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愿意去找自己的原因,总会把手指指向对方。其实两个人之间只有一堵墙,关系之间也只有一个障碍,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改善双方的关系。
我们一直活在一个误会里,就是以为两个人之间有两堵墙,我把我的拆了,你要是不拆你那边的,还不是没用,或者觉得,凭什么是我拆,而不是你拆。其实任何一方开始拆自己面前的墙,都会有效果。
那么我们要怎么拆墙呢,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去听听对方经常对我不满的是哪些方面,然后审视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得不好,还是对方无中生有。如果自己并不是如此,那么对方又为何会如此呢,是因为我做了对方不知道,还是我的某些行为、语言让对方误解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就要跟对方沟通,向对方挑明自己是怎么做的,以及怎么想的。当然,如果你是带着情绪去沟通,这个沟通一定还是会变成吵架。
2 那么接下来还要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去观察自己通常会有哪些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被什么样的事情所激发,去归纳总结一下这些情绪和事件,你会找到一些共同点,由此再继续找到这些情绪的真正来由,它一定不是当下,是曾经发生过的某些事情,让你产生了一个情绪,没有得到处理,老公只是变成了躺枪的那个人。找到真正的情绪根源,才可能下次再发生同样事情的时候,不带着情绪去处理。
3 接下来再去听听我经常指责对方的是什么,再回来审视自己。为什么呢?其实我们通常说别人的,自己也都有,只不过自己不自知,因为如果你没有,你是不可能看到别人有的。看看自己到底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什么,才会总想和对方吵架。
举个例子,一个朋友总觉得自己的老公很Low,最后发现原因来自对自己学历的自卑,也因此找了个高学历老公,以为这样就会填补自己的不足,但是在一起以后,发现依然自己还是自卑,所以一看到老公,就想到自己的这个自卑,两人越吵越凶,差点打到离婚。自从看到这一点以后,开始自省,慢慢家庭暴力越来越少,现在两个人感情很好。
所以,要处理好两个人的关系,首先要回到自己身上,好好地看看自己,把自己的问题处理好,两个人的关系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了解潜意识里真正的自己,解决情感、关系困扰。欢迎关注公众号:无心之盐。
这个问题的“缓解”说得好。焦虑是难免的,不必试图消除,只要不让焦虑过于强烈干扰正常工作生活就行。
也要区分焦虑症和焦虑。你会因为担心明天的考试焦虑,这很正常。因为担心考试而睡不着觉,也可能是正常的。因为担心出车祸,不再出门,就是不合理的焦虑,不正常。不合理的过分的焦虑是焦虑症。
缓解焦虑的有效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要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去担心那些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事情上。这需要练习。简单有效的练习是进行呼吸练习,进行腹式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这就是冥想。冥想对注意力有非常好的锻炼作用。
心理学上认为,焦虑是人的一种情绪,当我们面对未知,无法掌控事情的结果时,往往会引起焦虑。
比如就业与考研的选择是许多大四学子的头等难题,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十字路口应该怎么办,造成了许多人失眠焦虑的现象。
焦虑还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纠结”,徘徊不定,患得患失的纠结过程就是焦虑。
焦虑是遗传基因、气质、家庭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一个综合体。比如说,重男轻女,父母离异,暴力事件的伤害,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等。这些都会引起焦虑状况。
除了基因的影响外,其他都属于后天引发的,而人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之所以容易引发焦虑,尤其是幼儿期和青春期的影响比较大。
幼儿期的孩子有强烈的自我归因。孩子对于周围环境发生的事情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并且认为这事与自己有关。
我们邻居有个3岁的女儿和6岁的儿子。每次儿子调皮捣蛋被揍时,女儿就去求妈妈:“不要打哥哥,以后我会乖乖的。”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归因。
因此,幼儿期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相当重要,直接决定了在孩子内心埋下幸福或焦虑的种子。
青春期的孩子追求独立,和家长容易产生冲突。比如最近热播的《小欢喜》,从小学习就拔尖的乔英子与过度控制自己的妈妈在高三这一年发生的一连串“家庭矛盾”。
单亲妈妈把所有的爱和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忽视了女儿的内心感受,孩子每天过得非常焦虑,宁愿离开妈妈去遥远的城市读大学,不惜以死相逼。
因此,在孩子长大成人的关键时期,父母要开始观察自己的行为,过度控制会引发孩子的焦虑,因为这是一种充满矛盾的感情。
一方面孩子很爱父母,另一方面孩子不爱父母给自己一手安排的生活,我们应该要教会孩子独立思考,自己做主自己的人生,对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而不是让他每天既要为大学努力奋斗,又要考虑父母的心 情感 受,把自己夹在其中焦虑,甚至抑郁。
我曾经在《读懂孩子的心》这本书看过几个思维方式,有助于克服焦虑的情绪。
第一个思维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会发生”。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让每一个人把自己最担心的一件事写在纸上,投进纸箱。 两周之后,大家打开箱子,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担心的事都没有发生。
第二个思维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是事实”。 人是想象力特别丰富的动物,大量的困难是幻想出来的。
有一个妻子在丈夫的口袋里发现了高级酒店的刷卡记录,于是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出轨行为。最后在丈夫的亲子查询下得知是在加油站消费时,由于刷卡机故障,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借用酒店的刷卡机引起的误会。
因此,无论发生多大的事情,我们都要先弄清楚事实真相,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你心里想的那样,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第三个是思维方式决定感受
让我们感到焦虑不安的是自己对事情的定义和解释。
因此,学会辨认令自己烦恼的情绪、通过用更有逻辑的情境进行分析,并重新评估自己的想法是否客观,往往能帮助我们走出焦虑的困境。
以上就是我对于焦虑的理解和缓解思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如何才能不焦虑》一书中,作者将焦虑定义为 “关切+威胁” 。
简单来说,当我们对某些事物有欲望,但意识到可能会失去它,或者会发生一些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就会产生焦虑。
如果我们对它毫无期望,或者是事情本身对我们毫无威胁,我们自然也不会焦虑。
比如你正在等待面试结果,如果是一家心仪已久的公司,我们难免会因为“关切”而焦虑,毕竟真的是个很好的机会。
如果这只是一家普通公司,但是我们待业已久,急需解决生活费的问题,那我们也会因为“威胁”而焦虑,毕竟再不工作,就要吃不上饭了。
可是如果我们既有能保证生活质量的存款,也有不少备选的offer,那我们自然就不会焦虑了。因为它不是我们“关切”的,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威胁”。
1用肯定的暗示来降低“威胁感”
“你千万不要去想一只红色的大象,不要想这只红色的大象在穿越热带雨林。”
怎么样,你的脑海里出现那只红色的大象了吗?
为什么明明说不要去想,我们却会忍不住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接收的是词汇,它们不会去区分“不”“无”“没”等否定式的指令。
“我今天不想太难过”和“我今天要开心”,这两句话的意思其实差不多。
但如果我们用前者,大脑接收到的指令可能就是“难过”,从而对我们产生消极的影响。
而后者,大脑捕捉到的是“开心”,自然也就会释放开心的信号。
所以,大家平时记得多给自己肯定的暗示,少用否定性的词语。
哪怕是在逃避焦虑,也不要在逃避后暗示自己:
“真没用,我竟然还没有开始行动。”
而是要换一种肯定的表达:
“我现在就可以开始了!这已经是我从今往后,能最早行动的时间了!”
2用侦查模式日记,记录自己所有的消极想法和行为
其实我们都知道晚睡、打 游戏 、不运动、吃夜宵这些逃避方式,都容易加深我们的焦虑,但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就这么做了。
所以如果想要改变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用记日记的方式,来侦查自己每天的行为,看看是在哪个环节造成了逃避式的反应。
首先,为自己未来一周制定计划。
在这个计划表里,写下未来一周想要完成的事情,以及它会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这其实就是在一个创造积极暗示的过程。
其次,随时记录自己做过的事情。
包括当时做了什么、情绪怎么样、我们有什么样的感觉。不论你的经历是痛苦还是愉快,都尽量毫无保留的记录。这个步骤的关键,就是要做到坦诚,把所有的事情都写下来。
心理学家曾经跟踪调查过63位失业达8个月的人,发现那些愿意把自己的痛苦记录下来的人,比没有记录的人,更快重新找到工作。
所以,坚持记录吧,发掘你的痛苦,直面真实的自己。
最后,回顾所有的细节。
在一周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回顾自己写过的东西,看看自己的行为、情绪有哪里需要调整的地方。并以此为基础,作为下一周计划的调整依据。
也许回过头来你会发现,上周这么焦虑,但其实也没有发生什么糟糕的事情。
通过这样的反复复盘,相信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焦虑的症结所在,并培养出正确的习惯来缓解焦虑。
你好!之所以焦虑那是因为你内心的不安与不确定性因素,给你带来了不安全感。建议你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行动起来,行动是治愈恐惧的最好方法。
第二、尝试把让你不安的原因,列出来!
第三、把任务分解成许多小目标,之后去一项项解决。
第四、找几个朋友述说下你的状况,听听朋友们如何应对。
焦虑症(anxiety),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释义: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日常生活的焦虑更多指的是焦虑症的表现症状。
1我们首先要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可以促动人自我保护,去行动,这是生存必备的原始技能。
2焦虑源于未知,未知意味着恐惧,很多焦虑情绪源于生活的不确定性,没有实际体验而想象出来的 情感 体验。
3解决焦虑的最根本和有效办法是采取行动。行动前积极准备,比如应对考试焦虑,那就坚持好好复习降低焦虑,应对工作焦虑,就需要理清工作重点,合理安排。
4另外,改变对焦虑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对缓解焦虑也有一定作用。比如小花面对高考出现了明显的焦虑症状,沟通后了解,她害怕高考失利会让父母伤心,影响父母感情。那这个后果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还是真实的?认知是否合理?值得深思。
5此外,把最坏的结果想出来,思考如何应对,能缓解一定焦虑。
给生活留一点空间,把不好的情绪像垃圾一样扔掉。
“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所热议的心理学话题之一。随着生活节奏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增加我们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
比如,学习焦虑。众所周知,现在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文化分要求高,其他的什么琴棋书画、舞蹈等等一样不能落下。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
再有,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就业焦虑也成了热点话题。还是因为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产生的焦虑等等也正成为目前最主要的焦虑形式。
焦虑(Depression)通常被认为是对不确定或不可预测的负性结果的反应。即对事件产生的不好结果的反应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焦虑的时候并不是消极的去面对。而大多数人会选择有计划的去努力的解决焦虑,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有压抑的方式解决焦虑。
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工作竞争大找不到工作而苦恼。采取“问题中心策略”的话,他就会主动的查找自己本专业的相关岗位。并通过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如查资料等等一些方式。主动的迎合人才市场,找到工作。
减轻事件产生的情绪压力,从情绪上入手。想方设法地减轻焦虑情绪的影响。称为“情绪中心策略”。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焦虑并不是我们用行动就可以去解决的。这个是时候我们要转变另一种方法,在心理上寻求安慰。
例如,当一个人亲近的人离世。他会因为这件事伤心,甚至不愿接受。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可以通过向其他亲人诉说对这位亲人的不舍,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继续生活。从而减轻因为亲人离世而产生的情绪压力。
再有,如果一个女人因为家庭的原因,和丈夫吵架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她意识到自己本身是不能消化这些情绪的,所以主动地去找心理咨询师倾诉自己的情绪,解决焦虑问题。
这样的方法通常发生在不能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现状的时候。从事件本身转向对情绪的倾诉或者坦然接受现实等等。
剩下的就是试图把引发焦虑的情绪排除在意识之外来应对焦虑,将情绪压抑在无意识中。不直接面对。即“回避策略”。
这种策略和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很像。因为无法接受引发焦虑情绪,不愿直接面对不良情绪而采取回避的方式。
例如,一位女士不愿接受丈夫出轨,更愿意相信丈夫是一个好男人。是因为特别的原因而产生误会,如酒后乱性而已。
采取回避策略可能在短时期内是有效的,但是由于焦虑情绪没得到有效的解决。它始终藏在无意识中,不会消失。如果时间久了,这种焦虑情绪还会溜出来,回到意识层面。到时又再次体验到焦虑情绪。
很高兴可以回答您的问题,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1转移注意力,放在工作上
2跑步,锻炼
3正念冥想
4焦虑可以磨炼意志
5中药调理
6西药辅助
7不是大问题会过去
如何缓解焦虑是一个很难个性的话的问题,因为个性化和广泛存在性所以不太给很具体的建议。焦虑本身是泛化和恐惧,就是不知道自己怕什么,总之什么都怕,就像是自己站在树丛前面很焦虑里面有没有蛇之类的可怕动物,不敢直接拿手过去扒拉树丛,就先借助一根木棍去扒开看看里面有什么,然后再一点点进一步去试探的看,然后发现里面其实什么都没有,小动物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怕的,看到真实的时候发现没有那么可怕,焦虑自然就会消失或是减轻了,一句话就是:行动是缓解焦虑最好的办法,只要行动起来焦虑就会减弱。焦虑是放大的恐惧,实验数据有说焦虑中大约有70%是我们自己放大的恐惧,再去除自己认知的部分,大约真相只有我们想象的5%那样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稍微放慢速度,就像是那些让人很愤怒的热帖,我们稍微等一下,发现事情并非我们想的那样,只是那样的文章引发了我们的焦虑,让事实浮现,焦虑也会消失和缓解。
1转移注意力
不要纠结在一件事情上,干掉别的,比如买买买,出去走走都可以
2反驳焦虑
对自己不好的想法,要学会反驳它
比如一个妈妈觉得自己照顾不好孩子,非常不称职,这时候,她就需要反驳自己的想法,想想“我为了孩子学了烹饪,我陪孩子玩 游戏 的时候她很高兴”
这样的例子,会让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再沉浸在焦虑的情绪中
3行动起来,做出改变
找到自己焦虑的原因,做出具体的计划来改变
对于焦虑症,主要是自己给自己找了不能完成的目标,当然更多是生活所迫要做的事情和目标。解决的根源是自己。生活慵懒,得过且过的人就不容易得焦虑症。其实从现在我们中国生活情况和环境,你总能找到不如你的事情和人物对象,用阿Q精神胜利法,来逐渐缓解自己的精神焦虑。家有千万间也只睡一席子之地。
吵架是用无谓的结果来惩罚彼此的一种行为,如果不能够认清事实本质,只会把无谓的事情变成了习惯,把吵架变成了彼此发泄不满,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单从吵架来说两个人都有错,以暴制暴是最肤浅的对策,虽然解决暂时的心理状态,未必能解决实际问题。每次吵架都有一个首先发脾气的对方,另一方被引导了非吵不可的层面,此时如果一方愿意承担对方的一切语言攻击,当做是对对方的包容、理解、同情等一个全新的格局来应对,那么吵架也就成为了一个笑话,在吵架未开始就已经结束。
所有这些不愉快的感觉的原因是自我斗争带来的内部摩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发现,在压力最大的年份,那些认为压力对他们的健康不利的人,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3%。不认为压力影响他们健康的人的死亡风险比那些压力水平低的人低。哈佛大学心理学院的詹姆斯和其他人同时发表的另一项压力研究,测量了对压力的生理反应,发现正常受试者的血管在压力下会自动收缩--众所周知,这种情况会引起多种有害反应。
但那些认为压力无害的人,他们的血管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收缩。因此,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压力不一定影响健康;但认为压力对健康不利,压力就一定是对健康的威胁,更新认知的价值还在于,它改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常见的认知模式:知道=做,态度=改变。我们经常认为,失败是由于缺乏知识或态度造成的。
因此,当我们陷入困境时,我们常常试图通过补充知识和改变态度来扭转局面。重构认知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信息获取和态度改变,积极寻找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另一个例子是常见的认知期望。我不想痛苦,我想快乐;我希望我可以不再焦虑和抑郁;我希望过去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在这里,错误的期望会导致持久的挫折感。这就是痛苦持续存在的根源。
夫妻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两个人360度的无死角的生活在一起,缺点都会暴露。我和老公的相处模式是一方错了,另一方不去点透。然后另一方也不认错。等接下来用行动去弥补。这个方法挺有用。因为当发现问题时候,没有那么激动,期待着事后弥补,事后这个错误就被忘了或者淡化了。突然有弥补,还会有个惊喜。当然,这需要心态比较成熟平稳的夫妻去使用。不要做一点就着的鞭炮。婚姻不易,好好珍惜,慢慢经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