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古诗及诗意和思想感情

4首古诗及诗意和思想感情,第1张

诗经·采薇赏析

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yù)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释

雨:下的意思 昔:从前 思:语气助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 子。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赏析一: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 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 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 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 天。在一年的当中,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 在不言中了。

赏析二: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 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 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 ,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 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 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 《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 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 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 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 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 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 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 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 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 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 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 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 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 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 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 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 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 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 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 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 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 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 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 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 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 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 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 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 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 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 。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 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 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 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 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 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 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 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 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 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 ,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 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 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 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 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 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 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 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 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 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 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 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 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 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 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 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 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 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 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 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 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 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 》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春夜喜雨 1好雨: 指春雨,及时的雨. 2乃: 就 3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 4潜: 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 乡间小路。 7俱: 全,都。 8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独:独自,只有。 10晓:早晨。 11红湿处: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红,花。 12花重: 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 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13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 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 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 )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 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 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 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 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 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 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 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 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 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 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 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 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 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 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 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 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 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 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 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 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 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 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 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 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 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 ,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 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 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 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 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 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 ——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 ”,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 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 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 ,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 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 ,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 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 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 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 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 ,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 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 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 化,摹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 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 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 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 ,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 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 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 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 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 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 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 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 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 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 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 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 ”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 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 ,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 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 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 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 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 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 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 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 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 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 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 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 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 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 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 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 “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 ,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 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 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 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 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 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 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 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 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 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 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 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 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 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 ”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 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 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 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 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 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 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 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 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 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 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 尚人格。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以敏锐的手法 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 。第一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 场及时雨。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 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三句集中写夜 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 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 官城里应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 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 情。 诗文解释 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 时候悄然来临。 雨随风悄悄的来到了夜里,静静的滋 养着植物。 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 现。 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 红吧。 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 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 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 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 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 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 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 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 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 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 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 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 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 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 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 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 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 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 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 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 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 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 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 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 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 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 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 ,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 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 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 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 ,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 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 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 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 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 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 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 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 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 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 ,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 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 ,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 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 “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 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 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 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 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 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 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 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 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 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 ,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 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 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 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 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 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 眼前。

作者小传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 南人。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 《稼轩长短句》。

内容:这是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 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 的风格,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 田野风光画。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开头“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 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 人悠然神往。然后,笔锋一转,由上瞧而 下视,田野上稻香朴鼻,蛙声悦耳,既有 嗅觉所感,又有听觉所闻。仅仅二十五个 字,作者就把田野上、下的景致绘声绘色 地勾勒出来了,很有立体感。层次分明, 静中有动,鲜明对比,真切感人。进一步 说明眼前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将给人们 带来的幸福。

在下半阕前两句中,“七八个”、“两 三点”这几个数词的巧妙运用,道出了“星 ”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 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 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 个“ 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 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 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 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 ,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 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 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 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 文“忽见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 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 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 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 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 的名山秀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 。它只不过是人们常见的月、鸟、蝉、蛙 、星、雨、店、桥,然而我们从这首词中 却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唤起我们对田野 风光的热爱。

天净沙 秋 诗 意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 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 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 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 几点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 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忽然,远处的一 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 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 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 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正是一派浓浓 的秋景啊! 赏析

本文选自《天籁集》,作者白朴(1 1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 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与马致远、关 汉卿、郑光祖一起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本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 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本曲开篇先绘出 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 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 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 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 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 丽了。本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 ,意义深刻。刘禹锡曾云:“ 自古逢秋悲 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本 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 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啊! 本曲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十二个 意向自然地黏合到一起,仿佛信手拈来。 开首的两个分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 树寒鸦”渲染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 衬托出人们悲凉的心境。“一点飞鸿影下” 这一幕极富动感,打破了先前画面的沉寂 。而后两个分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 花”则以多种颜色+名词的组合渲染了一 种明朗清丽、色彩绚丽的画面,以写秋天 极其美好的事物与先前的宁静、寂寥形成 对比,更突出了主旨。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 ,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 ,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 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 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 、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 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 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 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 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 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 ,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 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 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 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 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 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 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 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 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 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 」、「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 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 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 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 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 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 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 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 「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 「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 「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 」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 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 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 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 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 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 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 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 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 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 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 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 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 ,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 ,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 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 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 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 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 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 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 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 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 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 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 “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 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 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 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 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 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 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 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 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 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 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 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 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中心 本曲通过描绘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 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 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记得悬赏哦)

关雎

(14214人评分) 86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鉴赏: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刚醒来时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美好心情。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诗春晓原文及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是那啁啾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时候,春晓:春天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辞藻,不在于奇绝艺术手法,而在于它韵味。整首诗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最富于生发性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色彩,有醉人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凄迷意境,和微雨后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生机勃勃。它写出了诗人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喜悦和对大自然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春意,自是阻挡不住,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眼前、萦回在你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情感寄托在对落花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担忧。时间跳跃、阴晴交替、感情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生命,跳动着诗人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真趣,大自然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诗篇,是天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129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