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散文集】从此,世间再无我们仨

【杨绛散文集】从此,世间再无我们仨,第1张

如果此刻的你,被生活压得透不过气来,处于随时奔溃的边缘?如果你觉得人情冷漠,人间无爱,全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品味孤寂和苦难?如果你想近距离看看祖辈父辈那些人曾经有过的人生?如果你只是想了解名人轶事,或者随手翻翻书,打发无聊时光。

这本书,也许是你随手拾到的宝贝。

1   老先生,奇女子

作为近百年来首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奇女子,杨绛之名,不止因为她是大学问家、文学家钱钟书之妻,更在于她的才华,她翻译创作的系列经典作品,她们一家人面对文革时期各种苦难折磨的坦然与乐观,和她倾心诉说下的人生故事。

从新思潮、文革走来的人很多,可她是唯一一位带着从容与包容之心回顾那段历史的人。

对待历史,她这样说 :我们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

所以即使是苦难,她笔下的的日子依然散发着格外的芬芳。让人在绝望中汲取希望和力量。

面对生活,“我们仨”就是她眼里的整个世界。

她说: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不寻常的组合最终抵不过年轮的无情碾压。1997-1998年,女儿圆圆、钱钟书先生先后离世,从此,世间再无“我们仨”。

可在怀念与追忆里,“我们仨”依然活着,并借由杨绛先生细腻的笔触,活在了万千读者的心里,给后来人以无限的感慨和思考。

2  人生故事,万里长梦

杨绛全集-散文篇,主要记录了她人生故事的3个碎片。

《我们俩老了》,是老年夫妻的一场辛酸梦,《我们仨失散了》是杨绛先生做的一场“万里长梦”,《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她和小世界的相聚和告别。

里面的温暖、快乐、辛酸、无奈、痛苦,随着回忆的加深,交织在一起。让人随着她一同哭、笑、叹、缅。

书的后半部分记录了耄耋之年的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和坐在人生边上,对人生价值、灵与肉、命与天命等的思考以及几篇写实散文类小说。里面有她的发问,也有独特的思考,看来让人忍俊不禁,却意味绵长。

也许读之前,你不认识她。读完,对于这位老先生,你的了解和敬重已随之而来。

曾几何时,风尘仆仆的身影让我疲惫,无论翻过多少崇山峻岭,但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曾几何时,急功近利的环境让我厌倦,无论付出多少精神气力,但除了付诸东流,还是付诸东流。

但在芸芸众生之中,一看到孩子,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愉悦和欢欣,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去接近他们,抱抱他们。喜欢小孩子,喜欢他们的天真烂漫,喜欢他们的欢快雀跃,喜欢他们的蹒跚学步,喜欢他们的呀呀学语,喜欢他们的童言无忌……

小的时候看秀兰·邓波儿,被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深深吸引,也被她金子般的童心深深感动;现在回忆起来,也常常是深深地感慨。

在《天使爱美丽》中,童心未泯的爱美丽在浴室中找到一个装满玩具的锡盒,这个玩具盒被还给它年过花甲的主人后,那个男人泪如滂沱,也令我心潮起伏。

关于童心,很久很久以前学习哲学,记得讨论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的命题,那时候除了对新事物进行辩证分析之外,我就觉得,一个新生的婴儿意味着潜在的一切,意味着无限的可能。

但在成人的世界,说童心却并不完全意味着赞美,社会和生活会告诉你,成年人不配拥有童心,我们要收起自己的稚气并改变幼稚行为,因此童年的那份纯真、那份无忧无虑,随着岁月的流淌,渐渐迷失。

但一个人难道真的不能既保持童心,又成熟稳重吗?童心与成熟不能并存吗?

“所有的人都曾经是小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小王子》

我国著名的漫画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说:“做人得有点童心”。他一生推崇和景仰童心世界,是一个最懂得珍爱童心的人。他常常唱着小曲哄孩子睡觉;有时候,画幅画逗不高兴的孩子发笑,有时也和孩子一起用积木搭高楼、造汽车;有时甚至和孩子们一起抢着看《新儿童》杂志,和孩子们坐在一起讨论里面的问题,玩里面的游戏……在他的心里,儿童世界自由、纯洁、充满想象力,远胜过被种种节律和拘束桎梏得没有活力的成人世界。

他经历过生活的粗粝,“就好像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会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你必须得等入了秋,身穿单衣打过寒颤,手摸过法兰绒的衣服感觉到舒适的时候,才真的能体会冬的滋味。”也懂得人生的各种悲欢离合,荆棘坎坷。

尽管生活常常愁云满布,但他始终愿意保有一份童真。

他说,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童心让他创造出了有平易纯朴之风、宽仁隽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的经典散文和幽默风趣,简单隽永的漫画。

喜欢钱钟书的人,不只是因为他学富五车,更因为他那孩子般的童心。钱钟书在清华工作的时候,养过一只非常聪明的小猫。小猫长大后,经常和邻居林徽因家的一只名为“爱的焦点”的小猫争风打架。每到半夜两猫打架的时候,不管多冷,钱钟书就急忙拿起自己早就备好的长竹竿,帮自己的小猫打架。

他的妻子杨绛曾回忆说:“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字很困,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为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他在她肚子画一个大花脸……”

夫妻两人四十多岁的时候还会在果园里面玩捉迷藏的游戏。哪怕已是耄耋之年,仍旧一身稚气。

他们正是一直保持着天真的秉性和一颗自由的心,才有了伟大的创造。他们用自然的真去触摸世界的真,艺术的真,社会发展规律的真,以及人性当中最灿烂的那部分。

几千年前,孟子在《孟子·离娄下》写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宫崎骏说: “岁月永远年轻,我们慢慢老去,你会发现,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一个真正天真的人,必定是见过人世的复杂与阴暗,也必定经历过世俗的纷扰和烂漫。

木心说:“真正的成熟是你在经历过太多事情后,依然能够将内心与这个世界进行剥离。享受人生而不沉湎、历经苍凉而不消极。”

1956至1979年,二十年间,木心多次入狱。他被关进了漏雨积水的防空洞,半年后转移到监牢时,关他的人想:“这小子该是爬着出来了吧。”可他坐着,腰坚挺,裤子还有笔直的缝。坐牢期间,让他写检查,他倒好,将写检查的纸张偷偷省下来,写满了足有66张65万字的的小说和散文。在狱中,不光为文,木心还作曲。他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在暗夜里无声弹奏莫扎特和肖邦。“白天我是一个奴隶,晚上我是一个王子。”坐牢期间,受尽折磨,断了两指。但木心笑着,永远一副骄傲的派头。在他写下的65万字手稿里,没有含血愤天,没有涕泪控诉,有的只是对美学和哲学的思考,即便出狱后,得知母亲去世,悲痛之后,也只是一句感慨:“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他深知人性之丑陋、自私、虚伪,他理解别人的欲望,理解别人的局限,知道世界喜欢在荒诞滑稽里闹成个兴高采烈的样子,所以就不把别人的荒唐看得太重,因此而活得干净、明快、轻松和潇洒。

这是真正的天真,是不忘初心才能发出的光亮。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知世故而不世故,看透人性却又宽恕人性,眼前黑暗而内心却亮的耀眼。

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三毛说:“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

唐朝的刘禹锡说:“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疑。”

明朝的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做一个童心未泯的大人,不染纤尘,不忘初心,鲜衣怒马,烈焰繁花。任由岁月荒凉,也不遮挡内心温暖的光芒。

人生,真正获得大幸福的人,都是越过成熟抵达天真的人。

愿你出走半生,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周作人:《小河》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水要保他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乱转。堰下的土,逐渐淘去,成了深潭。水也不怨这堰,--便只是想流动,

一日农夫又来,土堰外筑起一道石堰。土堰坍了;水冲着坚固的石堰,还只是乱转。

堰外田里的稻,听着水声,皱眉说道,--"我是一株稻,是一株可怜的小草,我喜欢水来润泽我,怯怕他在我身上流过。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他曾经稳稳的流过我面前,我对他点头,他向我微笑。我愿他能够放出了石堰,仍然稳稳地流着,向我们微笑;曲曲折折的尽量向前流着,经过两面地方,都变成一片锦绣。他本是我的好朋友,只怕他如今不认识我了;他在地底呻吟,听去虽然微细,却又如何可怕!这不你我的朋友平日的声音,--被轻风搀着走上沙滩来时,快活的声音。我只怕他这回出来的时候,不认识从前的朋友了,--便在我身上大踏步过去;我所以正在这里忧虑。"

田边的桑树,也摇头说,--"我生的高,能望见那条小河,--他是我的好朋友,他送清水给我喝,使我能生肥绿的叶,紫红的桑葚。他从前清澈的颜色,现在变了青黑;又是终年挣扎,脸上添许多痉挛的皱纹。他只向下钻早没有工夫对了我点头微笑;堰下的潭,深过了我的根了。我生在小河旁边,夏天晒不枯我的枝条。冬天冻不坏我的根。如今只怕我的好朋友,将我带到沙滩上,拌着他卷来的水草。我可怜我的好朋友,但实在也为我自己着急。"

田里的草和虾蟆。听了两下的话,也都叹气,各有他们自己的心事。

水只在堰前乱转;坚固的石堰,还是一毫不摇动。筑堰的人,不知到哪里去了。

赏析:

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 ,我们不要把人看成十全十美,也不要全盘否定一个人,虽说周作人当过汉奸,但许多方面周作人还是很有成就的,仁道主义、儿童教育、散文写作都要超过鲁迅。被判14年刑,因保护过李大钊之子李葆华,周作人给******写信,***让其做翻译,希腊作品多由周作人翻译。

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之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

赏析:任何事物顺其自然是最好的,五四时期,新旧交替,旧未退新未建,旧体制对人性的压抑,对人精神的摧残,长期压抑,没有疏导,个性不能自由生长,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对其他人是有好处的,不会造成伤害,但是人为给堵了,筑起了一道堰,而一旦爆发,就会造成伤害,堵是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的象征;

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大学生,遇到问题想不开,失恋等就自杀,现在的自杀很高,成长路上,父母所有的辛勤培育,付之东流,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身理、心理都健康,是需要我们深思的!!让孩子欢快向前走,自然而然地成长,不要让他们不快乐、不乐观、感受不到幸福的滋味。

 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恩师,当恩师去世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悼念了。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悼念恩师的 散文 ,希望能帮到大家!

悼念恩师的散文(一)

 “陈茂欣老师去了”,这个海啸般的噩耗是友人唐绍忠老师告诉我的。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一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激情诗人就这样离开了他所留恋的世界。

 天津诗歌届的前辈我认识不少,但都无缘深交,只有陈老师例外。认识陈茂欣老师是因为他在十年前同我市诸多的诗界前辈参加我的“太阳树”诗歌朗诵会,后来他又先后和其他老师们参加了我《太阳树》、《太阳梦》诗集首发式。而我们深层次的交往,则是源于非常偶然的一次交谈。那是一九九一年的秋天,我的诗作“弹棉花的老人”在“金山杯”全国诗歌大赛中获奖,组委会通知我到承德颁奖大会上领奖。听说市作协的陈茂欣老师也去参加大会,我便贸然地给陈老师打了电话,问他能否一起同行。遗憾的是,陈老师事多脱不开身,他只是让我回来后向他转达一下大会的情况就行了。我这个人办事认真,从承德返津后,就立即跑到市作协找到《天津文学》编辑部,把会议情况一股脑儿地倒给了陈老师。

 陈老师静静地听着,不时地还要应付着来访的作者。也许当时由于我生活不幸的压力,也许是因为刚刚开始的对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感情生涯让我心潮澎湃,反正处于心理上正在做梦年龄段的我,根本就没有顾及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在介绍完承德会议情况后,我便像在大学里给学生作 报告 一样讲起了我的人生经历,讲起了我和友人、和学生之间催人泪下的感人 故事 。我是想告诉陈老师,人世间有这么多美好的情感值得我去珍惜,值得我去大书特书。那次,我整整谈了近三个小时。作为一个有三十年 经验 的老编辑,陈老师被我打动了。他说,我当了三十年编辑,还没有见到一个像你这样的作者。他给我 总结 出三句话:田放像一团火;田放的爱是博爱,像大海一样;中国只有一个田放。陈老师对我的评价,让我感动,让我认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全身心的去爱别人,能够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并且能够得到别人的爱戴,真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和快乐。陈老师当即表态,一定要帮助我,让我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发展。很快,我的诗作《别情》、《我们走进深秋》在《天津文学》上发表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我的小格日勒》、《圆梦》等诗歌也先后在《天津文学》上发表。

 后来,我认识的几位在天津文坛有些影响的朋友,在我面前经常提起陈茂欣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有的还告诉我他们与陈老师是多年的至交。于是我们便商定请陈老师和大家坐一坐,叙叙师生情、朋友情。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陈老师时,他很高兴地答应了。没想到这种聚会成为大家畅谈体会、交流经验、增进友谊的绝妙形式,大家都感到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有一种工作之余心理上的放松感。于是,大家约定,每隔一段时间就在一起聚聚,尽情感受这人间难得的友情。在几年的时间里,不论谁做东请客,大家都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赴约,从中品味人与人之间心灵碰撞时的快乐。在我们这一群人中,陈老师年纪最大,他不喜欢 唱歌 ,我也从来没有见过他跳舞,但每次聚会娱乐的时候,他都是默默地坐在一边,听我们唱歌,看小青年们 疯耍。他的脸上总带有一种安详的微笑,仿佛是在欣赏自己的艺术作品。说起来,我们这些人的成长,都与陈老师有关,不然,他也不会得到我们大家的敬重。

 至于陈老师是那么看重我们的聚会,我是在陈老师病重和去世后从他的爱人及儿子那里听到的。

 当我去看望陈老师的时候,陈老师已经不能流利地说话,他爱人董大姐告诉我说,陈老师回家经常念叨我们这些人。尤其是在陈老师去世的第二天,我们几个人约好同去陈老师家看望他的家属,陈老师的儿子蕾棣说的一番话特让我心酸。他说,你们这几个人我都能叫出名字,每次爸爸聚会回来,都很高兴,总是讲一些你们的事情。知道陈老师看重我们这些学生,还不仅仅是他经常向家人提及聚会之事,更让我难受的是我在得知他患病的消息之后,和一位针灸医生去他家时的情景。董大姐告诉我,陈老师患病后感情非常脆弱,接到任何一位朋友的电话都会激动半天。当他知道我要带着一位大医院的针灸医生来给他看病时,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整整一夜没睡好觉。

 我知道,陈老师一方面是对我介绍来的这位医生抱着很大的希望,另一方面,也是为我这个学生出现在他危难之中而欣慰。遗憾的是,那位曾经治好许多疑难病症并在天津日报上以“病人称他为神医”为题报道过的医生,也没有治好他的病。在这之前,陈老师已经在多家医院治疗过,始终不能确诊得的是什么病。在我的这位医生朋友的建议下,陈老师住进了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与治疗。可以说,为了治好陈老师的病,所有关心陈老师的亲人及朋友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然而,我们都没有回天之力,医院直到陈老师辞世,也没有对陈老师的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我尽管知道陈老师的病很重,但始终相信现代医学会在陈老师身上出现奇迹,根本想不到他会突然之间离开我们。要知道会在短短的几十天里,陈老师永远的离开我们,就是工作再忙,我也会抽时间去医院和老师见最后的一面。现在我真的深深体会到人世间有许多的事情一旦错过,根本是无法挽回的。当我和几位一直被陈老师牵挂着的朋友怀着沉痛的心情走出陈老师家门的时候,大家都说在一起相聚的日子一定要格外地珍惜。

 陈老师走了,带着他未实现的梦想,带着他对亲人、对朋友、对这个世界的眷恋,也带着我们这些他用心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沉痛的哀思走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是他一首首充满激情的诗作,是他亲手编辑的文学杂志和一套套文学丛书。相信所有受过陈老师恩泽的人,都不会忘记陈老师。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些人再在一起聚会的话,我们的第一杯酒,肯定是敬给陈老师,因为他永远是我们队伍中的一员,永远受到我们大家的尊敬。

悼念恩师的散文(二)

 二〇一六年七月三十一日凌晨,师母打来电话说张老师已经走了。这突如其来的悲鸣,划过晨曦,灰蒙蒙的天穹顿时写满悲伤。我当即大叫一声:不会哦!

 当我赶到树人学校的师母家里时,恩师张计于先生已经安静地躺在客厅的一个角落里,身上搭着一条床单,脸上覆盖着一张草纸。一家子正忙着张罗恩师的后事。师母哽咽着说,张老师是凌晨一点过离开我们的,垂危之际,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几个孙子,断断续续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于是,师母说:“你放心走吧,你最担心的大孙子已经有媳妇了,外孙从比利时 留学 回来工作也落实了,小孙女正在大学读书,以后的事你就甭操心吧。”

 师母是一位坚强的老人,张老师作别时,也许更放心不下的是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师母日后的生活。她拄着拐杖,强忍着内心的无助与悲痛说,如果这个时候不坚强,张老师一定走得不安心,所以,她不敢流泪,不敢哭泣,为了让张老师安静地离开我们,她不得不宽慰张老师放心离去。

 清晨的阳光还藏在东方的云层里,我在师母家里揭开张老师脸上覆盖着的那张草纸,张老师的容貌和往常一样,很安静、很安详、很安稳、很安然,紧闭着双眼和嘴唇,睡熟了一般正踏上开往天堂的列车,他生怕有人打扰他的安宁,任子女们啼血的呼唤和嘤嘤的哭诉。

 张老师就这样走了。

 在张老师的遗体面前,我第一个电话通知罗志高,罗志高正在老家,一时半刻赶不到树人学校,随后,我又电话告知吕良典,让吕良典迅速赶到师母家与张老师告一个别。罗志高和吕良典都是我的师兄,他俩是张老师退休以后在习水师范教的学生,后来,张老师在树人学校第二次执教时,我才有幸拜在他的师门下。所幸的是罗志高与吕良典都与我是好友,每次在张老师家里,他都总是问起他俩的情况。

 八时许,张老师的很多学生、亲友纷纷赶来。那天早上,六十多辆汽车满满的载着对张老师的深切缅怀把他护送到了殡仪馆。

 匆匆见上一面,诉不尽一生的师生情,恩师便踏上前往天堂的归途。

 怀想当年,张老师在树人学校任教务主任,那一间拐角的教师里,我懵懵懂懂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一年。每当张老师走进教室,随着一声起立,我们看到的是张老师雄姿英发、激情飞扬地走上讲台,他那幅金边眼镜至今依然深刻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偶尔,摘下眼镜,放下教案,方言夹着普通话,惹得我们跟随他的讲述走进知识的海洋;偶尔,板着脸、捏着粉 笔头,严厉斥责调皮捣蛋的孩子。那时候,恩师已近花甲,课堂上不泛幽默风趣,到处洋溢着和煦的春风,且格外关心这些懵懂无知的孩子。下课铃声响了,恩师才捡起剩下的粉笔头缓缓走出教室。

 记得十年前的冬天,恩师不知从何处书籍上得知我的简历突然驾临我的办公室,赠我一条蓝色镶白花的领带。领带里面夹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昨日天真小儿郎,今朝而立伟栋梁。青自蓝出冰胜水,师生忘年情谊长。”那一年,我三十岁,那一天,也刚好是我三十岁生日。先生并不知道我生日,只是偶然窥见书刊上的简介。那天,张老师走后,我写下了《而立之行》,以“不求举世而誉之,举世而非之。但求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压在办公室的玻璃板下,警示我时刻铭记恩师的教诲。

 一夜惊梦三更寒,师生衷情对谁诉恩师只留下音容笑貌和一本厚厚的著作。再一次翻开恩师的《桑榆逐梦吟》,只见扉页写着:送给付刚惠存,情深谊重、永生难忘。落款是愚师张计于。这本收录了恩师一生的诗词楹联选集,是我常常置于床头的必读书籍。这些年,恩师创作的不管是诗歌、词作、散章、楹联等每一件作品都会第一时间送给我,并在纸笺中写下十分谦虚的语言让我指正。这些作品我已多数编发在《习水报》、《红城文学》,或者推荐在其他刊物发表,结集成册后,我一直舍不得放在书架上束之高阁,只能置于床头便于睡前随手翻看。

 那是二〇一二年,我在师母家中再三游说张老师收集整理他的书稿,最后汇编成册。张老师心里诸多顾虑,于是,我一次又一次游说,张老师这才勉强答应。第二年,他将整理后的书稿交给大儿子张耕打印完毕后传在我邮箱里。

 张老师的诗词作品充满着婉约风格、家国情怀、园丁梦幻,作为张老师的一名弟子,一位作协主席,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接下来,我理所当然承担了书稿的编辑和设计工作。通读了张老师的全稿,删节了部分内容,逐篇编辑成熟后,张老师一再要求我为这部诗词联选集子写一篇序言。说句心里话,这是恩师一生的得意之作,我岂敢以笨拙的语言践踏二〇一三冬,我一次一次拒绝和推诿,希望张老师打消这个念头。最后,我不得不奉师命写下《诗情倾注的画布》。

 我不能给张老师的《桑榆逐梦吟》一书写序,因此,我只能写成 读后感 。文中写到,

 奉师命:编辑《桑榆逐梦吟》一书,彷徨之中颤抖,心忧铸错贻笑大方。手捧恩师书稿,逐一展读,深感张老师一生倾注于诗情,感触良多。其一,忧国忧民、纵情山河;其二,宣传家乡、直抒胸臆;其三,感怀人生,吟友唱叙。正是:狂吟高唱心不老,桑榆逐梦乐无穷。

 我庆幸,曾经拜在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座下受教,尽管只是一年时间,恩师用他那触摸世界的灵魂教导我,给我留下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受用终生。这么多年,恩师待我视如己出,我感怀在心,纵然四壁无语,我们的师生情谊足以用比大海之深,越泰山之高来表证。在恩师七十八周岁生日之际,我写下了《永远的情愫》一文,并在他生日那天,我带上报纸去了树人学校,亲手把那份报纸那篇 文章 送给张老师。我知道张老师一生衣食无忧,膝下子女孝义当先。曾经在好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因公出差在四川广元,为他老人家带来一件衣服以礼相送。在他七十八生日之际,我只能以这种简单的方式祝愿恩师健康长寿。所以,我在执笔《诗情倾注的画布》结尾时写到:

 我本“昨日天真小二郎”,十年前,恩师却赞我“今朝而立伟栋梁。”令我惶恐,不敢居之。溺我之情,愿山海共存,与日同辉。学生无以为报,唯:叩吾师颐神百年,拜尊翁杖履千春。

 当这本书稿进入最后的审定时刻,我带着样书来到张老师家中时,师母一个人在家接待了我。那天,我不知道恩师又一次病发住进习水县人民医院后转入重庆西南医院治疗,我满怀伤痛不知所措。师母告诉我,张老师在入院前说,不要把他生病的情况告诉我,让我好好工作,书稿的事全权委托我做主。

 恩师在重庆住院期间,我因工作繁忙和他的书稿之事未能前往重庆探望,心里只想尽早把他的书印出来,给他老人家一个惊喜。终于,就在二〇一四年的春天,《桑榆逐梦吟》从成都快递回到习水,正式在恩师生日前夕与读者见面了。

 那是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我把张老师的《桑榆逐梦吟》送到树人学校,张老师已经从重庆住院返回家中疗养。虽然身体日渐消瘦,但当他看到毕生心血成书的那一刻,心情豁然开朗,紧紧拉着我的手说:“付刚,你是我退休后的精神支柱啊!”言重了,张老师,作为您的一名学生,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而已。

 《桑榆逐梦吟》很快成为张老师的学生、老友们最贵重的礼品,大家纷纷索要,书辗转传到了江苏、北京、黑龙江等地。每当有人读了《桑榆逐梦吟》后,都给张老师写来贺诗、评论。注明诗人、翻译家高兴先生写下了《始终朝向光明的歌者》,文中写到:

 计于先生的诗歌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我的想法。诗歌显然已成为他最心仪的抒怀、表达和对话方式:面对家乡,面对历史,面对自然,面对校园,面对日常,面对大大小小的人与事,其中不乏国家和国际大事。这当然需要激情,恒常的激情。而激情也就是生命活力的最好体现。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拥有激情和活力,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可若一辈子永葆激情和活力,那就相当难能可贵,简直可以算作奇迹了。在此意义上,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奇迹。读计于先生的诗歌,我就不时地被这种内在激情和活力所打动,所感染。

 张老师常常对我说,素不相识的高兴先生是唯一读懂他的人。所以,高兴先生在文章的末尾写到:

 母庸置疑,诗歌,对于计于先生,已成某种信仰。而始终怀有诗歌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在此,我要由衷地向计于先生致敬!

 恩师已去,留下厚厚一本书,纵横“古今”、谈笑风生。吟唱有度、妙语连珠。睹物思人,思如潮涌,真希望恩师如张开黔先生在开篇的序言结尾时写下的“犹喜吟翁身朗健,续游韵海泛诗舟”一样啊!今日再次翻开《桑榆逐梦吟》,拜读恩师遗作,正如张开黔先生所说:

 计于兄传承历代诗人忧国民的爱国传统,对习水常怀“身处异地若故乡”之情……其诗作风格融婉约和豪放为一体,既有关西大汉高唱的“大江东去”,又有江南靓女低吟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体裁渉猎广泛,既有古韵悠长的五言、七言古体诗,又有荡气回肠的长短句(词);既有对仗工稳的楹联,又有激情洋溢的朗诵诗。还有不少直接为习水政治经济建设服务的,供演唱的曲艺作品。计于兄创作态度严谨,有不少字斟句酌的佳句,大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大家风范。

 如果来生再有缘,我仍然毫不犹豫选择做张老师的弟子。

 当张老师的遗体送至殡仪馆时,他生前的好友、亲属、学生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无一不怀着沉重的心情缅怀这位有着五十四年教龄的人民教师。悲悲戚戚、戚戚绵绵。

 遵照恩师遗愿,灵堂用的是恩师生前留下的自挽联:

 “五十四年站讲台,终身无悔教书匠;耄耋之龄上西天,永世不疲老顽童。”

 恩师一生朴实无华。他的自挽联尽是这般的洁净,终身无悔教书匠,永世不疲老顽童。治丧委员会主任是恩师生前退休单位如今的负责人汪雄,当汪雄把草拟悼词的任务交给我后,我的心又一次彷徨。

 放眼恩师灵堂, 教育 界的前辈、恩师的老友莫予勋、张开黔、杨启钦等人纷纷发来悼念张老师的诗词,张福生、戈拱嗣、王茂佳、何勇等教育局的几任局长次第而至前来悼唁。这一份悼词,如千斤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口,如此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桃李满天下,我拿什么词语来追思这位老人呢

 于是,我诚惶诚恐写下:、

 山岳戴孝、大地含悲。此时此刻,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为优秀的人民老教师——张计于同志举行悼念仪式,隆重悼念这位德高望重、师生爱戴、社会公认的教育工作者。前来悼念的全体亲朋好友对张老师的离世表示深切地哀悼。对其家属表示亲切地慰问,并请节哀顺变!

 ……

 张老师一九三六年农历三月廿五日出生于今赤水市长期镇华阳村,一九五二年九月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先后在长沙、官渡、良村、东皇等地从事教学、教务工作,授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任过教师、教务主任等职,教过小学、中学、师范以及老年大学。一九八二年退休后,参与创办习水县树人学校,并坚持在三尺讲台上奋斗至七十岁才念念不舍离开,卸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担后,张老师先后出任习水县诗词学会副会长、老年艺术团主持人,为习水教育事业奉献了五十四个年头。

 在他五十四年教育生涯中,年复一年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赢得广大师生的尊重和爱戴;在他五十四年教育生涯中,日复一日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成为人们仰望的标杆和榜样。

 八月一日晚九时许,张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简约而沉重。他生前的好友、师友、诗友、歌友,家属、亲戚、晚辈、学生无不怀着沉痛的心情向张老师告别。

 这一别。欲见颜容何处觅;唯思良训弗能闻。

 这一别。满园苗株伤化雨;一门桃李哭秋风。

 高山安可仰,大海亦无声。我虔诚地跪拜恩师与世长辞,内心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回想今年三月,正值春风吹开桃李杏之际,我于恩师生日前夕又一次到恩师家里。那天,张老师亲手为我冲的咖啡竟然是与我告别的最后一杯咖啡。

 恩师不允许我自己动手,命令我好生坐着,他冲了开水,加了伴侣和蜂糖。说自己有糖尿病,几个子女不允许他再喝咖啡,但是,我的到来,非要陪我喝一杯不可。端着恩师亲手为我冲的咖啡,心里甜甜的。末了,恩师的三女儿卫宁三姐突然光临。三姐看见恩师正在喝咖啡,她的眼里闪出一丝斥责的光芒,张老师连忙说:“付刚来了,我陪他喝一杯嘛!”这杯咖啡,让我怀着无尽的愧疚,我明知恩师身患糖尿病却未能及时阻止,为了陪着我喝一杯咖啡,恩师用他已若不经风的身躯如此盛情地溺爱着我。三月春风三月恨;一江碧水一江愁。这个三月,正是恩师八十岁与八十一岁的交替之时。这杯咖啡,尽然是恩师诀别我最后一面的礼物。

 回忆恩师的一生,除了教育就是诗词。他呕心沥血,用五十四年的寒来暑往育来桑梓苗成栋,他披星戴月,用半个世纪的秋去冬来著下经世诗亦海。想当年,中流砥柱耀杏坛;值此日,星沉月落尽哀音。

 杜鹃泣血,晴空一声霹雳;百灵哀鸣,噩耗猛然当头。

 张老师溘然长辞,他一生园丁情、数载诗词梦的精神高山仰止,永不泯灭,愿张老师在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真是一点都不错,我们单位就曾经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是个爽朗的东北人,大家都很喜欢和他说话。

更让我们高兴的是,他时常会带些新鲜玩意儿给我们吃,比如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坚果啊,一种长得像小番茄一样的圣女果啊,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到白果成熟的时候,他经常会带来一大把的白果,分给我们每人几颗。当我们问起他这白果是在哪里买的时候,他总是哈哈一笑,说:“不是买的,地上捡来的,我家附近的花园里捡的,我自己炒熟的。”

我们一开始,都不信,白果的价格不菲,还能从地上捡来吗,更何况,上海人都是贼精明的,地上连一分钱都不可能捡得到,更何况这些白果呢。

张老师见我们不信,就拍着胸脯说:“好了,今天下了班,我们一起去捡白果。”

于是,这天下班之后,我们一行人便浩浩荡荡地跟着张老师,捡果子去了。张老师的家,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我们坐了很长时间的地铁才到。

这时候,天色已经十分昏暗了,张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一条窄窄的小街上,便停住了脚步,说:“到了,你们自己找吧。”说完,便背着手,微笑着看着我们。

我们都瞪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四周,两边都是高大的树木,长着**的叶子,地上也铺满了金黄的落叶,煞是好看。可是,银杏果在哪里呢?我们找了半天,一无所获,只好把求助的目光看向张老师。

张老师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指着我们头顶上那一片**的叶子,说:“这不就是银杏吗?看到那一个个橙**的小果子吗,那不就是白果吗?你们这些孩子啊,平常肯定不做家务啊。”

其实,这与做不做家务,没有关系,就算去菜场、超市,买到的也都是那些已经处理过了的、白花花的白果,这些长在树上的,原生态的果子,如果没有张老师这样的高人指点,我们就是看见了,也不认得啊。

这时,一个同事撅着嘴发话了,她说:“长得这么高,怎么采啊?”

张老师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道:“你啊,我都说了,是在地上捡的嘛。”说着,就对我们说:“来吧,我们比赛,看看谁眼力好,发现的白果多。你们年轻人,眼神好,可别输给我这个老头子啊。”说着,一个箭步冲上前,弯下腰,从地上捡起了一枚白果,回过身,像个胜利者一样向我们挥动手臂。

我们被张老师的愉快心情感染了,也纷纷加入到战斗的行列。

真是意想不到,在大街上,还真的能够捡到宝贝。这条小路虽然偏僻了一些,可是每日里在上面走来走去的人,肯定也是不少的,但是,竟然只有张老师,这位睿智的长者,才发现了白果,我们不禁都佩服起来,张老师,不仅见多识广,观察事物,还真是仔细啊。

捡白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在一大堆黄叶中把白果找出来,还真是一件考验人观察力的事情,忙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累了,找地方坐下,各自拿出战利品数了一下,却还是张老师的收获最为丰富。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张老师的老当益壮。

坐下来之后,我们开始打量周围的银杏树,刚才只顾着看地上的落叶,找白果,竟然忘记了欣赏一下这盖满整条街的银杏树了。

天色越来越昏暗了,夕阳兀自在天空,把最后的光芒洒向人间。夕阳映红了满天的云霞,然后又把光芒倾泻在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上。抬头看天,天是**的,因为,头顶上被金**的银杏树枝叶覆盖住了,只留下斑驳的阳光,从枝叶的缝隙间射落下来。

此时,我觉得,银杏树给人的感觉,就是端庄高挑。

张老师说:“这银杏树还有一个名字,你们谁知道是什么啊?”

“我知道,是公孙树。”这点我还是知道的。

“对。”张老师对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那个喜欢咋呼的同事突然插嘴说:“公孙树,和公孙策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都哈哈大笑,大概是那些日子电视里正在播放《少年包青天》的缘故吧,真是佩服她无穷的想象力,居然会联想起那位包大人的助手公孙策来。

张老师也乐不可支,他笑着说:“没关系,没关系,这公孙树的年纪啊,可比公孙策要老多了啊。”

据说,银杏树有“活化石”之称,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是从第四纪冰川运动后留下来的幸存者,和它同纲的其他植物基本都已灭绝,只剩下它这根独苗了。

“这树啊,可是远古时代就有了的,那时候啊,大概还没有人类呢。”张老师说。

同事俏皮地吐了吐舌头,说:“这么厉害啊。”

张老师又说:“我可是听说,这种树,寿命很长的,它的生长期也很漫长。如果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所以啊,它才会有‘公孙树’,这样一个名字。”

这回连我也跟着长见识了,原来“公孙树”这个名字,是这样由来的啊,常听一句话,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银杏树来说,十年显然是不够的,非得百年以上,才能长得稍具规模。

于是,我抬起头去看头顶上的银杏树,一条街上满是这种黄黄的枝叶,气势十分宏大,显得中间隔着的这条小小的马路,愈加狭窄了。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觉得,马路两侧对面对站着的两棵银杏树,它们应该是情侣吧,要不然的话,它们又怎会在我们的头顶上,偷偷地让彼此的枝叶交叉起来呢,就好像是一对沿街散步的情侣,走着走着两只手不知不觉地就握了起来。

可是,想起了银杏树是植物中的老人家了,于是,我便想,它们不该是普通的情侣,而应该是一对已经经历过多年风雨的老夫老妻。你看银杏树那金黄的叶子,不正像老人家那满头的黄发银丝吗?它们不是像小儿女那样,羞涩地拉着手,而是在相互搀扶、相互依靠,这是一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濡以沫的情怀。

这时候,一片金黄的叶片,在我的面前飘落,我伸出手去,它像是有灵性一般,正好掉落在我的手上。我发现,它的'叶片给人的感觉,却是优雅俏丽的。

那挂在树上的果实,并不能引起我更多的关注,但是,银杏树的叶子,却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它的形象。那造型,也是个性十足的,见一次,就忘不掉了。

它好像一把小小的扇子,又好像是一枚大大的蚌壳,薄得像纸,轻得像羽毛,满树的银杏叶,仿佛是一只只张开的小翅膀,它们轻盈、飘逸、雅致,仿佛要将整棵树带得飞腾起来一样。

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张老师又发话了,他说:“你们知道吗?这银杏树并不是一直都是**的,只有到了秋天的时候,才会变成**啊。”

原来如此,真是奇特啊,银杏树到了秋天还会变色,虽然它不会像香山红叶那样,变成火红色的,但是,它却会变成**。

我想:虽然它也是落叶植物,它到了秋天也会落叶,但是它的叶子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绝对和其它树叶的那种枯黄,截然不同的,它的**,是灿烂夺目的。

我低下头,看那满地飘零的黄叶,地上仿佛铺了一张**的碎花地毯,格外美丽。

更多的落叶,在我们身边飘落,好像许多金色的蝴蝶,在我们的周围飞舞,一时间,我们好像置身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微笑地看着落叶飘零。银杏树的落叶,是格外与众不同的,它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一种看透世事的豁达和解脱,绝对没有濒临死亡和枯萎的哀愁和伤感。

银杏叶飘然而下,落地无声,我想:谁说只有落樱才是美丽的,银杏叶飘落的时候,一样也是美丽的。它带着一种啸傲风月的潇洒,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超然,带着一种慨然而逝的豪迈,银杏树的凋零,是世上最壮烈的凋零。恐怕,这只有像银杏树这样的长者,才会有如此这般的气度和洒脱吧。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低下身子,捡起几片银杏树叶来,小心翼翼地收藏在皮包里,希望以后可以当作书签用。

张老师看见落叶,也十分感慨,说:“听说银杏树是落叶乔木,受不了严寒,所以一般都生长在南方,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看不见了。所以,我也是到了上海之后,才见到银杏树的啊。”

是啊,上海好歹也是在江南地区吧,所以,有很多银杏树。

这是,张老师突然站起身来,说:“一不做、二不休,我带你们去看银杏王吧。”

“银杏王?”我们大家都兴奋起来,让张老师如此兴奋的银杏树,必然是非凡的,于是,我们便跟着他,向小路的深处走去。

那里有一个小花园,里面种着各种花草树木,自然,也少不了银杏树,因为,这条街上的“主打树”,就是银杏啊。

很快,张老师就领着我们来到了他所说的那棵银杏王面前,果然是硕大无比啊,那树身,恐怕一个人是抱不过来吧,确实是非凡的模样。看来,它也是经历了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喜乐了吧,这样的一棵古树,确实值得让所有人都为之膜拜,为之仰视,为之赞叹,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啊。

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自然崇拜者,但是,看见庙里的那些泥塑的法身,再庄严肃穆,我也很少能真正感动的,而看到眼前这样大自然的宠儿,却往往会令我情不自禁地叹服。

“这棵树,还算不得大呢,听说,山东什么地方,有一棵大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银杏树,有四十几米高,它的腰围,有八米多呢。”张老师比划着说。真是想不到,张老师对银杏树,还真有研究呢,看来,他一定也是十分喜欢银杏树了。

虽然没见过那棵世上最大的银杏树,但是,眼前的这棵,也足以让我震撼了。于是,我便开始思索,究竟用怎样的词句,才能够赞美这棵银杏树“爷爷”呢,怎样的比喻,才能够恰当呢?或许,我该把它比作一只点亮了的**灯泡,或者是一把点燃的**火炬?不,不,这些比喻都过于牵强,实在是不好。

一阵微风吹过,吹得银杏树飒飒作响,树枝微微抖动,叶子片片飘下,好像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在微微点头。我笑了,还是用一位须发泛黄的老者来比喻这棵银杏树,更为恰当啊。

你看它,虽然已经垂垂老矣,但是,却依然英姿飒爽,它好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看透了人世的沧桑变幻。虽然,它已经衰老,它那干裂的树干,显示了它已经上了年纪,但是,它的身姿依然挺拔,它依然迎风挺立,让自己的黄发,在风中飘扬,好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英雄啊。

我回转头,偷偷看了一眼张老师,他不停地颔首微笑,对着银杏王,看得出了神。我也不觉微笑,其实,张老师,不也像一棵银杏树一样吗,虽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可是,他还是不服老,又到了我们单位,继续工作。他的身板依然挺直;他依然能够健步如飞;他是一位慈祥的老者,悉心地指点着我们这些年轻人,照顾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他依然在工作岗位上,散发着他的余热;他是一位年高德厚的敦厚长者……

“走!都到我家吃饭去。”张老师手臂一挥,于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一阵欢呼,蜂拥着向张老师的家里走去。

夕阳只剩下最后一丝光亮了,可是,它依然努力地,照耀着大地。

看着张老师矫健的身姿,真的很难想象,他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他的心态,比我们这些年轻人,更健康。

于是,我也笑着跟上去,走了几步,又回头看看,那棵苍老而顽强的银杏树,依然挺立如故。

晚饭没什么大鱼大肉,都是家常菜,少不了的,是银杏果。银杏果,就是刚才捡的那些果子,我们俗称其为白果,因为它的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白色外壳,故此得名。它的果肉是绿色的,微微有些苦味。不过,我倒是比较喜欢它的这种味道,虽然微微带着苦味,但是却很香,非常有回味。

除了炒来吃以外,还能剥出果肉来做菜,炒个青菜什么的,也是爽口清素、别有风味的。

张老师指着青菜里的白果,说:“你们吃啊,这白果啊,非常补的,有祛痰、止咳、润肺、定喘等功效呢。不过,不能吃太多喔,白果,可是有毒性的啊。”

是的,我常听人说,白果不能多吃,尤其不能生吃,吃十颗果子以上,就有可能会中毒了,但是,它却同时也是一种很有营养的东西,据《本草纲目》记载:“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

正在想着呢,耳边又传来张老师那清亮的笑声,嗯,看来,张老师确实是没有少吃白果啊,所以润肺化痰,才把嗓子变得这么洪亮呢。

吃完了饭,张老师又给我们每人分了一些白果,都是已经炒熟了的,张老师说:“我每天走过那条路上的时候啊,就低头看看,看到了就捡起来,不知不觉,存了这么多了。不过,白果不能多吃,所以,大家一起吃吧。”面对这样一位好客的老人家,谁也不好意思推辞,于是,每个人都满载而归。张老师一直把我们送到了地铁车站,看着我们进了地铁口,才放心地回转身去。

我回头看了一眼,月光下,张老师头上半白的头发微微抖动着,看着他矫健的身影消失在远处,我不禁感叹,好一位充满活力的老者,岁月的沧桑,竟然在他的身上,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后来,我曾在一本书中看到,银杏树,真的是分雄株和雌株的呢。好吧,把它们比作植物中的白发伉俪,还真是没有错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夹在书中的银杏树叶子里的水分,慢慢蒸发干净了,原本黄灿灿的颜色,就会变得略微带一些浅灰,边沿的地方,有些泛白,质地越来越脆。这时候,我总是要小心翼翼地拿着它的叶柄,不敢碰到它的身子,好像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害得它粉身碎骨、香消玉殒一般。

然而,我一定会好好保存这片树叶的,看见了它,就好像看见了那位虽然已经到了暮年,但是依然老当益壮的张老师。如今,他已经真的退归林下了,和他的妻子,回老家,安度晚年去了。

他和她的老伴在离开上海前,来过单位一次,我们和他们依依惜别,看着他们相互依偎着消失在漫漫长路上,我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那条小路上,那一对对的银杏树的“老夫老妻”,它们也是这样,相互依靠着,走在自己的生命之路上。

天马行空散文

天马行空散文1

 就是这样的季节,就是这样的天气,就像有些心情,像疾风般略过,又像冰雪般消融。而我,依然无能为力。

 又如那些错过的岁月,那些岁月中错过的人。往事如歌,歌声过后连回声也渐渐消失。

 悟已往之不柬,之来者之可追。可是追什么呢,陶渊明不会告诉你,因为他也没有追到。

 现在已经太遥远,未来已经太靠近,不知不觉中,就要面对这样的措手不及。

 当你喜欢回忆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你已经过了岁月的沧桑。

 我没有那么长的经历,但却在一轮又一轮的煎熬当中,觉得自己已经垂垂老矣,进入了耄耋之年。

 在广阔且深沉的海水里,我们孤独的漂浮。找不到船只,看不到方向,游不到岸边。

 就让阳光将我搁浅吧,哪怕最后的结果,会是死亡。我要阳光,只要阳光。这是我心底,最深的呼唤。

 用尽全部的力量呐喊,让天空听到,让大地听到,让我的愿望随风飞扬。

 生活是什么?每一天我都问同样的问题,哪怕听众只是唯一,没有人回答,这一次我仍然选择沉默。

 生活不容易,这句话的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特殊重量。每一个字都经历了岁月的摔打折磨。

 既然生活不能由己,那么就随意吧。不能抓在手中,就且将它放逐吧。让它随着大海飘走,飘到遥远的看不见的地方。

 匆匆行走的路上,我们被一些人忘记,然后,我能忘记一些人。也许被人忘记,是因为不想被记得。也许忘记别人,是因为不敢再记得。

 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当你靠近快乐,就意味着你将选择痛苦。若没有放下的勇气,即便拥有拿起的力量,也是枉然。我们都在患得患失,其实得与失,也不过一念之间。

 时间总会告诉你,什么是无情,也会告诉你什么是永恒。那么今生,就站在世界之外,笑看人生吧。若有来生,希望世界不再是灰色,希望可以看到明亮的阳光。

天马行空散文2

 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其实《易经》也预言了20xx年世界末日,具体时间也是显示20xx年212月21日,这不得不让人把它与玛雅人的预言联系在一起。)虽然我并不相信这种近似荒谬的说法。但看着论坛,网络到处都有或是玩笑,或是惊恐的文字在叙说着这个预言,那么请允许我在这特殊的话题中也来天马行空一回。

 如果世界末日真的到来,以本人所谓的自知之明,是很清楚,这诺亚方舟号我们是登不上去了,因为我们太过平凡,平凡得就连想象某些事物都觉得多余。话说了,那诺亚方舟号能有多大?充其量能承载多少人飞上太空?再说了,这太空除了地球,到目前为止貌似还没有找到能让我们人类生存的星球,那么即使登上了诺亚方舟号又如何?最多也只能在诺亚方舟号中多生存几天,等到事物用尽,死亡还是得如影随形。如此想来,这能否登上诺亚方舟号并不重要了。那么今天我的天马行空干脆直接去掉诺亚方舟号,就幻想些我们普通人如果碰上世界末日如何?

 如果,我是说如果这世界末日真的到来,其实恐惧反倒成了多余,与其人心惶惶还不如快乐的过好剩下不多的日子。其实吧,人生自古谁无死,这毁灭性的灾难看似残忍,但换一种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成解脱。所以,咱大可以安逸的过着本该属于自己的日子,等待着所谓上帝的召唤。

 我现在所想的并不是这世界末日来临时该如何,而是致使世界末日的原因将要用什么样的姿势来存现于这个时空,刚看了下百度,说是地球与太阳磁极同时发生逆转,造成地球危机,致使生灵免疫系统明显削弱,也因地壳变动带来更频繁剧烈的火山,地质构造运动与地震。据称上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件是在数千万年前恐龙灭亡的年代。咳咳,看似还有些科学依据,但还是保持不信的态度。

 我在想吧,世界末日如果真的来临也不是什么坏事,看看,人类再也没有贫穷富贵之分,也没有生老病死之别。就那么“轰”的一声,整个地球将变形,人类将消失,从此太空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人类,而我们人类也将在若干年后的某次未来生物的发现中,而成为像恐龙化石一样的宝贵探索资源了。就不知几百年后,几千年后,或者是几万年后的地球是否依然如现在般遍布污染呢?也许不会,也许我们人类的消失对个千苍万孔的地球反而少了更多的伤害,反而给了这个疲惫的星球一个喘息的机会。

 也不知是不是我这人的思维有问题,从小我就有一个很怪的想法,总认为人类其实只不过是寄生于地球的一种细菌而已,当我们人类疯狂的地球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利益同时,其实也在很无情的啃噬着这个可怜星球的营养。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人类是繁殖了,而地球却被我们掏空了,枯竭了。也许我们人类并不需要这样残忍的摧残地球,但人类的无知和欲望是可怕的,为己之需,却忽略了地球的承受力。能说这不是一种悲哀么?照此说来,世界末日的到来反而并不觉得奇怪了。

 如果把地球形容成一个人类,那么石为骨,土为肉,河川大海为它的血脉,深层的暗流,石油就似它的经络,植物却是它美丽的毛发。而我们人类就是用地球的这些重要部位在为己谋求私欲。人类何其残忍,那么地球愤怒又何不可?说不定我们人类的消失在地球看来,只不过是杀了一次菌,消了一次毒而已。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好似我的文字般贫乏,无奇

天马行空散文3

 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怀萌动心头。在柔风拂柳的河边,自由地吮吸鲜新的空气;在骄阳如火的田头,肆意地品味泥土的芳香;在稻谷流香的庭院,痴迷地聆听农家的喜悦;在风寒雪冷的山巅,尽情地领略群峰的绵延。

 而四季如歌,而岁月蹉跎,而经年风风雨雨的跋涉,总在心灵的窗口,涂满沧桑的颜色。酸甜苦辣咸,本是生活真实的味道,为什么飘荡的灵魂,找不到栖息的角落?

 当我们回首漫漫人生路,唯一能够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忘却曾经的苦,记住拥有的爱,给沧桑如织的岁月,留下朵朵纯净的洁白!

 (一)天道酬勤

 脱离母体的每一声啼哭,冥冥中注定,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总会伴着一路泥泞!睁着一双懵懂的眼睛,望窗外寂寥如野的天空,淡淡地飘过几朵白云。一只悠闲的鸽子,停伫在古老的屋檐,啄弄着,素洁的羽毛,仿佛在娓娓诉说着什么。

 当有一天,狠心的母亲,让我们吮不到香甜的乳汁,几天几夜的'哭喊,也不能换回沉重的怜爱。因为,母亲知道,她的怀抱,不是你永久的家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让纯朴的乡亲,深深地懂得,那一片贫瘠的土地,要想长出茂盛的庄稼,必须经过冬的孕育、春的耕耘、夏的裁剪、秋的收割。

 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蹦蹦跳跳的小路,载满欢欢喜喜的童年。无忧无虑的戏嬉,如一尾清澈的小河,叮叮咚咚唱着歌,自由自在地流向遥远。而河边轻轻招手的草儿,露着甜甜的笑脸。山野里烂漫的鲜花,收获着乡村焦渴的企盼。

 一头懂事的老黄牛,牵着疯长的少年。一垄垄希望的种子,洒遍双亲凝眸的视线。盛一碗日复一日的劳作,品尝四季如歌的温暖,营养日益强壮的丰满。当一曲恋歌唱响月华,故乡的村口,多少身影缠绵着眷恋?

 踏一路风尘,洗尽乡村春天的鹅黄,殊途异径的风景,如舞动艰辛的一把牛鞭,于栉风沐雨的行程中,溢满苦涩泪水的容颜。

 城市的街道不是肆意奔跑的山坡,一道道如铁的荆棘,总是刺痛满怀希望的双眼。夜晚扑簌迷离的灯火,总是适时地映红,房间里踟躇的孤单。为了雨后那道绚丽的彩虹,整理一下杂乱的胡须,让一抹青春,靓丽在黎明之前。

 不能说历经了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那藏在心底的伤,如飘舞的彩旗,在碧蓝的天宇之下,尽情地舒展。城市的夜晚星星很少,只有一抹淡淡的清辉,捎来乡土久违的香甜。劳苦奔波之中,成熟的,不仅仅是沧桑的脸庞,还有蕴含哲理的思念。

 没有了乞求丰衣足食的烦闷,静静的午夜,坐在柔和的荧光灯下,品一缕铁观音的余香,读一本大师们的悠闲。透穿厚厚暖暖的帷幕,山路上,随风而舞的白发,拂弄明月当空的笑脸!

 (二)马不停蹄

 农闲时节,疲惫的老马,难得有一次片刻的停歇。

 望着田野里渐次拔节的庄稼,眼里,有一种鞍辔加身的冲动。

 毕竟不是秋天,还有许许多多的情节,需要添加新的内容。

 于是,重整行装,踏上另一个征程。

 把温情留在浪漫的小屋,把希望踩在疾风的脚下。每天,追逐着日出日落,打理着星来云往,以永远匍匐的姿势,瞄准身前背后目标。当一声枪响过后,拣回灶膛上方,那缕缕的浓香。

 不是人穷志短,不是马瘦毛长。努力,不是结果,重在过程。奋斗,没有佳期,难得虔诚。

 以奔跑的狂放,领略大漠风光。以嘶鸣的号角,吹响漫天昏黄。翻飞的掌蹄,照亮四面八方。

 都说老马识途。但,前进的是向往,急驰的是辉煌。久别的家园,永远的梦乡!

 (三)行云流水

 蓝天下,一朵悠悠的白云,在风的怀抱里,惬意地倘佯。

 高傲的鹰隼,爱抚着初飞的乳燕。俯视辽阔山川,炊烟缕缕,袅袅升腾,给天空画上道道乡村的温情。

 一尾小河哗哗地流淌,一路改变着原来的模样。遇到岩石溅起浪花,碰到阻挡绕开繁华。清凉的小草,躲避着灿烂的山花。

 而耕耘在田里的老牛,咀嚼着一垄垄诗行。

 自由,流畅。人生的风景,延着绵绵的山间小道,欣赏落日泛红的风光。

 随云而走,顺流而下。坎坎坷坷的旅途,历经风风雨雨的沐浴,已如一池脉脉的秋水,透着夏日清凉。

 (四)空谷幽兰

 空灵寂静的山谷,杂草丛中,默默地,开出一朵兰花。

 于无人注目的角落,躬身反省茂密的繁华。优美的姿态,宛若十八九的少女,迈着轻盈的舞步,滋润清早星星的泪花。

 远离世事的喧嚣,摒弃凡尘的懊恼,在大山宽广的胸怀里,绽放一株株素洁的高雅。

 修于身,而行于外。在群虫乱舞的山洼,一缕香气,惊叹莽林丰富的涵养,让飞来的蝴蝶,体验久违的老家。

 给烦恼穿上一件快乐的外衣,给忧郁插上一双蝴蝶的翅膀,给失意涂上一抹鲜嫩的颜色,给凡念披上一羽禅意的袈裟。

 苦难后,性如初,经久的弥香,漫漫飘洒!

天马行空散文4

 你说,你不属于任何人,不为谁停留,只愿意歌唱。如我一样,割下自己的肉,喝自己的血,也和自己,谈论爱情。

 记忆零落的窗口,泪成冰凌,挂在无眠的夜晚,呼唤你的名字。

 一次错失,长成如此繁多的不相信,被伤的我,要,同样伤害多少人,才能让自己痊愈。

 找不到理由,向前一步,心停在路口,不识归途,只把天涯望断,四季飘落在一池秋水里。

 长发凌乱,根根刺痛眼眸,我原来的样子,不是镜中的自己,我原来的样子是含笑的蓓蕾。

 你我向前向前,只是山谷、荆棘、藤蔓,没有坦途,没有你我想要的花开,浪漫,那一路风景,只是,你我梦里的奢望。

 近了,远了,摇响的风铃,是最初漫过心尖的芒刺,一路血痕,梦想太远又太真。

 那雾,又黑又浓,轻轻飘过,使我们失去了方向,最初的感恩写在纸上,握住的是空,

 走着、走着,忘记了最初。

 把自己描成月亮,走向你的黑夜,照亮我的夜晚,无数影子倾斜、颤抖,离心脏最近的地方,疼痛弥漫全身,爱不爱不需原因,任何时候,皆不可迷失。

 永不知倦,沿来去的方向,画圆,画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纸河山,我用一根夹子,卡住你的喉管,也许,再也不能忘记,一路流失的青春,你的笑容。

 总在黑色的夜晚穿行,一地碎片和疼痛,任风吹拂,你说,那温柔的背后,是红色的刀。

 那么,我用垂直的肉体,迎接自己的节日,在梦幻的飘影里,允我一次放纵的鞭子抽打,也许,花开花落,只是,你我梦雨里的关于,爱情。

 谁都不愿在离去之前,割下尾巴,拖着满目忧愤,怀想,山那边的春天。

天马行空散文5

 最苦的是,你懂得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自己,我害怕,和你走近走远,我害怕,我会像她们一样。

 就这么跟世界,完全陌生下去,如果有一天,我也终于熟悉了你的饮食,你的习惯,你的睿智里深藏的疯狂,是不是我还能活着,像你一样潇洒、沉默。

 当我找到,你站立的位置,我会追着你,逃遁的方向,呐喊、奔跑。我会歇斯底里咆哮,让你看见,另一个不同的我。我在你退后的脚印里,阵亡。拾起炮灰,装进背包,留给记忆。如果你我不属于同一个品牌,怎么会在这里相遇,有同样的笑容和行动?如果你我没有同样的感伤,怎么会在漆黑的夜里,同时寻找光明?

 爱是把你推至悬崖边再推下悬崖的底层,忍受断裂、死亡、灰烬,爱是所有痛苦里最深刻的印记。如果我不推你,我用什么爱你,爱是上天入地最遥远又最亲近的距离。

 我是个没有真相的女人,拿我逝去的青春换你的怜悯,拿我的暮年冰清换你的年少纯情,拿我行将就木的胴体换你送不出去的童真,拿我最真实的谎言换你一首崭新的诗行。

 或者,拿我的血汗换你的手机叮铃铃,拿我的痴情换你的一路风尘,拿我的真心换你可憎又无赖的表情。

 我抛开一切认识了你,你呀,为何还要犹豫?我刚割断脐带的匕首,真的不能再绝望的自刎,请你,请你也向我靠近,别再逃避,逃避你的命中注定。

 我们从那个冬天,一路走来,发展成今天的彼此的更加陌生,是多么的不易又不可能,是多么滑稽又可笑的事情。

 就请,勇敢拿出你的成长之罪,来添我这罪了一生,即将正确的生命。

 给我一支彩笔,描摹我的如花,给我两根红烛,照亮我的洞房,给我三句承诺,我就是你价值连城的嫁妆。

 或者,弃我于荒原,视我为枯草,恨我如鸟粪,我就会逃之夭夭。

 也许,置身于你的世界,我就不会这样寒冷,就不会这样孤苦伶仃。

 我相信,我不唤你,你也会醒,醒在我的枝头,灿烂黎明。

天马行空散文6

 月华微映孤舟,昨夜繁花漫尘香,深锁了千年的心底古城,骤然为了前世今生美丽的相遇,敞开,暮色雾霭,氤氲出美丽的故事,褶皱的稻香,溢满古典的美。 ——题记

 儿时,我就喜欢幻想,幻想那月圆月缺,人聚人散,幻想那一书,一茶,一倾城,半梦半醒半身缘的诗意生活……我会把自己幻想成童话故事里的公主,住在梦幻般的糖果城堡里,我也会把自己想象成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大街上的一角。这,使我每天都很开心,幸福。

 现在,我更会幻想。前段时间,影都风靡古装剧,我这极爱古风的影迷怎会善罢甘休,来到了影视基地横店,看到了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幕帘深闭柳烟低,清风裁就相思蕊,岸边花影,萌枝漫舞。我幻想自己清晨打扫庭院,插花,焚香。春夜的海棠花在街上铺上了薄薄一层雪,等着你来接我回家。

 周末,坐在河边,细小的雨打在脸庞,任微风吹拂我的发丝,起身,向前慢慢走着,我在一面被藤蔓覆盖的围墙外停驻,听年华在此处盛开,又向它借了一个甜味的季候守护,掌心里的那场蜕变。这样让我的生活变得小清新,感受大自然,因为——幻想。

 假期,漫步周庄,我的思绪又在变化,胭脂粉黛化烟飞,欲唤红尘成追忆。周庄就如一位伤感的女子,不在,远山无奈,香罗为谁披?一路倾听着那一首首或悲或喜或痛或伤的歌曲,浅鸣低唱,随着风声渐渐缩短时光的距离。幻想,让我变得多愁善感。

 我流连忘返于古城小巷,青砖黛瓦,尽显与世隔绝独特迷人的风韵,灰墙上出现了一些裂缝,似是划破黑暗的一道极光,又似是打破湖水平静的一粒石子;似是喧闹市场上那一霎那的寂静,又似是母亲发上第一根极显眼的银针。裂痕见证了古巷的历史,越向前,一道细缝分支成好几小缕,像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

 哦,老了,古巷老了。 她在与世无争中度过余生,陪着城市一起苍老,轮回。兴许你并不求人关注你的风采,只求一个知音读懂你这与世隔绝的古巷。知音少——无事,只可惜弦断有谁听。我的脑海里又浮出了她——爱玲,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人们记得的也许只有她的作品,却没有铭刻她悲惨的人生,她多像这一条古巷,饱经世事沧桑,却仍保持一段美丽的青春,一段刻骨的往事。

 赋闲时,读书醉在诗词,凄心难就寄情痴,长空满卷如烟事,轻罗小扇,醉酒酹酒,皆作旧时词。幻想杜牧的秋夕,仿佛穿越千年的时空,感受到宫中妇女凄凉的生活和寂寞。幻想,使我的知识,情商,更上一层,让我走进作者心中去体会。

 痴爱历史,爱那份昌盛辉煌,爱那份深邃厚重。我的梦,便是将千年历史铭刻,注目一个人物或是一个朝代,窥得胜败兴衰之真谛。每每翻开史书,总有着莫名的神圣感。彷佛抬手拂袖间,就是一段段欲说还休的往事。几千年风起云涌悉数散去,好似握在掌心的细沙,终不会因我的留恋而长存。韶华易逝,只留下史书上那一段淡淡的文字,任后世揣度。碧桃花下感流年,时间是一场梦魇。

 我感伤历史,感伤2500年前,蕴含了多少世事沉浮,岁月沧桑。那一年,汉家天下,长乐永未央;那一年,盛世大唐,火树银花不夜天。感受汉花唐月、明风清骨。千年的时光仿佛被冻结,思念这样重,重得光阴载不动。

 我相信终有一日,我可以携着行囊,走遍众多古迹名胜,选一个人物或一个朝代悉心研究。最后久久驻留于古长安,那个傲然立于古代中国巅峰的帝都,感受其与扬州相似又浑然不同的历史气息,许下一世长安的美好祈愿。山明水秀的风景我不忍辜负,山高水长的流年我会好好珍惜。

 人生虽疾苦,但精髓却是在苦后品出一味甘甜。所有追梦的伤痛苦楚会在那一刻皆得到了弥补,云拨雾散后的静好岁月尽在眼前。我不再满怀愁绪,而是静静地吹着夜风,在千年如一的明月下,牵念我的梦。

 千年岁月俨然是一炉酝酿深久的沉香屑,点燃的青烟中,熏染的是一段段时浮时沉的往事。曾经的鲜衣怒马,曾经的春衫年少,都落入历史的滚滚长河,一去再不返。而我的梦,却越发清晰,追梦的脚步,亦会越发坚定。

 感谢幻想,使我有天马行空的本领,使我的生活无处不充满快乐,充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02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