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世子朱高炽镇守北平。而朱高炽的同母亲弟朱高煦则跟从朱棣征战白沟、东昌有功,并在江上之战中突击成功,朱棣曾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之后建立储藩府,旧臣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均喜爱朱高煦,时时称其为“二殿下”。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却仍然立朱高炽为东宫,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镇国云南;三子朱高燧为赵王,镇国彰德。朱高煦怏怏不肯去,曰:“我何罪,斥我万里。”朱棣不悦,之后太子朱高炽力求谅解,得以暂时居住于京师。之后又请得天策卫为护卫,后又请增加两护卫。
当时朱棣曾命太子朱高炽及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皇太孙朱瞻基同谒孝陵。太子朱高炽体肥重,且有脚病,两边人架著掖部行走,经常失足。朱高煦就在后面说:“前人失跌,后人知警。”皇太孙朱瞻基应声称:“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於是回顾色变。太子为人性情仁厚,喜好经文历史,有为人君子的度量。而朱高煦则不肯学习,所以武将均喜欢他。朱棣曾有多次易储的想法,却也没有实现。朱高煦曾经诬陷解缙泄露皇上易储的话,致使解缙连坐贬至交趾。之后再次诬陷,致使其死於狱中 。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北征归还,东宫遣使迎迟,朱高煦於是造谣监国,并中伤黄淮等人下狱。永乐十三年,朱棣改封赵王朱高燧到彰德、汉王朱高煦到青州。朱高煦不想去,於是朱棣再次下敕要求其不得再辞。永乐十四年(1416年),汉王朱高煦选拔各卫壮健艺能军士随侍 。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汉王朱高煦因为有罪,改居山东乐安州。朱棣因其所为不法,称其长史史程棕、纪善周巽等不能匡正,皆斥交趾为吏。朱高煦仍然不收敛,在府中私募军士三千馀人,不隶籍兵部;纵容士兵在京师内外掠夺,并肢解无罪的人投江;此外杀死兵马指挥徐野驴,及僭用乘舆器物。朱棣听闻后,在返回南京时候质问蹇义。蹇义不敢对答,坚持称自己不知道。又问杨士奇,杨士奇对答:“汉王最初封国在云南,他不肯去任;之后改为青州,又坚持不行。现在朝廷将迁都北京,他却要留守南京。他的想法路人都能知道了。希望陛下尽早处理,使得其有定所,用父自之恩,能够留下永世之利。”朱棣听后默然。几天后,朱棣又得知朱高煦私造兵器,阴养死士,招纳亡命,及漆皮为船,教习水战等事,因而大怒,当面训话,将其衣冠夺走,挂在西华门内。
皇太子朱高炽力求营救,才免去此事。朱棣高声质问:“我为你计谋大事,不得不去割。你却养虎为自己所患!现在我削去他两个护卫,并处在山东乐安州。那离北京很近,一旦听闻有变,朝夕就可以逮捕了。” 朱高煦抵达乐安后,非常埋怨,却更加著急地策划谋反,太子朱高炽多次写信劝戒,竟然不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驾崩,明仁宗即位。同年八月,召朱高煦赴京。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明仁宗遣汉王朱高煦子朱瞻圻於凤阳守陵[10] 。同年五月,明仁宗去世。六月,太子朱瞻基从南京来奔丧,朱高煦在路中埋伏部队,因仓惶没有成功。同月,太子即位,改明年年号为宣德 。七月,朱高煦陈奏利国安民四事,宣宗对侍臣说:“永乐年间,皇祖(朱棣)经常对皇考(朱高炽)和我说,这个叔叔有异心,宜防备著他。然而父亲对待他非常好。像今天所说的话,果然是出自真诚,则是过去想法已经革除了,不得不顺从啊。”於是命有关部门执行,仍然写信感谢他。
说起古代的皇位争夺,大家并不陌生,为了那万人之上的地位,他们不惜打破伦理纲常,子杀父,弟杀兄、侄杀叔等等,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出现皇位的争夺,那么我们今天便走进明朝,看一看发生在明朝的皇位之争都有哪些。
一、靖难之役。故事发生在朱允炆和朱棣之间。朱元璋驾崩前,决定将皇位传给朱允炆,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他上位后,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于是在手下亲信的建议下,大肆实行削藩政策,他先拿齐王等实力弱小的藩王开刀,眼看着被削的王爷越来越多,燕王朱棣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感。于是决定先发制人,起兵谋反,朱棣手下有个足智多谋的谋士,后人称为“妖僧姚广孝”,他为助朱棣夺权,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大肆抓捕建文重臣,朱棣经过几次和建文军队的交手,最终消灭了朝廷军队,于建文四年,攻破南京城,朱允炆自焚而亡,这位在位仅四年的皇帝便草草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朱棣继位后,改年号为永乐,后人称为“永乐大帝”。
二、汉王朱高煦之乱。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此人很好地继承了他老爹朱棣的野心,一直都有取代太子的心思,但是朱棣还在世,他不好动手,等到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他立马回到封地,积极筹划谋反事宜,如果是朱高炽在位,或许汉王真的能够成功,但是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便去世了,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他是个非常有能力的君王,他知道自己的二叔一定会谋反,于是暗中调遣兵力,御驾亲征,很快便解决了汉王的叛乱,一点机会也没给朱高煦。
三、夺门之变。故事发生在英宗朱祁镇和代宗朱祁钰之间。朱祁镇继位后,便有了想像朱棣一样建立一番功业的想法,于是决定御驾亲征攻打瓦剌,于是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大明战神”朱祁镇被瓦剌活捉,瓦剌用英宗的性命要挟大明朝廷缴纳赎金,大明可是有名的硬骨头,岂是你能威胁到的,于是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立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瓦剌看到威胁不成,于是派兵前来攻打北京城,在于谦的带领下,军民一心,打退了瓦剌的进攻。瓦剌在挟持英宗几年后,发现英宗确实对自己没什么用了,于是将他放了回来,但一国又怎么能有两个帝王,于是朱祁镇在景泰八年,通过夺门之变又重新登上了皇帝宝座。
1解缙为人耿直,敢于直谏。
朱元璋赏识他,说和他形同父子,结果解缙当真了。次日,解缙即呈上万言书,得到朱元璋夸奖之后居然再次进言《太平十策》,直接攻击兵部,结果自己被贬了。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兵部解缙为人耿直,敢于直谏。
朱元璋和朱棣都不是心胸宽广之人,绝对不会像李世民容忍魏征一样去容忍解缙。解缙多次在朱棣面前直谏,惹朱棣生气,所以解缙才华虽高,但不受朱棣待见。
解缙上疏汉王朱高煦越礼之事,惹火朱棣,最终导致他被贬。
2被卷入皇储之争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按理应立为太子,但朱棣却宠信汉王朱高煦,因此犹豫不决,就问解缙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言下之意是应该立嫡长子,如果废长立幼,开此先例,后患无穷。显然解缙支持立皇长子朱高炽。
朱棣听后仍然犹豫不决,解缙又说了一句话:“好圣孙(即夸奖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棣一听,疑虑顿时消失,朱高炽虽不得朱棣赏识,但朱棣可是很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的。于是,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让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
然而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在朱棣不在的情况下私下面见太子朱高炽,这就犯了大忌了。之前解缙支持朱高炽是站在臣子的立场上,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在立场上是中立的。
但私下见太子朱高炽,则表示解缙与太子朱高炽可能私下有交情,这可是君主最忌讳的事情,朱棣肯定会想:当年你支持朱高炽,是和朱高炽交情好,如果朱高炽当了皇帝,你解缙可就有从龙之功了。即便是想见朱高炽,也应该在人多的场合上,光明正大地去面见,史记记载“缙谒皇太子而还”,显然解缙是私下悄悄地去见。
这种情况朱棣岂能不恼火所以立即把解缙下诏狱。
解缙自进了诏狱之后,并没有消沉,而是怀着希望静静地等待。等了5年,换来的却是死亡。就这样,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被冤杀。
要说起历史上奇葩皇帝最多的朝代,明朝绝对榜上有名,有的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有的皇帝一生痴迷于炼丹,其实历史挺有意思的,那么我们今天便一起来看一看发生在明朝时的三次皇位争夺。
一、靖难之役。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死后,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他上位后,便大肆实行了削藩的政策,他先拿实力弱小的齐王等人下手,朱棣眼看被削的藩王越来越多,最后迟早会轮到自己,与其干坐等死,不如放手一搏。于是他选择推翻建文帝,姚广孝为了帮助朱棣夺权,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杀戮了许多建文时期的臣子。朱棣和建文帝的军队打了几次仗,大多是朱棣取胜,朱棣于建文四年,攻破南京城,朱允炆自焚而亡,朱棣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后称明成祖。
二、汉王朱高煦之乱。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性格嚣张跋扈,一直都对皇位野心勃勃,由于他们的老爹朱棣还在位,因此只能让这种心思埋在心里。或许是受到朱棣基因的影响,在朱高煦继位后,汉王立刻返回封地,策划谋反事宜,不过朱高煦在位仅仅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朱高煦认为机会来了,便举兵造反,虽然他确实有些能力,但不幸的是他面对的是比他更有能力的朱瞻基,朱瞻基早就料到他的这个二叔会谋反,于是积极部署兵力,御驾亲征,很快便平定了汉王的叛乱。
三、夺门之变。明英宗在位时,想和他的太爷一样建立一番功业,于是在宦官王震的忽悠下,举全国兵力,御驾亲征瓦剌,结果被人家活捉了。瓦剌以英宗的性命做要挟,让朝廷缴纳赎金,可是大明可是有名的硬骨头,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朝廷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过了几年,瓦剌觉着英宗确实没什么用,于是便将朱祁镇放了回去,可是一国又怎么能够有两位皇帝,在景泰八年,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又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朱祁钰被软禁。
导读:在英国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中国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被称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要完成这样一部巨著,除了举国上下的努力,还得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主编。的主编是解缙,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
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二年,解缙出生在江西的一个书香世家。受家庭影响,解缙很小就开始学习。他5岁会背诗,7岁会写自己的文章,12岁通读《永乐大典》和《四书》。他被称为神童。1988年,19岁的解缙赴南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为一名高中状元。与此同时,他的哥哥杰伦和妹夫黄金花也参加了考试,他们三人都成了高中状元,轰动京城,被称为“三秀才之一”。
解缙考上进士后,被分配到翰林院当庶吉士。毛泽东的朱元璋特别欣赏解缙的才能,经常把他叫到身边,和他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为了鼓励年轻的解缙多建言献策,朱元璋曾经亲口对解缙说:“你我在朝廷上是王公大臣,但在私底下,我们就像父子一样,你应该无所不知,用你所有的知识来治理国家。”“我忠于你,我忠于你,我忠于你,我忠于你,我忠于你,我忠于你,我什么都知道”《五经》
解缙听后非常感动。回家后,他马上写了《明史解缙传》和《万言书》两个晚上。他劝朱元璋在法律上要言简意赅,奖励善政。朱元璋看后多次称赞解缙的才华。然而,解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傲慢自大。他从不顾及官场潜规则,短时间内得罪了一批有权有势的人。朱元璋也认为解缙太傲慢,于是在1391年罢官回家。
回到家乡后,解缙并不气馁。他借此机会看书,继续丰富自己的知识。即位后,文健皇帝召回解缙入宫,任命他为内阁记录。解缙也成为明朝第一个内阁记录。
文健即位后,听从黄子澄和齐泰的劝告,削藩,触怒了燕王朱棣。一怒之下,朱棣造反了,不久之后,朱棣率领大军来到南京。作为王朝的内阁首辅,解缙没有选择抵抗,而是连夜向燕王朱棣投降。因此,朱棣登基后,解缙被重用为院士。不久,升任翰林学士、游春芳大学士、内阁首辅,成为大明首辅。明朝皇帝朱棣曾对人说:“全世界都不能没有我,但我不能没有解缙。”这显示了朱棣对解缙的爱,这也是解缙人生的制高点。
俗话说“月满水溢”。正当解缙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卷入了皇太子的斗争。当时,的三个儿子中,长子任和次子朱为争夺太子之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朱高炽是长子,他很善良。他受到朝鲜大臣们的支持,但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他更喜欢朱,那个高大、勇敢、好斗的老二。
朱棣也很尴尬,于是他找到解缙询问情况。知道解缙朱棣心里想生第二个儿子,他还是直截了当地说:“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皇太子孝,天下归附。如果他放弃他的职位,就会有争议。一旦开了先例,恐怕难有太平之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知道这不足以打动朱棣,解缙抛出他的杀手,对朱棣说:“好神圣的太阳!”听完这话,朱棣转过脸来一脸微笑。不久,被封为太子,朱被封为汉王。此后,纪
此后,一直在寻找机会打压朱。有一年,朱棣率领大军北上蒙古,解缙有事,就找到了留在京城的太子朱高炽。朱乘机诽谤朱,说:“你出去私见太子,回家也没人送你礼物!”朱棣对此大怒,以“没有正式仪式”的罪名将解缙投入了安全监狱。
当时,所有的保安都指挥着纪纲,他们听说过解缙的名字。他们认为皇帝只是暂时生气,所以解缙被关进监狱,也许过几天他就会复职,所以解缙受到了礼遇。然而,朱棣似乎忘记了解缙,这一关就是五年。五年后,纪纲在锦衣卫监狱播放犯人名单时,朱棣看到了解缙的名字,随口问道:“解缙还活着吗?”
纪纲明白皇帝的意思,他回来后,为解缙准备了丰盛的酒菜。他喝醉后,命令人们把他拖到雪地上埋葬。一代才子被活活冻死,年仅47岁。解缙死后,他的家产被没收,他的妻子、孩子和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
名人故事:朱棣,一个人的战争
政治手腕
1403年,44岁的中年男人朱棣成了明帝国的***。正月初二,他发表新年贺辞,说:“上天之德,好生为大,人君法天,爱人为本。四海之广,非一人所能独治,必任贤择能,相与共治。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历代以来,用此道则治,不用则乱。”很有释放善意的意思。
此前一年,朱棣将忠于建文朝廷的文臣武将纳入“奸臣”榜,从诛五族到诛十族,狠狠地辞旧迎新了一把。新年钟声敲过,朱棣便欲取尧、舜之道,要“好生”治国。
首先感受到朱棣善意的是他的兄弟们。这个正月,一度被建文帝朱允炆削废的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人在华盖殿见到了慈眉善目的朱棣皇帝,他们把酒言欢,共叙劫难过后的兄弟情谊。随后朱棣宣布他的藩王兄弟全都复归王爵,并各归封地。另外周王朱橚和谷王朱橞还有更大的收获:前者“增岁粟二万石”,原因是他和朱棣为同母兄弟,应特殊照顾;后者“赐乐七奏,卫士三百,改封长沙,增岁禄二千石”,原因是谷王朱橞在去年朱棣率燕军攻打京师时,开门迎降有功,朱棣感其恩,予以厚赏。
所以1403年便显得“分田分地真忙”了,朱棣和他的兄弟们其乐融融,共享胜利喜悦,而这个被命名为永乐元年的中国农历癸未年也似乎真的名副其实,是帝国欢乐开始的年头,是播种希望和快乐的年头。
但是一条线索却在隐秘地生长。没有人知道,在朱棣笑容可掬的善意背后,一股杀戮之气还是如影随形。因为他也遭遇了建文帝式的困惑—如何对待数目庞大的藩王。建文帝的削藩以激情始,以惆怅终,他朱棣又该如何做呢?或许从此刻出发,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才真实展现了两个男人的政治手腕和处事技巧。朱棣从永乐元年布局,至永乐十九年收官—在近20年的时间长度里,这个男人展示了成熟帝王的权谋之道,他的欲擒故纵,他的欲取先予。而1403年春天,朱棣的善意秀毫无疑问只是其演出的开始部分,一切都有待于接下来的承接与转折。
事实上,在1403年朱棣就曲径通幽了。这一年宁王朱权乞请改封地为苏州或钱塘,被朱棣拒绝。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藩大宁。他在人生道路上曾经面临过一个重大选择:帮四哥朱棣还是帮建文帝坐天下?那是建文元年(1399年)的十月,朱棣和建文帝开始了生死较量。这是路线之争,当然也是生死之争,对宁王朱权来说同样如此。他最后作出的决定是倒向四哥朱棣,而朱棣也许诺事成后和他两分天下。四年之后,谜底揭晓,朱棣问鼎天下,但天下却没有曾经出过苦力的宁王朱权的份儿。这也是厚黑之术—越是有功之臣就越危险,朱棣最后将宁王朱权徙封南昌,算是活学活用了户部侍郎卓敬当年的秘密建言。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卓敬秘密上疏朱允炆,建议徙封燕王于南昌,这样万一有变,比较容易控制。但是书生气十足的建文帝对卓敬的'建言按压不报,最后自己落得个不知所终的下场。但朱棣却真正领会了卓敬建言的精神实质,那就是—若要鱼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离开水。
当然朱棣削藩中玩得最好的一招是恩威并施。这显示了一个成熟男人的游刃有余—先恩后威或者先威后恩,朱棣总是将人心拿捏得很准,玩得收放自如,令人望而生畏。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徙封长沙、受朱棣之恩15年之后,谷王朱橞发现自己的命运被打入了谷底。二月初六,朱棣突然宣布谷王朱橞谋逆,将其及二子皆废为庶人,家属诛死。至此,朱棣完成了对谷王朱橞命运的策划和审判。而在此之前,很多藩王的命运都已被他改写:永乐元年十一月,朱棣削革代王朱桂的三护卫及官属;永乐四年五月,朱棣削去齐王朱榑的官属和护卫,八月废齐王为庶人……及至永乐十九年朱棣逼迫其同母弟周王朱橚献还三护卫,基本上将与其同辈的藩王武装都解除干净了。和当年建文帝轰轰烈烈、剑拔弩张的削藩行动相比,朱棣的动作老辣低调,打草而不惊蛇,其拿捏适中的政治手腕毫无疑问是一流的。
削藩是与兄弟的人心战,与此同时,朱棣也展开了另一场战争—与他儿子们的心理战。在太子立废问题上,在与亲生儿子过招的过程当中,朱棣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他的确是个可以掌控全局的人,在这个帝国,没有谁会是他的对手。
永乐二年四月初四,朱棣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这是个可堪玩味的举动。虽然立世子为皇太子符合帝王时代中国人的政治习惯和道德准则,但具体到朱棣身上,他却玩了一把良心游戏。因为在建文四年的浦子口战斗中,朱棣曾经拍着率兵赶来的朱高煦的背做托付状说:“吾儿勉之,世子高炽多疾,如争得天下,就让你取而代嗣。”现如今天下到手,朱棣的誓言却成空,朱高煦情何以堪?由此他对父亲的幽怨乃至争斗徐徐展开,父子间的过招以一种隐秘的形式进行。
在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后,朱棣将朱高煦封地云南,远离帝国的权力半径,使其无法有所作为。朱高煦拒绝远行,一副与父亲、兄弟对着干的态势,帝国隐隐有危机存焉。
但对朱棣来说,朱高煦的姿态却是苍白无力的。自古以来能成事的人首先必须学会韬光养晦,朱高煦如果真能低调去云南默默耕耘,倒显得孺子可为,现在这样一副梗着脖子叫劲的样子,明显不成熟。永乐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朱棣改封朱高煦于青州,朱高煦仍然拒绝就封。父子间的过招进入了新阶段—朱高煦自以为得计,朱棣则冷眼旁观,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中。
汉王朱高煦的人生败局就缘自于“高调”二字。在朱棣去北京视察新都建设期间,朱高煦在南京蠢蠢欲动。他私自招兵3000,精选自己的护卫队,不把兵部放在眼里。他甚至还放纵他的护卫队在京城大肆抢劫,当兵马指挥徐野驴准备依法处理这一突发事件时,朱高煦竟用铁瓜锤猛击徐野驴至死,从而酿成惊天血案。那么朱棣回来后是怎么处置狂妄的朱高煦呢?他做了这样一件事:将朱高煦废为庶人,关在西华门内,并将其3000私兵调往居庸关北,全部充公。朱高煦从此一蹶不振,败在父亲手下不再有翻身机会。
至此,朱棣将永乐权力场打扫得干干净净,不再有觑觎者和蠢蠢欲动者。他是这个帝国最孤独的那个人,身边不再有兄弟和儿子靠近。他离权力很近,离亲情很远。但只有在这样的远近对比和间隔当中,朱棣才能感受到安全。这是一个帝王必须付出的代价,对于这一点,王者朱棣很明白。
AB两面
有了安全感才能有所作为。当永乐权力场成为朱棣一个人的舞台之后,他开始倾情出演,演绎一出属于他的帝王戏。
毫无疑问,朱棣的演出充满立体感。因为他总能从名人故事:朱棣,一个人的战争面不动声色地跳跃到B面,两手抓,两手都能硬起来。他似乎是儒家文化的衣钵传人,却更是法家治术的强硬实践者。在术与道之间,朱棣跳得出来,又能钻得进去。表面上看,他比建文帝还要深入骨髓地信奉仁者爱人,但在杀伐决断上,朱棣并不亚于其父朱元璋。朱棣这个精通方圆、软硬、真伪、善恶两极变化的人,比以往任何帝王都懂得治理他的国家和民众。他应该是一个辩证法大师,只是欠缺了边界或者说底线而已。
现在,就让我们透过永乐年间的层层迷雾,看看朱棣是怎样一个形象—第一印象显然很好,这个人侃侃而谈,似乎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仁者。
永乐元年九月初一,明成祖朱棣发表谈话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创业难,守成不易。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礼乐刑政施有其序。”这是其论创业守成之道。
永乐七年正月初三,朱棣告诫来京述职的1500多名地方官说:“君国之道,以民为本。因此设官分职,简贤用能,目的在于安民。为臣者若能体其君爱民之心,付诸行动,天下之民即可得其所。”这是朱棣论治国安民之道的精彩语录。
;《大明风华》里的“皇爷”是汉王朱高煦,他并不是真的要杀自己的父亲朱棣。虽然朱高煦对皇位也是虎视眈眈,但是当时朱棣最看重的是黄台孙朱瞻基。朱瞻基当时管理锦衣卫,负责皇帝的人身安全,还有就是皇宫外的治安管理。在皇宫外整出这些靖难遗孤,要杀皇帝,简直就是用鸡蛋砸石头。毕竟皇帝死了后,最大的利益者并不是朱高煦,而是太子爷。
事情的结果也是如此,那些靖难遗孤以为布下天罗地网,为之前死去的家人报仇雪恨。但是至始至终,这只不过是朱棣家内部斗争的牺牲品。汉王朱高煦化身所谓的“皇爷”养着这么些靖难遗孤,也不过是希望能够动摇黄太孙的地位,并不是真的要刺杀皇帝。
就退一万步,假设说刺杀成功了,皇帝的宝座反而轮不到汉王朱高煦。因为当时是有太子的,不仅有太子,还有太子孙。所以说怎么算,都算不到汉王朱高煦头上。如果朱高煦真的是为了刺杀朱棣,那就还要把太子,以及太子孙一起杀了,他才有机会坐上皇帝的位子。
汉王朱高煦苦心积虑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有要养活那些靖难遗孤,也是需要很多钱财的,他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扰乱当时的政治环境。不过在那些靖难遗孤刺杀过程中,死去了很多人,那么活下的一小撮人也开始疑惑,为什么当时刺杀朱棣的时候,马车内竟然不见真人。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切都在汉王朱高煦的预测中,如果真的让这些人刺杀成功,他才亏了,白白为他人做嫁衣。
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名义,在北平起兵造反。他的内心也没底,害怕造反失败,让自己和家人,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朱允炆实力虽然不如自己,可大明朝实力强盛,自己只是一个藩王,想要凭一己之力,去对抗整个明朝,单从实力对比分析,失败概率更大。
好在朱棣头脑聪明,用计得到了宁王朵颜三卫;加上朱允炆削藩政策,也让众多藩王,站到了他的对立面。这场叔侄皇位争夺,最终以朱棣胜利告终;朱棣之后儿子汉王,又想要上演一场叔侄相争,这一次幸运女神没有眷顾叔叔,汉王一败涂地,也因此身死。
成王败寇,朱棣也害怕失败成王败寇这是亘古不变道理,靖难成功朱棣就是皇帝,能够君临天下;如果靖难失败,朱棣注定人头落地,连带还有一家妻儿老小,都会受到牵连,朱棣一脉将鸡犬不留。
整个靖难过程中,朱棣也有过害怕时刻,在攻击不顺利时候,朱棣也会垂头丧气。造反在古代是重罪,这样一个行为,只允许成功,绝不能失败,否则后果无法承担。
雄心壮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从小也在经历战火,于战争中慢慢长大朱棣,内心也有雄心壮志。哥哥朱标在世时候,皇位只能属于哥哥,论威望和能力,朱棣都不如朱标,因此他会乖乖当藩王,荣华富贵过一生。
在朱标死后,众多皇子对皇位,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们觉得自己都有机会,空出的太子之位,可能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朱棣是众多皇子中,最有希望一员。不曾想朱元璋,却选择了皇孙朱允炆,作为江山继承人。
朱允炆如果不削藩,朱棣或许还不会反叛,不能做皇帝,现在就连土皇帝也不让做,朱棣心有不甘,只能够拼死一搏。与其任人宰割,不如为了自己而活,这就是朱棣靖难时候内心所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