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老师我可能会这样激励他:
乖,不要哭。你做的是对的,这都是为他们好,是他们犯了记录。现在回去上课好不好。以后有什么问题,老师自己去看就可以了,这样你就不用打报告,它们也不会嘲笑你了。这是你和老师的小秘密好不好。你是最棒的。
近日,有读者给我们来信反映,在她女儿所就读的中学里,有一些男生利用课余时间围在教室的电脑旁看不健康的碟片。可当她问女儿有没有同学把这一现象向老师报告时,女儿却很不屑地回答说:“干吗要报告,不是得罪人吗?”,令她一时倒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其实,类似的想法在如今的学生中并不少见,比起大人眼中的“善恶是非”,他们更注重的却是“人际关系”。如果你的孩子碰到了这样的事情,他是怎么做的?你又会怎样处理?
担心遭报复 孙勤 45岁 会计
那是在我女儿刚读预备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有点闷闷不乐,也不太喜欢与人交流。我们问起,也不太愿意和我们说,当时我非常担心。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碰巧”看到了她写的周记,这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前些时候,她们班一些男孩子违反学校规定在教室里踢足球,搞得乱七八糟,有一次还把她的两杆笔砸坏了。于是,气不过的她就向老师打了小报告。老师严厉地批评了那帮淘气鬼,并且罚他们打扫卫生两天。不知怎么,这帮男孩子知道了告密者,经常找机会欺负我女儿,不是今天不小心把她的书碰掉了,就是明天把水洒到了她身上,或者就是帽子里多了些小纸团。这样一搞,老师那她是不敢再去了,而且她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当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便有意与她爸爸聊起了这方面的话题。内容嘛,当然是大同小异了,只是主人公换成了我单位同事的孩子,因为我不想让女儿知道自己是个偷窥者。首先我说现在的孩子都很乖巧,有时候为了所谓的同学关系不太乐意去向老师反映班级里的情况,有时候甚至不惜自己受到委屈,实际上这不是好方法,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听到这里,女儿也放下碗筷留心起来。接着,我就说虽然不是鸡毛蒜皮的事都得打小报告,但有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特别是自己遇到麻烦时还是要告诉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我把那个例子偷梁换柱地陈述了一番后,说那个同事的孩子后来又找了老师。经过老师的教育后,那些皮大王没有敢再欺负她。
在我的启发下,第二天,女儿就在几个好伙伴的陪同下去了班主任的办公室,把事情搞定了。
采取“迂回”战术 刘雯 40岁 公务员
“作弊可耻”的观念,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有,但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并且存在侥幸心理,还是会有一些孩子要忍不住冒险一试。最近,我就从儿子口中听说了这么件事。
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我照例问他考试的情况,他说“还可以”,便把话题转到了他同桌身上。这个同桌我也认识,算是儿子的一个好朋友,脑子挺聪明的,就是看到语文外语就头疼。这次语文考试,老师说要背出这学期教的所有古文,他便慌了神。于是,考虑再三,决定铤而走险,采取夹小纸条的方式,并在临考前就告诉我儿子,让他“帮帮忙,就当没看见”。儿子说,他当时挺矛盾,既不想当场指责,破坏和朋友的感情,又怕朋友不小心被老师抓住后自己会被怀疑是他的同伙,甚至还有一种花那么多功夫背书有点“亏”了的感觉。所以,整场考试下来,他的感觉很不好,心思一直不能完全集中。等到考试结束,同桌交卷,他才跟着解脱似的,别扭极了。
“你没想过跟老师报告吗?”我忍不住追问,没想到却招来了他振振有辞的“说教”:“报告?想得倒简单,作弊这种事最难搞了,除非当场汇报当场抓住,过后没证据,根本就不行,难道你还真的在考场上把他揪出来吗?”“这……”我词穷了。
事后想想,换了我恐怕也没那个“揪出来”的勇气。于是,我只好采取了“迂回”战术,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委婉地跟老师反映了班级考试纪律的情况。老师当场答应会狠抓,我才算勉强松了口气。
我有话要说
向老师打“小报告”是要被小朋友孤立的,不去告诉一般却没有什么损失,所以我是不会主动报告的,还是同学关系比较重要。———小文
现在的孩子的确会“做人”。作为班主任,很少有同学向我打“小报告”,有时甚至还互相包庇,“逼”着我们要主动到同学中去了解情况,才能发现一些不大好的苗头,及时制止。——钟华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当别的孩子都“聪明”地选择了不报告时,你让自己的孩子去报告,就是明摆着让他吃亏,所以只有随大流,让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李兵
刚做老师时,我很喜欢那种什么事情都跟我说的学生,这除了能掌握情况外,还有虚荣心在作怪,学生围着自己转的感觉很好。但慢慢的,我就讨厌起来了,什么“某某今天没值日啦”、“某某丢废纸啦”、“某某说我坏话啦”等等,没时间去处理这类事情。———朱梅
“人际关系”中的歪风邪气不同程度地在社会上存在着,学生又怎能都是一身正气呢?所以,关键要根除大人世界中是非不分的问题。———张志达
我不支持这种担心遭报复而知情不报的做法。学校里面可以搞一些匿名检举,不要让学生心寒得只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杜小双
记者手记 有点“不舒服”
采访这个话题,不由想起很多自己上学时的事来,跟同桌闹别扭、向老师告“御状”、有人忘做作业毫不留情地记下名字……这些破坏人际关系的“傻事”我几乎全做过,对比起来真是有些惭愧。不过,话说回来,即使表现如此“恶劣”,毕业时,大家都没有记仇,聚会的时候最多也不过把这些事当个乐子,真不知算是我特别幸运还是我们这一帮人都特别单纯。
于是我不禁要感叹:现在的一些孩子思想“严密”了,或许也并不幸福,想得多,束缚多,率性和快乐就少,永远是这个样子的。只不过,我也自知没有理由说他们这样做就“不好”,就像那些家长所为难的一样,心里头明白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就让我说,我觉得“不舒服”吧,就像有的时候看电视,见一些10来岁的孩子,看上去还满脸稚气,说起话来却已经“头头是道”,满嘴“官腔”,惊讶佩服之余还是要觉得别扭一样。也许,在我老套的心里,还是觉得一个年龄的孩子就该是一个年龄的样,当他们过于成熟懂事了,我反而不适应了。
所以,我真的挺佩服这次采访中的这些家长的,他们大都在矛盾与尴尬中选择了忍耐和循循善诱,却不愿意主动教孩子“圆滑”。即使在整个过程中有跌倒、有受伤,至少它证明了,我们曾经年轻。
这个是西安教育网上的,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反正一句话,要正确处理打小报告,必须是情况而定,看学生出于什么动机
应该告诉她这样儿做的后果,不建议提倡小孩在去 打小报告,这样儿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团结,这种毛病不好,如果从小就这样儿长大了之后应该会很八卦的,尤其是男孩子要是这样儿的话是会很讨人厌的。
想用自己的方法巴结老师,或者引起老师的注意,想得到老师的好感。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努力做的很好,或者被着他们做,不让他们发现。对于这种任何人情世故都不懂的调皮小学生,骂他他跟你对着干,好好说他他不听。最好是没有把柄。有把柄的事咱们不给他看到。大家都好。
我上五年级四个班的科学课,一班至三班的课都感觉上起来很舒服,因为他们的班风好,学生的规则意识强,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有明确的界限。但在四班上课,我感觉到很头疼,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呢?老师刚走到班门口,班里是闹哄哄的,做什么的都有,他们好像习惯把老师当成透明的了。这时我必须严厉扫视班里一圈,才能慢慢静下来。在上课的过程中,总感觉到有人在讲话,但又不能确定是谁在讲话,这些不和谐的杂音让人心里很不爽。
上课的过程中,会突然有人举手,我一看,第一组的刘昊同学,只见他把手举得直直的,一脸的严肃,我忙问他什么事?他站起来说:“老师,我刚才发现第二组的李小环在跟同学讲话。”话一说完,全班同学的眼光刷地一下投向了李小环。李小环也不示弱:“老师,同学跟我借笔,我跟他说笔坏了,他就冤枉我说话,他自己刚才都在讲话。”小环的话一说完,班里顿时热闹起来了,“对啊!刘昊自己经常讲话,还喜欢打别人的小报告……”天哪!班里瞬间成了诉苦和批斗大会,这课还怎么进行下去啊!这时我竭力叫全班安静下来:“刘昊同学投诉的问题,我们下课再来谈,现在我们还是上课吧!”就这样,一节课上得很辛苦,而且效果也不好。
下课后,我找到班主任陈老师:“你们班的班风有问题,学生打小报告成风,而且上课也有一群人在互相观察,互相攻击。好像侦察兵一样,我找你的毛病,你挖我的缺点,这样下去课也没法上了。”陈老师也显得很无奈:“我们班就有七八个学生喜欢打小报告,一下课,我还没喘口气,学生就到办公室来投诉,这个讲话,那个丢垃圾,投诉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搞得我头都大了。”我说:“出现这些问题,你没有采取措施吗?”林老师说:“有啊!这些喜欢打小报告的我逐一跟他们谈心,指出这种行为不好,并且制定了惩罚措施,刚开始几天还可以,时间久了又忘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个班有一群人喜欢打小报告,喜欢互相指责,互相埋怨,这样下去,整个班风都成了负能量了。这样的班要怎样来转变,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寻找解决之道。
今天早上看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课堂规则的形成与巩固”一节中我找到了答案。魏老师说,如果上课有学生告状,你千万不能制造师生敌对的氛围,如一学生告状:“老师,海波同学没坐端正。”你千万不能说:“海波,你为什么不坐端正?”这样做,立刻会有学生继续告状:“老师,某某某也没坐端正。”最后,老师就陷入告状的汪洋大海了。
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应该跟学生说:“老师在教室里能够看到每个同学的表现,大家不能代替老师来裁判,不能随便告状,只有极特殊的情况,大家要立刻报告老师。例如,有同学拿小刀在别的同学眼前晃来晃去,如果老师没看到,要立刻报告老师,为什么?因为这是危险动作,随时会带来伤害性。而另外的情况,我们不能随便告状,因为那可能不是帮助同学,还会对别人的身心造成伤害。
老师要在班里召开主题班会,全班来讨论这一问题,然后来制定一个规则。制定规则不是为了抓学生的错误,然后进行惩罚。制定规则是为了给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提供指导和参照,当违反既定规则的行为发生时,我们应该和孩子们一起来讨论如何处理,帮助他们分析错误行为的动机和产生的后果,过分的强调处罚,会掩盖动机和态度方面的问题,以处罚为主的教育,不利于孩子形成高尚的更具社会价值的道德水准,它只会使道德发展维系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了规矩就要严格地执行,这样下去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良好的班风就会悄然形成。
1.对于偶尔犯错的同学:老师可以先给他讲道理,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希望他马上改正,并且让他知道,他在老师心目中一直是个好孩子,希望他保持下去,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2. 对于屡教不改的同学:这些同学往往被人孤立,其他孩子都不愿意和他玩,导致了他“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对此,教师要严厉批评,教育孩子和同学友好相处。让孩子明白同学间的交往应该真诚、互相帮助、相互体谅,不可以影响别人学习,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3.对于班干部:如果某位同学做错了什么或有什么缺点,不应该嘲笑、讽刺,也不应该向老师告状,而是坦诚地指出来,并帮助他改正。只有你做到这样,其他同学才会佩服你。尽量在同学面前有威信,自己能处理的事情,不要什么都来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