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当孩子开始顶嘴预示有叛逆的心理,建议说这三句话很管用

李玫瑾:当孩子开始顶嘴预示有叛逆的心理,建议说这三句话很管用,第1张

可是他们不知道,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性格极易受 影响 。有可能让孩子变得更叛逆,越想和父母作对,或者可能让孩子变得十分软弱。 作为父母 ,应该改变这现状。邻居丽丽的孩子就是个例子。孩子上小学毕业之后还是比较乖巧的,但是上初中进入青春期突然 开始叛逆 ,这让丽丽 无所适从

常常 从隔壁总能传来丽丽和她孩子大声争吵的声音。有的时候,甚至听到丽丽 怒上心头 ,说要打人。可是这样并不一定能让她孩子 听话。就在 前段时间她家孩子突然 离家出走 了。丽丽寻找几天未果,好在她孩子最后身无分文,只能回家了。

孩子这样将自己 置身危险 中的行为,害人害己,最后后悔的只是父母。其实从孩子开始顶嘴的那时刻起,内心就已经有叛逆的 苗头 了。其实不跟常人说的那样,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才会叛逆,只是处于青春期时叛逆的表现 更明显 罢了。

对于孩子叛逆,大多叛逆的孩子都是由父母 错误 的教育出来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一定 不要 听之任之,要适当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最好慢慢 引导 孩子走向正路,而不是使用棍棒教育强迫孩子妥协。

1、我知道你很生气,但坐下来我们才能好好谈

人在生气时,不适合去 火上浇油。 激化矛盾,只会无法解决问题。孩子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时常因为一些小事就生气,父母又经常用言语去激气头上的孩子。父母在孩子顶嘴的时候要先 控制自己的情绪 ,告诉孩子冷静,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的交流,才能解决问题。

2、我允许你发脾气,但请你别说伤人的话

谁都有因为一件事生气的时候,回想生气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就能明白孩子为什么这么暴躁了。当人处于 极度愤怒 的情况下,往往会失去理性。很多孩子尚未成熟,特别是在青春期受激素影响容易暴躁,总是出现 说话不过脑子 的现象,甚至还会对父母大吼“ 别烦我 ”。

每次出现 极端情绪 总是说出伤人的话,这样的习惯非常不好。生一两次气可以理解,经过良好的沟通好可以解决问题。所以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父母最好告诉他们, 冲动是魔鬼, 得为自己的行为 负责。 孩子懂得保持说话的分寸,长大后对自己的社交也有利。

3、不强迫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有些时候孩子是需要给 台阶 下的,冷战的时候只等着父母说个软话下,很快就和好了。比如家长想带孩子出去参加个饭局,但又不提前告诉孩子。在孩子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拿套衣服给孩子,然后一直催着要出门了。孩子可能觉得自己 不被尊重 ,像个 提线木偶 ,这时就会起逆反心理。如果 提前沟通 好,问孩子去不去,争吵的风险就会小很多。

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成长,性格特征大多 和父母有关 。如果某一天父母突然发现自家孩子开始喜欢顶嘴了,必须要先思考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哪一个 环节 出了问题。

1、说话不讲道理

从孩子的角度看,父母 不讲道理 的训斥,会让孩子觉得很不公平,就更不愿意听父母的话了。但也许在父母自己看来,自己说话 没有问题 。怨气随着长大一步步的激发,青春期会表现特别明显的 敌意 。长时间的训斥,让亲子间的关系十分 淡漠

2、强迫孩子接受安排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的前途问题,想安排一条路让孩子 安稳 地走下去。可是即使是最合适的路,孩子也 未必 会喜欢。随着孩子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自己的未来能 自己安排 ,不希望父母插手他们的一切。如果父母还是 一意孤行 安排孩子的人生,很容易激发矛盾,情况会越来越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和意识,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过于强迫,要及时引导孩子,这样才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总结

孩子在成长路上,父母的言行身教对于他们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 大得多 。一旦发现孩子开始叛逆,孩子身上找问题是要找问题,但 自己身上 也不能放过。思考自己是不是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渡过孩子的青春期。人不是神, 圣人也会犯错 ,父母就更不用说了。改正问题后,孩子会有更 光明的未来

养育孩子要从心理抚养的角度来培养孩子的性格(0—6岁)。

抚养孩子要注意孩子的关键敏感期(0—12岁)。

0—1岁,养育中是培养依恋关系的时期,有情感就有人性,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富。

如果孩子六岁是个话唠,说明这个家里养育孩子三岁之内家里人比较多,情感丰富。情感影响孩子言语和社会性。言语发展会影响人的性格。

0—6岁,妈妈养育儿子,爸爸从旁照顾妈妈,给妈妈披件衣服倒杯水。

六岁前对孩子说“不行”,树立孩子的规矩意识。学校解决的是孩子认知的问题。六岁前是制造人的过程。孩子出现问题是12岁后,过了这个阶段会回归正常。

理念是有道理在里面。

男人55岁是更年期。25年一代人,70多岁见三代。

现象 :

1名牌大学跳楼的最多。

当(0—1岁)孩子被剥夺了“感觉”,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20—1岁以下的孩子哭闹是因为希望你替他翻身。孩子哭了需要抱。

0—1岁哭的过程中,孩子的内脏是痛苦的。一岁以内哭得多,有神经记忆。0—1岁孩子一哭就抱起来,就不痛苦了。成都和无锡经济宽裕,这样地方的人都比较温和。一岁以内哭的时候,亲人不过来,孩子就会“感觉”剥夺,没有感觉就会没有人性,情商会很低,显得呆气。所以孩子哭了就要抱起。

3没有家庭生活的人,没有人性(杀小孩发泄怨气)。

孝顺的核心 :当人衰老没用了,孩子有一份“我要回报你”的情感。有的是报恩,有的是还钱。

丘吉尔——坚毅和责任感。有规矩,有担当,心里想着别人。

孩子成长过程中也要有自己的选择,有选择权。

真正约束人的是一份情感,情感才是约束人的关键。约束人的不是钱和法律。

人都是气味相认,嗅觉是孩子认识人的方法。

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养孩子十个月(0—1岁)。

孩子的第一份情感是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人,是孩子的恩人。情感的起点是依恋。0—6岁,母亲废话连篇,是爱语连绵。

当孩子对谁都不亲时,就丧失了对他的 心理控制 。顺养就是养出逆子。

孩子学说话是听来的。0—1岁耳边有声,眼前有脸。0—3岁的时候家里有三四个大人是最好的。

0—1岁依恋关系的建立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到位,会带动孩子的语言,孩子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社会性。情感抚养决定一个人的脾气。永远不发脾气的人,叫温文尔雅。

三岁以内是性格培育的关键期。 三岁以前有恩于他,六岁以前立威于他。

说不行,在三岁上下。

立规矩有四个不做。1不骂他,2不打他,3不再哭的时候讲道理,4不要走开。

孩子在哭的时候不要和她讲道理,因为你讲道理是噪音,还似乎在求他。父母在旁边等着就行。哭的过程中会瞪三次眼:1你怎么还不过来?2我真的哭累了。3就这样了。然后父母用热毛巾给她擦脸,她会想:你是爱我的。

这个时候要求孩子:好好说话,谁对听谁的。

1、孩子以闹来解决问题——性格缺陷。1说不行2好好沟通3克制他的冲动。

2、训练坐——性格训练。3—6岁给他坐的训练。画画5分钟,10分钟,一直到40分钟。

3、玩游戏——权力选择

今天吃今天的,明天吃明天的。延迟满足。 很多的东西不要急着拿,才活得长。

4、留一份最好的给不在的人——学会分享。经常想到不在的人,就不会孤独,却能得到社会性的帮助。

5、你再有本事,你就是一只筷子。必须要学会与别人融合,团结起来才能成为一把筷子。你那么聪明,要做大事的话,就要能与人合作,不能看不起别人。这里讲到的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性。

当你能和别人融合在一起,抱在一起才能做大事——性格培养。

6、体力之苦

运动量小,会造成神经抑制兴奋不均衡,小脑被抑制。大关节和肌肉活动少,小脑兴奋少。手指活动多,大脑皮层活动多。小脑兴奋,说明身体的肌肉在兴奋就会睡不着。

运动要养成习惯,三四岁开始,12岁以前要养成。早上起床后先下楼跑步,先达到长度再讲速度。心肺强健,大腿强壮,心脏就强壮。长跑和游泳是护命的活,长跑练的是耐力,游泳练的是胆量。

观念来自日常生活随事而就的唠叨。 就一事讲就是观念的发生。

小学老师就像孩子的半个爸爸妈妈一样。在学校老师教孩子知识、情感、教孩子做人——家长和老师要团结起来,因为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一样。老师给你知识,是管理你的人,所以需要孩子你内心的尊重。

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老师的坏话和不是。

能力培养上,父母与老师是一条战线上的。

如果孩子六岁前的性格教育没做好,青春期是教育的补救期:一、不放弃;二、请专家支招。青春期父亲的陪伴非常重要。如果早期父亲没有把孩子抱在怀里,骑在脖子上,当着孩子的面爱妈妈。那么 青春期父亲一定要陪伴孩子。

婚姻好,孩子就好。 如果男士是绅士,身边的女人会变成淑女;如果男人是无赖,身边的女人就会变成泼妇。 青春期的父母要明白自身的责任和约束。

青春期前孩子是中性人。

六岁前妈妈的话是黄金,12岁后妈妈的话是垃圾。 在青春期这个时候妈妈的话要收紧。外松内紧,时刻盯着他,发现问题要及时智慧地提醒他。

让孩子分担家务——你活动活动,我休息休息。

人有自学的能力,人越做事越聪明。

男人越有责任感,就是真的爱你。

青春期带孩子体会更多的人生快乐——在学习之外打打球、滑滑冰、游游泳……操场上运动的人都是成绩好的人,好运动的人记忆力特别好。

喜欢 有“欢声笑语”家风 的人家。

教育的一致性是指父母的教育理念要统一。

可以肯定的是,一味无底线地忍让,只会纵容“施暴者”变本加厉,觉得你更好欺负。

61岁的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告诉家长:“孩子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教授参加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时,有观众提问说: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过来跟你说‘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你会不会跟他说‘打回去孩子’呢?”

李教授坚定的回答:“打回去!”

李教授解释说:“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先让孩子自我反省;这反而纵容了一些不良行为,最终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打回去”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李教授举了自己小孙女的一个例子:

小孙女刚去幼儿园一个月,就被一个小男孩抱起来扔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额头也磕得肿了起来。

李教授就告诉小孙女,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挣脱不掉,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往两边拽,一拽他一疼就会放下你。

李教授给父母提了两个建议: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负别人,这是家教问题,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别人欺负,可以让孩子从小进行体育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负。

同时,也提醒各位家长,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种解决之道;

但也要分情况而定,更不能报复性伤害别人。

编者说: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众多的家长!孩子被同伴打了,怎么办?打回去?这样对吗?编者对此也非常困惑~

编者之前看过一套名为《健康与幸福》的书,这是美国学校的一门必修课。被同伴打了,其实就是书中谈到的一个冲突专题,叫“解决冲突”。书中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一、学会说不!意思就是要明确告诉对方,你这种行为伤害到我了,你要立即停止!二、寻求身边负责任的人帮助,比如老师、安保人员、警察、家长等。还有几条,单单没有直接打回去一条,因为,可能,这会引起更大的冲突及把问题扩大化。

丛书主要是教育孩子,21世纪12项关键技能及应对的方法。最终需要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在此就不赘述了。把这个话题讲出来,无非是想让大家有个思考,或者讨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但是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来看待教育孩子的问题,是否完全恰当,应该需要有判断和论证!无论如何,所有理论是针对绝大部分人的,而每一个孩子,恰恰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我们来看看,李玫瑾教授关于育儿的一些建议,是否科学,大家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多起个案进行详细调查。

李玫瑾教授关于常见育儿问题的建议,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再苦再难,也要自己亲自带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出生年,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自己抚养。

孩子一岁半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否则你就丧失了对他心理上的“控制力”。

比如说,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奶奶带,等到他上学的时候接回来;

那么这个孩子只要心里难过,他一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奶奶。

如果妈妈和奶奶发生冲突,那么这个孩子会从心底里恨他妈。

为什么孩子一岁半之前的抚养,至关重要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除了可以哭闹、吃奶和睡觉,一不能抬头,二不能翻身;

所以他至少有7、8个月,吃喝拉撒完全是依赖另外的人照顾,也就是抚养人。

也就是说,只要抚养人一出现,孩子就能吃了、能翻身了、他下身就舒服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所有的需要的满足,和由此带来的快乐,都和这个抚养人的出现息息相关。

日复一日,因为孩子从快乐体验,到他快乐过程当中的注视,以及他耳边听到的抚养人的声音;

那么,到半岁之后,孩子最开始出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就叫认人。

认人呢,我们都知道,孩子谁养的,他6个月到12个月之间,就开始挑人了。

这种认人的现象,我们叫情感,这个情感的出现,真的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也叫依恋。

依恋就是指孩子早期对某人的一种认准了以后接近他,与该人分离紧张不安,重逢时候的高兴轻松。

如果早年这个孩子,他所有的快乐和母亲的声音,和母亲的相貌结合在一起;

那么这个孩子往后,他不管怎样调皮,他心里还会有一个空间,留给他的母亲。

也就是说父母想要对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母亲,那靠什么控制呢?

不是靠吓唬、恐吓、训斥,真正能让孩子听你的,是你对他早年的抚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200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