斑形成的最初阶段,称为坠积期。此期在死后5---6小时内达到明显可见。可持续6---12小时。坠积期尸斑被按压尸斑退色或消失,出去按压则尸斑又重现。在此前阶段如果变动尸体位置。尸斑也随之改变,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

尸斑发展的第二阶段为扩散期。从死亡后发展到扩散期约需8小时,延续至26---32小时。此期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浸透到周围组织,此时按压尸斑已经不能完全消失,只是稍许退色,停止按压后尸斑恢复原色也慢。变动尸体位置,部分尸斑可能移位,部分尸斑则保留在原来形成的部位。

尸斑发展的第三阶段为浸润到组织中的时间较久,此期用手指压迫尸斑不再改变颜色,也不再消失,变动尸体位置则尸斑不再转移。

某些中毒尸斑颜色特异,一氧化碳中毒时呈鲜红色,氧化物中毒呈樱桃红色,亚硝酸盐、氯酸钾中毒呈灰褐色,冻死时呈红色。

尸斑的分布:一般出现在尸体底下部位并按尸体姿态各异。仰卧时见于背、腰、臀、枕部、颈部、四肢,有时见于侧面甚至上身倾斜处(如锁骨区),俯卧时可见于颜面、胸膛、四肢的腹侧面,尸体悬直或直立时,见于下肢、两手及前臂。

影响尸斑出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3308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