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之间的矛盾怎么化解?

父女之间的矛盾怎么化解?,第1张

我觉得,应该心中不要总是记着那放不下的东西,父亲毕竟父亲,既然你爸爸能主动跟你说话, 你就不能在这么恨你爸爸了,我相信只要大家心中都不记着那矛盾,就可以很快化解的,回复原来很好的关系了。凡事能退一步,那就海阔天空了。说是容易,做起来就有点难了,但总有一人要先跨出第一步的,试着去迁就一下父亲吧,有理解儿女的爸爸,为什么不能有理解爸爸的女儿呢!眼界注定人生格局,一个眼界宽广、格局宏大的人,在看待事物和事情的时候,往往能够比常人站得更高、考虑得更广,因而能比常人看得更深远,在做人做事上也就会优于常人。

眼界注定人生格局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总能遇到一些说话令我们茅塞顿开的人,他们的观点和境界会使人豁然开朗。这样的人,大多都具备宽广的眼界和宏大的格局。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可以从说话层面做起,有意识地向成功人士学习,不仅能够提高说话水平,更能够由外而内地提升我们的眼界与格局。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接受《杨澜访谈录》采访时与杨澜的一段对话,就非常精准地体现了他宽广的眼界和宏大的格局,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和学习。杨澜:有人说柳传志的智慧就是他能够审时度势,而且能够在自己还没有糊涂的情况下,已经把后面的梯队安排得很好。现在当然有人说这个下面是五家公司也好,五虎上将也好,无非指的都是这个方面,就是他们都能够独当一面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听说你受诸葛亮的启发还挺大的,能不能跟我们说得详细一点儿?

柳传志:我跟我们公司退休的同事一起去武侯祠的时候,我在车上发表感想,觉得诸葛亮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但是最后他没有达到目的,他的目的实际上是想让蜀国来统一天下。

小依有个愿望:希望父母在过年的时候不要吵架!

从小到大,每到过年,父母就开启吵架模式,吵架的导火索千奇百怪,吵得小依心烦意乱,她深切地为父母的健康感到担忧:爸爸有高血压,盛怒之下,血压飙升引发严重后果怎么办?妈妈心脏不好,被爸爸气的嘴唇发紫、全身哆嗦,万一晕过去可如何是好?

无数次,她试图调停双方,然而被杏仁核绑架的父母,已经被愤怒包围,不但听不进规劝,嗓门还越来越大、越吵越凶,可怜的她只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鞭炮声中,潸然泪下……

小依下定决心要打破父母之间逢过年就吵架的怪圈,她留意了父母的交流模式,发现一些端倪,例如:

一天, 妈妈见到爸爸又在“偷偷”吃很甜腻的牛轧糖,皱起眉头、带着责备的口吻说:“你怎么又吃甜食了?你有糖尿病的啊!”

正在喜滋滋品尝美味的爸爸一听,顿时不乐意了,不客气地回应道:”不用你管!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有数!”

一听爸爸这怼人的口气,妈妈顿时生气了,大声说道:“有数什么?不准我烧菜时放一丁点糖,自己却买这么甜的零食,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爸爸:“我就喜欢吃甜的,怎么了,就吃这一点点怎么了?”

妈妈:“你……”

得,又开始吵架了!

作为旁观者,小依看得很清楚,其实妈妈完全是一片好心提醒爸爸注意身体,毕竟他连续多年查出血糖高,但爸爸不够重视,依然喜食甜食,总要妈妈提醒按时服药和少吃甜食,像个孩子一样不够自律,时间久了,妈妈对爸爸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妈妈开口说第一句话时,已带有责备情绪,爸爸从她的表情和口吻觉察出被指责,自然不会高兴。

由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DRPeter Michael Bak带来的这本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里提到:

沟通是一种情绪体验,我们绝大数的沟通不是由语言部分决定,而是由非语言部分,例如,音调或语速的调节,尤其是面部表情的而变化。

让我们回到小依父母的案例:

“你怎么又吃甜食了?你有糖尿病的啊!”如果妈妈不是以责备的口吻,而是带着关切的神态和心疼的口吻说这句话,相信爸爸会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

但并不意味着这次争执中,全是妈妈的错,如果爸爸能换一种角度去理解:”虽然老伴口气不好,神态焦虑,却是出于对自己身体的关心和疼惜。”

也许,这场架也就吵不起来了。

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地体谅别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假如我们能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就能很好地与他人沟通。

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只是偶尔在一个共同的点上相聚而已。

所以,同理心并不常有 , 要做到共情也并不容易。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究竟为何会产生误会呢?

《练习共情》 里分析道:沟通模式理论认为,信息并不是单一含义的,总是呈现出多面性——

事实维度: 应该传达的信息。

关系维度: 怎么看待对方,你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自我暴露维度: 我自己是什么样的。

诉求维度: 我希望你做什么。

根据这个模式,如果沟通双方把重点放在不同维度时,就会出现误解。比如,你想要传达的是事实消息,对方听到的主要是诉求层面; 或者你想传达关系维度,对方却只关注事实层面。

更糟糕的是,我们的表达经常是模棱两可,或者犹豫不决,压根儿不知道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个层面。

误会就这样产生了。

在小依父母沟通的例子里,妈妈想表达的是事实维度:你已经有糖尿病了,应该控制甜食的摄入。

还有诉求维度:我希望你为了身体健康,少吃点甜食。

而爸爸以关系维度来“解读”信息:你又来干涉我的自由了,吃甜食是我的自由。

此外,在自我暴露维度 , 爸爸觉得自己只是偶尔吃点零食,无损于健康。

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会以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一件事情,一方的负面反应会影响到另一方也做出负面回应,如此几个回合下来,最终导致争吵。

怎么破呢?

首先,我们要增进彼此的了解,分享共同的沟通经验,那么成功沟通的机会就会增加,这有助于理解对方原本要表达的内容,即使有歧义,也会包容或接受对方。

例如,如果爸爸了解老伴的性格和沟通模式,就会理解老伴的唠叨其实是出于对自己的关爱,唠叨只是她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这样就容易切换成正向的角度来理解妈妈的话。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相互纠正及反馈来解决问题,对信息的内容进行询问和再次确认,消除理解上的偏差,确定信息的共同含义。

例如,妈妈看到老伴吃甜食时,可以先关切地从事实维度询问和确认:“你今天吃糖尿病药了么?这牛轧糖我吃过,太甜了,不健康。”

等爸爸回应后,妈妈再表达其他维度,例如:“我很关心你的身体(关系维度),看到你吃甜食,我想提醒你注意身体健康(自我暴露维度),希望你能控制甜食(诉求维度)

或者,爸爸感受到老伴的责怪口吻后,可以和妈妈确认事实维度:“你想提醒我少吃零食是么?”

等到妈妈回应后,可以在其他维度进一步解释:“我知道你这是在关心我(关系维度),今天我已经服药了(事实维度),我只吃一颗就不吃了,你放心吧,我也想有个好身体(自我暴露维度),还要陪你到处走走看看呢。”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我们往往缺乏对语境的了解,当与沟通对象进入同一语境时,沟通才会顺畅。

成功的沟通是双方同时产生相似含义的过程,如果双方的解释模式相同,会以相同的方式应对输入信号。

最后,分享一个好消息,小依说,今年过年父母没有吵架,她用了不少书中的方法,终于打破了父母每逢过年就吵架的怪圈。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沟通达人,不妨打开此书一探究竟。

此外,献上书中的金句:

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我们自己,当对自己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完整时,我们对于他人关系里的种种情绪、情感和想法感受也会越来越丰富和深入。

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

爸爸和女儿闹了矛盾,经过双方冷静以后,需要双方积极去化解矛盾。双方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彼此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如果事情不是原则性的,那么无论作为父亲还是女儿,都可以主动去化解,毕竟一家人在一起,如果不能和谐相处,还是很影响生活幸福指数的。如果因为一方犯了原则性错误,那么建议犯错的一方能主动去认错,道歉,一家人没有什么矛盾化解不了的。

是啊,现实生活中是有很多的父亲和女儿,脾气可能都很暴躁,经常会吵架,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个做妈妈的应该站出来,多跟父亲沟通沟通,叫他脾气不要那么冲动,毕竟是女儿要让着她,而在他女儿面前也要跟他说好话,对自己的父亲要好一点,要孝心一点,自己的父亲也不容易。

因为除了父亲和女儿,还有母亲也需要做好自己的任务,如果平时女儿和爸爸吵架闹矛盾的话,母亲尽量一定要在旁边负责开导,这样三个人可以协调起来,也能够很好的减少女儿跟爸爸之间的矛盾。

如果女孩还未成年,那作为她的母亲就应该在她父亲不在家时,好好给孩子沟通交流,说清她的父亲为了她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辛劳,即便是女孩对父亲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应该学会理解和包容,毕竟与父亲吵架那是对父亲的不尊重。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有时方式不对罢了。如果女孩已经成年,那更应该好好教育她。

两人互相道歉。

女儿可以先跟父亲道歉,父女之间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结,父亲也不能太倔强,有时候也需要挺凉一下女儿的心情。

吵架,其最常见的起因与表象是双方或多方对各自的错误只字不提,或者相对轻松地一带而过,却用更加强烈,或许更具有伤害性的语言加于他人,常有伤害性。

女儿和爸爸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妈妈应该作为女儿和爸爸关系的桥梁存在。她要在中间说和,说女儿的好,给爸爸听。说爸爸的好给女儿听。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家庭和谐的润滑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79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