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dudu29333的,我不是大师,随便说说自己的体会好了。
直接说来,我认为最好的还是俞丽拿最初的演奏版本和现在的陈曦版本。简单解释如下。
《梁祝》这部作品植根于中国文化,不管中国文化随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骨子里的“中国”二字始终带有某种玄妙的烙印。不似西方文化的理性和逻辑,它带有的是一种取之自然的感觉。具体也不知道怎么表达。但总之由于这一点,就注定了只有地地道道的真正的中国人才能将这种情感以及更深的韵味传承下去、表现出来。目前声誉很高的一些演奏梁祝的外国小提琴家,比如日本的西崎崇子,演奏中总是缺乏这种东西。尽管日本文化有一部分来自于中国,尽管日本与中国同处亚洲,但这种骨子里的东西,她是没有的。
再说吕思清和盛中国等。我认为《梁祝》所要表达的东西毕竟不只有反抗的精神,它更多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由女性来表达,柔和及张力才能真正掌握有度。盛中国是目前演奏《梁祝》次数最多的小提琴家,学小提琴这么些年上街买谱子买资料,好像目前看到流传最多的就是俞丽拿版本和他的演奏版本。他的技巧确实纯熟,音色也很好,我也满喜欢他拉的主旋律部分。有些人评价他的版本有些过分阴柔,这点我同意。前几天看到艺术人生上他的解释,说是要将美得部分拉得更美,爆发激烈表达丑恶的部分演绎得更丑,造成强烈的对比。总觉得他的版本没有脱离那种小家子的气息。虽则曲声悠扬也算喜欢,但“度”感觉还是没控制住。吕思清的版本我听得少,因为当时只听了前一半就觉得还是俞丽拿版的好,就没想听下去,汗……
音乐传达的是感情而非音乐本身。而处在感情之上的表达是韵味。外国人不管再怎么理解梁祝,也没有被中国千年骨血赋予的韵味。这点上西崎崇子的演奏真的让我无法接受。吕思清和盛中国陈美等作为大家,技巧之纯熟、细节处理之精致真的是没说的。但优势却表现得过于重视这些,反而成为了只为演奏的匠人。
再说说俞丽拿和陈曦。俞丽拿版本的我特意注明了以前版本的,年代越前越好。毕竟她和盛中国一样,年岁已大,且现在身为教授,不肯能每天坚持练很长时间琴。技术上的荒疏是肯定有的。好像是前年看她在哪个活动上演奏了一段,甚至听到了很明显的错音失误。盛中国也是,他们最近的几次演奏都能感觉到换把时动作过大不太熟练了……
在此推荐陈曦,年轻,想象力本身就处在最丰富最多彩的阶段,也是人最好的演奏阶段。技巧是没得说,除了俞丽拿早期的音乐版本外,将感情及韵味传承到的人,唯他了。甚至就目前的演奏状态来说,我认为他真的是目前最好的,已经超过了俞丽拿。
由陈刚、何占豪作曲的《梁祝》小提琴独奏谱,如下:
扩展资料: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
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参考资料: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优美的旋律、永恒的爱情主题、深邃的思想内涵,穿越了历史、穿越了国界,既为国内民众经久传诵,也在国外引起强烈的共鸣,成为我国艺术乃至世界音乐艺术中的经典。它所展示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给我国音乐艺术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繁荣和发展我国音乐艺术,必须根植传统、面向世界、紧跟时代。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梁祝》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乐曲。由什么乐器担任独奏就叫什么协奏曲。如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二胡协奏曲、琵琶协奏曲等。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也有单乐章。
1、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结拜的情景。
2、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
3、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4、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
人们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俞丽拿,小提琴家,她拉过许多的小提琴作品,但人们首先想起的,总是那曲《梁祝》协奏曲。她是这个曲子最早、可能也是最权威的演绎者。几十年来,她演奏了无数次《梁祝》,不久前,她携带着这首曲子再次来到杭州,而我们的提问也是从《梁祝》开始的。
记者:当初怎么会选择《梁祝》这个题材呢?
俞丽拿:音乐学院组织学生到各地去采风,我是到浙江来的,算是浙江队,从温州到宁波,沿着海边走了一遍。我们准备了许多题目,《梁祝》只是其中一个。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我们准备了不少这样的题目。当时的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是他拍的板,做这个题材。
记者:《梁祝》的曲调学习了越剧的唱腔,那您对越剧了解多吗?
俞丽拿:《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这整个音乐从素材到主题都是从越剧中来的,要想把它演奏好,必须对越剧进行深入地了解。其实,作曲之一的何占豪本来是浙江越剧团的乐手,当时他正在音乐学院进修。
记者:《梁祝》整个的作曲过程,您都参与了,有没有提供您的意见呢?
俞丽拿:我没有参加作曲部分。他们写完一些,就让我试着拉一些。
记者:现在拉《梁祝》会和以前有许多不同吗?
俞丽拿:当然会有些不同了,但不一定是那个好,而是阅历、经验、技术都不一样了,琴声自然不同。
记者:我们知道,《梁祝》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但小提琴属于西洋乐器,在演奏过程中,您是怎样把东方色彩表现出来的?
俞丽拿:《梁祝》有特别中国的民族特色。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一个作曲家能写出流芳百世的作品,都会带有他那个民族的味道。像勃拉姆斯,庄重严谨,是德国民族的传统。柴可夫斯基就不一样,浓厚的俄罗斯民间气息。一个作曲家只有体现了民族特性,才会得到世界的肯定。所以说,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
记者:《梁祝》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并且流传至今,最出色的地方在哪里呢?
俞丽拿:一个作品是否能流传下去,是要经过历史检验的,不是每首都能被承认。当年为了推动音乐创作,我们征集了30多部作品,那么多作品,流传的只有一首。有的作曲家,一生作曲无数,但能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两首。尤其像小提琴协奏曲,一定要有很美的旋律,这样才能让人记住,才能留下来。《梁祝》已经有44年的历史了,但是还要接受历史的检验。《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本身就家喻户晓。爱情这个主题是永恒的。根据中国越剧素材,旋律好听,是戏曲舞台上的奇葩。它让人一听就是中国的。中国人听,外国人听都很有味道。
记者:您常常在国外演奏这个曲子,观众反响怎么样?
俞丽拿:他们都很喜欢。去年11月在纽约演出,全场爆满,中国人、外国人都有。乐队、指挥都是外国人,他们花了许多功夫研究、理解作品。我们合作很愉快,演出很成功。
记者:现在有许多演奏家都演奏过《梁祝》,包括外国人,像日本的西崎崇子,也很有知名度,您怎么看?
俞丽拿:这很好啊。要想让一部作品在世界上流传,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演奏,尤其需要更多的外国人。不同的人演奏的风格肯定不一样,哪怕是同样的曲子。我有我的特色,她有她的特色,不能说谁好谁不好。就像我有很多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特点。要做一个出色的演奏家,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记者:您很长时间里都是作为四重奏组的成员在演出,就您个人来说,是喜欢这种室内乐还是和大乐队合作?
俞丽拿:这次经费不足,只能是小型的音乐会。对于协奏曲来说,没有乐队在效果上相差很多,在气势上会逊色不少。至于室内乐,我本人比较喜欢,室内乐的训练对于演奏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要学,否则就无法成为一个好的乐队成员,也无法成为一个好的独奏家。我国的乐队成员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记者:这些年来您录制了不少唱片,发行量也很好,您自己觉得最满意的是哪一张?
俞丽拿:都不满意。我录制完后很少再听它们。在我看来,录制唱片是件很遗憾的工作,一旦录成了就成了一个定式,不能改变。它不像现场演出,还可以逐步发现不足,逐步改进。演出还可以变换不同的风格。
记者:现在学琴的孩子很多,获奖成为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俞丽拿:获奖其实是一个被别人认可的证明,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搞演奏的就想上台。有观众来就是赞成。获了奖。别人承认你了,剧院就欢迎你了,表演的机会就多了,经纪人也会主动找上门来,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过,我在第一次拉《梁祝》的时候,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得过任何奖,但大家都很喜欢,也就被承认了。最终还是要观众来认可。
记者:学小提琴的女孩子挺多,是不是女孩子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
俞丽拿:可能小时候小女孩比较乖,比较文静一点吧,爸爸妈妈说什么就做什么。男孩子相对比较调皮,爱玩,静不下心来。不过这可不是绝对的,和性别没有关系。
记者:您带的学生很多,也出了不少成绩,您在教他们时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俞丽拿:我们上海音乐
学院都是一对一的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教材和作品。有的天生乐感好,有的就要去培养、启发。我教的东西范围很广,决不仅仅是你们所了解的《梁祝》。很多国家的作品都要教,教学生怎样理解它们。我要求我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准确到位地表现出每一个作曲家的风格。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