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师从戈赛尔、马克逊(Eduard Marxsen)学习钢琴。一生中交游颇广,1853年在魏玛与Remenyi、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结交,并被介绍给舒曼夫妇,得到赏识与支持。
1862年到维也纳。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
19世纪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的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
-------------------------------------
1、人物简介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作曲家。人们把勃拉姆斯与巴赫、贝多芬并列为“三B”,尽管这种提法的意义不够确切,但它说明了勃拉姆斯在德国音乐中的地位。勃拉姆斯创作了除歌剧以外一切体裁的作品,在交响曲、室内乐、协奏曲和艺术歌曲方面留下了众多杰作;他沿用了贝多芬式的音乐形式进行写作,同时作品也带有浪漫主义风韵;常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提倡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内容至上的原则,避免标题音乐形式。勃拉姆斯作为莱比锡乐派的一员,曾与以李斯特和瓦格纳为代表的魏玛乐派展开激烈的学术之争。
2、重要作品
(1)交响曲:四部交响曲、《“学院”序曲》。
(2)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
(3)钢琴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四册《匈牙利舞曲》。
(4)声乐曲:《摇篮曲》、《四首严肃歌曲》(Vier ernste Gesnge)等艺术歌曲和大型声乐套曲《德意志安魂曲》等。
3、艺术成就 (1)他是严格按古典主义音乐形式写作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采用混合配器法,使乐队色彩较古典时期更浓重,他写作了许多主题发展的绝妙范例,并创有“幻想变奏”手法。
(2)他是舒伯特和舒曼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创作了以《摇篮曲》、《四首严肃歌曲》为代表的艺术歌曲,曲中充满了含蓄、怀念、隐忍等情怀。
(3) 音乐风格受巴赫和贝多芬的影响,采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显得庄重、内敛,但又不失浪漫主义诗情与幻想的特点;旋律气息宽广,节奏具有内在的张力,调式突破了大小调的界限,曲式保持传统的结构,并与民族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联系。
4、相关概念注解:、摇篮曲([德]Wiegenlied、[法]berceuse):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指母亲抚慰婴儿入睡的歌谣。音乐温存、平和,音域适中,律动规整,节奏模仿摇篮的摆动。以后,逐渐发展成一种音乐体裁。有声乐曲,也有器乐曲。舒伯特和勃拉姆斯都作有著名的《摇篮曲》,印度尼西亚民歌《宝贝》也是广为人知的摇篮曲。
5、作品简介
① 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交响曲在勃拉的音乐中是占重要的地位的,但在数量与舒曼相同,只有四部,尽管他对交响乐的创作怀有很大的雄心,但他还是认为既然已经有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就没有必要再创作交响乐了,因此他的第一首交响乐发表时,已经四十六岁了,为了完成第一交响乐,勃花费十四年的功夫,这部交响乐被人们称为《第十交响乐》意见是继贝多芬九部交响乐后当之无愧的作品,即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
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无论是在思想构思,结构原则,主题形象和风格方面,都非常接近贝多芬的交响曲,创造性地体现了克服障碍而赢得巨大欢乐的思想。
第三乐章用复之部写成:乐曲的开始主题,怀有淡淡的忧郁之情,也充满着秀丽、典雅的气氛,在此之后又出现了印象贝多芬“命运”主题的痕迹,又近似贝“欢乐颂”的主题,换名话说在这在作者是有意地改造贝多芬作品中的旋律,用以作为人类友爱和光明战争黑暗这一象征,在这里,音乐给人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抚慰,带来了鼓舞的力量。
② 摇篮曲
勃拉姆斯的器乐曲是古典主义,但他的声乐曲则完全属于浪漫主义领域,他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他创作的声乐曲具有优美、朴素的德国传统歌曲风格,如著名《摇篮曲》、《五月之夜》、《小夜曲》等等。
《摇篮曲》创作过程是这样的,1864年,勃拉姆斯在汉堡遇见了一位维也纳的青年女歌手贝尔塔,奥地利姑娘特有的温柔和天真浪漫的风彩打动了他的心,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俩未能结合,贝尔塔与他人结了婚,当他们第二个孩子出世时,勃拉姆斯写了这首摇篮曲送给他们。
这首摇篮曲与舒伯特的不同,伴奏部分没有舒那首模仿摇篮的摇动,而是描绘一种夜色朦胧的景象。听这首曲子好像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慈爱的母亲在朦胧月色的夜晚,借着月光轻声地在摇篮前吟唱。
③《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勃拉姆斯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曾经风靡欧洲这些乐曲原为钢琴曲,后来改编成各种演奏形式相亮相演出,1869年勃拉姆斯出版了《匈牙利舞曲》第一集(共十四首),很受听众欢迎,但也遇到不少麻烦,一些匈牙利音乐家指责他剽窃他人作品,侵犯人权,甚至于上诉到法庭,但由于勃拉姆斯在发表时只在这些作品上署名是“编曲”,并没有写自己作品的编号,所以得以胜诉,后来他又出版了第二集匈牙利舞曲集7首,为了避“剽窃”之嫌,创作的部分特别多,有的全是创作的。匈牙利舞曲特点:节奏自由,旋律奔放,速度对比强烈,曲式较多回复三部曲式。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是其中最著名的,他经约阿希姆改编成小提琴曲后,得以流传的,此曲采用多三部式,首尾相同,中间部分分为两个小部分。
第一部分、第三部:音乐具有典型的匈牙利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并有一种泼辣狂舞的特征。
第二部分:活泼的快板,两个小段:
1、华丽的舞姿,与前形成强烈的对比,欢快而轻巧。
2、慢与快的对比,松与紧的对比,体现了舞者不同的情绪与姿态。
第三部分 重复再现第一部分。这时粗犷的音乐,显得更动人。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概在于此。
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继承古典乐派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的同时,勃拉姆斯又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气质。作品结构严谨,情思蕴藉,规模庞大。他还将德国古典作曲家严密的复调技术和动机发展手法运用到交响曲的创作中。重要作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
绝对
属于浪漫后期
勃拉姆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就是他的四部交响乐。《第一交响乐》:运用了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表现手法,复调对位,配以结构密集的和弦,还有音响及配器,表现出了沉重、阴郁、晦涩的个性化情绪。这可能与他童年及少年时的生活及心情相对应。《第二交响乐》:在严肃深沉的潜流上流露出平静的田园气息,而第三乐章中的抒情,中庸、优雅的速度及穿插其中的小夜曲,则是一首音乐的诗篇;乐章末,则有爽朗充沛的精神气质。这应与其青年时的心情相对应。《第三交响乐》:表现了勃拉姆斯的温柔、深刻与怀旧。音乐透露出了多种性格,英雄的、抒情的、悲伤的,反映了他内在的矛盾性。很明显这与舒曼和克拉拉有关,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第四交响乐》:在这首歌曲中充满了悲剧气氛。前三乐章中充满了生活气息,而末乐章则表现了严峻、肃穆,甚至死亡,这应是勃拉姆斯晚年情感心灵在交响乐中的写照。
对勃拉姆斯的作品特点,表述正确的是(欢乐时听到哀愁 、他的音乐是温暖的、得意时可以听到克制)。勃拉姆斯的音乐基本上是与德国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乃至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相联系的。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勃拉姆斯的思想有着鲜明的历史观念,但这并不是纯粹的复古。综观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其主要特色表现为――寻根・创新。
首先,勃拉姆斯是民间音乐的搜集者、改编者、运用者。据史料记载,他搜集了大量的民歌,并予以编配出版。主要有《十四首民间儿歌》(14 Volks-Kind erlieder,1858),《十四首德国民歌》(14 GerFolk-songs,1864)和七卷共四十九首德国民歌谱曲。60年代起,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这个富有独特魅力的音乐中心汇集了德奥各国的民歌和舞曲,为勃拉姆斯的创作提供了永不衰竭的灵感源泉。
在他的音乐中,德国的、奥地利的、匈牙利等的民歌因素融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了其音乐的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的倾向。他的音乐具有亲切、朴素、清新的德奥民间音乐的因素,又有奔放、热情的匈牙利、捷克、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独特风味。
舒曼说过,勃拉姆斯的音乐“表达了我们时代最高的理想”,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实践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如他的交响乐,按通常的四乐章结构进行创作,第一章的曲作也和古典格局相近,技巧运用古典主义的复调对位,不设标题等。而在他的钢琴曲创作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不依靠情感的激发去创作音乐,而是通过古典音乐所具有的对乐音给予组织、发展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勃拉姆斯交响乐中的和声词汇、色彩浓郁而且层次丰富的管弦乐音响都是浪漫主义的。勃拉姆斯创作本身表明,重建古典,实际上是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动力,他只是以贵族式的精神去缅怀过去,去追求古典音乐所特有的善。
大部分古典音乐只是纯粹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或其想象中的场景、故事,我们后来人要想去还原、理解这些情感、场景与故事,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音乐是抽象的,作者情感与想象中的场景、故事也是抽象的,那么在听古典乐时就会是千人千面,大家基于自己的音乐素养及人生经历,就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 你觉得好听,你内心有所触动,从耳熟能详、最大众化的曲子起步,这才是听古典乐的正确姿势。
一、天鹅之歌:舒伯特
神童莫扎特去世六年后,维也纳又诞生了一位音乐天才——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其作品具有典型的德奥风格:理智、严谨、优雅、内敛、适度的愉悦。之所以我在这里排列这么多描述性词语,或许是我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尽量通过这些词语去展开某种情感想象,有助于我们去理解抽象的古典音乐。
舒伯特在他短暂的人生里,共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他为不少诗人(歌德、席勒、海涅、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他的这种创作方式,有些类似于宋词,只不过宋词是先有曲牌,再去写诗填词;而他则是为已有的诗歌填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
舒伯特最有名气的代表作有套曲《冬之旅》,作品编号D911,歌词选自德国诗人米勒的24首诗,作品反映了拿破仑战争后,人民生活的风雨飘摇,描述了一对失恋者孤独的冬天旅行。这次达世重奏乐团带来的是第七首《在河上》,这首作品在首尾采用悲伤、凄苦的e小调,中段为了描述流浪汉对爱侣的甜蜜回忆,因而采用了明朗的E大调,整个歌曲色彩由暗到明再到暗,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
舒伯特其他有名的作品有《鳟鱼》、《小夜曲》、《圣母颂》,其特点是旋律优美,精致高雅;其最后一部作品是钢琴奏鸣曲《天鹅之歌》,这部作品声调低沉,如怨如诉,仿佛是一只发出柔和、动人声调的天鹅,在它将要死去之时,对生命做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1828年10月,《天鹅之歌》开始动笔写作,11月19日,年仅31岁的“歌曲之王”舒伯特离开人世。
二、为伊消得人憔悴: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出生于德国汉堡,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被人称作“贝多芬的接班人”。
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纠结”的情感,这源自于他真实的爱情经历。1853年,21岁的勃拉姆斯在跟随大作曲家舒曼学习的时候,居然对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一见钟情。敬重老师的他将这份感情藏在心底,在舒曼因精神分裂生病住院之时,勃拉姆斯协助克拉拉照顾舒曼和孩子们。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压抑着自己的感情,离开了克拉拉。后来他偷偷资助克拉拉,鼓励她坚强地生活,自己则终生未婚,把爱情埋葬在心灵的最深处。
正是感情纠葛不顺,带来勃拉姆斯创作中的“纠结”内涵。我们来对比一下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乐谱,就可以看到舒伯特的谱面简洁流畅,而勃拉姆斯的谱面复杂纠结。
勃拉姆斯的代表作有《匈牙利舞曲》,其中我们熟悉的是No5,这是他的作品中最流行的一首,其粗犷而豪放的旋律具有明显的匈牙利查尔达舞曲的特征,表现出一种欢快的情绪;这次我们将听到的是《匈牙利舞曲》的No4和No6,以及勃拉姆斯三重奏,编号为OP114作品的第一乐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