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过了40岁,丧失独子,该再生一个孩子不?

女人过了40岁,丧失独子,该再生一个孩子不?,第1张

女人如果到了40岁,既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独子,这个时候的确是比较容易感到孤独的。此时若是想要生养一个孩子,来获得情感上的寄托,个人觉得无可厚非。不过如果是本人的话,大概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是会考虑直接去领养一个孩子,这样更省事。

到了40岁的年纪,其实还非常年轻,若是想重新找个人嫁掉的话,也未尝不可。不过如若你的经济条件很好,那就没必要再重新组建家庭。毕竟二婚的话,需要面临的问题非常多,而你目前的需求不过是希望养育一个孩子,这样可以让自己将来老了之后可以有所依靠。也可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满足你的一颗慈母心。但若你对婚姻其实没有太大的想法,那倒不如直接去领养一个孩子更好一些。

因为若是单纯领养一个孩子的话,起码在孩子的年岁上可以有所选择,而若是自己生养一个孩子的话,你还得花时间去找到一个适合做孩子父亲的人,然后与对方培养感情,再此后才有可能考虑结婚备孕的事情。这一系列的操作,其实还挺麻烦的。想要一下子就能够拥有一个孩子来陪伴自己的话,倒不如直接去领养一个合乎心意的孩子即可。

结婚生子,是一件大事。对于已经经历过一次婚姻的中年人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一个人的生活,个人觉得更精彩、更潇洒。因此,如若是因为想要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那真的是没必要花费巨大的心力再重新走一遭恋爱、结婚、生子的过程,直接领养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好了。这样既可以实现心愿,又可以省心省力,挺不错的。不知您的意下如何?欢迎在本文的末尾一起讨论。

她20多岁时结婚,28岁生子,30岁时丈夫病逝,独自抚养幼子到8岁。

在36岁时,她为了给儿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南下打工。

她从普通的销售员做起,凭借自己不怕吃苦,敢闯敢干,雷厉风行又侠骨柔肠的做事风格,一路做到了集团董事长的位置,成为了驰骋职场的女强人。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我说的她是谁了吧?是的,她是董明珠。

网上很多人对董明珠的婚姻好奇,事实上,她就结过一次婚。儿子两岁时,丈夫因病去世。当时,她才30岁。

虽说30岁的年龄不是中年,却也到了而立之年。和很多中年丧偶的女人一样,她也需要面对一家老小的吃喝。

当时还在一家化工研究所工作的董明珠,为了陪伴照顾孩子,整整6年时间,天天带着儿子去上班。

6年里,她和大多数单亲妈妈一样,尽自己努力,为孩子提供着力所能及的生活。

1990年,孩子8岁了,不甘平庸的她辞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到深圳去寻找机会,后又辗转去了珠海,从此和格力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一开始做销售员,她追在欠债42万不还的经销商后面,经销商到哪,她就跟到哪,形影不离。

可是她的“贴身跟随”并没有让经销商害怕。于是,董明珠把经销商堵在了办公室门口,气愤地对他说:“要么还钱,要么还货,不然我不会放弃。”

经销商被这个执着的女人震撼住了,终于把42万的货退给了她。当汽车拖着满满一车的空调回到珠海工厂时,全厂人都震惊了:“这个女人太厉害了!!!”

之后,短短2年时间里,董明珠就做成了厂里的销售女王。后来她又临危受命,做了格力空调的经营部部长。

从此,凭着踏实敢干,雷厉风行的个性和办事风格,她一路带领着格力做进了世界500强。

很多中年丧偶的女人会问:“一个人背负一大家子,这日子还怎么过下去啊?”

确实,中年丧夫,上有老下有小,经济上和情感上失去了丈夫的支撑,女人会过得十分艰难。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也不能因为孤独就随便再找个男人嫁了。

看看董明珠,靠人不如靠己,只要自己有决心有信心,努力肯干,也一样可以开创新生活,为自己和家人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中年丧偶的女人,到底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参考董明珠的经历,我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接受一切。我们之所以会难受,会绝望,是因为我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抱持“无法接受”的态度。事情发生后,我们对事情的想法,直接决定了后续我们的行为和事件的结果。面对中年丧偶这个事实,我们需要接受。面对独自抚养孩子、赡养老人,应对一切困难,我们也要接受并做好吃苦的准备。但我们相信,没有什么事是固定不变的,未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我们接受不幸,却要拥抱未来,为自己和家人去开创新的生活。

2、平复伤痛。丧偶之痛,是需要时间去排解的。悲伤、难过都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长时间沉浸在悲伤里,甚至抑郁、绝望,就要当心了。一旦出现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且持续时间还很长,影响到了我们的工作生活,我们就需要及时找人倾诉排解,作出调整了。只有平复好伤痛,调整好心情,我们才能再出发。一切已经发生,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能改变的。

3、强大自己。很多中年丧偶的女人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觉得自己养不活一家老小,而且也扛不住孤独寂寞,便降低要求,随便找个人再嫁了。可是,后来一起生活才发现,嫁的这个人并没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反而还给自己增加了麻烦。所以说,中年丧偶,不要把嫁个男人当做解救自己的法子,而是要强大自身。你可以去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尝试一些新的工作。如果本身有工作的,可以将心思多用在工作上,让自己的工作事业更上一个台阶。当你足够强大,你会发现,你在婚姻上会更从容不迫。这样,当你遇到对的人,一起走进下一段婚姻时,才会更幸福!

对于女人来说,中年丧偶是不幸的。可是生活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不论选择何种方式走出丧偶之痛,女人们都不能丧失信心和希望,你只有更加坚强,不惧困难和伤痛,勇敢面对,才能在风雨之后又见彩虹!

近日张爱玲的作品《第一炉香》被搬上大荧幕,再次掀起了一股讨论浪潮,然而与张爱玲并称“南玲北梅”的孙嘉瑞却可以说是鲜少有人知道了

“北梅”指的是出生在北方的女作家孙嘉瑞,她的笔名是“梅娘”,取自“没娘”的谐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沦陷区的重要作家之一。

从孙嘉瑞的笔名亦可得知她一生坎坷,但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即使面对生活再多的艰难困苦,她依旧从容面对,优雅老去,体面离世。

1920年孙嘉瑞出生在海参崴,而后成长于吉林省长春市,她的父亲孙志远是东北实业里数一数二的人物,可以说完全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然而高门大户少不了庭院深深的悲哀。

事实上孙嘉瑞是父亲的妾室所生,且生母独得爱宠,在孙嘉瑞两岁时,善妒的正室趁着孙志远出门办差,设计迫害并将她的生母直接逼走,赶出了孙家宅院,并谎称病死外头。

年幼懵懂的孙嘉瑞就这样成为了正室的女儿,无论她多么努力的撒娇卖乖,换来的都是冷漠,始终得不到“母亲”的喜爱,这大概是把对妾室的恨也一并追加到了孙嘉瑞身上吧。

后来孙嘉瑞提到童年母爱,曾这样说道:“我抱着小的纯真的女儿心去和娘亲近,她总是不爱理我,跟我说话的时候扳着脸,生气的时候就骂,我没看见过娘的笑脸。”

所幸常年闯荡四海的父亲孙志远是十分宠爱她的,因为见识多广,思想前卫开放,父亲眼里没有那些传统的“男尊女卑”,在孙嘉瑞四岁时,就为她请了家塾先生,是位学问颇深的秀才。

从此孙嘉瑞开始读书认字,并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年幼的她想象奇特,天马行空,常常得到先生的肯定与赞赏。还给自己起了“梅娘”这个笔名,指的就是自己没有娘亲,自嘲且哀怨。

父亲对她非常看重,后来另请了两位老师,一位是教数学的老教员;还有一位是教英文的沙俄老太太。三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孙嘉瑞更是冰雪聪明,热爱学习,让父亲很是欣慰。

这时候在家境优越,父亲疼爱下的孙嘉瑞无疑是幸福的,除了“母亲”从没给过好脸色,日子还是过得平稳安定,她可以尽情的遨游在文学殿堂里,熟读百家经典,并直抒胸臆。

孙嘉瑞的文学天赋有目共睹,她寄情于笔尖的文字,在学校里更是小有名气的才女, 名师孙晓野十分爱惜她的才华,将她的那些作品整理成册,命名为《**传》公开发表,反响热烈,还被称为“神童”。

一切变故的开始于孙志远的离世,因为始终不能实现他的远大抱负,最终郁郁而终。那年孙嘉瑞才16岁,一时无法接受父亲的离世,悲痛万分。

然而失去父亲庇佑的孙嘉瑞,在孙府大宅中难以生存,处处受制,于是她求助了父亲的生前挚友张鸿鹄,希望可以前往日本留学。

刚好《**传》的发表让孙嘉瑞名气大增,张鸿鹄费心尽力最终说服了孙家,答应送孙嘉瑞远赴日本求学,看似解脱, 但这次留学经历为她的悲惨人生埋下了“种子”。

孙嘉瑞最想去的学校是日本神户女子大学,她所在的高中日本女校长还特意为她写了推荐信,信中肯定了孙嘉瑞的天赋才情,并称赞她是难得一遇的“满洲淑女”。

此后开始了她的求学之路,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日本也结识了非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遇见了让她终身受益的恩师松本老人。

在日本留学期间她也找到了这一生中唯一的爱情,那是位于东京的一家书店,孙嘉瑞邂逅了同样在日本留学的柳龙光,一眼万年,两人很快便坠入了爱河。

此后两人在日本生活多年,丈夫在报社担任记者,孙嘉瑞则一直继续学业,持续深造。于1942年夫妻一起回国,成为北京文学界的话题人物,从事写作、翻译等工作。

由于她的留学履历和文笔前卫,归国不久就收到了北平《妇女》杂志的盛情邀请,正是在《妇女》的任职,这一年她出版了非常多的短篇小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水族系列小说《蚌》、《蟹》、《鱼》等。

这些作品使孙嘉瑞再一次被世人所知,并在这一年写作达到巅峰。出众的文笔和前卫超然的思想很快便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1942年底,文学界做了一项“最受欢迎女作家”的读者调查, 孙嘉瑞与当时正大红大紫的张爱玲并列第一 。 所以出现了“南玲北梅”这一称号 ,彼时孙嘉瑞22岁,名声大噪,家喻户晓。

然而“南玲北梅”的两位当事人,颇有些互相看不惯之意。

孙嘉瑞觉得张爱玲笔下大都是些豪门之间的恩怨情仇,显现得社会千疮百孔,给人以绝望黑暗了些,希望能看见女性的发奋图强,勇于打破现状,获得新生。

同样的张爱玲也无感于和自己并列的孙嘉瑞,也许是“文人相轻”吧,1995年在美国逗留的孙嘉瑞,曾经想和张爱玲见上一面,得到的却是一句“陌生人一律不见”。

仅仅过了几十天,孙嘉瑞便听到了张爱玲的死讯,孤独的死在自己的公寓里,这使得她悲伤黯然,十分肯定张爱玲的文学高度,觉得自己愧对了并称。

起初孙嘉瑞的作品大多数是讲述旧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情感问题,感叹女性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致力于唤醒女性的反抗意识,希望可以打破旧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与歧视。

后来在洞悉社会的黑暗与巨变之后,孙嘉瑞成为了一位思想超前的新青年,开始大胆鼓励女性冲破枷锁,迎接新生。

时间来到了1948年,在那个战火连绵的年代,孙嘉瑞自己的小家还是温馨的,由于丈夫在台湾工作,她怀着第三胎和两个女儿一起前往台湾。

生活总是如此难以预料的,孙嘉瑞的丈夫死于海难,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她身上,甚至来不及悲伤,三个孩子需要她,生存才是最大的问题,这一年她28岁。

苦于生计她开始了一个人的艰难历程,其实以她当时的名气不少富绅名流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文人傲骨和对丈夫至死不渝的爱使她一一拒绝。

她还可以选择回到日本继续教书,研究学问,但爱国之心无法阻挡, 孙嘉瑞毅然拒绝当时所有出路,抓住祖国台湾海峡的尾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孙嘉瑞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长达十年的动荡与艰难。

1950年的张爱玲参加完上海第一届文学代表大会后,就嗅到了一丝暧昧且危险的气息,她动作匆忙而迅速,直接从香港出发,移民美国,此后不再踏上故土。

而从台湾毅然归国的孙嘉瑞,因为其日本留学经历和犀利作品,很快便受到了无端指控,早期翻译的东南亚文学作品更是让她雪上加霜。在那个非黑即白的年代,百口莫辩。

面对一次次的审讯和问责,她都坚强的挺过来了,只是为了三个还需要照拂的儿女,即使经历了百般折磨都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1957年悲剧开始疯狂袭来,孙嘉瑞突如其来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被开除公职,下放教养所,干着各种脏活累活,任人践踏羞辱,三个孩子则被留在家中,15岁的柳青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为了吃饱饭,柳青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但三个小孩子依旧是饱一顿饿一顿的艰难度日,身体本就瘦弱的妹妹最先撑不住了。

没钱治病,也没钱吃饭,最终社区决定把妹妹送去疗养所,一个收容无家可归的孤苦老人之地。而终于获得探视权的孙嘉瑞听闻这一消息,悲从中来,拼命争取出去见妹妹的机会。

而这也变成了她最后一次见自己的小女儿,妹妹送进疗养院不久后便病逝了,柳青是唯一收到消息的人,她看着年仅13岁的妹妹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羸弱不堪的身体,悲愤难以自持。

不久后孙嘉瑞患上了严重肺结核,被解除了劳教,家人终于团聚。

可惜祸不单行,还未从女儿中死讯缓过来的孙嘉瑞,惊闻儿子与自己断绝母子关系,离家出走。在外患上了肝病,且病重直接送回了家中。

她刚出来是个无业人员,面对儿子高额的医疗费,为母则刚,开始身兼数职,没日没夜的挣钱养家,她走街串巷的卖过冰糖葫芦、寒冬搬过大白菜、火车站当过脚力车夫。

即使是这样辛勤工作,还要承受周遭人的白眼和谩骂,身心煎熬的背后是一个母亲无比强大的内心。

孙嘉瑞为了多挣钱还跑到远一点的地方给别人当保姆,干苦力。雇主还是会小心的调查她的背景,无比的尴尬漫延,这使她有时候也真的非常恨自己是资本家的女儿。

但是为了两个孩子,脸皮尊严全部踩入脚底,曾经红极一时的京城才女,如今做着最脏最苦的活计,让人十分唏嘘。

生活却又是给她当头一棒,无论多么努力也赶不上病魔的无情。1972年,苦苦支撑了几年的小儿子,没有等到奇迹,就此离世。

面对悲伤痛哭的大女儿,孙嘉瑞温柔安抚,这一次她前所未有的坚强,因为儿子的离世还留下了高额医疗费需要支付,匆匆告别了儿子的遗体,她很快就赶往了掏臭水沟的路上。

她连悲伤的时间都没有了,生活的重担让她没有时间停歇,像个机器人一样麻木且干练。

一个五口之家,她送走了三位,所幸她的大女儿柳青高中毕业后,在“老延安”的举荐下,顺利上了大学。要知道她这种家庭在当时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

此后孙嘉瑞又找到了人生的希望,她试着给街道做会计账目,为邻居的儿女补习功课,努力得来了一个绣花的活计。

为了还债和供女儿上大学,她开始没日没夜的绣花,手指戳的满是针眼,即使一小时只能挣一毛线,她依旧很感激,这是目前为止做过最干净且舒适的工作了。

但是那个年代还是逃不掉各种查处问话,在一次次胆战心惊的抄家后,她烧掉了珍藏已久的《元曲选》,这是从父亲家带出来的书,陪伴多年。她也烧掉了自己的文学梦,只想安分做个绣花娘。

令她最无法接受的是,辛苦养育的女儿竟然也会离自己而去,柳青最终还是受不住了那些指责谩骂,无数声“狗崽子”让她毅然与孙嘉瑞断绝母女关系,从此离家出走。

不过孙嘉瑞相信女儿会回来的,对血浓于水的期待支撑着她等了三年,终是等到了柳青的归来,面对大女儿的忏悔求原谅,她没有二话,只是再次抱紧了柳青。

不久后那场浩劫终于迎来了希望,一切都回到了正常轨道上,只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孙嘉瑞,已然变成了头发花白,历经沧桑的老妇了, 她的冤屈终于洗刷,但历史的烙印永远打在了她的心上。

1978年,孙嘉瑞才说出了自己隐忍多年的悲愤:“我不讳言,这一系列的整肃,给我一心报国的初志带来了多么大的侮辱与伤害。”

身份恢复后的孙嘉瑞重新回到了**制片厂,直到顺利退休。

拿着退休金安稳度日的她,重新拿起了笔,自1990年开始,常年写作,陆续出版了许多作品,备受读者喜爱。 晚年还被纳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百家"的行列。

她的大女儿柳青也发展的越来越好,机缘巧合下与丈夫留在了美国,事业发展逐渐壮大,不仅在美国拥有海滨别墅,在加拿大更是拥有多处房产。

柳青曾经把年事已高的孙嘉瑞接到加拿大颐养天年,奈何没多久孙嘉瑞还是选择了回到祖国,那个给她带来无数回忆的地方,落叶归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013年,孙嘉瑞因病离世,时年96岁。

几乎认识孙嘉瑞的人都无一不感叹,真是个命硬的老太太。她这一生的分水岭就在于丈夫的去世,无数的艰难坎坷都没有压倒她,反而练就了她泰山崩于前的坦然。

与晚年在美国公寓孤独离世的张爱玲相比,孙嘉瑞是体面的。但名气上,却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人人皆知张爱玲,无人问津孙嘉瑞。

如果一定要说她的才情天赋,那是足以与我们红极一世的冰心相比的程度,可惜历史不能重来,她也终究是时运不济。

她好像从没有存在过,或许大家听过梅娘,但不知道梅娘就是孙嘉瑞,这样一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才女,不管生活怎样不公,始终保持淡然、坦然的面对。

孙嘉瑞可谓传奇,她一生经历了幼年丧母、少年丧父、青年丧夫、而后中年丧女、老年丧子,更是无数次的遭遇政治迫害,磨难至极,却始终坚强如斯。

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打压你、践踏你,就算把你钉进了漆黑腐臭的泥土里,千万不要退缩、不要害怕,要始终相信希望,相信自己。

也许正是这样的顽强意志使她活到了96岁的高龄,最后十分体面地、毫无遗憾地、面带微笑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男人更容易走出悲伤情绪;男人更有重建家庭的需求;男人的性的需求更旺盛;丧偶的男性更容易找到配偶。

一、男性更容易走出丧偶带来的悲伤情绪

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更偏向理性思维,因而多以理性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样遭遇中年丧偶,女性可能很长时间走不出悲痛的情绪,男性也会消沉一阵子,但可能很快就会考虑今后的现实问题。这并不是说男性对配偶的感情不深,只是社会对男性的角色定位就要求他担负起更多的家庭外部责任,比如家庭的经济状况,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丧偶的男性必须强迫自己尽快走出阴霾,承担起维系家庭的主心骨责任。

二、男人更有重组家庭的需求

长期以来,因为男女体力上的差异,家庭中普遍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男性在丧偶以后,需要独自承担全部的家庭内部责任,比如安排家人的饮食起居、照顾老弱家人以及打扫卫生等大小杂务,这对很多男性来说真的不擅长处理,所以他有再找个配偶来操作这些事务的迫切需求。

三、男性在性方面的需求更旺盛

就普遍的情况来说,男性比女性的性需求更旺盛,这也不用讳言。这里面既有性别差异的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已婚男女的出轨比例来看,也能得到佐证。

我的一个堂舅的表兄弟,中年时候老婆不幸患了癌症,还在治疗期间,他就在外面找了小三,还生了儿子。一次在私下场合他主动说起是因为老婆患病后,就没有了夫妻生活,他才在外面找了女人。但因为他能赚钱,所以尽管行为被人所不齿,家人也没有激烈的指责,但我听了内心是很鄙视的。

四、丧偶的男性更容易找到配偶

因为社会分工的原因,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中男性的比例显著的高于女性,这也导致中年丧偶的女性多于男性。正因为如此,所以男性丧偶后,能够匹配的潜在对象更多。而作为正当盛年的男人正处于经济实力的巅峰,也容易得到女性的青睐。不但如此,甚至离异的男性也更容易找到配偶。

综上所述,那些丧偶的大叔在一年半载之后就再婚,也就不奇怪了。这并不是坏事,应该支持他们重新出发寻找自己的幸福。

说起秦怡,可能很多年轻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这个人,但是在老一辈人眼里,这可是当年火遍全国的当红影星。1982年,秦怡凭借一部《上海屋檐下》,获得了全国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从此火遍大江南北。后面的演艺生涯中,秦怡更是斩获无数奖项,成为上世纪末中国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

然而,在事业上顺风顺水、大红大紫的秦怡,在家庭生活上却经历过很多伤痛,直至晚年,这些痛苦也没有得以释怀。秦怡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演员,她曾在抗战期间出演过《好丈夫》等经典**,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主演了《女篮5号》、《北国江南》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戏骨”。

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台前光鲜亮丽的秦怡,背后的生活却十分坎坷。遇人不淑、女儿反目、儿子打她、丈夫出轨亲妹妹、四次患癌七次开刀治疗、儿子丈夫相继离世。单单一件事情放在普通人身上,便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偏偏全叫秦怡遇上。人们听闻她的故事总要为其感叹命运不公。

诸如《马兰花开》、《日本间谍》、《东江特遣队》等等,从这些老**中,我们不仅能够找寻到童年时候的记忆,而且还能够找到一种不可言传的快乐感,提到上述的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老戏骨”秦怡,99岁她养生得不错,不但精神矍铄,而且优雅知性,没曾想,这位“老戏骨”还擅长书法,写得一手精湛的硬笔书法,整体上透着一股强烈的闺秀风,文人气,温润婉转,自然清新,别有一番新气象。

说起她的一生,可谓十分的坎坷。秦怡一直照顾多病的丈夫,以及患有精神分裂的儿子,她自己也做过几次大的手术。面对这些生命中的挫折,她总是给人一种一笑而过的感觉,经历过的沧桑并没有在她脸上体现。

年轻时候的秦怡特别漂亮,大眼睛,高鼻梁,瓜子脸,曾被新凤霞誉为中国演艺界最美丽的女人,是施瓦辛格最崇拜的中国影星。纵观秦怡一生的演艺之路,毋庸置疑,她的事业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在感情方面却是颇为坎坷,她有过两段失败的婚姻。

陈天国拍完戏回来后,又因经济问题买不起孩子奶粉,便想到要将刚出生的女儿送人。秦怡最终看清陈天国的为人,对这段婚姻彻底失望,带着女儿离开陈天国。直到1945年,秦怡才和陈天国正式离婚,摆脱他的阴影。只能说年轻时的秦怡太过软弱,尽管接受新思想但骨子里还是比较封建,才会走进错误的婚姻,一步错步步错,但幸好最终脱离苦海。

离婚后的秦怡带着女儿回到上海工作。父亲去世后,母亲正生着病,家里的所有重担都落在秦怡瘦弱的肩上。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彼时的秦怡已经成为话剧“四大花旦”,可以时常接到片约维持生计。原以为离开陈天国之后便不愿意结婚的秦怡,在遇到金焰之后,还是爱上这个近乎完美的男人。

让花甲之年的秦怡放不下的,不光是前夫对自己的伤害,自己与女儿之间的不愉快也让秦怡终日惆怅。秦怡饱受婚姻的折磨,对于女儿这种情况她怎么可能会同意,所以极力反对二人的婚姻,可女儿仍然固执己见,非要跟小伙子在一起。

年纪轻轻的斐斐丝毫不理解母亲的一片苦心,一气之下跟小伙子私奔了,并且跟母亲断绝了往来。秦怡别无他法,只能任由她去,母女之间的裂痕也就此产生。女儿对秦怡在陈天国那里受的苦一直不甚了解,所以并不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父亲一个人的责任,所以,后来陈天国上吊自杀,女儿觉得秦怡多少有些责任,所以对秦怡的怨言就更多了。

原以为这幸福会一直持续下去,可在2008年的春节时,59岁的儿子永远的不在了,秦怡的生活仿佛瞬间就空了,她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照片。嘴巴里哼唱着儿子幼年爱听的摇篮曲“宝贝啊,快睡吧,妈妈一直都,宝啊,睡吧”

2008年同年汶川大地震爆发,秦怡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不在了,不能再让别的母亲失去孩子了,于是她把攒下给儿子治病的钱全部捐款给了汶川。她此刻的声音已经老迈:“我这辈子也没有给国家出什么力,现在老了,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更多的孩子好好活下去”年迈的秦怡依旧坚持在自己的演艺事业上,每天坚持写剧本带新人。

对于这样一个从来不接广告代言的演员来讲,她的工资并不高,但她却愿意倾其所有将钱全部给全了出去。这样的一位老演员,真的是受世人的尊敬啊!也许后辈的孩子们对她已经不熟悉,但是如果说《妖猫传》的那个老宫女,很多人应该就有印象了,那一年的她已经95岁了。

她用近百年的努力,获得了国家级的中国***优秀党员奖章,这一刻,她当之无愧。秦怡很美,就像盛开在花瓶中的康乃馨,是一种沉淀岁月的柔美。回望她的前半生,她从来没有感受过岁月的优待,一生都在饱受打击和自我救赎中成长。为母则强,为母则刚,她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儿子的59年。作为中国人,她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去帮助了许许多多的地震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30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