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陆游《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
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
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游园不值
朝代:宋代
作者:叶绍翁
原文: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遂,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小说不但继承、开拓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技巧,而且吸收、融入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独特的写作技巧:
一、传统技巧
“以戏点题”手法。他在《<红楼梦>对<游园惊梦>的影响》一文中说过:“以戏点题的手法,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小说技巧里一项至高的艺术成就。”2并且自认《游园惊梦》就向《红楼梦》学习了这一手法:“就以戏点题这一手法来说,《游园惊梦》无疑继承了《红楼梦》的传统。” 3《游园惊梦》昆曲戏剧,源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最有名的一部作品《牡丹亭》,是由《牡丹亭》的第十出《惊梦》改编而成。“《牡丹亭》这出戏在《游园惊梦》这篇小说中占有决定性的重要位置。无论小说主题、情节、人物、气氛都与牡丹亭相辅相成,甚至小说的节奏,作者也试图比照《游园惊梦》昆曲的旋律。” 4在小说中,蓝田玉一生命运的兴衰,与演唱昆曲《游园惊梦》有着重大关联:钱将军因听其清唱《游园惊梦》,被她的才艺倾倒才娶她为夫人;更重要的是在南京一次清唱聚会上,钱夫人演唱《游园惊梦》时,猛然发现其情人郑参谋与她的亲妹子月月红有私情,急怒之下顿失嗓音;在窦夫人的宴会上,当她重听《游园惊梦》时,再次勾起她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她再度失声。古典戏剧的情节、气氛与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
意象的成功选择:词曲意象——昆曲,白先勇在《为逝去的美造像》演讲中说:“昆曲是我们表演艺术最高贵、最精致的一种形式,它辞藻的美、音乐的美、身段的美,可以说别的戏剧形式都比不上,我看来之后叹为观止”。5《游园惊梦》这出戏,是昆曲类型的代表。而昆曲是中国戏曲的精华,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小说中钱夫人终于“哑掉”,不能把此戏唱完,就是作者暗示中国的古典文化,到今日而戛然中断。
人物姓名意象。白先勇在清华大学演讲《为逝去的美造像》时,有人问道:“蓝田玉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时,他答道:“玉,中国来讲是最珍贵、最美的一件东西。我对那女主角大概满喜欢她,所以给她取了‘蓝田日暖玉生烟’典故中最好的玉‘蓝田玉’。名字取的时候,就觉得她像一块玉。” 6另外蓝田玉的姐妹淘如桂枝香、天辣椒、月月红等,也有暗示性:月月红即月季花,每月开,贱花也。天辣椒,影射蒋碧月之泼辣性格。钱夫人不同于得月台那些姐妹,只有她一人是“玉”。玉,本来就代表一种高贵气质或精神。可是身为玉,是否就能永保华美光泽?钱夫人入窦公馆前厅,站在一株“万年青”前面照镜子的一幕。镜中出现的是褪了色的蓝田玉——一块已经黯然失色了的蓝田美玉。在这里,蓝田玉成了昆曲艺术衰微的意象。
比喻修辞手法运用。在《游园惊梦》中描写蒋碧月的眼神是“一双眼睛钩子一般,直伸到台下去”,把勾魂摄魄的眼风比喻为“钩子”,突出了它的犀利。“整个饭厅银素装饰,明亮得象雪洞一般”渲染饭厅的洁白。“他那张黑红脸早已喝得象猪肝似的了”夸张醉后脸的颜色。弹胡琴的杨票友约五十上下,“一双手指修长,洁白得像十管白玉一般。”用白玉比喻洁白的手指,突出了其对手的保养与爱护。钱夫人嗓子哑掉时,“两腮滚热,喉头好像猛让刀片拉了一下,一阵阵的刺痛起来”,渲染了喉咙的疼痛,也显示出花雕酒的辛辣。小说最后描写露台上桂花时写到“香气却比先前浓了许多,象一阵湿雾似的”用“湿雾”比喻桂花的香气。这些比喻都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鲜明性所运用的修辞手段,为语言增添了色彩。
白描。和《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一样,白先勇的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衣饰和环境描写来烘托刻画人物。这往往是通过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于‘白描’这一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呈现方式,白先勇显然并不陌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长期浸*,使他对‘白描’的艺术功效事实上早已心领神会,这种心领神会使‘白描’在白先勇构筑自己的小说世界的时候,几乎是天然地获得了一种历史的延伸。” 7如小说中对窦公馆正厅的描写, “软垫沙发”、“紫檀硬木桌椅”、“刷着二龙抢珠的大地毯”、“乌木架流云蝙蝠镶云母片的屏风”等等, 加上紫、黑、醉红、天青、金、红各种冷暖颜色间杂,呈现出一幅色彩明丽,动静交织的工笔画,这一切,不仅显现出主人的身份、地位、爱好,而且让钱夫人触景生情勾起联想,既表现出她对昔日富贵生活的怀恋,有效地表现出“感时伤怀”的主题,同时又预示今日的窦夫人靠丈夫发迹而雍容华贵,正像当年钱夫人靠丈夫而风华翩跹一样,钱夫人今日的落魄或许就是窦夫人的明日。正厅的中西合璧的房间布局也暗示着窦瑞生是新兴的官僚,而台湾也已进入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新时代。这种将描写融入叙述之中的写法,正是对传统小说的借鉴。
在《游园惊梦》这篇小说中,写了四个贵族妇女的不同穿戴,白先勇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几位夫人不同的形象。钱夫人蓝田玉穿的是“颜色有点发乌的过膝旗袍”;窦夫人桂枝香身穿“银灰洒朱砂的薄纱旗袍”,手戴“一只莲子大的钻戒”,“左腕也笼了一付白金镶碎钻的手串,发上却插了一把珊瑚缺月钗,一对寸把长的紫瑛坠子直吊下发脚来”,使她“丰白的面庞愈加雍容矜贵起来”。赖夫人穿的是“珠灰色旗袍,戴了一身玉器”;蒋碧月穿着“一身火红的锻子旗袍”,两只手腕上“直戴了八只扭花金钱镯”,“一头蓬得像鸡窝似的头发”,从这寥寥几笔中,我们就可以推测出她们不同的地位、身世、个性和心境:钱夫人的落魄和凄凉;窦夫人的雍容矜贵和志得意满;赖夫人年老庄重;蒋碧月的佻挞放荡。
二、西方现代的表现技巧
意识流。“白先勇接受的西方文学的熏陶,对其小说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西方现代派小说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8“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派小说家开拓人们内宇宙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和途径,是表现人们潜意识的一种创作方法和途径。”9《游园惊梦》通篇贯串了女主角钱夫人的意识流。小说设置了明暗(虚实)两条线,明的是钱夫人由台南赶赴台北参加窦夫人的宾宴,从登门一直写到席散离去,暗的则是她整个赴宴过程中的心态,她复杂的心态是通过自己的意识流来展现的,而意识流又是借观看《游园惊梦》台上台下心潮相呼应的手段来表现的。整个宴会的进行过程,也就是钱夫人意识的流动过程。而其中钱夫人与郑彦青在中山陵奔马 “活过一次”那段的意识流写得最为精彩。而这一段文字可以认定为钱夫人与郑缱绻交欢的性象征。“乐而不*,哀而不伤”,以这种隐晦曲折的手法描写性活动,用一连串性象征如“骑马”、“出汗”等来传达意思,借助杜丽娘入梦与柳梦梅幽会的唱词来表现。“白先勇笔下这段钱夫人的性之联想,其意象之新鲜活泼、适当确切,其含义之炽烈大胆,合乎心理学理论,其连接或贯、联的自然顺畅,其统共效果与独创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没有先例。”
平行技巧。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大量运用了平行技巧。正如欧阳子所指出的那样,“平行技巧(parallelism)作为一种刻意安排的呈现手段实际贯穿了整个《游园惊梦》。”小说在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地点确立,叙事观点的选择、结构的设置,都被作者置于一种“往昔”与“现今”的平行对比之中。就人物而言:昔日富贵逼人的钱夫人与今日出尽风头的窦夫人;两人都抢夺过亲姐姐的男人,都“专拣自己的姐姐往脚下踹”,不但性格作风一样,连相貌打扮也相仿的蒋碧月与月月红;殷勤细心的程参谋与英俊多情的郑彦青参谋;拉胡琴的杨票友与吹洞箫的吴声豪等。前后两个宴会,几乎是在交叉着进行,只不过在进行时人物和时空发生了变化,这两个宴会不时交叉、重叠和相比,根本上也是作者平行技巧的潜层显现。而作者的这一做法,无疑是要以同样的宴会却是不同的主人这一作品中的事实向人们昭示:钱夫人悲剧性的命运格局根本上其实是整个人类命运格局的缩影。除了以上的写作技巧分析以外,其他如象征、反讽、对比映衬、喻示、双关语、顺流接连等技巧在《游园惊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总之,白先勇在他的小说《游园惊梦》中将中西文学的精髓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将中国传统小说创作的技巧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相结合,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艺术结晶。
注释 ①游园不值――想游园却没有人在。值,遇到;不值,没有遇见。 ②应怜――应该爱惜。应,应该;怜,爱惜。 ③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④小扣――轻轻敲门。 ⑤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解读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很长时间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又可能是爱惜青苔,担心被游人踩坏,从而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简单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 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诗词今译
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满园”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园春色)既为己所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至于这种发挥是否符合诗人的愿意,那并不重要。因为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读者不妨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趣味,扩展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意,或者给诗句涂上比喻象征的色彩。对于这种现象,诗论家说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读者的理解,有时是比作者还要高明的。
新译文
扣了好久的门,也没有人来应门,大概是主人怕我的木屐踩坏他院子里的青苔吧。一枝红杏从院墙上伸出来,想必是满园的春色管也管不住吧。(本首诗的写作顺序,打破了原来的事件发展的顺序。其原本的发展顺序应为:小扣柴扉久不开,应怜屐齿印苍苔。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园关不住。因为是翻译,所以有新译文。)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全诗赏析: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而久久不见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 来怜屐了。从某些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也可能出现奇迹。
名句赏析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吧。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