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小孩打架不记仇”,孩子间可能刚刚打闹过,眼泪一干,又亲密无间地玩耍起来。其中一个篇章《孩子吵架大人闹》,生动诠释孩子间的矛盾,引发家长间冲突的真实写照。画中,两个孩子打架后,相互向各自父母告状。现实生活中,孩子打闹引家长互殴的例子,屡见不鲜。3月12日,江苏徐州,2名孩子玩耍追逐时摔倒。但接下来,孩子家长的一个举动,让人顿时瞠目结舌。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迅猛的飞毛腿,将对方幼小的孩子踹倒在地。赶来劝阻的社区民警,竟然被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袭击。民警在场的情况下,两个家长依旧扭打一团。而那位袭警的家长,被警方刑事拘留。
小孩打闹引发家长互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有句话叫“小孩打架不记仇”,孩子间可能刚刚打闹过,眼泪一干,又亲密无间地玩耍起来。
如果中间掺杂大人的干涉,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曾创作著名的漫画《父与子》。
其中一个篇章《孩子吵架大人闹》,生动诠释孩子间的矛盾,引发家长间冲突的真实写照。
画中,两个孩子打架后,相互向各自父母告状。
随后,双方爸爸介入孩子的矛盾,僵持不下时,两个孩子却早已和好如初,在一边玩的不亦乐乎。
现实生活中,孩子打闹引家长互殴的例子,屡见不鲜。
3月12日,江苏徐州,2名孩子玩耍追逐时摔倒。
本是孩子间玩闹时,一种无意识行为,再正常不过的一个现象。
但接下来,孩子家长的一个举动,让人顿时瞠目结舌。
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迅猛的飞毛腿,将对方幼小的孩子踹倒在地。
另一方家长看到自家孩子被欺负,不甘示弱,猛踢对方孩子。
双方家长就这样扭打在一起,留下两个孩子,无助站在原地。
没有人上前安抚,没有人关心两个受惊吓的孩子,有没有受伤。
赶来劝阻的社区民警,竟然被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袭击。
民警在场的情况下,两个家长依旧扭打一团。
场面一度混乱不堪。
而那位袭警的家长,被警方刑事拘留。
视频一出,真是大跌眼镜。
隔着屏幕心疼两个年幼的孩子。
网友纷纷吐槽两个家长的“奇葩”行为:
家长的行为就是孩子的镜子。
这种垃圾为什么也配有孩子???
惊呆了,大人互踹孩子?你们自己互相飞踹不好么?为啥踹孩子?还提的那么重????太玄幻了吧,这真的是真的吗?
最让人惊讶的是,都这么下得去脚踹那么小的孩子吗?不管是谁先动脚的!孩子这么小,哪里经得住成年人蓄意的一脚!!!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间,会长成什么样的人?
连知名的育儿博主王人平,看到这个视频后发微博称:
“家长以为这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做了坏的榜样示范。孩子原本就是在冲突中学会交往的,孩子间的冲突恰好可以作为一个教会孩子学习理性沟通、表达情绪、自我保护的契机,家长的冲动和暴力无助于矛盾的解决,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已,也容易让孩子习得暴力,被玩伴更加孤立。”
看到这类事件,不禁让人发问:
“到底是孩子间的冲突更可怕,还是家长过激的行为更可怕”
就在不久前,类似的事件也上演过。
四川成都。一男孩在追逐一骑平衡车男孩时,被对方家长扇耳光。
更过分的是,这名父亲竟还怂恿自己孩子,动手扇对方耳光,并要求被打孩子道歉。
网友义愤填膺的指责这个父亲:
“你家的孩子是宝贝,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棵草呗?这样的家长教育不出好孩子的。
素质极端低下,令人作呕,就你家孩子是个宝,别人家就不是吗?
子不教父之过,什么家长就教出什么孩子!”
别人很难想象,这件事情给被打的孩子产生怎样的心理阴影。
浏览到知乎上“童年阴影真的会伴随一生吗”的话题,一万多个回答中。
有一个回答似乎能解答背后的疑问。
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次和小伙伴闹矛盾,她妈妈上来就将我推倒在地。而我妈妈见我被欺负也打了回去,然后她们便厮打在一起。妈妈面目狰狞的样子,可怕极了!从那以后,我就变得很胆小,见不得一点打架的场面。
许多家长根本不把在孩子面前打架当回事,以为孩子小,他们不懂。
却不知自己打架时的丑陋模样,早在孩子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迹,成为伴随Ta们一生的噩梦。
亲眼目睹家长之间打架的孩子:
1 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懦弱和自卑。2 孩子交不到朋友,性格变孤僻,难以相处。3 孩子不会处理矛盾,遇事不冷静,容易走极端。4 孩子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孩子间的矛盾冲突,家长如果担心自家孩子吃亏,直接用极端的方式解决,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难以衡量的。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
“孩子吵架也是一种沟通,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人民网曾围绕孩子间起冲突家长该不该介入的的话题,发起过投票。
一多半的家长选择看孩子冲突的情况,适当调节。
孩子的冲突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家长可以以协助的姿态介入,告诉孩子解决的方法。
但如果代替孩子包办解决,反而抑制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为人处世能力、解决与他人之间矛盾的能力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掌握的。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斯派维克说:
“从小习惯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长大后才能冷静应对困难,并拿出好决策。”
当孩子发生矛盾时,聪明的父母都这样做:
1提前教给孩子处理矛盾冲突的解决办法
生活中,家长可以用一些小故事引导孩子,当和小伙伴发生冲突时,具体怎么做?
孩子心里有这个意识,就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孩子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2父母不过度干涉,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看过综艺《妈妈是超人》节目的人,对胡可的两个孩子,安吉、小鱼儿印象及其深刻。
记得一个场景。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车上,互抢玩具。
结果争抢的过程中哥哥把弟弟弄哭了。
本以为胡可会让哥哥让着弟弟,这也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
出乎意料,胡可淡定地开着车,等待兄弟俩自行解决问题,没有插手干涉他们。
没多久,哥俩就忘记了刚刚发生的矛盾,和好如初。
胡可的这种做法值得点赞,也是智慧处理孩子矛盾的方式。
3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和别的小伙伴发生矛盾,而大声哭泣时,父母要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平静下来,给与安全感。
而不是呵斥孩子胆小,懦弱,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无助情绪。
小孩打闹引发家长互殴相关阅读:
孩子在学校打架被家长投诉了,家长应该怎么办
孩子上学了,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难免都会有碰碰撞撞的事情发生,只要不要上升到校园暴力,偶尔的嬉戏之间导致的矛盾,我们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小朋友之间通常都是上一刻还打的死去活来的,下一刻就又是好朋友。所以我们也都习惯了。
可是上了幼儿园或者小学,难免可能你就会接到老师的发来的信息或者打来的电话说,妈妈,你小孩谁今天在学校跟同学打架了,把对方打伤了。……
遇到老师来电说孩子打架了,把对方打伤了,对方家长又怎么样了,你应该怎么办?今天超人花妈就跟大家分享下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想法。
我儿子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也曾经打了同学,而且一个月内两次把同学给抓伤了。一次把小朋友的脸抓伤了,一次把小朋友的手抓伤了。当我接到老师的信息时,发了一张孩子受伤的脸的照片给我,我一看照片,天哪,这还挺深的,心想一定很痛吧。这娃怎么会下手这么狠,一向乖巧的他怎么就打人了呢。一经了解,才知道是对方先打了他,他还击的,一时气愤就把对方脸抓伤了。然后一看对方流血了也吓坏了,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跟对方道了歉。
我心想,不行,这伤的这么厉害,家长看到肯定会很心痛了,换我也会很心痛,虽然小朋友修复能力强,日后也不会留疤,但换谁是父母心里都不是滋味。我立马加了对方妈妈的微信,然后把了解到的情况跟她说了一遍,然后诚恳的道了歉,并表示如果需要带去医院治疗可以一起陪同,并表示会支付所有的费用。幸好,对方妈妈也是个善解人意的人。表示孩子打闹都是可以理解的。
儿子放学之后,他很诚恳的跟我交代了学校把小朋友打伤的事情,也认清了自己的错误。我跟他说,“我看了照片确实很严重,虽然他先打了你,但是你把他给打伤了,还流了血。你自己是不是看到血也害怕了。所以你也真的需要注意,不能用手特别是指甲去抓小朋友的脸,也不能打头以及命根子等重要部位。还有打架本来就不对,如果对方有做不对的,立即寻找老师的帮忙。”我问了他,你觉得应该怎么去补偿你同学。他说,那我买糖给他吃,或者拿钱给他。
第二天,我又接到老师的信息说,儿子拿了50块钱给了受伤的小孩赔礼道歉,那小孩没有收。问我是不是我的意思。这还确实不是我的意思,我也不知道他真的这么去做。我也看到他的悔改之心了,心想这娃情商还是够可以的嘛。
后来半个月之后,又接到老师说,那孩子父亲找了老师说,孩子脸上的伤疤还没有好,表示特别的气愤。我心想伤疤修复确实需要一段时间,孩子爸爸看着伤疤确实也会难受。我立马联系对方,并表示能够理解他的心情,也希望他能够再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日后确实不巧留下的伤疤,我们也愿意带孩子去正规的医院做修复。说完把****和家庭住址都发给了对方。并表示我们是负责人的家长,孩子确实是把你们孩子弄伤了,是孩子的不对,我也狠狠的教育了他。有什么问题我们也愿意承担责任。后来,这位家长再也没有联系过我,再后来偶遇到那个孩子,脸上已经完全恢复了。
我分享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不管谁先错,打伤对方就一定是要首先低头认错。我们将心比心,谁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伤,所以换位思考很重要。
(1)遇到这种情况主动联系比被动联系好,主动的联系对方了解情况;
(2)表示关心和如果有需要帮助随时会出现。
(3)表明会好好教育自己家孩子的决心。(当然孩子一定要教育沟通,打架是不对的。如果处于防卫需要还击对方的时候哪些部分可以打,哪些地方不可以碰。还击的力度需要把握好。)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都明白,小孩子打闹之间如果没有伤到筋骨或者特别大的动作都不会有大问题的。所以对方也只是需要我们一个关心以及孩子教育方面的态度。换位思考多站在受伤孩子和父母的角度想想,不管是否孩子先动手,受伤的人在这件事情是他就是占据话语权的。安抚孩子和家长的情绪,表明关心和态度,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好了,今日超人花妈的分享就到了这了。喜欢花妈的经验分享,觉得有借鉴价值的欢迎点个赞和关注我哦!我是超人花妈,一个喜欢分享的妈妈。
你家孩子多少岁了?不同年龄段出现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也不同。多数时候孩子喜欢顶嘴是从12岁左右开始进入青春期阶段,自我意识觉醒,区分自己和外界的不同,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开始建立独立人格。而有时候他们因为经济和能力还不能独立,需要受到监护人的教育和管理,所以会表现出跟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
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一定要认清这未必一定是坏事,更可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建议这位爸爸平时多跟孩子沟通,倾听他的不同意见,和产生不同想法背后的原因。多去引导孩子控制情绪,学会观点不一致时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处理冲突与矛盾,让孩子形成独立又健康的人格。
你好,这种情况绝大多数与孩子出现问题有关,老人关心孩子,可能就在制止孩子某些行为的时候,引起了孩子的抵触,从而造成了这种局面。
对家长来说,一头是生养自己的人,一头是自己生养的人,都是自己的至亲至爱之人,没办法指出谁是谁非,说不纠结完全不合常理。
但是问题已经发生了,又不能不解决,怎么办才好呢?
试试这样做,看看能不能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
1分开单独询问是什么情况?孩子是怎么引起老人的不快的?和老人沟通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感谢老人的无私奉献,多方表达如果没有老人搭把手,你们就没办法应付局面的那种困窘,千言万语都抵不过老人给予的实实在在的帮助,说不论孩子怎样,家长从自己的角度,都要代替孩子向老人道歉,表达歉意,表达谢意。
说请老人家大人大量原谅孩子,孩子对长辈顶嘴,本身就不礼貌,孩子不懂得孝老爱亲,是家长教育的失职,今后一定会严加管教。
2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必须要强调长辈们都是关心孩子的,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判断,作出符合常理的要求,老人家不会让你做坏事,但是也不会让你做没有意义的事。
老人家每天都要照顾你的生活,让孩子你吃得饱,穿得暖,而孩子你不仅没有帮忙做家务来减轻老人负担,反而还要因为自己的任性给老人增加负担,这明显就是孩子的过失,必须要主动给老人家道歉,并且保证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3让孩子给老人道歉之后,你们一家人不妨做顿火锅吃,开开心心在一起,一切的烦恼都不复存在了。
小孩子之间发生摩擦矛盾是难免的,哪个孩子小时候没打过架?那么,家长面对这个问题该怎么做呢?应当遵循“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让他们去体验如何相处。
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互相发生点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长不必把这看成是问题,不必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气。
不严重的情况下,假装没看见,把矛盾留给孩子们自己解决;较严重时,简单地拉开即可,不必计较自己的孩子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道理可以简单讲一下,不讲也行,关键要保持友好轻松的态度。这看似有些不作为,却正是培养儿童健康人际关系的最基本、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我把这种方法总结为“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我女儿圆圆4岁前的固定玩伴是婷婷和小哲,都是女孩,出生时间差不多,且在同一层楼住着。三个小家伙总是东家进西家出地在一起玩。婷婷和圆圆性格比较温柔,小哲比较急躁,常常在抢东西时占上风,发生冲突时就会狠咬对方一口。我记得有两次圆圆去小哲家玩,突然哭着跑回来,说小哲咬她了,胳膊上有明显的牙印。
我总是看看她的小胳膊,笑着对她说:“哦,又打架了。”然后轻轻地吹吹她被咬的地方,问她:“不痛了吧?”她如果说还痛,我就再吹吹,或轻轻地吻吻,妈妈的吻是最好的止痛剂。她如果说不痛了,我会愉快地说,好,不痛了,那就再找小哲玩去吧。
我的态度对圆圆的影响十分明显,她往往是泪痕未干,情绪就完好如初,马上返身又去找小哲了。偶尔会表现出持续的情绪,说不想去找小哲,要自己在家玩。我也笑笑说:“好,那就在家玩吧”,随她的便。她多半坚持不了十分钟,就又想找小哲,或是小哲自己就跑过来了,两人很快又玩得热火朝天。
事实上,婷婷也常被小哲打哭,或者圆圆和婷婷有时会倚仗比小哲个子高力气大,情急之下会把小哲推倒,惹得小哲大哭。我们几个家长持有的态度差不多,当然我们都会告诉孩子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不要打架不要抢东西,也尽量用引导的方式化解她们的矛盾。同时,对孩子之间的打架吵架,我们都坦然平和,一笑了之,没有谁会在这里算计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亏了,或是抱怨别人的孩子如何等。所以三个孩子一直在一起玩得非常愉快。
家长的这种态度,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即发生冲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样一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能正常地发展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
事实上孩子们确实很快就学会了协调,闹意见的次数越来越少。圆圆4岁时,我们迁居烟台,小哲也随后和父母迁到青岛。烟台、青岛离得不远,两个小家伙隔几个月就要见次面,在我印象中,从那时起,她们不管在一起玩几天,再也没闹过意见,总是那么快乐默契,每次分别都哭得泪水涟涟,迫不及待地期待着下一次见面。这份友谊一直持续到现在她们长大成人。
“三不原则”看似消极,意义却非常积极,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它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这个信念的确立非常必要,它是科学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上。没有这个信念,“三不原则”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很多家长在开始接触到这个原则时,总是将信将疑,一旦在生活中尝试验证,绝大多数人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对儿童的能力也会就此有新的认识。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邻里小朋友的相处,在双胞胎或多子女家庭,以及幼儿园或小学里,都照样管用,因为天下的孩子都一样。
有一对双胞胎兄弟,经常为抢东西或其他事情打架。妈妈开始的处理办法是问清楚打架的缘由,判断谁做得不对,就打谁的手,或者关小黑屋,并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惩罚他。但小哥俩的矛盾并没有因此减少,随着年龄增长,反而越来越多,一天无数次地哭喊着来找妈妈评理,这让妈妈非常抓狂,经常发脾气。而且两个小家伙都越来越会推诿责任了,有时甚至为了把过错推到对方身上而说谎。
这位妈妈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办法肯定是有问题的,但一时又不知该如何办,于是来找我咨询,然后将信将疑地带着“三不原则”回去了。
过了几个月,我收到她的一封邮件,说咨询的当天傍晚,她正在厨房做饭,听到两个小家伙又在客厅为什么事声嘶力竭地争执起来,然后按惯例一起哭着来厨房找妈妈评理。当时她正要按惯例处理时,突然想到我说的“三不原则”,于是改变主意,一边不停手地做饭,一边轻松笑着对两个小家伙说,哈,又打架啊,以后打架别找妈妈了,你们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吧,妈妈忙,没时间管你们。
两个小家伙没想到妈妈今天会是这种态度,一瞬间愣了,然后就在厨房吵闹扭打起来,并大哭,都做出委屈万分的样子,边打边看妈妈,等着妈妈站出来评理。妈妈停下手中的活,笑着用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厨房太小了,打架伸不开手脚,想打就去客厅打吧。”说完把两个小家伙送到客厅,自己回厨房继续做饭。她刚回厨房还在担心,别真打出问题来。没想到孩子们的冲突好像也跟着自己离开了客厅,两个小家伙居然没有继续接着吵闹,且很快就听到了他们的嬉笑声,妈妈这才把悬着的心放下。
接下来的日子,这位妈妈总是采用这种办法对待两个孩子的冲突,令她感到神奇的是,小哥俩真的相处得越来越好,学会了协调,也开始懂得互相谦让,现在已基本上不再找她告状。令她头痛了好几年的问题,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
家长们经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让,归因为独生子女问题,或是“溺爱”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家长们对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们闹矛盾。孩子间一发生点什么事,家长马上出面,似乎不出面就没尽到责任,也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好好管教孩子。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周末和妈妈一起去姥姥家,舅舅和舅妈也带着自己3岁的儿子过来,两个小家伙见面后都分外开心。玩了一会儿,5岁的孩子突然把3岁的弟弟抱起来,想要走几步,可由于他力气太小,一下摔倒了,弟弟的头磕在沙发扶手上,大哭起来,5岁的孩子一下子不知所措,羞愧地向大家看去。舅妈过来一看,孩子头上被磕出一个小包,大惊失色地叫起来。5岁孩子的妈妈见自己的孩子闯祸了,非常不好意思,担心弟媳不高兴,立即沉下脸批评孩子,要孩子给弟弟道歉,跟弟弟说对不起。
5岁的孩子可能因为害怕,也可能觉得委屈,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任凭妈妈怎么说,都不吱声。姥姥看这情况,沉不住气了,也过来给孩子讲道理,要求他给弟弟道歉。
舅妈一边安慰自己的孩子,一边用暗示的口气说,小哥哥不是故意撞弟弟的,让小哥哥给道个歉,宝宝就不哭了。3岁的孩子听大家都这样说,就一直哭个不停,似乎也在等着小哥哥道歉。
5岁的孩子在一伙人的逼迫下,终于招架不住,低低地说声“对不起”。姥姥嫌孩子声音太低,说没听清楚,鼓励孩子“大声点,再说一遍,好孩子就要勇敢承认错误!”孩子不说,大家就又鼓励他再大声说一次。孩子终于提高声音又说一句“对不起”。话音刚落,大家正要松口气时,孩子“哇”一声哭起来,开始发脾气,乱踢乱打妈妈,拉着妈妈要离开姥姥家。
让我们体会一下5岁孩子的心情。
他和弟弟玩得愉快,情不自禁地抱起弟弟,一定是出于一种好的愿望,或是表示对弟弟的喜爱,也可能是想要展示一下做哥哥的强壮,甚至是想获得大家的某种赞赏,结果却是闯了祸,可以想象孩子当时多么尴尬,多么没面子,且多么担心。假如这时家里人能换一种方法来处理,给孩子一个台阶下,效果一定不一样。
比如态度轻松地对弟弟说:“小哥哥是想试试能不能抱得动你,不小心摔倒了。没事,让妈妈给吹一吹,一会儿就不痛了。”或者故意转移一下弟弟的注意力,对哭泣的弟弟说:“小哥哥刚才可能是没抱好,摔倒了。要么再让小哥哥抱一下,这次小心点,看能不能抱得动你。”我相信经家长这样一说,小弟弟会很快忘记自己的痛,不再哭泣,很乐意配合。小哥哥这时也一定愿意更小心地去抱弟弟,以免摔倒。这时大家可以顺便告诉小哥哥,以后想抱弟弟的话,远离茶几桌子等硬物,那样即使摔倒了,也不会碰伤。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这时小弟弟不愿意再让小哥哥抱,或小哥哥不想再抱小弟弟,大家同样可以理解地说,“嗯,宝贝真懂事,是担心再摔倒吧。你们现在确实太小了,可能抱不动,过几年再抱吧,再长三年,估计哥哥就能抱得动弟弟了,说不定弟弟也能抱得动哥哥了。”相信家长的话说到这里,全家人的感觉都很轻松,孩子也绝无再计较的可能。
有人担心,如果当时不要求5岁的孩子道歉,是不是他以后会变成一个没有教养的人,做了错事也不懂得内疚?
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这就又涉及我们前面提到的信念问题: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只要他们成长中获得过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过得体的礼貌和修养,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滋养。反之,成年人如果对孩子的一点无心之过不能表现出体恤,大惊小怪,上纲上线,逼迫孩子说“对不起”,这样才会损害孩子的友爱心。
试想孩子在众人胁迫下,勉强说出“对不起”三个字之后,他的内心更善意了还是刻薄了?他对弟弟的好感到底是增强了还是被削弱了?他从此以后变得更理性了还是更情绪化了?这样一种处理方式,伤害的其实是两个孩子。那个3岁的孩子虽然得到了一句道歉,内心深处是否也被埋进了一些得理不饶人的俗念?
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家长当然可以建议5岁的孩子给弟弟道歉,轻松的气氛下,孩子多半是愿意表示歉意的,如果不愿意,家长先代孩子表示道歉,给孩子做个示范。然后告诉两个孩子“好,没事了,你俩再玩去吧”。这件事情到这里结束,那么不光5岁的孩子挽回了面子,从这件事中得到了教训和做事的分寸感,也学到了宽容、乐观,3岁的孩子也同样能学到这些东西。
儿童的世界非常单纯,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强加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间的冲突关系看成是“犯错误”,尤其是看成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现在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我们不欺负别人,但也绝不让别人欺负。或直接告诉孩子:你不要主动打别人,如果别人打你,你必须要还手。甚至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自我保护,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在外面挨了打,不还手,回家我就打你。
这样一种教导,可能让孩子学会不吃亏,但人生很长,“不吃亏”到底是一道护身符,还是一种隐患?发生在成年人世界中的无数事实已让我们看到,从不吃亏的人或报复心重的人,反而活在十面埋伏的危险中。
比如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女朋友和他分手后,另找一个男朋友,他就去把人家杀死,然后再自杀。这样一种行为,表面上出于爱,实际是出于恨。狭隘的复仇心理让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毁灭一个让他有吃亏感的人。
大部分“不吃亏”的人虽然可以活得一生平安无事,但“不吃亏”真的为他赢来更多的幸福了吗?
我曾遇到一件事。我女儿上幼儿园时,有一天我去接她,带她在幼儿园院子里玩滑梯时,突然听到旁边一位妈妈叫起来,原来她发现儿子胳膊上有一块青,上面有牙印,看来是被哪个小朋友咬了。这位妈妈马上声色俱厉地问孩子“谁咬的?”正在高兴地玩着的男孩被妈妈的语气吓着了,一下子哭起来。这位妈妈又大声询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谁咬的?”边说边用眼睛向周围的孩子看去,好像每个孩子都有嫌疑。小男孩不回答,立即拉着妈妈的手就要走,边哭边说:“我不玩了,咱们回家吧,回家吧。”这位妈妈却不依不饶地拉着孩子去找园长,要问个究竟。
看着这位母亲一脸怒气地拉着孩子往园长办公室走去,我心里真替她的孩子难过。相比孩子的纯美和自尊,这位妈妈的行为多么粗俗不堪。她不光在丢孩子的脸,也在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她这样做,与其说是出于爱孩子,不如说是出于计较和报复。事实上她最爱的不是孩子,而是“不吃亏”的感觉。她这样处理,只是让自己的感觉好一些,却已经让孩子“吃亏”了。
中国传统智慧“吃亏是福”被无数人奉为一种生存哲学。它强调的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以豁达之心看待世事。所以它不是来自压抑,而是来自气度和容量。可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教导不吃亏,怎么指望他能在成年后体悟出“吃亏是福”的深意,怎么能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襟?
当然没必要走极端。
有些家长深谙吃亏是福的道理,也希望培养孩子无私的品格,遇到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抢东西时,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出让,这种做法也不对,也是走极端了。
因为自私是人的天性,就像卢梭说的那样:我们原始的情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所有的一切本能的活动首先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生存和自身的幸福。所以,第一个正义感不是产生于我们怎样对别人,而是产生于别人怎样对我们。一般的教育方法有一个错误就是:首先对孩子们只讲他们的责任,而从来不谈他们的权利,所以开头就颠倒了。①
幼儿尚未建立合作的概念,自己的玩具不让别的小朋友玩,或抢别人的玩具,这都是正常表现。强迫孩子出让自己的利益,这种做法并不能培养孩子的大度精神,反而强化他的紧张感。如果一个孩子感觉别人总是侵犯他的私人领空,干涉他的事情,他会变得特别警惕,表现得更自私。
孩子间的矛盾,无非起源于抢玩具,或打闹间没分寸感,不小心碰痛了对方等。成人对待这些小矛盾的态度,比告诉孩子如何做更重要,影响更大。要用最道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不要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孩子。天生不会和人相处的孩子其实不多,只要成人减少干涉,他们多半能进行自我协调。
“三不原则”的核心内涵是两点:第一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第二营造豁达和善意的环境。两者要的都是家长自身的修养。
比如有一位家长,他想培养儿子的男子汉气,就对儿子说:“如果你跟小朋友发生了冲突,无论谁对谁错,你都不许当着对手哭,因为那样的话,你的对手会很得意,下回还会那样。”这样的家长可能自以为棋高一着,却是既错误地挑拨着孩子们的关系,还非人性地压抑孩子的正常情绪表达。这样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男子汉,只能教唆出一个压抑的小心眼。而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把发生冲突的小朋友看成“对手”,自己就是以一个小心眼儿的态度来对待孩子间的冲突的。
古汉语把心胸狭隘的人称为“器小者”,认为“庸猥之徒,器小志近”。如果家长总以自己错误的标准和判断任意践踏孩子单纯的世界,孩子的人际交往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未来也难成大器。
曾有一位单身母亲向我咨询,她说4岁的女儿很喜欢去幼儿园,但在和小朋友玩耍时,总是扮演边缘角色,受别人的支使,还总是受气。比如抢某件东西,抢不过别人时,就不会再抢,转而玩别的东西去了。有时别的小朋友打了她,泪痕还没干,人家过来找她,她就马上高兴地又去和人家玩,全然忘了刚才被打的事情。这位母亲觉得孩子太懦弱,没有自尊,为此她给孩子讲过道理,也狠狠地教训过女儿多次,却总是没效果,孩子似乎越来越胆小了。她将此归因为孩子在单亲家庭中成长,因缺少父亲的关爱和保护而自卑。所以她的问题是,如何给孩子做心理辅导,是不是需要马上给孩子找个父亲?
寻找同伴并迎合同伴,这是孩子正常天性的表达。在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孩子能根据具体情况,主动退让,并且能通过转移注意力自我化解情绪;在小朋友得罪她后,不计前嫌,快速进行情绪代谢,重新投入友好的玩耍中。所有这一切,都是孩子在用天性中的纯洁、豁达和自爱,努力发展自己的人际协调能力。这是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几乎深藏在每个儿童体内,只要没有错误的外力干涉,他们都可以在未来的成长中把握好各种交往的分寸。
家长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其实都是她自己心理的投射。她的自卑感和斤斤计较,让她无法完成人际关系的协调,这种不协调性甚至可能影响了她的婚姻关系。她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就是让自己远离他人,拒绝交往。现在又不由自主地拽着女儿往这个方向走。
我询问了这位家长童年的一些情况,她也是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中,她对自己幼时状况的描述和对女儿现在情况的描述如出一辙,而她自己在陈述中也突然发现,自己对女儿的态度、方法简直就是当年母亲对待她的翻版--到这里,她是开始触摸到问题的根源了,这才是改变的开端。
孩子天性各不相同,不要指望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表现恰好符合你的理想。他可能是强势的,也可能是柔弱的;可能是狡黠的,也可能是厚道的。这些特征并不代表他将来就是怎样一个人。只要他在和同伴玩耍时是快乐的、内心是纯净的,就是好的。良好的同伴关系本身就是成长的营养品,能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滋养,成长得健康。
当下还有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人由于自身的不如意或眼界太低,经常给年幼的孩子灌输社会是险恶的、人心是无常的等等这类负面观念,让孩子从人生初始,就对家门以外的世界不抱有信任和好感。这不但降低了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坦荡,也束缚了他接纳世界的心胸,甚至会培养出反社会人格。
对世界怀有美好的信任,和具有基本的安全防范常识并不冲突。家长应该把人际交往中各种潜在的危险告诉孩子,比如周围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或媒体上报道了什么相关内容,就事论事地跟孩子谈谈,让孩子增加些常识。生活本来就是有悲有喜,有常规有意外。知道世界有灰暗,不等于要把世界看得灰暗;知道世界是光明的,也不等于毫无防范心理。这是你对社会应该有的态度,也是教育孩子应拿出的示范。
正面教育永远是最可靠的办法,正如避免得流感,应通过平时强壮肌体来预防,而不能采用一出家门就戴防毒面具的办法。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表现出一匹骏马的飘逸,就不要从小教唆他以一只刺猬的姿态活着。
最后要强调的是,“三不原则”的成功运用,必须是三条戒律同时执行,才能有效。很多家长在执行这一原则时,容易注意到不介入和不怕吃亏,却往往忽略自己的脾气,动辄打骂孩子,那么这一方法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原因是家长自己给孩子做了一个不体谅、不宽容、不友好、爱发脾气的坏榜样。这也是需要家长特别注意的。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
首先,我会微笑的向被撞的孩子说一声对不起。然后我会蹲下来查看一下孩子有没有受伤?在确定没有受伤没有。在确定没有其他的伤害时。我会问一下小朋友疼不疼?主要问一下小朋友有没有难受。如果这个阶段他的妈妈还在一直不停的吼叫或者慢慢我采取不理。的政策。另外等孩子们都平复下来。然后再和家长进行沟通。
因为是首先是我们宝宝不对。所以一定要把重点的注意力,关注在孩子身上这样家长关心孩子后,他的注意力就会转移,至于后期他还会妈妈,那么我们再继续吵或者真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远离孩子。
我在北方长大,从小到大冬天都是在澡堂洗澡的,南方人可能难以理解澡堂是什么,这里科普一下。
澡堂,就是一个集中洗澡的场所,有淋浴,有池浴,一般两三块钱洗一次。舍得花钱的,还有vip单间,去年回去的时候25块钱洗一次。
因为北方冬季严寒,很多普通家庭没有供暖的条件,在家无法完成洗浴,所以只能去澡堂。
可能农村人比较粗枝大叶,也经常见到有女人带着四五岁的男孩来洗浴,倒没有觉得多别扭。
只是之前见过一个男孩,进来的时候拿毛巾遮住下体,一脸局促害羞的样子,突然觉得他很可怜,有点心疼他。
孩子是无辜的,他无法自己完成洗浴,又有个懒惰的爸爸,只能跟着妈妈。
作为20来岁的女孩,面皮比较薄,你的愤怒我是可以理解的。
你可以提醒那位妈妈孩子大了带他来公共澡堂对他的身心发展都没好处,也可以走远一点和他们保持距离,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和他们吵起来。
因为你不知道那位妈妈是个什么样的的人物,万一是个厉害角色,吃亏的是你。
现在很多澡堂已经有了这个意识,去年回老家的时候看到女澡堂入口处贴着禁止带4岁以上男孩进去,思想还是进步了的。
大概从我20岁左右起,去澡堂洗澡基本都是选择单间的,干净舒服,多花些钱也值。
你以后也可以考虑只洗单间,这样就能避免尴尬了!
在农村,妈妈带男孩洗澡玩水(游泳)的比较多,但现在的人把4、5岁大的男孩带到女澡堂,有些不合适,小孩到4、5岁已经有记忆了,会对小孩将来的成长有影响的。
我记得我在4、5岁时,妈妈带我去姥姥家帮忙收割麦子,收割完身上沾满灰尘,全身痒痒,要到村子边的小河槽里洗澡,由于这里地势低洼,积了个篮球场大小的清水滩,是个天然的游泳场,女人和小孩们都在这洗,男人们不过这里,那时候村里人基本不穿裤衩,女人们在这里洗澡也是光着腚,一个个夹着腿光着身子下到水里,十分惬意,只有妈妈穿着缝制的裤衩。看到她们从水里出来,都不一样,有的有黑,有的没有。好奇的问妈妈,她们为什么不一样,妈妈拍我一把掌,不让问,只说岁数大了就一样了。我便记住了,还记住哪个阿姨是黑的,哪个不黑,很好奇。
4、5岁的小孩子已经有记忆了,大人们在公共浴室洗澡,最好不要带4岁以上异性孩子进去,这样对孩子很不好。即使在自己家里,也不要对着孩子裸身,你有意见吗
这位女生对带男孩的母亲发火是有道理的,但不要以发火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浴室的管理者应该在浴室门口显眼处张贴个告示,这样对谁也好。
这个带着孩子的妈妈肯定不对!
天天整这些问题,争出个对错有意思吗?提醒孩子妈妈以后别在带进来就好了。多去关心下抗洪的战士们,多去看看美国军机又在我们南海转悠了等大事,多去想想给我们生活创造了方便的科学家,英雄们!多去想想自己究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了没?这些才是正道!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在这里说,本来小事一桩,何须这般渲染!有些事情,方式方法对了,就不会吵架了!
22岁真不小了,就算看不惯,也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对别人发火。这个 社会 上,你会发现,你看不惯、受不了的事情和人很多,你发火争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你和她吵架还可能引发矛盾,弄得自己心情低落好几天,给孩子留下阴影,何必呢。你可以提醒孩子妈妈这样不好,对别人不尊重,也对孩子不好,下次不要带进来了。如果她真的有困难,比如单亲妈妈,不得已而为之,你大可宽容待人,人这一生谁没有难处呢。
我小的时候冬天也和妈妈一起去澡堂洗过澡,也见过别人带小男孩去,我脸皮薄,别说男孩了,就是别的女的我也不愿意她看我。所以我都找旮旯地方背朝外洗,眼不见心不烦。后来大学里也都是公共浴室,毕业后就再没去过澡堂了。
我感觉你不对。第一,那是个小男孩,肯定很小,没什么性意识,最多觉得阿姨和妈妈身体一样,甚至小孩子的注意力根本没在别人身上,对你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第二,你当着孩子和孩子妈妈为此吵架,对孩子以后成长不利,你真正伤害了别人;第三,你很快就会成为母亲的,当母亲有很多难处,包括你经常为安放你的孩子发愁,难免会迫不得已带孩子在身边,那时你会为你当时的行为内疚的。第四,你和一个孩子妈妈为她孩子吵架的时候,你很难得到你满意的答案。第五,孩子妈妈尽量不要理直气壮地带异性孩子和自己去浴池,阿姨们也微笑转身就好啦。
没必要和这种人吵,她既然带着儿子进女澡堂,这已经说明了她的品味和素质!也许有人会反驳我,那么我就问反驳者一句:如果你的孩子是女孩,你会让孩子的父亲带着女孩进男澡堂吗?回答应该是不会吧。为什么男孩就就可以带进女澡堂呢?因为这类家长肤浅的认为男孩吃不了亏,殊不知这类家长的无知与浅薄反倒让自己的孩子内心非常不安与尴尬!大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小孩,却不知小孩的内心世界,以小孩子无所谓的态度而忽略孩子的思想,这其实就是对孩子思想的一种伤害。
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女性赶紧洗了出去,或者马上向经营者投诉,没必要和这类人争吵。本来占着理,但是和这类人争吵,就降低了自身的品味和素质。
没错,这种当娘的就欠收拾,你应该揍她,男孩四五岁去女澡堂洗澡确实过分,我也有儿子,只要是去公共浴池洗澡都我带着去的,作为人来说必须要自觉。自己的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可在外人面前就是两回事了 ,所以你没错。
澡堂遇到妈妈带小男孩儿。和她吵了一架。我才22岁。我做错了吗?
我大体看了一下,各说纷纭,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我也说说我的看法。这个问题是把双刃剑,不光是题主,一个22岁的女生觉得别扭,本身这样做对小男孩儿也不利,如果他是三四岁的小孩儿,已经有早期的朦胧记忆,作为家长你把他带进女澡堂,是很不应该的。
其次是关于澡堂的管理,澡堂应该有规定。多大的儿童不能进入?再者,这几年我觉得大浴池在城市中基本看不到了,在一些小城镇还有这样的大浴池,我们的家长就应该注意了。因为3一4岁的小孩儿已经进入性意识的懵懂期,作为家长从小要给孩子树立性别意识,要让孩子保护自己的私密处,不然课本上怎么称作私密处呢?我的观点是你没有错,都是浴池管理不严格惹的祸,当然,我们的家长有很大的责任。
曾经我去浴池洗澡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如果小男孩才一两岁,我不说啥。但是问到家长得知孩子3岁了或者以上,通常我都是和家长说,这样的做法对孩子,对家长都不好,更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建议家长如果没有男性带领男孩进男浴室,可以在家里给男孩洗澡。
孩子和妈妈吵架了,千万不要断绝关系,没有多大的事,互相都要冷静一下,过段时间就不会有这种思想,虽然女儿已经年满18岁,可是也要考虑妈妈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供你上学,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妈妈,即使吵架也大多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年龄的差距或者代沟两个人没有沟通好,试着多换位思考为对方想想,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做出冲动的决定,每个家庭的孩子和妈妈也都会吵架,但我们要学着解决问题而不是断绝关系来逃避问题,等冷静下来后找个适当的机会,心平气和的和妈妈谈谈,不要伤了妈妈的心,每个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要学着爱自己的妈妈,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后悔,有个妈妈疼爱是多么幸福的事,希望你早日和妈妈和好,不要动不动就要断绝关系,将来你也会有孩子,就能体会做妈妈的心情,祝你幸福!
1、跟妈妈道歉,无论是不是自己的错误都要给妈妈道歉,因为她是长辈,需要被尊重。
和妈妈吵架后,要放下面子主动和妈妈和好,面子在家人面前算的了什么,哄一哄妈妈,都是一家人,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将妈妈逗乐,笑一笑也就过去了。
2、理解和体谅妈妈,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她们想把自己的经验说给孩子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一位母亲都是深爱自己的孩子,她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弯路,想用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多站在妈妈的角度考虑问题,其实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3、平时多跟妈妈交流沟通,平时多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妈妈理解自己。
要经常和妈妈沟通,两代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生活年代不同,观念也不同,很容易产生误会。只有沟通,才能知道彼此之间真正的想法,才不会因为误会而争吵。多给妈妈说一些自己的事情,让妈妈了解自己的内心的想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