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在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果想要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
杠杆的作用是省力或省距离。特点是杠杆上的动力与阻力分别与其力臂的乘积是相等的,省力必费距离,省距离必费力。
杠杆的支点不一定要在中间,满足下列三个点的系统,基本上就是杠杆:支点、施力点、受力点。
支点到受力点距离(力矩) 受力 = 支点到施力点距离(力臂) 施力,这样就是一个杠杆。杠杆也有省力杠杆跟费力的杠杆,两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现不同。
扩展资料:
杠杆的性质
1、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
2、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施力的点叫动力作用点)
3、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施力的点叫阻力用力点)
3、当动力和阻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相互抵消时,杠杆将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做杠杆平衡,但是杠杆平衡并不是力的平衡。
-杠杆
人体运动的杠杆是骨骼,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合而成,在人体运动过程中,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骨是在结缔组织或软骨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而形成的,一个成年人全身骨共有206块。
人体的骨由于存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也各异,一共有四种类型,分别是: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因此,由骨、骨连接(如关节)和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因此,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运动系统中起杠杆作用的是:骨
运动系统都是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因此关节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起支点作用.
骨 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骨架相互支撑或骨头相互拼接的样子。骨的本义即人或动物的骨骼,特指人的遗骨。骨是支撑人体的主干,故"骨"可引申而指人的心、魂、品格或气质等。
骨的作用主要是支撑身体。表示骨骼主干的"骨干"一词,就喻指在总体中起重要或基本作用的人或事物。由于骨的这种支撑作用,因而出现了"傲骨""媚骨"等词,指对人的精神起支撑作用的气质和品格。物体中起支撑作用的架子也称为"骨",如木地板下面的以及船底中线连通首尾的支架称为"龙骨";此外还有"钢骨""伞骨"等。
骨质非常坚硬,故而把人不随俗浮沉、不趋炎附势的精神称为有"骨气"。古时把刚正忠直的臣子称誉为"骨鲠之臣"。
"骨"和"肉"是相辅相成,互相依附的,因此有"骨肉"之说,可以指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密切。骨肉相连,有骨有肉,才能构成活生生的丰满的机体。写文章也要有骨有肉,否则不是一篇好文章。这个骨字喻指深刻的主题思想。
只有骨没有肉就没有生命,所以"骨"字又有尸骨义。如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里的"骨"是指的人死后的遗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