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人和西方人为啥不一样?

东方人和西方人为啥不一样?,第1张

1.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4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153-154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2

[5]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105-107

东方人含蓄,用比喻示爱;西方人热情,也用比喻谈情。于是爱之九曲十八弯的比喻就成了爱情中不可或缺的油盐酱醋茶,简单地说“我爱你”固然明了,可肉麻的如“你是我饭桌的红烧肉,鼻尖上的空气”,当然是更能博得红颜一笑。于是在继承前辈们的理论联系实际,比喻装点爱情的光荣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将各种数字、网络用语、古典诗词等等风格的语言和想象空间来一次纵深拓展。让爱情的树上,每一片叶子都可以合成不一样的造型。这就当是在爱的名义下,我们来一次别出心裁的恋爱名词妙解吧!

暗恋

暗恋就像买保险,定期定点往一个账户里送钱,对于幻想的巨额回报却常常矛盾;平平安安,钱就白送了;想连本带利赚回来,可哪种操作是你愿意承担的呢?久而久之,买保险变成了一种心理保障,仅此而已。暗恋也是如此。你每天对他付出一点点感情,期待有一天他能给予回报,日积月累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可是他却无动于衷,你痛苦迷茫。若有一天,他转过身看着你了,你却又开始躲闪。有恋爱就会有争吵,有开始就会有结束。经典范例《情书》将纯洁而美丽的暗恋情感演绎到了极致。所以,还不如这样,一个人的恋爱永远不会输。暗恋久了,也就成了让自己充实的一种感情生活方式,只是过程辛苦了些。

示爱

经典范例《101次求婚》将男人对求爱的认真投入无限放大,真的是感动天,感动地,感动得让美女嫁给了一只可爱的“青蛙”。当然,现实中的求爱,少有人这么坚韧不拔,如此有螺丝钉精神的。后来想想,觉得男人示爱就像大婶买菜。一样事先盘算好自己的购买力和预购商品的性价比,一样经历了反复认真挑拣和货比三家的犹豫,一样有讨价还价的忐忑,你来我往的心理较理,一样在价钱谈妥后,不能随便撒手,因为说定了,那么无论好与坏也得买回家放进冰箱,哪怕存一段时间觉得当初买错了,那时再打发到垃圾桶里,虽然也心疼、惋惜,可是终究长痛不如短痛。当然,如今有创意公司,专门策划此类形式,一度让女人感动得晕菜。当然,数字示爱也已经不再稀奇古怪。512:我要你;520:我爱你。

校园恋:

菁菁校园中的恋爱就像写学生作文,两个单纯的孩子朝着单纯的目标,用单纯的方法实现单纯的爱情理想。当然,小学生作文往往规定格式:叙述开头、正文、议论或抒情结尾,男女学生也循规蹈矩地严格按照爱情定式开展活动:友情、好感、暧昧、恋爱、吵架、分手。小学生喜欢买回一大摞作文辅导书,有规可循、有句可抄,努力博得老师的嘉奖,给自己的学业增光添彩,男女学生也热衷于阅读爱情指南,观看爱情影视,从中汲取营养触发灵感,力图将自己的爱情进行式折腾得绚丽多彩、浪漫纷呈。经典范例{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的爱情故事,就曾让无数青春少男少女感动不已。

误会

误会像一件穿脏了的衣服。脏了是不是要洗、要怎么洗,全看衣服的档次。名牌华服送干洗店精心料理;喜欢的日常休闲服手搓搓,机洗洗,配以柔软芳香熏;越看越恶心的廉价地摊货扔到洗衣机里跟臭袜子一起滚几回,就被请到垃圾桶安享晚年。恋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分三六九等,在产生误会的时候,会因其重要程度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努力解释,消极解释,不解释等等,不过,时间长了,就怕洗不干净,留下淡淡的污渍,那时就会成为一种痕迹,慢慢变成了一种隐痛。

吵架

恋人吵架就像刘翔的跨栏,拼的是爆发力、耐力和技巧。要想在吵架运动中遥遥领先,首先得有50米的爆发力,力求在吵架第一阶段就把对方远远抛在身后,让对方输在起跑线上,然后就得有马拉松长跑的耐力,要在僵持阶段对抗各种心理压力,当然还要有跨栏跑的技巧,能在最适当的时机跨出最适当的一步,越过障碍,赢得家和万事兴的大局胜利。当然,和田径赛一样,吵架是个体力活,热衷此道的恋人们必然都有良好的体魄才能胜任如此高耗能的运动。

网恋

网恋就像买**。听闻**能让人不劳而获,一夜暴富,于是揣着小钱,三天两头跑去光顾门口的**铺子。只是每次希望只在那欲哭无泪的“谢谢您”出现之后幻灭。

艳遇

艳遇就像你去一家高级餐厅吃饭,鉴于腰包瘪瘪,你运用老教授教你的快速阅读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菜谱研究了两三遍之后,轻声点了一碗最便宜的阳春面。在百无聊赖的期待中,隔桌飘来红烧蹄膀的味道让你饥肠辘辘,然后服务员**端上一碗面,居然是碗鲍鱼面,你偷偷检查了一下菜单,没错,是阳青面,于是三下五除二地消灭了鲍鱼面,买单,阳春面才五元钱而已。以后,你每天都会去那家餐厅,还是点阳春面,但结果却只有清汤挂面和青菜帮子等着你,那碗意外中奖的鲍鱼面变成了美梦般的回忆。

牵手

恋爱间的牵手其实跟戴手铐没什么两样。不要以为我危言耸听。因为当男人殚精竭虑,上窜下跳“活动”之后;当女人火眼金睛地开展了N遍精神与物质的双规审查之后,她终于伸出了天使之手。可事实上,女人手往男人手上一搭,就像警察叔叔给小偷亮晃晃地喀嚓一下,昭告天下:他做了坏事,他犯了案子,他麻烦大了。一瞬间,人人都知道他被套牢了,他有主了,甭打他主意了,一切的活动心思,花花肠子也就暂时止于那一次牵手时刻了。之后就是冗长的反复进一步审查,直至最终判决。或者挣脱一切镣铐,或者换上另一种纤细却闪亮的,锁在手指上的“铐”,但那叫“钻戒”。

又想起以前听过的顺口溜:握着情人的手,心里多热火;握着老婆的手,好比左手握右手。

二战时,亚洲的强国也就日本一个国家,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是工业落后或者基本没有,飞机坦克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很强的国家科技实力和自然资源做支撑的,按理说当时的日本有科技实力造出钢铁洪流的,那为什么日本没有呢,其中的问题也比较简单,日本是个岛国,且本土没有自然资源,又缺少殖民地,而岛国要扩张和自保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日本政府的政策一直都是重海轻陆的,所有的资源优先供给海军,加之日本当时的钢铁产量并不高,铁矿石全部依赖进口,所以不足以同时满足陆军和海军的钢铁需求,这造成了二战时候的跛脚日军,海军异常强大,陆军装备却相对于欧洲来说极其落后。虽然当时日本也是有坦克和装甲车的,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坦克,被军迷们都戏称为豆丁坦克,这种坦克装甲薄、速度慢、火力弱,要是遇到同时代的西方坦克,欧洲坦克可以说以一当百都不是个事。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也是拥有一些坦克的,买的是欧洲国家的淘汰货,但在打战时基本都是当炮台使用,在淞沪会战时就都基本被日本海军的舰炮摧毁了。当时亚洲拥有坦克的国家就这两个了,中国的坦克在刚开战就被宣告灭亡,所以在东方国家里,从坦克出现后直到现在都没有爆发过像欧洲那样的坦克会战。

东西方的价值观差异有价值取向不同、社会本位不同、交往观念不同,表现在社会、家庭等方面。

中西方人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上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2、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

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

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3、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

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文化群落只有在其成员遵循着可以预测的行为模式时才能得以保存。同一个文化群落中,人们的衣、食、住、工作、娱乐以及社会交往都是可以预测的,并且平常得让人往往忽略其存在。这些可以预测的行为模式建立在被称为“价值观”的心理活动之上。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尽管它对于文化行为的控制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却不能被看到,听到或者体验到;尽管它所引起的结果——人的行为很容易被观察到,但对它本身却无法进行直接的调查。

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差异是在价值观念基础上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一套基本准则,提供了一套被广泛认可的关于什么是“正确”与“可取”的行为方式标准。

价值与交际行为的关系是纲与目、深层与表层的关系,交际行为各个层面的文化差异往往都可以在价值观念层面找到解释。价值与文化又不可分割地紧密相连,彼此都只能在对方那里得到解释。

扩展资料

如果说东方的文化是偏于精神的,则西方文化更偏于物质,这也是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巨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方的历史文化似乎比西方长得多,也可以说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因此东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较比于西方人来说更多元。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东方大陆比较封闭,对于长期生活在这片封闭土地上的人来说,封闭容易使他们的世界观变得狭小,而西方人则更善于向外探索,所以他们的世界观更为广阔。

我认为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文化取向不同。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而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东西方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很多方面上,东方人的价值观都极趋向于精神,而西方人趋向于物质。

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在到科学,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基础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这在一定程度也在诱导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君主已开始在思考,是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治国,这不仅是管理者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究,也是对其以另一种方式的诱导。

2、西方传统文化取向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旨在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知性哲学,而是把人作为主要对象,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精义为要旨的德性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理论哲学,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这种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及其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这是一种旧式农业文明,一种自然经济的文化。这些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使人们形成了相近的心理,表现为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有:重农抑商的经济价值取向,崇拜皇权和追求权力的政治价值取向,以"四维"(礼、仪,廉、耻)、"八德"(仁、义、礼、智、孝、悌、忠、信)为中心的道德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崇古敬老的认知价值取向等。

西方人更追求的是人权的平等,并且注重于人与人的竞争。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间的竞争表现的更为强烈。

3、中西方进步程度不同。中国自古以来也有对科学的探索,但并未将发展科学放到知识和文化的主流地位上,而中国的文学艺术却发展的较为充分。西方对科学的探索始终不断,尤其是数学和物理。

因此,用一种观点说,东方的文化和科学比较抽象,而西方的则较为具体。也可以说这也是中西方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具体体现。

在绘画上,中国的水墨画被大师发挥地登峰造极,而西方的素描则追求完整的还原事物本身;在文学上,中国文人比较产凡脱俗,喜欢以他们的想象描写东西,西方的文学故事较比更为真实,而且更加浪漫,或许这是因为东方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所致。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中国思想家强调"以修身为本",把"善"放在价值观的首要位置;而西方思想家强调"真"的重要性,就如康德先有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后有他的“实践理性批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671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