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枪换个地方什么意思

打一枪换个地方什么意思,第1张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是指的游击战,出自**《地道战》。通过在不同地方袭击敌人, 以扰乱敌人的判断,摸不清己方的位置,更好的保护自己。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游击战的作战方式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

中国***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依托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保存和发展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地开展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长期的革命战争,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法,显示了中国革命游击战争的丰富多彩。

游击队是在敌统治区、敌占领区、接敌区,以分散、流动、袭击的作战方法打击敌人的一种非正规的武装组织。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游击队作战原则:

第一,游击队不能打打不赢的仗。除非有很大的胜利把握,否则不同敌人交战。

第二,游击队如果领导得好,所采用的主要进攻战术就是奇袭。必须避免打阵地战。游击队没有辅助部队,没有后方,没有供应线和交通线,而敌人却有。因此在长期的阵地战中敌人具有一切有利条件,总的来说,游击队获胜的可能与作战时间长短成反比例。

第三,在交战之前,不论主动或是被动,必须制订出缜密的详细的进攻计划,特别是撤退计划。任何进攻,事先如不充分准备好预防措施,游击队就有遭到敌人出奇制胜的危险。游击队的极大有利条件就是优势运动能力,在运用这种能力方面如有错误就意味着灭亡。

第四,在发展游击战中必须注意民团,这是地主豪绅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的最坚决的防线。从军事上来说,民团必须予以消灭。但从政治上来说,如有可能,就必须把它争取到群众一边来。一乡的民团不解除武装,群众是发动不起来的。

第五,在与敌军正常交战时,游击队的人数必须超过敌人。但是如果遇到敌人正规军在移动、休整或防范不严的时候,可以用一支小得多的部队,对敌人战线上的要害进行侧翼奇袭,行动要迅速坚决。

大吵大闹的危害有哪些

 大吵大闹的危害有哪些,我们常常说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但是吵架是人们交往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很多人因为家庭琐事,没控制住和家人吵架了。以下分享大吵大闹的危害有哪些。

大吵大闹的危害有哪些1

  不利于健康

 吵架往往令人心情不悦,有时令人血压升高,诱发部分疾病的发生。有的吵架激动导致动手伤人,因此给身体带来残疾,将个人健康毁于一旦。

  不利于家庭和谐

 因为吵架闹得妻离子散的大有人在,因为吵架闹得兄弟结仇的也大有人在。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吵架往往是为了逞一时之快,过嘴瘾,吵架过后大部分人会后悔一时冲动,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反而会令关系更加恶劣。

  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家里有孩子的家庭,父母不管不顾的吵架,会给尚未成年的孩子心理留下阴影,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不善言谈,孤僻。

  不利于邻里关系和谐

 俗话说邻里之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远近不如近邻,但是好多邻里关系却因为一次吵架两次吵架而变得疏远,相互见面如同陌生人。

  会造成财产损失

 有时人们吵起架来不管不顾,砸盆摔碗扔东西。或者有的因为吵架一赌气出门喝酒赌博,大手大脚花钱。

大吵大闹的危害有哪些2

  夫妻吵架有什么害处?

  危害一、影响感情

 吵架多了,感觉对方变得理所当然了,感觉对方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哄自己,疼爱自己了。 吵的次数越多,感觉对方的缺点越多,好像没有好处。 就这样产生了厌恶感,开始讨厌眼前每天晚上拥抱睡着的枕边的人。 而且吵架的时候,因为理智不够,说话很重,一说话就伤了人的心,失望的话就选择离婚。

  危害二、身体受伤

 吵架的时候,最初多用语言攻击和冷战,但是次数多的话,经常上升到身体上的冲突。 人一兴奋,就没有理智,有时动手也不知道轻重。 因此,在吵架过程中,女性容易受到家庭暴力,主要是两者的体力差异很大,在肉弹战中,女性经常受到损失。 生活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女性受到家庭暴力的例子,鼻子青脸肿得很轻,严重受伤可能会动骨头。

  危害三、儿童发育不良

 很多夫妇吵架的原因之一是孩子,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其他的事情而争吵。 发脾气后,两个人吵架无视孩子的哭声和哭声,两个人总是吵架。 要知道孩子很懂事,整天看到自己父亲的妈妈吵架和吵架,很有可能影响她们身心健康的发育,长大后成为反抗的人,作为妈妈的你无法管理,甚至可以动手。

大吵大闹的危害有哪些3

  1、心肌缺氧

 人在生气的时候,大量的血都会冲向大脑,导致心脏的血液供血量会减少,造成心肌缺氧。会引起人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心跳不规律,血液流向大脑和脸部,还会导致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影响肝脏健康

 人在生气时,体内会分泌茶酚胺,会使肝细胞内的毒素增加,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毒素的代谢率,对肝脏活损伤也很大,很有可能会出现肝部疼痛,肝胆不合。

  3、胃溃疡

 生气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了胃肠蠕动,这样是不利于营养的消化吸收,胃蠕动缓慢,影响到消化,还会伴有恶心、呕吐、胃痛、胃胀等表现,严重时还可能会引起胃溃疡。

  4、长色斑

 人生气时,大量的血液会涌向头部,这样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就会减少,毒素会增多,从而呈现在脸上,会有出现色斑的症状,严重会影响了外形的美观。

  5、伤肺

 人生气时,呼吸就会变得特别急促,从而出现了需要过度换气的情况,会影响到肺的健康。

  6、引起甲亢

 生气会导致人的内分泌紊乱,从而使甲亢分泌的激素含量增加,会引起甲亢。还会造成内分泌失调,造成血糖,血脂等代谢异常。

  7、损伤免疫系统

 生气时,大脑会对身体下达制造皮质无醇的命令来调节情绪,这种物质在体内堆积增多时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患病风险增高。

  8、脑细胞加速衰老

 生气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脑血管一过性缺血,引起头晕、头痛等供血不足的症状,生气时血压应激性的升高,导致头晕、头痛,严重时血管破裂,引起脑溢血。

 这时大量血液就会涌向大脑,导致脑血管的压力增加,血液中的毒素对脑细胞产生了伤害,最后会导致脑细胞衰竭加速。

大吵大闹的危害有哪些4

  夫妻吵架有什么危害?

  1、冷战。

 冷暴力对婚姻的摧残一点都不亚于肉搏战。有些肉搏战是在一方有一些人格小缺陷的基础上,他控制不住情绪,或者酒后失德。很多人肉搏之后也反悔,也有弥补,因而,肉搏对婚姻的损伤不是直接或第一的。

 最可怕的就是冷战,其实,冷战就是不想沟通,放弃沟通了,甚至有时候比肉搏还要摧残,有时候肉搏是一方想要沟通,而是缺乏方法的沟通,是一种很弱智、愚蠢、原始的,动物似的沟通,只要不是真的恶习,比如说一辈子就打过一次或者两次,那种倒不是特别严重,最可怕的是冷暴力,对婚姻的一种放弃,放弃而不解离,是最漫长而令人无助的,放弃至少是找到解脱。

  2、肉搏战。

 从现在出台的《反家暴法》,我们看到热暴力(所谓的“肉搏战”)可能对肉体的摧残是显性的,比较容易受到法律保护,更容易求助。其实,肉搏战也有一个频度问题,如果夫妻结婚二三十年,数得清的一两次肉搏战

 这种伤害,即便是当时稍有力度,但修复起来并不困难,怕的是旷日持久的肉搏战,或者是一强一弱的肉搏战,总有一方受到虐待,这种就是从精神到身体都是很强的摧残。

  3、对垒战。

 我们并不提倡两方对垒,即两个家庭掺在一块儿打。毕竟,所有的暴力都不应该倡导,如果这当中有理性的、明智的人在其中调和的话,也未必是坏事,两家人之间反而会建起一些桥梁,比如说,小两口沟通不好,两边的父母很理性,他们虽然是对垒了,但也是有效沟通,那就不怕。

 但如果双方父母是为了一味地支持自己的孩子,指责对方,夸大对方缺点,而对自己的孩子采取包容乃至包庇的态度,那就是技术性的问题。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如果是两方的家长,家长站出来约束自己的儿女,这种“对垒战”其实是一种沟通,倒不是一种“战”。

  4、游击战。

 游击战,其实是夫妻之间的沟通方式相对单一。唠叨是停留在嘴上,没有改变的行为能力,这种游击战,可以游击20年、30年,甚至50年,直到其中一方走到生命尽头,他可能还觉得“没有人听我唠叨了”而感觉很失落。其实,无论男人女人唠叨,都是渴望对方能够关注到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

 另外,作为“被唠叨方”如果急眼了,可以改善唠叨的频率和方式,再次,有时唠叨还挺温馨,听不到唠叨反而闹心。所以,我觉得游击战的伤害不是特别深。唠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对垒战。唠叨,可能已经变成生活中的一个情节了。

 家庭暴力不管是哪一种,都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会消耗这个家庭的“生机”,甚至面临解体。这些结果到最后伤害的都是自己和身边最亲最爱的人,所以在家里没有对错,如果有误会产生要及时沟通。

  5、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1)对家庭产生恐惧感。

 夫妻总吵架,孩子害怕面对父母的恶语相向,害怕父母的拳脚相加,时间长了,孩子对家产生了恐惧感。TA害怕回这个家,害怕面对脾气暴躁,对TA无视的父母。

  (2)受惊吓,胆子变小。

 夫妻在吵架的时候,不注意孩子的感受,肆无忌惮地吵骂,甚至动手摔东西,孩子幼小的心灵接受不了这样强烈的刺激,TA会非常害怕,在这样的环境待久了,他会对别人大声说话很敏感,导致他胆子变小。

  (3)性格内向,压抑,有自卑感。

 生存环境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夫妻总是吵架,孩子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爱和快乐,特别是看到别人的父母都和和睦睦的,TA会非常羡慕,会想自己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呢?时间久了,孩子的愿望得不到实现,TA性格变得内向,产生压抑和自卑感。

那应该就是求和的信号吧,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就给他一个机会,一起玩游戏。其实两个人相处,难免有意见不合的时候,冷战真的不是个好办法,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在冷静下来以后好好沟通,直面问题才是上策。

游击战争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

游击战的特性

游击战一般来说没有标准的制服和武器,通常是以能自给自足的小单位如伍或班(排),利用地形作为掩护,在自己所熟悉的地形里四处出击,用少量部队在一个点上创造局部优势,也就是虽然你有一万人我只有一千人,但我用时间可以慢慢歼灭你有限的力量。

总之就是零敲零打,让敌人一开始不会损失很多,但这个数字会慢慢累积,直到敌人军队士气崩溃、粮食不足时,再发动致命的总攻击。

游击战本身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发生的,客观分析敌我力量,强弱变化,驱逐蒙古人入侵是游击战的一次经典使用。我方力量相对敌方弱小,敌方小而强,我方则是大而弱,原因长期分裂内战,基于这个国家实际情况,反过来,我们只要组织起来就可以朝大而强的方向发展,敌人则是小而强,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是不能长久的,经不起消耗的,在游击战过程中组织起来,建立起各级军区各级政权,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外战有民族大义,在游击战中去锻炼部队,战争不在一城一地得失,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自己仅有的那点力量要是一开始就和敌人打阵地战城市防守战,用不了几次就没有了,没什么用,到农村去,那里有优秀兵员有粮食,组织起来,满洲人蒙古人占着主要城市不都失败了吗,当我们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就是大规模运动战,之后决战,将敌人彻底消灭。游击战这个战术本身就是击敌之虚,不与敌人硬拼,因为我方力量不如敌人,敌人在这个地域总体力量是要高于我的,但我可以在一个特定时间点特定地点集中高于敌人力量的力量,或长途快速奔袭打击之,或设伏打击之,游击战绝不是为了打游击,自我松懈不打击敌人,就是在给敌人提供时间集中力量打击我方,只要不断的打击敌人发展壮大自己才是最安全的。

游击战争广泛出现于20世纪。随着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日益发展,游击战争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战争和反抗外来侵略的一种战争样式登上战争舞台。中国***从领导武装斗争开始就十分重视游击战争,在中国***领导的革命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依托根据地,坚持人民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地、长期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牵制和消耗敌人,支持了持久抗战的局面。解放战争时期,在敌后广泛进行的游击战争,有利地配合了正规战争,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后赢得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首次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并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主要是:①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战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作战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是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旨在从被动中争取主动,改变敌优己劣的形势,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②与正规战争相配合。游击战争的作用是在敌后方削弱敌人、牵制敌人,从战略上配合正规战争;游击武装在正规军作战中担负破坏敌人交通、牵制和削弱敌人的任务,是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规战争。③建立根据地。根据地是游击战争执行战略任务和实现战争目的的战略基地。建立和巩固根据地,是长期坚持和发展游击战争的必备条件。④实行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反围攻作战是游击战争防御和进攻的主要形态。采取各种手段打破敌人的围攻,并适时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扩大己占区,缩小敌占区,使游击战争进一步发展。⑤向正规战争转变。不断扩大游击武装的数量,提高质量,逐渐变成正规军,作战方式逐渐正规化,以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⑥战略的集中指挥和战役战斗的分散指挥。对于整个游击战争的部署,各个战区内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的配合,各个游击区或根据地之间的协同,每个游击区或根据地内的全局性行动等,应实行统一集中指挥;游击武装的具体行动应按情况机断行事,实行独立自主的分散指挥。

游击战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继续改变着战争的形态和面貌。信息化兵器和战场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对游击武装的生存能力、机动能力、作战能力和指挥艺术都提出了新要求,游击战争将面临新的挑战。[2]

理论和原则

游击战的原因

游击战必定是敌强我弱,敌方强大到我方不能用其它正规战法与之相对抗,或用正规战法我方损失太大,大到我方无以为继,这时就只能用游击战与之对抗。正因为敌方强大,所以游击战必定是在使用方的国土上进行。

游击战的特性

游击战一般来说没有标准的制服和武器,通常是以能自给自足的小单位如伍或班(排),利用地形作为掩护,在自己所熟悉的地形里四处出击,用少量部队在一个点上创造局部优势,也就是虽然你有一万人我只有一千人,但我用时间可以慢慢歼灭你有限的力量。总之就是零敲零打,让敌人一开始不会损失很多,但这个数字会慢慢累积,直到敌人军队士气崩溃、粮食不足时,再发动致命的总攻击。

原则

其原则是:

一、有依照情况使用兵力之自由;

二、有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组织义勇军之自由,地方政府与邻近友军不得干涉;

三、国民政府只作战略规定,八路军有执行此战略之一切自由;(四)依傍山地,不打硬仗。游击战争不能一刻离开民众,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史记》记载: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盗贼出身的彭越,常带兵南下突击楚军粮道,让项羽非常头痛。但彭越经验老到,制造金处疑军,让薛公不得不分队防备之。彭越随即再正确抓到薛公的主力军所在,集结数倍军力一举而击破之,结果薛公战死,项声则侥幸逃出以奔告项羽。应该说,作为军事战术的游击,最早是作为辅助战略的角色出现的。

军事游击追根溯源应该出自集众为寇的盗贼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朝历代强大的政府军和中原政权之所以屡战(剿)不绝,则是因为游击战术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灵活性。长期困扰中原民族的草原游牧民族,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广阔的草原、沙漠的回旋余地进入中原腹地进行掠夺性袭击的。汉武帝和明成祖都吃过这样的亏,侵尽全国之力进入茫茫草原深处与敌寻求战略决战,却因处处找不到对手而最终自败。

作为将战术游击发展为游击战略的毛泽东,则是从江西井冈山附近的土匪身上总结发展游击战术的。毛泽东从对江西积弊几百年的匪患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利用复杂山林地形进行纵深的游击战术是土匪屡剿不清原因。从而使之发展转变为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战略战术。

游击原则致胜的基础在于,一是够广阔、复杂的地形纵深;二是灵活、出其不意的转移、分散和集中有限兵力;三是小规模、深层次的扰袭、消耗攻击。这三个基础原则是游击生存的基础条件,而且是缺一不可的,是必须引起绝对注意的。

在商业上,游击战也具有一种保存实力的战术优势,它使得小公司也有可能在大公司的领地上一显身手。

战略及战术

战略

游击战虽然不足以击垮传统部队,却可以制造军事上的僵局,而这种僵局最终又会导致政治解决。几乎在所有的例子里,在以政治方式解决时,总是传统部队那一方吃亏。因为游击作战所需承受的人命与财产损失是在可忍受的范围之内,但外来强权却必须负担极高数目的经济开销,随着时间过去,将很难向他的人民交代,为何在损失那么多人命之后,却依然不能解决冲突。

战术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敌众我寡因而很难独立定点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必须有当地民众提供物资、情报等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天时及地形,以机动力及隐蔽性主动出击,遭遇强大敌人时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上极大压力才可能致胜。

事例

中国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

在中国***的武装斗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广泛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发展出多种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

中国***在对日作战所使用的游击战有几个特性:

它主要不是在内线直接配合正规军的正面作战,而是在外线、在敌之后方独立作战,承担著独当一面的战略任务。

它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它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

它不是“流寇”式的,而是以抗日根据地作依托。

它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斗争相配合。

它不是仅仅由正规军承担的,而是有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它不是永远停留在游击状态,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逐步向正规战发展,使之成为最终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

中国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给侵华日军造成了相当的兵员损失,削弱了日军“以战养战”搜刮沦陷区支撑前线的能力。据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笔者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

抗日游击战争

它的定义——抗日的大众战、民兵战抗日游击战争,这已经是传遍全国的一个新的名词。有不少的人在议论它、研究它。书局里出版了许多书籍论述这个问题。许多爱国人士、民族英雄,已经在把它付之实践,例如东北的人民革命军(1)、义勇军(2)。晋西北、晋冀察、山东、河北、绥远(3)以至上海的郊外,抗日游击战争也已经广泛地发动起来了。以上这些事实指给我们,对于抗日游击战争的理论予以深刻的研究,实为必要。

抗日游击战争是抗日战争的一部分,是抗日战争中的一种形式和一个阶段。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民兵:民兵游击组织遍布敌后

战争史上创造奇观 游击战法大显神通[3]

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在党的领导和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在主力部队的指导和帮助下,各根据地的广大民兵和自卫队,活跃在敌后广阔的战场上,依托高山密林、江河湖泊、平原地道和青纱帐,到处摆开了杀敌的战场。原始的大刀、梭标、斧头,自然界的水、火、石头,都变成了他们杀敌的武器。他们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在人民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活泼的活剧,创造了许多灵活巧妙、神出鬼没的独特战法,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晕头转向、丧魂落魄、顾此失彼、疲於应付,像一条野牛陷入我人民战争的沼泽泥潭中不能自拔。

麻雀战。这是民兵在抗战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作战方法,也是最能发挥民兵特长的游击战法。其基本特点是以少量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出没在山野密林、狭窄隘口、街头巷尾、地道暗洞、青纱帐里,像麻雀啄食一样,东一枪、西一枪,忽聚忽散,忽来忽去,一会跳到这里,一会跳到那里,出敌不意,扭住敌人,一阵猛打;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消失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大作,杀声四起,使敌人打又打不著,追又追不上,甩又甩不掉,吃又吃不好,睡也睡不著,陷入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苦境。麻雀战打得最出色的,就是全国民兵战斗英雄李殿冰领导的北岳区曲阳县尖地角村民兵游击小组。在1943年的3个多月里,他们先后对敌作战27次,打死打伤日伪军200多名,缴获步枪3支、电话3部、牲畜47头,战利品一批。

地雷战。地雷战首先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民兵发展起来的战法。1940年春,河北省安国县东赵、西赵两村的民兵,在反“扫荡”中把两枚手榴弹埋入地下,炸死了两个敌人。於是,各村纷纷效仿,利用废铁壶、瓷瓶子、瓦罐子等,装上炸药,以杀伤来犯之敌,取得了显著的战果。此后,各地民兵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制造了铁、木、石、瓷地雷等,发明了拉火雷、踏火雷、电火雷、定时雷、连环雷、绊雷、跳雷、飞雷等几十种埋雷方法,各式各样的地雷和雷阵,对於打击运动之敌、杀伤“扫荡”之敌,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赫赫战果。北岳区阜平县五丈湾村著名的民兵爆炸英雄李勇和他的爆炸组,利用地雷战先后炸死炸伤日伪军362人,炸毁汽车25辆;山东海阳县赵村的赵守福和於化虎,带领民兵用地雷战炸死炸伤日伪军303名的事迹,全国闻名,威震敌胆。

地道战。抗日战争中期,由於日寇加紧对我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扫荡”、“蚕食”、“清乡”,处在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没有山林和水泽可依,於是就发明了纵横交织、户户相通、村村相联、不怕水淹、不怕毒气,既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战,成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一大法宝。仅1944年冬季,各抗日根据地的平原地区就挖地道达125万公里,成为抗击日寇的一条伟大的地下长城。冀中清苑县冉庄民兵,就是因为运用地道战打了许多漂亮仗而驰名中外,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了**《地道战》。英雄的冉庄民兵先后作战157次,其中进行地道战17次,依托地道进行伏击、追击战斗55次,配合地方武装出村作战85次,共毙伤敌267名。当时,日伪军曾传出这样的禁令:“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太行地区磁县山底村民兵、晋察冀地区满城县石井村民兵、北京市顺义县焦庄户民兵,都是利用地道战取得辉煌战果的英雄群体。民兵们曾用打油诗颂扬地道战:“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敌人钻地道;明里打,暗里挑,消灭敌人最可靠;鬼子气得干瞪眼,抗日军民哈哈笑”。

破袭战。这是广大民兵和群众创造的又一战法,它不仅适用於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信联络,如公路、铁路、桥梁、车站、码头等,而且适用於对敌人的仓库、工厂、矿山等进行破坏和袭击。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民兵经常以隐蔽、突袭的战斗,配合正规军对敌人的铁路、公路和交通枢纽进行破坏,挖路基、扒铁轨、炸桥梁、打火车、割电线、平围墙、阻河道、毁码头等等,有些地方在一夜之间就出动几万或几十万民兵和群众,把数百公里长的铁路、公路全部破坏,将电线割断,电杆锯倒,使敌人的交通和通信联络陷於瘫痪。1939年,安徽省肖县就出动20多万民兵和群众,参加了陇海铁路大破袭,一夜之间将100多里的铁路全部拆掉,枕木、铁轨、和电线、电杆一起运回根据地,日寇被迫停车10天,使其西运计划流产。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仅冀中的民兵和群众,就有35万人参加了破袭敌交通线的斗争。1941年至1945年间,晋察冀全区共捣敌伪碉堡1140多座、炮楼300多个,炸毁敌汽车360多辆、火车头40多个,破坏公路376万公里、桥梁730多座。

围困战。就是对敌人的据点和碉堡实行封锁,把敌人围困在据点和碉堡里,使其没吃没喝、走投无路,最后将其挤跑、赶跑或歼灭。太岳沁源围困战,就是广大民兵和群众围困封锁、制服敌人的一个典型战例。1942年9月,日寇纠集了1万多人,分14路进犯我只有8万人的沁源县抗日根据地,并在沁源县城安了据点,妄图把沁源划为“剿共实验区”。这里的民兵在敌人到来之前,一面把人民群众转移到山里,一面实行“坚壁清野”。敌人占领沁源县城后,见不到人,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一切供应全靠外地。广大民兵和游击队又密切配合,到处截击,袭击敌人的运输队,无奈,敌人只好外出四处抢粮,可又遭到游击队和民兵打击,只好呆在据点杀马充饥……这场围困战,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终於把敌人困出了沁源县城。在此期间,沁源民兵共作战2700多次,毙伤俘敌4250多名,涌现出了民兵杀敌英雄100多人,爆破能手200多人,沁源县获得了民兵对敌斗争“模范县”光荣称号。

伏击战。一般分为待伏与诱伏两种。待伏,是在得知敌人出动的兵力、时间和必经之路后,预设埋伏,待机歼敌。如1944年农历4月的一天,太岳区安泽县风池、高壁等地的民兵,获悉日寇骑兵运输队要给府城的敌人送粮弹,民兵们便在距府城西12公里的柳寨村做好埋伏。当鬼子的运输队进入伏击区时,地雷“轰轰”地爆炸起来,一时浓烟滚滚,杀声四起。仅七八分钟时间,33个鬼子就被消灭了32个,只有一个受伤的逃进了府城据点。诱伏,就是先以主要力量在有利地域设伏,然后以少数民兵诱敌深入,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将其歼灭;或者佯攻一个方向,引诱敌人前来增援,在路上伏击敌人。如冀南区隆平县民兵自卫队在河上伏击鬼子汽艇,山东平原县塘坊民兵伏击日寇一小股机械化部队,都是采用的这种战法。

此外,抗战8年中,广大民兵和游击队还创造了窑洞战、联防战、捕捉战、水上游击战、拔点战、攻心战、坚壁清野等战法。这些神奇巧妙的战法,对於配合主力作战,粉碎日寇的“清乡”、“扫荡”、“蚕食”,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越共军队先用游击战的型态攻击法国在越南的殖民地,获得成果;在美国大规模介入之后,美军在早期因不熟识越南环境和越共军队的游击战战略,造成伤亡,但是不是造成美方战争人员大量伤亡的原因,是媒体夸大北越游击战的成功,但是在南越军队和美军中造成了心理作用,对战果有一定影响。

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巨幅对联,生动地反映了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和反“围剿”作战的指导思想。

也相继提出了反映本地区特点的游击战争原则。比如洪湖地区提出:“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湘鄂赣边区提出:“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等。

游击战争

“十六字诀”言简意明,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把防御与进攻、退却与反攻、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总体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利用民众和地形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扬长击短,趋利避害,灵活机动地作战,达到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目的。“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朱德等在军事上的一大创造,它不仅适用于游击战争,其基本精神也同样适用于力量对比敌强我弱条件下的正规战争,为人民战争克敌制胜的作战方法奠定了总的原则基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体系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依靠***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运用“十六字诀”的基本精神,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一个个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奇迹 。

评价

正面

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且由于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应用于反侵略一方 是一种战争艺术。

反面

所谓的“融于群众”其实是利用平民当作挡箭牌。逼迫对手制造战争暴行,如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执行的“三光政策”和“无人区”。违反人道主义原则。采用游击战的方面有时会高压压迫所倚仗的群众。以达到完成战略目的意义。是“恐怖主义”的惯用手段。这也是一种持久战,大大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但是由于游击战基本都由弱势的一方发动,在正规作战难于取胜时这可能是唯一有效的军事手段,并且游击战若要成功必须获得所在地平民的支持,所以此批评也颇有争议。

虽然”融于群众“也是恐怖主义的惯用手段,但是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一般是指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意在达成宗教、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非战斗人员(平民)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这类行动一般由非政府机构策动。与仅针对敌对武装人员的游击战争有本质区别;简单的说就是恐怖主义主要针对平民而游击战主要针对敌对武装人员。

  1930年12月25日毛泽东提出红军的游击战术

  1930年12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宁都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为大会亲笔书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对联,并以对联为题目作了动员报告,解释了他的反“围剿”的游击战术思想。此前,方志敏等总结赣东北红军游击战争的经验时,曾将红军的作战原则概括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不打操之于我,集中优势兵力,诱敌深入;扎口子,打埋伏,截粮道,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了就跑”。

  http://wwwwstnetcn/history/1225/122506htm

  另:经典游击战术

  游击战术:运用极大少于敌方的兵力或人力,通过各种袭击和对敌方基础设施的破坏,达到打击,延缓破坏对方军事行动和布局,主动调动敌方,从而为主力部队对敌实行全面打击做好准备的辅助军事手段。或通过对优势占领军的局部性袭击,从而极大增加其驻扎成本,最终迫使其撤离,结束占领。

  但是游击战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两点是:本土化和地区配合。

  1乡村游击战术

  乡村游击战是经典游击战中最为传统的一种,为广大地区所实践,而且在传统游击战历史上取得过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优势敌军机械化装甲及电子侦察能力的增强,战斗效果显著下降。通常有的战术是:伏击、狙击、骚扰、偷袭、破袭。其中伏击、狙击、骚扰主要针对行进中的野战部队,偷袭、破袭一般以军事设施等固定目标为主。

  其中最主要手段还是伏击、狙击。当然,伏击作为普通野战模式和作为游击战模式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最大区别在于普通野战以全歼灭敌军为作战主要目标,重创或击溃敌军为次要目标。而游击战模式首先仅仅以重创或击败敌军为一般目标,而以给敌军以一定打击后的安全撤离为战术计划的第一任务。因为野战部队通过对敌作战,即使不能全歼对手,也能给其以重大实质打击,进而便于安全撤离。而游击战前提是无法对敌军战斗力产生实质打击,因此安全撤离并保持自己的战斗力以进行下一轮的进攻才成为了拟定战术计划的最重要目标。

  野战中的阻击战在游击战中被简化为了狙击。因为游击战中没有能力与敌军进行固定阵地的反复争夺,所以,阻击任务被简化为对敌方的火力压制和运动延迟。因而游动的狙击战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也正因此,以最少兵力压制敌尽可能多战斗力的狙击既可作为游击战中伏击战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骚扰战术的主要构成部分,更可以成为游击作战中一个主动出击的重要战术。

  从阿战和伊战中我们可以知道,随着优势占领军的装备防护能力提高,普通的伏击战难度加大了,因而狙击战术已经成为了乡村游击战术中的首选。尤其是狙击那些在快速行进中的野战部队。而伏击战术已经降为仅仅针对优势占领军的小规模常规巡逻分队的袭击。甚至成为狙击战术的前沿组成部分。当然,传统野战中的围点打援也正是如此思想,只不过在游击战术中,变成了设伏围点、狙击打援。过分固守传统野战伏击战术的思想,是造成伊抵抗力量武装损失过重的一个原因。

  下面以一个三十人的中小规模游击队针对拥有二或三辆军车,八名占领军的小巡逻队的模拟战例布局来分析一下这其中的差异。

  假设占领军的反应速度是五分钟,车速度是60Km/H,就可以把战场设置在距离占领军营地约20~30Km的地方。当然,还要根据具体的占领军巡逻安排,如果它们实行的是不间断巡逻就只能进行设伏围点、狙击打援或单纯的狙击。如果占领军巡逻不远离驻扎地,或两个军事驻扎点距离小于60Km,伏击战术就必须依靠其它游击部队的协同作战来构成了。

  当两地距离大于车程一小时的情况下,占领军从反应到抵达伏击圈,就有超过20分钟的反应时间,这时候,设置伏击才有意义。否则就只能以狙击为主。

  对于传统伏击战术而言,以五分之一的兵力进行阻击,以五分之四的兵力进行伏击,对敌形成局部优势,从而歼灭,并迅速撤离。即用6人进行阻击,其余24人进行伏击,形成局部对敌3:1的优势。而且由于事先设伏,可以通过陷阱,地雷,障碍物,消耗敌方战斗力,从而实现局部的战术优势。这一战术配置是要实现全歼巡逻队,并适当损害敌增援部队的目标。

  但在新的战术目标下,改而采用五分之一的兵力进行伏击,作为设伏围点,而以五分之四的兵力实现狙击打援,并迅速撤离。即用24人进行阻击,其余6人进行伏击,依靠事先设伏,主要通过陷阱,地雷,障碍物,损耗巡逻部队战斗力,从而实现局部的战术相持。吸引敌军的增援,并在增援部队必经之地上设置多点多层次的狙击火力。其中有一点,就是伏击人员不必察看战果,在对方没有火力纠缠的情况下,保持接触,并伺机脱离,狙击人员按计划完成任务后依次脱离接触,不必确认战果。24人的狙击分配,可以以3人为一个行动小组,共八组。分两个梯队,第一梯队,1组在公路设置局部障碍,引爆地雷;2、3组在路两侧作为游动火力掩护;4组在前方做固定位狙击。固定位狙击一般在距离障碍地雷位置300~500远的援军前来的方向。这样当敌军因为1组的障碍爆破成功后而陷入停顿的时候,可以趁机寻找对方薄弱环节从其背后进行一轮狙击。然后迅速撤离。如果援军过多,则不应纠缠,放弃狙击,直接撤离。如果爆破成功,1组也可以伺机发动火力袭击后脱离。在1、4组脱离接触中,敌军发动追捕行动的情况下,2、3组发动策应性火力掩护,并撤离。如果敌军迅速摆脱接触,继续驰援,则以第二梯队的1组发动袭击。第二梯队散布于第一梯队狙击圈外围500米处。1组于第一梯队障碍物前500米处设置完全阻断型障碍。2、3、4组在距离第一梯队500米外呈小扇形分布。如果敌军追击第一梯队,则第二梯队负责狙击尾追部队,如果敌军继续执行增援计划,则以游动火力攻击试图修复1组设置的完全阻断型障碍的敌军工兵部队。等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1组完成撤退重组后,在他们掩护下进行撤退。一般情况下,如果敌方增援部队作战人员超过200人,装甲战车超过5辆的情况下,可以放弃接触,第一梯队完成爆破作业后全部撤离。第二梯队主要负责火力掩护和远距离狙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乡村地区,至少是公路之外皆为不适于装甲战车运动的松软泥地或林地。否则就不是适合于伏击狙击装甲战车部队的地形。

  狙击战术更常用的是单独的一种狙击设伏。即由数名狙击手为一个行动小组,在经常有零星敌军出没的道路或敌方驻地附近,设立固定狙击位,以交叉火力狙击目标。或是针对检查岗哨,公路卡哨的狙击行动。一般是1个行动组担任狙击,2或3个行动组负责撤退掩护。

  偷袭、破袭战术,与狙击战术的区别主要是它们针对的是固定军事目标,而非仅仅是门外的岗哨。因此突破岗哨仅仅第一步,甚至在有些战斗中,直接从围墙外炸开个缺口或者使用挖地道的方式而不是选择突破正面的方式发动对固定目标的袭击。不过挖地道的方式时间比较久因此容易暴露。在拥有火箭弹等新武器的现代,远距离发动对敌军驻地的偷袭与破袭也成为了一种比较容易而且有效的作战模式。当然远距离打击精确度不高,不能对敌造成直接损失,但作为游击战术的一种而言,确实有十分值得推广的价值。此外通过对其电源线路和通讯线路及卫星天线的破坏,通过对起驻地附近交通要道的破坏,都是比较有效的游击破袭战术。以及其后的对于维修工兵的狙击,更成为了标准的战术配合。

  战术注意事项:白天发动袭击的时候主要由背阳面的小组发起攻击,侧阳面的小组负责掩护。夜晚发动袭击的时候多设置些暗光火堆,以分散敌人的红外夜视装备的捕捉目标。

  2城市游击战术

  城市作战基本上也是差不多的,需要注意的是利用钢筋混凝土大楼的坚固性,同时不能忽视它的缺点。大楼通常只有数个出入口,因此预先计划好撤退路线是最重要的。充分利用那些在死胡同里的双向过道和跨街区的空中廊道、各大楼的地下室,特别是与地铁系统相连通的防空洞体统。

  但必须注意的是,城市游击战和城市巷战的区别。不能以巷战那种逐屋争夺的思维模式去计划城市游击战。游击战的要旨就是疲惫敌人。因此一场城市游击战,通常必须由数个街区的狙击手配合,打破敌军的清查工作,并且随时就可能被捕审讯做好准备。通常行进中的巡逻车队遭狙击后,在城市里,优势占领军无法发挥他们的火力优势,而只能运用速度优势布置对该街区的合围,进而逐户审查。在密集城市,一个街区的居住或工作人口可能多达上万人。而要对其中可能混有游击队员的所有人进行个别甄别时,至少也要出动数百人。而这时,相邻街区的狙击手又可以对停留在街道上的占领军目标发动袭击。增加其出血面。

  如果占领军在遭袭击后不是大面积搜捕,而是目标性追捕的话,那么依靠相邻街区狙击手的袭击,可以有效的破坏他们的追捕行动,使他们失去目标,从而退出现场。甚至可以以一定机动火力直接从他们后方发动袭击,争取给他们以更大杀伤。

  同时,对于城市追捕中的占领军,有效利用回字楼,死胡同以及空中走道对其进行二次设伏,可以有效的对其产生战斗恐吓力。

  当然,也有可能在发动袭击后,对方因为受到损害较小而不予追击。这时候就可以及时撤离,继续下一次的袭击。因为在自己城市中,因此地雷等战术武器的使用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城市游击战主要不是追求对占领的直接杀伤力,而是战略的影响力。即持续的心理压力。当然有时候为了增强某种震撼力,也可以在相互协调下全地区的停止袭击数周,然后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面袭击。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持续不断的低强度的袭击事件同样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战的效果。

  占领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装甲战车,因此只要将其引入巷战,他们的战斗威力就失去了一大半。

  以往美军宣称的坦克直升机加数字化步兵的所谓先进战术组合。在实战的检验中我们可以确认的也只有他们那重装甲战车和重装甲步兵了。直升机已经被证实为缺乏战斗防御力。而城市游击战中,他们的重装甲战车也仅仅是成为武力的标志性装备,而不复其实战意义。因为游击队并不固守任何建筑,而且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也不是随便就能被轰塌的,所以失去了明确目标的战车基本处于无用武之地。

  但是,由于城市毕竟还是具有武装补给和运输的困难,以及占领军的数量优势,因此,城市游击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和乡村游击战相配合。单纯的倚靠城市游击战,并不一定能给占领军以巨大打击。特别是占领军可能聚集于某几座大城市,那么开展独立的城市游击战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3丛林山地游击战术

  其实这也是经典游击战中的一种普通的游击战模式。和乡村游击战相比甚至更为普遍和适合于伏击作战。因为地形因素,通常能发挥更大的作战优势。往往转移撤退更加便捷。但相比平原乡村,可能食物准备及人员的联络不够方便。因此必需品的储备方面必须注意。

  4滨海群岛游击战术

  分成依靠小艇作战的海上作战部分和陆地作战部分。海上作战主要是针对单独的巡逻船只发起的袭击。陆地作战则是对码头货物运输发起的袭击。但如果没有足够纵深,单独的海岛陆上作战是困难的,更多的是海岸陆上作战。

  海上游击战还有一种模式就是运送战斗部队偷渡或袭击港口。最大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广阔的海面上隐蔽自己,避免被占领军发现。

  5荒漠冰原游击战术

  这种地形,人烟稀少,发动游击战的成本代价较高,主要是局部性的针对占领军的运输交通线发起的破坏性袭击。甚至是连续性的发动袭击。达到阻断其后援的目的。一般仅仅作为战术配合使用。作为单独的战术,似乎可能性不大。

  6特种游击战术

  指的是经过训练的特种游击部队,专门针对敌军后援基地,甚至是敌军本土的一些交通中枢发动直接的军事袭击。通常发生在有陆上边界的国家之间。但也可以由在占领军本土的被占领国国民及后裔或在相邻占领军本土的被占领国国民组织的特种游击战术。这里的特种指的不是兵力的特别而是作为一种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援及民众支持的游击战术。

  7游击战术的几个注意点

  成功率,撤离顺利,战果。

  这里强调的成功率,其实就是撤离顺利。所谓战果,也更多的是以袭击的成功率为依据的。如果忽视了撤离,而一味追求战果的辉煌,不仅会打击游击队的战斗力,破坏游击区的稳定,更会破坏民众对游击战争长期性的承受能力。游击战争必然是长期的,艰难的,因此必须时刻保护自己,做好长期持续的计划。不断培养自己的战斗力。如果抵抗力量的损失过大,虽然或许会激发起民众更大的爱国热情,却也会造成民众失去抵抗意志和必胜信心的恶果。

  游击战不是野战,不是以歼灭为主要目的的战斗,而是以狙击骚扰为主的战斗。并且不失时机的进行伏击和破袭战。以积极的姿态破坏占领军的有效统治和管理。

  总结:游击战争的局限性,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独立战争及国内革命中游击战争的意义。

  1游击战争的局限性

  正如前面提及的,游击战不是野战,不是以歼灭为主要目的的战斗,而是以狙击骚扰为主的战斗。并且不失时机的进行伏击和破袭战。以积极的姿态破坏占领军的有效统治和管理。因此,虽然游击战争是比较有效的战争形式,但是同样有着它一定的局限性。并非所有战争形势下都能实现游击战争的。这种局限性主要起源于游击战争自身的特点。

  第一,游击战争的发动者通常是战争中的弱势方;其二,游击战争是在本土进行,而敌人则是在非本土作战;其三,游击战争无法大规模歼灭敌军,因而无法迅速战胜敌人。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发动游击战争的一方要付出的战争代价远远高于敌人。并且可能是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即使战争胜利,其经济恢复亦大大落后于敌人。并且,这种游击战争的胜利,如果不是配合于将游击部队壮大为野战部队,或依靠聚集野战主力取得战场胜利的话,那么也只能是由于敌方内部经济及政治变化导致的军事撤离。这种军事撤离是无法确保相对安全的,对方随时可以继续进驻。

  特别强调的是,即使军事撤离也只可能发生在某些半民主国家。因为游击战争无法沉重打击占领国的经济,所以因为经济因素造成占领军撤离的可能性并不大。只有依靠游击战争中造成的人员伤亡和以此对敌方民众造成的心理恐慌从而迫使对方军事撤离。

  当然,如果对方不是民主国家,那么这种军事撤离的内力就比较薄弱了。特别是独裁国家,根本就不会有撤军压力,这时候的游击战争也就只能成为一种象征意义的抵抗了。

  特别,在独裁统治下的民族奴役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意义并不大,甚至无法实现。因为统治者直接使用血腥的手段对被征服民族施行高压管理,例如古希腊的斯巴达对被征服民族实行高压管理。这时候游击战争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可能性。同样在二战初期,中国东北抗联在日本关东军的巨大军事压力及其采取的合村并屯的极端统治政策下,失去了游击作战的基础,最终失败的事实,证明了游击战争在民族奴役战争中的无法实现性。再以中国先秦战争年代为例,当时是不存在游击战争的基础的,屠城和坑战俘也成为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止游击战争的军事手段。

  因此,游击战争必需配合以敌方的政治局势变化而最终取得胜利,否则,单纯的游击战争是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

  2游击战争的历史及其地位

  自古以来,原本是没有游击战争的,因为部落之间的战争,都是直接的冲突,并不是以征服对方为目标的,唯一接近游击战争形式的,那也只有海盗袭击了。可是海盗袭击与其说是接近游击战争不如说是接近恐怖活动。因此欧洲人在非洲早期的奴隶狩猎,也只能称为恐怖主义活动而非正式的游击战争模式。即使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因为没有根据地,也只能被称为运动战而非游击战。因而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的战术不能称为游击战术而仅仅是运动战。

  一般,我们知道罗马帝国和大秦帝国为了防范日耳曼及匈奴的侵袭而修筑了连绵万里的长城,但是虽然蛮族实行的是机动骚扰战术,但是通常它们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并没有受到大帝国的损害,也没有发生被殖民统治的情况,即使被帝国击败,帝国通常还是会允许它们保留自己的社会组织,并不派遣长期驻军。因此这时候发生的围绕边境线上的战斗也算不上游击战争。并且在帝国时代,从古典罗马的每个公民都是正规军的历史看,所发生的也只有以屠城和坑战俘为典型模式的民族战争。因此弱小民族通常是被驱逐流放,他们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因此难以实现游击战争所需要的地理优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巴比伦帝国流放了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后,并没有发生犹太民族的独立战争,而罗马帝国允许犹太民族返回耶路撒冷后却连续发生了多次的耶路撒冷独立战争。但这依然是典型的以屠城为结局的民族战争。

  因此游击战争至少也是在以屠城为代表的古典民族战争结束以后才会出现的一种战争形态。所以我们所能确认的经典游击战争都是近代历史上的例子。而且以游击战争为主体而能获得胜利的更是少之又少。

  传说瑞士的独立是起源于山地游击战争,最终迫使奥地利结束对其的殖民统治。但是作为欧洲封建时代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这种可能有普奥争霸背景下的独立战争究竟是怎么样的历史我们不好推论。

  但是,一般说来,大家都普遍推崇将美国独立战争定义为游击战争历史的起始点。而且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并没有大规模组建正规军,依靠的依然是各自为战的零散的民兵组织,因此,通常都将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仅仅看成是民兵组成的临时的野战军。而且,战争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由各地民兵自发达成的战斗。所以这场战争被公认为游击战争的经典范例。

  这场战争中,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大战争考验的北美民兵凭借单兵侵扰的游击战术,通过八年战争,拖垮了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其后,二战中,以毛泽东和铁托为代表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通过国际社会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取得了国家政权。因而掀起了一个组织游击战争的高潮。直到古巴革命胜利,达到了游击战争的一个顶峰。

  正因为这样,产生了格瓦拉的游击中心论的战术思想。试图通过单纯的游击战争革命达到全面胜利的目标。但随后的失败告诉我们,简单的通过游击战术企图夺取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不可能的。因为游击战争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只可能是野战的辅助手段而非替代方式。正如恐怖袭击只能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无法改变世界格局一般。

  游击战争有其反抗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的积极意义,但却无法避免在民族战争中被整体驱逐而陷入困境的结果。切格瓦拉及光辉道路在南美印第安居民区组建游击队却无法对抗殖民民族政府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民族战争中,游击战争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总结说:在殖民地的游击战争及狭小国土范围内的革命游击战争是较为有效的,但对于民族战争模式下,或民族驱逐式移民的殖民地,游击战争是困难的。

  3独立战争及国内革命中游击战争的意义

  北美独立战争中,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大战争考验的北美民兵凭借单兵侵扰的游击战术,通过八年战争,拖垮了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被推崇为游击战争历史的起始点。

  二战中,以毛泽东和铁托为代表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通过国际社会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取得了国家政权。因而掀起了一个游击战争的高潮。直到古巴革命胜利,达到了游击战争的一个顶峰。

  这里我们可以说,北美独立战争,代表的是游击战争第一次成为一种重要的战争形式,狙击第一次成为了重要的战术模式。

  毛泽东在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军事论述中也鲜明的提出了游击战争必须向运动战转化,游击战争是为了巩固根据地进而扩大革命力量,最终实现军事上力量对比的转变。因而,游击战争虽然在毛的军事理论中从简单的战术问题上升到了战略问题的高度,但是他并没有否认正规战和运动战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说,毛对游击战的定义是准确的。

  在格瓦拉通过游击战争成功夺取古巴政权后,开始迷信游击战争的力量,从而错误的估计了敌我力量对比,因而在非洲和南美的一系列革命武装斗争都发生了挫折。对此我们作如下分析:

  游击战争在殖民地独立战争中和其在国内革命战争中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通过游击战争,殖民地人民的武装可以挫败殖民者的武装,这是因为殖民地人民追求民族独的汪洋大海吞灭了如怒海孤舟般脆弱而孤立的殖民者。但是,如果是面对民族战争,则弱势民族意图通过游击战争而获得民族独立的可能性就根据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意志比拼来决定了。甚至永远悬而未决。例如巴勒斯坦问题。

  而国内革命中游击战争的意义,仅仅只是宣传性的。革命能否胜利的根本在于国内矛盾的具体情况。在革命条件成熟的国家,就可以发生如沙俄时的一次性成功的革命。而条件不够成熟的国家,就会发生革命的挫折。如果贸然发动游击战争而希望获得全面胜利,却不能充分认识游击战争的艰苦性和长期性,没有坚持长久的培养人才和根据地建设,就会发生革命的损失。古巴的胜利是一个特例,至少是存在一定历史特殊性的。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游击战争只是战术手段而非根本性的胜利模式。军事手段必须是依附于政治局势变化的。

  http://wwwwish365com/blog/user1/65/archives/2004/511s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862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