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
1、屈原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威胁到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又性格耿直忠烈,因此遭到楚国旧贵族嫉妒,进而谗言怀王疏远了他。
2、屈原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故意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屈原开始遭到流放。
3、顷襄王即位后,屈原曾一度回到故都,但同样因为反对襄王与秦和好并再次流放,最终在楚国灭亡后投江而死。
二、人物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经缔结了合纵联盟,于是便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
到楚国后,张仪告诉楚怀王说,当今各国以秦国最为强大,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就楚国就比齐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
他许诺楚国如果与齐国断交,秦国就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给楚国,并将秦国公主献给楚王,秦楚两国结成为亲如兄弟的国家。
大臣陈轸奉劝楚王不要听从张仪的话。楚怀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仅怒斥他鼠目寸光,而且把任命张仪为楚国宰相,还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与齐国断交。
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已经被楚国激怒的齐国决定与秦结盟,齐楚联盟破裂。
看目的已经达到,张仪竟然翻脸不认账,说自己答应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
楚怀王得知后怒不可遏,起兵十万攻打秦国,却遭惨败,损失精兵八万多人,并被秦国夺走了丹阳、汉中的大片土地。
扩展资料:
“ 张仪欺楚”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外交事件,一向被奉为游说纵横之流的经典杰作。
战国时基本上还是属于贵族政治,贵族之间向来极重信义,天下人对受骗的一方往往加以同情,而对欺骗的一方都很痛恨鄙弃。
即便是兵不厌诈,那也是局限於战场,历来也都讲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外交从来又不是一锤子买卖,很难想象把兵不厌诈用於外交的后果。
当时秦国实力虽然在七国中最强,但是天下整体的实力还是比较平衡均势的,以当时秦国之力是远不敌六国整体实力的,而秦国就公然行欺诈,失信於天下,无疑於杀鸡取卵行为,使得六国再难信任秦国。
后来秦国虽然又把楚怀王诓骗到秦国,威逼其割地,但楚怀王是宁死也不屈服,在蔺相如"完璧归赵“那场外交中,蔺相如就公然指责秦国自秦缪公以来就没有讲信誉的君主,秦国再想靠这种”欺诈外交“谋取利益时就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
在秦武王继位后,秦国群臣就纷纷进言道:”张仪素无信用、惯行欺诈、反复无定再被任用的话,恐被天下人笑话“。
秦武王素来厌恶张仪这种行为,就将张仪踹开了,而齐闵王更扬言说:“只要哪个国家敢收容张仪,就攻打哪个国家”。
——张仪
自从孙膑打败魏军,魏国失了势,秦国却越来越强大。秦孝公死后,他儿子秦惠文王掌了权,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怎样对付秦国的进攻呢?有一些政客帮六国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这种政策叫做“合纵”。还有一些政客帮助秦国到各国游说,要他们靠拢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这种政策叫做“连横”。其实这些政客并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不过凭他们能说会道的嘴皮子混饭吃。不管哪国诸侯,不管哪种主张,只要谁能给他做大官就行。 在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数张仪。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作门客。有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令尹家看张仪穷,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张仪抓起来打个半死。 张仪垂头丧气回到家里,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伤痕,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 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其实,五国之间内部也有矛盾,不肯齐心协力。经不起秦军一反击,五国联军就失败了。 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 张仪到了楚国,先拿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靳音jìn),求见楚怀王。 楚怀王听到张仪的名声很大,认真地接待他,并且向张仪请教。 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决心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情愿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经张仪一游说,就挺高兴地说:“秦国要是真能这么办,我何必非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 楚国的大臣们听说有这样便宜事儿,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对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作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才怪呢。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 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话,拒绝陈轸的忠告,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 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 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使者回来一回报,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兵十万人攻打秦国。秦惠文王也发兵十万人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了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大伤元气。 张仪用欺骗手段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
《屈原》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1.历史剧《屈原》通过屈原与南后、靳尚的斗争生活,歌
颂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贵品质和刚直不阿、勇敢顽强
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南后,靳尚之流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罪恶
行径。此剧写于1942年1月,正值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制造
“皖南事变”之后。剧本的现实意义在于:利用历史事件,以古
鉴今,揭露现实,影射和抨击国民党反共罪行,鼓舞人们向妥协
投降的黑暗势力作不懈的斗争。由于作者所展示的历史画面与当
时的黑暗现实十分相似,所以激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共鸣,有力
地配合了当时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以及对国民党反共卖国政策的
斗争。
2.历史剧《屈原》中的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诗人和
政治家的典型。他光明磊落,刚直坚毅,具有强烈的爱祖国、爱
人民的精神,为真理而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至诚和坚贞是他的
基本性格特点,至诚表现了他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爱;坚贞表现了
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的这种性格特征既表现在他平时作人
及教导学生上,如他写的《桔颂》,他对宋玉的教诲,就是他独
立不移,坚贞不屈性格的流露,同时更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政治主
张上: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内政上主张修明政治,以人民为
本。他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在身受诬陷时,他仍关心祖国和
人民的命运,痛斥楚王的昏庸、卖国求荣者的无耻。当他被囚禁
在东皇太一庙时,他高吟《雷电颂》,突出了他对黑暗世界的极
度愤慨,对光明的热切向往以及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最后,屈
原投向了人民的怀抱。通过屈原的形象,剧作表现了反对分裂投
降,主张团结御侮、诅咒黑暗、歌颂光明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的主题。对屈原性格的赞美,实际上是唱出了整个中华民族不畏
强暴、英勇斗争、争取自由解放的心声。
3.历史剧《屈原》中的婵娟,是作者在深刻理解屈原精神
的基础上,适应主题表达的需要,根据屈原诗作中女耍形象虚构
出来的艺术形象。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屈原精神的继承者,
道义美的化身和屈原形象的有力补充。作为屈原的侍女和弟子,
她对屈原无比尊敬和爱戴,对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深信不
疑,对屈原在维护楚国独立和尊严这一神圣事业中的作用有深刻
理解。在她看来: “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
“先生如果死掉,那我们的楚国就会完了。”面对南后对屈原的诬
陷,她坚信屈原的道德情操是无比高尚的,发誓要同先生共忧
愤,同生死。她挺身而出,当众揭露南后和张仪陷害屈原,出卖
楚国的阴谋罪行。当她被关进监牢里时,担忧的不是自己的生
死,而是先生的安全和下落。后来她接受卫士的搭救,化妆逃出
囹圄,也完全是为了“去救三阊大夫”。她的心地如水晶般的明
净透彻,她鄙夷任何虚伪、诡诈和朝秦暮楚,她愿意为自己所热
爱的人物和事业献身。最后她误饮了奸人企图毒害屈原的毒酒,
不幸中毒身亡。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因能代替先生赴死而
感到幸福,表示死而无憾。婵娟的美好品德,是屈原诗篇中那种
高洁、纯正、热烈、幽婉的感情因素的形象体现。
4.《雷电颂》是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关押
在东皇太一庙时,倾诉的大段内心独白,是一首反抗腐败,歌颂
正直的颂歌,也是全剧思想、精神和艺术上高度升华的集中体
现。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雷电之夜,经过事实的教育和自己的思
考,屈原开始冲破了旧的樊篱,抛弃了对楚王的幻想,决心到人
民群众中去寻找新的力量和支持。所以《雷电颂》不仅是人物弃
旧图新的表白,而且是40年代人民呼声的回响。作者巧妙地通
过屈原之口传达了人民的呼声,体现出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
在艺术上,《雷电颂》气势磅礴,激情澎湃,全诗采用象征
手法,表现出屈原反抗强暴,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力量。《雷电
颂》的精神与屈原的诗人气质和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十分
合拍,体现了诗与剧的完美结合。这首诗还以屈原主观抒情的方
式,用美丽、淳朴、真率、自由的大自然和黑暗污秽的现实社会
相对照,寄托着对新社会、新中国的美好理想。语言简洁精炼,
203·
饱含憎恶黑暗,景仰光明的感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屈原》是一部充满诗情的剧作,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这
出历史剧显著的特色。
(1)在选材和剪裁方面,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在不违背历史
真实的前提下,适当虚拟情节,达到对现实的暴露与鞭挞,如南
后设计诬陷屈原等情节就是作者虚拟的。
(2)主题重大,矛盾尖锐,结构严谨,情节大起大落,大开
大合,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剧本始终围绕着关系国家存
亡,人民安危的重大政治路线问题进行,在剧本的总体构思上做
了精心设计和缜密安排,把屈原30多年的经历集中到一天之内,
以联齐抗秦和绝齐亲秦的矛盾冲突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剧情的
发展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引人人胜。
(3)在人物塑造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突出人物
的精神和品格。比如屈原,不再是历史上那个郁郁不得志,最后
投汩罗江而死的三闾大夫,而是一个具有火一般刚直不阿,至诚
坚贞性格的斗士。婵娟则是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对屈原形象起
到了烘托、补充的作用o..\J
(4)语言奔放,富有强烈的诗意美。剧中不时穿插抒情诗与
民歌,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桔颂》贯串全篇,增添了诗的
光彩。《雷电颂》气势磅礴,诗情浓郁。人物的台词则是诗化了
的口语,有节奏的散文,又注意句子的工整和对仗,跳动着诗的
节奏和诗的韵律,使全剧像一首壮丽的长诗。
屈原,名平,字原,所作离骚诗篇中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是春秋初年楚武王之子屈瑕的后裔,屈瑕封于屈,因以为氏。他大约生于周显王二十九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七年,生活在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在位时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
楚王爱才留屈原战国时代,各国诸侯纷纷僭用王号,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其中秦国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已有吞并六国的野心。当时楚国面临着外患内乱的局面。外患是由内乱而起,当时民不聊生,外夷乘虚而入。王权岂能稳固?惶惶不可终日的楚怀王有许多重大问题不能解决,需要屈原为他出谋划策,为他分忧。而赋有政治抱负,又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屈原就应运而出了。他满怀政治热情,又有救国救民理想,任命为左徒官的屈原犹如一匹千里马纵横驰骋在沙场上。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为了使秦国不欺负势力不强的六国。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朝政开始理顺,社会上的混乱局面明显有了好转,流离失所的百姓渐渐安居落业,社稷面貌有了变化。总而言之,如春回大地,一日甚一日。楚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做主。
张仪欺楚屈原罢官由于屈原的突出才能深得怀王重任和宠爱,所以遭到了一些鼠目寸光以楚国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嫉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独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后来齐宣王访楚,齐楚纵亲,再订新盟的消息传到秦国,秦廷上下颇为震惊,因为这是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威胁和主要障碍,经过一番精心策略之后,秦惠王于公元前313年的一日,派相国张仪携重礼东使于楚,旨在收买以子兰、靳尚为代表的亲秦派,排斥屈原,拆散齐楚联盟。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张仪看到屈原坚持原则,毫不退让,于是他又去找子兰。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指望了。
子兰听了,十分高兴。
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郑袖与张仪,不仅彼此早有耳闻,而且相互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却从未见过面。这次会见,攸关各自利益的成败,无不十分珍视,郑袖虽不想当国王,却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她一心欲立子兰为太子,将来继承王位,那么荆楚大权便操纵在她的手里了。因为张仪代表秦,秦是当今天下最强大的国家,有它作靠山,郑袖的心里踏实得多了。
靳尚作了介绍,张仪大礼参拜,当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郑袖时,那白壁的宝光,把她的眼睛都照花了。郑袖虽贵为南后,主宰楚宫,但这样的奇珍异宝,她还是第一次见到,真是天外有天啊!一丘之貉相聚,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直谈至子夜过后方散。
经过双方讨论,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大家认为,在对待秦、齐两国的问题上,怀王常常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是因为受屈原的盅惑和齐甜言蜜语之蒙骗,正力主联齐抗秦,有屈原在,秦楚就休想结为兄弟之好;要从根本上转变怀王的这一观念和立场,只有依靠王后郑袖;所以只有想方设法让怀王不信任屈原。对此,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
一切准备就绪,过了几天,就托子兰引见怀王。张仪大礼参拜,黄金万两,白银千锭,绸缎五百匹,珍宝珠玉丽件,高脚金酝一对。怀王本就是个贪财图利,见钱眼开的人,看到这样的稀世珍宝到手,自然是眉飞色舞,欣喜若狂。张仪见重宝打动了怀王的心,征服怀王不费吹灰之力,不由得暗自庆幸,无限欣喜。他趁机劝怀王绝齐联秦,列举了很多好处,说秦王准备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说有秦作兄弟,天下列强,谁敢虎视眈眈于楚。
怀王既贪心,又无政治远见,他看不清列国形势,识不破秦的阴谋,猜不透张仪的骗局,为其甜言蜜语所惑,只觉得不费一刀一枪,不损一兵一将,便可取回商于六百里国土,实在是再也便宜不过的事了,何乐而不为。回到宫中,高兴地把这事告诉郑袖,郑袖向他道喜,可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为了诚心感谢张仪的盛情与功劳,怀王盛设国宴,款待张仪,席间讨论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对,与子兰、靳尚进行了激烈争论。他认为,放弃了六国联盟,就给秦国以可乘之机,这是楚国生死存亡的事情呵!他痛斥张仪、子兰、靳尚,走到怀王面前大声说:大王,不能相信呀!张仪是秦国派来拆散联盟、孤立楚国的,万万相信不得怀王听了张仪关于白璧之言,记起昨夜郑袖提防屈原作梗的警告,眼看将成的好事就要被屈原破坏,不由得怒火中烧,拍案而起道:难道为着一对白璧,就反对朕收回商于六百里国土?为着一对白璧,就不要祖宗和荆楚之利益了吗?绝齐联秦,朕意已决,敢再反对者,有如此盏!说着他伏身抓起几案上的茶杯,狠狠地抛之于地,摔得粉碎。全场皆惊,无不屏息敛声。接着就叫武士把屈原拉出宫门。屈原被武士们逐出宴会厅后并没回家,而是站在宫门口,等待怀王回心转意,改变主意,一直等到太阳下山,宴罢席散,官员们相继醉醺醺地步出厅门,纷纷议论着秦楚联盟之事。屈原叹着气喃喃地说:楚国啊,你又要受难啦知道已无可挽回,他不由自主地在长街上游荡,也不知何时何人搀扶着将他送回家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